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鲁迅

合集下载

现代文学史第三章 鲁迅一简介

现代文学史第三章 鲁迅一简介

(一)少年生活和叛逆精神:(1881--1898)
•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881年9月25 日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 祖父周介孚,进士出身,当过知县和内阁 中书,父亲周凤仪是个秀才,没有官职。 母亲鲁瑞,娘家住在乡下,但通过自修达 到看书的能力。
• 18岁以前,先后在本宅家塾和本城三味书屋读书;课余喜 欢野史笔记,爱好民间艺术,打下了扎实的中国历史、文 化和文学的基础。外婆家在农村,少年鲁迅常随母探省, 得以和农民及其孩子亲近,了解农民的生活和思想,并对 他们产生好感和热爱之情。(《故乡》、《社戏》),这 对鲁迅一生的思想和创作都有深刻影响。 • 1893年以后,因祖父周福清犯科场案监押于杭州狱中多 年,父周凤仪又长期患病,家境衰落,鲁迅经常出入于当 铺、药店,深切体味到社会的势利、冷酷,从而萌生了背 叛封建阶级,寻求新的思想和道路的想法,终于成了他出 身阶级的逆子。
• 从1907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至1936年10月 19日逝世,笔耕一生,留下了大量著述,主要有短篇小说 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 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热风》、《坟》、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 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 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 遗》等16本杂文集和书信集《两地书》。此外,还写有 《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
二、鲁迅的思想发展轨迹

1、进化论思想与鲁迅:进化论是鲁迅前期思 想的一个重要内容,鲁迅摒弃了进化论中"弱肉强 食"等消极的因素,汲取了进化论中注重生存斗争、 相信事物的新陈代谢和社会的进步、强调人类精 神发展的重要性等积极因素。鲁迅这样回忆起早 期所受进化论的影响:"进化论对我还是有帮助的, 究竟指示了一条路,明白自然淘汰,相信生存斗 争,相信进步,总比不明白、不相信好些。"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章 鲁迅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章 鲁迅

[例7] 看客的麻木无聊
阿Q向吴妈求婚,闹出了一场风波后,出去舂米一番便都忘了。此 时却听得外面很热闹。 阿Q生平本来最喜欢看热闹,便即寻声走出去了。寻声渐渐的寻到 赵太爷的内院里,虽然在黄昏中,却辩得出许多人……吴妈只是 哭…… 阿Q想:“哼,有趣,这小孤孀不知道闹着什么玩意儿了?”他想 打听,走近赵司晨的身边。这时他猛然间看见赵太爷向他奔来,而 且
2、艺术贡献
《呐喊》《彷徨》完成了从中国古典小说艺术到现代小说艺术的根 本转变,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艺术的第一个伟大的里程碑。
2012-10-2 中国现代文学史
A、把典型人物塑造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B、打破古典小说的故事性框架,开始根据题材的需要自由的选 择叙事视角和叙事方式。 “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 。 C、表现手法上的新的开拓--既娴熟于传统白描,又广泛运用 象征、意识流、精神分析等纯属现代形式的表现手法,开创了多种 创作方法结合的源头。 D、鲜明的个性风格--热烈与冷峻结合,寓深厚情感于冷静的 客观描写之中。 从本讲分析中,不难发现鲁迅的实验的广泛性:他实际上是借鉴了 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及戏剧的艺术经验来从事小说创作,并 试图将它们熔为一炉,于是出现了“诗化小说”、“散文体小说”, 以至“戏剧体小说”等等。鲁迅的《呐喊》、《彷徨》所建立的中 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既是自觉的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结果,也是 不自觉的借鉴中国传统文学(包括传统小说)艺术经验的结果。 《呐喊》与《彷徨》正是“继承传统”与“冲破传统”的统一。
2012-10-2 中国现代文学史
手里捏着一支大竹杠。他看见这一支大竹杠,便猛然间悟到自己 曾经被打,和这一场热闹似乎有些相关。他翻身便走。 阿Q被枪毙以后-- 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 坏,被枪毙便是他坏的 证据;不坏何至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 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 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了一趟了。

中国现代文学 第五章 鲁迅(上)

中国现代文学 第五章  鲁迅(上)

(二)对农民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 农村生活和农民形象在鲁迅小说中占有显著的地位。 《故乡》描绘了近代中国农村破产的图景,小说以 抒情的笔调,竭力渲染了童年生活的美丽,将回忆中海 边西瓜地上手捏钢叉的小英雄闰土,和眼前被生活压瘪 了的同一个闰土对照,写出中国农民在“多子、饥荒、 苛税、兵、匪、官、绅”层层逼迫下的深重的灾难。闰 土的形象在过去农村里具有相当普遍的代表性,他淳朴, 勤劳,象大地一样沉默和厚实,承受了一切艰辛和痛苦。
(二)提供了新的人物、题材和新的思想主题
①新的人物: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真正写了普通农民的小说 家。 ②新的题材:中国现代小说两大基本题材(农民、知识分子)都是 由鲁迅开创的。 ③新的思想主题:观察与表现普通人命运的独特视角,形成了独特 的思想主题。
(三)故事情节的弱化与灵魂揭示的强化 《呐喊》《彷徨》为了更深入地揭示人们灵魂状态, 对故事情节的曲折和完整并不倚重,《狂人日记》、 《故乡》、《伤逝》、《在酒楼上》等大都是以人 物的情绪感受作为小说的整体框架,故事情节和生 活画面被编织进人物的情绪感受之中。 (四)结构形式的多样性。把握主次表现的需要, 精心选择,有高度的不重复性,既不重复别人,也 不重复自己,极富特色。他尊重生活的多样,艺术 趣味的多样式,形式上既不重复自己,也不重复别 人。
神一致,表现了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的特色。
第二部小说集《彷徨》收入作家1924年到1925年 间创作的小说11篇,1926年8出版。 五四落潮后,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革命中心南 移,曾是文化运动中心的北平骤然冷落下来,鲁迅一 时极为苦闷、孤独, “战斗意气冷了不少”。他便 把这一段时间的小说创作结集命名“彷徨”。 意味 着鲁迅对社会改造、对人生道路的迷茫、绝望而痛苦 的心境。 《彷徨》转向鲁迅自己的内心,解剖内心无法解 脱的失败的痛楚。

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

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

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个人作品小说集《呐喊》1923年8月,北京新潮社出版《彷徨》1926年8月,北京北新书局《故事新编》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杂文集鲁迅生前所创作的未结集出版的杂文作品死后由蔡元培、许广平等整理出版纳入第一版鲁迅全集中,然而时间仓促,难免遗珠,1948年、1952年唐弢又整理出版了《鲁迅全集补遗》、《鲁迅全集补遗续编》,这些文章后以不同分类方式纳入各种版本的鲁迅全集之中,在这些全集中对这些文章总集所取名目颇多,以下皆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所取名为准。

鲁迅杂文合集作品名称初版信息作品名称初版信息《坟》1927年3月,未名社《热风》1925年11月,北京北新书局《华盖集》 1926年8月,北京北新书局《华盖集续编》1927年5月,北京北新书局《续编的续编》1948年,上海出版公司《而已集》1928年10月,上海北新书局《三闲集》 1932年9月,上海北新书局《南腔北调集》1934年4月,上海同文书店《二心集》 1932年,上海合众书店《花边文学》1936年6月,上海联华书店《伪自由书》1933年10月,上海青光书局《准风月谈》1934年12月,上海联华书店《且介亭杂文》1937年7月,上海三闲书屋《且介亭杂文二集》1937年7月,上海三闲书屋《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年7月,上海三闲书屋《集外集》1935年5月,上海群众图书公司《集外集拾遗》1938年,鲁迅全集出版社《集外集拾遗补编》1952年,上海出版公司翻译作品鲁迅翻译作品单行本翻译作品初版信息翻译作品初版信息《壁下译丛》1929年4月,上海北新书局《现代日本小说集》1923年6月,上海商务印书馆《现代新文学的诸问题》1929年4月,上海大江书铺《桃色的云》1923年7月,北京新潮社《艺术论》1929年6月,《苦闷的象1924年12上海大江书铺征》月,北京未名社《文学与批评》1929年6月,上海水沫书店《出了象牙之塔》1925年12月,北京未名社《月界旅行》1903年,日本东京进化社《小约翰》 1928年1月,北京未名社《工人绥惠略夫》1922年5月,上海商务印书馆《思想·山水·人物》1928年5月,北新书局《现代小说丛译》1922年7月,上海商务印书馆《近代美术史潮论》1929年,北新书局《爱罗先珂童话集》1922年7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小彼得》 1929年11月,上海春潮书局《文艺政策》1930年6月,上海水沫书店《艺术论》 1930年7月,上海光华书店《毁灭》1931年9月,上海大江书铺《竖琴》1933年1月,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十月》1933年2月,上海神州国光社《一天的工作》1933年3月,上海良友图书公司《表》1935年7月,上海文化生活书店《俄罗斯的童话》1935年8月,上海文化生活书店《死魂灵》1938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坏孩子和别的奇闻》1936年6月,上海联华书局《药用植物及其它》1936年6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山民牧唱》1938年,鲁迅全集出版社《译文补编》2008年3月,福建教育出版社《地底旅行》1906年3月,上海普及书局及南京启新书局《域外小说集》1909年3月,上册;1909年7月,下册署会稽周氏兄弟纂译,周树人发行,出版社未知学术专著鲁迅学术专著著作名称初版信息《中国小说史略》1923年12月,上册;1924年6月,下册,北大新潮出版社《汉文学史纲要》1938年,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全集委员会整理《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1938年,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全集委员会整理其他作品鲁迅其余作品合集作品名称初版信息备注《野草》1927年7月,北京新潮社散文诗合集《朝花夕拾》1928年9月,北平未名社散文集《古籍序跋集》1938年,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全集委员会整理合编《译文序跋集》1938年,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全集委员会整理合编《两地书》1933年,上海青光书局鲁迅与许广平书信合集《鲁迅书简》1937年,三闲书屋许广平整理《鲁迅日记》1951年,上海出版公司许广平整理艺术特质小说特色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在题材的选择上,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鲁迅现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人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现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人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现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人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现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人、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同时也是一位深思熟虑的思想家和勇敢的革命家。

他的作品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而闻名于世,对中国文学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引领和影响作用。

本文将从鲁迅的文学贡献、思想观点和革命思想三个方面来探讨他在现代中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鲁迅的文学贡献鲁迅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为中国现代文学开辟了新的道路。

他的作品以《狂人日记》、《阿Q正传》和《孔乙己》等为代表,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和嘲笑,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的种种弊端和不公。

他的文字饱含愤怒和批判精神,直指社会的黑暗面,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鲁迅的文学作品深刻地刻画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对传统观念和封建礼教进行了精准的剖析。

他通过对个体形象的塑造,让读者感受到了封建社会对个人意志的压迫和剥夺。

同时,他以直抒胸臆的笔触揭示社会的矛盾,为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运动打下了基础。

二、鲁迅的思想观点作为一位思想家,鲁迅对中国社会和文化有着深入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

他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反思,呼吁人们要摆脱封建迷信和思维定式,追求真理和人性的解放。

他提出了“白话文运动”,主张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思想,打破文言文束缚,使文学更接近真实生活。

鲁迅的思想观点也体现在他对民族精神的探讨上。

他深知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的双重压迫。

因此,他主张要唤醒人民的觉醒,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奋斗。

他提出了“立人之大节,存天理人情”的理念,呼吁人们勇敢地面对现实,为正义和公平而斗争。

三、鲁迅的革命思想作为革命家,鲁迅积极投身于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斗争。

他曾参与创建过进步刊物《新青年》,以文学武器激起了激进青年的反抗精神。

他坚信文学和政治的密切关联,认为只有通过改变社会和政治制度,才能实现文学的真正价值。

鲁迅发起过“五四”运动,呼吁青年投身于民主与科学的斗争中。

中国现当代文学鲁迅知识点介绍

中国现当代文学鲁迅知识点介绍

中国现当代文学鲁迅知识点介绍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笔名鲁迅,江苏吴县(今苏州市吴江区)人,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誉为“白话文文学的奠基人”和“现代中国文学的开山鼻祖”。

1. 《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短篇小说作品,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

通过主人公的心理独白,揭示了封建社会道德观念的崩溃和现代文明的冲击,批判了封建礼教和旧有制度。

2. 《阿Q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的长篇小说作品,以普通农民阿Q为主人公,通过对他的描写,呈现了中国民族传统精神的底层广泛存在和封建农民在现代社会中的无助和挣扎。

3. 社会批判:鲁迅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色彩,反映了晚清和民国时期的社会现实问题,如封建道德衰败、束缚人民的封建礼教、腐败的官僚制度等,揭示了社会矛盾和人民的苦难。

4. 文学革命:鲁迅提倡文学革命,主张用白话文书写文学作品,摒弃以往文言文的传统。

他的努力为白话文的推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现代中国文学铺平了道路。

5. 思想启蒙:鲁迅的作品在文学形式上的创新与其思想体系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

他对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启蒙起到了重要作用,促使他们对传统文化进行质疑和反思,形成了一种新的革命意识。

6. 长篇小说创作:除了《阿Q正传》,鲁迅还创作了其他一些重要的长篇小说,如《热风》、《孔乙己》等,这些作品通过个体的命运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困境,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农民的痛苦。

7. 散文创作:鲁迅的散文以骨力文字见长,语言生动、犀利,内容贴近人民生活,批判现实社会的弊病。

他的散文作品包括《朝花夕拾》、《故乡》等,通过对个人经历和回忆的描写,展示了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8. 教育观念:鲁迅主张以民众教育为基础,强调教育应该使人民认识自己的利益,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解决社会问题。

他提出了“百年崛起”的教育理念,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中国国民的命运。

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

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

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离不开许多文学大家的贡献,而鲁迅则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一位。

他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思想深度,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

本文将从鲁迅的生平和思想、其文学作品的特点以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三个方面来探讨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的关系。

鲁迅(1881年-1936年),字豫东,原名周树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生于浙江绍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书香门第,从小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青年时期,他前往日本留学,接触了西方文化和思想,对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鲁迅一生致力于反对封建文化的束缚和进行社会革命,他用犀利的笔触和强烈的语言,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对新文化运动和民主革命的坚定支持。

鲁迅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特点。

他的作品以尖锐的思想、深刻的洞察力和犀利的语言为主要特点。

在他的小说中,经常描绘一些社会底层的人物和他们的遭遇,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这些作品通过对个体命运的描摹,暴露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愚昧,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此外,鲁迅还善于使用讽刺和幽默的手法,为他的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他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深度,引领了中国文学的新潮流。

他坚持真实描写社会生活,关注底层人民的命运,使文学回归到人民的生活中去。

其次,他将自己的文学与社会思想相结合,呼吁人们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倡导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

他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一代知识分子的进步意识。

此外,他还积极支持和参与了新文化运动,为宣传和发展现代文学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鲁迅的影响下,中国现代文学迅速发展,并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家。

无论是之后的鲁迅式作家,还是新的文学流派和文学实践都可以看到鲁迅的影子。

他给予了年轻的一代更多自由和勇气,使他们可以更加大胆地发声和表达。

同时,鲁迅的作品也深深地影响了无数后来的文学家,他们从中汲取了灵感和启示,并继承了鲁迅的文学精神。

中国现当代文学 3鲁迅

中国现当代文学  3鲁迅
但精神上却愚昧麻木,构成物质与精神 之间的深刻矛盾,鲁迅以深刻的同情描 写其悲剧命运。
(2)中国传统妇女的悲剧形象

《明天》《祝福》《离婚》可以视 为描写中国传统妇女悲剧命运的三 部曲。 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意义就在于深刻 地揭示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奴役国 民尤其是妇女的残酷性和荒谬性。

(3)下层旧知识分子形象

文言文的题叙,是用写实的手法来写的。
《狂人日记》运用了两套文本

文言文代表现实世界的声 音,而白话文则代表了一 个狂人的内心世界的声音 这两个不同的文本,反映 了两种语言空间,也就是 新旧文化的对照。

2、吃人问题的深化——现实遭遇的吃 人威胁(第4——10段)
吃人的网络结构
:赵贵翁 —— 古久
建主义精神奴役
下滋长起来的
B、阿 Q 精神胜利 法建立在孤陋寡 闻、愚昧无知、 盲目排外、保守 落后的基础上。
C、从生理、心理学 角度看,阿 Q 精神 胜利法属于生物性 的自我保护反应, 是生物性的自我保 护本能的结果。
(2)意义 A、阿 Q 形象具有巨大的概括性,是中 华民族长期以来沉重的苦难生活的生
鲁迅的心路历程
绍兴
为父病 四处忙
看透世态
想投异路
南京
求新知
抉择学医 报效祖国
开眼界
仙台
攻医学
领悟要著 弃医从文
欲救民
东京
搞文艺
悲哀寂寞 深刻反省
唤民众
北京
抄古碑 泻忧闷
苦闷沉默思索Biblioteka 寻 北京应索稿 挥战笔
看到希望 作文呐喊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

关于历史,鲁迅认为中国的历史是吃人 的历史,被吃、吃别人,人自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幸灾乐祸 卑鄙懦弱
麻木不仁
奴才性
自欺欺人
…………
3.《阿Q正传》的意义:
①是对辛亥革命进行反思。
②是《阿Q正传》暴露了国民的弱点,尤其是精 神胜利法,它几乎刺痛了每个中国人意识中的 劣根性。
(二)《 风波 》载于1920年9月《新青年》第8 卷第1号,是鲁迅第一篇写农民的杰作。
(三)反映农村妇女命运的作品,如《明天》、 《离婚》、《 祝福 》等。
《 集外集 》是杂集。
(三)散文方面:
散文诗集《 野草 》(23篇)和散文集《 朝花夕拾》 (10篇)。
鲁迅创作除了以上的小说、散文、杂文以外还有 书信集《 两地书 》及《中国小说史略》、《汉文 学史纲要》等学术专著及大量译作。
第二节 鲁迅的小说创作 《呐喊》和《彷徨》
《呐喊》共收1918-1922年所写的小说共14篇。 《彷徨》收1924-1925年写的小说11篇。 《呐喊》与《彷徨》以“表现的深切,格式的特 别”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一、《呐喊》、《彷徨》中,农民题材的小说占有重要的 位置。
(一)《阿Q正传》:
《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 至1922年2月在《晨报副刊》 上连载,后收入小说集 《 呐喊 》。它是最早被介 绍到世界上去的中国现代 小说。
《阿Q正传》
1.阿Q性格的核心:精神胜利法 。
阿Q是怎样实施精神胜利的呢?
《 祝福 》发表于 1924 年 3 月 《 东 方 杂 志 》21 卷 6 号 收 入 《 彷徨 》为首篇。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①被封建的政权、夫权、族权、神权这四大绳 索织成的罗网所杀害。 ②杀害祥林嫂的真凶是鲁迅所说的“无主名无 意识杀人团。”—《我之节烈观》。
③自身的原因:
二、鲁迅在《呐喊》、《彷徨》中创作了三代五类知 识分子的形象。 (一)《 狂人日记》 :
(一)在小说方面:

》(1923年、14篇)、《

(1926年、11篇)、《
》(1936年、
8篇)。鲁迅一生共创作小说34篇。
(二)杂文方面:
鲁迅创作了10多本杂文集,是一部不停息的 批判、论战、反击的思想文化斗争的编年史。
具体地说: 《 热风 》是五四时期对封建旧礼教、旧传统的批判,与 复古派的论战; 《 坟》是五四后对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
《华盖集 》及《华盖集续编》是“五卅”运动与“三·一 八”惨案中对凶杀中国人民与青年学生的帝国主义、封 建军阀的揭露与抗争,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
《 而已集》是大革命失败后对于国民党对革命青年的杀戮 的抗击;
《三闲集 》是20年代末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革命 文学”的论争;
《二心集 》是30年代初对国民党政府支持的民族主义文学 的斗争,与新月派的论辩;
中国现代文学史
鲁迅
第三章 鲁迅
教学内容:
这一章所涉及的内容包括鲁迅的全部小说创作。我们 通过4个大方面来讲述,第一节讲鲁迅的生平及创作 道路。在这一部分里,我们突出他的生平与创作的关 联;第二节讲《呐喊》、《彷徨》,重点讲《阿Q正 传》、《狂人日记》及历史题材小说《故事新编》 ; 第三节讲《野草》。
新时期以来关 于鲁迅的论争:
①所谓“断裂” 与“追悼”。
பைடு நூலகம்
小说《沙床》
②《收获》事件。
二、鲁迅的思想:
鲁迅的思想核心是“立 人”,他的终极理想是建立 “ 人国 ”。这一思想贯 穿了鲁迅的一生,他的一切 言行都是以此为基础的。鲁 迅相信:“人立而后凡事举; 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 精神。”
三、鲁迅的文学成就:
教学目的:
是希望通过讲解使同学们对鲁迅的作品有进一步的了 解,并因此形成自己的鲁迅观。
教学重点及难点:
这一章的内容是整个课程的重点。但重中之重是:为什么说 《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不同年代人 对阿Q这个文学典型的发现与解释?难点是如何理解鲁迅早期 思想以及《野草》中表现的个体面临生存困境时体现出的“绝 望的反抗”。
必读作品与文献:
《狂人日记》、《孔乙己》、《孤独者》、《在酒楼上》、《阿 Q正传》、《我怎样做起小说来》、《呐喊·自序》、《奔月》、 《铸剑》、《起死》。我建议通读《呐喊》、《彷徨》、《故事 新编》、《野草》、王晓明的《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 林志浩的《鲁迅传》、周作人的《知堂回想录》、周建人的《鲁 迅故家的败落》。
①“ 瞪 眼 睛 ” ( 怒 目 主 义 ) : ②“忘却”: ③向更弱者(小尼姑之类)泄愤: ④自轻自贱,甘居落后与被奴役: ⑤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真实的失败为精 神上的虚幻胜利:
2.阿Q是“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阿Q身上体 现了那些国民性的弱点呢?
儿子打老子(充大辈)
欺软怕硬
投机取巧 肮脏
第一节 鲁迅的文学道路
鲁迅(1881、9、25~ 1936、10、19)浙江 绍兴人。原名 周树人。 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 话小说《 狂人日记》 时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鲁迅简介_标清
毛泽东于1942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指出: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 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 革命家 。鲁迅的骨 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 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 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 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 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 新文化的方向。”
《 南腔北调集 》、《伪自由书》是与第三种人,论语派 的论战; 《花边文学》、《伪自由书》、《准风月谈》是对以上海 为中心的30年代中国半殖民地的商业社会的透视与批判;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是对明清思想、文 化学术以及儒、道各家的重新审视与清理;
《且介亭杂文末编 》(鲁迅去世后,由许广平编订)及 《附集》是对国民党政府的法西斯专制的抗议,对中国共 产党内的左倾路线的反击。
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 代型短篇白话小说,1918年5 月发表在《新青年》4卷5号 上,后收入鲁迅小说集《呐 喊》,它标志着五四新文学 的伟大开端。
《狂人日记》
如何理解《狂人日记》?
首先,“表现的深切”。
《狂人日记》以悲怆的格调和写意的笔墨,概括和寄 托着我们民族的血泪和希望,它抨击的是全部旧历史、整 个旧社会的吃人本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