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中谍”——美国天基太空监视系统(SBSS)
航天“侦察-监视-预警”概念辨析

★军事世界
Space International 国际太空 · 2019·11
Military World
概念辨析航天“侦察-监视-预警”
务的基本属性是“全覆盖”“常态化”“关注变化”;其次是“侦察”,当监测到关注区域内发生变化后,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有关力量,前出、抵近进行情报信息核实,因此侦察任务的基本属性是“针对
航天任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首先,航天任务概念的提出源于“核”。
如,为了拓展核武器的远程打击范围,发展了运载火箭技术;为了对敌方武器阵地等症候动向情报的获取,发展了侦察卫星;为了监
广义“监视-侦察-预警”概念。
美国与印太盟国的天基情报监视侦察合作研究

收稿日期:2018-12-30 修回日期:2019-02-11作者简介:高杨予兮(ORCID :0000-0002-6791-9236),女,1991年生,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国战争与外交决策㊂美国与印太盟国的天基情报监视侦察合作研究高杨予兮(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 洛阳 471003)摘 要 [目的/意义]印太地区是美国当前国家安全战略的重心㊂美国与印太盟国的天基情报监视侦察既是提高其太空军事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美国调整印太联盟体系㊁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途径㊂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当前美国天基情报监视侦察能力的发展特点和趋势,为中国的应对和借鉴提供参考㊂[方法/过程]通过探究美国与印太盟国开展天基情报监视侦察合作的动因,从机制构建㊁装备建设㊁作战演练三方面分析其进行合作的具体措施,发现其合作的特点与趋势㊂[结果/结论]美国与印太盟国开展天基情报监视侦察合作的目的是调整印太联盟关系㊁整合印太联盟资源,以及重点遏制印太地区的大国竞争对手㊂主要途径包括确立情报共享机制㊁进行情报装备合作以及开展太空联合演习㊂呈现出从盟国双边合作向多边合作转变㊁从情报成果共享向情报系统共建转变㊁从应对地区争端向集中遏制中国转变的特点和趋势㊂关键词 美国 天基情报监视侦察 印太盟国 情报共享中图分类号 E 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1965(2019)06-0007-06引用格式 高杨予兮.美国与印太盟国的天基情报监视侦察合作研究[J ].情报杂志,2019,38(6):7-12,29.DOI 10.3969/j.issn.1002-1965.2019.06.002On the Cooperation of the Space -based 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andReconnaissance among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Indo -Pacific AlliesGao Yangyuxi(Inform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Luoyang Campus ,Luoyang 471003)Abstract [Purpose /Significance ]Currently ,the Indo -Pacific region is the focus of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The cooperation on space -based 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and reconnaissance among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Indo -Pacific Allies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means to improve itary capabilities in space ,but also a strategic way for U.S.to adjust the Indo -Pacific alliance sys⁃tem and contain China 's rise.The research on this issue will help to discover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current U.S.space -based 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and reconnaissance ,and provides foundation for China to respond and learn from.[Method /Proces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otivations for the cooperation on space -based 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and reconnaissance among the U.S.and its Indo -Pacific allies ,analyzes the measures for the coope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chanism construction ,equipment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al practice ,and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the cooperation.[Result /Conclusion ]The purposes of the cooperation are to adjust the relationship inside the Indo -Pacific alliance ,integrate the resources of the Indo -Pacific allies ,and contain competitors in this region.The main measures include establishing intelligence sharing mechanisms ,conducting intellectual equipment cooperation ,and conducting joint space wargames.It shows that the cooperation is transiting from bilateral to multilateral ,from the sharing of intelligence products to the co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ce systems ,and from the general response to regional disputes to the specific containment of China.Key words the United States the space -based intelligence the Indo -Pacific allies intelligence sharing 根据美国‘太空作战“联合条令,天基情报监视侦察(Space -based 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and Recon⁃naissance )是指利用太空资产,同步整合各种传感器㊁资产和系统,针对某一目标或某一关注区域,或是持续㊁或是由事件驱动㊁或是按计划,采集其数据和信息㊂天基情报监视侦察包括天上持久红外(overhead per⁃第38卷 第6期2019年6月 情 报 杂 志JOURNAL OF INTELLIGENCE Vol.38 No.6June 2019sistent infrared,OPIR)监控㊁任务分配㊁信息收集等,能够执行包括预警㊁目标分析㊁威胁能力评估㊁态势感知㊁战斗毁伤评估和作战环境描述在内的各类任务[1]㊂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推出 亚太再平衡”战略,提出要将美国的战略重心转向亚洲㊂特朗普政府又在此基础上提出 印太战略”,并在‘国家安全战略“‘国家军事战略“等重要政策文件中,表示中国㊁俄罗斯㊁朝鲜等印太国家对美国安全产生了重大威胁㊂印太地区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㊁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已经日益成为美国利益汇聚的焦点和大国竞争的赛场,吸引了美国越来越多的战略投入㊂为了实现美国在印太乃至世界的霸权,美国通过加强与日本㊁韩国㊁澳大利亚等印太盟国的天基情报监视侦察合作,不断强化对地区安全形势的掌控㊂1 美国与印太盟国开展天基情报监视侦察合作的动因 2018年美国‘国防战略“认为,美国正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安全环境,其特点是对自由开放国际秩序的公然挑战以及国家间长期战略竞争的重新出现㊂这些变化需要美国对所面临的威胁进行清晰的评估,明确战争形态的变化,改革现有的作战方式[2]㊂出于提高太空优势㊁调整联盟关系和遏制主要对手的多重因素考虑,美国与印太盟国开展了一系列天基情报监视侦察合作,力求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重点管控印太地区大国竞争者的挑战㊂ 1.1 调整印太联盟关系 拉拢印太盟友㊁巩固联盟关系是美国开展合作的重要考量㊂自人类开发利用太空以来,太空合作就以其独特的高技术性㊁战略性和政治敏感性成为一种特殊的外交手段㊂冷战时期,美国扶植西欧㊁日本等盟国建立起天基情报监视侦察体系,共同对抗苏联㊂在此过程中,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国际太空体系的核心玩家,为美国主导国际太空秩序发挥辅助作用㊂冷战后,随着太空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美国的太空霸权受到挑战,美国的制天权和绝对安全受到威胁,美国需要进一步调整印太地区原有的联盟体系,推动联盟从冷战时形成的 轴毂”模式㊁冷战后的 扇形”模式向 雁阵型” 网状型”转变㊂具体来说,就是要整合过去以美日㊁美韩㊁美澳双边联盟为主导的印太地区联盟,形成盟国间多边合作㊁联合作战的联盟格局㊂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美国的将战略重心从中东转向亚太,亚太地区成为美国战略关注的重点㊂特朗普政府继而提出 印太战略”,要在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两方面对冲中国日益崛起的影响力,同时明确要求提升与盟国在海洋联合行动的能力,强化美国的 自由航行”㊂对美国来说,天基情报监视侦察合作作为一种展现盟国间相互信任的合作手段,有利于深化美国与印太盟国的联盟关系,进一步协调统一美国阵营在印太地区的立场㊂首先,天基情报监视侦察合作是美国向盟国提供安全保护的重要表现㊂当前,美国大多数的军事情报来源于天基资产,与盟国进行此方面的合作意味着美国对盟国的巨大信任,是双方深化军事合作的里程碑式成果㊂太空领域的敏感性和尖端性使得此类合作充满了象征性,是美国向盟国示好的重要标志㊂其次,天基情报监视侦察合作有利于美国掌握盟国的军事能力㊂美国为盟国提供的安全服务越多,对盟国的掌控力也就越大㊂美国不但指示盟国按照自己的需求发展能力,还要求盟国承担相当程度的科研和生产成本,不给美国造成过多负担㊂美国既能扩大其军事实力的绝对优势,又能够保证在联盟中占据主导地位㊂第三,美国的盟国欢迎进行天基情报监视侦察合作㊂美国在印太地区的盟国 日本㊁韩国与澳大利亚都对增强国家安全实力㊁扩展地缘政治影响力有着强烈需求㊂通过与美国的天基情报监视侦察合作,盟国的情报能力和太空能力都将得到很大提升,甚至直接或间接促进该国工业能力的发展㊂因此,这些国家对于与美国开展天基情报监视侦察合作充满热情㊂ 1.2 整合印太联盟资源 提高太空军事能力㊁利用盟国太空资源是美国开展合作的直接目标㊂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更多国家开始借助太空寻求军事优势,不断拉近与美国的实力差距㊂冷战时期,太空还只是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的专属领地,实现太空军事利用的国家更是少之又少㊂1990年,美国在海湾战争中大量运用军事卫星为地面作战提供服务保障,标志着战争正式进入太空时代㊂这从一方面彰显了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也从另一方面宣传了太空力量的巨大效果,促使更多国家寻求㊁强化对太空的军事利用㊂从1961年7月到2018年4月,全世界一共登记发射了571颗军用卫星,其中仅在2010年到2018年4月就发射了128颗㊂而在2017年发射的12颗军用卫星中,美国仅占1/6[3]㊂其中,印太国家的太空军事发展更呈现出整体崛起的形势[4]㊂印度在2007年发射了首颗军事侦察卫星,并在印度陆军公布的文件‘太空展望2020“中明确提出向太空要 战斗力”[5]㊂伊朗㊁朝鲜等发展中国家也都纷纷拥有了自己的军事卫星㊂此外,太空的军民两用性和太空商业化的发展也使太空军备竞赛更加复杂㊂据统计,军事卫星大约占所有航天器的8%左右,但可以用于军事目的的航天器却占到70%,实际所占比例可能还会更高[6]㊂太空军事利用的普及让美国担心无法继续维持其在太空得天独厚的战略优势,㊃8㊃ 情 报 杂 志 第38卷继续强化太空军备成为美国的优先选择㊂在其他国家热衷追求太空军备发展的同时,美国自身却面临着太空装备采办进度滞后㊁太空资产更加脆弱等问题㊂美国国防部卫星系统的采办成本在不断攀升㊂2016年前后,国防部卫星的单位成本在5亿到30多亿美元之间,地面系统的成本可能高达35亿美元㊂仅发射一颗卫星的成本就超过1亿美元㊂用于导弹预警的天基红外系统(Space Based Infrared System High,SBIRS High)的成本增加了近3倍,第一颗卫星的发射比原计划推迟了9年[7]㊂天基情报监视侦察技术和设备研发慢㊁部署慢㊁战斗力形成慢的特性让美国很难在短时间内突破技术瓶颈㊁迅速提升情报力量㊂另一方面, 拥挤㊁竞争㊁对抗”的太空环境让美国现有的太空资产更加脆弱㊂据统计,太空中直径大于10厘米的碎片和人造物体已经超过2.2万个[8],在1到10厘米之间的物体则超过50万个[9]㊂太空碎片㊁太空撞击及各类太空攻击手段日趋增多,让太空能力最强大的美国成为太空资产最易受到破坏的国家㊂在这样遍布威胁的太空环境中,美国需要通过提高冗余度㊁系统分散化等保证美国的太空能力不受削弱,而与盟国的合作能以最小的成本实现这一目标㊂在天基情报监视侦察领域,鉴于美国国内资源有限,美国要实现对印太地区的情报掌控,必须借助盟国的力量㊂首先,与盟国合作构建天基情报监视侦察网络,能够为美国的太空能力 提供多样化的来源”[10],避免出现因太空资产受损而丧失能力的情况,也能通过太空联盟拉大与对手的实力差距㊂其次,与盟国开展天基情报监视侦察合作能够帮助美国实现其情报网络的全球覆盖,尤其是增加在印太地区执行任务的频率㊁范围和精度,赋予其更强的机动性和准确性㊂ 1.3 重点遏制对手国家 遏制大国对手㊁抗衡中俄竞争是美国开展合作的战略意图㊂在2012年奥巴马政府公布的国防战略中,美国国防部表示将确保美国对任何区域的自由进入和自由行动,防范中国引起的地区摩擦[11]㊂特朗普政府上台后,更加明确地将对手指向中㊁俄等国,把大国竞争作为这一时期美国面临的主要威胁㊂2018年‘国防战略“指出,美国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来自中㊁俄等 修正主义国家”的挑战㊂中国正利用其军事现代化重新塑造地区秩序,而俄罗斯正利用新科学技术来削弱和破坏周边国家㊂ 中国和俄罗斯正利用其利益削弱二战后美国塑造的国际秩序”㊂[2]美国将新兴大国的崛起视为对其既得利益的威胁,因此力图借助太空能力等新型军事力量遏制对手国家的活动,美国为此将太空定义为与海㊁陆㊁空㊁网并列的 作战域”,强调太空力量对联合作战发挥的关键作用㊂除了地缘政治中的大国竞争考量,美国还对中俄两国的太空军事能力深感警惕㊂在‘太空安全战略“‘国家太空政策“等文件中,美国多次强调其太空安全正受到威胁,担忧其太空力量的军力 倍增器”作用受到来自对手国家的破坏,打破美国由太空能力带来的不对称作战优势㊂作为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俄罗斯以苏联时期的太空力量为基础,发展了实力强大㊁体系健全太空军事力量指挥体制和太空军事装备系统㊂截至2017年8月,俄罗斯共有运行卫星142颗,其中军事卫星85颗[12]㊂其中,格洛纳斯(GLONASS)导航卫星系统至今已发展至第三代,性能可与美国的GPS导航系统媲美; 角色”(Persona)㊁ 猎豹-M”(Bars-M)等军用光学侦察卫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俄罗斯的反导㊁反卫星能力也非常出色,能对美国的航天器构成巨大威胁㊂更为关键的是,在美国的制裁下,俄罗斯财政和技术能力受到限制,在太空力量发展上表现出与中国合作的强烈意愿㊂中俄已经于2017年签署太空合作协议,内容涵盖深空探测㊁材料研发㊁卫星系统㊁地球遥感㊁太空态势感知等多个方面㊂俄罗斯不仅宣布要退出国际空间站㊁与中国合作开发新的空间站,还在重型火箭制造㊁导航卫星系统等方面与中国开展合作㊂目前,中俄两国正在积极推动北斗导航系统与格洛纳斯导航系统的融合,并计划建立一个太空联合数据中心㊂这些合作举措都将极大增强两国的太空力量,有效提高两国在太空信息支援条件下的联合作战能力㊂为了保持美国在太空这一战略制高点的绝对优势,美国需要进一步强化天基情报监视侦察力量,扩大与中俄等主要对手的力量差距㊂2 美国与印太盟国开展天基情报监视侦察合作的举措 盟国是美国国家安全的支柱,曾任美国国家安全助理的多尼隆(Donilon)就明确指出, 虽然印太地区发生了众多变化,但有一点没有改变:美国以前在这一地区的盟国,将会继续成为美国现在的战略基础”[13]㊂为了提高美国的天基情报监视侦察能力和对印太地区的影响力,美国与日本㊁韩国和澳大利亚等主要盟国确立了情报共享机制㊁开展了一系列装备系统合作,同时定期进行军事演习,不断提高联盟太空作战能力㊂ 2.1 确立天基情报共享机制 为了统一与盟国在天基情报监视侦察领域的合作立场,美国与盟国开展了多次太空安全对话,探讨在太空情报共享方面的合作途径㊂日本一直对发展太空军事力量有着强烈意愿㊂2011年美日部长级会议上,美国和日本就将共享太空资源作为美日联盟的共同战略目标,2012年,两国领导人发表共同声明,表明重视和积极扩大美日太㊃9㊃ 第6期 高杨予兮:美国与印太盟国的天基情报监视侦察合作研究空合作的共同立场㊂2013年至今,美国已经与日本进行了5次 全面太空对话”(Comprehensive Dialogue on Space),已经形成了年度例行的会议机制,理清了双方相关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成为两国协调天基情报监视侦察合作的重要平台㊂在第一次 全面太空对话”会议上,美日就建立太空海域态势监视(Space-based Maritime Surveillance)情报共享机制达成协议㊂2015年4月,两国将 共享探查和识别可疑卫星与太空态势感知情报,并合作利用卫星监视海洋”等内容写入新版‘美日防卫合作指针“[14]㊂根据新增条款,美日同意在天基情报监视侦察领域开展合作,就可能影响地区安全和稳定的事件共享情报资源,尤其加强在海洋领域情报监视侦察资源的共享㊂澳大利亚是美国在印太地区的 南锚”,与澳大利亚的天基情报监视侦察合作不但具有战略意义,更能有效帮助美国提升在南半球地区的情报搜集能力㊂2010年,美澳两国举行国防部长会谈,共同签署了美澳太空‘谅解备忘录“,同意在天基情报搜集㊁评估㊁分发领域开展合作[15]㊂2014年,时任美国国防部常务副部长罗伯特㊃沃克(Robert Walker)首次公开提出了第三个 抵消战略”(Offset Strategy)概念,将构建全球太空监视与打击网络作为该战略的重要支撑[16]㊂此外,美国与澳大利亚还进一步深化了两国在 五眼联盟”的情报合作,扩大这一盟国情报共享组织的合作范围,意图强化联盟天基情报搜集的整体力量㊂美国与韩国之间也进行着日益紧密的太空安全磋商㊂2014年9月,美韩举行国防部长会谈,达成‘谅解备忘录“㊂根据这一文件要求,美国将向韩国提供更优质㊁及时的天基情报,而韩国将为美国提供卫星位置和无线电频率的情报㊂2015年1月,美韩双方在华盛顿举行首次太空政策对话,双方商定进一步加强天基情报监视侦察合作,实现双方情报共享从地基向天基的转变㊂2016年,朝鲜第四次核试验后,韩国宣布将和美国共享天基红外系统(SBIRS)搜集的情报[17]㊂ 2.2 开展天基情报监视侦察装备合作 为了减少美国的财政支出㊁最大化整合利用盟国的太空资源,美国在天基情报监视侦察的装备建设上与盟国开展密切合作㊂早在2006年,美国就与日本签订了导弹防御情报网互联协定,通过统一情报标准和数据系统,将日本的地面雷达网㊁日本购买的 宙斯盾”舰雷达网与美国的预警卫星和雷达系统互联,实现美国与日本在导弹防御方面的天基情报监视侦察装备系统融合㊂美国还协助日本研发侦察卫星,弥补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情报力量不足[18]㊂2015年,新修订的‘美日防卫合作指针“首次以一整段的篇幅强调两国的太空合作,明确两国将共同确保太空系统的弹性,在 托管有效载荷”(以民用卫星携带军用载荷)等方面开展装备合作,并在太空能力遭到破坏时重组两国天基情报监视侦察资源,对接和共用双方的天基情报监视侦察网络[19]㊂早在冷战时期,美国便在澳大利亚设立了多个卫星接收站,用于接收㊁处理和分发来自美国天基情报监视侦察系统的数据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位于澳大利亚中部的松峡(Pine Gap)基地,该基地主要用于操控美国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空地球静止轨道上的侦察卫星,为美国及其盟友收集印太地区的情报㊂基地最初完全由美国建造㊁控制和使用,澳大利亚人甚至被禁止进入基地所在区域[20]㊂随着美澳天基情报监视侦察合作的深入,该基地逐渐成为美澳共有的联合设施,由美国和澳大利亚共同管理和使用㊂2009年,澳大利亚国防部宣布将对松峡基地的天线阵地进行升级,这次升级由澳大利亚本土承包商完成,计划更新老化的设备,并应用更先进的技术㊂到2016年,松峡基地已经拥有33组大型天线,几乎是其在冷战结束时天线数量的2倍[21]㊂澳大利亚2009年颁布的国防白皮书明确表示,松峡基地这一联合防御设施是美澳战略合作的典范,是维护澳大利亚安全和美澳同盟关系的关键因素[22]㊂ 2.3 举办天基情报监视侦察联合演习 为了提升印太盟国在天基情报监视侦察领域的实战水平,强化美国与盟国在太空联合作战的能力,美国多次邀请印太盟国进行天基情报监视侦察领域的联合军事演习,意图在锻炼联盟作战能力的同时,向外界传递美国阵营太空实力强大的信号,发挥太空威慑效果㊂施里弗军演”(Schriever Wargame)是美国最重要的太空军事演习,到2018年底已经举办了12次,天基情报监视侦察始终是 施里弗军演”的主要内容之一㊂从2010年第6次 施里弗军演”开始,美国力邀各盟国加入太空作战演习,澳大利亚成为率先参与这一演习的盟国之一,主要在盟国太空作战系统配合㊁进行太空态势感知和情报监视侦察等领域开展演练㊂2018年的 施里弗军演”还首次邀请了日本参与,演习假想在印太地区有大国意图通过太空攻击实现战略目标,显示了美国重点关注印太地区大国竞争㊁强化印太联盟太空作战能力的战略意图㊂通过与印太盟国开展太空军演,美国密切了与联盟在天基情报监视侦察领域的合作关系,也进一步凸显了美国在太空作战中的主导地位㊂2014年开始,美国还联合澳大利亚等盟国开展了 全球哨兵”太空态势感知桌面演习,日本于2015年成为正式参演国,韩国于2017年作为观察员国家参与了演习㊂ 全球哨兵”系列演习至今已经举办5次,演习规模不断扩大㊂相比施里弗军演, 全球哨兵”演习㊃01㊃ 情 报 杂 志 第38卷集中于太空态势感知领域,更加强调与盟国的协调合作㊂美国不但在演习中提高与盟国的太空系统互操作性和部队协同能力,更对盟国的太空态势感知装备进行测试和改进,力求形成一体化的太空态势感知指挥控制体系㊂此外,美国还积极在其他军事演习中与盟国演练天基情报监视侦察任务㊂在以往与韩国的军事演习中,美国通常独立进行太空领域的相关任务,但自2012年4月美韩举行的 乙支自由卫士”联合军演以后,美国开始与韩国共同开展天基情报监视侦察演习,扩大了美韩传统联合军演的形式与内容㊂韩国军方发言人表示: 通过与美国在太空领域的联合军事演习,两国可以在利用美国情报卫星搜集情报,利用韩国地缘优势安置先进卫星雷达情报侦察设备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㊂”[23]3 美国与印太盟国的天基情报监视侦察合作的特点 美国与印太盟国的天基情报监视侦察合作呈现出由双边向多边合作转变㊁由情报成果共享向情报装备共建转变㊁由应对地区争端向遏制中国转变的特点㊂这些特点同时也体现了未来一段时间内美国在印太地区开展天基情报监视侦察合作的趋势 强化多边合作㊁促进装备合作㊁集中针对中国㊂ 3.1 从盟国双边合作向多边合作转变 从奥巴马政府的 亚太再平衡”到特朗普政府的 印太战略”,实质都是要通过扶持印太地区盟国,打造制衡中国崛起的联盟网络㊂随着中国的实力增强,冷战时期形成的 轴毂”模式㊁冷战后的 扇形”模式已经不再能满足遏制中国的需要,美国开始寻求在印太打造类似 北约”那样的多边联盟模式㊂同时,美国也希望促使盟国承担更多的地区安全责任,从而让美国只需扮演 离岸平衡手”的角色,避免与中国的直接对抗㊂在这样的战略思想指引下,美国在原先的美日㊁美韩㊁美澳等双边安全对话基础上,先后启动美日澳㊁美日韩三边安全对话机制,并努力拉拢印度,争取实现美日印澳 四国同盟”,力促印太联盟转为美国主导㊁盟国协作的 雁阵型”联盟格局㊂在天基情报监视侦察领域,美国着力通过引导印太盟国间情报共享,在印太地区打造全方位㊁立体化的多边天基情报监视侦察网络,同时捆绑盟国利益,塑造联盟内部共同的战略目标和价值观㊂在美国的扶持下,日本凭借其先进的天基情报监视侦察能力成为美国在印太地区情报合作的 次轴心”㊂2008年,日本与澳大利亚签订情报共享的谅解备忘录㊂2014年,美国㊁日本㊁韩国签订‘关于朝鲜核与导弹威胁的情报交流协议“,使日韩两国可以通过美国共享关于朝鲜核导弹威胁的情报㊂2016年11月,日韩两国签订‘军事情报保护协定“,允许两国直接交换包括朝鲜核威胁在内的各种军事情报㊂由于日韩两国国内长期龃龉,两国过去在情报交流方面进展缓慢,而这项协议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谈判,除了两国应对朝鲜核危机的迫切心理,美国的支持和推动也是关键因素㊂在确立多边情报共享机制之外,美国还将原有的双边军事演习发展为美日韩㊁美日澳㊁美日印澳等多边军事演习,并扩大太空军事演习的规模,澳大利亚㊁日本㊁韩国等先后参与到 施里弗军演” 全球哨兵”军演中,与美国在天基情报监视侦察领域开展更为深入的实战演练㊂ 3.2 从情报成果共享向情报系统共建转变 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面临金融危机造成的财政紧张,无法为天基情报监视侦察系统升级㊁功能提升提供充裕的资金㊂在此情况下,美国开始寻求与盟国在天基情报监视侦察装备系统建设上进行合作,借助盟国的资源实现美国能力的提升㊂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强调 美国优先”,主张让盟国全权承担美国的安全保护成本,更加强调美国不能单方面地为盟国提供安全保护,盟国也需要承担相应的成本㊁甚至提供回报㊂在天基情报监视侦察领域,由于美国与印太盟国在实力上存在巨大差距,美国过去与盟国签订的情报共享协议虽然是双方的情报共享,实际上更多是美国为盟国提供情报服务,利用美国的技术和装备向盟国通报特定领域的情报成果㊂近年来,随着盟国太空技术水平的上升以及应对地区安全局势的主动性增强,美国与印太盟国在天基情报监视侦察装备建设方面的合作不断深入㊂除了在技术上支持盟国研发侦察卫星㊁运载火箭等,还不断在盟国设立天基情报监视侦察接收站;不但在平时与盟友实现天基情报监视侦察网络的对接互联,还明确在战时将会对联盟天基装备进行重组共建㊂这种情报装备的共建不仅意味着美国对盟国情报资源和军事资源的进一步控制,将直接带来未来联盟协同作战能力的提高;更将美国联盟的太空利益捆绑在一起 任何对美国天基情报监视侦察资产的攻击都将被视为对整个联盟的挑衅㊂天基情报监视侦察资产的多国共有属性将有效发挥太空威慑作用,让对手因担忧引发多个国家的报复而放弃攻击㊂ 3.3 从应对地区争端向集中遏制中国转变 美国与印太盟国的天基情报监视侦察合作已经明显呈现出针对中国的趋势㊂一方面,美国强化与印太盟国的合作,本身就是向印太地区增加战略资源㊁遏制平衡中国崛起的举措之一;另一方面,为了确保美国在印太地区㊃11㊃ 第6期 高杨予兮:美国与印太盟国的天基情报监视侦察合作研究。
08-美国预警卫星系统分析-16

1美国预警卫星系统分析摘 要 美国已经装备应用的预警卫星系统主要是国防支援卫星系统(DSP),正在研制并将替代DSP 的是天基红外系统(SBIRS)。
本文详细介绍并分析了两个系统的基本情况,比较了两个系统的技术性能,给出了计算探测预警概率的模型。
随着世界大国对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研制的不断升温,作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预警系统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
就预警而论,可分为地面预警雷达系统与空间预警卫星系统。
随着弹道导弹技术的发展,预警卫星系统逐渐显露出其优势,目前世界上预警卫星主要集中于美、俄两国,其中美国最为发达。
下面我们把视野放在美国的预警卫星系统范围内来研究。
迄今为止,美国已装备应用的预警卫星系统主要是国防支援卫星系统(DSP ),正在研制并将于2010年左右全面承担导弹预警任务的是天基红外系统(SBIRS)。
下面就针对DSP 、SBIRS 的情况作分析。
l DSP 预警卫星系统如图1所示。
图1 “国防支援计划”卫星1.1 主要任务DSP的主要目的是对来袭的洲际导弹进行预警。
首要任务是实时的探测并报告导弹和航天器的发射,同时还承担监视核爆炸、监督核试验条约的履行情况和收集其感兴趣的红外辐射数据的任务。
1.2 发展过程及技术特点DSP计划自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执行至今已有30余年的历史,已发展了三代并经历了试用阶段、应用阶段和完成阶段的发展历程。
(1)1970~1974年为试用阶段,1975~1978年为试用改进阶段。
在此阶段共发射了7颗卫星,常驻卫星有3颗,称此阶段的卫星为第一代,主要技术特点是:∙红外敏感探测器采用2000个探测元的硫化铅线阵列,结合电荷耦合器件(CCD)技术,其探测波长为2.7μm,光谱带宽约为0.1μm,能提供地平线下的覆盖范围。
∙使用这种接近大气吸收带中心的窄光谱波段进行探测,有效地抑制了地球和大气背景的辐射干扰,从而降低了虚警概率,但由于需要等到导弹穿出约8km 的云层才能对其进行探测,故而减少了预警时间。
基于STK的美国天基预警系统仿真研究

基于STK的美国天基预警系统仿真研究李旻昊1 张亚坤2 (1中国人民解放军32032部队,2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
本文基于STK软件对美国天基预警系统进行了仿真和分析。
首先调研了美国天基预警系统的组成和星载探测器参数,在此基础上基于STK软件构建了美国天基预警系统的仿真模型,最后从天基预警系统覆盖性能和探测效果两方面分析了该系统的威力范围和探测能力。
(a)SBIRS-GEO
(b)SBIRS-HEO
(c)STSS
(a)卫星部署
(b)监控范围(a)卫星部署
(a)卫星部署 (b)监控范围
(a)白昼探测效果(b)夜间探测效果。
美国太空态势感知体系研究新进展的启示和建议

062《卫星与网络》2020年09月美国太空态势感知体系研究新进展的启示和建议1.美国太空态势感知发展现状[1]-[3]太空态势感知是太空攻防对抗活动的基础,也是太空信息化战争的主要支撑力量。
空间能力已成为未来太空战场的“战略新高地”,各军事大国都将大量资源投入到太空态势感知研究和开发中。
从广义上讲,太空态势感知是对所有发生在空间的事件、威胁、活动和状态进行感知,是对影响太空活动的所有因素的认知和分析,能使指挥决策和操作人员获取并维持空间优势。
美国认为,太空态势感知能力既是美国太空安全政策的基石,又是美国实现太空军事化的前提,已将太空态势感知能力视为“所有太空活动的基础、太空控制的关键前提和不可或缺的作战力量”。
一直以来,美国高度重视太空态势感知的军事攻防和全球霸权作用,不断加强相关领域布局,谋求先机。
2018年3月,美国白宫发布了新版《美国国家太空战略》,提出要建+ 王晓海(空间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 空间微波技术重点实验室) 周宇昌(空间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 空间微波技术重点实验室)立“四大支柱”,其中有三个与太空中的国家安全活动有关,包括强化威慑力和太空作战选项、完善涉及太空态势感知、情报和采购问题的“基础性能力、结构和程序”等。
同年,美参联会发布的最新版《太空作战条令》中首次确立“太空联合作战区域”概念,将原太空作战任务包含的五大领域调整变为“态势感知,太空控制,定位、导航与授时,情报、监视与侦察,卫星通信,环境监测,导弹预警,核爆探测,太空运输及卫星操作”等十大能力领域,将太空态势感知作为十大能力领域之首。
2019年4月10日,在第35届太空研讨会上美国和波兰航天局代表签署了太空态势感知服务和数据共享协议,以支持美国和波兰在太空疆域的态势感知合作。
同年11月,美国空军航天司令部表示将采用天域感知(SDA)术语取代现有的太空态势感知(SSA),突出空间作为一个独立作战域,并计划将 SDA写入相关作战条令。
国外天基红外系统的发展动向与分析

红外系统 的未来发展方 向以及采取的主要措施 , 为全面系统地了解国外天基 红外 系统的现状与发展提供素材 。
关键词 天 基 红 外 ;红外 探 测 ;导 弹
TN9 7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1 6 7 2 — 9 7 3 0 . 2 0 1 3 . 1 2 . 0 4 7 中图 分 类 号
度 地 区的 洲 际 导 弹 发 射 及 潜 射 导 弹发 射 。
家导弹防御系统的一 个组 成部 分。该 系统 的任务 是 : 战略
和战区导弹预警 、 跟 踪 从 初 始 助 推 阶段 到 飞 行 中 段 的 导 弹
目标 , 为导弹 防御指示 目标 提供 技术 情报 , 增进战场 态势感
知 。本 文 就 天 基 红 外 系 统 、 发展 动 向、 发 展分 析等 , 作 进 一 步 的研 究 和 探 讨 L 】 ] 。
Cl a s s N e r TN 9 7
1 引言
天基红外系统 ( S p a c e B a s e d I n f r a r e d S y s t e m, S B I R S ) 是 由美国空军研制的下一 代天 基红 外监视 系统 , 也 是 美 国 国
工作卫星 , 一 颗为备份卫星) 地球 同步轨道卫 星和两颗 大椭
De v e l o p me n t Tr e n d a n d An a l y s i s o f t h e Ab r o a d S p a c e - Ba s e d I n f r a r e d S y s t e m
W U H_ a 0
( Na v y F a o r c e R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Bue a u i n He f e ,H e f e i 2 3 0 0 8 8)
空间目标监视系统

空间目标监视系统对空间目标进行探测跟踪、定轨预报、识别编目、侦收分析的情报获取系统。
它具有监测非合作目标的能力。
空间目标是指在宇宙空间运行的航天器和空间碎片,重点是别国军用航天器。
发展简史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人类开始了对空间航天器的观测。
军用卫星的涌现和轨道武器的可能应用,促进了空间目标监视的迅速发展。
1959年美国组建了空间跟踪系统。
60年代末,具有多功能多目标监测能力的第一部大型空间监视相控阵雷达AN/FPS-85正式使用。
80年代初,能实时监视高轨道目标的陆基光电深空监视系统(GEODSS)问世。
美国和原苏联都拥有庞大复杂的空间目标监视系统。
例如美国的空间探测和跟踪系统(SPAD-ATS),拥有遍布全球的雷达网和光学网,由空间防御中心、空军空间跟踪系统、海军空间监视系统等构成,及众多的协作监测台站为其提供信息。
从50年代末起,中国科学院建立了人造卫星观测台站。
1977年,中国第一台大型相控阵雷达正式使用,曾成功地对美国“天空实验室”空间站和苏联“宇宙”1402号核动力卫星的陨落进行了监视预报。
主要功用空间目标监视系统是现代战略防御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是获取空间战略情报的重要手段,也是进一步发展航天技术不可缺少的保障。
其主要功用是:获取空间目标的信息,进行识别、分类、编目,建立目标数据库;支持空间防御系统,为它提供目标信息,引导武器拦截,评定杀伤效果;侦收释译航天器下发信息,收集情报,对可能造成军事威胁的空间目标进行预警;为保障本国航天器的安全运行提落;辅助航天测控和弹道导弹预警。
基本组成空间目标监视系统由数据处理指挥中心(简称系统中心)与若干监测台站(含星载、机载和船载监测系统)组成,它包括探测系统、信息处理系统、通信系统、时间统一系统等4个基本部分。
系统中心主要对各监测台站的测量信息进行汇集、处理、分析、存储、发送,提供有关部门使用,并对各台站实施指挥管理,它是全系统的中枢。
监测台站主要通过探测系统直接获取空间目标的信息,并进行初步处理。
美国天基光电侦察系统的发展分析

De e o m e to v lp n f Am e i a p c ・ a e e t o-p i c nn is n e S s e r c n S a e b s d El c r - tc Re o a s a c y t m - o
第2 5卷第 4 期
21 0 0年 8月
光 电技 术 应 用
EI ’ O 一 0P C ECHN0L E( R TI T 0GY ILI T1 AF P CA 0N
V0 . 5 No 4 12 . . Au u t 2 1 g s. 0 0
・
光 电 系统 与 设 计 ・
美 国天洪
( 北 电子 技 术 研 究 所 , 宁 东 辽 锦州 1 10 ) 2 0 0
摘
要: 对美 国天基光 电侦察体 系中的地球成像卫星 系统、 下一 代光 电系统 、 间跟踪与监 视系统和 “ 空 战术 星” 系统 等进
行了研究 , 析了高分辨率全色多光谱相 机、 分 先进 的宽视场捕获传 感器和窄视 场凝视 型多波段跟踪 传感器 、 高分辨率超 光谱 成像仪 的主要技术指标与使用特征及商业卫 星提供 的光谱频 段及分 辨率指标 . 未来发展 计划 中 , 大型衍 射薄膜光 学系 在 对 统、 先进 的光学相机系统 、 尖端光学传感器 、 高级红外探测器 、 可见光和红外成像仪等高新技术装备进行 了简要 的介绍 . 关键词 : 天基光 电侦察系统 ; 天基光电侦察计划 ; 侦察卫星; 成像 卫星 ; 气象卫星
在军事 航天技 术领域 , 国一 直保 持着 领 先地 美 位, 拥有世 界 上 最 为先 进 的 空 间 光 电侦 察 系 统 _ . 1 J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自从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以来,太空就不再平静。
卫星占据着太空制高点,因此冷战时期美苏双方侦察彼此地面军事部署的重任就交给了侦察卫星,因此侦察卫星也被称为“间谍卫星”。
美国即将发射的天基太空监视系统则可侦察这些太空中的间谍卫星,可谓“谍中谍”。
关键词:天基太空监视系统,可见光传感器,卫星,SBSS,SBV作者简介:苏霍伊,男,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研究员,关注空天领域研究,著有《美国导弹靶场测量船综述》等。
2009年2月10日,一颗美国通信卫星与一颗俄罗斯报废的卫星在太空中相撞,这是历史上首次卫星相撞事故。
因相撞概率之低,固令人瞠目结舌,而这次碰撞产生的约12000块太空碎片,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围绕地球运转,必将给人类太空活动带来极大的威胁。
那么,如何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如何避免航天器被太空碎片击中,将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
而美国空军即将发射的“天基监视系统”(简称SBSS)卫星,能够探测太空碎片的轨道数据,并将其传输给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简称NASA),从而避免碎片与国际空间站或者航天飞机空中相撞。
美国发射SBS S卫星貌似是为了保护美国自身的太空资产,但实际上等于变相增强自身太空进攻能力。
SBSS卫星是美国空军发射的,自然它的任务绝不是为NASA探测威胁太空安全的碎片这么简单。
SBSS卫星更重要的任务是监视太空中的他国卫星,所获取的卫星轨道数据将会交给美国国防部,以支持日后的军事行动。
根据美国的国家太空政策,美国拥有“必要时拒止对手使用太空的权力”。
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别国被视为威胁,美国可以根据自己的安全需要对别国的太空设备发起攻击。
SBSS卫星所提供的有关目标的轨道、行踪等详细的数据,无疑都将转化成美军未来反卫星武器瞄准的座标。
因此可以说,SBSS本质上就是美军在太空部署的侦察兵。
技术背景早在冷战期间,美国就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由全球25个陆基雷达站点以及多个太空望远镜观察点组成的监视网,专门监视地球附近太空的各种物体。
但是这个监视网并不完善,存在许多问题。
由于这些监视点都建在地面上,受天气影响较大,太阳风暴会干扰雷达的探测效果,而云雨天气则会影响太空望远镜。
另外由于地面监视视野有限,只有当太空物体飞越雷达所在地上空时,雷达才能发现;太空望远镜则得依靠太空物体反射的光线来识别物体,所以太空物体不但要在其视野内,而且要处于恒星光线的照射之下。
而美国空军要发射的“天基监视系统”(简称SBSS)卫星则可以弥补陆基太空监视网的这些不足。
SBSS 卫星上搭载高速自动运转的深空望远镜型数码相机,可随时捕捉到太空中物体的变化情况。
图一:美国波音公司网站上的SBSS设想图作为美国发展天基太空监视能力的重要计划,SBSS将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称为Block 10,目标是研制和部署一颗“探路者”卫星,以此来替代美国目前唯一的天基探测器——中段空间实验(简称MSX)卫星上的天基可见光(简称SBV)探测器,以此来提供一种过渡性的天基太空监视能力;第二个阶段称为Block 20,这个阶段将部署由4颗卫星组成的卫星星座,并将应用更为先进的技术,而Block 10阶段得到的经验和技术将用来指导Block 20。
“探路者”BLO CK 10是整个天基监视卫星星座名符其实的探路者,而BLOCK 20作为BLOCK 10的后继者,将具备更多的功能。
也可以说,“探路者”Block 10将成为美国未来太空优势和组建SBSS星座的跳板。
最初的计划是SBSS星座由3-8颗卫星组成,首颗“探路者” BLOCK 10卫星在2007年发射,所有的卫星于2010年投入运行,每年的运行费用600万美元,每颗星的寿命约为7年,投入使用后,该系统将能每天对大多数卫星的位置数据进行更新。
但是由于国会对SBSS重要性的疑虑以及研制成本一增再增,研制与发射计划也一拖再拖,至今“探路者”卫星都没有升空。
SBSS星座将会对地球轨道上的所有常驻物体进行实时的探测和跟踪——尤其是地球同步轨道。
任务包括对卫星距离和太空物体识别(简称SOI)数据的收集、处理和通信。
SBSS还将支持获取太空监视的关键性能参数(简称KPPs),勾画出美国太空司令部(简称USSPACECOM)有关太空控制的最高需求文件(简称CRD)。
这一项目的预算活性为7,属于可操作系统发展,因为它们是现有可操作探测器网络的发展或改进。
研发历程——千呼万唤始出来2001年1月,当时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手下的“美国国家安全空间管理和组织评估委员会”(简称拉姆斯菲尔德空间委员会)声称,针对美国设备的切实威胁不久就将会出现,要密切关注美国太空设备的脆弱性。
在2002财年,天基太空监视系统(简称SBSS)计划得以展开,美国计划发射一系列携带可见光探测器的卫星,实现太空态势感知(简称SSA)能力。
多颗天基太空监视卫星组成的星座将会为美国提供太空态势的实时感知能力,以满足未来其争夺制太空权行动的需要。
2004年3月,诺斯罗普•格鲁曼空间与任务系统公司得到了成本外金额达4600万美元的合同,诺斯罗普•格鲁曼任务系统公司(简称NGMS)负责开发和交付第一颗在轨的SBSS“探路者”(BLOCK 10)卫星,包括这颗载有光学探测器卫星的设计、制造、发射和操作所需的材料和人力成本,以及首颗卫星地面操作部分的设计、制造和操作。
这笔资金只是基本合同的补充。
基本合同由加利福尼亚州的波音公司及其合作伙伴美国科罗拉多州的鲍尔宇航技术公司负责,波音/鲍尔团队是美国空军太空与导弹系统中心为诺斯罗普•格鲁曼任务系统公司选择的子承包商。
2004年5月20日,波音公司及其合作伙伴鲍尔宇航技术公司获得了一份价值1.89亿美元的合同,在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指导下,为美空军研制和部署天基监视系统(SBSS)。
合同要求到2007年晚些时候,波音公司与其合作伙伴鲍尔宇航技术公司研制并发射一颗可跟踪空间移动目标的卫星。
其中鲍尔公司负责研制卫星载体,波音公司团队负责任务计划制订、任务数据处理、发射。
在该系统移交给空军之前,波音公司的“幻影工作组”(Phantom Works unit)还将负责该系统一年的运行。
2004年11月2日,波音公司宣布,其已经与合作伙伴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成功地完成了天基太空监视系统(简称SBSS)“探路者”(BLOCK 10)项目的集成基线评审(简称IBR)。
这是初步设计评审(简称P DR)之前的一个意义重大的项目里程碑。
波音公司空军太空系统副总裁说,“我们的集成基线评审证明了波音正在按时取得进展并引领着一个成熟的、可执行的项目。
”2005年4月6日,波音公司与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合作,成功地完成了天基太空监视(SBSS)“探路者”系统的初步设计评审(简称PDR)。
初步设计评审在加利福尼亚州亨廷顿进行,包括来自政府和承包商在内的100多位参与者对天基太空监视"探路者"系统的基础结构和设计进行了全面评审。
此次评审达到了地面段初步设计详细评审(由波音公司1月初进行)和航天器初步设计详细评审(由鲍尔航天公司1月末进行)的顶点。
在为期四天的初步设计评审总结会上,美空军对评审水平十分满意。
但是2005年年底,一个独立的评审小组发现这一项目的基线不可行,装配、集成和试验计划存在风险,其需求也被夸大。
由于成本增加和进度落后,SBSS项目在2006年做出调整,改进装配、集成和试验计划,成本增加了1.3亿美元,发射时间也向后推迟了18个月(原本计划推迟至2009年4月,但是现在又被推迟,最近预计是在7月发射)。
2006年4月14日,SBSS执行委员会与美国空军太空与导弹系统中心司令官迈克尔•海默将军进行了会晤,商讨解决数千万美元的成本增长以及进度滞后的问题,以完成"探路者"项目的调整。
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同意,在其作为美国空军太空对抗任务领域主承包商的管理角色问题上做出让步,将项目监督权归还给军方,从而使空军能够与建造实际硬件的工业团队——波音公司及鲍尔公司直接进行交流。
尽管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被解除了项目监管权,但其太空对抗任务领域主承包商合同依然存在,因此授给波音及鲍尔公司的子合同无须花费额外的成本重做,也不会遭到推迟。
不过,太空对抗任务领域主承包商合同将在“探路者”卫星发射后终止。
2006年9月,SBSS团队选定卫星光学载荷的关键部分——电荷耦合器件(简称CCD)供应商——半导体技术联合公司(STA)。
CCD是卫星上收集图像的光学载荷的重要部件,其研发被认为是SBSS项目中技术风险最高的工作。
为了获得高质量、达到飞行级别的CCD,STA与亚利桑那大学成像技术实验室进行了合作,后者负责原料晶片的处理和涂层。
STA公司的CCD最终成功通过了环境试验和寿命试验。
2007年1月,经历了2006年的一系列设计评审后,SBSS“探路者”终于进入关键设计评审。
在为期4天的评审过程中,来自政府和工业界的100多名代表对“探路者”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集成、总装与测试方法以及运行方案进行了审议。
1月8日,“探路者”系统成功通过关键设计评审,也意味着该系统已由研发阶段转入工程制造阶段。
2007年12月12日,波音公司成功完成了天基太空监视系统一系列的试验。
完成的试验包括:用可见光探测器记录首幅图像、首次减少卫星舱的动力消耗、对可见光探测器望远镜进行成功的热真空试验。
波音旗下的太空情报系统公司副总裁称,随着这些试验的成功完成,波音公司将继续满足为美空军制造高质量太空态势感知系统的要求。
2008年4月21日,波音和鲍尔公司领导的天基太空监视系统Block 10团队宣布,已经完成了有效载荷电子装置、高速陀螺框架的研制工作,试验了太空飞行器的可见光探测器,启动了载荷集成和试验工作。
SBSS卫星的陀螺框架和可见光探测器能够在太空中响应任务。
波音公司提供的星载计算机具有快速探测太空目标的特性,并能为改良的Block 10性能提供未来能力。
集成前,成功的陀螺框架功能试验检验了其最大转速、加速度和机动范围等能力,这个两轴系统可旋转和支撑226.8千克的有效载荷。
可见光探测器、陀螺框架和有效载荷电子装置的完成,标志着SBSS卫星已有85%的飞行硬件完工。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集成工作,验证了SBSS团队研发先进系统的能力。
硬件与相关软件的完成是SBSS计划的一个重大里程碑,也是支持太空态势感知技术升级的一次大飞跃,由此向发射就绪又靠近一步。
2008年5月,波音公司表示,已经完成SBSS的卫星操作中心(简称SOC)硬件安装,并开始与哈里斯公司、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合作研发SBSS的地面系统。
2009年2月初,波音公司宣布,成功完成SBSS的首次卫星测试,显示出SBSS系统具备地面系统和空间系统“端到端任务功能”的集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