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推拉假说分析

农民工进城动因调查分析报告——论证“推-拉”假说一、“推-拉”假说起源发展西方古典推拉理论认为,劳动力迁移是由迁入与迁出地的工资差别所引起的。
现代推拉理论认为,迁移的推拉因素除了更高的收入以外,还有更好的职业、更好的生活条件、为自己与孩子获得更好的受教育的机会、以及更好的社会环境。
推拉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
最早对人口迁移进行研究的学者是英国的雷文斯坦,他于1880年发表的一篇题为“人口迁移之规律”的论文。
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了七条规律,主要是:1.人口的迁移主要是短距离的,方向是朝工商业发达的城市的;2.流动的人口首先迁居到城镇的周围地带,然后又迁居到城镇里面;3.全国各地的流动都是相似的,即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4.每一次大的人口迁移也带来了作为补偿的反向流动;5.长距离的流动基本上是向大城市的流动;6.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相比,流动率要低得多;7.女性流动率要高于男性。
二、论证“推-拉”假说本课题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推-拉”假说进行如下论证:①“推-拉”假说是否成立②“推-拉”假说若成立,是推力还是拉力起主要作用,或两者作用相当。
③在推力或拉力中有哪些因素起主要作用一)、问卷询问调查此次调查分为问卷调查和询问调查(以便于沟通),问卷一共包括了16个影响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因素,8个农村因素(推力),8个城市因素(拉力),。
被调查者选择自己认为影响自己的因素;第二部分是询问的方式,通过语言交流询问他们的生活现状及今后生活打算。
调查地点选择在农民工集中的地方——工地,一共收集到了15分有效调查问卷,以下为问卷调查的16个因素;1、农业机器的使用,劳动力剩余;2、城市就业机会多,收入高;3、家庭人口增多,经济压力大;4、城市可以提供较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5、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家乡封闭保守,思想不解放;6、城市有较好的教育条件;7、农村环境恶化,农作物减产,收入下降;8、农村卫生条件差,医疗水平低;9、城市有便利的交通,干净的生活环境;10、农村教育机会少,教育水平低;11、城市有较高的福利待遇,医疗条件和社会保障;12、农村机遇少,发展前途受到限制;13、城市有较丰富的休闲娱乐设施和文化运动场所;14、城市可以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15、农村村干部工作作风恶劣,受到不公正待遇;16、想成为城市居民,提高社会地位。
推拉假说论证分析

农村人口迁入城市动因调查分析报告——基于“推-拉”假说一、“推-拉”假说简介“推-拉”假说由伯格等人宏观分析了影响人口迁移的经济原因之后提出来的。
“推-拉”假说认为人口迁移是其原住地的推力和迁移地的拉力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工业革命使城市现代工商业兴起,为外来移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还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更好的文化和教育机会等构成了吸引人口迁入的拉力;而农业机械的使用、农村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环境恶化、受教育机会和发展前途受到限制等都属于人口迁移的推力因素。
二、对“推-拉”假说的论证本课题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推-拉”假说进行如下论证:①“推-拉”假说是否成立②“推-拉”假说若成立,是推力还是拉力起主要作用,或两者作用相当。
③在推力或拉力中有哪些因素起主要作用a、问卷调查形式及过程本调查表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分别列出了18个影响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因素,9个农村因素(推力),9个城市因素(拉力)。
被调查者勾选自己认为来到城市的因素。
第二部分是问答题,询问他们的生活现状及今后生活打算。
调查表在人流相对集中的的地点,发放给符合调查对象的人员(事前询问),当面填写。
共得到13份有效调查问卷。
以下为调查问卷第一部分中的影响因素:1、城市有更多就业机会,增加收入。
2、不愿意干农业3、农村家庭人口增加,人均耕地减少,劳动力剩余。
4、城市可以提供较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5、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家乡封闭保守,思想不解放。
6、城市有较好的教育条件。
7、农村环境恶化,农作物减产,收入下降。
8、城市有更宽广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实现人生价值。
9、农村卫生条件差,医疗水平低。
10、城市有便利的交通,干净的生活环境。
11、农村教育机会少,教育水平低。
12、城市有较高的福利待遇,医疗条件和社会保障。
13、农村机遇少,发展前途受到限制。
14、城市有较丰富的休闲娱乐设施和文化运动场所。
15、农村总体收入不高,生活水平低。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第三节人口迁移(2课时)第一课时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与“推拉理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有关概念的差异,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2)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大胆讨论、交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重点难点】1、重点:概念与分类2、难点:推拉理论[第一案例]【教学过程】[新课导入]PPT展示下列资料: (1)三峡工程全部竣工后,水库淹没区将涉及湖北省、重庆市21个县市区的277个乡镇、1680个村、6301组,淹没城市两座、县城11座、集镇 114个;需要搬迁安置移民120多万人。
从1993年到2005年7月,三峡工程已累计搬迁安置移民105.33万人。
(2)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场大饥荒席卷了非洲撒哈拉地区,在干旱荒漠区的对个国家中,至少有上百万人被饥饿和四处蔓延的疾病夺去了生命,有上千万人背井离乡,沦为“生态难民”。
(3)50多年的巴以冲突制造了波及整个中东地区的巴勒斯坦难民问题。
据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署统计,目前巴勒斯坦难民总数接近350万,除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区外,主要分布在约旦、黎巴嫩和叙利亚。
通过上面的材料,结合课本,思考移民、难民是一种什么现象?什么是人口迁移?[板书]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1、概念[点拨]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过渡]人口迁移与人口自然增长是人口变动的两个方面,人口迁移也叫做人口的机械增长,它与人口自然增长的差别是什么?思考填写下表[板书] (1)人口迁移与人口自然增长[点拨]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承转]通过概念,我们可以看到人口迁移是人口变动的一种形式,那么它人口移动、人口流动又是什么关系呢?思考填写下表[板书](2)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人口流动[点拨][跟踪练习]下列人口移动属于人口迁移还是人口流动?(1)15世纪欧洲殖民贩卖非洲黑人奴隶到美洲;(2)深圳、上海等大城市中的“民工潮”;(3)三峡工程大移民;(4)短期旅行、农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店买东西[点拨] (4)为人口流动,其余为人口迁移[过渡]以上我们学习了人口迁移的概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口迁移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点拨]包括三大要素:空间移位、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度。
1.2人口迁移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

1.2人口迁移(备课版)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1.人口迁移概念: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异同相同点:人口在空间上发生移动不同点:人口迁移是居住地发生永久或长期改变;人口流动是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又在短期内返回。
3.人口迁移属性①时间属性: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的人口流动行为,才能称为人口迁移。
②空间属性:人口迁移必须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为依据。
4.人口迁移条件①居住地变更②永久性或长期性(1年以上)③跨越一定的行政区界线(县级以上)5.人口迁移类型(1)根据迁移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国际迁移: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它包括永久性移民、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难民等。
②国内迁移: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2)根据迁移方向的不同可分为:①农村向城市迁移: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也叫城市化②城市向农村迁移:发达国家现在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也叫逆城市化③农村向农村迁移④城市向城市迁移6.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①推力(或排斥力)因素:促使原居民离开的因素,如:自然环境恶劣、就业机会少、自然灾害风险大、收入低②拉力(或吸引力)因素:吸引人口迁入的因素,如:气候适宜、就业机会多、收入高③阻碍因素:人口迁移过程中所要克服的困难,如:移民限制、迁移距离远、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传统文化观念、语言不通等④个人因素:如:迁移意愿、知识水平,对迁出地、迁入地的印象及评价等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①自然因素:气候、水、土壤、矿产资源、自然灾害②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通信、大型工程建设③政治因素:政策、战争、社会变革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和民族差异8.人口迁移的影响(1)对迁入地利:①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②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④提高城市化水平⑤促进资源开发弊:①加剧生态环境问题②增加就业压力③增加公共设施负担和城市管理难度,社会问题增多(2)对迁出地利:①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②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③加强与外界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弊:①造成劳动力缺失或人才外流②农村土地撂荒,留守儿童、留守家庭增多③老龄化加剧二、国际人口迁移1.二战前迁移方向:旧大陆(欧洲、非洲、亚洲)→新大陆(美洲、大洋洲)迁移特点: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迁移原因:新大陆发现、新航线开辟、殖民主义扩张2. 二战后迁移方向: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西欧、北美、北非、西亚迁移特点:政治性迁移增加;流向发生大变化;美国迁入人口来源地发生变化迁移原因: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政治变革、战争;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三、国内人口迁移1.新中国成立前迁移方向:①古代历史时期:西晋永嘉之乱,唐代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难,使人口大规模地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迁移。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吸引力的增强,人口迁移成为当代社会的一大特征。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探讨人口迁移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迁以及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影响。
一、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推动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流动现象。
在现代社会中,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这种流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
首先,人口迁移提供了城市劳动力的充足供应。
农村人口迁往城市,增加了城市的劳动力储备,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劳动力来源。
这种劳动力的增加,对于城市产业的发展、城市建设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人口迁移改善了城市的人口结构。
农村人口迁往城市,使得城市的年轻劳动力人口比例增加,而老年人口和儿童人口比例相应下降。
这将缓解城市老龄化的问题,促进城市社会结构的良性调整。
第三,人口迁移推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城市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市能够聚集大量的人才、资本和技术,形成较高的经济密度,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城市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是最为显著的现象之一。
城市化不仅是人口迁移的结果,同时也是人口迁移的推动力。
首先,城市化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城市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经济活动,吸引了外来人口前来寻找就业机会。
人们通过迁移到城市,寻求更好的职业发展和人生机会。
其次,城市化改善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
较好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吸引了更多的人口向城市迁移,以享受更好的生活条件。
第三,城市化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城市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体系,能够提供更多的商业机会、文化交流平台等,吸引了大量企业和人才聚集于此,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三、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挑战与对策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对此,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战争是对人类正常生活环境和秩序的破 坏,并引发人口迁移。
. 战争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政治因素
里约热内卢
③政治中心改变
一个国家政治
上的变革,政治中
心的改变,也常常 巴西利亚
引发人口迁移。
我国历史上,都城在西安、洛阳、开封、杭州、 2南020/1京2/29 和北京之间不断变换,引起人口的大规模迁移。
2020/12/29
家庭、婚姻
(1)婚姻是影响青年人
迁移的重要因素
(2)家庭因素在未成年
人和老年人口的迁 移中起重要作用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4.社会文化因素
③宗教信仰、种 族和民族差异
种族冲突、政 治迫害、民族和 种族歧视等原因 造成大批人口流 亡异国他乡。
总结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 地形、环境、灾害)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的因素是推力因素; 吸引移民迁入新居住地的因素是拉力因素;
迁入地的拉力
人的迁移决策 迁出地的推力
个人因素(个人的年龄、性格、文化水平)
中间阻碍因素(距离、交通顺达程度等决定的 迁移成本)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①气候
公元70年,罗马帝国皇帝希律王 统治时期,极力镇压犹太人起义, 数十万犹太人惨遭杀戮,绝大部分 犹太人被驱逐出巴勒斯坦地区,该 墙壁为同一时期希律王在第二圣殿 断垣残壁的遗址上修建起的护墙。 直至拜占庭帝国时期犹太人才可以 在每年安息日时获得一次重归故里 的机会,无数的犹太教信徒纷纷至 此,面壁而泣“哭墙”由此而名。
和规模。
“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随着生
人口迁移(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

自然环境因素
矿产资源
制造业的基础,随 着矿产资源的开发而 发生人口迁移
石油城——大庆
钢铁之城——攀枝花
经济因素
•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 交通和通信
深圳:一座崛起的移民城市
政治因素
政策
国家人口流动政策会对
人口迁移产生鼓励或限制 作用。
三峡移民
20世纪80年代中 期以前的人口迁移 西部大开发 科技人员西迁
政治因素
政治中心改变
一个国家政治上的变 革,政治中心的改变, 也常常引发人口迁移。
里约热内卢
巴西迁都
巴西利亚
政治因素
战争
破坏正常生产和生活, 并常常引发人口迁移。
逃 到 突 尼 斯 的 利 比 亚 难 民 阿 富 汗 难 民
社会因素
印巴分治
宗教信仰、
种族和民族差异
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教育 改变了人口的生活态度 和生活期望,也改变了人们 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从而
人口迁移
1、概念: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变化。
①必须改变居住地
2.一般具备三个 条件: ②居住地改变需持续一段时间 ③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人口流动:指人口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后又返回 的现象。
判断下列人口的移动现象是否属于人口迁移:
1、外出旅游、度假、疗养、探亲; 2、我国大学生出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3、外出读书,寒暑假回到家乡的大学生; 4、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 5、居住在叙利亚难民营中的伊拉克难民; 6、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 7、农闲季节到城市或外地打工,农忙季节回本乡务 工的农工。
?南宋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2001年阿富汗大量难民流入巴基斯坦等国?撒哈拉沙漠边缘地区人口分别向南北迁移美国反恐战争首都变迁土地水源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气候土壤水源矿产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信经济因素因素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迁移的主要因素政治变革政策战争家庭婚姻文化教育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0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00代表一个地区吸引人口的因素
人口迁移理论综述及研究进展

人口迁移理论综述及研究进展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研究所朱杰摘要:人口迁移,这一自人类产生以来即存在的社会现象,伴随着人类的繁衍不息从未间断。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这一纷扰复杂的社会过程进一步带来了人口、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以及土地资源和城市空间的不断重组和异化。
本文介绍了人口迁移的经典理论,并以此为框架就人口迁移的空间格局、影响机制以及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关系等国内外研究热点进行了追踪,最后针对人口迁移的各研究领域做出了研究述评。
关键词:人口迁移理论综述研究进展一、概念辨析所谓“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分布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动。
由于各自研究角度的不同,学术界对人口迁移的概念存在多种界定。
联合国《多种语言人口学辞典》给人口迁移下了一个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地理流动或者空间流动(spatial mobility),这种流动通常会涉及到永久性居住地(permanent residence)由迁出地(place of origin, place of departure)到迁入地(place of arrival, place of destination)的变化。
这种迁移被称为永久性迁移,它不同于其它形式的、不涉及永久性居住地变化的人口移动。
”(United Nations, 1982)这一概念引申出人口迁移的两个重要属性:(1)人口迁移的时间属性。
即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变化的运动才能称为人口迁移,而日常通勤活动造成的居住地暂时变动则排除在外。
(2)人口迁移的空间属性。
即人口迁移必须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一般以跨越行政界线为依据,从而排除了在同一行政区域内改变居住地的人口。
二、相关理论综述和人口迁移研究的其它领域相比,人口迁移的理论研究显得相对薄弱和不完善。
拉文斯坦的“人口迁移法则(Law of migration)”是公认最早的人口迁移理论,此后,西方学者从人口地理学、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诸多学科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前言
城市化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受众多因素影响的极其复杂多变的转化过程,是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全面转型和变迁的过程。这不仅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
农业人口, 并向城市集中的聚集过程,而且是城市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在区域
规模上的扩大, 在职能和设施上的完善, 是城市的经济关系、居民的生活方式以
及人类的社会文明广泛向农村渗透的过程。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目前已经超过
70% , 全世界已有55% 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社科院蓝皮书指出,2011年,中国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50%,这意味着中国城市化水平首次超过50%。根
据一般规律分析,世界城市化的速度取决于经济增长和发展、技术进步、总人口
增长、大规模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以及人口从大城市向农村和小城镇移动等五
种主要因素。
一、城市化发展的代表性理论
城市化发展理论历来是科学研究的热点,从区位理论、结构理论、人口迁移
论、非均衡增长论到生态学派理论的理论演进,体现了人们对城市发展规律认识
的不断深化。区位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等;结构
理论包括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乔根森
的二元经济模型、托达罗的劳动力迁移和产生发展模型、舒尔茨的农民学习模型、
钱纳里·塞尔昆的就业结构转换理论;人口迁移论包括推-拉理论、人口迁移转
变假说、配第-克拉克定理;非均衡增长论包括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弗里德曼的
中心-边缘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论、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长理论;生态学派
理论包括田园城市论、古典人类生态学论、有机疏散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论、
山水城市论等。
城市化以人为中心,人口迁是移城市化的关键与核心。在众多城市化理论中,
人口迁移论对城市化中人口的变迁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推拉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最早对人口迁移进行研究的学者是英国
的雷文斯坦(E.Ravenstien)。他在1880年的《人口迁移规律》一书中提出了七条
人口迁移规律:1.人口的迁移主要是短距离的,方向是朝工商业发达的城市的;
2.流动的人口首先迁居到城镇的周围地带,然后又迁居到城镇里面;3.全国各地
的流动都是相似的,即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4.每一次大的人口迁移也带来了作
为补偿的反向流动;5.长距离的流动基本上是向大城市的流动;6.城市居民与农
村居民相比,流动率要低得多;7.女性流动率要高于男性。雷文斯坦的观点被认
为是人口转移“推—拉”理论的渊源。
系统的人口转移“推—拉”理论则是唐纳德·博格( D. J. Bogue) 于20 世
纪50 年代末明确提出的。其主要观点为: 从运动学的观点看,人口转移是两种
不同方向的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种是促使人口转移的力量,即有利于人口转移
的正面积极因素;另一种是阻碍人口转移的力量,即不利于人口转移的负面消极
因素。在人口迁出地,存在着一种起主导作用的“推力”,把原居民推出其常居
住地。产生推力的因素有自然资源枯竭、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村劳动力过剩导
致的失业与就业不足、较低的经济收入水平等。必须指出,在迁出地存在“推”
人口转移的因素的同时,也存在“拉”人口的若干因素,如家人团聚的快乐、熟
悉的社区环境、在出生和成长地长期形成的社交网络等。只不过比较起来,迁出
地的“推”的力量比“拉”的力量大,占有主导地位。同样,在转入地,存在着
一种起主导作用的“拉”力把外地人口吸引过来。产生“拉”力的主要因素是:
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工资收入、较好的生活水平、较好的受教育的机会、较
完善的文化设施和交通条件、较好的气候环境等。与此同时,转入地也存在一些
不利于人口转入的“推”的因素,如转移可能带来的家庭分离、陌生的生产生活
环境、激烈的竞争、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综合起来,转入地的“拉”力比“推”
力更大,占有主导地位。
“推—拉”理论认为,从农村向城镇的转移可能是因为城镇有利的经济发展
造成的,也可能是因为农村不利的经济发展而产生。正如18 世纪英国农民被圈
地运动推向城镇一样,东印度农民迁往加尔各答,也主要是由于农村情况日益恶
化,而不是加尔各答本身有特别多的就业机会。相反,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的迅
速增长,如圣保罗和内罗毕,可能至少部分归因于城市对农民的“拉力”作用。
后来美国学者李(,文章在巴格内理论基础上,认为流出地和流入地实际上
都既有拉力又有推力,同时又补充了第三个因素:中间障碍因素。中间障碍因素
主要包括距离远近、物质障碍、语言文化的差异,以及移民本人对于以上这些因
素的价值判断。人口流动是这三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推拉理论的现实意义
“推—拉”理论是最为全面、更能解释关于人口城乡迁移特别是农民工向城
市流动动因的理论。按照“推—拉”理论的观点,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
工向城市流动的过程,简单地说,是市场机制自发地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重新配置
的过程。不过,农民工本身既是理性的经济人,也是劳动力资源的物质承担者,
农民工向城市流动,就是农民工同时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和作为劳动力资源的双重
身份在行业和地区间的自由流动,这既是农民工重新选择就业的过程,也是劳动
力资源由农村向城市流动的过程。农民工自身的价值选择和劳动力资源的逐利性
决定了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方向和数量。从农民工个体来看,他的价值选择过程和
流动就业过程是市场中同时存在着的推力和拉力共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