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篇翻译小说的对比

合集下载

_白鲸_的两个译本比较_兼谈译者的翻译思想对译文的影响

_白鲸_的两个译本比较_兼谈译者的翻译思想对译文的影响

《白鲸》的两个译本比较———兼谈译者的翻译思想对译文的影响文 军1,曲 艺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语系,北京100083)摘 要:翻译究竟应该等值还是再创造这一问题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而译者对此问题的不同认识又往往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翻译过程和翻译作品有所影响。

本文从不同层面对《白鲸》的两个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握适度原则,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从而将两者更好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等值;再创造;译者思想;译文比较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722X (2003)0620063205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T ranslation V ersions of Moby Dick—With a B rief Comment on T ranslator πs Thoughts on T ranslated T extsWEN J un 1,QU Y i 2(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 :It has long been a controversial issue in the translation circles that whether translation should be e quivalence or recre 2ation.Translators ’percep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is issue will inevitably have some influence on their translating processes and their translated texts.This paper analyzes and compares two translated texts of Moby Dick from different aspects ,and proposes that the key to the question is to stick to the principle of appropriateness ,to keep the balance between equivalence and recreation ,and to combine them in a better way.K ey w ords :equivalence ;recreation ;translators ’thoughts ;comparison of translated texts 翻译究竟是等值还是再创造在文学翻译理论中一直是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

三国演义两种译本的赏析

三国演义两种译本的赏析

《三国演义》选段两种译本的对比赏析一引言原文选自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为其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开篇。

《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吴、蜀、魏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两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史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该选段“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

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

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为作者交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短短不足七十个字就将历史上政权更迭、各方势力纵横捭阖、你争我夺争霸天下的历史演变和兴衰展现的淋漓尽致。

原文虽为文言文,但用语较为平实,因此在语义的理解上不会对当代读者产生较大困难,也必然不会给译者带来困惑。

然而,区区几十个字却承载了较为丰富的历史史实,且放眼天下兴衰、大气恢弘。

因此,要想将原文的翻译做到神形兼备、既忠实于原意又体现出其精髓实属不易。

接下来,我将从选词用句和语言风格两方面着手,对比译者张琴(以下简称Z)和译者Moss Roberts(以下简称M)对该选段的翻译,力求呈现较为客观的翻译对比赏析。

二对比赏析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二位译者对原文的翻译。

原文:“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

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

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Z版: As a natural rule, an overall structure, like a country or an organization, after a long period of division, tends to unite at last; while after a long time union, it tends to divide. It is the same with dynasties in antiquity. At the end of Zhou dynasty, seven dynasties which contended with each other finally were conquered by Qin dynasty and became part of it. After the rule of Qin dynasty, two dynasties, Chu and Han, emerged and they fighted against each other with Han being the victor in the end. It began when Liu Bang, the Han emperor, cut off a white serpent to indicate the uprising. After the victory of the uprising, the whole empire became the domain of Han. And it lasted for two hundred years. At the end of West Han, Wang Mang who wanted to usurp Han established the New dynasty. But he was overthrowed by Liu Xiu who was persist in restoring West Han, therefore, the legacy of Han remained. Then Han lasted for another two hundred years until the rule of emperor Xian who was the last emperor of Han dynasty. After that, the empire wa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which were respectively possessed by three kingdoms known as Wei、Shu、Wu.M版:Here begins our tale. The empire, long divided, must unite; lone united, must divide. Thus it has been. In the closing years of the Zhou dynasty, seven kingdoms warred among themselves until the kingdom of Qin prevailed and absorbedthe othe six.But Qin soon fell, and on its ruins two opposing kingdoms, Chu and Han, fought for mastery until the kingdom of Han prevailed and absorbed its rival, as Qin had done before.The Han court's rise to power began when the Supreme Ancestor slew a white serpent, inspiring an uprising that ended with Han's ruling a unified empire.Two hundred years later, after Wang Mang's usurpation, Emperor Guang Wu restored the dynasty, and Han emperors ruled for another two hundred years down to the reign of Xian, after whom the realm split into three kingdoms.通过对两篇译文的对比,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二位译者都很好地遵循了作者的原意,且照顾读者的感受、用语平实易懂,可谓既存了真又喻了俗。

双性同体视角下《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两译本对比研究

双性同体视角下《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两译本对比研究

双性同体视角下《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两译本对比研究第一篇范文双性同体视角下《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两译本对比研究明代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讲述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反映了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的冲突。

这部作品不仅深受中国读者喜爱,也引起了国际学者的关注。

在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不同的译者以各自的文化背景和理解,对原著进行了再创造。

本文将从双性同体的视角,对比分析《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两个英译本,探讨译者如何处理文化差异,以及其译文如何影响目标语言读者的接受与理解。

双性同体的概念双性同体(Androgyny)是一个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的概念,指的是一个人同时拥有男性与女性的特质。

在文学批评领域,双性同体的视角常被用来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性别角色。

译本选择本文选取了两个《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一是由西方学者詹姆斯·莱特(James L.Watson)所译,另一个是由华人学者赵振江教授的译本。

两者在译文文化定位、语言风格及表现手法上各有特色,反映了译者不同的翻译理念和策略。

文化元素的转化在处理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元素时,两个译本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例如,原著中对杜十娘性别身份的描述充满了复杂性,莱特译本更倾向于将其性别认同处理为双性同体的形象,而赵振江译本则更强调其女性身份。

这种差异反映了译者对于原文文化内涵的理解与取舍。

语言风格与表现手法在语言风格上,莱特译本采用了较多的欧化句式,体现了西方文学的传统,而赵振江的译本则更贴近中文原文的语言特色,使用了更多的直译和意译,力图在英文中重现中文的韵味。

人物性格的描绘在人物性格的描绘上,两个译本对杜十娘性格的强硬与柔韧的处理也有所不同。

莱特译本强调了她坚强、独立的一面,而赵振江译本则更强调她的感情与牺牲精神。

这种性格描绘的差异,折射出译者个人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的影响。

结论在研究文学译本时,采用双性同体视角能够揭示译者如何跨越文化界限,以及如何在译文中寻找和创造平衡,这一点在上述分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战争与和平 刘辽逸 草婴 高植译文对比

战争与和平 刘辽逸 草婴 高植译文对比

战争与和平:刘辽逸与草婴译文对比一、引言战争与和平,是人类社会长期以来关注的话题。

作为文学作品的经典之一,《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译者对《战争与和平》进行了多次译文,其中刘辽逸、草婴和高植等译者的版本备受关注。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刘辽逸和草婴的译文进行对比,探索他们在翻译《战争与和平》时的差异和亮点。

二、深度评估与比较1. 语言风格刘辽逸译本中的语言风格较为严谨、正式,使用的辞藻较为古板。

他将“官员”翻译为“朝廷中人”,“兄弟”翻译为“骨肉之亲”,这样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俄文原作的古典风格。

而草婴的译本则更注重对原著情感的贴切表达,语言更为通俗易懂,使用的辞藻也更加现代化,更符合当今读者的口味。

2. 翻译技巧在翻译《战争与和平》这样的经典之作时,翻译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和深厚的语言功底。

刘辽逸在翻译中尊重原著的文字,更加忠实于俄语原文,尽可能保留了俄国社交规范和传统礼仪。

而草婴在译文中则更注重对中文读者的情感共鸣,采用更加语言通顺的表达方式,让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3. 体裁特点《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宏大的历史小说,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人文背景和多样的人物形象。

刘辽逸和草婴在翻译中对于这些历史人文的呈现有不同的侧重点。

刘辽逸更加注重对历史细节的忠实还原,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的描述更为准确。

而草婴则更加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对于人物情感和情节发展更加细腻和深入。

三、总结回顾在对比刘辽逸和草婴的译文时,我们可以看到两位译者在对待《战争与和平》这一经典文学作品时有各自的特点和侧重点。

刘辽逸译文更忠实于俄语原文,更注重历史细节和正统文学风格的表现;而草婴译文则更贴近现代读者的口味,更注重情感共鸣和文学表达的通俗性。

无论是何种翻译风格,都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使得《战争与和平》这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得以在中文世界中广泛传播。

《简爱》第一章两篇译文对比评析

《简爱》第一章两篇译文对比评析

《简爱》第一章两篇译文对比评析作者:宋澄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5年第11期《简·爱》是十九世纪英国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

小说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历经磨难仍不断追求自由和尊严,终于获得幸福的故事。

小说第一章作者用主人公,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和舅母一家的关系,为后文作铺垫。

现试从词汇,语义,和风格方面将祝庆英的译文和学生习作加以对比评析。

一、词汇1.penetrating rain 祝庆英:透骨的雨;学生:冻雨。

Penetrating英语解释为:spreading deeply or widely,汉语解释为:弥漫的,渗透的。

祝庆英翻译的十分到位,“透骨的雨”把天气的寒冷描述的入木三分。

该学生理解应该是对的,她想把雨的寒气逼人表现出来,又简洁有力,展开一番头脑风暴后给出“冻雨”一词,却又犯了用词上的错误。

根据字典上释义,冻雨是由冰水混合物组成,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的降水,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多见与我国南方。

这毫无疑问会给读者造成困惑。

启示:译者在翻译每一个词时都要用心理解,细心选择出合适的词,切忌用容易引起误解的词,造成词不达意。

2.questioners 祝庆英:寻根究底的人;学生:好事的人。

Questioner在字典上的解释为“提出问题的人,提问者”,这里小简爱对舅母的话有些不服,略带质疑的问她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事要受到那样的冷遇,被舅母无情的驳回。

祝庆英翻译成“寻根究底的人”,表达出舅母对她提问的厌烦和不以为然,让读者联想到她嫌恶的打发外甥女的形象。

而学生译为“好事者”,虽然考虑到简爱和舅母的关系,用了贬义词,但意思准确性大打折扣,“好事者”出自古文《黔之驴》,一般指多管闲事的人,与原文意思大相径庭。

启示:做好翻译离不开文学素养和一定知识的积累,但做翻译时一定要控制好“引用”的欲望,一切以原文为主,首先做到忠实原文,不能望文生义。

《苔丝》两种译本比较

《苔丝》两种译本比较

第20卷第3期Vol.20No.3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QINZHOU TEACHERS COLLEGE2005年9月Sept 2005[收稿日期]20050420《苔丝》两种译本比较班光语(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广西钦州535000)[摘 要] 通过对张谷若和孙法理两个《苔丝》译本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两译对原作都有很好的理解,而张译更具汉语文采,重现了原作的情节;孙译则长于异域文体,再现原作之味。

[关键词] 翻译批评;苔丝;译本;比较[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629(2005)03004204 近些年来,在我国的文学翻译中,外国文学名著的重译现象非常普遍,被炒得沸沸扬扬,仅《红与黑》就有译本十五六种之多,其中不乏有“滥译”、“抢译”之嫌的作品。

现仅选取南京译林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学名著百部”系列的《苔丝》(孙法理译,1991年版,简称“孙译”)和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译,简称“张译”),就译本在理解、措词和文体方面进行比较,考察其中的得失,提出一管之见,以求教于译者与方家。

《苔丝》是哈代(Thomas Hardy )最优秀的一部长篇小说,充分地体现了他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小说用诗一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纯洁美丽的农村姑娘苔丝在无助的命运的摆布下逐步走向毁灭的悲剧故事,描述了美丽的形象与周围阴暗现实的冲突,表现了“文明社会里爱的毁灭”。

苔丝·德伯菲尔德,一个纯洁无瑕的农村姑娘,为了生计投靠一个远房亲戚。

然而这个亲戚亚雷克诱奸了她。

苔丝怀孕回家,孩子一出生便夭折。

后来,她再次离开家乡到一个遥远的农场去当挤奶工,在那里她与牧师的儿子克莱尔共坠爱河并结了婚。

新婚之夜,苔丝将自己的不幸经历告诉了克莱尔,但没有得到丈夫宽恕。

苔丝再次陷入了无助之中。

命运却又再次让她与亚雷克同居。

不久,克莱尔向苔丝追悔过错。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篇一《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译者风格对比分析一、引言《骆驼祥子》是现代中国文学中的一颗明珠,其描绘了20世纪初期北京普通百姓的生活图景和社会的冷漠。

对这本经典小说的英译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将对其中两个知名英译本的译者风格进行对比分析。

二、背景介绍《骆驼祥子》的英译本中,较为著名的有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本(以下简称“杨译本”)以及葛浩文的译本(以下简称“葛译本”)。

这两位译者分别以不同的翻译风格和策略,将这部中国经典小说呈现给西方读者。

三、译者风格对比1. 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本(杨译本)杨译本的译者采用了较为传统的翻译方法,力求保持原文的韵味和风格。

他们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往往采取音译或加注的方式,以便读者理解。

在句式上,他们尽量保持原文的句式结构,使得译文更具有中文原作的韵味。

然而,这也可能导致某些地方过于冗长或复杂,对于英语读者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阅读难度。

2. 葛浩文的译本(葛译本)葛浩文则采用了更为自由的翻译策略。

他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更为灵活,常以解释性的方式让读者理解。

在句式上,他打破了原文的句式结构,使译文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因此,葛译本的译文更为流畅,易于理解。

然而,这也可能导致一些原文的韵味和风格在翻译过程中丢失。

四、分析评价两种译本各有优劣。

杨译本在保持原文韵味和风格上做得较好,但可能对英语读者构成一定的阅读难度;而葛译本则更为注重译文的可读性,使得译文更为流畅易懂。

这反映了两位译者不同的翻译理念和风格。

五、结论《骆驼祥子》的两个英译本展示了不同的译者风格。

杨译本以保持原文韵味和风格为主,而葛译本则更注重译文的可读性。

这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各有利弊,也反映了翻译中的难度和挑战。

在进行翻译时,译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最佳效果。

同时,对原著的理解和尊重也是每个译者应当秉持的原则。

六、未来展望随着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对于《骆驼祥子》等经典作品的英译研究将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读书心得——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老人与海》两个中译本的对比分析

读书心得——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老人与海》两个中译本的对比分析

读书心得——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老人与海》两个中译本的对比分析1 引言《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

该作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

尽管海明威笔下的老人是悲剧性的,但他身上却有着尼采般“超人”的品质,泰然自若地接受失败,沉着勇敢地面对死亡,这些“硬汉子”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即人类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

自1955年我国开始翻译这部小说,至今已有几十种译本。

1937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英文系和历史系的海观是中国大陆第一位翻译《老人与海》的译者。

一般认为,海观的首译独具特点,译者更多地注入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增加了许多语气助词进行情感的熏染和环境气氛的烘托。

另一位译者是195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的吴劳,他翻译的《老人与海》是国内唯一受版权保护的译本,销量最大,也最具权威性。

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有许多指导性的理论,其中尤金·A·奈达的功能翻译理论当属经典之一,是一个非常具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打破了语言学的束缚,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的翻译研究。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可以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消除文化差异,从而更好地展现文学作品的风格和精神。

2 文献综述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

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3.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

(Nida,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124).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转引自郭建中,67)。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本翻译小说的对比赵小云1(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摘要:这篇文章先介绍了两部原著的内容,社会背景以及在各自国家的文学史上的地位。

接着,对比分析了两部原著的翻译特点,读者对两部原著的译本的反应,并分析了造成迥然不同的读者反应的原因。

最后,提到了国外书籍的中译本在中国市场上的现状和已被翻译成其他语言的中文原著在国外市场上的现状。

Abstract: In this essay, the author will first look at the two source texts and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ir contents, social contexts and positions in literary history in each country. Then I will show how they have been translated, readers‟ reaction to the translated versions and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different readers‟ reactions. Finally, I will go further to touch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ranslated foreign books in the Chinese market and translated Chinese books in other markets.关键词:两部翻译的小说;对比Key words: Two translated novels; Comparison介绍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翻译文本出现在国际书市上。

通过翻译文本,人们不仅能够交流科学技术,还可以理解不同国家的社会和文化。

自从中国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许多翻译文本出现在中国书市上。

同时,一些著名的中文书籍也被翻译成其他文字。

在这篇文章中,我选择了两本小说和他们的翻译文本进行对比。

一本是中国名著红楼梦 (Hong Lou Men), 其英译本为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另一本是英国名著Jane Eyre, 其中译本为简• 爱 (Jian Ai).原著内容介绍红楼梦 (Hong Lou Men)在18 世纪由曹雪芹所著。

它围绕两个年轻人的爱情故事,反映了中国封建的官宦家庭兴衰。

贾宝玉出生在富裕的官宦家庭,被他的祖母所宠爱;而他的表妹林黛玉自幼父母双亡,虽生活在同一大家庭,但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他们秘密相爱了,但这为封建礼教所不容。

因而,宝玉的祖母为他另择佳偶薛宝钗。

因担心他不肯成亲,就欺骗他说将黛玉许配给他。

当宝玉掀开新娘的红盖头,才发现真相。

而黛玉在此同时伤心而亡。

宝玉愤而出家。

此后,这一封建大家庭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灾难后,日益走向衰落。

1847年夏洛特·布朗台所著的Jane Eyre问世。

女主人公简• 爱自幼也是个孤儿。

和林黛玉不同,她勇于抗争,崇尚独立,知道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

当她发现她将嫁的人罗切斯特先生仍然有患精神病的妻子,她毅然离开了他。

但当她知道一场大火烧死了他的妻子,毁掉了他所有的财富,并致使他残疾,简• 爱却执意要嫁给罗切斯特。

社会背景红楼梦(Hong Lou Men)描写了18 世纪中国封建社会。

当时仍处在清朝的统治时期,虽然表面上依旧繁荣,但阻挡不了封建社会将走向灭亡的命运。

贾家的灭亡,暗示着封建社会必将灭亡。

在封建社会,包办婚姻盛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拆散了很多苦命的鸳鸯,引发了无数人间悲剧,宝黛之恋则是悲剧的典型代表。

而Jane Eyre的问世虽然稍晚些,但故事的背景为资本主义社会,英国正处在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时期。

封建贵族虽高高在上,但其实权已日益被新兴的资本家所取代。

资本主义提倡自由平等。

简• 爱这一独立而反叛的形象,正是这一时代精神的体现。

翻译文本红楼梦(Hong Lou Men)有不少英译本,但很多都是简译本,失去了原著的风格。

Minford 1982年的英译本没有缩减,共分为五分册。

根据中文书名的含义,翻译为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相形之下,早在 1935年和1936年, Jane Eyre就被分别翻译成孤女飘零记和简• 爱(音译,并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

简• 爱这一译名沿用至今(Zhang, 1999)。

中国改革开放后,又出现多种译本,黄源深的译本(1994)较真实地反映了原著的风格。

我选择了他的中译本和英译本进行对比。

对两部译著的评论红楼梦 (Hong Lou Men)红楼梦 (Hong Lou Men)是用古汉语写的。

即使是中国人,如果古汉语不好,也难以理解该著作。

小说中的人物有500多个,很难翻译。

同时,西方人也难以理解中国复杂的亲戚关系和中国古代的社会和文化。

Minford保留了原著的所有内容,并尽量使译文能被西方人所理解。

他采用了本土化策略。

首先,看一看他如何翻译中文人名。

一方面,它采用汉语拼音的音译法,并且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将姓放在人名的前面(英文中,姓放在人名的后面)。

另一方面,他将很多仆人的名字意译。

例如贾母的女仆鸳鸯(中文表示一种鸟,当一只死后,另一只长会陪伴死去),在贾母死后,也自杀身亡。

因此,作者根据人物对贾母忠贞的特征,将其名字翻译为 Faithful(忠贞的), 使其名字既易记,又有助于理解。

其次,可以了解一下他如何翻译人物的称谓。

在封建社会,人物关系及其复杂。

袁文中提到大老爷(Da laoye), 老爷(Laoye),二爷(Erye) 和姨太太 (Yitaitai), 在英文中并没有直接对应的称谓。

译者将称谓直接用人名来代替,虽然无法体现其复杂关系,但有助于英文读者一目了然,知道所指的对象。

再次,译者如何翻译原著中的风俗习惯呢?原著中提到了很多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对西方人来说难以理解。

但是,其中有些风俗是故事发展不可或缺的线索。

因而,译者力图用英文解释这些风俗。

例如,他这样翻译一个关键的风俗。

在原著的826页上,贾母认为宝玉要“娶了金命的人帮扶他, 必要冲冲喜才好”,就翻译为. “Marry a lad y with a destiny of gold, to help him and support him. He must be given a marriage as soon as possible to turn his luck.”。

他将“冲喜 (congxi) ”按其含义翻译成“turn his luck”(改变他的运气),易于为英文读者所理解其含义,但只是部分理解这一风俗。

如果译者用注释等方式详细讲解这一风俗,就会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悲剧的原因。

宝玉在丢了玉(此玉出生时含在他口里)之后,被认为是坏事;他和宝钗的联姻被认作喜事。

据说喜事可以改变坏运气。

因而,贾母急于安排他和宝钗的联姻。

遗憾的是,译者未能详细解释这一风俗。

第四,译者在翻译原著中的诗歌时,未采用庞德所提倡的古语体策略(Venuti 1995: 197)。

其译文丧失了原著的美感和诗意,但是英文读者较容易理解其含义。

第五,为了让读者理解小说的内容,译者在必要时增加了一些解释。

一方面,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禁忌,在原著中有些词被省略了。

例如,原著824 页上,贾政提到他女儿的死用“贵妃的事”来代替。

在译文327页上,翻译成“Her Grace‟s death” 。

由于她是皇妃,即使是她的父母,也不能直接提“死”字。

但译者并未考虑这一因素,直接提“死”字。

这固然有助于英文读者理解其含义,但无法体现原著中的禁忌。

另一方面,由于小说是用古汉语写的,句式很简洁,较难以理解。

因而,需要适当加以解释。

例如,原著924页上,“这几天怎么办呢”并未被按照字面意思直接译成“What can we do in a few days” ,而是增加了原因“There is not enough time.” (Minford 1982: 327) ,这有助于理解其含义。

第六,译者增加了一些在英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例如,他增加“Mm, ma” (Minford 1982: 331), “come on” (Minford 1982: 323)和“poor darling” (Minford 1982: 325)。

这符合英文读者的交流习惯,使其读起来更通顺。

另外,译者有时采用了“使外国化”策略去(Venuti 1995: 41) 翻译中国在特定时期特定地点存在的词语。

他采用音译的方式。

例如,他将炕和衙门直接翻译成“kang” (Minford 1982:329) 和“yamen” (Minford 1982: 322)。

但是,译者没有进一步解释这些词汇,对于没有背景知识的英文读者来说,仍然较难以理解。

概括而言,译者采用了本土化策略,使译文较容易被英文读者所理解。

但是,正如Toury所指出的,“no translation is ever entirely acceptable to the target culture because of its estranging s tructural and verbal elements由于原著的独特结构和语言成分,没有一种译文能够被翻译国的文化完全接受”. (Gentzler 1993; 131) 。

对于《红楼梦》的翻译来说尤为如此。

中西文化存在很多文化差异,中文和英文的体系相差很大。

此外,由于《红楼梦》描述了中国封建社会,并用古汉语写成,时代的差距进一步加大了原著和译文的文化和语言的差异。

自然,译文中仍然存在英文读者无法理解的部分。

简• 爱19世纪的英文和今天的英文相差不大,因而Jane Eyre容易被现代读者所理解。

有许多不同的中译本,黄源深的译本是其中较好的之一,他遵循严复(Hung & Pollard 1998: 371)倡导的“信、达、雅”原则,这一原则在中国翻译界享有美誉。

下面,可以了解一下他是如何在译文中使用这一原则的。

首先,黄源深忠实原文,向中文读者生动地展现了19世纪的英国。

在原著中,布朗台引用了不少起源于圣经的文学引文,莎士比亚的作品和其他古典文学,对很多中文读者来说,比较陌生。

黄源深采用了音译的方式翻译人名。

由于中文的读者难以理解引文的含义,他就采用脚注的方式来进一步解释。

另外,在原文中,布朗台有不少对话是用法语表达的,译者在译文中保留了法语,以便读者欣赏原著的风采。

同时,他采用脚注解释法语对话。

其次,原著的语言流畅而优美,黄源深没有逐字翻译。

根据实际需要,他改变了词序或其他句法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