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笔记

合集下载

自考笔记中国现代文学史

自考笔记中国现代文学史

,作家必须把立足点移到
.②《讲话》阐明人民生活”是
用之不竭的唯一的”,要求文艺工作者”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
,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一切阶段,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③”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
”,改,获取无限生动丰富的艺术源泉,还必须
,这才
.④《讲话》从思想、艺术三个方面论述了创造人民文
,这一完整的思想,是对”五四”
,是马克
,从理论上解决了新文
,对新文学具有重大深远的.
,作为贯彻《讲话》精神
.如”
”的《兄妹开荒》.在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解放区作家创作了一批主题和题材人物新、语言和形式大众化的中、长篇小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抒情诗、长篇叙事
,显示了解放区文学崭新的
.。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资料

[备注]完全根据考试大纲整理归纳的自考资料[07120802]含:《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中国古代文学史(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等科目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资料(样本)一、基础知识(含填空、单选和多选)(344)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中国现文史发展的三个十年:⑴第一个十年(1917-1927);⑵第二个十年(1928-1937);⑶第三个十年(1938-1949)。

2.中国现代文学总体性、全局性的本质特征:⑴新与旧的冲突与承接;⑵中与外的沟通和融会;⑶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⑴中国知识界经历了四个阶段: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⑵三种文化思想:①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的文化思想;②维新派与革命派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文化思想;③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伦理革命为中心的文化思想。

4.晚清的又一次文化繁荣表现在:文化观念的变化,翻译文学的繁荣,小说界革命,话剧的萌芽。

5.晚清时期在文学界掀起了以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白话文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学改良运动。

第十二章1937~1949年的文学创作(二)333.柯仲平的长篇叙事诗《边区自卫军》、《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

334.长篇小说欧阳山《高干大》、柳青的《种谷记》、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草明的《原动力》,中篇小说邵子南的《地雷阵》,短篇小说康濯《我的两家房东》、刘白羽的《无敌三勇士》。

341.周立波的反映土改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

1951年曾获斯大林文学奖金三等奖。

342.由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的新歌剧《白毛女》。

1951年获得斯大林文艺奖金二等奖。

343.李季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诗歌领域出现的一颗耀眼明珠。

344.阮章竞的长篇叙事诗《漳河水》二、名词解释(57)1.“小说界革命”1、基本性质:是晚清维新时期提出的一种文学主张,2、代表人物:梁启超。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概括版(二)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概括版(二)

§2、新⽂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学新思潮(1921——1927) ⼀、⽂学研究会:——第⼀个新⽂学社团 成⽴时间:1921年1⽉ 成⽴地点:北京 主要成员: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周作⼈、郑振铎、朱⾃清、冰⼼、 许地⼭、王统照、庐隐、⽼舍等 主要刊物、《⼩说⽉报》、《⽂学旬刊》(后改为《⽂学周报》)等 ⼆、简评⽂学研究会“为⼈⽣”的⽂学主张和现实主义的提倡及其对新⽂学的主要贡献: 1、⽂学研究会是被称为“为⼈⽣”的现实主义⽂学流派的。

在其《宣⾔》中,提出三点:⼀是联络感情;⼆是增进知识;三是建⽴著作⼯会的基础。

第三点中说到:“将⽂艺当作⾼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进去了。

我们相信⽂学是⼀种⼯作,⽽且⼜是于⼈⽣很切要的⼀种⼯作。

” 2、强调真精神与写实主义,⽂学是⼈⽣的反映,⽂学要反映时代,表现社会⽣活。

“实地观察”、“客观描写”。

3、承接了“五四”⽂学⾰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学占主流地位的⽂学思潮。

三、创造社 成⽴时间:1921年 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穆⽊天、冯乃超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刊》、《洪⽔》等 四、简评创造社的⽂学主张和浪漫主义倾向及其对新⽂学的主要贡献: 1、强调艺术是⾃我表现、内⼼⾃然流露;强调⽂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

2、属于富有反抗精神的浪漫主义⽂学流派。

3、浪漫主义⽂学在青年中产⽣很⼤反响,对当时和以后的新⽂学发展产⽣重⼤影响。

创造社作家翻译了许多外国浪漫主义⽂学名著,和⽂学研究会成为我国新⽂学第⼀个⼗年双峰并峙的两⼤新⽂学社团,使浪漫主义形成新⽂学的⼀股强⼤⽂学思潮。

创造社是我国最早介绍和尝试现代主义创作的新⽂学社团。

后期创造社,还积极提倡⽆产阶级⾰命⽂学。

“五卅”以后为创造社后期,倡导⾰命⽂学。

五、新⽉社: 成⽴时间:1923年 主要成员:徐志摩、闻⼀多、胡适、陈西滢、梁实秋等 主要刊物:《晨报副刊。

自考“现代文学史”笔记(6)

自考“现代文学史”笔记(6)

自考“现代文学史”笔记(6)试论《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1、它以“直面渗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现实主义精神,如实描写,毫无讳饰,深入地状写了社会的一切丑恶、罪恶和病根。

2、作品中渗透着作者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生活命运深切关怀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期望人民群众觉醒起来争得做人的资格;作品凝聚着作者对农民、妇女、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

3、《呐喊》、《彷徨》从思想革命的角度,侧重描写和揭示封建思想对人民群众的精神奴役和毒害,暴露和解剖民族病态心理,期望中国人民摆脱封建传统思想束缚,改革国民劣根性。

《呐喊》、《彷徨》开创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极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4、《呐喊》、《彷徨》的重要地位,还由于它在艺术上的杰出成就和创新精神,给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学习榜样和丰富经验。

作者在民族生活的土壤上,在丰厚的中外文学修养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大胆创新,从而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开拓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革新了中国短篇小说的结构形式,使结构形式服从于性格刻画和主题表现。

《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有现实主义,也有浪漫主义。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运用浪漫主义方法创作小说,例如《补天》、《奔月》、《铸剑》。

《故事新编》的艺术特色:1、它以古人古事为情节主干,但也羼进了一部分现代生活内容。

2、作者还常有意使小说人物说些现代术语,如“奇异食品展览会”、“时装表演”、“莎士比亚”,等等,以增强现实感,使作品谐趣横生。

中国的戏曲中,常有穿插的喜剧性人物,离开规定情景而插进一些现代生活的语言和细节,对现实进行揭露、讽刺,《故事新编》是对中国戏曲艺术这一传统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第三节:杂文前期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四本杂文集。

(论)鲁迅后期杂文的特点:1、1927—1936年是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时期,鲁迅也从前期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和进化论思想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重点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重点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重点笔记
以下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重点笔记,仅供大家参考。

文学革命的兴起:
-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白话文运动。

-“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新青年》:创刊时间为1915年,主编为陈独秀。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二者相辅相成。

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
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
命;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鲁迅:《狂人日记》是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发表于《新青年》。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李大钊的《什么是新文学》,鲁迅的《狂人日记》,郭沫若的新诗。

这些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重点笔记还需要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和考试要求进行调整和补充。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自考重点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自考重点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自考重点笔记摘要:一、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概述1.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的重要性2.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的难度和备考方法3.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的重点笔记二、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重点笔记1.文学革命和文学社团2.新诗的发展3.现代小说的发展4.现代散文的发展5.戏剧的发展三、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真题解析1.选择题考点2.简答题考点3.论述题考点正文: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自考重点笔记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考试科目之一,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的难度相对较大,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文学功底和广泛的知识储备。

为了顺利通过自考,考生需要制定清晰可行的学习计划,并认真复习教材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的重点笔记包括文学革命和文学社团、新诗的发展、现代小说的发展、现代散文的发展和戏剧的发展等。

文学革命和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的重点内容。

文学革命是指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对传统文学进行革新和改革的过程。

文学社团则是推动文学革命的重要力量,如新月社、创造社等。

这些社团的成立和发展,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推动力。

新诗的发展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的重要内容。

新诗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新诗的发展经历了从初期白话诗到新月派、创造社等社团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诗风格。

现代小说的发展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现代小说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经过鲁迅、茅盾等一批优秀作家的努力,逐渐形成了具有现实主义特色的现代小说体系。

现代散文的发展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的重要内容。

现代散文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经过冰心、朱自清等作家的努力,逐渐形成了清新、自然的现代散文风格。

戏剧的发展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的最后一个重要内容。

戏剧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经过曹禺、夏衍等作家的努力,逐渐形成了具有现实主义特色的现代戏剧体系。

总之,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的重点笔记包括文学革命和文学社团、新诗的发展、现代小说的发展、现代散文的发展和戏剧的发展等。

2021年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笔记(1)

2021年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笔记(1)

2021年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笔记(1)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名词解释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褒贬,两信同时颁发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2、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3、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

4、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5、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创造社1、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2、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

3、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不雅,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示、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示为浪漫主义特征。

新月社1、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2、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

3、闻一多颁发《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语丝社1、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2、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3、《语丝》多颁发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2021年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五章笔记(1)

2021年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五章笔记(1)

2021年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五章笔记(1)第五章茅盾分析评价《蚀》三部曲的思想内容《蚀》是茅盾的小说处女作,由三个系列中篇所作成:《幻灭》《摆荡》《追求》。

三部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整个作品以大革命前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为题材,深刻地揭示了革命中的各种矛盾和阶级分化。

作者试图表示“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个时期:幻灭、摆荡、追求:一、《幻灭》中,作者描写了一个抱着美好幻想的参加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的悲剧。

主人公静女士从小在恬静的家庭中长大,把革命也看作是一件诗情画意的事,但现实的社会带给她精神世界的“幻灭”。

“幻想破灭”成了她思想弊病。

从静女士的生活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踏入革命道路前后的思想境界,毫无准备的投入革命,革命动荡中必然就回出现本位主义的悲不雅幻灭心态。

二、《摆荡》反映的是1927年春夏之交,“武汉政府”蜕变之前,湖北一个小县城的风波。

主人公方罗兰是革命队伍中思想极不不变的知识分子典型,在激烈的阶级斗争面前,他表示得薄弱虚弱摆荡,以致让人有机可趁。

他对反动势力打击不够,立场也不分明。

在对待爱情上也表示出“摆荡”的本性。

一方面是结发之妻的纯情包抄;另一方面是时代女性的性感诱惑。

方罗兰是属于即保留着传统道德,同时又呼吸时代新鲜空气的知识分子,在两者的选择中,他永远处在矛盾和摆荡中。

三、《追求》是描写在大革命失败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各自的追求中所遭受的不同悲剧命运。

在上海悲不雅、颓废等是他们流行的通病,然而,不甘暗中现实的压迫,企图作一次新的挣扎和追求。

通过对张曼青的描写揭示教育救国梦的破灭;通过王仲昭揭示爱情至上主义的美梦破灭;通过史循揭示了“失败主义者”的失败;通过章秋柳揭示病态反抗者的悲哀。

《蚀》中的这些主人公,都难以摆脱精神上的枷锁,只能用这种病态的反抗来宣告对暗中社会的诅咒,他们不是不想有所作为,而是根本找不到前进的标的目的,所以才在暗中中盲目地、消极地追求新的出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升本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笔记第一讲“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意义和初期新文学创作范围较大的问题如背景一般以小题考察,而比较具体的方面一般考大题。

一、背景与意义中国社会从古代、近代向现代转型,中国的有识之士几乎一致地看到:中国要走向现代化的进程,最重要的是人的精神的健强,是民族的醒悟。

因此,“五四”时期,文学被推至前所未有的地位。

“五四”文学运动有广泛的基础,即从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中国知识界经历了四个阶段、三个变化,即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维新派为主的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文化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伦理革命为中心的文化思想,真正揭开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崭新的一页,真正体现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交融的眼光,体现了现代文学对传统文学又继承、又批判、又创新的文学发展观念。

“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社会从古代、近代到现代根本转型的一个独特的切入点。

二、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各种维新思潮的发展晚清文学呈现了一种繁荣局面。

晚清文学的繁荣,体现了外国文学对中国的影响。

晚清文学显示了一种把文学推向现代化的趋势。

影响:1、文学观念的变化和现代性文学格局的形成,最重要体现在晚清文学明显强化和提高了小说和戏剧这两种文体的地位,明确小说、戏剧、诗歌、散文为平等并列的四大文体,是对传统文化的革新,这种观念转变,奠定了“五四”新文学整体格局的基础。

2、对翻译文学的高度重视。

1896年-1916年,翻译外国小说800多种,林纾翻译的小说被称作“林译小说”,形成当时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繁荣了晚清当时的文学作品,对“五四”新文学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很大的影响。

3、晚清小说创作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以梁启超为代表提出小说界革命,在艺术上不成功,但因特别追求小说的社会意义,明确反对把小说看作游戏和娱乐,追求它的社会意义,这种追求实际上就是茅盾、叶圣陶等人文学研究会强调为人生服务的现实主义创作的先声(四大谴责小说)。

晚清小说初步吸取和运用了一些西方小说的新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加强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直接取材于现实中的人和事,甚至出现了对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刻画,为新文学作家实现小说的根本转变提供了必要的经验。

4、晚清出现了话剧的萌芽。

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1906年成立的春柳社,1907年演出《茶花女》,是第一部登台演出的话剧。

三、《新青年》的重要作用及“文学革命”口号的正式提出《新青年》是综合性文化刊物而非纯文学刊物,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主编陈独秀,最初称为《青年杂志》。

它是整个“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期间代表着新文学、新文化阵营向旧文学、旧文化进攻批判的主要阵地。

当时几乎所有重要的文学理论、口号、文学作品都是在《新青年》上发表的。

1917年1月、2月,胡适和陈独秀分别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的正式开始。

“五四”新文学最初一批重要作品就是在《新青年》上刊登的,最重要的是 1918年1月首次刊登胡适等人创作的白话新诗。

同年5月,刊登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实践的正式开始。

“五四”新文学的发展进程中,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同时出现了一个创作群体,称作“新青年”作家群。

同时还出现了其他一些刊物:《每周评论》、《少年中国》、《星期评论》、《新潮》,以《新潮》为核心,也出现了“新潮”作家群。

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

1920年,白话文终于取得了正宗地位,北洋政府被迫承认白话文为国语。

四、“五四”新文学进程中封建复古势力的反扑(绿皮书P.40)两个复古派:学衡派,20年代初期南京东南大学教授组成;甲寅派,以章士钊为代表。

五、“五四”新文学初期的创作实践白话新诗的尝试,1920年3月胡适出版《尝试集》是中国第一部新诗集。

(绿皮书P.50)刘半农1918年5月发表《卖萝卜的人》,是中国现代最早的无韵诗;同年7月又发表《窗纸》、《无聊》,是中国现代最早的散文诗。

(课本P.104)初期白话诗人的贡献与不足:1、坚持用白话写诗;2、语言与体式上创立了自由、无韵、散文诗体等。

不足是:缺乏感情、想象力,结构松散、缺乏韵律美。

其他小说、戏剧、散文做一般了解。

思考:晚清文学观念的变化对“五四”新文学有哪些影响?本课程不关注作品本身,应重点掌握:1、一个作家、一部作品是如何产生的;2、一个作家、一部作品在文学史上出现后产生何种独特影响和作用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价值;3、综合性、连续性的文学现象;4、对文学史上出现的重要的文艺运动(理论、口号、论争)要专门了解,重要的文学社团、风格流派要专门了解与分析。

增强历史感。

本教材比较严格按时间顺序描述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

应以本教材为主,适当翻阅其他教材。

推荐:北大出版社《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礼群著;△人大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史》刘勇等著,大32开。

(绿皮)考试题型:1、单选,20分;2、多选,(5题)10分;3、名词解释,(4题)16分;4、简答,(3题)24分;5、论述(2题)30分。

内容上分几大部分: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进程——概论;二、重要作家及文学社团的创作过程、风格特点、影响、作用;三、重要的文艺运动及其作用与影响。

绪论一、历史发展进程:首先,这个进程是现代文学30年在几千年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的。

现代文学是几千年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根本的转折点,是彻底的,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几千年传统旧诗达到了辉煌的顶点,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所以现代新诗只能破旧立新走一条完全不同的新路。

启功先生认为: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唐代的诗是嚷出来的,宋代的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

第二,是指现代文学自身的历史发展阶段。

1、现代文学开始的时间是1917年前后。

“前”,其一指1915年《新青年》创刊,新文化出现萌芽,当时是在上海创刊,称作《青年杂志》,再向前推可推至晚清时期。

近代文学、晚清文学是现代文学的先声。

“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主要背景,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后”,指1919年,《新青年》在文学革命运动过程中的作用——特殊的阵地。

2、现代文学30年发展中的几个主要阶段。

以一系列重要的文学运动、文学理论为标志进行划分。

1917-1927——“五四”文学时期;1928-1937——“左翼”(革命)时期的文学;1938-1949——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首先,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即1917年开始的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为口号的文学革命,主要是以语言表现形式的改革为核心的文学革命运动,至于文学内容的改革还比较模糊。

革命文学是1928年前后掀起的又一场文学革命运动,着重探讨文学内容的深入发展,要求文学和社会革命、实际生活相结合,在内容的层次上对文学的变革提出了深层的要求。

第二个阶段“五四”新文学不断走向成熟,出现了内容上比较激进的“左翼”文学思潮,也出现了文学自由化、多元化的文学思潮,即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等等京派、海派为代表的……(此处未记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出现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

第三个阶段更多由政治形式所规定,文学又出现了一次带有显著特色的变化,出现了全国范围的以抗日救亡为中心的文学热潮,“抗日救亡”是压倒一切的文学主题,一切文学形式都围绕抗战而发展。

1942年后,现代文学显著地出现了以地区为特色的现象。

其一,以陕甘宁地区、延安、广大农村为代表的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文学,主要描写对象是农民、农村土改;其二,是以大中城市广大地区为代表的国统区文学,突出描写对象是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广大市民的命运。

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标志着解放区文学与国统区文学的合二为一,标志着现代文学历史阶段的结束,同时标志着当代文学历史阶段的开始。

在会上,周扬和茅盾分别代表解放区和国统区做了主题报告,郭沫若做了总报告。

思考:现代文学三个阶段如何显示了相对独立性和主体联系的特色?二、现代文学的本质特征:1、现代文学的一般特征:集中地出现了大批著名作家作品,形成众多风格流派、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新月社),出现了影响深远的以作家背景为主的阵营:其一是以留日作家为主的东方文化阵营;其二是以留欧、留美作家为主的西方文化阵营。

现代文学始终伴随着各种文学思潮、文学运动而发展。

2、本质特征:(1)高度集中体现了新与旧的冲突和交接、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纵向) 例如周作人(2)中与外的沟通和融汇。

(横向) 例如鲁迅(3)始终是与时代社会的发展同步进行的,相辅相成,互为依存。

具有自觉的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人生的现实主义风格是基本的风格流派。

本课程将分为以下十五部分进行讲解。

第一讲“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意义和初期新文学创作第二讲鲁迅出现的意义及鲁迅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文学史地位第三讲郭沫若新诗创作的价值,史剧创作的地位及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第四讲茅盾文学创作的价值、文学史地位及现实主义风格的追求第五讲最初两个文学社团即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历史贡献第六讲新月社、语丝社等其他社团的独特贡献及新文学创作的繁荣第七讲革命文学运动的兴起与三十年代文学思潮流派第八讲巴金、老舍、沈从文等人小说创作的独特价值与文学史地位第九讲曹禺等人戏剧创作的独特贡献及文学史地位第十讲三十年代诗歌与散文创作的价值和地位第十一讲抗战文艺运动和解放区文艺运动的独特价值和深远意义第十二讲艾青等人诗歌创作的独特贡献及文学史地位第十三讲赵树理、孙犁所代表的解放区创作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地位第十四讲钱钟书、张爱玲所代表的国统区创作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地位第十五讲四十年代文学社团与文学思潮(“九叶”诗派,通俗文学的发展与成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