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和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共35页

合集下载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2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圣才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2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圣才

第2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说明。

答: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基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1)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2)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3)艺术生产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现代资本运行的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

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5)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

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理解的特点。

答: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理解的特点:(1)马克思主义从人类学、哲学、经济学、美学、社会学、媒介学、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视点来理解文学,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文学的整体面貌。

①从人类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活动;②从哲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一种反映活动;③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活动;④从美学的社会的观点看,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⑤从媒介和符号的观念看,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准备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准备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准备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1)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看作是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文学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是塑造“丰富的人”、“完整的人”的重要途径,是一种“人学”.(2)文学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能动的认识与反映。

列宁说:“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么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会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

”又说:“托尔斯泰的思想是我国农民起义的弱点和缺陷的一面镜子,是宗法式农村的软弱和‘善于经营的农夫’迟钝胆小的反映."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毛泽东说:“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有普遍性."(《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3)艺术生产论。

这是马克思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文学艺术活动的结果。

第一种意义,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同时论述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认为艺术的一定繁盛期不与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

第二种意义,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在中国,“生产”=“创造”)第三种意义,专指在资本主义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属性。

(补充:法拉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马克思主义指出文学艺术是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同时,又注意到了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性,即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审美特征问题。

阿·布洛夫指出,艺术中并没有“纯粹"、“无杂质”、“绝对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原则上只有在各种表现中--作为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的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才会现实地存在”.(《美学:问题和争论》)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5)艺术交往论。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二.本章精讲l.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理论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

2.德国古典美学和文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直接、主要来源。

3.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有本质的区别,动物的活动是被动的,是无意识的,是必然的,而人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具有自由自觉的特性。

4.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立在存在决定意识的辩证唯物论的基础上。

5.列宁首先提出文学反映生活这一观念。

6.毛泽东说:“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更带普遍性。

”7.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存在着不平衡关系,艺术的一定繁盛期不与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

8.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特殊性。

用审美这一概念来涵盖文学艺术特殊性的各种表现,因而,我们说文学艺术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9.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

10.马克思主义从人类学、哲学、经济学、美学、社会学、媒介学、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视点来理解文学,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文学的整体面貌。

11.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基础,吸收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各种哲学美学文艺学流派的合理成分,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新成果,结合现实,面向未来,这样才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

12.20世纪的西方文论可以分为两大阵营:人本主义文论和科技主义文论。

文本主义文论包括:意大利克罗齐、英国科林伍德的表现主义,法国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德国立普司的移情说,瑞士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波兰英伽登的现象学,法国萨特的存在主义,德国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法国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等。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2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2
会整体化和创造团结互助的功能;
3.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交往行为是为了造
成个人独有的特征和本质。


三.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建设文学理论的指导思 想,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为指导,去考察新的情况,回答新的问 题,作出新的结论。同时,对马克思主义
审美判断(趣味判断):无利害感; 没有概念的普遍性;没有目的的合目 的性;没有概念的必然性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 学的集大成者、客观唯心主 义者主要著作: 《精神现象学》 《逻辑学》 《法哲学原理》 《历史哲学》 《美学》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一个伟 大代表、唯物主义哲学家 主要著作: 《黑格尔哲学批判》 《基督教的本质》 《未来哲学原理》
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
点。


(三)应该具有当代性
所谓当代性指建设文学理论新形态应体现时代
精神。具体说,当代性应概括社会主义文学实
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
的新问题,敢于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敢于吸收新的方法。
思考问题
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 试作简要的说明。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 特点。 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 方面的问题?

4. 审美意识形态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布洛夫和斯托洛 维奇等人,以“审美”取代“形象”,
提出艺术是审美的意识形态。在他们
看来,审美就是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
相区别的特殊本质所在。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艺术是审美
的意识形态的提法在我国文艺学界 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并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学创作的关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学创作的关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学创作的关系研究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理论体系,对于当代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现象的历史发展规律,强调人民的利益和人类解放,这与当代文学创作的使命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思想指导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现象的历史发展规律,强调人民的利益和人类解放。

这一思想理论体系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指导和理论支持。

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社会现象日益复杂,人民的生活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境。

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使当代文学创作者能够深入思考社会问题,并试图通过作品来反映和解决这些问题。

二、当代文学创作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在当代文学创作中,有许多作品不仅反映了社会现象的复杂性,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

例如,很多作品关注了社会阶级的分化与冲突,反映了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现实。

这些作品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并试图使人们认识到阶级斗争的激烈性和社会变革的必要性。

另外,许多作品还关注了人民群众的命运与人权问题,反映了人民对于公平正义的渴望。

这些作品呼吁社会关注贫困、失业、环境污染等问题,以期引起社会共鸣,并影响社会变革的进程。

三、当代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当代文学创作在与马克思主义的交流互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文学创作不仅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还通过艺术形式对其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扩展。

文学作品用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和对社会问题的关切,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同时,文学作品还通过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激发了人们对于社会变革和人类解放的思考。

文学创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使其更加贴近于现实,更富有时代感。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学创作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思想指导,而当代文学创作则通过艺术形式深入挖掘和扩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

文学概论 导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文学概论 导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格奥尔格· 卢卡奇 (1885-1971) 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 和文学批评家,在20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 进中占据十分重要的 地位。1923年,他以 著名的《历史和阶级 意识》开启了西方马 克思主义思潮,被誉 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 创始人和奠基人。
20世纪30—60年代末,西 方马克思主义鼎盛时期。现了 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马克 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 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流派。 他们重点寻找《1844年经济 学——哲学手稿》中“哲学家 的马克思”;分析法西斯主义 兴起的心理根源;反思启蒙精 神、工具理性、科学技术、大 众文化,致力于发达工业文明 批判;构筑批判理论的哲学基 础,并用各种西方社会思潮解 释、补充、重建马克思主义。



三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近代以来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历程:古代文论传统被打 断;学习西方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获得独尊 地位,文艺为政治服务;改革开放,现代西方文艺理论 涌入中国;民族的复兴,传统文化受到重视。人的精神 特性:自由的意识活动。


1、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


四 中国文学理论建设反思
1、传统的缺失,血脉的断裂,精神世界的迷惘。 2、马克思主义的统治地位。 3、原创性思想的匮乏。 4、个性自由:精神的特点。
一百多年来的文学以及 文学理论
冰心
老舍
沈从文
钱钟书与杨绛
熊十力
梁漱溟
任继愚

思考题
1、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西方文论新见迭出,流派
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和 革命可统一于改造世界和 人性解放的活动中,用新 的美学形式来表现人性, 以唤来一个解放的世界。 美学是摆脱压抑社会的唯 一学科,是单向度社会中 双向度的批判形式。其主 要著作有《理性和革命》 (1949);《爱欲与文明》 (1955)《单向度的人》 (1964);《论解放》 (1969);《艺术和永恒 性》(1976);《审美之 维》(1978)等。 马尔库塞与马克思、毛 泽东并称为“3M”。

文学概论 0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文学概论 0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 苏珊· 朗格;美学史上声名显赫的 女性美学家。她以“艺术是人类 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这一全新 的命题为核心,构筑了一种艺术 符号论的美学思想体系。
• 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 哲学的开创人。 • 尼采提出要对理性进行重新审视, 重估一切价值。首先承认人是有理 性的,曾说过“唯有具备理性者, 才有快乐,痛苦和意志可言,而大 部分的生物均谈不上这些。”但认 为理性只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小部 分,主体部分是本能、欲望和意志。 并且认为,理性意识是人生俱有的 天赋中产生最晚,也最没有力量的 一环。理性并不能成为判断人的行 为善恶的标准,理性只不过是为了 功利目的而安排秩序的手段,是实 现本能、欲望、意志的工具而已。 与之相关,主张对一切价值重估。 宣称:“一切价值的重估——这就 是我关于人类最高自我认识行为的 公式,它已经成为我心中的天才和 血肉。”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 马克思主义包含着深刻的哲学观和丰富的历史知识,是人 类经验的总结,因此,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必须以马 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 1.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 2.必须以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由列宁、毛泽东和一 些学者丰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指导。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 三、当代性 • 1.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 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 提出的新问题。 • 2.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 3.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 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 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是唯意志 主义的创始人。 • 叔本华认为人的“意志”有两大特点, 其一是盲目的,非理性的。认为人的 本质不是理性,而是非理性。人之有 理性,会分析问题,有知识,不过是 表面现象,本质上是盲目的意志。理 性不过是意志雇佣的向导,理性的目 的不是其本身,而只是作为实现意志、 满足欲望的手段。人体构成,即是非 理性意志的产物。有头脑,是为了服 务于思想的意志;有嘴有腿,是服从 于吃、走之类生命意志。 其二就是认 为人的意志是无法满足的。旧的欲望 实现就会出现新的欲望。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考试题目(单项选择题)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考试题目(单项选择题)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无论是中国还是在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C )A.文艺学B.文学学C.诗学D.文学理论2。

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独立的分支是在(D ) A.17世纪B.18世纪C.19世纪D.20世纪3.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A )A.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B.文学理论史、文学史、文学批评史C.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史D.文学理论、文学学、文学批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的作者是(D )A.亚里士多德B.黑格尔C.英伽登D.艾布拉姆斯在文学研究中提出文学活动由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四个要素构成的理论家是(D )A.亚里士多德B.黑格尔C.英伽登D.艾布拉姆斯在中国古代提出“知人论世"批评方法的是( B )A.孔子B.孟子C.荀子D.庄子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活动论把文学艺术看成是(C )A.社会生活的反映B.精神生产C.人的生活活动D.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石之一的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看成是(B ) 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精神生产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马克思主义解答文学源泉问题用的是( C )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反映论D.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艺术生产论把文学看成是(C )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精神生产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把文学看成是(C )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一种社会意识形态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艺术交往论把文学看成是( C )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一种社会意识形态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C )A.社会生活B.文学作品C.人D.摹仿文学活动的前提是(B ) A.生活的积累B.人的生活活动C.知识的积累D.作家的出现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C ) A.发生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形成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C.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D.形成对立关系马克思说“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这个尺度是指( A )A.合规律性B.合目的性C.深刻性D.丰富性马克思说人“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这个尺度是指( B )A.合规律性B.合目的性C.深刻性D.丰富性从世界与作品的关系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A )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从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B ) 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从作品自身要素的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 C )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从作品与读者关系的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 D )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在西方,强调文学与作者的联系,进而强调作品表现功能的表现论正式出现于(C )A.15世纪B.16世纪C.17、18世纪D.19世纪创造“文学本体论"这一术语的是英美新批评的(B )A.英伽登B.兰瑟姆C.萨特D.伽达默尔西谚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和中国古语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已触及读者阅读的( B )A.创造性质B.再创造性质C.意识形态性质D.反映论性质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兴起于(D ) A.20世纪30年代B.20世纪40年代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60年代接受美学的创始人是(C ) A.英伽登B.兰瑟姆C.姚斯D.伊瑟尔在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中提出“隐含的读者"概念的是(D )A.英伽登B.兰瑟姆C.姚斯D.伊瑟尔用哈贝马斯的理论来看,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B )A.系统结构B.交往结构C.读者反应系统D.创造系统在文学活动发生问题上提出巫术发生说的是( C )A.康德B.席勒C.弗雷泽D.格罗塞在弗雷泽《金枝》有两条巫术原理,其中“同类相生或同果必有同因”称为( A )A.相似律B.接触律C.必然律D.可然律在弗雷泽《金枝》有两条巫术原理,其中“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称为(B ) A.相似律B.接触律C.必然律D.可然律最早在理论上阐述游戏说的是( A )A.康德B.席勒C.黑格尔D.普列汉诺夫系统地阐述游戏说,并作为游戏说代表的是( B )A.康德B.席勒C.黑格尔D.普列汉诺夫文学艺术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D )A.巫术B.游戏C.宗教D.劳动刘勰《文心雕龙》提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强调的是( B )A.文学发展与经济的关系B.文学发展与时代的关系C.文学发展与情感的关系D.文学发展与政治的关系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关系(C )A.总是平衡B.总是不平衡C.并不总是平衡D.基本平衡经济是支配文学发展的(D )A.惟一因素B.一般因素C.次要因素D.最终因素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章炳麟认为:“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之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其文学的概念是( A )A.广义的B.狭义的C.审美的符号学的中国最初关于文学的定义所体现的文学含义是(A ) A.广义的B.狭义的C.审美的符号学的《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所讲的“文学"的含义是(A )A.广义的B.狭义的C.审美的D.符号学的在西方18世纪之前所使用的“文学”一词的含义基本上是(A )A.广义的B.狭义的C.审美的D.符号学的在中国,文学的审美属性被正式确认是在(B )A.先秦时期B.魏晋南北朝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鲁迅所称的“文学的自觉时代”是指(B )A.先秦时期B.魏晋南北朝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在西方,狭义的文学从广义的文学中独立出来是在(C )A.古希腊时期B.古罗马时期C.18世纪D.19世纪在现代世界,文学的通行含义是( C )A.广义的B.狭义的C.审美的D.符号学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的含混主要是指话语意义的( B ) A.单一性B.多重性C.明确性D.完整性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发展中价值观的中心问题是( B )A.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B.文学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C.文学的创作原则的问题D.文学的反映对象问题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根本目标是(B )A.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B.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C.为一定政治服务D.为特定时期的中心任务服务马克思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指出了(B ) A.文学活动与现实生活的关系B.文学活动的历史继承性C.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D.文学活动的人民性对于古代的文化遗产,正确的态度应该是(C )A.全盘继承B.全盘否定C.批判地继承D.无须继承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时期的科学文化的根本性方针是( C )A.为人民服务B.为社会主义服务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继承文学遗产提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塑物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A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判断古代文学遗产价值的一条重要的标准是( C )A.革命性B.先进性C.人民性D.当代性第六章文学作为特殊的精神创造“精神生产”的概念首见于(A )A.《德意志意识形态》B.《共产党宣言》C.《剩余价值论》D.《〈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文学创造与科学创造比较,其特点是(C ) A.揭示客体的真实本质B.如实地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C.力求表达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D.获取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它所凭借的“艺术符号"是( B ) A.语言B.言语C.线条D.色彩与科学语言和日常语言比较,文学语言强调的是(D )A.严谨的逻辑B.严谨的语法结构C.服从说明的需要D.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形成的文学观念是(A )A.艺术摹仿自然B.艺术表现情感C.艺术即直觉D.艺术是情感的形式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观念是( A ) A.诗言志B.诗缘情C.诗者,吟咏情性D.感物吟志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是( C ) A.《毛诗序》B.《乐记》C.陆机《文赋》D.钟嵘《诗品》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人的职责,在于(B )A.描述已经发生的事B.描述可能发生的事C.叙述个别的事D.描述体现理念的事认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的是(A )A.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B.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C.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史达尔夫人D.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认为“艺术乃是象征人类情感的形式之创造"的是( B ) A.科林伍徳B.苏珊·朗格C.贝尔D.阿恩海姆西方古代文学理论认为,文学创造的主体就是( A ) A.艺术的摹仿者B.艺术的创造者C.艺术生的产者D.生活的旁观者移情说的代表人物是(B )A.别林斯基B.立普斯C.洛克D.克罗齐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评价的心理特征是( C ) A.逻辑推理B.感性直观C.情感体验D.理性思维创造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把握的思维特征是( B ) A.逻辑推理B.感性直观C.情感体验D.理性思维创作主体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首先体现在( C )A.实际创造过程中对“具体客体"的剪裁、缀合、概括、综合等B.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观念移注C.主体对创作客体的选择D.客体被创作主体重新塑造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文学创造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生产,文学创作的材料应该是(B )A.独立于作家之外的物质B.贮存于作家内心的精神现象C.记录于书本上的知识D.独立于作家之外的社会生活文学创作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是(B )A.素材积累B.艺术发现C.创作动机D.艺术构思作家所有文学活动能否发生的枢纽是(B ) A.素材积累B.艺术发现C.创作动机D.艺术构思文学创作活动的内驱力指( C )A.素材积累B.艺术发现C.创作动机D.艺术构思创作动机的触发往往表现出一种( C )A.单一性B.直接性C.复杂性D.机械性对记忆表象进行重新组合以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称为(A ) A.想象B.联想C.幻想D.记忆由此形象想到彼形象的心理过程称为( B )A.想象B.联想C.幻想D.记忆接近联想是指(A ) A.由于事物间在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B.由事物间类似的特征引起的联想C.由事物间相比照的关系而引起的联想D.由对象在特定关系情境中引起的联想类似联想是指(B )A.由于事物间在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B.由事物间类似的特征引起的联想C.由事物间相比照的关系而引起的联想D.由对象在特定关系情境中引起的联想对比联想是指(C )A.由于事物间在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B.由事物间类似的特征引起的联想C.由事物间相比照的关系而引起的联想D.由对象在特定关系情境中引起的联想文学创作中的灵感是指(A ) A.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B.省略推理过程而对事物底蕴作出直接把握的心理过程C.由一个事物形象想到另一个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D.改造和重新组合记忆表象以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文学创作中的直觉是指(B )A.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B.省略推理过程而对事物底蕴作出直接把握的心理过程C.由一个事物形象想到另一个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D.改造和重新组合记忆表象以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艺术构思中的动力因素是指(D )A.记忆B.想象C.联想D.情感颜之推说:“为文犹须放荡,但又须随时以嚼勒制之”,强调的是( B )A.回忆与沉思的关系B.情感与理智的关系C.灵感与直觉的关系D.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略去具体细节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的大致轮廓的构思方式称为( D )A.夸张B.变形C.突出D.简化在艺术构思中,将习见的事物换一种样式出现,以取得最佳效果的方式称为(C )A.变形B.漫画C.陌生化D.粘合文学创作中由“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的过程属于(C )A.积累阶段B.构思阶段C.物化阶段D.修改阶段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说:“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强调的是( B )A.“形之于手”是“形之于心"的深化B.“形之于手"与“形之于心”的矛盾C.“形之于手"与“形之于心”的统一D.“形之于心”对“形之于手"的制约曹植写七步诗的情况,是一种( B )A.推敲B.即兴C.雕琢D.灵感第八章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从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的角度说,衡量文学创造成就的首要标准是(C ) A.人民性B.倾向性C.真实性D.功利性袁于令认为《西游记》是“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指出了文学的真实乃是(B )A.客观的真实B.假定的真实C.历史的真实D.科学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比较,艺术的真实是一种(C )A.客观的真实B.事实的真实C.假定的真实D.历史的真实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概括要达到的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这种统一应该是( B ) A.为一般而找特殊B.在特殊中显出一般C.只要描写了特殊就具有了一般D.把特殊归纳为一般西晋的陆机充分肯定文学的情感性,他在《文赋》中说: ( C )11A.情动于中而形于言B.为情造文C.诗缘情而绮靡D.为文造情恩格斯在评价巴尔扎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是( B )A.以热情为元素B.诗意的裁判C.唤起自己的情感传达给别人D.诗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古往今来一切优秀文学的总主题是(D )A.认识真理B.反映生活C.表现情感D.人文关怀文学创造的终极价值追求和永恒主题是(D )A.认识真理B.反映生活C.表现情感D.人文关怀与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相比,作家的使命是( C )A.诠释社会发展规律B.总结历史发展规律C.宏扬人文精神D.发现客观真理俄国形式主义和新批评派理论上片面性主要表现为(C )A.重视艺术形式的地位B.认为形式与内容的地位相等C.把形式的作用推向极端D.强调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割在20世纪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理论的是( A )A.克莱夫·贝尔B.苏珊·朗格C.什克洛夫斯基D.阿恩海姆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