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社会语境下的翻译小说研究

合集下载

清末民初小说的翻译及其文学史价值_汤哲声

清末民初小说的翻译及其文学史价值_汤哲声

清末民初小说的翻译及其文学史价值※汤哲声 朱全定内容提要:清末民初小说中的改译、删译与当时中国精英分子要利用小说启蒙国民有着很大关系,虽然清末民初的翻译小说是以言情小说和侦探小说为主,却对当时的中国政治思想和小说的美学思想、艺术结构产生了重要作用。

本文对清末民初翻译家的史学地位以及他们的“为我所需”、意译的观念和方式作了评价和分析。

关键词:清末民初 小说翻译 价值和意义这是一批被遗忘或者受到不公评价的外国小说翻译群体,他们是(按照翻译外国小说出现的先后为排列顺序):包天笑、周桂笙、陈景韩(冷血)、徐卓呆、许指严、王蕴章(西神)、李涵秋、张春帆、恽铁樵、周瘦鹃、贡少芹、张毅汉、徐枕亚、严独鹤、胡寄尘、程瞻庐、陈蝶仙、李定夷、程小青、叶小凤、李常觉、陈小蝶、朱瘦菊、陆澹安、姚民哀、许瘦蝶、吴绮缘、王钝根、顾明道、闻野鹤等等。

他们是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翻译作家,并且主要活动于清末民初时期。

根据既有的文学史描述,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的翻译作家素质不高,被认为翻译的随意性很强;清末民初小说的译作改译、删译之风严重,被认为不忠于原著;清末民初小说译作的原著品味也不高,被认为鲜有一流作品。

从这样的观念出发,清末民初的那些小说翻译作品就成为了一堆文字垃圾,关注的人不多,更别说研究了。

问题是清末民初小说的翻译作品真如文学史所描述的那样吗?如果放入历史语境和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思考,也许我们会有另一番解读。

一清末民初小说的翻译确实改译、删译之风严重,包天笑、杨紫驎合译的《迦※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价值评估体系建构与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批准号:12 BZW107)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2期茵小传》只是原著的上半部分,也就这么改译、删译了一下作为全本推了出来;苏曼殊、陈独秀译雨果的《悲惨世界》,也就连添带删地译成了一本十几回的故事,叫《惨世界》(报纸上连载时叫《惨社会》),改译、删译之风蔓延到当时几乎每一部译作。

清末民初英文侦探小说翻译考论

清末民初英文侦探小说翻译考论

事工 业和文史哲论 等各种 西方的书籍资料 还少不了语言学大师刘半农 , 他不但对两方 运 动 的重 要 开端 , 且 迅 速开 辟 出一 片新 天 并 而且还亲 自采用白话文 地 ,乍露 出耀 眼 的光 辉 锋芒 。从 10 年 到 逐 渐 引 起 了 落后 中 国的 密切 关 注 。起 初 , 晚 侦探小说非常着迷 , 96
版达到了前所 未有的高峰 , 中的著名翻 其
成 款 ,择 欧 美 小说 中之 新 奇而 宗 旨正 大 者 , 十万本 , 并且持续 多年始终 保持 稳定 , 成为 译家就包括后期人们尊称 为 “ 侦探小说泰 的小 说 品种 。 之 斗” 加 的程小青 以及所谓“ 鸳鸯蝴蝶派领袖” 的 翻译成书 , 增进国民知识 , 以辅教育之不及 ” “ 受 欢 迎及 最 有 持 久力 ” 最
多 书籍 资料 ,以期望达到提升 国家物 质实 唯一之杰构” 其次 , 。 西方侦探小说之所 以在 如各种译本的福尔摩斯探案故事在众多杂
而 力、 增强 国家发展要 旨的 目的。 在此过程 中, 清末 民初的中国广受欢迎 , 也与其本身在西 志上 连 载发 表 , 翻 译者 也 往 往是 通 俗 中文
清 的 有识 之 士 致 力 于 翻译 和介 绍 两方 的 自 参与翻译 了著名 的《 福尔摩斯探案集》 认为 10 年左右 ,不但是晚清小说 出版的高峰 , 99 然 科 学 、 业 技术 、 政 治 、 史 文 化 等 诸 “ 工 法律 历 以文学言此书亦不失为 2 0世纪 纪事 文中 时期 ,而 且是 侦 探小 说 翻 译最 多 的时 期 , 比
文侦 探 小 说 占有 不 可 或缺 的一 席 之 地 , 于 意 表 ”又 比如 文学 家 钱 钟 书 , 在 同忆 他 译 为 “ 生 ” “ o s译 为 “ 尔 摩 斯 ” 使 对 ; 杨绛 华 ,H l ” me 福 而 激 发 民众 阅 读 兴 趣 和 扩 大 民众 阅读 视 野 起 在牛津大学读书 的时候 , 对于“ 文预试 得 这两 个 译 名不 胫 而走 , 即成 为 这部 侦 探 小 论 旋

晚清日本文学翻译特征考论

晚清日本文学翻译特征考论

晚清日本文学翻译特征考论人物心理等描写完全删除或大量添补,或胡乱改写,因此,“译述”也难以算作译法的正途。

笔者认为当时盛行这种译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共有如下四点。

1.高额翻译费用的诱使。

晚清时期的翻译小说之所以纷繁如林,与是时各大出版机构给予的高额翻译费不无关系。

包天笑就在《钏影楼回忆录》中记述道:“这时上海的小说市价,普通式每千字二元为标准,这一级的小说,已不需修改的了。

也有每千字一元的,甚至有每千字仅五角的,这些稿子大概要加以删改,但是许多出版家,贪便宜,杀窮鬼,粗制滥造,也是有的。

”324面对如此优厚的译稿费用,很多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刻意采取表达略显繁冗的译述方式来扩充译文的字数,并以此增加翻译酬劳。

2.低级日文能力的制约。

随着晚清日语译才培养机制的日臻成熟,更多的中国青年投身于习日文、译日书的伟大事业中。

良好的日文氛围与教育环境,在造就大批优秀译才的同时,也出现不少学无所成的平庸之辈,他们鱼目混珠,滥竽充数,使得晚清的文学译坛乱象丛生。

有限的日文能力使得他们每每遇到冗长而繁杂的日文句子时,不但对于句意的理解模糊不定,甚至连故事情节的铺展都无从捋顺,因此,他们难以严格遵照原文忠实地翻译,只能采取较为简单的译述方式进行处理。

3.日本翻译策略的影响。

明治初期,日本译者在翻译西方文学作品时,普遍采用“豪杰译”,即打破原著特有的背景与架构,任意添删,甚至大幅度改写原作的主题、结构、人物等,这种策略也着实影响了晚清日语译才的文学翻译活动。

包天笑在《钏影楼回忆录》中记述道:“日本人当时翻译欧美小说,他们把书中的人名、习俗、文物、起居一切改成日本化。

我又一切都改变为中国化。

”386可见,当时日本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也促使中国译才“化夷为汉”,使得中国译才在对转译的作品进行“中国化”处理的同时,也无形导入了译述的翻译方式。

4.迎合中国读者的趣味。

就翻译方法而言,直译与译述在晚清日本文学的译入过程中皆有运用,如周桂笙、苏曼殊、马君武等译才比较倾向译述,而吴趼人、伍光建、曾朴等译才则善用直译进行处理。

清末民初汉译小说名著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

清末民初汉译小说名著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

清末民初汉译小说名著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中国文学在清末民初所进行的现代转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大规模的西方小说汉译活动,当时大量的汉译小说本身便承载着中国小说现代变革的任务。

清末民初,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几乎一夜之间由俗入雅,进入汉语文学的中心,这一事实说明汉语文学进入了剧烈变动的转型时期,而这一变动又确乎是以西方文学为坐标系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思潮(梁启超等人所发起的小说界革命)所直接促成的。

清末民初中国小说现代化进程的最初20年,汉译西方小说得以与本土作家的创作小说分庭抗礼,不但对小说现代变革发挥了决定性影响,而且汉译小说自身成为承载小说变革任务的重要载体。

清末民初出版发行的汉译外国小说名著,在作为文学的物质外壳的语言、作为文学精神依归的主题和作为艺术图式的小说结构这三个向度,都做出了具有现代转型意义的最初探索。

清末民初汉译小说,由于大多数译者的非职业化和非专业化的特点,许多译本鲁莽灭裂、错译丛生,这一时期的译本整体质量肯定无法和五四后的文学译本相比。

但是,清末民初还是产生了一批水准较高的小说译本,它们不仅在语言、主题、艺术图式等三个向度上做出了谋求文学现代转型的最初努力,更由于其时文坛尚无后来逐渐定于一尊的主流话语的辖制,非职业化和非专业化的译者们所特有的自我作古、无所依傍的自由心态,而生发出一些相较于五四文学更为参差多态、更其丰富驳杂的带有现代文学转型意义的追求。

而这方面至今尚未见到系统的研究,本论文试图填补这一空白。

本论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为绪论,对论文所讨论的“清末民初汉译小说名著”的概念作了界定,初步描述了清末民初汉译小说名著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关系,并简要评析了与本论文论题相关的前人研究成果。

第二章讨论“名著”话语与中国现代文学视野中的文学经典建构,试图把历来研究者对于清末民初翻译文学最集中的非议和责难,即外语原著选择的偏差、经典名著译本的稀少以及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的比例失衡等诸多问题以“名著”话语为切入口作一厘清,并以林纾汉译小说为个案讨论外国文学汉译活动本身参与建构中文语境的译本名著的可能性的问题。

互文性思维与汉学家韩南晚清小说翻译原本的选择

互文性思维与汉学家韩南晚清小说翻译原本的选择

第22卷第3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2No.32021年5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May 2021互文性思维与汉学家韩南晚清小说翻译原本的选择周宏玮,刘晓晖(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44)㊀[收稿日期]㊀2020-09-17㊀[基金项目]㊀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汉学家韩南明清小说翻译的民俗传达与价值建构研究 (20YJA740028)㊀[作者简介]㊀周宏玮(1995 ),女,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人,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学家韩南的翻译研究;刘晓晖(1975 ),女,辽宁大连人,博士,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多语种翻译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文学典籍翻译研究㊂[摘㊀要]㊀派屈克㊃韩南以其深厚的汉学基础和独到的学术思维,慧眼甄别中国古典小说遗珠,通过考究爬梳其发展脉络,织就了复杂多元的互文关系网㊂以‘恨海“‘禽海石“‘蜃楼志“‘风月梦“为文本依托,从韩南的学术偏爱㊁学术论证㊁学术目的出发,旨在管窥韩南的互文性思维对翻译原本选择的直接影响,揭示这种思维对其翻译实践的指导功能㊂[关键词]㊀互文性思维;派屈克㊃韩南;素材探源;翻译选本[中图分类号]H315.9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DOI]10.15883/j.13-1277/c.20210306506一㊁引言派屈克㊃韩南(Patrick Hanan)是美国乃至世界汉学界最有成就的明清小说研究专家之一,曾任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主任及教授,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第五任社长㊂韩南在汉学研究和文学翻译领域皆颇有建树,共发表专著五部,译著十部,论文㊁编著数种,在海内外汉学界影响深远㊂汉学著作如‘创造李渔“在西方影响广泛,译作如‘恨海“(1995)㊁‘风月梦“(2009)同获好评,多部译作在美国高校用作教材㊂韩南的汉学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文学翻译实践则起步较晚,首部译本出版于20世纪90年代,二者相辅相成㊁联系紧密㊂韩南的翻译实践往往以严谨的学术研究为基础,也就是先有学术论著,再有英语译本㊂本研究结合韩南汉学家与翻译家的双重身份,全面考察韩南选择翻译原本时体现的互文性思维,研究所涉文本包括‘恨海“‘禽海石“‘风月梦“和‘蜃楼志“四部晚清小说的原本和译本㊂本研究所涉四部晚清小说具有典型的互文性内涵,迎合了韩南的互文性学术偏爱,奠定了韩南将这四部小说选为翻译原本的基础㊂随之进行的学术考证印证了翻译选本的正确性,最终达成译者的学术意图㊂在这一过程中,韩南的互文性学术思维发挥了决定性作用㊂简言之,就是以学术偏爱为导引,做出学术判断,深入理性论证,最后完成学术目的㊂本文将从学术偏爱㊁学术论证㊁学术意图三个方面出发,解读韩南的互文学术思维如何对翻译原本的选择产生影响,揭示这种思维对打造质量上乘㊁精益求精的译作的驱动作用㊂二㊁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与译者的互文性思维㊀㊀互文性理论的来源可追溯到20世纪初的苏联文艺学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瑞士语言学者索绪尔的语言理论㊂1966年,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在其发表的‘词㊁对话㊁小说“(Word ,Dialogue and Novel )一文中率先提出 互文66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性 (lntertexuality)这一术语,并指出: 任何一篇文本的写成都如同一幅语录彩图的拼成,任何一篇文本都吸收和转换了别的文本㊂ [1]互文性的主要用途是一种文本分析方法,这在巴赫金(MikhailBakhtine)㊁克里斯蒂娃㊁索莱尔斯(Philippe Sollers)㊁罗兰㊃巴特(Roland Barthes)等学者的研究中皆有体现,如巴特[2]‘大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universalis)中提出, 互文是由这样一些内容构成的普遍范畴:已无从查考出自何人所言的套式,下意识的引用和未加标注的参考资料 ㊂之后,里法特尔(Michael Riffaterre)等人将研究范围从文本创作拓展至文学作品阅读㊂典型做法之一是将互文性纳入接受理论,强调从阅读出发来理解互文性,即用互文性方法来考察阅读过程㊂也有部分学者致力于互文性的表现形式,按不同分类对其加以研究㊂如劳伦特㊃珍妮(Laurent Jen-ny)用强势和弱势区分互文性,前者指那些具有明显表现形式的互文指涉,后者则是隐含的互文性;哈蒂姆(Basil Hatim)和梅森(Ian Mason)将互文性分为主动互文性和被动互文性,前者指的是语篇之间明显的互文关系,而后者指的是语篇内部的基本衔接㊂考虑到本文所涉及到的四部晚清小说在主题㊁体裁等方面的互文关联,本文主要探讨费尔克劳夫(Norman Fairclough)二分法中的成构互文性㊂费尔克劳夫将互文性分为显性互文和成构互文,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对互文的直接或间接使用上㊂与显性互文性相比,成构互文性并不与具体的互文指涉产生联系,而是指过去的和现在的体裁㊁规范㊁类型甚至主题都可能在阅读文本中发生相互指涉的关系,而且只有在系统阅读全部文本后才能得以发现㊂[3]因此,要想察觉成构互文性的踪迹,必须通读全本且对文本产生联系的他文本有一定相关知识储备才行㊂互文性在文学领域广泛应用很久,直到20世纪末才被正式引入翻译研究领域㊂1990年,英国语言学家哈蒂姆和梅森[4]的著作‘话语与译者“(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中专辟一章分析了互文性与翻译问题,提出互文符号识别及转换步骤㊂互文性理论为翻译研究拓展了一个独到契合的领域㊂近年来,国内对于互文性翻译的研究已小有规模,如向红[5]发文探讨译者如何在译本中建构翻译语境;罗选民㊁于洋欢[6]以互文性理论为切入点对商务广告翻译予以研究;王少娣[7]从互文性的角度分析林语堂汉英翻译中出现的一系列特征等㊂由此可见,无论是纯理论的探讨,还是实用翻译㊁文学翻译研究等,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研究之间存在适配性㊂然而,互文性翻译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仍待拓展㊂一方面,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文学文本和实用文本翻译,缺乏译者行为或思维研究㊂另一方面,大多互文性翻译研究停留在显性互文性层面,其他层面如成构互文性,则较少涉及㊂本研究从成构互文性视角出发,探寻互文性思维如何影响汉学家译者韩南的翻译㊂韩南的翻译活动从始至终都贯穿着 追本溯源 的互文学术思维,成为驱动翻译原本选择的重要因素㊂首先,韩南的诸多著述中都涵盖 互文性 相关思想㊂如‘<恨海>的特定文学语境“对文学语境 和 特定语境 这两个术语进行了界定:前者指作家在创作小说时,对某一特定文学作品进行某种形式的借鉴;后者被定义为 来源 ,即作者从其他作品中撷取材料用于自身写作,并出于自身目的加以创造性运用㊂[8]196其次,韩南的学术方法 小说溯源法 为探究中国白话小说演变史发挥了重要作用㊂在对明清小说进行大量且长期的深入研究之后,韩南探索出颇具自身特色的 小说溯源法 ,即从作家㊁时代㊁叙述方式㊁文学类型等方面入手对明清小说进行溯源,同时也不忽视语言㊁风格等对小说的影响㊂此法对于勾勒中国文学史的演变轨迹,深入研究韩南汉学和翻译成就大有裨益㊂纵观韩南的学术著作,一个非常重要的共性就是他的研究发现都是通过爬梳大量第一手资料而得㊂张宏生[9]曾称赞韩南的考证功夫,认为韩南的学术成果都是建立于大量阅读㊁精密分析㊁严谨考据的基础之上㊂如对‘云门传“进行溯源时,韩南着眼故事来源㊁文体㊁叙事技巧㊁文学类型等方面,对‘云门传“和‘李道人独步云门“进行对比考证,得出结论:后者由前者发展而来㊂由此可见,韩南对互文性的偏爱在很大程度上导引了翻译实践,体现翻译实践与学术目的紧密相连㊂在整个翻译活动中,韩南的互文性思维贯穿始终,在翻译原本的选择上体现尤为鲜明㊂三㊁适译者之趣的互文性思维与翻译原本的选择㊀㊀所谓适译者之趣指译者的翻译选本合乎译者的学术偏好㊂一般来说,译者对于翻译原本的选第3期周宏玮等㊀互文性思维与汉学家韩南晚清小说翻译原本的选择67㊀择主要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㊂对于韩南而言,后者的影响更为显著㊂考察可见,兴趣和学术偏好在韩南的翻译客体选择中起主要驱动作用㊂纵观韩南的学术著作,不难发现他对互文性的浓厚兴趣㊂韩南的博士论文‘ 金瓶梅⓪探源“考据了‘金瓶梅“中借用和引录的原始资料和素材,引起国内外学界多位学者的关注㊂中国学者包振南[10]认为韩南的研究富有独创性,将‘金瓶梅“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㊂此外,日本学者小野忍㊁美国学者凯瑟琳㊃卡利茨等人都在自己的论著中引用或进一步探讨了韩南的观点㊂此后的研究生涯中,韩南的很多研究著述都涉及到原始资料的爬梳和整理,诸如‘ 百家公案⓪考“‘早期的中国短篇小说“‘ 金瓶梅⓪的版本及其他“等,从中可见韩南对互文性研究的特殊偏爱㊂正因具备互文性价值的敏锐洞察力,韩南在翻译选本时往往体现互文性取向,常能在浩如烟海的晚清文学中甄别富含互文性内涵的原本,‘蜃楼志“和‘风月梦“便是其中代表㊂两部晚清原本与其他文学文本构成紧密承袭关系,形成相互交织的互文记忆,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㊂1.‘蜃楼志“的双线互文素材‘蜃楼志“由双线展开:一条是以苏吉士为主的描写其读书㊁经商等城市社会生活的线索;另一条是姚霍武为首的山林强人的斗争线索㊂韩南[11]Introduction XI认为,如果广州苏吉士的故事归功于与‘红楼梦“的关联,那么惠州姚霍武的故事则是更多地归功于与‘水浒传“的联系㊂因此,第一条线索的互文素材来自‘红楼梦“,第二条线索的互文来源则是‘水浒传“㊂‘蜃楼志“中以苏吉士为主线的故事明显因袭于‘红楼梦“㊂从故事人物形象来看,主人公苏吉士与贾宝玉在人物形象上有诸多相近之处㊂与贾宝玉一样,苏吉士外貌俊秀,性情善良㊁温和,身边众美女环绕㊂此外,其妾施小霞酷似王熙凤,性格强硬㊁聪慧㊁也很能干㊂小说第十四回中,乌岱云在酒席上扬言要整治施小霞的哥哥,施小霞事后听闻,说到: 我若不扳倒关部,断送乌家,我施字倒写与他看㊂ [12]132另一相似之处同样出现于第十四回,乌岱云调戏施小霞,其便使计惩治乌岱云,让乌岱云落了个尿粪淋身,掉入水中的惨状㊂这一情节显然仿自‘红楼梦“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虽设计惩治的目的和对象不同,但二者在性格上有着相通之处㊂‘蜃楼志“以姚霍武展开的线索主要是因袭于‘水浒传“㊂就整体故事走向而言,二者之间有鲜明的承袭关系㊂小说中姚霍武等人一心报效国家,却不断遭受陷害,无辜被囚禁监牢,最后不得已起义,反上羊蹄岭,后被朝廷招安㊂此外,就小说人物而言,‘蜃楼志“中的 吕又逵 从人名㊁性格到行为㊁语言等都是‘水浒传“中李逵的翻版㊂在‘水浒传“中,李逵性格淳朴坦率,敢爱敢恨,心口如一,但行事莽撞㊂如为了宋江在江州赌输了钱大肆耍赖;在劫法场救宋江时由于莽撞让兄弟们险丢性命㊂‘蜃楼志“中的吕又逵在性格㊁行事与李逵颇为相近㊂如小说第十回中可见吕又逵性子率直爽朗:吕又逵力气最大,性子最爽,便上前道: 我来我来,但我也要讲过,打坏了,我是没有银子替你买药的㊂ [12]92韩南言: 蜃楼志这本小说与‘红楼梦“和‘水浒传“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㊂ [11]Introduction XII这诸多关联,构成了‘蜃楼志“与‘水浒传“间相互指涉的互文记忆网络,同时满足了韩南溯本求源的学术偏爱,进而为深入的学术研究和翻译实践打下坚实基础㊂可见,在韩南翻译选本的过程中,互文性思维起着主导作用,使其对文本中潜藏的互文性具有高度敏感性,驱动着他深入挖掘,最终做出翻译客体选择㊂2.‘风月梦“与‘红楼梦“的互文关联韩南对‘风月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认定其为中国首部城市小说,标志性提升了该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㊂2004年,韩南撰写论文‘ 风月梦⓪与烟粉小说“,从城市小说㊁扬州根源㊁结构特征㊁妓院现实㊁主题矛盾等方面肯定了小说的艺术张力,特别挖掘了小说蕴含的关联价值: ‘风月梦“与‘红楼梦“有着最明显的文学联系,虽然没有明确提起,但对于每个读者来说,都是清晰可见的㊂ [13]从书名上看,‘风月梦“与‘红楼梦“皆是以 梦 字作结的三字结构㊂此外,两个文本间存在相近情节,尤其是故事开头和结尾部分㊂首先,从故事起源来看,‘风月梦“楔子中有两个神仙(一为月下老人,一为过来仁)的说法,很明显承袭于‘红楼梦“楔子中的一僧一道;其次,‘风月梦“楔子中68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对小说实际发生地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红楼梦“中石头的陈述联想起来的: 由着谭边到高山脚下,只见有一块五尺多高的石碣立于山根,石碣上镌有六个大字,凝神细看, 是自迷山无底潭 ㊂ [14]8另一相似点在‘风月梦“的最后一回中,作者借 过来仁 之口高唱‘烟花好“来警醒世人,这与‘红楼梦“中跛足道人的‘好了歌“颇为相似:烟花好,烟花好,三朋四友邀约了,进门只说打茶围,两次三番熟识了,…………烟花好,烟花好,我被烟花迷久了,从今跳入陷人坑,不受粉头欺哄了㊂[14]173-174上述可见,古典文学作品是其本身以及一系列为人所熟悉的文学文本的折射的叠加[15],‘风月梦“承袭了文学作品‘红楼梦“的部分互文记忆,通过借鉴吸收重新构成新的互文记忆网络㊂韩南能够成功鉴别与其深厚的汉学基础和强烈的学术偏爱密不可分㊂作为汉学家译者,在行使译者身份之前,韩南是以汉学家身份扮演翻译原本的读者㊂通过阅读鉴别,那些能够充分满足互文性偏好的原本最有可能成为韩南翻译实践的对象㊂四㊁证译者之见的互文性思维与翻译原本的选择㊀㊀所谓证译者之见指的是论证译者的观点或主张,进而得出结论㊂对于一个研究课题的展开,情感上的学术偏爱固然重要,理性上的学术论证亦不可缺㊂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成为互文性学术思维的驱动力量,决定翻译原本的选择㊂为了印证互文性推断的正确性,韩南通过 小说溯源法 不断溯本求源㊂对韩南而言,只有学术论据的根扎得稳固,翻译实践才会体现真正价值㊂李欧梵曾这样评价: 只要是和他研究的课题有关,他必不分中外古今,上穷碧落下黄泉,到处求索考证㊂ [8]241韩南以互文性学术思维为导向,利用严谨的学术考证,论证自身判断的正确性,确保翻译原本的高质量选择㊂为了确保翻译选本的正确性和合理性,理性的学术考证必不可少㊂以‘恨海“与‘禽海石“为例,在韩南所选的四部原本中,二者之间的互文联系极具代表性㊂在韩南看来,这两部小说可视作 pair of novels ,并撰文‘ 恨海⓪的特定文学语境“特别论证了二者的互文关联㊂据韩南考察,两部小说的出版时间相差不过5个月,但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㊂二者皆以 情 为主题,且都具有相似的情节元素,故事都始于19世纪90年代背景的一个大宅院里,男女主人公在此相遇并订婚㊂遗憾的是,在结婚前夕,因义和团运动被迫分离,最后以死别收尾㊂此外,两部小说虽皆以悲剧结局,但二者对此种结局的态度截然不同㊂‘恨海“所持态度较为温和客观,将其归结于世事无常,如第十回‘西江月“中作者感叹: 安排颠倒遇颠连,到此真情乃见㊂ [16]相比而言,‘禽海石“将悲剧归结为传统婚姻制度的束缚,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部分皆有体现:看官,可晓得我和我这意中人是被那个害的?咳!说起来也可怜,却不想是被周朝的孟夫子害的㊂[17]145然而,我不怪我的父亲,我也不怪拳匪,我总说是孟夫子害我的㊂倘然没有孟夫子那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的老话,我早已与紉芬只有结婚㊂[17]222在互文性视野中,所有文本有意无意地与其他文本保持着双向或循环的关系,但这一过程不能单纯或简单地理解为相互复制或是全盘接受㊂韩南发现,‘禽海石“与‘恨海“虽皆以 情 为主题,但二者对 情 的阐释却不同㊂前者对 情 的定义,主要为男女之情,借男主人公之口提倡婚姻自由,谴责传统的婚姻制度;而后者对 情 的定义则不拘泥于此,将 情 定义为社会关系,赋予其更为丰富的内涵㊂‘恨海“认为男女之情只是外围,不是中心,个人的情感如若不能与社会紧密相联,便只能叫做 痴 和 魔 ㊂正如韩南所言: ‘恨海“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禽海石“唱反调㊂ [18]正因韩南发现二者的关联价值,才在译后将其合订出版㊂事实上,韩南并非只分析两部小说间的关联性,比如在论证两部小说间对于 婚姻自由 的观点时,他的讨论还延伸至其他相关主题的小说如‘恨海花“‘海上尘天影“等,它们皆对传统的婚姻制度和礼教发出挑战,强调婚姻自由的重要性㊂由此可见,理性论证促使韩南的互文性学术思考得到有效验证,成为韩南翻译客体选择的重要一环㊂事实证明,只有经过缜密的考证分析,才能确保互文性学术偏好落到实处,从而达到情感与理性的统一㊂第3期周宏玮等㊀互文性思维与汉学家韩南晚清小说翻译原本的选择69㊀五㊁应译者之需的互文性思维与翻译原本的选择㊀㊀所谓应译者之需指的是满足译者的学术需求,达到译者的学术目的㊂韩南既是汉学家,又是译者,这样的双重身份使其价值取向不同于一般译者㊂因此,对于翻译原本的选择也会以满足汉学目的和学术需要为旨归㊂韩南的翻译原本选择常以互文性偏爱为导引,从关联性出发进行考证,通过互文性鲜明的晚清小说的译介,传达中国通俗小说的独特发展脉络,从而激发学界对中国文学演化的再度认识和深入思考㊂从四部晚清小说原本可以看出,韩南的翻译选择不但注重小说自身生成所因袭的痕迹,而且关注其对他文本生成所产生的影响㊂比如,‘风月梦“不但承袭了‘红楼梦“的互文记忆,而且构成了中国首部上海小说‘海上花列传“写作和阅读的文学语境㊂[8]40从故事开端来看,‘风月梦“与‘海上花列传“同样拥有一个自白式开场,且皆缘起于梦境㊂‘风月梦“开场宣称本书基于过来仁在风月场里的所见所闻,诸般经历恍如一梦,遂写下这部小说以警世人;‘海上花列传“开场宣称本书由花也怜侬的一梦而作㊂其次,引导两部小说情节展开的关键人物经历相似㊂‘风月梦“以陆书到扬州投靠其姑母姑父为开端;‘海上花列传“的开篇出场人物 赵朴斋,同样是到上海投靠娘舅㊂此外,两部小说都以城市为中心展开,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㊂‘风月梦“处处可见鲜明的扬州地域文化特色,‘海上花列传“中散发出浓重的上海地域特色㊂基于此,前者由扬州方言撰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并促成了‘海上花列传“中上海方言的使用㊂由此可见,在交际与思想沟通中,文本从不孤立存在,总与他文本交织互渗,形成一个巨大的互文关系网络㊂这与韩南整体性文学观不谋而合㊂虽然他选择‘风月梦“等晚清小说作为翻译客体,但关注的重点并非局限单一文本,而是通过文献整理和文本对照,爬梳出文本间的关联性,勾勒出晚清文学形成与发展的互文之网,从而形成韩南翻译原本选择的典型特征㊂韩南既是译者也是汉学家,为激发西方对中国通俗小说的兴趣,准确传达中国文学精华,在确定原本客体前都要经过大量的文献查证和严谨考量㊂因此,韩南对于上述四部晚清翻译原本的选择并非偶然㊂四个原本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皆具独特地位和隐藏价值㊂‘恨海“与‘禽海石“是较早受到西方思潮影响并对其做出反应的文学作品;‘蜃楼志“是中国首部商贸小说;‘风月梦“则是首部城市小说㊂正如胡晓真所言: 凡蒙他青睐而翻译的,都是他发现具有文学史关键意义的作品㊂ [19]如韩南的论文集‘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挑战了文学史的固有表述方式,刷新了多项晚清文学纪录,诸多论述展现了晚清文学的丰盛㊂通过建构一个联系的有机整体,韩南意在彰显整个晚清文学的概貌,也再次证明韩南汉学家身份的影响㊂韩南是典型的学术型译者,过硬的翻译功力与深厚的汉学积累的互动确保了其学术目的的顺利实现㊂六㊁结语综上所述,无论是‘恨海“与‘禽海石“之间的互文关联,还是‘蜃楼志“和‘风月梦“承袭的互文记忆,抑或是‘风月梦“对‘海上花列传“产生的互文影响,都揭示出韩南翻译原本的选择与互文性学术思维的关联性㊂四本翻译原本蕴含的共性特征 互文性,印证了韩南翻译的原本选择并非偶然随意㊂互文性学术思维主导了韩南的翻译选择行为㊂在此驱动下,韩南以深厚的汉学底蕴和学术敏感性挖掘互文痕迹,用溯源的学术方法梳理互文关联,进而对翻译原本做出选择,最终满足汉学目的和学术意图㊂在互文性翻译语境下,韩南身兼多重身份,包括原本的读者㊁译本的作者㊁原本与译本读者的联结者等㊂这些身份之所以成功发挥作用,得益于韩南深厚的汉学功底,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以及独特的学术偏爱㊂毋庸置疑,韩南对翻译原本的慎重选择为目标文本的生成奠定了坚实基础㊂[参考文献][1]JULIA K.The Kristeva Reader[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6:37.[2]蒂费纳㊃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M].邵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12.[3]罗选民.互文性与翻译[D].香港:岭南大学,2002:92.[4]BASIL H.&IAN M.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s[M].London: Longman,1990:120-138.[5]向红.互文翻译的语境重构[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6]罗选民,于洋欢.互文性与商务广告翻译[J].外语教学,2014。

试论晚清翻译小说对中国小说现代性转型的影响

试论晚清翻译小说对中国小说现代性转型的影响

第 3期
陆 国飞: 晚清 翻译 小说对 中国小 说 现代 性转 型 的影响 试论
2 1
东瀛 , 其开化之时 , 往往得小说之助 。 p2 ” l开始强调小说“ 民开化” 1 使 的作用。 康有为在其《 本书 目志 ・ 日 识语》 中, 也明确表明小说 的教育作用 , 他认为小说“ 易逮于民治 , 善入于愚俗 ”并指出,仅字之人 , 不读 ‘ ’ , “ 有 经 , 无有不读小说者 。 ‘ 故 六经 ’ 不能教 , 当以小说教之; 正史不能人 , 当以小说人之 ; 语录不能喻 , 当以小说喻之 ; 律例不能治, 当以小说治之” [ 梁启超对西方小说更是推崇备至 , 19 ) 译印政治小说序》 。] 4 ” 他( 88在《 一文 中说 , “ 彼美 、 、 、 、 日本各 国政界之 日进 , 英 德 法 意、 则政治小说为功最高焉” 阳 极力主张小说的社会功能。为进一 。 步强调小说的社会作用 , 他进而在 10 年写的《 92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 系》 开篇就说 ,欲新一 国之民, “ 不可不新 国之小说 。欲新道德 , 必新小说 。欲新宗教 , 必新小说。欲新政治 , 必新小说。欲新风俗 , 必新小说。欲新
量 。”D- [ 5% I 4 9


翻译 小说 转 变 了旧文 学观 念
中国封建政治家睁眼看世界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前 , 林则徐 主持编译 的《 四洲志》 和魏源编撰 的《 国 海 图志 》 可为 之作证 。之后 有严 复 的八 大社 科哲 学的译著 以及 大量 的西 方科 学文献 的译介 , 这些 都没 能改变 但 中国小说家传统的文学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 晚清小说家的睁眼看世界要足足晚了半个世纪。 小说 并非 舶 来 品 , 国古 就有 之 , 我 但是 历来 只被 视 为 “ 茶余 饭 后 ” 的消遣 品 , 登不 上 文学 的大 雅 之堂 , 是 无学术价值 、 无多大意义的“ 小道”“ 、末流”“ 、虞初”“ 、雕虫小技” 然而 , 。 到了晚清时期 ,大量外国小说的输 “ 入, 在知识 分子 的传统 的文学 观念 中, 说 的价值 改变 了 。 ”]早 在光 绪二 十三 年 (87年 )严 复等 人在 天 小 [3 2 2 19 , 津《 国文报》 上刊登的《 本馆附印小说缘起》 一文 , 初次 阐述 了小说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价值。该文指出 ,夫说 “ 部 之兴 , 其人人 之深 , 行世 之 远 , 几几 出于 经史上 , 而天 下 之人 心风 俗 , 遂不 免为 说部 之所 持 。”且 闻 欧 、 、 “ 美

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目录研究

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目录研究
界革命、提升小说的地位有关。此后稍有回落。
1905年,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终结,使得很多知识 分子仕途无望,为稻粱谋,不得不以卖文为生,在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说翻译第一个高潮的到来
(1907年)o 1910-1912年为高潮之后的低谷期,小 说界正继续积蓄力量,等待新的高潮来临。1917 年,小说翻译达到顶峰,然后又迅速回落,预示着
版、作家概况、重要理论观点、清政府及租界关于 小说的政策、出版小说的书局与期刊、创作地域分 布等等,即不仅显示近代小说运动本身,同时也展 现了制约小说运动的各种摄动力及其变化(陈大 康2013:3)。最后还附录了近代自著小说内容一览 表、近代翻译小说内容介绍一览表、近代小说著译 者及其作品一览表、近代小说出版状况一览表,以
言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目录整理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648(2021 )02-0032-07
1.引言
清末民初,中国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化,鸦片 战争、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清朝灭 亡、民国建立等重大历史事件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进程。这些社会变化也必然反映到语言中,原来主 流的文言文逐渐式微,白话文得以迅猛发展。谭彼
夕卜语与翻译2021年第2期(总第109期)
图1 1896-1921年间翻译小说分布曲线图
从表2可以清楚地看到1896-1917年间每一 年翻译小说的出版数量。图1为1896-1921年间 翻译小说分布曲线图。从图1中可以直观地看出, 清末民初的小说翻译有两次高峰:第一次在1907 年,第二次是在1917年。在1903年,翻译小说的 数量有了大的飞跃,从1902年的22篇/部,跃升至 120篇/部,这很可能和1902年梁启超等倡导小说

清末民初的翻译趣事

清末民初的翻译趣事

清末民初的翻译趣事清末民初的翻译先走的是归化的路子,鲁迅也难脱时代规囿。

可以说,“在1909年《域外小说集》出版以前,周代兄弟的译作从选材到义字都不脱时尚,没有找到自己独特的位置。

”即从选材与译笔来看,在《域外小说集》之前的鲁迅的翻译,其选本多为当时在中国盛行的科学小说和政治小说,其国别多是处于强势文化的英美法等国家。

“他的动机是政治性的,跟梁启超等人大力提倡翻译政治小说之类的做法完全配合”:“他所运用的方法,与那时的意译风尚一致,所差别的可能只是程度上有轻重罢了。

”这种局面直到《域外小说集》的翻译出版才发生了转变。

据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域外小说集》表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极具现代文学意识的文本选择:弗失文情的直译方法(异化式翻译):古奥的翻译语体;读者的缺席(正是由于前三个方面的特征,才会导致读者的缺席)。

我们要追问的是,为何要选川直译,为何要翻译语体?为何会有极具现代文学意识的文本选择?所谓异化,就是用外来文化影响和改造本十文化。

周氏兄弟何以如此锲而不舍地追求直译、硬译的异化式翻译呢?这与鲁迅对中西文化的态度以及对义学的认识有关。

鲁迅将中西文化作为两大相互平行并各具价值的文化体系来对待。

在鲁迅看来,西方文化是一种与中国文化完全不同的“殊异”之学,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一样有着自己“灿然可观”的历史,具有为本民族文化所没有的足可“为师资”的“善者”(独特价值)。

因此,重构中国文化既要“审己”又要“必知人”,在异质文化的相互比较与选择中,自觉地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文化“新宗”。

鲁迅在《关于翻译的通信》中指出,真正的翻译,不但在丁输入新的内容,也在于输入新的表现法。

1918年周作人在写给张寿朋的通信中,也表达了对翻译的一贯看法:“要使中国文中有容得别国文的度量……又当竭力保存原作的风气习惯,语言条理’。

最好是逐字译,不得已也应逐句译,宁可'中不像中,西不像西’,不必改头换面。

”也就是说翻译的作用在于,在引进思想的同时,又创造性地引进新的表现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清社会语境下的翻译小说研究摘要由于受到社会意识形态和译者价值观的影响,晚清的翻译小说在原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分析晚清翻译小说的特征,探讨其对中国小说现代性转型的影响,对于理解中国文学翻译的发展轨迹十分有益。

关键词:晚清语境翻译小说现代性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晚清期间,翻译小说达到上千种之多,翻译小说的繁荣成为不争事实。

作为传播活动的一种,翻译活动受制于特定的社会语境与目的语文化规范,目的语社会文化全方位地制约着翻译过程的各个方面。

受晚清时期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这一时期的翻译小说体现出了特定时期的文本特征与独特的时代特征,为中国小说创作现代性转型做出了重大影响,架设起中国文学古典性与现代性之间的桥梁。

晚清翻译小说所折射出的启蒙思想和叙事模式、语言表达、人物刻画方面的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小说现代性的萌芽。

一晚清翻译小说的特征1 翻译小说种数繁多,国别涉及面广一个时期的社会文化需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时期翻译小说种数的多少,小说原本的国别频数则反映出该国在世界文化圈中的地位,以及它对译语国家的文化影响。

我国翻译小说在晚清时期迎来了空前的盛况。

根据马祖毅的统计,截至1911年共有400种翻译小说;而阿英先生的《晚清戏曲小说目》中,则收录了从1875年直1911年间的翻译小说608种。

从1840年到1919年,翻译小说竟达到2567种。

据郭延礼的统计,在当时可查明国别的翻译小说中,英美小说的比例超过一半以上,达到61%;法国小说居第二,占18.9%;俄国小说位列第三,为7.6%;之后为日本小说(6%)和德国小说(2%);其他国家的小说占4%。

由此不难看出,当时翻译小说的数量蔚为可观。

另外,欧美国家的强势文化成为晚清翻译的小说的主要原语文本来源,一些弱小民族国家也有涉及。

2 翻译小说主题类型丰富小说主题类型的不同可以满足读者不同的期待视野。

翻译小说的类型在20世纪初呈现出多元态势。

晚清时期翻译小说的主要类型为政治小说、侦探小说、科学小说、言情小说、历史小说,其他的如寓言小说、军事小说、教育小说、理想小说等也都有涉猎,几乎涵盖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所列的十七类小说。

3 译者的翻译倾向明显晚清时期大批翻译家特色鲜明,他们的翻译趋向日趋明显,而鲜明的翻译趋向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译者的文化诉求。

梁启超特别强调政治小说的社会功能,因此便与政治小说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他的影响下,许多学者开始翻译日本的政治小说,如周宏业、熊垓、赖子、忧亚子等;陈景韩翻译的长篇小说《虚无党奇话》、中篇小说《虚无党》等,为虚无党小说的翻译做出重要贡献;周桂笙因翻译侦探小说而闻名,并率先使用侦探小说之名,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吴祷致力于翻译俄国小说,成为我国第一位翻译著名文学家莱蒙托夫、契诃夫、高尔基小说的人,阿英在《翻译史话》称他为“真正能了解俄国文学者”;曾朴翻译过大量的雨果小说,还翻译过莫里哀、福楼拜、左拉等的作品,是法国小说译介的重要代表人物;包天笑全心译介西方教育小说,为儿童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这种明确的翻译趋向能够让译者深入研究某类作品,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译文质量,并为小说主题类型的拓展起到重要作用。

4 翻译小说转译作品众多“转译是两种文本形态无法实现直接转换时借用第三种语言进行转换所产生的译作类型,是在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之间无法直接对应下发生的。

”晚清时期译者的外语水平有限,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翻译市场的需求,导致转译的翻译小说作品数量上升,最常见的是从日文和英文译本中转译。

由于留日学生大大多于其他国家,从日译本转译成为晚清时期翻译小说的一大特色。

比如,最初的俄罗斯名家名著多数是通过日译本转译而来,如吴祷翻译的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第一部、契诃夫的《黑衣教士》等;这一时期半数以上的法国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小说也是从日译本转译的。

转译现象真实地反映了晚清社会文化需求与译语外语水平不足之间的矛盾,它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译文的不真实、影响翻译质量。

5 翻译小说的译意手法由于缺乏对翻译本质的研究,晚清时期翻译常被看做“启迪民智”的手段,译者多采用“译意”的手法,把原语文本做为框架,将原作的主要内容或主要故事情节翻译出来。

这个过程中,译者的自由发挥度很大,他们可以根据目的语读者的需要、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等进行删减或是添加。

他们的做法类似于纽马克(newmark)所谓的改编(adaptation)。

另外,译者的翻译操作是以篇章为单位的,翻译的手法自由,涵盖了“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式。

当时的翻译目的是“译意”手法盛行的重要原因。

这一时期译者以思想启蒙和政治宣传为目的进行外国小说的翻译工作,所以当遇到原语文本中出现与译入语的文化、社会、伦理、语言等不一致或者是冲突的地方,译者通常会将原语作品中的冲突之处进行删节或增补的改造。

比如为了方便中国读者记忆,用中国名翻译原小说中的人名、地名;为了适应中国读者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采用中国传统小说的章回体,删除原作中大量的自然环境和人物心理描写;有时译者还会将自己在阅读原作时的思想情感在译作中表达出来,添加自己对原作的理解,也会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增减情节,根据自己的政治观点或价值取向发表议论。

二晚清翻译小说对中国小说的影响1 促进中国小说地位的提高中国传统文人的观念里,小说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小说写作更是被君子与士大夫看作是贱劣的行为,他们以写小说为耻。

在读过《水浒传》之后,胡应麟一方面对施耐庵的才华赞叹不已,另一方面又对其从事小说写作表示叹息,认为是对其才华的浪费。

这种观念直到1898年戊戌变法后,随着外国翻译小说的大量译介才得以改观。

在重视西方小说社会作用的同时,晚清知识分子对小说的文学地位进行了重新评估。

梁启超等发动“小说界革命”,极力鼓吹小说的社会作用。

大量的翻译小说的出现让中国的读者了解到:小说在欧美是很有价值的文学体裁;小说作家在异域享有相当高的地位,卓有成就的小说作家及其作品,在文学史上均有专章论述。

人们将小说与诗文相提并论,甚至比诗文看得更高。

1903年,楚卿便在《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中提出:“小说者,实文学之最上乘者也。

”这些观点让人们重新审视小说,再次评估小说的文学地位。

人们对小说观念的改变极大地激发了文人的热情,更多的人投身到小说的创作和翻译事业中去,掀起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又一次高潮,促成了小说创作的繁荣和小说现代化的改革。

2 丰富了中国小说的类型中国传统小说的种类比较单调,只有讲史和传奇两种。

随着外国小说的大量译介,中国翻译小说的类型也逐渐丰富起来,涵盖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十七种小说类别。

其中社会小说、科幻小说、侦探小说三种最为突出,它们填补了中国传统小说类型的空白。

这期间翻译小说为中国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新鲜的血液与视角,推动了中国小说的发展进程,为晚清“小说界革命”奏响了号角。

据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附录二显示:20世纪最初几年,翻译小说压倒创作小说,其顶峰在1907年;而1908年之后,创作小说则多于翻译小说,而且创作小说的类型得到极大的拓展。

仅就言情小说这一文类而言,域外言情小说的译介使中国言情小说发生了次分类,出现了孽情小说、烈情小说、妒情小说、哀情小说、艳情小说、怨情小说、幻情小说、苦情小说、侠情小说、奇情小说、痴情小说等。

3 丰富了中国小说的表现手法和题材由话本或说书演变而来的中国传统小说,多采用传统话本的章回体程式;在叙事方式上往往以第三者全知叙事;叙述时间上通常采用按照时间顺序和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连贯叙述;人物描写、美丑形容,缺乏个性特征。

晚清的小说作家从西方小说中看到中国传统小说的呆板,努力汲取外国小说的营养,现代意识得以显现,开始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叙事的方式由传统小说的单一直线连贯式逐步引入模仿倒叙、插叙等手法。

叙事方法的丰富很大程度上拓宽了作品时间、空间的表现力,使作品结构趋于复杂,呈现出错落有致的故事架构,增大作品表现的张力。

如吴趼人创作的《九命奇冤》,小说的开头模仿了周桂笙翻译的法国作家鲍福的《毒蛇圈》,运用对话式开头,一开始便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

在人物塑造方面,开始重视人物塑造和心理描写,如曾朴创作的《孽海花》就借鉴了外国小说的方法;吴趼人模仿外国小说心理描写的方法,在创作小说《恨海》时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受翻译小说的影响,晚清创作小说选材多元,与普通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

有反映社会问题、描写各个社会层面矛盾的作品,它们反映人民群众不满现实、要求改革的思想愿望,如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和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有描写违反封建礼教的爱情、矛头直指父母包办家庭专制、渴望婚姻自主新思想的作品,如符霖的《禽海石》、徐枕亚的《玉梨魂》、吴双热的《孽冤镜》等。

言情小说开始描写社会低层人物,诸如和尚、寡妇等的爱情,力图避开传统的“才子佳人”的模式。

4 促进了中国小说的白话改革学界通常把现代语言变革做为文学现代性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直接影响到小说创作的现代性转型。

晚清初期语言的变革正在酝酿,白话尚未走向成熟,译者们在翻译小说时所采用的语言主要是文言或浅显的文言,直到鲁迅的《狂人日记》的产生,这才标志着现代白话文文学作品的成熟。

一方面,随着《茶花女》和福尔摩斯侦探故事的广泛流传,越来越多的中国读者开始喜欢上了翻译小说,读者群从知识分子扩展到了普通百姓,甚至一些识字不多的老百姓也产生了了解西方社会和文化、阅读西方小说的要求,他们要求译者使用通俗的语言,以便观览别具一格的西方小说;另一方面,小说的商业化运作体系逐渐成熟,迫使翻译小说必须使用白话,以实现读者数量的最大化,从而使出版机构获取最大的商业利润。

报刊是晚清翻译小说最为重要的传播媒介,为了增加销售量,这些报刊必然追求受众最大化,以普通老百姓为对象,为了满足他们的阅读要求,报刊语言自然就会通俗化。

另外,白话翻译文本的巨大读者空间促使晚清的译者主动使用白话进行小说翻译,这样白话翻译小说的数量逐渐增多,为译者带来了较为丰富的经济回报,比如当时著名的翻译家包天笑、周桂笙、陈景韩、周瘦鹃等大多都用白话文进行外国小说的译介。

晚清翻译小说具有特定的时代特征,它使中国传统小说获得了挣脱旧观念的动力,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巨大推动力。

它给“五四”新文化运动注入了引导力,给大批的作家带来文学创作的新动力、新观念、新视野,为中国小说现代性的转型做出了巨大贡献。

受翻译小说的影响,中国传统小说将鲜明的民族风格与世界趋势、现代性进行整合,中国小说创作步入了全新的阶段,开辟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新篇章,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1] 周桂生:《歇洛克复生侦探案弁言》,《新民丛报》,1904年第5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