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文学诞生期

合集下载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中国现代文学:是指诞生自1917 年开始酝酿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学运动,到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一历史时期内的中国新文学,我们称之为中国现代文学。

2.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是不仅是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

经过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以来近20 年的孕育,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终于在文学革命的催生下,以崭新的姿态诞生了。

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式发端。

1917 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运动的正式兴起。

二人的文章从理论上拉开了文年初文学革命的实践也迈开了步伐,1918 学革命的序幕。

很快得到了有识之士的响应。

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

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都从形式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旧貌。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社团,刊物,并确立了白话文的地位。

这次文学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大变革,他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从此中国文学走上了崭新的道路。

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年1 3.学衡派:学衡派得名于1922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

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

一方面他们对“五四”思潮激进的反传统倾向提出了质带有复古主义的倾向。

疑,另一方面他们又低估了新文化运动废文言崇白话的意义,年,《学衡》停刊。

1933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成为章士钊1925 甲寅派: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

4.等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反动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现当代文学

现当代文学

中国近现代文学名词解释1、“五四”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中国进步知识分子进行的一场批判封建传统的思想革命运动,又称思想启蒙运动。

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第1卷(原名《青年杂志》)创刊,是这一运动开始的标志。

它的目标是以革新思想来促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它的主要口号是“拥护德先生(民主)、拥护赛先生(科学)”和“打倒孔家店”等。

它的主要内容,一是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旧思想旧道德;二是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因此,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是这一运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俄国十月革命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为核心,逐步形成了由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三部分人组成统一战线的文化革命运动,在思想上为五四运动作了准备2、文学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

1917年1月和2月,《新青年》杂志分别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倡导文学革命,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

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俄国的“十月革命”对文学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但改变了文学革命的指导思想,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发展进程,而且还决定了新文学的发展方向。

文学革命的开始,宣告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终结,同时也宣告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

3、“学衡”与“甲寅:五四时期著名的复古主义文化流派。

它们分别得名于《学衡》杂志和《甲寅》杂志。

《学衡》1921年1月创刊于南京,它以昌明国粹为宗旨,主要从事攻击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复古活动,其代表人物是留学欧美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

《甲寅》由章士钊主编,1914年创刊于日本东京,不久即停刊。

1925年由月刊改为周刊在北京复刊。

章士钊是北洋政府的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其复古活动带有官方性质。

它主要攻击文学革命和白话文,是所谓东方文化派的组成部分。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现状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现状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现状中国现代文学是指自20世纪初期开始出现的中国文学,经历了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百花齐放等历史阶段,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程。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中国现代文学也呈现出新的变化和趋势。

一、多元化的文化趋势中国现代文学已经逐渐进入到多元化的文化时代。

以往的华人文学是以反对封建文化为主旋律,而现在的文学形态开始转化,它表现了不同生命在同一地域上的多元化存在和多元文化的交锋和融合。

从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来看,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传统文学形式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与新媒体等新媒体相结合的文学形式也在不断涌现,如网络文学、电影、电视剧等,这些新文学形式都能够满足新时代读者的需要。

二、以社会现实为题材中国现代文学在它的发展进程中,也始终受到社会现实的影响和反映。

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关于社会现实的题材,比如爱情、家庭、职场、教育、文化、政治等。

在社会的向善与阴暗的面同时存在的情况下,人们感受到现实中的不公平,创作中也表现了类似的氛围。

作家们用自己的笔,用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表现了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和冲突,带给了读者具有启示性的思考和感悟。

三、关注青少年成长青少年是社会未来的希望与根基。

中国现代文学也越来越关注他们的成长与关注。

青少年读物也逐渐成为文坛一个重要的分支。

青年文学的题材大多以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友情爱情为主。

青少年作家们在文学中表现了年轻一代的迷茫、选择和疑问,也对青少年进行了积极的思情教育,通过文学的形式,给青少年传递正面的信息,塑造健康的人格。

四、关注地域文化中国是一个大地域,各种形态的文化在各个地区都保留着。

以地域文化作为写作主体的作品愈来愈受到受欢迎。

这类作品往往在背景描写及文章的语调,反映了地域文化的独特之处。

如“邹市明自传”、“河北小杨家”等小说,表现了一个特定的地域——东北和河北的风情与民俗。

这类作品往往以平民百姓的生命为背景,传达出中华民族的特有情感与文化。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于20世纪初,从“新文学运动”开始,持续进行到今日,逐步形成丰富多样的现代文学体系,体现出了不同时期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现代性特征。

现代性,是当今文学发展的主旋律,影响着文学的实践和诠释,也是指导甚至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本文将从社会实践角度把思想、文学表达、情感体验三个层面对现代性的内涵进行浅析。

首先,从文学的社会实践角度来看,现代性彰显就是一种解放思想、批判价值观以及关注社会关怀的精神,以新颖、开拓的文学表达形式,来回应、关注大社会背景下的浮躁与动荡,给出激发思想、抒发情感的文本以及适应社会制度变迁的正态化辩证思维,这种社会实践令中国现代文学体系更具有时代性和古代思想的拓展性,为了帮助民众获得真正的社会发展,也不断给予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解放人们的思想活动的批判性。

其次,从文学表达角度来看,中国现代文学在其表达形式上体现出现代性,包括尝试适用不同技巧应用于具体情况,比如在新古典主义时期,主流作家带领读者把这种思想应用于文学表达,以反映工业时期的中国史诗抑或现代当代主题;在多元文学流派的作品中,文学创作者追求多样性具有属于当代中国的审美;甚至可以采取多种谐调的方式来表达新的艺术效果,以展示对现代主题的关注,只有把文字的表现形式、思想内涵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在抽象文本中体现现代性。

最后,从情感体验角度来看,中国现代文学表现出批判和理性思维的一致性,它有助于塑造让具体读者能够识别和理解的情感内涵。

作品中对于累累篇叙的叙事技巧,对着细微和复杂的思想变化以及隐喻的表现,无不具有强烈的现实情感,能够引人共鸣,多种文体中体现的生活细节,也能够使读者沉浸其中参与于分析释析,激发情感和参与意识,从而增进现代性的理解。

因此,现代性是一种积极和动态的性质,是人们对现实的思考、反思和实践的指引,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背景下,现代性意味着以普遍性作为读者行动准则,以持续性作为读者探索目标,以全新性作为现代性文本诠释方法,而以传承性作为深化现代性诠释的手段;综上所述,现代性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现代性文学的发展是有效把握历史走向的不变法则,更加深层次地体会实践中的解放思想、批判价值观和社会关怀,使中国可以有更大的国际影响力。

浅谈对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认识.doc

浅谈对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认识.doc

浅谈对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认识摘要:台湾现代主义文学起源于现代主义诗歌,兴盛于现代主义小说,又在散文、戏剧以及留学生文学上有所发展。

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作家们都或多或少地收到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熏陶,现代主义文学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成为台湾文学界的主流。

关键词:台湾现代主义诗歌小说其他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成为台湾文学界的主流。

在我看来,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台湾政治上对文学的压制,把“五四”以来大陆的大部分有进步意义的文学作品列为禁书,例如鲁迅、茅盾等大家的作品。

与此同时在台湾文学界掀起了“反共文学思潮”,政治上的高压政策导致了台湾文学与大陆传统文化的割裂。

其次,当时台湾经济全面附庸于西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台湾的经济支持与军事支援,使得台湾开始了一段平稳发展的时期。

随着西方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对台湾的影响逐渐深入,台湾的作家们开始从西方文学界中借鉴吸收,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熏陶,正如陈映真所说:“五四新文学的传统中绝了,他们就在西洋文学中找传统,模仿西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从事创作。

这样说,绝不是批评或嘲笑他们,在社会经济全面附庸于西方的时代,文学艺术不向西方‘一边倒’,才是不可能的。

”[1]台湾现代主义文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诗歌、小说、散文以及戏剧,同时台湾现代主义文学还发展出了“留学生文学”,是由一些海外的台湾留学生创作的现代主义文学。

下文将具体阐述我对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认识与感悟。

(一)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滥觞――现代主义诗歌台湾现代主义诗人纪弦于1953年2月开创《现代诗》诗刊,之后成立“现代派”诗社,并于1956年1月提出了“现代派”的纲领,即“六大纲领”,成为台湾线主义诗歌的先声。

之后,台湾文学界先后成立了“蓝星”诗社、“创世纪”诗社,1959年以后“创世纪”对原有期刊进行改版并提出超现实主义,提倡诗歌创作的“世界性”与“纯粹性”,将台湾现代主义诗歌创作推向了高峰。

浅谈现代文学的开端

浅谈现代文学的开端

浅谈现代文学的开端--“五四”运动与文学研究会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文学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白话文开始正式登上舞台,成为中国文学的新生力量。

白话文的发展不仅开创了中国文学的崭新历程,同时也为现代语法规范奠定了坚实基础。

【历史背景】“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伟大开端。

1817年,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地球上创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给予各国的革命运动以极其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也照耀着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十月革命大大鼓舞了许多知识分子,使一些在黑暗中摸索道路、长期苦闷彷徨的人振奋起来;使一些正在进行着反封建斗争的人们信心百倍,斗争得更为坚定和更为勇敢.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也从俄国革命的“刀光火色衰微中,看出一种薄明的天色,便是新世纪的曙光”(《热风·“圣武”》).正是在这种情形下,由上海迁至北京的《新青年》编辑部也于1918年间扩大,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高一涵、胡适等人或先或后参加了编辑工作。

以《新青年》为核心,实际上形成了包括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三部分人的新文化统一战线,团结了许多知识分子共同向封建文化作斗争。

文学革命这时也有新的发展,《新青年》自第四卷第五号(1918年5月)起完全改用白话文,白话诗作增多,并出现了以鲁迅的小说为代表的彻底反封建并且充满民族觉醒要求的新文学作品.1919年5月4月,以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人民收回山东主权的正义要求为直接导火线,在北京爆发了前所未有的爱国示威运动.6月3日以后,上海工人举行大罢工,工商界也罢市。

爱国浪潮迅速波及全国,形成全国范围的革命风暴。

从此,中国无产阶级走上了政治舞台,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揭开了。

经过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声势进一步扩大,以各种实际行动参加或支持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多,新的社团、报刊风起云涌。

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

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

5、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
外因。 胡适《 文学改争刍议》:引了“意象派”诗人庞 德关于诗歌要靠具体意象的主张,提出写“具体 性”, “能引起鲜明扑人的影象”的“新诗”,倡 为白话新诗运动。陈独秀写《 文学革命论》 , 也开宗明义,号召要以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学 变革运动为楷模,发动中国的文学革命。其“三 大主义”中所要求建设的“国民文学”、“写实 文学”和“社会文学”,也是以19 世纪西方资 产阶级文学作为蓝本的。
灭裂”,是“以浅陋文其浅陋”。第二,攻击五 四文学革命后的新文学创作,认为胡适的诗论是 拾欧美所谓新诗之唾余,并且断言《尝试集》的 价值与效用是负面的,只是告诉后来者“此路不 通”。第三,他们还从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出发, 全面地攻击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的彻底反叛与 对新思潮的大力宣传,认为新文化运动甫一启齿, 而弊端丛生,恶果立现,指责新文化运动倡导者 是诡辩家、模仿家与功名之士,尤其是对方兴未 艾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极其不满。
特别是1895至1911年的16年,在这段时间,一 些‘现代’特征变得越来越明显。” 王德威:晚清小说不仅代表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 过渡阶段;它的出现还有它的被忽视,本身就已 经见证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一端。晚清文学的现 代性不仅开启了“五四”的文学现代性追求,而 且还包含着比“五四”更为丰富的可能性。
二、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1)1917-1927年,五四文学革命运动时
期。 2)1928-1937年,开始的标志是革命文 学运动的开始。 3)1938-1949年,开端标志:抗战爆发 进一步深化的阶段。
三、学术界关于现代文学起点、 分期问题的争论
1.海外关于现代文学起点的说法 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可以上溯到晚清时期,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诞生:由古典走向现代从单纯的时间性概念来看,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1917年至现在的文学,近年来人们一般又把它称为中国20世纪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它的诞生之初被叫做中国新文学,这一称谓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性概念,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乃至思想史上一种革命意义的显示。

其发展过程既是中国文学本身现代化的过程,又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的艺术显示。

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又是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源头是五四文学。

五四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本质性变异,它划定了从传统文学到现代文学的不同历史时代。

它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复杂的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深刻背景。

首先,五四文学的诞生有着深刻的外来文化背景。

从作品的翻译介绍开始,到文学观念的倡导、文学创作的出现和文学思潮的形成,都与外来文化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

对外国文学和文化的译介中,严复和林纾的贡献功不可没。

严复被胡适称为“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1),他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等西方近代社会科学的名著,对近代中国的知识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林纾在五四之前,共译介西方文学名著170多种,1200余万字。

在此之后,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人介绍和引入了西方文学和美学理论。

而对中国新文学发生具有本质性影响的还是西方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思想主题和写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文艺思潮,这使中国新文学具备了真正的反封建的“现代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大系统现代化转化的先期完成形态。

与思想主题、文学思潮的进入相一致,在外来文学的示范下,各种与传统文学相异的文学样式应运而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历史。

诗歌从古典走向现代白话诗;小说由章回体的故事小说走向多样的性格小说和心理小说;戏剧从传统戏曲经“文明新戏”走向现代话剧;散文由文言文走向白话杂文和美文。

各种文学流派和社团迅速丛生和更迭。

其次,传统文学和文化对新文学的诞生有着复杂的影响。

从五四文学的发生前提来看,传统文学和文化的影响在表层上是一种相反的刺激,新文学以现代意识为尺度,以传统为批判对象,形成了新的文学观念和思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现代文学诞生期“文学革命”的两歧性内容提要:作为一个特殊称谓,“文学革命”的出现,标志着现代中国文学的诞生。

与此同时,“文学革命”作为一个独特的阶段,从酝酿到发生、发展又一直是一个历史过程,并具体在涉及“文学”和“革命”的前提下,充满两歧的特征。

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具体解析4方面内容,探讨围绕“文学革命”的两歧性。

在采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下,本文期待以立体地方式揭示文学革命内在元素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而在揭示两歧性的过程中,找寻现代文学发展的轨迹。

关键词:文学革命两歧性文学革命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了一块崭新的界碑,现代文学以此为标志全面步入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然而,正如文学的发展本身就存有紧密的延续关系,文学革命的出现一直具有较为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根源。

即使仅以话语出现的方式衡量,“文学革命”出现的时间也早于1917年整体意义上的文学革命浪潮①。

上述内容从历史的角度上获取证明,即为文学革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相当程度上的阶段性。

按照文学史通常勾勒的图景,从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到白话文运动,再到“人的文学”的线索,的确可以通过先后出现于这一时期的代表文章得以证明(具体见下文论述)。

但是,以本文的眼光看来,文学革命的独立性或日其本身并未获取足够的重视,就在于“文学革命”的行为方式必须通过文学自身的内质化过程来找寻,尔后才是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多向互动和复杂的关系网络。

在这一认知逻辑下,现代文学诞生过程中的文学革命,一直是一个立体展开的过程,它在“文学”与“革命”的对峙和融合中,深刻体现了转型时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多维度、多面相的特点,而这种错综复杂的特点在具体地展开时,又是以“两歧性”为内在的动力。

一、“文学”与“革命”将“文学革命”一词拆开重新确立关系,主要因为二者在当时包含的历史内容远比今天想象的复杂。

“文学革命”究竟是“文学的革命”,还是“文学需要革命”,或是本属于两个历史内容,一直与现代文学诞生过程中“革命”话语的意义网络密切相关。

显然,在历经晚清梁启超“三界革命”的洗礼下,“文学”意义上的“革命”,已在分属于政治与文学的路向上,呈现出一种必然的趋势。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革命”,在承继和对比历史经验的前提下,比前辈具有更为具体明确的主张。

胡适坚定地以“死文字决不能产生活文学”的论断进行实验,又在1916年8月21日寄给陈独秀信中,提出“文学革命的八事”,都说明“文学革命”一词的最初意义,是一场较为纯粹的“文体革命”。

美国汉学家安敏成在回顾现代中国文学之“两种革命”(政治的与文学的)时曾指出:“当然,现代中国文学不仅仅是反映时代混乱现实的一面镜子,从其诞生之日起一种巨大的使命便附加其上。

只是在政治变革的努力受挫之后,中国知识分子才转而决定进行他们的文学改造,他们的实践始终与意识中某种特殊的目的相伴相随。

他们推想,较之成功的政治支配,文学能够带来更深层次的文化感召力;他们期待有一种新的文学,通过改变读者的世界观,会为中国社会的彻底变革铺平道路。

”现代文学诞生阶段的知识分子高度重视“文学”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中国文学现代性追求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将刊载于1915年lO月《甲寅》最后一期黄远庸致章士钊信中的“愚见以为居今论政,实不知从何处说起。

……至根本救济,远意当从提倡新文学人手,综之,当使吾辈思潮如何能与现代思潮相接触,而促其猛醒”,作为“中国文学革命的预言”,充分说明了民初政治改革失败带来的“挫折感”和由此可能产生的知识分子“转向”。

尽管,就文学本身而言,在历经晚清“三界革命”等文学革新运动失败后,当时的文学常常处于一种歧路彷徨的状态。

文学革命的前夕,陈独秀在给胡适一则通信中提到的“文学改革为吾国目前切要之事,此非戏言,更非空言如何如何。

《青年》文艺栏,意在改革文艺,而实无办法”,就在很大程度上生动地体现了这种困惑。

但是,文学革命的出现在当时已成为一种迫切的历史要求,李大钊在1916年8月15日《晨钟报》创刊号上指出的“由来新文明之诞生,必有新文艺为之先声”;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最终态度决然的“今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学”,都说明“文学”在“革命”中占有的地位。

“文学革命”时代,文学与革命之间的“位置”,当然还取决于对待“革命”的态度。

以胡适为例,在完成于日后的《逼上梁山》一文中,胡适曾自言1916年与梅觐庄等好友争辩的结果是这年2月到3月间,思想上起了“一个根本的新觉悟”,“一部中国文学史只是一部文字形式(工具)新陈代谢的历史,只是‘活文学’随时起来替代了‘死文学’的历史。

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与思想。

工具僵化了,必须另换新的,活的,这就是‘文学革命’……所以我们可以说:历史上的‘文学革命’全是文学工具的革命。

”胡适这种颇具“历史进化论”倾向的主张,必然使其坚持语言工具的优先地位。

不过,如果从另一方面去审视,则是胡适有别于他者对于“革命”的认识。

按照美国汉学家格里德的说法,“尽管他(即胡适)总是十分轻松地谈到‘革命’,但在内心,他是怀疑种种革命运动的,而且对其结果也是悲观的。

只有在把革命看做是进化变革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时,他才能接受革命这个概念。

在他的文学革命与中国文学形式的进化史之间存在的那种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显然的例证。

”事实上,对于“革命”,胡适一直将其作为“进化”途径的另一侧面并抵触其激烈、紧张的倾向。

在写于1916年1月31日一篇致H.s.维廉斯教授的信中,胡适曾以英文的形式表达自己对“革命”的议论,“吾并非指责革命,因为,吾相信,这也是人类进化之一必经阶段。

可是,吾不赞成早熟之革命,因为,它通常是徒劳的,因而是一事无成的。

……基于此理由,吾对当前正在进行的中国之革命,不抱太多的希望。

诚然,吾对这些革命者则深表同情。

……作为个人来说,吾倒宁愿从基础建设起。

……这是一个极其缓慢之过程,十分必需之过程……以愚所见,这个缓慢之过程是唯一必需的:‘它既是革命之必需,又是人类进化之必需。

’”胡适强调从基础作起的“革命”主张,与其深受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有关,而其外在表现则是进行语言工具的变革和尝试白话诗的试验。

胡适在给陈独秀的信中本以“文学革命”为名,提出“新文学的八事”,但在具体发表时,胡适却将平素常常提到的“文学革命”,变为“文学改良”并加上“刍议”二字,而且,对于原本的“八事”顺序也进行了调整。

对此,胡适曾在不同文章中解释为“我用这个题目,说明是改良而非革命”;“胆子变小了,态度变谦虚了”,“全篇不敢提起‘文学革命’的旗子”。

但是,对于当时《新青年》编辑们的激进情绪来说,胡适的审慎态度显然太过温和了。

在1917年2月出版的《新青年》中,陈独秀抛开了胡适温和的改良主张,直接宣布文学革命的开始——“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

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日,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日,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显然,陈独秀书写的“三大主义”虽也包括了胡适主张的“白话文体”,但主要针对的却是文学的内容。

他从思想启蒙的高度认识文学革命的任务,把文学革命作为反封建文化和革新政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新文学内容上的社会化和大众化。

这种将不同层面的“革命”话语统摄为一体,即把文体关怀意义上的革命纳入到政治革命和思想革命的论述,在当时普遍感受危机和社会处于激烈变动的形势下,自然是具有极强的宣传力度。

与陈独秀的主张相比,胡适在一年后发表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力陈“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则是再次印证了“文学革命”中“文学”与“革命”之间的“两歧性”。

但事实上,作为古语有之的“革命”一词,比如《易经》中的“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无论怎样变化或是取道外来翻译,都极易在与本土语言和传统结合过程中产生激烈、正义性暴力的倾向。

这一点,不但可以在前辈学人梁启超的亲身实践中得到证明,同时,也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产生重大影响。

“革命”总是与这样一种观念息息相关,“这种观念认为,历史进程突然重新开始了,一个全新的故事,一个之前从不为人所知、为人所道的故事将要展开”。

“革命”的想象与创造,自然使其进程区别进化式的亦步亦趋。

这或然预示着“文学革命”最终的走向和蜕变,也同样使胡适的思想具有永久性的理性和气质特征。

只是在此之前,“文学”与“革命”的关系及其内部阵营的认知态度,已然构成了文学革命的两歧关系。

二、“革命”与“审美”在文学革命中,对“文学”的关注还包含着自身的“两歧性”,这使“文学”在具体认识和实践上一度徘徊于“革命”与“审美”之间。

对于晚清以来的文学,梁启超“三界革命”所代表的政治现代性,和王国维通过介绍西方哲学、美学而返回文学自身的审美现代性,一直构成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理论资源。

但较之前辈而言,文学革命时代对所谓“革命”与“审美”的界限区别得并不十分明显,它们常常包容在一个理论家或是一个作家的主张与创作之中。

为文学革命张目的陈独秀,在这一时期对文学的思考同样包含着两条迥然不同的道路。

只不过,由于陈独秀主要是以一位“老革命党”的面目出现,因而,其文学“审美独立”的一面并未得到深入地展开。

在1916年8月21日,胡适以“文学革命八事”(即上文的“新文学八事”)为主要内容,寄给陈独秀信后,陈独秀便在回信中指出:“尊示第八项‘须言之有物’一语,仆不甚解。

或者足下非古典主义,而不非理想主义乎?鄙意欲救国文浮夸空泛之弊,只第六项‘不作无病之呻吟’一语足矣。

若专求‘言之有物’,其流弊将毋同于‘文以载道’之说?以文学为手段为器械,必附他物以生存。

窃以为文学之作品,与应用文字作用不同。

其美感与伎俩,所谓文学美术自身独立存在之价值,是否可以轻轻抹杀,岂无研究之余地?况乎自然派文学,义在如实描写社会,不许别有寄托,自堕理障。

”①陈独秀担心胡适的“八事”有可能被理解为“文以载道”,不但构成了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最终的“面相”,同时,也体现了他在西方文学影响下文学自主的主张。

即使在充满战斗檄文声势的《文学革命论》中,陈独秀在谈及“今人所不满昌黎者”时,也指出其二为“误于‘文以载道’之谬见。

文学本非为载道而设,而目昌黎以汔曾国藩所谓载道之文,不过钞袭孔孟以来极肤浅极空泛之门面语而已。

余尝谓唐宋八大家文之所谓‘文以载道’,直与八股家之所谓‘代圣贤立言’,同一鼻孔出气。

”这里,陈独秀反对的“文以载道”显然不是从单一的政治思想立场出发,他是以较为明确的文学独立意识反对这一命题的工具性原则,而这与其文章的整体基调之间,自然又构成了“两歧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