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件

地理环境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综合的 有机系统。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生态系统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 件之一,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着重大 影响。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 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 料的来源。
地理环境对劳动生产率、生产发展速度 有重要影响。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具有加速或延缓的作 用,但不起决定性作用。
(四)现实意义:
1、确立了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最高标准——生产力标 准;
2、它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重要理论依据。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什么是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
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什么是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 1、概念: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
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构成: (1)基本要素
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劳动者
(2)非基本要素:科学技术和管理
如何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①科学技术并不是直接生产力,而只是潜在生产力;
1、阶级的产生 阶级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同时又会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消亡。 2、阶级的实质:
所谓阶级,就是指一些大的社会集团,由 于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 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斗争的作用
阶级斗争的根源乃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它的历史 作用在于它推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③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主体选择性与人的能动性
选择性是人的能动性的重要表现。 客观规律只是在总体上、在长远趋势上决定 历史进程,而社会历史变迁的具体实现则取 决于活动着的人的认识、抉择、意志力等。 人的选择只能在客观规律所提供的可能性范 围内进行。 人的选择还取决于主体自身所具有的素质。 人的文明程度(包括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水 平)的高低,制约着人的选择。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的历史选择性
“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 而已”。 “人类史同自然史的区别在于, 人类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自然史不是我 们自己创造的”。 作为自然历史发展过程的社会发展,实 际上就是人的能动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社会 发展的客观规律,实际上就是人的能动社会 活动的规律。
第二,忽视人民群 众的活动。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 人类生活的物质条 件,或人类生活的 物质方面,包括地 理环境、人口因素 和物质资料的生产 方式。
2、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类生活 的精神方面。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 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 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 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 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 反映社会存在。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 一 ) 内 社 涵 会 形 态 的 是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即社会的经 济形态、政治形态与观念形态的统 一体。
构成社会形态的核心基础是社会关系。社会 关系分为物质关系与思想关系,其中,物质 关系是社会形态最为基础的内容,决定着思 想关系。 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内容,可以分为经 济社会形态与技术社会形态。
03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它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在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把自然物改造成为适合人类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力量。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
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是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两者的矛盾运动过程。
这种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口因素 物质生产方式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 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 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 产方式的制约。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目
录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
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
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 01 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
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 02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社会历史观(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唯物史观: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承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唯心史观: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
没有考究人们活动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诸如政治法律思想、宗教、艺术、哲学、科学等。
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诸如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等。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一种辩证统一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
具体表现:第一, 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第二,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各自的历史继承性。
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只能阻碍社会的发展。
意义:(1)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
(2)使社会历史研究真正成为科学。
想一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为什么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和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构成。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2、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3、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4、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5、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6、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7、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8、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原因是:①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③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9、社会意识从不同角度可将其划分为:个人意识、群体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10、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是政治法律思想。
1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形态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形态。
12、要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动能作用,有赖于先进文化的建设。
1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4、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15、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16、劳动手段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劳动者。
17、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科学技术。
马哲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哲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上,由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演变引起的。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是一种历史上的必然发展过程。
不同社会形态的演变,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下发生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的生产力决定社会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所拥有的一切物质和技术力量,以及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推动了社会形态的演变。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的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包括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地位、权力关系等。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生产关系也不同。
例如,在奴隶社会中,存在着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剥削关系;在封建社会中,存在着封建主与农民之间的剥削关系;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剥削关系。
再次,马克思主义论述了社会形态的历史演变规律。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原始共产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社会形态的演变。
最后,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任何主观意志的干扰。
社会的发展是通过人类社会的内部矛盾推动的,不是由个人的意志或任何外在力量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将最终导致它的崩溃,而共产主义社会将成为人类社会的最终形态。
总结起来,马哲第三章中,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并强调社会的生产力决定了社会的生产关系。
在人类社会的不同阶段中,社会的生产关系不同,但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个人意志的干扰。
通过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了社会存 在,从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 历史唯心主义把社会历史看做是精神的发 展史。
历史唯心主义的具体形态
1、基督教的历史观 2、英雄史观 3、费尔巴哈的历史观 等等
基督教的历史观
基督教认为是 历史是上帝创 造的。
费尔巴哈的历史观
地理环境是指人 类生存和发展所 处的各种自然条 件的总和,包括 气候、土壤、地 形地貌、矿藏和 动植物分布等等。
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 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
生产方式是决定性因素
虽然地理环境、人口 因素对民族国家会产 生各种各样的影响, 但是并不会产生决定 性的影响。只有生产 方式是决定性因素。
国体和政体
马克思主义依据国家的性质和政权的组织 形式,相应地将国家分为国体和政体两个 方面。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 组织形式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规律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 然后,上层建筑对经 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 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 规律,就是上层建筑 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 状况的规律。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 规律
社会存在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而生产方 式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
生产力即生产能力。 生产力三要素是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 动者,三者缺一不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 生产过程、渗透在生 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 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 力。 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 发展非常重要,尤其 是现代社会 。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不定项选择题1、社会存在是社会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A、B、C)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其生产方式B、地理环境C、人口因素D、上层建筑E、社会结构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C)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超前性3、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
其基本要素包括(A、B、C)A、劳动资料B、劳动对象C、劳动者D、生产关系E、社会分工4、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D)A、阶级斗争B、改革开放C、科学技术革命D、社会基本矛盾E、人民群众5、人类活动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进行,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C )A、政治关系B、思想关系C、生产关系D、家庭关系E、民族关系6、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C)A、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B、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C、革命阶级向反动统治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D、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势力反对保守势力的斗争E、剧烈的武装斗争7、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其对生产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主要有(A、C、D)A、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B、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C、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D、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第三产业结构发生变革E、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8、既承认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人的活动作用的观点,属于(A)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相对主义观点C、诡辩论观点D、折衷主义观点E、历史唯心主义观点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直接由(A、E)A、我国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B、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的C、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决定的D、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定的E、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的10、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C、E)A、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B、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C、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D、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根源E、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11、下列各项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A、B、D、E)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C、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D、暴力革命(参考书是和平演变.不选)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基本途径的原理E、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12、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B、C、D)A、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C、产品的分配方式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13、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A、C、D、E )A、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B、是调节社会各种利益的机关C、是统治阶段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D、是保卫国家独立和领土主权的组织E、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14、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说法正确的有(A、B、C、D、E)A、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B、阶级分析方法为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阶级社会现象,认识阶级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提供科学的指导C、阶级分析方法要求全面地、动态地分析阶级状况,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准确把握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和阶级力量的对比,把握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的脉搏D、在认识和处理阶级矛盾时,要严格区分阶级矛盾和非阶级矛盾,区分对抗阶级与非对抗阶级之间的矛盾,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E、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重要依据15、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说法正确的有(A、B、C、D、E)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D、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E、政治条件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具有直接的影响16、参考书无此题既承认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人的活动的作用的观点,属于(A)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相对主义观点C、诡辩论观点D、折衷主义观点E、历史唯心主义观点17、在人类和人类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劳动所起的作用有(A、B、C、D、E)A、劳动创造了人脑B、劳动创造了人手C、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与发展D、劳动产生了意识和人类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E、劳动形成了人类的社会关系18、社会形态更替有规律,但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ABD)。
A、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B、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C、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矛盾运动的结果。
D、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E、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否定了社会形态的统一性。
19、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的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的有(A、D、E)A、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B、人们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规律的实现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改变社会规律D、社会规律就是人的活动的规律E、人的活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20、历史英雄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B、C、D)A、他们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解决历史任务的愿望比别人强烈B、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所提出的思想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他们为群众指明革命斗争的方向,在革命斗争中起着领导核心的作用C、有些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政治代表,在特殊的条件下,运用其权力满足社会的某些需要,对历史发展也会起某种甚至是重大的促进作用D、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教育家等的创造性活动,对于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E、伟大历史人物可以选择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二、辨析题:1、国家的产生是人们订立“契约”的结果。
错误。
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国家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为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致于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总之,国家的产生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国家的产生是人们订立‘契约’的结果”的观点抹杀了国家产生的阶级根源。
2、阶级是一个政治范畴。
错误。
因为,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阶级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同经济发展过程联系在一起的。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
一切阶级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这个中心展开的。
所以说,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3、社会改革和革命没有根本差别,因为它也是解放生产力。
错误。
因为:社会改革与革命有根本差别,但是从解放生产力来说有很多相同。
(1)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或持续存在与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更新。
而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从实质来说,它们有不同的。
(2)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在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革与更新。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
从它们的作用来说,有相同之处。
所以说社会改革和革命没有根本差别是错误的。
4、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正确。
(1)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重要观点(2)人不仅仅与动物有本质区别,而且,人与人也有本质区别;(3)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4)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在经济关系中;(5)人的本质是变化的、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5、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可以随心所欲。
错误。
因为,(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2)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3)政治条件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也有直接的影响;(4)精神文化条件也是制约着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重要因素。
三、综合分析题:1、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农村经济体制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错误决策指导下,我们曾于1958年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在全国普遍实行了人民公社化。
全国七十四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二万六千个人民公社,全国农户的99%以上参加了公社。
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
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为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
一般是一乡一社。
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
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
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俱。
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后来,自1979年以后,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逐步推开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生产队达93%,其中绝大多数实行的是包干到户。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农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这种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等弊病,而且纠正了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分单一等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