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报刊翻译小说研究

合集下载

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研究路径论文

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研究路径论文

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研究路径论文摘要:研究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现代性的路径还有很多。

现代性之所以如此深邃,正是因为在晚清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文学既有对传统的继承与反叛,又有对西方的借鉴与融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社会的现代变革都为文学的现代性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文学在转型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现代性与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性有着本质的差异,无论是语言、文体、叙事技巧还是图像、广告、杂志的运营模式都与西方原生的现代性不同,这种不同正是我们努力追寻和表现的中国文学自身的现代性。

关键词:晚清小说;晚清小说杂志;现代性;研究方法晚清白1902至1910年间创办的《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并称为“晚清四大小说杂志”。

从媒介形态上说,它们是近代报刊发展史上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

从发生学角度看,它们是西方传教士和中国早期具有卓越见识的知识分子通过向西方媒介的学习、借鉴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华民族特征的新型媒介,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种物质形态。

从文学意义上讲,小说与杂志的结合不仅使报刊形式丰富化、现代化,在小说从边缘文体向中心文体位移的过程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是中国文学近代化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文学现象。

正如著名学者陈平原所说:“近代报刊的出现,是整个晚清文学与文化变革的重要基石”,它“兼及物质与精神、文化与文学、内容与形式”的特性,使之成为考察晚清文学最理想的研究对象。

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研究有两种路径:小说研究和杂志研究。

小说研究是指以杂志所刊载的小说文本为主,涉及作家及作品的主题意蕴、叙事技巧、情节结构、文本类型、语体形式、文本意义等的研究。

这一研究路向始于1920年代,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创新性明显不足。

杂志研究是指以传播学、期刊学、编辑出版学等学科为基础,围绕杂志形式、版式、广告、编辑思想、传播方式等展开的研究。

1990年代之前,这类研究没有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受到关注,之后随着版本学、期刊学、传播学等学科独立性增强和文化研究热潮的影响,形成了一些成果,但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亟待进一步推进。

晚清报刊上的林纾轶闻

晚清报刊上的林纾轶闻

晚清报刊上的林纾轶闻作者:陈大康来源:《世纪》2018年第02期林纾不懂外文,他依靠与人合作的方式,竟成了百年前著名的小说翻译家。

他是将外国文学作品介绍到中国的先行者,其译作也畅行天下。

关于林纾的研究论著已有不少,但论述多围绕其译作,其实还有些相关记载散见于近代报刊易被忽略,撷取考察,亦可对林纾及其翻译有更多的了解。

一、林纾对稿酬大为惶恐不懂外语的林纾与小说翻译结缘带有点偶然性。

光绪二十四年,林纾的妻子病故,为帮他排解悲痛,其友王寿昌提议合作翻译法国小仲马的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这则悲剧故事与林纾当时的心情也正合拍。

在法国留学多年的王寿昌精通法文,他口述作品内容,林纾则耳受手追,组织成文字。

林纾的古文曾得到桐城派大家吴汝纶的赏识,他又善于叙事抒情,两人的合作可谓是珠联璧合。

小说翻译后,由魏瀚出资刻印了百部,为了收回成本,林纾的另一位好友高凤谦(后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便与主持上海《中外日报》的汪康年联系,希望能帮忙销售。

汪康年当即决定买下版权,在报上连载,但由于高凤谦担心报上连载会影响单行本销路,最后是决定将《巴黎茶花女遗事》与原先《时务报》上连载的《新译包探案》《昌言报》连载的《长生术》合印成一书刊行。

汪康年动作很快,他与高凤谦谈妥后没几天,即在《中外日报》上介绍《巴黎茶花女》情节变幻,意绪凄恻,“不日出书”,并声称书稿是“本馆特向译书之人用巨资购得”。

半个月后林纾在福建看到这则广告,他的本意只想收回刻印成本,现在译书居然也可得“巨资”,这使他大为惶恐。

他赶紧写信给汪康年,说明自己是“游戏笔墨,本无足轻重”,尽管书上只署名“冷红生”,但不少人知道这是林纾的笔名,如果收取稿酬,就会有损他的清誉。

林纾要求汪康年“再行登报”声明:“前报所云致巨资为福建某君翻译此书润笔,兹某君不受,由本处捐送福建蚕学会。

”林纾信寄出半个月后,上海《中外日报》从四月十七日至二十一日连续刊载了一则《(茶花女遗事)告白》:此书闽中某君所译,本馆现行重印,并拟以巨资酬译者。

清末民初小说的翻译及其文学史价值_汤哲声

清末民初小说的翻译及其文学史价值_汤哲声

清末民初小说的翻译及其文学史价值※汤哲声 朱全定内容提要:清末民初小说中的改译、删译与当时中国精英分子要利用小说启蒙国民有着很大关系,虽然清末民初的翻译小说是以言情小说和侦探小说为主,却对当时的中国政治思想和小说的美学思想、艺术结构产生了重要作用。

本文对清末民初翻译家的史学地位以及他们的“为我所需”、意译的观念和方式作了评价和分析。

关键词:清末民初 小说翻译 价值和意义这是一批被遗忘或者受到不公评价的外国小说翻译群体,他们是(按照翻译外国小说出现的先后为排列顺序):包天笑、周桂笙、陈景韩(冷血)、徐卓呆、许指严、王蕴章(西神)、李涵秋、张春帆、恽铁樵、周瘦鹃、贡少芹、张毅汉、徐枕亚、严独鹤、胡寄尘、程瞻庐、陈蝶仙、李定夷、程小青、叶小凤、李常觉、陈小蝶、朱瘦菊、陆澹安、姚民哀、许瘦蝶、吴绮缘、王钝根、顾明道、闻野鹤等等。

他们是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翻译作家,并且主要活动于清末民初时期。

根据既有的文学史描述,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的翻译作家素质不高,被认为翻译的随意性很强;清末民初小说的译作改译、删译之风严重,被认为不忠于原著;清末民初小说译作的原著品味也不高,被认为鲜有一流作品。

从这样的观念出发,清末民初的那些小说翻译作品就成为了一堆文字垃圾,关注的人不多,更别说研究了。

问题是清末民初小说的翻译作品真如文学史所描述的那样吗?如果放入历史语境和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思考,也许我们会有另一番解读。

一清末民初小说的翻译确实改译、删译之风严重,包天笑、杨紫驎合译的《迦※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价值评估体系建构与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批准号:12 BZW107)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2期茵小传》只是原著的上半部分,也就这么改译、删译了一下作为全本推了出来;苏曼殊、陈独秀译雨果的《悲惨世界》,也就连添带删地译成了一本十几回的故事,叫《惨世界》(报纸上连载时叫《惨社会》),改译、删译之风蔓延到当时几乎每一部译作。

【阶段测试五含解析】中国古代文学史(二)00539

【阶段测试五含解析】中国古代文学史(二)0053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单选B1、“报章体”的开拓者是()。

A.梁启超B.王韬C.谭嗣同D.郑观应【正确答案】:【答案解析】:王韬在香港主办报刊,又在上海主持《申报》编务,发表了大量时务文章,广泛介绍西方科学文化知识。

这类报刊文字,可看做从旧体散文向梁启超“新文体”的过渡。

参见教材P347。

2、()秉持“有所变而后大”的精神,试图在传统中开出新生命。

A.新文体B.湘乡派C.经世文派D.骈俪文章【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近代文主要有两大流派,一是后期桐城派和曾国藩开启的湘乡派,一是梁启超提倡的新文体。

前者秉持“有所变而后大”的精神,试图在传统中开出新生命;后者则以浅近文言风格作滔滔汩汩的恣情挥洒,有着文体解放的意义。

参见教材P343。

C1、“春阳社”的创办者是()。

A.任天知B.王钟声C.李叔同D.陆镜若【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l907年王钟声在上海创办了话剧团体“春阳社”。

参见教材P359。

D1、道、咸、同时期,占据诗坛中心的是()。

A.宋诗派B.同光体C.维新派D.革命派【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道、咸、同时期,占据诗坛中心的是宋诗派。

参见教材P334。

2、《荡寇志》的作者是()。

A.石玉昆B.文康C.陈森D.俞万春【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荡寇志》70回,刊于咸丰初年。

作者俞万春(1794一l849),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参见教材P351。

3、()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早期话剧的诞生。

A.春柳社B.进化团C.春阳社D.春江社【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春柳社”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早期话剧的诞生。

参见教材P359。

4、()的文章被称为“逻辑文”。

A.王韬B.梁启超C.章太炎D.章士钊【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章士钊,著有中国文法书《中等国文典》;于文喜好峻洁柳宗元,著有《柳文指要》。

其文谨严莹洁,“文理密察,而衷以逻辑”,又称为“逻辑文”。

参见教材P348。

F1、冯桂芬的代表作是()。

晚清日本文学翻译特征考论

晚清日本文学翻译特征考论

晚清日本文学翻译特征考论人物心理等描写完全删除或大量添补,或胡乱改写,因此,“译述”也难以算作译法的正途。

笔者认为当时盛行这种译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共有如下四点。

1.高额翻译费用的诱使。

晚清时期的翻译小说之所以纷繁如林,与是时各大出版机构给予的高额翻译费不无关系。

包天笑就在《钏影楼回忆录》中记述道:“这时上海的小说市价,普通式每千字二元为标准,这一级的小说,已不需修改的了。

也有每千字一元的,甚至有每千字仅五角的,这些稿子大概要加以删改,但是许多出版家,贪便宜,杀窮鬼,粗制滥造,也是有的。

”324面对如此优厚的译稿费用,很多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刻意采取表达略显繁冗的译述方式来扩充译文的字数,并以此增加翻译酬劳。

2.低级日文能力的制约。

随着晚清日语译才培养机制的日臻成熟,更多的中国青年投身于习日文、译日书的伟大事业中。

良好的日文氛围与教育环境,在造就大批优秀译才的同时,也出现不少学无所成的平庸之辈,他们鱼目混珠,滥竽充数,使得晚清的文学译坛乱象丛生。

有限的日文能力使得他们每每遇到冗长而繁杂的日文句子时,不但对于句意的理解模糊不定,甚至连故事情节的铺展都无从捋顺,因此,他们难以严格遵照原文忠实地翻译,只能采取较为简单的译述方式进行处理。

3.日本翻译策略的影响。

明治初期,日本译者在翻译西方文学作品时,普遍采用“豪杰译”,即打破原著特有的背景与架构,任意添删,甚至大幅度改写原作的主题、结构、人物等,这种策略也着实影响了晚清日语译才的文学翻译活动。

包天笑在《钏影楼回忆录》中记述道:“日本人当时翻译欧美小说,他们把书中的人名、习俗、文物、起居一切改成日本化。

我又一切都改变为中国化。

”386可见,当时日本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也促使中国译才“化夷为汉”,使得中国译才在对转译的作品进行“中国化”处理的同时,也无形导入了译述的翻译方式。

4.迎合中国读者的趣味。

就翻译方法而言,直译与译述在晚清日本文学的译入过程中皆有运用,如周桂笙、苏曼殊、马君武等译才比较倾向译述,而吴趼人、伍光建、曾朴等译才则善用直译进行处理。

晚清四大小说杂志中的翻译小说

晚清四大小说杂志中的翻译小说

在 四大小说杂志 的翻译作 品 中, 形式 上存在 着长篇
与短篇共 用 、 言与 白话并 存 的现 象 , 文 既有 很 多文 言短
篇 小说 , 也有大量 的长篇 白话章 回体小说 。在长 篇小说 中的翻译 中 , 家根据 中国读 者 的阅读 习惯 , 作 因袭 传统 小 说的程式和套路 , 将外 国作 品翻译成 章 回体 。篇 中回 末仍会 出现 中国读者 熟悉 的 “ 欲知后 事 如何 , 听下 回 且 分解 ” 的字样 , 还有“ 列位 高兴 听我的话 , 不要忙 , 且 容在 下 慢慢 的说 ”, 看 官 听说 ” 话 本 小说 的 老 套语 言 。 “ 等 《 新小说》 《 、 绣像小说 》 《 、 月月小说》 小说林》 出的 和《 刊 翻译小 说中 ,3部 长篇 小说有将近 1 采用章 回体 , 4 5种 回 目清晰 , 仗工 整 , 言 通 俗 晓 畅。如 侦探 小 说 《 对 语 毒蛇 圈》 2 (3回《 新小说 》 , ) 写情小说 《 电术奇谈 》 2 ( 4回《 新 小说 》 , ) 政治小说《 回头看》 2 (0回《 绣像小说》 等 。 ) 大量采用 章 回体 的 做 法 , 合期 刊杂 志 的 自身特 适 点, 更迎合 了中国读者的阅读 习惯。小说 杂志 常为半 月 刊或月刊 , 决定 了长 篇小说必须 进行 长期连续 刊载 。每 期 刊登 一至两 回 , 目清晰 , 构谨 严 , 大地 方便 了编 回 结 极
为刊载翻译小说提供 了方便 , 带来 了翻译小说 的 空前繁 荣 。其 中最 著 名 的 《 小 说 》 《 月 小 说 》 《 说 世 新 、月 、小 界》 《 、 小说 月报 》 《 、 小说时报》 《 、 中外 小说 林》 《 、 绣像小 说》 《 、 小说林 》 , 大量刊载外 国翻译小说 。 等 都

他者之眼晚清谴责小说的报纸想象及其渊源

他者之眼晚清谴责小说的报纸想象及其渊源

他者之眼:晚清谴责小说的报纸想象及其渊源□文│袁文丽 郭晓雲晚清时期,在西式报刊的示范与引导下,中国社会精英阶层广泛参与办报,使得社会对报纸力量的体认更加切实。

而当时的小说界革命把小说视为开启民智有力的武器,强调小说家的社会作用和小说对社会的深刻影响,试图通过小说来教化和启蒙民众。

一时间,依托报纸这一大众传播媒介的连载小说蔚然成风,涌现出不少优秀小说和以刊登小说而闻名的报刊。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以谴责之法醒世救世,在其作为报刊小说广泛传播之时,也对当时的报纸进行多种描写,使得报纸呈现出独特的“被看”结构。

一、小说中的报纸想象四大谴责小说关于报纸的描写中,隐藏的是小说家对于报纸的他者镜像建构下的认同与期待。

本文逐一考察四大谴责小说中的报纸呈现,发现除《老残游记》涉及有限外,其余三部小说均有大量描述,尤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居多。

这里基于小说中的报纸呈现,从整体叙事和具象叙事两个层面分析谴责小说的报纸想象。

1.整体叙事下的报纸景观整体叙事下的报纸景观主要指谴责小说中无明显指涉意义、无上下文情境意义的关于报纸的宏观描述,从中可考察晚清时期的报馆地位、报纸种类和报纸内容。

首先,报纸和报馆的社会影响力得到认可。

晚清报纸借助先进的印刷技术和交通手段,实现了信息较高时效及大众化、通俗化传播,新闻的交流逐渐打破语言与地域隔阂,极大地解放和刺激了国民的读写权力。

当传统的国家治理强权渐显式微时,报纸凭借自身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传统权力的替代品,成为国民追求自我认同的一种日渐强大的权力,赢得了在晚清社会的特殊地位。

如“在船上作了两首诗,……明天报上便同他登了出来。

那老头子便以为他是体面的了不得的人”,[1]明确指出时人通过在报纸上发表作品来提高声望,说明报纸已成为证明个人身份和影响力的公开载体,直接确认了社会对报纸力量的认可。

当然,这样的描述也从侧面说明报纸存在滥发作品的现象,这种低门槛的准入转而成为低俗之人谋求名利的捷径。

晚清报载汉译《一千零一夜》研究(1900-1907)

晚清报载汉译《一千零一夜》研究(1900-1907)

晚清报载汉译《一千零一夜》研究(1900-1907)
边茜
【期刊名称】《安康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4)5
【摘要】1900—1907年间,中国报刊上发表了数种汉译《一千零一夜》。

这些译本翻译内容多少不一,翻译策略受不同类型主旨影响,具体手法形式多样。

其中内容最为丰富的奚若译《天方夜谭》先后借助所载报刊的影响力和学制改革者的推介多次进入大众视野,且数次被商务印书馆收入知名丛书,最终取得经典地位。

这段历史展示了中国二十世纪初对翻译小说“启蒙”与“娱乐”作用的思考与探索,也提供了一个出版机构通过商业运作对文学界产生影响的具体案例。

【总页数】5页(P80-84)
【作者】边茜
【作者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7;I046
【相关文献】
1.晚清小说期刊的广告叙述--以晚清报载《月月小说》广告为中心的探讨
2.晚清小说市场的“广告战”--以晚清报载小说广告为中心
3.晚清报载翻译小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4.晚清报载小说广告研究——以《时报》(1904-1911)为例
5.论晚清书局图书宣传——以报载小说林社广告为中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清报刊翻译小说研究
【摘要】:本文以《晚清报刊翻译小说研究》为题,从文学史的视野和小说传播的角度,以全国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广的报刊——《申报》、《新闻报》、《时报》、《神州日报》和《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八大报刊为中心,研究中国晚清时代外国翻译小说在报刊上呈现的面貌。

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描述翻译小说在报刊中的酝酿与发展。

1840—1871年之间,是我国翻译小说的第一批译介;1872年《申报》及申报馆所属刊物《瀛寰琐记》上刊载的四种翻译小说,是报刊登载翻译小说的大胆尝试。

1891—1902年《万国公报》、《时务报》、《清议报》、《励学译编》等报刊先后刊载了侦探小说、政治小说、写情小说等翻译小说类型,将翻译小说推向了高速发展的阶段。

第二章分析1902—1911年间报刊翻译小说繁荣期的概况。

详细描述四大小说杂志和四大报纸的创办和翻译小说、《新新小说》等其他刊物的小说翻译情况。

1907年后翻译小说在报刊上的刊载情况出现了较大的调整,而小说界对小说翻译活动的关注却并没有减少,引发了小说理论家的激烈讨论。

第三章深入探讨报刊翻译小说的译者群体,详论晚清报刊小说翻译者的小说观念、翻译理论和主要采取的翻译策略,划分报刊翻译小说译者类型,描述他们的外语背景、翻译活动以及各自的翻译特点和对小说翻译的贡献;讨论译者群体和组织的翻译活动,如译书交通公会对翻译活动的组织与规范等等。

第四章探讨报刊翻译小说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特征。

包括报刊翻译小说的来源,栏目归
属和类型标示,报刊上主要出现的题材类型;报刊翻译小说形式的特征,如以短篇为主的翻译小说文体、以文言为主的翻译语言、逐渐增多的第一人称叙事角度和在报刊上呈现的刊载形态。

第五章着重讨论报刊翻译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报刊对翻译小说慎重选择,翻译小说出版商和翻译者更极为重视翻译小说的营销策略。

结论部分总结归纳报刊翻译小说对于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的影响,对于国民小说观念的冲击,以及对本土小说创作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晚清报刊翻译小说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207.42
【目录】:摘要5-6ABSTRACT6-8导论8-20一、晚清报刊翻译小说的兴盛和研究意义8-10二、晚清报刊翻译小说的研究历史和现状10-15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5-20第一章报刊翻译小说萌芽与发展(1840-1902)20-43第一节报刊翻译小说的酝酿20-22第二节报刊翻译小说的萌芽22-32第三节报刊翻译小说的发展32-43第二章繁荣期的报刊翻译小说概况——八大报刊的翻译小说(1902-1911)43-80第一节《新小说》等四大小说杂志的翻译小说44-58第二节《时报》等四
大报纸的翻译小说58-70第三节《新新小说》等其他报刊的翻译小说70-76第四节1907年后的震荡76-80第三章报刊翻译小说的译者80-126第一节译者的小说观念及其翻译理论80-98第二节报刊翻译名家研究98-126第四章报刊翻译小说的特征126-170第一节报刊翻译小说的作品来源126-129第二节报刊翻译小说的栏目归属和类型标示129-137第三节报刊翻译小说的主要题材类型137-154第四节报刊翻译小说的形式特征154-170第五章报刊翻译小说的传播方式170-203第一节报刊对翻译小说的选择170-174第二节报刊对所载翻译小说的宣传174-186第三节报馆书局对翻译小说的营销186-203结语203-206附录晚清四大报纸翻译小说内容梗概206-244参考文献244-250后记250-251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