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版)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7 听听,秋的声音 教学设计(含课堂作业及答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听听,秋声音,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7课《听听,秋的声音》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和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2.教学难点:背诵课文,积累好词好句,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2.生字词卡片3.秋天的图片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秋天元素,如秋天的树叶、果实等。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秋天的印象和喜爱之情。
(二)课文朗读1.老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停顿等。
2.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理解课文内容1.老师提问:课文写了秋天的哪些声音?2.学生回答:落叶的沙沙声、小虫的鸣叫、大雁的鸣叫等。
3.老师进一步引导:这些声音分别代表了什么?4.学生回答:落叶代表秋天的来临,小虫代表秋天的丰收,大雁代表秋天的迁徙。
(四)学习生字词1.老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跟读并组内交流。
2.学生用生字词造句,老师点评并指导。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老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听听,秋的声音》,谁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二)课文背诵1.老师带领学生背诵课文,注意节奏、停顿等。
2.学生自背课文,互相检查。
(三)积累好词好句1.老师出示课件,展示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2.学生跟读并尝试背诵。
3.学生用好词好句写话,老师点评并指导。
(四)实践活动1.老师出示秋天的图片,让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描述图片。
2.学生互相交流,老师点评并指导。
2.学生自由发挥,谈谈自己对秋天的喜爱和感受。
3.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秋天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理解、背诵、积累、实践等环节,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019部编)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精品教案 7 听听,秋的声音

4.小游戏:找声音。(文中描写秋的声音的句子)
1.学生听老师读课文说画面,然后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学生在小组内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其他学生倾听。评一评。
3.根据“阅读提示”默读课文,找找秋的声音,全班交流,汇报:(如,黄叶的道别声;蟋蟀的告别歌;大雁的叮咛声;田野的歌吟声。)
2.仿照诗歌的形式,仿写诗文。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游戏导入,质疑引入(用时:5分钟)
小游戏:听音说画。
1.课件播放各种声音。
2.引导学生说说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3.你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4.板书课题。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1.学生倾听。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说说听到的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的现代诗。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秋天的景物,赞美了秋天。新课标倡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大胆发表不同见解,倡导个性化阅读,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是个性化的最好体现。在理解课文时学生读读说说,逐渐感悟到诗歌蕴含的美,仿写是学生理解感悟成绩的再现,是学生口头表达的训练,也是学生对美的创造。
四、仿写诗歌,积淀语言(用时:8分钟)
1.指名学生朗读第4~6小节。
2.指导学生仿写诗歌。
3.引导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诗歌。
1.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自由作诗,小组交流,几个小伙伴可以合作。
3.小组选派代表诵读。
5.仿照课文写诗歌。
听听,
秋的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7《听听,秋的声音》(教案)2023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7课《听听,秋的声音》(教案)2023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理解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感受诗歌中描绘的秋天景象,识别并运用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创作活动,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学会用语言描绘季节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欣赏,激发他们对四季变化的敏感性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诗歌朗读: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个别学生示范朗读。
2. 词汇学习:学习和复习课文中的新词汇,如“金黄”、“落叶”等。
3. 内容理解:讨论诗歌描绘的秋天景象,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秋天的感受和经历。
4. 创作活动: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秋天诗歌或绘画,表达对秋天的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诗歌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并学会用语言表达。
- 难点:诗歌中一些抽象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以及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秋天的图片和视频;实物投影仪,用于展示学生作品。
- 学具:学生自备绘画材料,如彩笔、画纸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主题。
2. 新课导入:介绍课文《听听,秋的声音》,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形式和内容。
3. 互动讨论:学生分享对秋天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细节。
4. 词汇学习:学习和复习课文中的新词汇,通过实物展示和语境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5. 创作活动: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秋天诗歌或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6. 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和教师给予评价和反馈。
7. 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板书设计- 诗歌标题《听听,秋的声音》- 重点词汇列表- 秋天景象的关键词和图片- 学生作品的展示区域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后,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秋天景象,用诗歌或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
2. 课堂延伸:学生收集秋天的树叶或其他自然物品,用于下一节课的观察和讨论。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7、听听,秋的声音(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7、听听,秋的声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本课的生字、生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够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课《听听,秋的声音》。
2. 课型:阅读课。
3.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听听,秋的声音》,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生字、生词,进行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掌握本课的生字、生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秋天的景象,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秋天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学习生字、生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生字、生词,掌握正确的读音和书写方法。
4.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 表达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6. 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课《听听,秋的声音》。
2. 课文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课文。
3. 生字、生词:通过黑板展示本课的生字、生词,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
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后,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秋天的短文,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喜爱。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听听,秋的声音》课件(附练习题)

主题延伸
小朋友,你觉得秋的声音在哪里?写一写、画一画。 秋天的声音在果实成熟的炸裂中,农民丰收后的欢 笑中。
推荐阅读
秋天来了
秋天来了 秋天来了, 秋天来了。 乘着凉爽的风来了, 骑着洁白的云来了, 踏着落叶来了, 唱着秋歌来了。
秋天手捧一个宝瓶, 把神奇的颜色向大地挥洒:
金黄泼向田野, 雪白注入棉花, 天蓝涂给大海, 紫红染給葡萄。 美丽的大自然, 展露着丰收的笑脸。
四、读诗歌片段,回答问题。
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唰唰”, 是黄
叶道别的话音。
听听,秋的声音,蟋蟀振动翅膀,“
”,是和
阳台告别的歌韵。
1.找出诗歌中表示声音的词语,画上“____”。 2.仿照选文的句式,写一写你知道的秋天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蜜,蜂__抖__抖__翅__膀_____,嗡_嗡___,是和小花道别的话音 _________________苹_。果摇动身体 扑通 是和大树告别的歌韵。 听听,秋的声音,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练习
一、用“——”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吟.唱(jīn yín)
振.动(zhèn chén)
歌韵.(yù yùn)
掠.过(lüè jīnɡ)
辽.阔(liáo liǎo)
二、选字组词。 【到 道】 【振 震】
( 道 )别 ( 振 )兴
( 到 )达 地( 震 )
三、照样子,填词语。 1.( 道别 )的话音 ( 暖暖 )的叮咛 2.( 抖抖 )手臂 ( 追上 )白云
三、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2.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1)“叮咛”的意思是_反__复__地__嘱__咐___________。能和“叮咛” 搭配的词语有很多,除了“暖暖的叮咛”外,我还可以说 ________深__切__的叮咛、_______轻__声___的叮咛。 (2)读了这句话,我好像听到大雁在说: “___白__云__,__我__们__要__到__南__方__过__冬__了__,__你__们__多__保__重__。________”
部编版7.听听,秋的声音 教学设计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3

7*、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抖、蟋”等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展开想象,从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中体会秋天的活力。
3.能自主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叮咛”“歌吟”等词语的意思。
4.拓展阅读,实践理解词语的方法;积累新词和优美的语句。
教学重点:1. 会认9个生字。
2. 从秋天的声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并交流自己听到的声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范读,初步感受秋声同学们,我们感受了秋天的诸多美景,今天我们一起感受秋天的声音。
师范读全诗。
板题读题。
二、诵读,深入表达秋情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相机正音。
3.你听到了秋天的什么声音呢?你最喜欢哪种声音呢?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4.集体交流。
朗读、想象和说话相结合,预设如下:(1)黄叶道别“唰唰”黄叶从树上一片一片地掉下来,你看着像什么?黄叶对大树妈妈说:。
引导学生想象说话。
指导朗读,读出落叶的飘飘洒洒。
(2)蟋蟀振翅和阳台告别“㘗㘗”①引导学生想象:蟋蟀要到哪儿去了呀?蟋蟀和阳台要说些什么?由此,指导读出蟋蟀的不舍。
②拓展阅读《听秋天里蟋蟀的歌》。
蟋蟀的“㘗㘗”饱含着不舍,它在另一首诗里又饱含着什么呢?出示图书中的诗歌《听秋天里蟋蟀的歌》,此首诗里的蟋蟀歌唱又饱含着什么呢?——叹息秋去,呻吟自己隐去。
联系上下文和对比理解“嘹亮”和“喑哑”,指导朗读。
(3)大雁南飞叮咛声①大雁会对它的朋友叮咛些什么呢?引导学生尽情想象入情景。
联系实际说话:星期一早上,当你背起书包上学时,妈妈会怎么叮咛呢?②随机小结,指导朗读。
是啊!用嘴巴一遍又一遍地说就是叮咛。
妈妈的叮咛饱含着关心和爱护。
那大雁的叮咛又饱含着什么情感呢?指导读出不舍和关心。
(4)秋风的歌吟秋风掠过田野,最开心的是谁啊?是啊,那秋风会对农民伯伯说些什么呢?为什么会这样说呢?由此引导学生自由畅谈,理解“歌吟”。
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 7 .听听,秋的声音》优课导学案_19

《7﹡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听听秋的声音》,这篇略读课文是一首现代诗,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
教学时, 没必要太注重文章的内容, 把每句、每段都搞清楚, 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精读课文获得的方法, 把课文读懂;着重是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领悟到词句表达的精妙,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
设计理念:本课的设计让学生在听中想象,说中积累,读中感悟,写中运用。
力求在各项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语文能力得到整体提高。
教前准备:课件,布置学生搜集秋天的声音。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准备:课件、小练笔本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
1、师:秋天的雨,淅淅沥沥、绵绵不断、如烟似雾、千丝万缕,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个多情的季节,诗人们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唐代诗人杜牧眼中的秋天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宋代诗人苏轼笔下的秋天是“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宋代诗人叶绍翁感叹“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而现代女诗人毕国瑛又怎样用她独特的诗歌来赞美秋天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七课,板书课题:7﹡、听听秋的声音【设计意图本单元中第4课学习了三首古诗,都是写秋天的,我导入中所用的三句皆来自这三首古诗,而第6课,又刚刚学了秋天的雨,所以,我以此为导入,意在复习与激趣相融合,希望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齐读课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1)强调:带“﹡”是略读课文,略读课文,课前都有学习提示,这篇诗歌的学习提示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然后和同学交流:你听到了秋天的哪些声音?(2)再读课题,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课题用两个“听”,是要仔细地听,认真地听,安静地听,才能听到秋的声音。
部编版2019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7 听听,秋的声音 教案[精品]
![部编版2019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7 听听,秋的声音 教案[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b9f8ea5bbed5b9f3f80f1c38.png)
7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妙。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重、难点: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教前准备:课件,布置学生搜集秋天的声音。
教学过程:一、激趣,谈话导入同学们,现在已经是秋天了。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有关秋天的景物图片,我们一起看看。
怎么样?秋天太美了。
其实秋天不仅有这么美丽的景色,还有美妙的声音。
有位作家就把这声音写成了一首诗,今天我们就学学他的诗——板书:听听,秋的声音。
齐读课题。
比较:与“听,秋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课题用两个“听”,是要仔细地听,认真地听,安静地听,才能听到秋的声音。
)二、初读诗文1.请大家轻轻打开语文书第7课。
请看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和第5、6课有什么不太一样?那与第4课古诗又有什么不同呢?(让学生认识现代诗,了解诗节。
)2.那秋的声音是怎么样的呢?听读课文。
(出示课文朗读示范)3.学生练习朗读:a.分组读。
(1—4组分别读1—4小节,男女生分别读5—6小节。
)b.全班读,矫正“叮咛、音乐厅”的读音。
c.配乐朗读。
三、品读想象,体会交流1.学生自学课文,老师给你一点提示:自己小声地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碰到不懂的可以翻翻工具书,问问别人。
2.作者听到了哪些秋的声音?请用笔画出。
板书。
3.在这些声音中你最喜欢哪种呢?找到你最喜欢的那一节读读,边读边想像,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同桌互说。
(1)品读第一节问:a为什么喜欢?你好像看到什么了?黄叶会怎么道别?b.这么美妙的声音背下了吗?指名,齐背。
(多种形式的读,读熟,为后面的仿做准备。
)(2)品读第二节我们一起听听。
听蟋蟀声。
读出你的喜欢。
评读。
(3)品读第三节大雁句这句中有没有不懂的?大雁会对它的好朋友叮咛些什么呢?每天早上,当你背起书包上学时,妈妈会对你怎么说呢?(指名说)妈妈一遍又一遍地说,这就叫“叮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听听,秋的声音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阅读诗歌,一边读一边想,和同学交流读后的体会。 2.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
读诗歌,一边读一边想,和同学交流对秋天美好的体会。
【教学难点】 仿照诗歌形成,续写诗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游戏导入,展开想象 1.游戏导入。 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同学们,你们想欣赏一下吗?
下面我们做一个听录音猜声音的游戏。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然后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播放声响录音带)
2.展开想象。 听着这些美妙的声音,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再次播放声响录音带,引导学生想象并交流。 3.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了许多美妙的声音,就写下了一首诗,你们想听听吗?(板书课文题目)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可以多读几遍。(课件出示2) 抖(dǒu) 蟋(xī) 蟀(shuài) 振(zhèn) 韵(yùn) 掠(lüè) 吟(yín) 辽(liáo) 阔(kuò)
(1)读准字音 自由读,指名读。
【设计意图:通过猜声音的游戏,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纠正读音:注意读准翘舌音“蟀 振”,前鼻音“韵 吟”,边音“辽 掠”。 (2)识记生字 形声字结构:“抖 蟋 蟀 振 韵 吟 辽 阔” 形近字比较:惊—掠 3.整体感知课文。 (课件出示3)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诗中讲了哪些事物的声音? (诗中从两方面写了秋天的声音,一种是具体可感的声音。像一、二、三、四节中写的,落叶、昆虫、大雁、唱歌等声音。另一种是可心领神会而不可闻的无声的声音,其实是秋景给人的感受。像最后两节中写的秋天的声音。) 4.指名让学生朗读,喜欢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 营造阅读氛围,鼓励学生多人次朗读,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 三 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1.品读第一至第四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边读边展开想象,说说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可以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这些方面来想象。) 2. 指名让学生进行描述,把自己想象的画面描述得美一些。 3. 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学生回答 4. 你最喜欢的是哪种声音?(是否可以小组合作学习) (其中的哪一种因学生说了拿来体验感悟)(朗读和想象、说话结合) (1) “唰唰”,是黄叶道别的话音。(课件出示4:相 关图片) 黄叶从树上一片一片地掉下来,你看着像什么?黄叶对大树妈妈说:“_________”哦,你能用你的朗读把它们的飘飘洒洒表现出来吗。呵,多美的黄叶啊。 (2) 蟋蟀振动翅膀,“㘗㘗”,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要到哪儿去了呀?(课件出示5:相关图片) 蟋蟀在唱着“_________”。朗读指导。 (3)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把握文意,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边读边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补充空白,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拓展想象思维的能力。】 “_________”。他们在说些什么呢?(课件出示6:相关图片)舍不得走,因为这儿的秋天很美丽。朗读表现。 (4) 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发出“_________”的声音, (课件出示7:相关图片)这是秋风送来的丰收的歌吟。秋风吹过,田野里、果园里…… (5) 你能用朗读表现么? 配乐朗读1--3节。 3.学生评议并补充画面,把画面说生动,说形象。 4.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一节。 四 仿写诗歌,积淀语言 1.教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第四至第六节。(课件出示8)
2.读后引述:听听,秋的声音还有许多许多,让我们一起走近每一片叶、每一朵花……去听听它们的声音吧。
仿照课文第一、二节或第三节的样子,也来作一节诗,好吗?
四人小组合作,写诗,每人一段,合成一首。 展示:把小组合作写的诗,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示出来。 3.播放声响录音带,说一说你听到的哪种声音最美。
4.学生自由作诗,在小组内交流,几个小伙伴可以合作一首诗。 5.选代表诵读,给学生配上音乐。
【课堂作业新设计】 1.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 )叶子 一( )小花 一( )汗水 一( )谷粒 一( )秋风 一( )大树 2.选词填空。 寂静 安静 (1)自习课上,教室里非常( )。 (2)深夜,田野里一片( )。 希望 期望 (3)小红军看到了未来,看到了( )。 (4)我一定不辜负老师的殷切( )。 3.想想看,你在秋天还能听到哪些声音呢?
参考答案:
1. 一(片)叶子 一(朵)小花 一(滴)汗水 一(颗)谷粒 一(阵)秋风 一(棵)大树
2.(1)安静(2)寂静(3)希望(4)期望 3.我还能听到“哗哗哗”的声音,这是秋雨在快活地笑着跳着。我还能听到“嘿呦嘿呦”的声音,这是小蚂蚁忙着准备粮食过冬呢!我还能听到“呱呱呱呱”的声音,这是青蛙在加紧挖洞建造房屋。
【板书设计】
黄叶 道别
可感的 蟋蟀 告别 声音美妙 大雁 叮咛 7 听听,秋的声音 田野 歌吟
叶子 无声的 小花 秋天美好 汗水 谷粒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以优美的语言导入课文,再播放有关秋天的声音的乐曲,配乐朗读全诗。教师读的同时鼓励学生仔细倾听,边听边想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2.在学生配乐朗读、背诵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写课文,创作小诗。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自编小诗,或者读些有关秋天的小诗,引导学生想象有哪些秋的声音,秋天的声音像什么,并仿照课文中的句式说说。 不足之处: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教学重点是: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1.蟋蟀:在北美洲,已记载的蟋蟀有成百上千种。昆虫学家对有多少种蟋蟀还有争议。一般而言,蟋蟀大约一英寸长,有强壮的后腿和长的触角。他们有翅膀,但是很少飞行。他们是优秀的跳远能手,使用腿是逃离捕食者的本能反应。夏秋之末,一个雌蟋蟀能在土壤中下300个左右的卵。有些卵越冬后能成功地变成蛹或者成虫。有些卵则要到春天才孵化。一岁的蟋蟀是珍品。蟋蟀什么东西都吃。他们吃植物、死的昆虫、种籽、皮革、纸张和旧布(特别是被食物或者汗水浸渍的衣服)。他们特别喜爱羊毛和丝绸。在古代中国和日本,蟋蟀因为其美妙的旋律而被视为宠物。蟋蟀被誉为会唱歌的昆虫。人们把蟋蟀放在卧室中,这样在晚上就能听到小夜曲。有钱人把它放在金笼子里,不富裕的人就用树木和竹子做的笼子代替。
2.树木为什么会在秋天落叶? 秋风起了,天气渐渐凉了,花谢了,草枯了,树叶也纷纷扬扬地从树上飘落下来,为什么树木会在秋天落叶呢?
原来,秋天到了,气温明显下降,雨水也很少,树木的根吸收水分的能力也降低了,光合作用的效率更是大大降低了。树木只有落下许多树叶,才能保留水分、养料来维持自己的生命。
树木在秋天落叶的另一个原因是叶子里的一些细胞形状变圆,互相分开了,使叶子和树枝相连的力量慢慢地减弱了。最后,秋风一吹,树叶就落了下来。
3.为什么秋天的天空一片晴朗? 原来,秋天的空气较冷,水分不容易被蒸发。秋天还常刮大风,风一来,空中的尘埃全被吹散了。因此,秋天的天空很晴朗。
【其他资料】 1.秋天的绿叶为什么会变色? 所有的树叶中都含有绿色的叶绿素,树木利用叶绿素捕获光能并且在叶子中其他物质的帮助下把光能以糖等化学物质的形式存储起来。除叶绿素外,很多树叶中还含有黄色、橙色以及红色等其他一些色素。虽然这些色素不能像叶绿素一样进行光合作用,但是其中有一些能够把捕获的光能传递给叶绿素。在春天和夏天,叶绿素在叶子中的含量比其他色素要丰富得多,所以叶子呈现出叶绿素的绿色,而看不出其他色素的颜色。
当秋天到来时,白天缩短而夜晚延长,这时树木开始落叶。在落叶之前,树木不再像春天和夏天那样制造大量的叶绿素,并且已有的色素,比如叶绿素,也会逐渐分解。这样,随着叶绿素含量的逐渐减少,其他色素的颜色就会在叶面上渐渐显现出来,于是树叶就呈现出黄、红等颜色。
2.为什么果熟落地? 原来果实的果柄与果树的枝条之间由一些纤维连着,当果实成熟后,这些纤维就衰老了,获取的营养不够用,就在果柄根部形成一个离层,再也不能把果实与果树枝联系在一起,果实就从树上掉下来。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我会用查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1.叮咛: 2.歌韵: 3.歌吟: 4.道别: 二、我会积累文中的量词。 一排排( ) 一片( ) 一朵( ) 一阵阵( ) 一滴( ) 一颗( ) 三、我知道这些词的近义词。 道别—( ) 掠过—( ) 辽阔—( )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课文整体梳理:我能读懂诗歌意思。 1.作者抓住了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 ,用诗的语言,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