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03(鲁迅)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版) 程光炜 著 第三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鲁迅新

2019/2/17
11
第三节 《野草》和《朝花夕拾》
一、他的“哲学”就在《野草》里面
鲁迅著作中,写于1924年至1926年的散 文诗集《野草》最为别致,它以简约凝练 的诗性话语囊括了复杂深邃的思想情感, 这个特点是鲁迅其他作品没有的。鲁迅自 己说过,他的“哲学”就在《野草》里面。
2019/2/17
第二节 《呐喊》、《彷徨》和 《故事新编》
一、中国文学由此跨入“现代”
如果说《怀旧》是中国现代小说卓越的 先驱,1918年的《狂人日记》则是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第一篇成功的白话小说,中国文 学由此真正跨入现代。
2019/2/17
7
二、探索农民灵魂世界的秘密
鲁迅很少报道社会生活外在情状,而 是直指个体内心,探索他们灵魂世界的秘 密,以实践早年认定文学须是个体“心 声”、“内曜”须能改变国民灵魂的主张。
12
二、突破传统文学樊篱的现代性文本
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法国作家波德莱尔、 德国诗哲尼采以及挪威诗哲基尔凯郭尔等人,无 论在意象营造、象征构筑或语言锤炼方面,还是 在以孤立个体反抗群体压抑及批判现代社会种种 虚伪颓败方面,都给鲁迅以极大启发。这些世界 性文学因素的加入使《野草》成为突破中国文学 原有樊篱的现代性文本。
2019/2/17 1
一、家庭、世事与“第一要著”
鲁迅在这些文章中整理了自己的思想: 他站在当时中国人所能达到的理论高度批 判地梳理了中西文化的历史发展与利弊得 失,确立文艺为“第一要著”。
2019/2/17
2
二、以“立人”为核心的现代化思考
鲁迅认定中国当务之急,既非片面移 植西方物质技术,也非皮毛地抄袭所谓民 主政治,更不是生吞活剥地搬用各种主义、 学说,而“首在立人”,树立个人独立自 由之精神,这样社会群体才能发展。
现代文学史第三章 鲁迅一简介

(一)少年生活和叛逆精神:(1881--1898)
•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881年9月25 日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 祖父周介孚,进士出身,当过知县和内阁 中书,父亲周凤仪是个秀才,没有官职。 母亲鲁瑞,娘家住在乡下,但通过自修达 到看书的能力。
• 18岁以前,先后在本宅家塾和本城三味书屋读书;课余喜 欢野史笔记,爱好民间艺术,打下了扎实的中国历史、文 化和文学的基础。外婆家在农村,少年鲁迅常随母探省, 得以和农民及其孩子亲近,了解农民的生活和思想,并对 他们产生好感和热爱之情。(《故乡》、《社戏》),这 对鲁迅一生的思想和创作都有深刻影响。 • 1893年以后,因祖父周福清犯科场案监押于杭州狱中多 年,父周凤仪又长期患病,家境衰落,鲁迅经常出入于当 铺、药店,深切体味到社会的势利、冷酷,从而萌生了背 叛封建阶级,寻求新的思想和道路的想法,终于成了他出 身阶级的逆子。
• 从1907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至1936年10月 19日逝世,笔耕一生,留下了大量著述,主要有短篇小说 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 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热风》、《坟》、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 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 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 遗》等16本杂文集和书信集《两地书》。此外,还写有 《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
二、鲁迅的思想发展轨迹
•
1、进化论思想与鲁迅:进化论是鲁迅前期思 想的一个重要内容,鲁迅摒弃了进化论中"弱肉强 食"等消极的因素,汲取了进化论中注重生存斗争、 相信事物的新陈代谢和社会的进步、强调人类精 神发展的重要性等积极因素。鲁迅这样回忆起早 期所受进化论的影响:"进化论对我还是有帮助的, 究竟指示了一条路,明白自然淘汰,相信生存斗 争,相信进步,总比不明白、不相信好些。"
中国现当代文学之鲁迅作品作品导读

重点讲授内容 关于鲁迅的生弃医从文 新文学的旗帜
关于鲁迅的创作
散文创作 杂文创作 小说创作
鲁迅的杂文创作
杂文的成就 杂文的思想内容 杂文的艺术特点
鲁迅主要杂文集
《热风》(1925) 《华盖集》(1926) 《坟》(1927) 《华盖集续(1927) 《而已集》(1928) 《三闲集》(1932) 二心集》(1932) 《伪自由书(1933)
鲁迅的小说创作
3部小说集。两部现实题材作品集。
《呐喊》1923年出版,共14篇。
《彷徨》1926年出版,共11篇。
《故事新编》1922--1935年所作
历史小说8篇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以其精神特征大体上 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如《孔乙 己》中的孔乙己 。
运用贴切而形象的比喻来阐明深刻的道 理,是鲁迅杂文的显著特点之一。
鲁迅的杂文是是对中国议论性散文的创 造性发展,形象性与逻辑性的统一。
散文创作
《野草》:散文诗集,共23篇。另有一 组散文诗《自言自语》(共7篇)发表于 1919年。
《朝花夕拾》:回忆散文集,共10篇, 1928年出版。
《两地书》书信集,与许广平先生的通 信,1933年出版。
小说的艺术性
主要内容与情节是在“我”与吕纬甫的对话中展开 叙事中夹带着抒情意味浓重的议论 出色的景物描写
《铸剑》 导读
迷一样的“宴之敖者” 眉间尺+复仇—→宴之敖者 青、黑二色的相对相辅 王的“模糊化”处理 复仇者的慷慨悲歌
鲁迅小说的成就
第一,题材的变革。 第二,独特的艺术想象和构思。 第三,灵魂的揭示。 第四,布局和语言的创新。
现代文学史-鲁迅

从《呐喊》到《彷徨》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 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 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 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 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了就有了十余篇。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 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 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 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 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 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 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 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 做着好梦的青年。 ——《呐喊·自序》
1881-1936
美国学者丹尼尔·S·伯特编著了一本 《世界100位文学大师排行榜》,前三位 分别是莎士比亚、但丁、荷马。中国有 三位入选:唐代大诗人杜甫、《红楼梦 》作者曹雪芹、鲁迅。书后列有100位获 得荣誉提名的作家,中国唐代大诗人李 白入选提名。
美国最近出版了一本随笔选,时 间跨度从古希腊到现代,入选范围是全 世界。中国入选3篇:苏轼1篇,鲁迅《 死》《这也是生活》2篇。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 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 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 人。
(《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43页,人民出版社 1993年12月出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第三版)(上册)第三章 鲁迅

.
《狂人日记》在内在结构上是象
征小说 《狂人日记》内蕴的深度意义指 向——十年沉思中洞察的历史、 文化“吃人”的本质 在小说的象征格式中,“狂人”, 不是形象,而是象征的手段和策 略,其荒诞和实在的双重性,使 它成为两个世界分离和翻转的绝 妙中介 象征使呐喊者的声音借助他物隐 曲传出;外在整体写实,又为象 征的完成设置障碍;三是特地以 小“识”申明日记的真实存在, 阻碍象征世界的达成。
在南京,鲁迅开始接触维新变法思
江南水乡绍兴
想和近代科学文化知识
鲁迅出生的房子
1904年9月,鲁迅入仙台医学专
.
门学校学医。 大致来说,日本时期,1906年 之前,鲁迅的著述活动主要集 中于科学方面,除了译述爱国 主义小说《斯巴达之魂》,还 翻译了几篇科幻小说 幻灯片事件后,决定弃医从文。 开展文学计划,首先是筹办文 学杂志《新生》,但因提供经 费的人中途离开而落空,二是 在《河南》杂志发表《文化偏 至论》、《摩罗诗力说》等系 列文言论文;三是与周作人一 起翻译出版《域外小说集》
赵延年 阿Q 像
.
《阿Q正传》是鲁迅国民性批判
1927年鲁迅在厦门
.
三· 一八惨案后,鲁迅被列入通缉
的黑名单,不得不躲避起来。 1926年8月,鲁迅接受了新成立的 厦门大学的聘书,为了开辟新的 生活,他和许广平一道南下,鲁 迅赴厦大任教,许广平回家乡广 东。 1927年1月,接受邀请,前往广州, 任中山大学文科教授兼教务主任。 7月15日,广州爆发抓捕暗杀共产 党人的清党事件,许多学生失踪, 鲁迅力主营救,遭到校方拒绝, 便辞去教职。
辛亥革命后的鲁迅
.
至1923年,成小说15篇,后
集为《呐喊》,并完成了后 集成《热风》里的大部分杂 感,翻译了《现代日本小说 集》、《现代小说译丛》和 《工人绥惠略夫》;
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笔记

鲁迅一、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五四”时期是鲁迅战斗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该期间出版了第一篇小说集《呐喊》。
1924~1926年,是鲁迅边战斗边探索的时期,也是他战斗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该期间创作了第二本小说集《彷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华盖集》。
1930~1936年,是鲁迅战斗创作的第三个高峰期,主要作品是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鲁迅是左翼文艺运动的光辉旗手,是中国文化的主将,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二、小说《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其总主题是反封建,深刻揭示了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毒害的深广。
《呐喊》第一篇《狂人日记》,小说塑造的狂人形象,就作者所赋予的象征意义来说,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叛逆者的形象,一个清醒的启蒙者的形象。
《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以它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现代意识,它的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新颖特别的格式,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作品中不幸的人们主要是农村劳动妇女和新知识分子,他们对于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呐喊》、《彷徨》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
、在艺术上多姿多彩,以将浓烈的感情寓于客观的叙事之中为主要特色。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故事新编》一共收录历史小说8篇。
《补天》(女娲)、《奔月》(后羿)、《理水》(大禹)、《非攻》(墨子)、《铸剑》(眉间尺和宴之敖)、《采薇》(伯夷、叔齐)、《出关》(老子)、《起死》(庄子)。
《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既有现实主义,又有浪漫主义。
是对中国戏曲艺术这一传统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在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中,《故事新编》以它丰厚的思想内容和特别而多样的格式,占有重要地位。
三、杂文鲁迅一生写的最多的是杂文,前期作品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四本杂文集,后期有《而已集》、《三闲集》、《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十本杂文集。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章 鲁迅

[例7] 看客的麻木无聊
阿Q向吴妈求婚,闹出了一场风波后,出去舂米一番便都忘了。此 时却听得外面很热闹。 阿Q生平本来最喜欢看热闹,便即寻声走出去了。寻声渐渐的寻到 赵太爷的内院里,虽然在黄昏中,却辩得出许多人……吴妈只是 哭…… 阿Q想:“哼,有趣,这小孤孀不知道闹着什么玩意儿了?”他想 打听,走近赵司晨的身边。这时他猛然间看见赵太爷向他奔来,而 且
2、艺术贡献
《呐喊》《彷徨》完成了从中国古典小说艺术到现代小说艺术的根 本转变,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艺术的第一个伟大的里程碑。
2012-10-2 中国现代文学史
A、把典型人物塑造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B、打破古典小说的故事性框架,开始根据题材的需要自由的选 择叙事视角和叙事方式。 “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 。 C、表现手法上的新的开拓--既娴熟于传统白描,又广泛运用 象征、意识流、精神分析等纯属现代形式的表现手法,开创了多种 创作方法结合的源头。 D、鲜明的个性风格--热烈与冷峻结合,寓深厚情感于冷静的 客观描写之中。 从本讲分析中,不难发现鲁迅的实验的广泛性:他实际上是借鉴了 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及戏剧的艺术经验来从事小说创作,并 试图将它们熔为一炉,于是出现了“诗化小说”、“散文体小说”, 以至“戏剧体小说”等等。鲁迅的《呐喊》、《彷徨》所建立的中 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既是自觉的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结果,也是 不自觉的借鉴中国传统文学(包括传统小说)艺术经验的结果。 《呐喊》与《彷徨》正是“继承传统”与“冲破传统”的统一。
2012-10-2 中国现代文学史
手里捏着一支大竹杠。他看见这一支大竹杠,便猛然间悟到自己 曾经被打,和这一场热闹似乎有些相关。他翻身便走。 阿Q被枪毙以后-- 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 坏,被枪毙便是他坏的 证据;不坏何至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 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 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了一趟了。
现当代文学史第三章 鲁迅

• (五)社会众生相的艺术记录——浩瀚的杂文创作 • 鲁迅的杂文创作以1927年为界分成两个时期。 • 1918-1926年杂文:《坟》、《热风》、《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其主要内容是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批评和 文化批评。他从进化论出发,以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武 器,对带有落后封建意识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心理进行剖析 和批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1927—1936年杂文:有杂文集《而已集》、《三闲集》、 《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 谈》、《花边文学》、《且界亭杂文》、《集外集》等。 主要集中于政治批评、社会批评和思想文化战线上理论斗 争性建设。 • 鲁迅的杂文是中国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艺术记录,是20、 30年代中国的百科全书。
• 1、鲁迅的杂文是中国社会的、时代的、历史的一 面镜子,是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 2、鲁迅杂文的文化意蕴:质疑。对中国传统文化、 现实社会、政治、思想、人生、人性的批判和反 省、对现代化的探索和思考。 • 3、鲁迅杂文的斗士风格:批判性、否定性和攻击 性。作为思想批判和文化批判、攻击落后传统与 时政的武器,是解剖中国传统社会思想和现实黑 暗的的匕首, • 4、鲁迅杂文的艺术风格:尖锐锋利,精练泼辣
• 《故事新编》读解 • 写于1922年—1935年的8篇小说。《补天》、《奔月》、 《铸剑》三篇写于1922-1926年间、《理水》《采薇》、 《非攻》、《出关》、《起死》写于1934-1935年间。 把神话融入现实之中进行重新解构。它是超历史、超时空、 超逻辑的文学形式。作家把杂文笔法、戏剧程式、故事演 义混在一起,将神性与世俗环境对立进行了消解,把历史 人物与现实场景、英雄事迹与世俗生活,客体对象与自我 感受融注为对历史、文化意义的解构,对现实、生命的复 杂体验。旨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反思和解构,对中 国传统文化无意义的思考。作者通过油滑和讽刺,使神性 降低,把历史人物和英雄放置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传统 和历史的虚无的批判,表现历史英雄人物的悲剧性和世俗 性,来讽刺现实的虚无和荒诞,从历史中去追寻人的价值 和意义所在。是历史文本到个人文本的再创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郁达夫 他不仅攻击旧时代,而且也不宽恕新时 代。 ——[日]竹内好 鲁迅度过的文坛生活的十八年,时间上并不长。 不过,对于中国文学来说,那是现代文学的全 部历史。 ——竹内好 文人的遭殃,不在生前的被攻击和被冷落,一 瞑之后,言行两亡,于是无聊之徒,谬托知己, 是非蜂起,既以自炫,又以卖钱,连死尸也成 了沽名获利之具,这倒是值得悲哀的。 ——鲁迅《忆韦素园君》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 远离我了,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 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 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 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 的悲哀。 ——《故乡》
挪威 印象 派画 家爱 华· 蒙 克的 名作 《呐 喊》
1 生平: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出生于 浙江绍兴一个逐渐没落的士大夫家庭。 A 童年、少年家道中落 B求学生涯(1898江南水师学堂;1899转入江 南陆师学堂路矿学院,1901年毕业。) C东渡日本与弃医从文(1902.2-1909.6,日本 留学。1904.8,仙台医专。) D回国后(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绍兴中学堂学 监;绍兴师范学校校长;教育部佥事,“特 约撰述员”。) 2主要创作: 早期:《新生》杂志,与其弟合办,未果。 文言论文《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 《摩罗诗力说》
《祝福》 《在酒楼上》 《幸福的家庭》 《肥皂》 《长明灯》 《示众》
《高老夫子》 《孤独者》 《伤逝》 《弟兄》 《离婚》
《彷徨》1926年8月北平北新书局初版。
《彷徨》记忆口诀: 弟兄在酒楼上捡肥皂, 孤独者举起了长明灯示众, 祝福高老夫子离婚, 幸福的家庭瞬间伤逝了。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 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 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 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 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 人日记》。 ——《呐喊· 自序》
(二) 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茅盾: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小说一 篇有一篇新形式 。 1、文体上的创新:从中国传统章回小 说,通过吸收外国小说的艺术手法,创 建了20世纪中国小说的民族形式。 结构技巧的新颖多样 叙述技巧的多样化
大殓便在这惊异和不满的空气里面完毕。 大家都怏怏地,似乎想走散,但连殳却 还坐在草荐上沉思。忽然,他流下泪来 了,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 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 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这模样,是 老例上所没有的,先前也未曾豫防到, 大家都手足无措了,迟疑了一会,就有 几个人上前去劝止他,愈去愈多,终于 挤成一大堆。但他却只是兀坐着号啕, 铁塔似的动也不动。 ——《孤独者》
5、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
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 "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巴 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托斯妥耶夫斯基 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 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 小说模式"。 鲁迅小说里常常回响着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 的声音,而且这两种不同的声音,并非来 自两个不同的对立着的人物,竟是包含在 作品的基调或总体倾向中,如《狂人日记》 《孔乙己》《孤独者》《祝福》。
2、初期的理解:精神胜利法。 现在差不多没有一个爱好文艺的青年口里不曾说过 “阿Q”这两个字。我们几乎到处应用这两个字,在接 触灰色的人物的时候,或听得了他们的什么“故事” 的时候,《阿Q 正传》里的片段的图画,便浮现在脑 前了。我们不断的在社会的各方面遇见“阿Q 相”的 人物,我们有时自己反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中也免不 了带着一些“阿Q 相”的分子。但或者是由于怠于饰 非的心理,我又觉得“阿Q 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 所特具。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至少, 在“色厉而内荏”这一点上,作者写出了人性的普遍 的弱点来了。· · · · · · 作者的主意,似乎只在刻画出隐伏 在中华民族骨髓里的不长进的性质,——“阿Q 相”, 我以为这就是《阿Q 正传》之所以可贵,恐怕也就是 《阿Q 正传》流行极广的主要原因。 ——茅盾《读<呐喊>》
回国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文言小说 《怀旧》写辛亥革命爆发时,一个小镇上的 骚乱。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 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现代白话小说集《呐喊》《彷徨》,1936年 出版历史小说《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朝花夕拾》 1930――1936出版8本杂文集,《坟》《华盖 集》《而已集》《三闲集》《南腔北调集》 等 以及《中国小说史略》学术著作,译著,如 加入左联后,翻译了普列汉诺夫《艺术论》, 培养大批左翼文艺青年,与左联内部的左倾 倾向进行坚持不懈地批评斗争,提出了很多 珍贵的意见。
5、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
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 "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巴赫 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托斯妥耶夫斯基小说 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 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 鲁迅小说里常常回响着两种或两种以上不 同的声音,而且这两种不同的声音,并非来 自两个不同的对立着的人物,竟是包含在作 品的基调或总体倾向中,如《狂人日记》 《孔乙己》《孤独者》《祝福》。
鲁迅思想充满了复杂性: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 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 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 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 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 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 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呐喊· 自序》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 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 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 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 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 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 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 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 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 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 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 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 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呐喊· 自序》
讲故事:几个片段。 故事的趣味性是主人公命运的几次扭 转——不断地扭转产生了小说的张力。 (转与不转:转的是人物命运,不转的 是魏连殳的精神世界与周遭的环境。) 艺术特色: A.沉重、压抑和悲怆的情感氛围。 B.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C.环境描绘具体、真实而又具有典型。
鲁迅是用一种大悲哀的笔调在写这个人,写 他的人生充满了吊诡与悖论,这里面寄托了 鲁迅的大失望:中国人的人生充满了苍凉的 况味,想找一条路,然而到了近处去不是, 最后无路可去,魏连殳这种人生很有代表性, 生有何欢,死又何惧!所以,他宁愿选择死 去。 迷途者在黑暗中孤独的绝叫,惨伤者在敌阵 里悲愤的呼喊。 彻底绝望:对人、社会、未来与希望、自己。 以觉醒的知识者的清醒的目光去审视现在自 己正“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 切”, 他胜利了,但“真正的失败了”。 觉醒的灵魂与沉沦人格的激烈交战,分裂人 格灵魂深处的猛烈冲突。
(一)“表现的深切”——独特 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1、独特的题材(题材的突破性) (1)知识分子题材:
旧知识分子有两类: A.孔乙己、陈士成(《白光》):屈从于封 建文化意识,又被封建科举制度所抛弃。 批判之际充分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B. 四铭(《肥皂》)、高尔础(《高老夫 子》) :“ 昌明国粹,力挽颓风”的伪道学, 新思潮冲击下的封建怪胎。
新知识分子也有两类: A. 狂人、疯子(《长明灯》):具有时代 精神的代表性,是整个时代先驱者愤激思 潮的艺术象征。
B. 魏连殳(《孤独者》)、 N 先生(《头 发的故事》)、吕纬甫(《在酒楼上》)、 涓生(《伤逝》):辛亥革命时期先觉的 知识分子,但后来纷纷迷失了方向,陷入 彷徨中。
《孤独者》
第二讲 鲁 迅
一、生平与创作、地位与贡献
几件大事:从小康坠入困顿;南京、日本 求学;结婚;回国一再受挫;兄弟失和;学 生倒戈;左联。
三个小说集、两本散文集、十六本杂文、 一本书信集、多种学术著作、译著。 现代中国“民族魂”;二十世纪文化巨人 之一;开启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新文学 奠基者和开拓者。
2、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丰富了中国20世纪 文学的人物画廊。 3、采用心理描写和白描、抒情等艺术手法。 4、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创造了中国现代白 话小说的典范之作。 吸收了外国文学描写精确细密的特点,继承 了中国古典文学含蓄练达的特色,言浅意深, 含蓄简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小说语 言色彩丰富多变,既饱含深厚的意蕴,又具 有卓越的艺术表现力。哲理深刻,表现练达, 多名言警句。
(1)“看/被看” (“吃/被吃”) 看客“看”被看者,这类情感与行 为方式表面上麻木、混沌,实际上显示 了一种人性的残忍。《示众》 “吃/被吃”的模式发生在先驱者与 群众之间。也就是说,“启蒙者”与 “被启蒙者”变成了“被看”与“看” 的关系:《狂人日记》、《药》。
(2)“离去——归来——再离去” ( “归乡”模式 ) 表明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与“乡土中 国”“在”而“不属于”的关系,更揭 示了人在“飞向远方、高空”与“落脚 于大地”之间选择的困惑。《故乡》、 《在酒楼上》、《孤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