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精)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 引言人类社会是指由人类组成的具有一定组织形式和社会关系的系统。
在进化过程中,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的规律与特征。
本文将探讨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对社会进步的影响。
2.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1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引起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一种相对不可阻挡的内在动力,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先进的形式演进。
2.2 社会形态的更替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一种不断演进的趋势。
这种演进表现为一种社会形态的更替,例如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其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随着时代的推移,一种社会形态逐步被另一种所取代。
2.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是指社会生产力的总和,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力水平以及生产组织形式等。
上层建筑是指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宗教、哲学等制度。
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表明,经济基础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上层建筑的相应变革。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的,二者相互作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2.4 社会进步的推动力社会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
社会进步体现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等。
随着社会进步的不断推进,人类社会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组织形式也随之改善和提升。
3. 认识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意义认识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通过深入了解社会发展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使社会变革更加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其次,运用社会发展规律可以指导国家和社会的治理。
了解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使社会治理更加有效,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此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还可以对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主要内容:第一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第二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第三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第四节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本章引言:本章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学习这一章,要掌握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掌握社会形态的划分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弄清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要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包括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以及革命和改革、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唯物史观:马克思两大发现之一(1) 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第一、把精神的东西当作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意识指导下进行的,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唯心史观看到了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这种特殊性,但是却片面地扩大夸大了这种特殊性.它只是从意识和精神的方面理解社会同自然界的区别,却没有看到社会对自然界的深刻依赖性、社会生活本身的物质性和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性。
第二、片面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心史观注意的中心只是少数历史人物的活动,它把人民群众看作是"惰性"的物质、无知的"群氓"(旧)(2)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源第一,社会历史根源。
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及其规律的充分暴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发展的状况。
03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它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在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把自然物改造成为适合人类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力量。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
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是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两者的矛盾运动过程。
这种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口因素 物质生产方式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 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 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 产方式的制约。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目
录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
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
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 01 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
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 02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答:(1)生产方式是人类向自然界获取必要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第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生存活动是形成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主要表现。
答: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和被社会存在决定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并且与社会存在发展并不一直保持一致和平衡。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之间的非完全同步化。
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第四,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或称能动性,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非完全同步化。
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四,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或称能动性,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
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答:首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高度概括和高度抽象的范畴,包含了人类社会一切的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其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最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人类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
答: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指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
第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第二,社会意识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马克思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 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 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 发展。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中的作用。
生 产 关 系 的 变 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对 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生产力
真舒服!
生产关系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 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真难受!
生产力
生产关系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过程:
要求: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
劳动对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进入生产过 程的那部分自然界,即自然界直接提供的用于 生产的自然物;
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的劳动对象,即原料。
劳动者
是指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 ,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 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现代科学技 术作为生产 力的内在要 素直接影响 生产力的其 他要素。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奴 隶 主 所 有 生产 归 资料 地 主 所 有
原 始 社 会
奴 隶 社 会 封 建 社 会 私 有 制 社 会 公 有 制 社 会
资 本 家 所 有
全社会共同所有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作用的 统一整体。(内容与形式)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 状况的规律
当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发生相应的变化时,必须通过变革 旧的上层建筑,来变革经济基础,以适 应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要求。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答: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一、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理解“经济上落后的国家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把提琴”。
答: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二)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之间在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பைடு நூலகம் (三)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有其客
观基础和现实根源,同时又和以往社会意识的成果有着历史继承关系。
(四)各种社会意识形式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2; 这句话反映的是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之间在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由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按理说,意识形态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状况应该是相一致的,即经济上发达的国家,其社会意识也应该是先进的,反之亦然。但事实并不如此,有的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其社会意识发展水平不一定是较高的;而经济发展程度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又往往在思想领域超过经济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原因是社会意识中其重要部分属于上层建筑,它并不直接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要经过生产关系中介作用,才能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因而经济发展状况不能直接决定社会意识水平。二是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够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出现,仍然要以经济发展一定水平为前提,同时还和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背景、阶级斗争形势、民族传统等等的影响分不开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口密度不能说明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也不能成为引起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人口的增长或减少不能说明为什么某一个社 会制度恰好由某一个新的社会制度来代替。
世界人口密度
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
素质低下(中国9%的成人是文盲。)
• 正常的出生婴儿性别比通常都是男性略高于 女性,为106:100,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
【教学目的和要求】
•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 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 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 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地理环境
社会存在 人口因素
物质资料 生产方式
(1)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
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地理位置相联系 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 件,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地理环境作用的性质
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 社会制度的更替。
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生产方 式才能对于人类历史发生作用。
• 俄罗斯一本名为《如何嫁给外国人——101条建 议》的书正在热销
• 韩国男女比例失调就引起了韩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 美国出版了一本书《光棍:亚洲男性人口过剩的 安全意义》
(3)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
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
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含义 :a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b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关系 :a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b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c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d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e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F 、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应社会存在的同时,又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
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3. 怎样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1. 垄断产生的原因
2. 威慑垄断不能消除竞争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和基本形式
4.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原因和后果
5.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生了那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