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晚清翻译高潮研究综述
从中国翻译史上的三次高潮谈译名

从中国翻译史上的三次高潮谈译名作者:赵洁来源:《新校园(下)》2016年第07期摘要:笔者以三次翻译高潮为时间主线,分别总结了每个阶段的译名问题,列举了译家、译论及目前对这些译论的理解。
笔者认为学习借鉴国外翻译理论的同时,也不应忽略我国的传统文化,应该珍惜、学习前辈们的成就和贡献,并将其发扬光大。
关键词:中国翻译史;翻译高潮;译名我国的翻译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在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全球化发展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国际之间的交流也日趋广泛,从而使英语得到了迅猛发展,并逐渐进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当中。
此外,新文艺、新科技以及新理论的发展也为英语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语言素材。
但是,因源语创新、语言表达差异以及文化差异等问题,大量词语在汉语当中是难以用现有词语进行翻译的,从而给目前的翻译工作人员带来了诸多不便。
因此,重谈译名问题有助于解决新词汇不断涌现给翻译带来的各种难题,对指导日益增多的翻译实务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
关于译名的论述出现于春秋时期,在《春秋谷梁传》中记录了孔子的这样一句话:“名从主人,物从中国。
”这正是对译名问题的原则指示。
之后的2000多年来,有关译名问题的论述几乎贯通整个中国翻译史,在中国翻译研究中占的比例很大。
直至今天,新词的翻译仍然是众多翻译者讨论的话题。
我国的翻译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笔者现结合三次翻译高潮讨论译名问题。
一、第一次翻译高潮——佛经翻译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的佛经翻译构成了我国古代翻译活动的主要内容。
我国唐代的玄奘(俗称三藏法师)提出了著名的“五不翻”,即在五种情况下要采用音译的方法,探讨了译名问题。
第一为“神秘故”,也就是有着很多十分神秘的内涵。
如果我们没有足够把握将其自身的意义借助汉语表达出来,那就不必翻译。
比如“国际歌”当中的“英特纳雄耐尔”,我们就没有必要进行翻译。
究其原因就在于在翻译这首歌的歌词时,没有找到非常准确的词语来表达其应有的含义。
从中国四次翻译高潮探索翻译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从中国四次翻译高潮探索翻译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张琳秦琛(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摘要: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
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
明末清初的科枝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
改革开放之后的现代翻译,在翻译史上揪起了四次翻译高潮。
关键词:翻译高潮;翻译理论;发展我国译学理论的发展.基本上与翻译史相对应。
五四”运动以前有三次翻译高潮: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
“五四”之后的翻译是我国翻译史历经的第四个时期.改革开放以后更是掀起了我国翻译史上的第四次高潮。
一.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在三国时期,支谦在《法句经序》中指出,。
名物不同.传实不易”。
支谦此序,首次在中国译论史上提出译事之不易。
同时,他提出。
因徇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可以算是最初的直译说了(罗根泽语)”。
晋、前秦时,道安提出了有名的“五失本,三不译”。
他的意思是,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我国关于翻译理论的论述从他开始系统化。
北朝末年及隋初,彦琛写的<辩证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正式的翻译专论。
他提出。
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的原则,也就是坚持忠实第一和倾向于直译的。
他提出的。
八备”.在我国译论史上最早较全面地论述了翻译者本身的问题。
唐代玄奘是中国最突出的佛经译师之一。
他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原则以及“五不翻”理论.并且在译经中成功地运用了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等翻译技巧。
由此可见.通过大量的译经实践,我国的译经大师就翻译原则、方法以及翻译者本身提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开启了我国译论的先河。
为我国译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明末清初.西方耶稣会教士携带西方科学书籍和宗教书籍闯入中国的大门。
从而引发了我国科技翻译的高潮。
中国译者中最出名的有徐光启、李之藻等人。
简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历史上三次翻译高潮的相互影响

简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历史上三次翻译高潮的相互影响作者:何斌慧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1期摘要:本文通过回溯我国历史上的三次翻译高潮和同时期的文化交流概况,阐述了翻译高潮与对外文化交流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关键词:翻译高潮;文化交流;影响我国的翻译活动历史悠久,周朝就开始设译官。
东汉以后翻译开始渐成规模,以“五四”运动为界,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25-1279)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十七世纪初)的科技文献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1840-1919)的西学翻译。
这三次翻译高潮成为那几个时代中外文化和思想交流的先导。
一、东汉至唐宋的佛教翻译秦代及秦以前,由于大一统的国家还没有建立,与现在理解的外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甚少,今天所知者已不多。
相传殷朝灭亡后箕子曾入朝鲜,传播了中国的教化,统一的秦王朝声名远播。
而东汉一直到唐宋的佛经翻译,就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翻译高潮。
在此间,我国不但通过大量翻译外文佛教典籍使得本土佛教取得重大的发展,有了自己的特点,同时还通过向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的经济和文化辐射奠定了东亚文化大国的地位。
也许是唐朝时期中国鼎盛的文化和对外交流盛况太过耀眼,在宋元时期并没有出现许多有影响力的译著,翻译方面乏善可陈。
但是,被四面包围的北宋和偏安的南宋都依然保持着活跃的对外贸易和交流的生命力,而不断发展的海上交通也使得中原与外界的交流没有中断。
尤其是元朝时,疆域的不断扩张不但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而且扩大了中华文化辐射的范围,使得火药、印刷术等都传到的欧洲。
也为明清时越来越多的西方传教士到达中国奠定了历史基础。
二、明清的中外交流和明末清初的科技文献翻译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翻译高潮始于明朝后期。
明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就范围而言,远远超过以往。
不但日本、朝鲜及东南亚诸国这样的近邻和中国交流频繁,甚至远达西欧国家,官方、民间都有交往。
政治使节、商业贸易、学习、传教、移民以至战争,各种渠道皆起过作用。
第三次翻译高潮

翻译的题材
• 甲午战争前,翻译的选材主要以科技类著作为主。 • 甲午战争结束后,中国的文化输入由科学技术领域转到社会科学 领域。所以,维新派的西书翻译主要是介绍外国历史,不仅翻译 西方的东西,还翻译日本的东西。其翻译或编撰的书文主要有以 下四个方面:(1)论述某些国家因循守旧、不图自强而导致灭 亡的书籍(如梁启超所译的《波兰灭亡记》);(2)论述某些 国家因维新变法,而使国家昌盛的情况的书籍(如康有为的《日 本维新三十年史》);(3)综合考虑某些国家民族盛衰兴亡的 历史,总结出“尊新必胜,守旧必亡”的规律;(4)为了反对和抵 制人民群众的暴力革命,讲述近世资产阶级革命的残酷,以警告 清朝统治者,劝其实行变法的书籍。
这一时期的翻译家
• • 严复(1853-1921),字又陵,是中国历史上的翻译大家。 从光绪24年戊戌变法失败到宣统三年,严复潜心译书, 译作多为西方政治和经济学说,显然有向国人介绍西方 进步思想之意。所以,严复又被称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家。严复的译著主要有《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原富》(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法意》(L’esprit des Lois)、《社会通诠》(A History of Politics)、《群 学肄言》(Study of Sociology)和《群已权界论》(On Liberty)。严复提出的“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翻译标准,流传至今近百年 仍为许多译者所推崇,可见其生命力之强。 •
• 甲午战争之前,有识之士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 他们认为西方的坚船利炮是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因此,他们主 张学习西方制造船炮的技术以增强军事力量。但是,甲午战争的 惨败让国人意识到,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不仅仅是先进的技术,更 深层次的原因在社会思想文化、政治及管理制度方面。在这种背 景下,中国的文化输入由科学技术领域转向社会科学领域。 • 纵观甲午战争前后的翻译主导思想,其目的和动机很明确:救国、 强国。所以这次翻译高潮的主导思想就有很强的功利性。这种目 的和动机也就决定了翻译的题材。
中国翻译理论综述

中国翻译理论综述摘要:本文试图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四次翻译高潮,及在这四次高潮中的一些代表性人物,来对中国翻译理论进行综述。
通过对这些理论的了解,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中国翻译理论的了解,同时也对译者从事翻译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
本文通过对中国翻译史的回顾,尤其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的回顾,研究翻译理论的发展,促进翻译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翻译高潮;翻译理论;发展;提高一、概述中国翻译的历史是十分久远的,翻译活动能追溯到夏,商两代,周朝已设译官。
最早的翻译多以口译为主,主要是实践活动,没有达到理论层面。
在中国的几次翻译高潮中,涌现许多优秀的翻译家,尽管没有理论专著来记录他们的理论,但这些理论源于中国本土文化,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及历史的影响,具有中国特色。
它们不断发展、进步并日益完善,最终将形成中国特色的译论体系。
下面从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对翻译理论的发展进行探讨。
二、中国翻译理论的四次翻译高潮1.第一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时期第一次翻译高潮主要是佛经的翻译,起初就存在着“文、质”之争,并向“直译”和“意译”转化,不管是“文、质”还是“直译、意译”都是译者对翻译的探索。
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这“可以算是最初的直译说了”。
北朝末年及隋初,彦琮著《辨证论》是我国第一篇翻译专论,他主张译经“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
可见他坚持忠实,并倾向直译。
东晋释道安提出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坚持直译的态度。
唐代玄奘,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集大成者,他的“五不翻”原则使音译也成为一种翻译手段。
同时玄奘在译经中运用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等翻译技巧。
这些方法的运用使得佛经翻译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2.第二次翻译高潮:明清两代在这次翻译高潮中主要有三位翻译家: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
他们主要的译著是西方科技类著作。
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开创了引进外国先进科技的先河。
明末清初科技翻译高潮对中国的影响

明末清初科技翻译高潮对中国的影响作者:冯文婷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1期摘要:明末清初时期被认为是我国翻译史上第一次科技翻译高潮。
这一时期的科技翻译高潮对当时的中国在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明末清初科技翻译高潮的成因、特点、和这一时期的翻译著作做一个综述,由此推出这一时期的科技翻译高潮给当时中国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明末清初;科技翻译;成因;特点;影响由于受到唯心主义思想的禁锢,宋、元、明各代的知识分子在科学技术方面毫无作为,导致中国在科技方面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
同时,天主教受到新教的冲击,派遣传教士到世界各地抢夺信徒,以弥补它在欧洲流失的信徒与权威。
这些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翻译著述活动,将部分西方的知识引入中国。
在这约200年的时间内,这些传教士翻译了西方人文科学、宗教及自然科学等著作437部。
这一举动使得中国人的视野、知识结构以及由此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开阔,使中国迎来了翻译史上的第二次翻译高潮。
一、明末清初翻译高潮形成的原因十六世纪中叶,明朝的封建社会由盛转衰,自北宋高潮之后,科技领域停滞不前,这时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渴望了解外部世界。
而欧洲兴起的宗教改革夺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大部分地盘,因此开始向东方扩展势力。
西方传教士们为了传播宗教,努力钻研中国文化,在翻译的过程中采取文化适应策略,翻译方法灵活,以读者为中心。
思想文化方面,他们以西顺中,在不贬低中国文化的前提之下,让士大夫们吸取西方文化,强调中西文化的互补性和一致性,以确保中国人可以顺利的接受西方的思想和知识。
二、明末清初翻译高潮的特点明末清初的翻译具有目的性。
传教士到中国的目的是传播基督教,他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服务这个最终目的。
而中国的学者们译书的目的除了自身渴望了解世界之外,主要在于想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思想解決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明末清初的翻译具有局限性。
浅析中国第三次翻译高潮的发展

33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9期总第802期No.9,2020Total of 802翻译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某个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反映,翻译又可以对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反作用,可以影响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透过某个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去观察这个时期的翻译活动,我们会发现翻译活动的本质是为政治和经济服务,有其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下的烙印。
1 社会背景晚清至民国初期,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中国的落后,开始主张向西方学习,这时候涌现出一大批的知识分子,开始翻译西方书籍,学习和传播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挽救濒临灭亡的中国。
1.1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随之而来的是一些西方典籍和思想,这使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省中国落后的原因,因而开始翻译西方的书籍,传播先进的思想。
当时组织翻译活动的先驱是林则徐,他派人翻译了一些西书介绍西方各国知识。
除此之外,魏源还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1.2 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惨败之后,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不仅仅是因为其科学技术层面,其落后的根本还是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因此,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开始兴起,洋务派主张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与政治制度结合起来,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改革教育,创办新式学堂,以便培养买办和外事翻译人员。
除此之外,还开设了京师同文馆,学习内容复杂且涉及面广,旨在培养精通外语、了解西方知识的人才,为中国政治和经济服务。
京师同文馆的设立培养了一大批翻译人才,为翻译西方书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 维新变法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形势岌岌可危,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他们要求中国变法自强,联合起来抵御外侮。
那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取得了成效,中国也想向日本学习,因而在维新时期,中国十分重视翻译,不但翻译西方书籍,还翻译了大量日本的书。
中外翻译简史

天文学方面,有利玛窦与李之藻合译的《乾坤体译》 天文学方面,有利玛窦与李之藻合译的《乾坤体译》是最早 介绍西方普通天文学著作之一, 介绍西方普通天文学著作之一,较好的反映了当时入传西方天文 学的实际水平。 学的实际水平。 数学方面,慕凤泎与波兰耶稣会士通过合译书, 数学方面,慕凤泎与波兰耶稣会士通过合译书,最早将当时 为世界最先进数学知识之一的对数术传入我国。 为世界最先进数学知识之一的对数术传入我国。等等一系列的数 学方面的引入。农也水利方面,徐光启与熊三拔合一《泰西水 学方面的引入。农也水利方面,徐光启与熊三拔合一《 此书是徐启光从利玛窦处得知“水利” 法》,此书是徐启光从利玛窦处得知“水利”对改善农业十分有 益后,想尽许多办法才与熊三拨合译的。 益后,想尽许多办法才与熊三拨合译的。
有的西人认为:“中国语言文字最难为西人所通 即通之亦难将西书之 有的西人认为 中国语言文字最难为西人所通,即通之亦难将西书之 中国语言文字最难为西人所通 精奥译至中国。盖中国文字最生而最硬,若以译泰西格致与制造等事 若以译泰西格致与制造等事,几 精奥译至中国。盖中国文字最生而最硬 若以译泰西格致与制造等事 几 成笑谈。 傅兰雅则认为其“实有不然” 因为 因为“ 成笑谈。”傅兰雅则认为其“实有不然”,因为“明时利马窦诸人及今 各译之人,并未遇有甚大之难以致中止 所以只要努力解决译名问题 并未遇有甚大之难以致中止” 所以只要努力解决译名问题,西 各译之人 并未遇有甚大之难以致中止”,所以只要努力解决译名问题 西 方科学就会顺利翻译成中文。他又说:“二三百年前 二三百年前,英国多藉希腊与罗 方科学就会顺利翻译成中文。他又说 二三百年前 英国多藉希腊与罗 马等国文字以作致与制造内之新名,后则渐除不用 或换以更妥者,而中国 后则渐除不用,或换以更妥者 马等国文字以作致与制造内之新名 后则渐除不用 或换以更妥者 而中国 亦难免此举” 指出 译西书第一要事为名目,若所用名目必为华字典内 指出“ 亦难免此举”,指出“译西书第一要事为名目 若所用名目必为华字典内 之字义,不可另有解释 则译事永不能成” 不可另有解释,则译事永不能成 之字义 不可另有解释 则译事永不能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岳论丛 Sep.,2009Vol .30No .9 2009年9月(第30卷/第9期)(Dong Yue Tribune )论点集萃[作者简介]肖琦(1976-),女,贵州大学科技学院讲师。
①这次翻译高潮从鸦片战争延续到五四运动(1840-1919),其中以晚清(1840-1911)这段时间的翻译最具代表性,所以本文着重考察的是晚清这一段。
下称“晚清翻译高潮”。
近十年晚清翻译高潮研究综述肖 琦(贵州大学科技学院,贵州贵阳550004) [摘 要]晚清时期掀起了一场翻译高潮,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这一翻译盛事,以其译书数量之众、涵盖内容之广、对中国近代社会影响之深远、翻译选材及翻译策略之独特,而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对近十年来晚清翻译高潮相关研究的归类整理,发现这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晚清;翻译;晚清翻译高潮;文化;研究述评[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9)09-0183-04晚清时期掀起了一次翻译高潮,这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三次翻译高潮①。
这次翻译高潮中,数千种西方著作被译成中文,内容涵盖科技、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等等,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而在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上,晚清翻译高潮都体现了独特的一面。
因此,晚清翻译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下面是对近十年来晚清翻译高潮相关研究的梳理。
一、研究概况(一)论著近十年研究晚清翻译的著作大致可分成以下几大类:对翻译史实的描述性研究、对翻译家的研究、文化对翻译的制约、翻译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专著有:李伟[1]编写的《中国近代翻译史》,介绍了地主阶级改革派对世界的了解、传教士的早期翻译、近代翻译理论的出现等。
韩洪举[2]介绍了林纾的翻译思想与艺术、林译代表作,并对林译中外小说进行了比较研究。
王宪明[3]从文本源流、著译动因、关键词语与观念、政治社会影响等方面,对严译《社会通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析。
胡翠娥[4]研究了文学翻译与文化间的互动影响;季压西[5]等根据大量的近代条约和历史档案来分析晚清英语教学和翻译人才的培养等。
论文集《翻译与创作》是迄今为止香港、内地以及国外学者合作研究清末民初文学翻译的第一项重大成果。
1996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的14篇文章于1998年整理成论文集(英文版)出版。
后来在2000年王宏志又整理出版了该论文集的中文版。
14篇论文中,有的总体介绍翻译小说,有的分类研究侦探、科幻、政治、言情小说的译介和影响,还有的探讨晚清社会对西学的认知程度及翻译的现代性。
1996年的这次大会以及两版《翻译与创作》的出版,对激发国内晚清翻译研究的兴趣、促进国内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型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一点,也可以从表1和表2的统计数字得到印证。
(二)论文数量及主题分布有关我国晚清翻译高潮研究的论文数目众多,为了对这些研究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本综述采用文献统计的方法对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了检索和统计分析,以“晚清+翻译”、“近代+翻译”、“晚清+译介”、“近代+译介”为检索入口分别进行题名及关键词的“模糊检索”,得到的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1可看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近十年有关晚清翻译高潮研究的论文一共228篇(剔除了一稿多投、文摘和主题不相关的论文。
因为某些文章可能题名或关键词中未包含本文检索词条,统计可能有遗漏381东岳论丛 Sep.,2009Vol.30No.9 2009年9月(第30卷/第9期)(Dong Yue Tribune)表1 晚清翻译高潮研究论文年度分布年份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数量6101112122227504434比例2.6%4.4%4.8%5.3%5.3%9.6%11.8%21.9%19.3%14.9%之处,但是从已有的数字也可以看出晚清翻译研究的基本概貌),论文数量基本上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最集中的是2004-2008这几年。
表2 研究论文主题分布主 题数量比例翻译史实研究制约翻译的文化因素翻译对文化的影响个人、团体的译介活动5624.6%某一体裁/学科知识的引进3917.1%结合西方文论/翻译理论研究制约因素4720.6%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制约(宏观、整体性分析)2410.5%具体翻译策略研究73.1%从文化交流角度研究20.9%翻译对文学的影响177.5%对社会文化整体影响83.5%对语言的影响31.3%翻译与创作的互相影响20.9%从翻译出版角度研究社会生活31.3%对比研究62.6%翻译人才的培养93.9%其他52.2% 对晚清翻译高潮的研究主题分布十分广泛,有的从宏观角度研究,有的从微观角度阐释;有的从语言本身来分析,有的从语言外部进行探索;有的描述翻译史实,有的研究翻译的制约因素,有的探讨翻译带来的影响,有的进行对比研究;有的研究翻译人才的培养。
但总的说来,从语言外部因素或文化角度来探讨晚清翻译的研究占了很大的比例,见表2。
二、研究分类综述(一)翻译史实研究1、个人/机构团体的译介活动晚清是翻译大盛的时期,在这场翻译盛事中涌现出众多优秀的翻译家和著名的翻译或出版机构,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研究素材。
有的学者研究了个人的译介活动和贡献,其中对严复、林纾、梁启超等人的研究最多;有的学者研究了国内翻译团体活动,如维新派的理论主张和翻译实践、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作用等。
在晚清的西学东渐中,因为国内合格翻译人才短缺,传教士在翻译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方面也引起了学者的研究兴趣。
单单高黎平一人,就写了十来篇论文研究美国传教士及教会机构在华的译介活动,包括丁韪良等传教士、花华圣经书房等机构在华的翻译活动和政治影响。
2、介绍某一文学体裁/学科知识的引进介绍某种文学体裁译介情况的论文中,以研究小说翻译居多,有整体性介绍外国小说翻译的概况;有介绍翻译小说分类的译介情况的(如侦探、科幻、言情、政治小说等种类的译介),也有按长篇、短篇进行研究的。
与翻译小说相比,研究其他体裁译介的相对较少,有部分研究者探讨了诗歌和戏剧的翻译情况,但是基本上是对诗歌和戏剧的译介的总体性介绍,或者是探讨这些体裁的翻译策略,等等。
晚清翻译的西书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大门类。
按学科门类进行研究的学者也不少,农学、医学、天文、法律、历史等领域的译介都有研究者关注,如强百发介绍了西方农书的翻译及传播等。
(二)制约翻译的文化因素研究晚清翻译在选材、策略、译书方式、翻译出版机构等方面都呈现出其独特之处。
这些特点背后的原因,即翻译的制约因素,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
近十年中,中国的翻译研究已经发生了文化转型,即从语言内部转向了语言外部的文化因素。
通过整理和分析发现近十年研究对翻译制约因素的研究几乎都是从文化的角度来进行的。
1、结合西方文论或翻译理论来研究晚清翻译中的制约因素(1)福柯的权力观。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通过对知识型的挖掘,揭示出了权力在宏观领域的影响,即规训的功能。
权力具有扩张边界的作用,其影响力不仅是针对某一人群,而是制约所有的人群。
福柯的权力观为后人理解晚清的翻译出版提供了新路径。
有学者从权力观分析晚清翻译,揭示翻译、知识和权力之间的内在逻辑,也有的采用权力理论对中国晚清外国诗歌翻译进行分析。
481近十年晚清翻译高潮研究综述(2)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
以色列教授吉迪恩・图里提出的翻译规范论,将翻译研究重点由原作中心的规定性研究转移到译作中心的描述性研究,摆脱孤立研究译本的理论桎梏。
廖蓓辉[6]等人借助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探讨了特定社会文化环境对中国近代小说翻译活动的规范情形。
(3)德国功能学派/目的论(Skopos)。
目的论属于功能派理论,由德国学者汉斯・弗米尔引入翻译理论。
目的论强调翻译目的,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译文好不好,视乎能否达到预定的目的。
结合目的论研究晚清翻译的学者很多,有的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了民族文化心理,有的研究译文读者对翻译的选材、思想内容、语体风格和文本形式的影响等。
(4)操控论。
以利弗威尔为代表的操控派把翻译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研究,主要探讨翻译在何种文化背景下产生及译作给译入语文化带来的影响,认为翻译就是对原文的重写,是译者为了某一特定目的而对原文进行的操控[7](这也是它得名的原因),对翻译活动起决定作用的操控因素来自三方面: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
该理论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兴趣,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起到了推动作用,如王湛等人分析了赞助人对晚清翻译的影响[8],李奇志以“诗学”观阐释了以文言文为主的译入语形式的合理性和必要性[9]。
(5)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
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认为文学多元系统既包括诗歌这类经典文学形式,也包括儿童读物、通俗读物这类非经典文学形式,并认为有必要把翻译文学包括在多元系统内。
他进一步研究了目的语文化如何选择翻译文本及译者采取何种翻译策略的问题。
目的语文化选定某些文本是因为它们能满足目的语多元系统对新形式的需求。
此外,有的学者运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①对这时社会文化特征作出阐释,指出近代翻译文学的狂欢化现象颠覆了翻译精英文学作品一统天下的局面,提升了翻译大众小说的地位。
还有的研究者从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分析了晚清小说翻译的策略选择或者从传播学分析了晚清翻译文学的误导和误读等。
2、从宏观角度看文化对本次翻译的影响有些研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遵循某种西方理论,但从宏观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制约因素进行总体性分析:如研究译文和译入语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或者讨论翻译过程中社会心理因素对译本的塑造,等等;或者研究晚清翻译高潮中的具体翻译策略,诸如所采用的语言文体形式(早期采用古文体)、小说的叙事模式、诗歌翻译的归化、翻译小说的“译意”策略等等;还有些学者从文化交流角度进行研究,如蒋天平等[10]阐述文化霸权对翻译的决定性影响及翻译如何抵抗霸权文化入侵,司佳[11]研究了当时对翻译人员称谓的变化所反映出的文化交流态度的转变。
(三)本次翻译对社会文化产生的影响晚清的翻译高潮在思想观念、社会生活、文学创作、科技进步、语言发展等方面对后世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这方面的研究也相当多。
1、本次高潮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
有的研究者从多方面整体性探讨晚清翻译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也有的研究翻译对某一领域影响的,诸如对近代科技发展的影响,对语言的影响,等等,如王克非论述了直译导致汉语出现仿西方语言的句式以及直译的文化背景[12]。
2、对文学的影响。
晚清翻译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化有着很大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很多,其中探讨对晚清文学观念的影响或对中国原创小说的影响的研究占据主要部分;也有部分学者研究翻译对其他体裁(如戏剧)的影响,也有的学者研究了翻译与创作的互动关系,如钟俊昆指出,翻译促进了新文学文体的变革和创作方式的多样性,反过来又对翻译自觉性、标准和途径的选择起规范化作用[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