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

合集下载

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

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

将文学作品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 分析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社会问题和 历史背景。
心理分析批评法
形式主义批评法
运用心理学原理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角色、 情节和情感,揭示作者和角色的内心世界 。
关注文学作品的形式要素,如语言、结构 、节奏等,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和形式创 新。
文学作品鉴赏技巧
意象与象征
对历年考题进行深入分析,总结 常考知识点和命题规律,指导考 生备考。
考试题型分析
选择题
分析选择题的命题特点和解题技巧,提供典型例题解 析。
简答题
简述简答题的命题特点和解题思路,提供典型例题解 析。
论述题
分析论述题的命题特点和解题思路,提供典型例题解 析。
应试技巧与策略
时间管理
指导考生合理分配时间,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 成所有题目。
关注作品中的意象和象征,理解它们在作 品中的意义和作用,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

情感共鸣
通过深入理解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与作者和角色产生情感共鸣,感受
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力量。
A
B
C
D
结构分析
分析作品的结构布局,理解作品情节的发 展和组织方式,把握作品的整体框架。
语言品味
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运用语言 的技巧和艺术,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
茅盾及其作品
总结词
关注社会变革,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 特征。
详细描述
茅盾的作品以关注社会变革和鲜明的 时代特征而著名。他的代表作品有《 子夜》、《春蚕》等,这些作品通过 对社会变革的深入剖析,展现了时代 的变迁和人性的挣扎。
钱钟书及其作品
总结词
博学多才,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幽默感。

中国现代文学史 ppt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 ppt课件
61
杂文
是文章形式的彻底解放,也是文学精神的深 刻自觉,它是鲁迅对可用于现代中国的一切 文章形式的创造性综合,也是他一生文学成 就的综合显示。鲁迅明确反对现代“文学概 论”之类对各体文章的严格限制,强调既要 发挥各体文章特殊的形式功能,更要注意互 补融合,追求无所顾忌自由驱遣的恢弘气象。
62
中国现代文学史
胡适
31
中国现代文学史
理论建设的三个部分: • 为白话做出重新定位 • 对白话文学形式的探索 • 对白话文学精神的追寻
32
胡适对白话文学的基本观点: 中国文学一向是朝着白话的路走的。古文是 死文字,白话才是今人使用的“活文字”, 才是今人表达情感、思想,进行文学创造的 合用的工具。
33
周作人对思想革命的倡导和推进: •《人的文学》指出新文学本质是对“人”的重新 发现,它的根本目标在于能使人性得以健全发展
56
不愿意想到目前,于 是回忆在心里出土了, 写了十篇《朝花夕 拾》。
——鲁迅
民国本《朝花夕拾》插图
57
中国现代文学史
• “取今复古”的魏晋格 调
• 面对大众启蒙与守住自 我的内心
• 几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 对现代中国文章形式的
创造性综合
58
• 狭义的杂文,又称“杂感”, 是指用现代白话文写作的篇 幅短小手法灵活的“社会批 判和文明批判”
左起:王独清、郭沫若、
郁达夫、成仿吾 37
莽原—未名社 • 《莽原》周刊创刊于1925年4月,是在鲁迅
的主持下与原狂飙社的成员合办的一个刊 物,并由此而形成了一个写作群体,其中 包括韦素园、高长虹、韦丛芜等,创作上 也注重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 • 1925年秋,由鲁迅、韦素园、台静农、李 霁野、曹靖华等又组成未名社

自考《中国现代学史》资料(全)

自考《中国现代学史》资料(全)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号:00537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一、文学革命的背景:(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1、诗界革命:黄遵宪“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小说的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5、白话谴责小说(二)新文化运动:1、口号:科学与民主(赛先生和德先生)2、阵地:《新青年》二、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一)胡适:1、《文学改良刍议》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2、《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3、《易卜生主义》介绍了易卜生的现实主义思想和个性主义。

4、《谈新诗》主张“诗体的大解放”(二)陈独秀:1、《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三大主义”,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2、《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提出要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

(三)周作人:1、《人的文学》“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2、《平民文学》“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人生艺术派的主张。

(四)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是一个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

(五)其他倡导者1、钱玄同在文学革命中提出小说、戏剧为文学正宗的主张,斥桐城派、文选派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

2、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增多诗体,重造新韵,分段,使用标点符号等。

3、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六)易卜生:1918年5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译载了易卜生的《娜拉》、《国民公敌》等剧本,刊登了胡适的长篇文章《易卜生主义》。

(七)五四时期新文学的文学思潮特点:现实主义是文学主潮、浪漫主义也是这时期一股强大的文学思潮、现代主义文学还只有部分的引进和介绍三、文学革命与封建复古派的论争1、林纾(琴南):《致蔡鹤卿书》《荆生》《妖梦》、蔡元培《答林君琴南函》“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
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心声。
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多样性,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做出了贡献。
02
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鲁迅及其作品
总结词
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
详细描述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如《狂人日记》、《呐喊》等,以尖锐的笔触和深刻的 社会洞察力,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病和国民性的弱点。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对 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流派与思潮
白话文运动
总结词
白话文运动的发起旨在推动文学语言的现代化,打破文言文的束缚,使文学更加贴近大 众。
详细描述
白话文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文学领域的一场重要变革。它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使文学语言更加通俗易懂,更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这一运动对中国文学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京派与海派文学
总结词
京派与海派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大重要流派 ,分别代表了北方和南方的文化特色和风格。
详细描述
京派文学和海派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大重要 流派。京派文学以北京为中心,代表了北方的文化特 色和风格,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海派文学以 上海为中心,代表了南方的文化特色和风格,注重吸 收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创新。两大流派的差异和特色对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创作提供了规范的语言文字基础,促进了当代文学的传播和发展。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文化交流与传播
01
中国现代文学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世界了解中国

中国现代文学史 自考 第二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 自考 第二章

鲁迅:《“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烦恼, 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拣煤渣老婆子的辛酸,饥区的灾民,,约总不会去 种兰花,像阔老太爷一样” 文学与阶级性的关系,是都带,而非“只有”
四、30年代文艺思想论争
2.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 左联 VS 胡秋原、苏汶 胡秋原《阿狗文艺论》《勿侵略文艺》“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
歌特(张闻天)《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义》
3.关于“大众语”的论争:文学语言问题 语言现状:半文半白、欧式、日式句法
汪懋祖、许梦因:提出文言复兴运动
陈望道等人:大众语是大众“说得出,听得懂,写得来,看得下”
五、30年代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
时代性强,尤其是政治性、阶级性、民族性明显 两大力量:左翼文学运动 民主主义作家:老舍、巴金、曹禺、沈从文 六、30年代文学鲜明的特点: 1.从文学内容上看:空前广泛 2.从文学形式上看:长足发展 3.从创作方法上看:多元态势 七、台湾30年代新文学三大特点: 1.无产阶级文学兴起:台湾文艺联盟1934,是台湾新文学运动中出现的第 一个大规模、全岛性的革命文艺团体,是第一个全台性新文学团体。 2.乡土文学: 3.出现真正的专业文学杂志和文学社团: 八、香港新文学:1928,第一本新文学杂志《伴侣》 1929,第一个文学社团“岛上社”
一、概述 第一阶段:早期小说 《老张的哲学》:以老张为自己抓钱而不惜采取恶劣手段拆散李应、王 德两对恋人的情节为主线,批判了信奉“钱为本位而三位一体”市侩 哲学的老张。他的第一部长篇是幽默的讽刺小说。 《赵子曰》:主人公赵子曰,爱慕虚荣,浑噩混沌、委靡卑俗 《二马》:马则仁、马威爷俩儿和温都母女之间啼笑皆非的爱情故事。 “早期三部长篇小说中的翘楚” 《小坡的生日》:童话体,故事后半段完全是小坡的梦境,但也隐含了 作者对南洋种种现实弊端的嘲讽.

【PPT】中国现代文学史(精)

【PPT】中国现代文学史(精)

3、叙事模式:
晚清已有关于现代小说形式的论述(林纾
译介的外国小说) “五四”后现代小说的叙述模式如横断面 (《一件小事》)、成长小说(《倪焕 之》)意识流(《梅雨之夕》)等更是广 泛应用。
还有陈平原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
论述的连载体、花絮体等,都与19~20世纪西 方小说叙事模式接近或同步。

传统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划分: 以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2卷 5号上胡适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 为开端,止于1949年7月第一次全 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 京召开。历时32年,习惯上称为 “现代文学三十年”。 这种划分方法是中国现代文 学这门学科的奠基人王瑶先生在 《中国新文学史稿》中提出的。

温儒敏 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 下册
朱栋霖 丁帆 朱晓进 主编 高等教育琰 主编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
程光炜 吴晓东 孔庆东等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扬义文存》
杨义 著
人民出版社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界定

用现代的文学语言(现代白话文)与 现代的文学形式(诗歌、散文、小说、戏 剧),表达现代中国人思想、情感和心理 的文学(即近代中国追求国家和民族的现 代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所导致的中国人 的思想、情感和心理的变化)。 (前言P1)
三、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课程设置
课程依现代文学的三个“十年”,分 为三个大的段落,即三编 : 1917-1927(新文学的生长期); 1927-1937(新文学的发展期); 1937-1949(新文学的成熟期) 。
2、结构:单线索的串珠式--多线索 的交叉式--蛛网式。
最早小说是15世纪,西班牙的《列那狐游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下)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下)
第三节
郁达夫(1896-1945)
一 、在五四文坛上,郁达夫是一位影响巨大的作家。 即使在整个20世纪文学中,郁达夫也是一位不能够忽 视作家。他是才华横溢、情感恣肆的浪漫感伤型作家。在日本期间 写的三篇小说《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都以留学生活为 题材。1921年这三篇小说以“创造社丛书”的名义、以《沉沦》为 名 结集出版,是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一部现 代白话短篇小说集。 代表性的小说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茑萝行》《迟桂 花》《马缨花开的时候》等。他是自我抒情小说最重要的开创者 之一。
《春风沉醉的晚上》
是一篇非常优美的纯情小说。 一、思想和情感。作品比较单纯,人物只有两个,故事也很平凡 仍然是叙述自我身边的凡人琐事,保留了郁达夫小说的基本叙述 风格,思想、感情的基调却非常纯净。简单地说,作品就是从平 凡而苦难的人生中提升纯洁感情。 二、情感过程 作品中两个人的感情,不是直接完全表达出来的,而是一点点 一步步地建立起来的。在那种富有变化的委婉曲折的过程中, 完成情感升华。 陈二妹情感的变化流程: 陌生----好奇----第一次亲密接触----误解----消除误解
李金发诗歌的主要内容
他的诗歌并不直接反映现实,而是直接表现自己 的内心生活,内容往往是悲剧性的人生感受: 死亡、悲哀、绝望、孤独。这实际是也是现代 诗歌的一个主题,多表现人的“异化” 。代 表诗歌《弃妇》就倾诉了人生的悲哀和痛苦, 用弃妇的悲惨象征人生的悲惨。
李金发诗歌的艺术价值
李金发的诗歌艺术价值要高于思想价值。 首先,李金发的诗歌大量意象的使用。 其次,李金发的诗歌意象新奇。 第三、李金发的诗歌大量地选用了文言词语 。
徐志摩诗歌
四个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猛虎集》《云游集》。 徐志摩的诗歌中,主要体现在两类感情: 1、激烈峻急的感情。可以看作是“高调抒情”。《去吧》《拜 献》 2、轻柔舒缓的情感。可以说是“柔调抒情”。典型的徐志摩风 格。 成就最高,写得最出色。《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偶然》 《雪花的快乐》《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再别康桥》 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件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件
不是为个人造名的文学;是以博爱心为基础的文学, 不是以好名心为基础的文学;是为文学而创作的文 学,不是为文学本身以外的什么东西而创作的文学。

三、外国文学作品的引入。几乎所有文学革 命的发起者和参加者都做过译介外国文学的 工作。如鲁迅、胡适、周作人、刘半农、沈 雁冰等人都是极为活跃的译介者。 《新青年》从
第二节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一、文学革命的思想根源来源于外国文学的 影响 在文学革命的酝酿过程和发动初期,发难 者就直接从外国文学中得到过启示。 如胡适深受美国庞德诗歌影响,陈独秀的 文学革命论则以西方19世纪资产阶级文学作 为蓝本。其倡导文学革命的基本理论——文 学进化论就是从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主要学 说之一的进化论脱胎而来的。

2、1918——五四运动爆发,是五四文学革命 的“发展期”。在1917年,文学革命虽然形 成了一定的声势,但反响并不强烈。1918年3 月,为了增强其反响,《新青年》第四卷第 三号发表了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信”。 3、五四运动——1927年,是文学革命取得全 面胜利的时期,其重要标志是:新的、优秀 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纯粹的文学社团如雨 后春笋般出现。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从文学 革命到革命文学发展的转折时期。
第一卷开始就先后译介了屠格涅夫、王尔德、契珂夫、易朴生 这些俄国、法国文学样式和创作手法的涌入和 被接受。在五四后短短的几年内,西方文艺 复兴以来的各种各样的文学思潮及相关的哲 学思潮都先后涌入中国。文学思潮如:形式主义、自
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心理分 析派、意象派、立体派、未来派等等;哲学思潮如:进化论、 人道主义、实证哲学、尼采超人哲学、叔本华悲观哲学、弗洛 伊德主义、托尔斯泰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国 家主义、马克思主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考纲要求:领会和简单应用4、关于“文艺自由” 的论争。课本P.89
• 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和左翼作家之间。自称 “自由人”的胡秋原谈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 由的,民主的,在左翼文学与国民党民族主义文 学之间左右开弓。瞿秋白、冯雪峰著文批判。苏 汶自称代表作家之群的“第三种人”为胡秋原辩 解,展开论战。争论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苏汶等反对政治干涉文学强调文学真实性的独 立地位。左翼的反批评对于文艺与政治关系有所 阐发,却又片面的趋向另一极端。
2
第一节 概述
• 考纲要求:识记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倡 导运动的发起和发展情况 。课本P.87
•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首先由后期创造社 和太阳社成员发起。
3
第一节 概述
• 考纲要求:识记3、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 课本P.88
• 革命文学的倡导者明确以农工大众为我们的对象、使我 们的媒质接近农工大众的用语,但倡导者把文学的功能、 作用归结为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实践作用。把批判矛 头对准了鲁迅、茅盾、叶绍钧、郁达夫等。鲁迅在与创 造社的论争中肯定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他对倡导 无产阶级文学的意见是,当先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 达,不必忙于挂招牌,针对创造社忽视艺术特性的错误, 他指出“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 艺”。茅盾批评了创造社有革命热情却忽视艺术性,形 成标语口号化,既不能正确表现无产阶级意识,又不为 工农大众所接受。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一章 三十年代文学
(1928-1937)
1
第一节 概述
• 考纲要求:识记1、以“五四”文学革命为 开端的中国新文学,到1928年发生的重要 转折。课本P.87
• 其转折点就是1928年新文学队伍发生的新 的组合以及随之开始的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 学的倡导和论争。
12
第一节 概述
• 考纲要求:领会和简单应用8、30年代香港新文学 的产生和文学创作情况。课本P.91
• 20年代末三十年代初,香港新文学开始成型。 1928年8月,香港第一本新文学杂志《伴侣》创刊, 1929年春,香港的第一个文学社团“岛上社”成立, 标志香港新文学在20年代末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此时期香港新文学中重要作家和作品有:小说家、 诗人侣伦的小说《殿薇》、诗歌《讯病》、散文 《夜声》,诗人陈江帆诗集《南国风》,路易士诗 集《行过的生命》、《上海漂流曲》,林英强诗集 《蝙蝠星》、侯汝华《海上谣》、伦冠《夜航》。
4
第一节 概述
• 考纲要求:识记4、“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的 情况。课本P.88
• 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事先鲁迅与创造 社、太阳社共同召开过以“清算过去和确定目前文学运动 底任务”为中心的讨论会。在此基础上,1930年3月2日, 鲁迅、冯雪峰、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钱杏邨、田汉、 阳翰笙等四十余人出席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 郭沫若、茅盾、郁达夫都参加了左联。会上通过了左联理 论纲领,宣告以“站在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战线上”, “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作为左联的奋斗目 标。鲁迅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 对无产阶级文学倡导期的经验教训作了科学总结,号召左 联在“目的都在工农大众”的共同目标下扩大联合战线, “造出大群的新战士”。
5
第一节 概述
• 考纲要求:领会和简单应用1、“左联”进 行的主要文学活动。课本P.88
• 一、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与 传播。二、自觉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特别是 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三、推动文 艺大众化运动。四、积极开展创作,很多左 联作家都有出色成就,同时也培养了大批新 作家。
6
第一节 概述
• 考纲要求:领会和简单应用2、民主主义、 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及其文学创作。
• 课本P.89 • 1929年,国民党政权曾经提倡“三民主义
文学”,也发动过“民族主义文学运动”, 写过些拙劣的政治宣传品,但从未有过影响 与号召力。无产阶级文学是30年代新兴的 文学,而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与上一个 十年则是顺城发展关系。
10
第一节 概述
• 考纲要求:领会和简单应用6、关于两个口号的论 争。课本P.89
• 左翼作家周扬、郭沫若等提出的“国防文学”口号, 立即得到了广泛的响应。胡风、冯雪峰为补其不足, 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于是出 现了有宗派主义情绪的论争。鲁迅主张两个口号并 存,并解释了抗日统一战线内部的关系。1936年 10月,鲁迅、郭沫若、巴金等联合发表了《文艺界 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标志着新形势 下文艺界来事了统一战线的筹建。1936年初,左联 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自动解散。
7
第一节 概述
• 考纲要求:领会和简单应用3、关于“文学 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课本P.89
• 于1928—1930年发生在左翼作家与新月派 理论家梁实秋之间。梁实秋针对左翼作家提 倡的无产阶级文学,主张文学乃是基于固定 的普遍性的人性,提出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 主张天才创造文学。
8
第一节 概述
9
第一节 概述
• 考纲要求:领会和简单应用5、关于“大众 语”的论争。课本P.90
• 1934年由汪懋祖、许梦因等发动文言复兴 运动引起。这次论争的焦点集中于文学语言 问题,参加人员涉及整个文化界,发表文章 数百篇。论争总结了五四“文白之争”以后 文学语言发展的经验教训,批评了“欧化” 与“半文半白”的倾向,纠正了一些左联作 家否定白话、提出语言有阶级性等“左”的 错误,探讨了现代文学语言的特点及其发展 方向。
11
第一节 概述
• 考纲要求:领会和简单应用7、30年代台湾 新文学发展的主要特点。课本P.90-91
• 一、受世界性左翼文学思潮,特别是日本左 翼文学和大陆左翼文学的影响,台湾新文学 在30年代也出现了追求文艺大众化的倾向, 无产阶级文艺开始兴起。二、随着台湾新文 学发展的深入,乡土文学的观念在台湾新文 学中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三、出现了真正 的专业文学杂志和文学社团,出现了一批有 影响的作家和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