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 引言人类社会是指由人类组成的具有一定组织形式和社会关系的系统。
在进化过程中,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的规律与特征。
本文将探讨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对社会进步的影响。
2.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1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引起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一种相对不可阻挡的内在动力,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先进的形式演进。
2.2 社会形态的更替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一种不断演进的趋势。
这种演进表现为一种社会形态的更替,例如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其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随着时代的推移,一种社会形态逐步被另一种所取代。
2.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是指社会生产力的总和,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力水平以及生产组织形式等。
上层建筑是指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宗教、哲学等制度。
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表明,经济基础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上层建筑的相应变革。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的,二者相互作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2.4 社会进步的推动力社会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
社会进步体现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等。
随着社会进步的不断推进,人类社会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组织形式也随之改善和提升。
3. 认识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意义认识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通过深入了解社会发展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使社会变革更加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其次,运用社会发展规律可以指导国家和社会的治理。
了解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使社会治理更加有效,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此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还可以对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⑵ 地理环境与人口因素
•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 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 产领域。
• 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 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的主体,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状况对社会存在和 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 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脱离社会生 产而发生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 更替。
⑴ 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 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 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⑵ 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 政策的重要依据。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㈠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 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⑵客观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把在社会历史之外的某种 神秘的、虚幻的精神力量,如“天命”、“神”、 “绝对精神”看成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 的诞生,“超人”具有“决定 一切的力量”,“可以使千万 年的历史生色” ;人民群众 “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形的 材料,是一块需要雕刻家加工 的石头”。
本案例体现了哪些原理?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南方的种植园经济决定了当时南方联盟要坚守,扩张黑人 奴隶制。而北方的工业经济必然要解放劳动力,主张废除 奴隶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 济基础。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维护了国家统
一,在全国实行自由的资本主义制度,解放了生产力。战 争期间实行的一系列措施,解放了黑奴,赢得了民心,最 终改变了战争的格局。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论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摘要人们要认识世界,首先必须认识人类社会。
人们要改造世界,当然包括改造人类社会自身。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唯物史观创立以来的实践证明,它是当今世界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理论基石。
但是,唯物史观创立以来的实践同样证明,正确地运用它去观察分析和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也并不容易。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资本主义共产主义正文马克思主义从世纪中叶诞生至今的一个半世纪里,人类社会发生了剧烈和深刻的变动。
要在变化莫测的历史长河中正确地、创造地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者的最大考验。
总结世纪人类社会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就其挫折和失误方面来说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未能正确地、创造性地运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认识和处理有关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下面结合中国实际来简要说明。
在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是人类发展史上没有任何先例的伟大创举。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规律。
本世纪初江泽民同志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认真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150多年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80年的斗争经验以及新中国50多年的执政经验,用唯物史观分析人类社会发展中共同关心的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使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更富有时代特征的新认识。
第一,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动力上,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是社会化生产不断发展的历史。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活动,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第二,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建设生态文明。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口因素 物质生产方式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 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 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 产方式的制约。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目
录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
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
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 01 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
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 02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马原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分为两类: 一类是未经过劳动加工改造直接纳入生 产过程的天然存在物,即自然物。 另一类是经过加工改造后,再投入生产 过程的客观存在物,即原料。
劳动对象是现实生产的必要前提,它从一 个侧面反映和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生产力 中起主导作用。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有有 封建社会 制 制
社社 会会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原始工具
原始社会
青铜器
奴隶社会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
产
产
力
原始工具 原始社会
其次,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 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 生产关系的总和。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
❖ 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 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社会存在
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处的各种自然条 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矿藏和动 植物分布等等。
地理环境决定论
❖ 地理环境决定论,是确认自然条件(即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 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一种思潮,即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 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从而归结于地理环境决定政治体制。
思想上层建筑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居 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3 .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 1
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以对实践为基础
的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意识的某些形式具有鲜 明的阶级性。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实现的。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 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概念
•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 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水平:表现为生产发展的现实程度。 生产力性质: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技术性质,主要是劳 动资料的性质。 生产力状况:表现为生产力的运行状态或发展态势 生产力发展要求:指现实的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发 展的基本要求。
其二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 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 依据。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其三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 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实现以公有制为 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 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 依据。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马哲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哲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上,由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演变引起的。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是一种历史上的必然发展过程。
不同社会形态的演变,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下发生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的生产力决定社会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所拥有的一切物质和技术力量,以及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推动了社会形态的演变。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的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包括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地位、权力关系等。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生产关系也不同。
例如,在奴隶社会中,存在着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剥削关系;在封建社会中,存在着封建主与农民之间的剥削关系;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剥削关系。
再次,马克思主义论述了社会形态的历史演变规律。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原始共产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社会形态的演变。
最后,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任何主观意志的干扰。
社会的发展是通过人类社会的内部矛盾推动的,不是由个人的意志或任何外在力量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将最终导致它的崩溃,而共产主义社会将成为人类社会的最终形态。
总结起来,马哲第三章中,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并强调社会的生产力决定了社会的生产关系。
在人类社会的不同阶段中,社会的生产关系不同,但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个人意志的干扰。
通过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答: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一、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理解“经济上落后的国家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把提琴”。
答: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二)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之间在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பைடு நூலகம் (三)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有其客
观基础和现实根源,同时又和以往社会意识的成果有着历史继承关系。
(四)各种社会意识形式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2; 这句话反映的是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之间在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由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按理说,意识形态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状况应该是相一致的,即经济上发达的国家,其社会意识也应该是先进的,反之亦然。但事实并不如此,有的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其社会意识发展水平不一定是较高的;而经济发展程度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又往往在思想领域超过经济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原因是社会意识中其重要部分属于上层建筑,它并不直接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要经过生产关系中介作用,才能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因而经济发展状况不能直接决定社会意识水平。二是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够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出现,仍然要以经济发展一定水平为前提,同时还和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背景、阶级斗争形势、民族传统等等的影响分不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摘要:人类社会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蕴藏着其许多发展规律。
马克思基本原理从辩证的角度深刻揭示出一系列社会发展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
关键词: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
马克思基本原理在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方面主要论述了以下三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这些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着重要意义。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其中,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制约着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决定了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及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了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二者的辩证原理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是揭示社会发展规律面矛盾的重要依据。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作为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等其它社会关系都受到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有机结合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革,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
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生产力也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其本质的内在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基础决定一个社会的性质。
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经济
体制的选择对于基本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生产力的发展往往起着极为重大的作用。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极为复杂,其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根本上就是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所以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不断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新状况。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宜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社会形态的
更替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两者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
社会形态的更替,还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正确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这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理解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两条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以及充分了解社会形态的多重特性,对于我们坚持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有着很帮助,对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学习有着打牢根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