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介壳虫的防治方法
《蚧壳虫的识别防治》课件

蚧壳虫分泌的蜜 露会引起过敏反 应,导致皮肤瘙 痒、红肿等症状
蚧壳虫的排泄物 和尸体会污染食 物和饮用水,引 起肠胃不适、腹 泻等症状
蚧壳虫的排泄物 和尸体会滋生细 菌和病毒,引发 呼吸道感染、肺 炎等疾病
蚧壳虫的排泄物 和尸体会污染室 内空气,引起呼 吸道不适、过敏 等症状
蚧壳虫的识别方法
蚧壳虫体型较小,通常只有几 毫米长
物理防治:使用杀 虫灯、粘虫板等物 理方法进行防治
生物防治:利用天 敌昆虫、微生物等 生物进行防治
生物农药:使用生物农药, 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
利用天敌:引入蚧壳虫的天 敌,如瓢虫、寄生蜂等
植物提取物:使用植物提取 物,如苦参碱、印楝素等
生物防治的优点:环保、安 全、可持续
农药选择:选择 高效、低毒、低 残留的农药
叶片变色:叶片出现黄化、 褪绿、焦枯等现象
枝干枯萎:枝干出现干枯、 腐烂、脱落等现象
果实畸形:果实出现畸形、 腐烂、脱落等现象
树皮开裂:树皮出现开裂、 脱落等现象
虫体特征:观察虫体颜色、 形状、大小等特征进行溉,保 持土壤湿润
合理种植:选择抗 病品种,合理密植, 避免过度密植
施药时间:选择 蚧壳虫活动高峰 期进行施药
施药方法:采用喷 雾、涂抹、灌根等 方法进行施药
注意事项:施药时 要注意安全,避免 污染环境,保护有 益生物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等生物来控制蚧壳虫的数量 物理防治:通过修剪、刮除等方式去除蚧壳虫及其卵 化学防治: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如杀虫剂、杀菌剂等 综合防治:结合生物、物理、化学等多种方法进行防治,提高防治效果
蚧壳虫的识别防治
汇报人:PPT
目录
添加目录标题
蚧壳虫的介绍
蚧壳虫每年防治最佳时期,蚧壳虫如何才能彻底消灭

蚧壳虫每年防治最佳时期,蚧壳虫如何才能彻底消灭防治蚧壳虫一般选择在卵期和若虫期进行,具体为每年的4月下旬至6月底。
防治方法:若虫期时,使用20%灭扫利乳油4000-50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1000-2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4000倍液进行喷洒,每隔7-10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
一、蚧壳虫每年防治最佳时期1、防治蚧壳虫一般选择在卵期和若虫期进行,因为蚧壳虫羽化成为成虫后,其背部鞘翅板会分泌蜡质层,将自身保护起来,喷洒的药物很难进入害虫体内,发挥作用。
2、蚧壳虫种类较多,但是第一代若虫大多集中在4月下旬至6月底,此时是防治蚧壳虫的最佳时期,除此之外,在7月中旬至9月底需要注意防治第二代蚧壳虫若虫,具体防治时间需要根据蚧壳虫种类来做出调整。
3、吹绵蚧:北方地区,第一代卵和若虫盛发期为4月中下旬至6月,第二代卵和若虫盛发期为7月中旬至9月。
南方地区,第一代卵和若虫盛发期为3月上旬至5月,第二代卵和若虫盛发期为5月中上旬至7月下旬,第三代卵和若虫盛发期为8月中旬至10月中旬。
4、矢尖蚧:若虫盛发期主要为3-4个时间段(3-4代区),分别为4月中旬,6月下旬至7月上旬,9月上中旬,12月上旬。
5、糠片蚧:若虫盛发期主要有3个时间段,分别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9月上中旬。
6、红蜡蚧:虫卵孵化盛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中旬。
7、日本龟蜡蚧:虫卵孵化盛期为6月下旬左右。
8、梨圆蚧:若虫盛发期主要为3个时间段,分别为6月上中旬,7月下旬至9月上旬,9月至11月上旬。
9、桑白蚧:若虫孵化期主要为5月上中旬,7月中下旬,9月上中旬。
10、康氏粉蚧:幼虫孵化盛期为5月中下旬,7月中下旬,8月下旬。
二、蚧壳虫如何才能彻底消灭1、在若虫期的时候,使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4000倍液,或20%灭扫利乳油4000-50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1000-2000倍液进行喷洒,每隔7-10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药物中可加入0.2-0.5%洗衣粉,增加药物的展着性)。
介壳虫防治方法

介壳虫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南方重于北方,北方温室内花木危害也很重,是最常见且难防治的害虫。
在数百种介壳虫中,危害较重的有50多种。
危害轻的花木生长不良,叶片发黄,提早落叶落果,危害重的部分枝梢渐枯死,最后全株死亡。
介壳虫排出的蜜露还会诱发煤污病,枝叶表面布满黑霉层,阻碍光合作用,降低观赏价值。
1介壳虫的形态介壳虫的若虫和雌成虫,体微小,无翅,大多无足、触角和眼,树上常见到的是介壳,虫体在介壳下,介壳小的仅0.5毫米,较大的也仅5-10毫米,形态有近圆形、椭圆形等多种,介壳有红色蜡质,白色的棉花状,有的成糠粉状、绒状等。
介壳群集固定枝、叶和果面上。
雄成虫体微小,有翅、足、触角和眼,田间不易找到。
2介壳虫的防治2.1严格检查购入苗木,市场上购入的苗木要仔细检查,不购买有出苗,如已购入有大量虫的苗,应彻底淘汰或处理,名贵苗木或少量虫,也要将介壳虫彻底清除,不使带虫苗进入大棚温室,混入花圃内。
2.2加强管理花木种植适当稀些,盆花摆放宜疏些,大棚、温室加强通风,以降低湿度,减少介壳虫,使花木健壮生长。
冬季结合整枝,剪除出枝并及时处理,剪去病虫枝、弱枝和过密枝,利于通风降湿。
枝十冬季刷白涂剂防蚧防冻,白涂剂用生石灰:硫磺粉:食盐以0.5:1:0.25 的比例,加适量动物胶和水,使易涂刷而不会流掉为宜。
家庭养小量盆花,用竹木片刮除介壳虫,或用手抹去,离开植物的介壳虫不会再上树危害。
草履蚧若虫上树前,在树十基部涂一圈宽约20-30厘米的粘虫肢环,上树盛期每天上午涂肢一遍。
粘虫胶用废机油、废柴油、棉油泥或蓖麻油加热熬煮,加入等量松香粉,边加边搅拌,待松香粉熔化后即可息火备用。
2.3药剂防治因介壳虫有介壳保护,抵抗力强,虫体小且隐蔽,不易发现,繁殖快,只要环境条件适宜就会成灾,故应做好检查工作,达到一定虫口时就要防治。
介壳虫对农药易产生抗药性,要经常更换农药种类,不能多次连用同一种农药,施药方法有以下4种:2.3.1涂十有2种方法,1)用刷子蘸农药直接涂在有虫的枝上,在休眠期涂95%蚧螨灵(机油)乳剂150-200倍,机油乳剂30-50倍,45%结品石硫合剂50倍,松脂合剂8-10倍或涂桐油。
兰花蚧壳虫防治方法

分布与习性
分布
兰花蚧壳虫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尤为严重 。
习性
兰花蚧壳虫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生长繁殖速度快,具有 较强的抗药性。
危害与传播途径
危害
兰花蚧壳虫大量寄生在兰花上,会吸取植物汁液,导致植物生长缓慢、叶片萎缩 、花朵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植物死亡。
传播途径
兰花蚧壳虫可以通过空气、水滴、土壤等多种途径传播。
兰花蚧壳虫防治方法
2023-11-09
目录
• 认识兰花蚧壳虫 • 兰花蚧壳虫的防治方法 • 防治效果评估与监测 • 防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案例分析与应用
01
认识兰花蚧壳虫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兰花蚧壳虫是一种常见的花卉害虫,主要寄生在兰花上,以吸取植物汁液为生 。
分类
兰花蚧壳虫属于昆虫纲,同翅目,蚧壳虫科。
将杀虫剂按比例稀释后, 均匀地喷洒在兰花的叶片 和枝条上。
注意安全
使用化学药剂时要注意安 全,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 成危害。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
保护和利用寄生蜂、瓢虫等蚧 壳虫的天敌,以控制蚧壳虫的
数量。
生物农药
使用生物农药,如苏云杆菌等,对 兰花和环境较为友好。
农业防治
加强农业管理,提高兰花的抗虫能 力,减少蚧壳虫的发生和危害。
02
兰花蚧壳虫的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
01
02
03
人工清除
定期检查兰花的叶片和枝 条,手动清除蚧壳虫。
改善环境
加强兰花栽培管理,提高 植株的抗虫能力,保持环 境整洁。
隔离预防
对新购入的兰花进行隔离 检查,防止虫害传播。
化学防治
使用杀虫剂
选择专用的杀虫剂,如氧 化乐果、敌敌畏等,按照 说明书使用。
板栗蚧壳虫防治

板栗蚧壳虫防治危害板栗树的蚧壳虫种类较多。
云南省栗园常见的有栗链蚧、白生盘蚧、球坚蚧等,虫体大小不一,但从危害特征和症状观察,蚧壳虫都群居于栗树枝条、新梢、嫩叶上为害,吸取树体汁液。
栗树枝条受害后表皮下陷、干裂,停止生长,逐渐枯死,严重的整株死亡,给板栗生长带来很大的损失。
各种蚧壳虫防治方法大致相同,现以白生盘蚧为例作简要介绍。
白生盘蚧属同翅目,盘蚧科,主要分布于滇中板栗产区,尤以呈贡、宜良、玉溪、富民等地危害严重。
该虫繁殖迅速,扩散传播快,短期内就能在2年生枝和当年生枝固定为害。
成虫桔黄色、扁圆形,体披白色蜡质絮状物。
雌虫5月上旬产卵,当日孵化。
初孵若虫聚集在母体周围1~2天后扩散,善行走,找到适当部位固定取食。
雄虫5月上旬出现,移动时以覆盖物作掩体,无固定取食点。
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结合冬季修剪,剪除虫枝,集中销毁;人工用刀刮除蚧壳虫体杀死。
2.生物防治保护和人工放养蚧壳虫的天敌盘蚧花翅小蜂、长尾小蜂、异色瓢虫、七星瓢虫、螳螂等,控制白生盘蚧发展。
3.药物防治5月下旬幼虫盛期,用2.5%速灭杀丁兑柴油,按1∶70的比例稀释成0.3%柴油乳剂喷杀:或用40%的乐果乳油1500倍液;或用0.3度石硫合剂喷洒。
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先用0.5%的洗衣粉液喷洒,30分钟后,可以除去蚧壳虫体表面的蜡质层,再进行喷药,防治效果更佳。
5月上旬于受害树冠下,沿树冠外绿垂直滴水处,也就是板栗须根分布的集中区,挖10~20厘米深沟,施入2.5%神农丹颗粒剂,施后浇水覆土,施药量视植株大小用80~250克,防治效果良好。
要注意,农药喷洒应全面均匀,树冠上下、内外都要喷到虫体。
各种农药要交替使用,以防害虫对单一农药产生抗药性。
介壳虫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介壳虫介壳虫具有蜡腺,因此能分泌蜡质介壳,雌虫无眼,无脚,亦无触角。
雄虫则具发达之脚,触角及翅,营孤雌或两性生殖,部分种类是重要害虫。
通常是在植物之叶或茎上吸汁为生,严重时会造成枝条凋萎或全株死亡。
盾介壳虫是介壳虫类中最大的科,雌雄都有扁平的卵形躯体,有腊质介壳,介壳形状因种而异。
常见的外型有圆形、椭圆形、线形或牡蛎形。
幼虫具短脚,幼龄可移动觅食,稍长则脚退化,营固着生活。
常见的有红圆蚧、褐圆蚧、康片蚧、矢尖蚧和吹绵蚧壳虫等。
此外,介壳虫的分泌物还可引起煤烟病。
介壳虫scale insect昆虫纲,同翅目,盾蚧科。
同翅目(Homoptera)介壳虫总科昆虫的统称。
雌虫无翅,足和独角均退化;雄虫有一对柔翅,足和触角发达,无口器。
体外被有蜡质介壳。
卵通常埋在蜡丝块中、雌体下或雌虫分泌的介壳下。
每一种的宿主植物有一定的范围。
侵袭植物的根、树皮、叶、枝或果实。
主要害虫有梨圆蚧(San Jose scale)、蛎盾蚧(oystershell scale)、皮屑长蚧、桔紫蛎蚧和红圆蚧。
洋红虫、紫胶蚧和地珠有经济价值。
盾介壳虫具有蜡腺,因此能分泌蜡质介壳,雌虫无眼,无脚,亦无触角。
雄虫则具发达之脚,触角及翅,营孤雌或两性生殖,部分种类是重要害虫。
通常是在植物之叶或茎上吸汁为生,严重时会造成枝条凋萎或全株死亡。
盾介壳虫是介壳虫类中最大的科,雌雄都有扁平的卵形躯体,有腊质介壳,介壳形状因种而异。
常见的外型有圆形、椭圆形、线形或牡蛎形。
幼虫具短脚,幼龄可移动觅食,稍长则脚退化,营固着生活。
常见的有红圆蚧、褐圆蚧、康片蚧、矢尖蚧和吹绵蚧壳虫等。
此外,介壳虫的分泌物还可引起煤烟病。
介壳虫是一类小型昆虫,大多数虫体上被有蜡质分泌物。
雌雄异体。
雌虫无翅,雄虫有1对膜质前翅,后翅特化为平衡棒。
介壳虫是花卉上最常见的害虫,常群集于枝、叶、果上。
成虫、若虫以针状口器插入花卉叶、枝组织中吸取汁液,造成枝叶枯萎,甚至整株枯死,并能诱发煤污病,危害极大。
蚧壳虫的危害与防治

蚧壳虫的危害与防治阳春三月,气温逐步回升,春暖花开、万物复苏,而寄生于苗木花卉枝干上的虫害也开始行动了。
此时我们要进一步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苗木健康成长。
分布最广、危害最强,并且后期不易防治的头号劲敌就是蚧壳虫。
蚧壳虫是一类小型昆虫,大多数虫体上披有蜡质分泌物,雌雄异体,生命力极强。
雌虫无翅,雄虫有1对膜质前翅,后翅特化为平衡棒,每年繁殖3~4代。
它是园林绿化中最常见的害虫,常群集于枝、叶、果上。
成虫、若虫以针状口器插入花卉叶、枝组织中吸取汁液,造成枝叶枯萎,甚至整株枯死,并能诱发煤污病,危害极大。
初龄若虫在3~4年生枝条和当年生枝条基部主干皮缝、树孔、果柄基部处越冬,次年4月中下旬出蛰为害幼嫩枝叶,5~9月为各代若虫为害盛期,以第三代若虫为害最严重。
园林植物上常见的有樟白轮盾蚧、朝鲜球坚蚧、桑白蚧、康氏粉蚧、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埃及吹绵蚧、月季白轮盾蚧、龟蜡蚧、褐软蚧、黑点盾蚧、糠片盾蚧、朝鲜球坚蚧、枸骨红蜡蚧、女真白蜡蚧、草履蚧、日本龟蜡蚧、苏铁圆盾蚧、卫矛矢尖蚧、紫薇绒蚧等蚧壳虫的主要存在状态有四种:一是成虫,蚧壳虫外有蚧壳包裹,如果用手挤压蚧壳虫会出现红水,此时不能用药,任何药剂对蚧壳虫都无效。
二是卵,此时如果用手挤压虫茧会呈白色粉末状,此白色粉末就是蚧壳虫的卵,每壳约1500粒卵。
此时不能打药,任何药剂无效。
三是若虫,为蚧壳虫的移动期,此时是防治蚧壳虫的最佳时期。
一周后白色粉末转变为肉粉色小虫时并从壳中爬出。
10天后,肉色小虫变为灰褐色小虫,同时大部分已从壳中爬出,此时是若虫为害严重期,需再次喷施药剂。
四是成虫,从白色粉末的卵变为灰褐色若虫,最终又形成壳,即成虫,时间为15~20天。
所以,要抓住防治蚧壳虫的最佳防治时期,只能在若虫移动期打药,其他时间打药效果甚微。
防治食叶害虫的药剂对蚧虫作用不大,反而杀伤大量害虫天敌。
药物防治不及时,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建议广大农民朋友做好田间检查,遵循“早发现、早防除”的原理,从3月份开始,要勤检查,早防治,选择最佳的防除药剂,确定最佳的防治时间,把蚧壳虫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才能减轻对苗木花卉的危害。
女贞绿篱发生蚧壳虫如何防治

在高温、高湿或大风天气使用农药,容易造成农药挥发和流失,降低防治效果,甚至可能 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做好个人防护
01
佩戴防护用品
进行女贞绿篱蚧壳虫防治时,应佩戴防护眼镜、口罩、手套等防护用
品,以避免农药对皮肤和呼吸道的刺激。
02
注意个人卫生
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清洗手脸和换洗衣物,以防农药残留对皮肤的危
影响空气质量
大量蚧壳虫繁殖会使植物叶片枯萎、脱落,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引起过敏反应
蚧壳虫的分泌物、排泄物等可能引起人类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过敏性鼻炎等 。
传播疾病媒介
蚧壳虫可能成为一些疾病的传播媒介,如肺炎等。
04
女贞绿篱蚧壳虫的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
药物选择
01
可选的药物包括有机磷类、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等,需根据
主要寄主
• 女贞绿篱蚧壳虫的主要寄主是女贞属植物,如女贞、小叶女贞、毛叶女贞等。这些植物是常见的绿篱和绿化观赏植物, 被广泛用于城市园林和街道绿化。
传播途径
• 女贞绿篱蚧壳虫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寄主植物的 迁移和人类活动进行传播。当寄主植物被移植或运 输时,蚧壳虫会随之迁移到新的区域。另外,人们 在搬运或交易植物时,也可能将蚧壳虫传播到新的 地方。
危害程度
传播迅速
蚧壳虫繁殖能力强,容易在植 株间传播,危害程度逐渐扩大
。
侵害严重
蚧壳虫吸取植物汁液,破坏植 物正常的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
,导致植物生长不良。
影响观赏
受害植株失去观赏价值,影响 景观效果。
02
女贞绿篱蚧壳虫的分布与寄 主
分布区域
• 女贞绿篱蚧壳虫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等地区。在 我国,女贞绿篱蚧壳虫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及南方地区, 特别是城市公园、园林和街道绿地等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介壳虫的防治方法
介壳虫是很多花友们非常头疼的虫害,由于介壳虫的成虫盾体蜡质,可以说是百毒不侵,有的花友在治疗介壳虫的时候反而将自己的花卉或多肉植物给治死了,介壳虫还在的情况也不少。
所以介壳虫的防治是宜早不宜晚。
也有网友整理出了防治介壳虫的要诀:宜早不宜晚,宜狠不宜软,偏方误人扔一边,拿起农药赶紧喷。
小编就为你详细介绍一下介壳虫防治的五个具体方法,让你的植物能够免受介壳虫的困扰。
介壳虫
一、浸盆注意不要共用盆水
非换盆时的浸盆,花草不要共用盆水,特别是植株长势不好却有无明显外观病因的,不要与其他植株共盆水。
二、新花草隔离观察加底托
户外养殖,新花草必须隔离观察两周以上,并且加上底托,根粉介会爬出底孔千里迢迢与它心爱的植物尤其是多肉相会。
三、冬季、惊蛰做好若虫期扑杀工作
冬季花卉休眠期,虫卵和若虫也歇着,此时介壳虫最脆弱,因为百毒不侵的神装还没配装,此时防治事半功倍,低毒的石硫合剂可致其死地也可杀虫卵,氧乐果也可以,喷洒兼灌根,注意选择晴朗温暖天气,避免植物冻伤;惊蛰时期是过冬后若虫发生期,此时喷洒氧乐果也可事半功倍,同样注意晴朗温暖天气干活(以上预防均要7-10天喷一次,连续2-3次,当年花草发生过
介壳虫害的犹要注意);5-6月间是成虫、若虫混发期,氧乐果没问题,如果成虫较多可以直接上杀扑磷。
介壳虫
四、灭蚂蚁
蚂蚁是介壳虫的亲密战友,他们会像牧羊一样放牧介壳虫,因此,家养盆花一旦发现蚂蚁马上在蚁穴周边3-5米范围内撒施灭蚁清等药物,多撒几堆,效果显着。
五、灭成虫
成虫出现就略棘手了。
棉签沾酒精或者随便什么黏糊糊不伤花草的东西,把肉眼可见的介壳虫剥除、处死。
吹绵蚧弹跳力好,但极易发现,看到一堆堆白絮,那就是吹绵蚧藏身处,直接戴手套捏,下手一定要狠。
成虫处理七七八八后就是灭根工作了,可用杀扑磷(速扑杀),容易买到的杀介药等。
实际上杀扑磷是可以成虫若虫一窝端的,手懒的朋友可以跳过手抓过程,直接喷杀扑磷。
(附杀扑磷简介:具有世界独一无二的专业渗透剂,渗透力极强,可穿透介壳和蜡层,对介壳虫尤其是盾蚧类防效卓越,且能穿透叶片杀死叶背的虫子,持效期达30天以上。
对于根粉介,除了喷,还要多一步,就是灌根,杀扑磷稀释程度比喷施时略高一点(比如你喷用1:800,灌就1:1200,差不多就行),灌的量就按平时浇透水时的灌水量来,记得一定要给花盆加上底托,让底盘透出的药水存续1-2小时后再倒掉。
使用杀扑磷一般半个月-20天来一次,连续至少2次,目前我遇到的虫害1次就灭光光了,第二次纯预防,盛夏不可正午喷施和灌根。
另外提醒大家杀扑磷气味浓,一定要室外使用,家有
孕妇和小孩应避免使用。
介壳虫虽然令人头疼,但预防重于治疗,只要做好预防工作,令人讨厌的介壳虫也不会找到你,也就不用头疼如何治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