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
河南省鹤壁市综合高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地理试题 Word版无答案

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地理试题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
近年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
读图2和图3并回答1—2题。
1.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A.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B.从城市流向农村C.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D.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2.近年来我国东部大城市出现的“民工潮”现象表明A.乡村城镇化速度加快B.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不足C.大城市人口老化问题严重D.影响我国近年来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的指引6、衡量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A.城市面积大小B.城市人口总数C.区域经济发展水平D.城市人口比重根据人口普查资料,1978年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17.9%,1995年增加到29%,平均每年增加0.65个百分点,预测205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占总人口比重的61%。
分析后回答7-8题:7、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A.处于早期B.处于缓慢发展时期C.进入高速发展时期D.趋于停止8、观光农业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农业与旅游交叉的新兴产业.它既是农业生产的一部分,又具有旅游业休闲娱乐、提供旅游服务的功能。
发展观光农业具有如下意义:①利于扩大农业经营范围②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③便于大量销售农产品④避免环境污染⑤加强城乡交流,促进科技兴农A.①③⑤B.①②④C.②③⑤D.①②⑤2004年10月,中国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现场实测结果表明:稻谷结实率达95%以上,每亩高产847公斤,并筛选出适合华南地区种植的两个中国新型香米新品种。
这一结果标志着中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继续领跑世界。
回答下面两题。
9.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最主要的是A.地形平坦B.气候高温多雨C.土壤肥沃D.农业技术先进10.从材料的分析可知,我国推广超级高产杂交水稻的重要意义是A.提高粮食总产量B.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劳效率C.发展农业技术D.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地位11.下列工厂区位选择合理的是A.渔场附近建水产品加工厂B.林区建家具厂C.麦产区建面粉厂D.科技发达地区建电视机装配厂12.在我国的大城市和大的工矿区周围适宜发展为A.粮食生产基地B.蔬菜、肉蛋、牛奶等产品的生产基地C.棉花生产基地D.出口型的农业生产基地分析资料,回答13—14题。
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综全国卷

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综全国卷(新课程)(总分:160 考试时间:129分钟)一、选择题 ( 本大题共 3 题, 共计 44 分)1、(16分)读图1,一艘由太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经过P地(图中左上角)时,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海上落日景观,洗印出的照片显示拍照时间为9时0分0秒(北京时间)。
据此判断1——4题。
图11.该船员拍摄照片时,P地的地方时为…………………………………()A.22时B.14时C.20时D.16时2.拍摄照片的当天,漠河的夜长约为…………………………………()A.16小时B.14小时C.10小时D.12小时3.该船即将进入…………………………………………………………()A.巴拿马运河B.麦哲伦海峡C.德雷克海峡D.直布罗陀海峡4.此时世界各地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美国中部小麦黄熟B.中国江淮流域干热C.地中海北岸连日阴雨D.拉普拉塔河正值枯水期2、(12分)图2为某酒精厂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5——7题。
图25.该酒精厂的厂址临近…………………………………………………()A.原料产地B.消费市场C.动力基地D.科技发达地区6.与该厂废弃物有关的大气环境问题是………………………………()A.酸雨B.大气保温(温室)效应C.臭氧层空洞D.扬尘7.实施清洁生产后,该厂…………………………………………………()A.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B.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C.隔断了与其他工厂的工业联系D.从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3、(16分)读图3并回答8——11题。
8.自R河河口至Q湖北岸的距离约为…………………………………()A.180千米B.280千米C.380千米D.480千米9.开垦P平原首先应该…………………………………………………()A.引入灌溉水源B.增加土壤肥力C.平整土地D.排水10.国家在P平原兴建了许多大规模机械化农场,从事商品粮生产。
高中地理中的人口迁徙与城市化

高中地理中的人口迁徙与城市化人口迁徙与城市化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是当今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就业机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和城市化现象。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人口迁徙与城市化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首先,人口迁徙与城市化的原因多种多样。
经济发展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此外,教育资源和医疗条件的不平衡也是人口迁徙的重要原因之一。
许多家庭为了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选择迁移到城市。
同时,自然灾害和环境恶化也会导致人口迁徙。
当地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会迫使人们离开原居地,寻找更安全的居住地。
其次,人口迁徙与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人口迁徙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大量的人口流入城市,增加了城市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城市产业的发展。
此外,人口迁徙也带来了消费需求的增加,刺激了城市商业的繁荣。
然而,人口迁徙也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加大,交通拥堵、住房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
同时,城市环境也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和资源压力。
针对人口迁徙与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减少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压力。
其次,政府应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布局,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此外,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均衡分配也是解决人口迁徙问题的重要途径。
人口迁徙与城市化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来解决。
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引导人口迁徙和城市化的发展方向,确保人口迁徙的顺利进行。
同时,社会应加强对人口迁徙的研究和关注,提供相关的支持和帮助。
江西省上饶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

上饶市高一年级地理期末考试试卷考试时间:100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选题(每小题 2 分,共50 分)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
近年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
读下图回答1—2题。
1.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A.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B.从城市流向农村C.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D.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2.近年来我国东部大城市出现的“民工潮”现象表明()A.乡村城镇化速度加快B.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不足C.大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D.影响我国近年来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的指引3.右图为“木桶效应”图,如果组成木桶的各块桶板分别代表影响环境人口容量不同的资源种类,则木桶的“短板”决定()A.环境合理人口容量的多少 B.环境人口容量的多少C.环境最适宜人口容量的多少 D.环境合理承载力的大小4.在一个区域内,合理的城市地域结构应是()A.不同规模的城市数量一致且分布均匀B.规模大的城市在数量上应多于规模小的城市C.规模小的城市在数量上应多于规模大的城市D.城市数量与城市规模成正比5.下图是我国华北某城市各功能区设置示意图,从环保角度考虑,其中合理的是()下图中①、②、③、④、⑤分别表示五个国家。
图示表示2003年这五个国家的就业构成。
回答6~7题。
6.国家⑤的三次产业按就业构成自高至低排列,依次是 ( ) A.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B.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C. 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D. 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7.图中①、②、③、④是四个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其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读右图,据此回答8-9题。
8.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水平、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发展中国家城 市人口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它们对应的曲 线分别是 ( )A .①②③④B .④③②①C .②④③①D .②①③④ 9.从图中能得到的结论是 ( ) A .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在加快B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始终高于发达国家C .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不到一半D .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数量以发展中国家居多 读右图,完成10—11题。
陕西省高考地理一轮基础复习: 专题13 人口迁移与人口容量

陕西省高考地理一轮基础复习:专题13 人口迁移与人口容量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23题;共94分)1. (2分)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往往表现为()A . 在迁入地,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B . 在迁出地,有利于加强当地与外界的各种联系C . 在迁出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产生一定环境问题D . 在迁出地,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2. (4分) (2019高一下·渭南月考) 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
近年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
读图并回答下列各题。
(1) 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A . 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B . 从城市流向农村C . 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D . 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2)近年来我国东部大城市出现的“民工潮”现象表明()A . 乡村城镇化速度加快B .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不足C . 大城市人口老化问题严重D . 影响我国近年来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的指引3. (4分) (2019高一下·邢台期末) 从由西安开往上海的火车上四位旅客的谈话中,判断谁属于人口迁移()A . 甲说:“我此次是去上海旅游观光。
”B . 乙说:“我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现去学校报到。
”C . 丙说:“我到上海为公司洽谈业务。
”D . 丁说:“我是去上海采购。
”4. (4分)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口迁移的特点是()A . 组织性迁移为主B . 自发迁移为主C . 规模大、频率高D . 规模大、迁入城市为主5. (2分) (2018高一下·台州开学考) 下列人口迁移主要属于经济因素移民的是()A . 毕业生国外留学深造B . 叙利亚难民涌入欧洲C . 东北老人到海南过冬D . 温州人世界各地经商6. (4分) (2014高一下·册亨期末) 读图“某地区人口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题.(1)此图说明该地区()A . 城市化水平高B . 城市人口为2500万C . 大约10%的人口在郊外居住D . 人口密度较大(2)此人口分布状况,比较符合的国家是()A . 巴西B . 印度C . 英国D . 南非(3)形成上述国家这种人口状况的根本原因是()A . 受国家政策的影响B .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C . 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D . 居民生活以消费动物性食品为主(4)图示人口状况可能产生的问题是()①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②农村劳动力减少,农业产值下降③城市住房困难,失业人口增加④农村人口增长减缓,出现负增长.A . ①②B . ③④C . ①③D . ②④7. (6分) (2019高二上·周口竞赛) 西伯利亚地区针叶林广布,是俄罗斯一个重要开发区。
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试卷(附答案)

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试卷(附答案)第I卷一、单项选择题:读图1,一艘由大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经过P地(图中左上角)时,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海上落日景观,洗印出的照片上显示拍照时间为9时0分0秒(北京时间)。
据此判断1—4题。
1.该船员拍摄照片时,P地的地方时为A.22时 B.14时 C、20时 D.16时2.拍摄照片的当天,漠河的夜长约为A.16小时 B.14小时 C.10小时 D.12小时3.该船即将进入A.巴拿马运河 B.麦哲伦海峡 C、德雷克海峡 D.直布罗陀海峡4.此时世界各地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美国中部小麦黄熟 B.中国江淮流域干热C、地中海北岸连日阴雨 D.拉普拉塔河正值枯水期读图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5—6题。
5.图2中①地所处的自然带是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C、热带沙漠带 D.热带季雨林带6.图2中①②③三地自然条件相比较A.②地降水最多B.只有③地的植被为森林C、①地年均温最低D.②、③两地均受暖流影响2000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分别为106988万吨标准煤、130297万吨标准煤。
读图3回答7—9题7.在此期间,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为A.煤炭消费量的比重增加最多B.天然气生产量的比重变幅最大C.1995年,煤炭生产量所占比重低于其消费量所占比重D.1994年,石油生产量和消费量所占比重相近8.2000年消费量超过生产量20%以上的能源种类有A.煤炭、石油 B.石油、水电 C、水电、天然气 D、天然气、煤炭9.我国目前A.以煤炭消费为主的状况已经改变 B.天然气消费呈下降趋势C、因消费量少于生产量,原油可以大量出 D.水电生产呈增加的趋势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该地区以城市群为龙头带动了区域经济的起飞。
回答10-15题。
10、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城市带发育不相关的自然因素是A.气候温和湿润 B.河网密集C.矿产资源丰富 D.临江面海的地理位置11.该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A.市场机制比较成熟 B.特色经济形成规模C.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D.第一产业发展迅速12.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中,非公有制经济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03年高考文综试题历史部分及答案(四川用)

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一、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40分。
在每小题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在中国历史上,土地问题历来是一个影响全局的重要问题,回答16—19题16.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 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D.一直延续到北宋17.太平天国在其占领区内实行推行的土地措施不包括()A.禁止地主收租 B.承认耕者有其田 C.没收地主土地 D.按人口重新分配全部土地18.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其主要内容是()A.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B.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C.将地主的所有财产分配给农民D.组织农民积极从事生产19.下列关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农产品全部由农民自行处理 B.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C.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 D.有利于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民主与法制对中国革命与建设至关重要。
回答20—23题。
20.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民主革命纲领,其主要内容是()①推翻帝国主义压迫②打倒军阀③统一中国④平均地权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21.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政权的民主建设主要体现为()A.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B.实行“三三制”原则C.开展整风运动 D.推行精兵简政政策22.1953—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其表现为()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B.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C.全国政协成立D.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23.中共十三大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规定()A.到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B.到21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C.建立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9、20世纪亚洲国家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主独立的斗争风起云涌,回答24—26题24.在19世纪的亚洲风暴中,民族解放运动比较常见的特点是()A.同时反对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 B.军队中的士兵是运动中的主要力量C.由最高统治者担当运动领袖 D.建立起民族独立国家25.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民族资产阶级起领导作用的是()A.朝鲜义兵运动 B.中国义和团运动 C.1905年印度人民反英斗争 D.伊朗巴布教徒起义26.20世纪40、50年代,亚洲国家通过不同方式获得独立,这些方式是()①依据宗主国制订的方案②通过长期战争③依照亚非会议决议④按照联合国大会有关决议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27.中国明朝和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技术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共同之处是()A.反映了尊重自然、探索自然的精神 B.侧重于理论探索C.局限于生产、生活层面的探索 D.提倡实验科学第Ⅱ卷(共160分)37.(34分)长城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古代伟大工程。
地理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影响

地理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影响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对于城市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理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人口迁移是指人们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移动,主要形式包括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农村迁往城市)、城市间的迁徙(城市间的人口流动)等。
人口迁移对城市化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影响表现如下:1. 增加了城市人口规模人口迁移将大量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这使得城市人口规模得到迅速扩大。
大量人口的涌入使得城市人口密度增加,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力资源,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2. 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消费者,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迁徙到城市的人口更容易找到就业机会,提高了工人的就业水平和工资收入。
此外,迁徙人口还消费城市的商品和服务,刺激了城市经济的增长。
3. 推动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人口迁移导致城市人口激增,城市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为了适应人口迁移带来的城市扩张,城市需要建设更多的住房、交通设施、教育和医疗资源等。
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二、城市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城市面貌的改变。
城市化对人口迁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具体包括:1. 吸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化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吸引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能够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收入水平,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2.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城市化释放了农村劳动力,减轻了农村的人口压力,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农村经济可以通过城市化的引领,提升农产品的销售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村产业的升级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3. 影响了农村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城市化改变了农村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
大量劳动力的流失导致了农村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也使得农村社会的结构趋于年轻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
近年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
读图2和图3并回答4~5题。
4.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A.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 B.从城市流向农村
C.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 D.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5.近年来我国东部大城市出现的“民工潮”现象表明
A.乡村城镇化速度加快 B.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不足
C.大城市人口老化问题严重 D.影响我国近年来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的右图是铁路、水运、公路、管道四种运输方式的示意图,回答11~12题。
6.表示水运运输方式的是
A.X B.Y C.Z D.W
7.宜采用铁路运输的距离区间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轿车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
据此回答15~17题。
10.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能够
A.降低燃油消费 B.提高交通效率C.扩大居民出行 D.节省城市用地
11.对大城市来说,大量使用家庭轿车有利于
A.缓解道路交通压力 B.提高道路运行能力
C.城市连片发展 D.降低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12.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A.在城市上空形成臭氧层空洞 B.大范围的水体污染
C.大规模的酸雨危害D.城市大气质量下降
人口转变曲线示意图
下图为世界人口增长转变图,据图回答13~14题。
13.在①②③④四点中,能代表工业革命至20世纪70年代期间世界人口增长状况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
14.“十五”计划中要求我国人口控制在13.3亿,我国应采取的人口增长模式是
A.① B.②C.③ D.④
15.为了缓和人口压力,我国应采取下列人口增长模式中的 c
15.下列属于人口超过1亿且政府仍然大力推广鼓励生育政策的国家是
A.日本B.中国 C.印度D.英国
16.二战后,下列地区为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迁出地区的是
A.欧洲 B.拉丁美洲 C.西亚和北非D.北美
17.下列各组国家中,都属于典型移民国家的是:
A.美国、德国 B.南非、埃及C.日本、澳大利亚D.加拿大、新西兰
背景材料:蓝色农业是以海洋水生生物和浮游生物为资源,进行加工利用的海洋农业。
彩色农业是指未来的农业将随着基因工程等技术应用而呈现多彩的局面,如棉花纤维不再是白色,玉米籽粒不再只是黄色或白色等。
绿色农业是指在农业种植中不使用化肥和杀虫剂等合成化学制品的农业。
白色农业亦即微生物农业,它是以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为基础,用基因工程等高科技开发微生物资源的工程农业。
根据以上资料,回答28~29题。
28.粮食、蔬菜等农产品农药残留过量,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因此应大力推广
A.白色农业 B.绿色农业 C.彩色农业 D.蓝色农业
29.白色农业是在工厂化条件下生产的,原料虽丰富,但分布是有选择性的,其布局应A.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B.接近光热充足、地势平坦的地区
C.接近科技发达的地区
D.接近土地贫瘠、缺粮严重的地区
30.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一般有
①机械化水平高②地广人稀③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
④自然条件优越⑤农业科技发达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31.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承担其他运输方式之间的周转和联系的运输方式是
A.铁路运输B.公路运输C.水路运输D.管道运输
43.图中能正确表示城市从市中心到外缘地租水
平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
A .a 曲线
B .b 曲线
C .c 曲线
D .d 曲线
44.在地租最高峰和次高峰一般形成的功能区是
( )
A .住宅区
B .工业区
C .商业区
D .文化区
40.下图为我国华北平原某城镇工业布局示意图,从保护环境方面考虑,图中布局合理的有
A.印染厂
B.火电厂
C.钢铁厂
D.炼油厂
41.格尔木到拉萨段铁路的修建,说明影响现代铁路区位的决定性因素已不再是 ( )
A .经济因素
B .社会因素
C .技术因素
D .自然因素
42.下列工业部门属劳动密集型的是 ( )
A .航天工业
B .采煤工业
C .钢铁工业
D .服装工业
某城市是环形放射状道路,读下图回答19-20题。
18.下列人类活动中,对增加环境人口容量有利的是( )
A .人类获取资源和利用资源的手段、方法的改进
B .大面积地围海造陆和围湖造田
C .开垦草原和草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D .增加一次性消费,如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等
19.右是商业、工业、居住三种活动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
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9.右是商业、工业、居住三种活动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
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活动A 的区位有不断向城市外缘移动的趋势
B .活动B 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活动A 的区位有不断向城市外缘移动的趋势
B .活动B 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C .活动C 对交通的依赖性较大,往往安排在市中心
D .活动A 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
C .活动C 对交通的依赖性较大,往往安排在市中心
D .活动A 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
20.读“印度半岛某城市规划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①处就近利用煤矿建一火电厂
B .在②处建一化工厂,既可就近排污入河,废气对城区污染也较小
C .在③处抽取河水建一水厂
D .在④处防护带内利用绿化空地可建一所幼儿园
21.下列关于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大小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小
B .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大
C .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小
D .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
广西的平果县以丰富的铝土资源为基础,发展了氧化铝和电解铝工业,这将吸引铝电缆、铝铸件和铝连轧等加工企业在此集聚。
据此回答24~25题。
37.这些企业在这里集聚的目的是
A.组建高科技产业基础
B.满足当地对铝制品的需求
C.减少当地的环境污染
D.资源共享和追求集聚效益
14.兰州是一座沿黄河河谷而建的城市,整个城市呈东西向带状分布,造成这种城市布局特点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
A .矿产资源的分布状况
B .政治经济的发展
C .交通运输的需要
D .地形和河流的分布
15.下图中工业区位最合理的是 ( )
45.决定下列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分别是:①华南的双季稻种植;②宁夏平原的水稻种植;③新疆哈密盆地的瓜果生产;④上海郊区的乳畜业。
( )
A .①热量②水源③光照④市场
B .①水源②地形③热量④市场
C .①地形②国家政策③土壤④科技
D .①土壤②热量③地形④国家政策
风向绿化带居民区
工业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