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修订稿

合集下载

新课改下化学课堂的德育渗透.docx

新课改下化学课堂的德育渗透.docx

新课改下化学课堂的德育渗透对立统一思想即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思想。

例如:在“乙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乙烯分子的结构出发,通过与烷烃分子价键结构的比较,键能大小的比较,得出乙烯分子中的碳碳双键性质比烷烃分子中的碳碳单键活泼的结论,进而学习乙烯性质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时就会得心应手了。

又如对于“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在整个反应过程中,电子虽然发生了得失或偏移,但转移的电子总数自始至终都保持着守恒,通过这一思想的影响,对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内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立统一思想是化学学科思想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限于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对立统一思想的挖掘,就会使学生只看结果,忽略化学变化的本质过程,违背化学学科的认知规律。

系统化思想即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规律推现象的思想。

例如:在各类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教学时,教师通过卤族元素的教学,引导出同一族元素性质变化的规律,通过常见第三周期元素的教学,引导出同周期元素性质变化的规律。

在接受了系统化思想培养之后,当遇到一些未知元素及化合物时,学生就可以大胆推理,悉心求证,确定它们的性质及用途。

系统化思想对化学学科的研究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通过课堂教学中系统化思想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地拓宽,逻辑推理能力得到增强,通过实践——理论——再实践这一基本环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实验观察思想即化学知识都来自于化学观察与实验的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有一些科学家的故事,例如:居里夫人于1899年从8吨废沥青铀矿中发现并分离出纯净的金属镭,并应用于医疗事业;诺贝尔经过四年几百次的艰苦而危险的实验成功研制硅藻甘油炸药;爱迪生失败二千次才获得的成功后,把曾经的失败归结为成功的必须步骤等;教师通过这些故事可以培养学生重实验观察的化学思想。

化学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与实验是化学学科获得发展的唯一有效途径。

透德育教育的化学案例(3篇)

透德育教育的化学案例(3篇)

第1篇标题:化学课堂中的德育教育——以“化学反应与环境保护”为例一、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化学污染成为其中一大问题。

为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某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引入了德育教育,以“化学反应与环境保护”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二、案例过程1. 引入话题,激发兴趣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了化学反应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化学污染的危害,激发他们对环保问题的关注。

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减少化学污染,保护我们的家园?”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

2. 实验探究,深化理解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与环保相关的化学实验,如“水质检测”、“土壤污染检测”等。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污染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实验,学生深刻认识到化学反应与环境保护的密切关系。

3. 课堂讨论,拓展视野教师组织学生就“化学反应与环境保护”这一主题进行课堂讨论。

学生从自身做起,提出以下观点:(1)节约用水、用电,减少化学物质的浪费。

(2)使用环保型化学产品,减少化学污染。

(3)提高化学废物的回收利用率,减少化学废物对环境的影响。

(4)加强化学知识普及,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4. 案例分析,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典型案例,如“三聚氰胺事件”、“水污染事件”等,让学生了解化学污染对人类生活的危害。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反思,提高道德素养。

5. 实践活动,践行环保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

在活动中,学生亲身体验环保工作,增强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三、案例效果1. 学生环保意识显著提高。

通过化学课堂中的德育教育,学生深刻认识到化学反应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了环保意识。

2. 学生道德素养得到提升。

学生在实验探究、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环节中,学会了尊重科学、关爱环境、勇于担当,道德素养得到提高。

3. 学生社会责任感增强。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积极参与环保工作,践行环保理念,社会责任感得到增强。

高中化学教学中德育意识的有效渗透

高中化学教学中德育意识的有效渗透

高中化学教学中德育意识的有效渗透摘要:高中化学教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进步,仅仅传授化学知识已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德育教育的渗透成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必然要求。

本文将探讨高中化学教学中德育意识的有效渗透,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方法,以期能够为高中化学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化学教学;德育意识;渗透;策略1. 引言2.1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德育意识的重要体现。

通过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实验中产生的废液、废料等,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通过教学案例讲述科学家的道德行为,引导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是德育意识的重要内容。

通过开展化学实验、化学研究等活动,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在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1 设计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是高中化学教学中德育意识渗透的有效手段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评价科学家的道德行为,并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在讲解有机化学时,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案例,让学生讨论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

3.2 开展实验中的德育教育3.3 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竞赛和科学研究科学竞赛和科学研究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化学竞赛和科学研究项目,让他们亲身体验科学的乐趣和挑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

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正确处理科学竞赛中的道德问题,引导他们遵守科学竞赛的规则和道德准则。

4. 结论高中化学教学中德育意识的有效渗透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通过设计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教学案例、开展实验中的德育教育、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竞赛和科学研究等方式,可以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将德育教育渗透在化学教学中

将德育教育渗透在化学教学中

浅谈将德育教育渗透在化学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心理、远大理想和获取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是学校教育的目标。

为了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应将德育教育渗透于教学中,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智育和德育一起抓,既教书又育人。

下面从六个方面简单谈谈我在化学教学中是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

一、将爱国主义思想渗透在化学教学中热爱自己的祖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化学课上教师要富有激情地介绍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化学的研究更是令世人瞩目的。

许多化学成果在世界化学史上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如我国造纸、火药、冶炼和陶瓷等。

我国是最早利用天然气和使用湿法冶金技术的国家。

我国化学工业在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发展,让人们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65年我国成功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又在世界上第一个用人工方法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张青莲主持测定了多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并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新标准。

还有两弹一星、纳米碳管、高分子材料、飞天梦想的实现等,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让学生认识到要学好科学知识,做一个有用的人。

通过介绍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先生的先进事迹来教育学生:侯德榜从小学习勤奋,以十门功课满分的成绩赴美留学,学成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

在日本侵华战争时,拒绝日本鬼子的合作,率众入川,筹建川厂。

经过他的不懈努力,终于发明了联合制碱法,打破了欧洲垄断造碱的历史,结束了中国人用洋碱的历史。

他改进的造碱工艺,被世人称为“侯氏制碱法”,闻名世界,为中华民族争了光。

通过讲述该事迹增强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为国争光的意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中国使用芥子气等化学武器,拿中国人进行化学实验等,教育学生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国耻,奋发图强,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高中化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德育教育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

如何将德育教育融入高中化学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不仅获得科学知识,更具有良好的品格和道德修养?这是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化学教学的学科特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验性、观察性和实践性。

化学知识的习得需要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与此化学又是一门涉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学科,化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化学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这就为渗透德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1. 培养实验精神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做实验、观察反应现象和总结规律,不仅可以深入理解化学知识,更能培养实验精神和动手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遵守实验守则,注意安全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严谨性和责任感,从而渗透德育教育。

2. 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故事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化学与环境、健康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在教学中强调绿色制药、绿色化工的理念,教育学生要珍惜资源,爱护环境,促进学生自觉地践行环保理念。

3. 强调严谨求实化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学会严谨求实、认真负责。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故事等方式向学生传递严谨求实的态度和精神,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到认真负责,不随意做出结论,勇于追求真理。

4.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化学技术化学技术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伴随着风险和问题。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化学技术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化学技术,认识到化学技术的利弊,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完整版)德育学科渗透实施方案(化学)

(完整版)德育学科渗透实施方案(化学)

德育学科渗透实施方案(化学)青山中学梁冰《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成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此,作为高一化学教师,应该多思考如何对高一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学校以德育为首,这是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所决定的,也是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所处的主导地位所决定的。

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此话明确表达和肯定了德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德育为首,并不是德育唯一,更不是孤立,架空德育。

必须坚持五育并举,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德育为首,并不排斥其他教育,也不能代替其他各育,德育只有渗透到其他各育中,只有充分发挥德育对各育的导向作用和动力作用才能体现德育的首要地位。

二、实施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1.上好绪言课:在绪言课中我充分利用课件、挂图向学生大力宣传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 我国古代化学上的发明创造: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灿烂的文化,对人类的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

我们的祖先在50万年以前就掌握了火的利用;西汉前期出现了书写和绘图的纸,几个世纪后传人外国,纸的发明是用化学方法制成较纯的纤维素高分子的一项重要成就,我国劳动人民在1000多年前就制造出火药,火药的发现,是人们从化学能转变成机械能的先声,是人类科学发展史中的里程碑。

通过这些生动史实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对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现代化学科学的伟大成就。

新中国诞生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奋图强,勇攀科学高峰,取得了巨大成就。

1965年我国化学家首先用人工方法合成了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 1981年我国又首先用人工方法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超导体的研究;碳60分子结构及性质的研究;对新能源氢化钛的研究等都走在世界前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煤、水泥,原盐、稀上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钢铁产量进入世界钢铁大国行列;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位,增长速度居世界首位。

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实地反 映实验 中观察 到的各 种现象 , 即使 观察到 的现 象 与预期 的现象有 出入 , 得 的数 据 出了偏差 , 测 也不能 随 意捏造事实或修改实验数据. 必要 时可 以通 过反复重做 实验 , 以求得 真实 结果 , 以此培养 学生树 立严谨 的治 学 态度和科学态度.
三 、 境 保 护 饶 的伟 大祖 国, 养学生 热 培
爱 祖 国 、 设 祖 国的 思 想情 感 . 建 2 通 过我 国 著名 化 学 家 的 感人 事迹 , 发 学 生 勤 奋 . 激
学 习的 爱 国热情
定条 件下相互转换 , 共处 于一个统一体 中.
2 人 生观教 育 .
越条件 , 以赤诚的爱 国之 心 回到祖 国 , 建起 了具 有世 界 先 进 水 平 的 永 利 碱 厂 . 了发 展 我 国 的 民 族 工 业 , 德 为 侯 榜先生全 身心地 放 在制 碱T 艺 和设 备 改 进上 , 过 多 经 次 的摸索和试验 , 终于发 明 了“ 氏制 碱法 ” 从 而名 震 侯 , 中外 , 中华 民族争得 了荣 誉. 过介 绍这 些著 名化 学 为 通 家 的事迹 , 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 立志成材 、 效祖 国的爱 报
亿 吨, 居世界第 三位 ; 在非金属 矿产资 源方面 , 国的黄 我 铁矿 、 膏、 晶石 资源居 世 界首位 , 棉 、 石 、 矿 、 石 重 石 萤 磷 滑石 、 云母 等 1 种非金属矿产 资源名列 前茅 , 3 已探 明的 铝土矿资源储量为 1 亿吨 , 2 居世 界第 五位 ; 石油 和天然 气资源丰富 , 先后开发和建立 了大庆 、 胜利 、 华北 、 中原 、

各 国. 在近 现代化 学史 上 , 国的化 学家也 为人类社 会 我 的进 步做 出 了巨大 的贡献 , 别是建 国后 , 国在化 学 特 我

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工作总结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工作总结总结是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价与描述的一种书面材料,他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让我们好好写一份总结吧。

总结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新课标指出:“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作为中学化学教师,我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主要做到了以下方面:一、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在形成和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的过程中,始终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发展的强烈影响,它所研究的内容无不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如电解水实验,水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是这个化学变化的依据,但在通常情况下,即使在加热条件下,水也是非常稳定的,只有在直流电的作用下,水才能分解生产氢气和氧气,所以“通电”是水分解的外部条件。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辩证法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即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必须通过外因起变化,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再如,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进行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时,实验的结果,说明了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即质量守恒,这一规律正好验证了哲学上的`物质是永恒不灭的规律。

从而使学生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能认识到,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独立存在客观实在,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物质是永恒的,这正是辩证唯物主义所阐述的物质观。

还有碳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不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等实验,这说明了物质的量变能引起质变,所以说量变到质变是化学运动的基本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关键词】化学德育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他们的思想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盛衰和祖国的未来。本文从“德育教育是化学教学的基本任务”和“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两方面谈了一下自己的看法。 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美国总统罗斯福也曾说:“人才的含金量最主要在于他的德性而不是他的才能。”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他们的思想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盛衰和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善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和科学文化水平,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大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江泽民曾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明确指出:“德育是的灵魂”。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谈到教育问题时也特别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德育在学校教育几乎无处不在。所以我们化学教师在教书的过程中,同样也要注重德育。 一、 德育教育是化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曾告诫我们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幸福》一书中说: 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中华民族是重视德育的民族。“立德”为我国古代所谓“三不朽”之一。《左传》载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尽管我国早已确立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也有“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然而纵观现行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学校仍然存在着严重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一个地方教育工作的好坏,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一个学校领导的政绩如何,一个教师的水平怎么样,都要由“升学率”来衡量、来体现。不少学校、领导、教师把学习成绩凌驾于一切工作之上。一味地追求所谓的“高分”、“平均分”,使得学校为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而背离、放弃了德育的要求。很多老师把“教书育人”,做成了单纯的教书,并没有育人。部分学生法律意识及社会公德意识淡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严重,甚至于部分学生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令人扼腕叹息。根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一项统计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清华大学刘海洋伤熊事件、云南大学马加爵杀害同学事件、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事件。当我们痛恨于这些残酷的行为、震惊于这些扭曲的心灵时,我们是否想过,为何学校的学生心理会这么脆弱做事会这么极端可以说,当前的大中学生拥有比以往任何年代的学生都多得多的知识和信息,但伴随而来的却是道德水平普遍下降、社会责任感降低,拜金主义、享乐主 义、极端个人主义,各种恶习、陋习屡见不鲜……如此种种问题,与我们所处的社会和时代格格不入,非常不协调,着实令人担忧。 二、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利用教材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平时的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史料鼓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之心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国主义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的中心内容。列宁曾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教材中根据内容的特点安排了多处我国化学的成就,为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把握好,以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信念,激发学习热情。如夏末商初(公元前16世纪)我国进入了青铜器时代,重达875kg的司母戊鼎堪称世界之最。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了铜盐溶液里的铜能被铁出来,从而发明了湿法炼铜。它成为术的先驱,在世界化学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我国在时期,炼丹家就已经用硫黄、硝石等物炼丹,从炼丹炉偶然发生的现象中得到启示,再经过多次实践,找到了火药的配方。而欧洲人约在13世纪时才懂得黑火药的使用。在教学中结合教材有关章节穿插介绍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化学在世界上是一流的,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又如在讲授碳酸钠的时候,可以抓住时机向学生介绍“侯氏制碱法”。“侯氏制碱法”,是一个以中国人的姓名命名的发明。在我们国家深受帝国主义欺辱、被别人称为“东亚病夫”的时候,一个 中国人的名字能够闪烁在世界科学的舞台上,将世界制碱科学史推向一个新阶段,这充分显示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二)介绍化学家的事迹,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化学中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是在长期艰苦的实验后总结出来的,包含着科学家多年的心血、汗水、失败和挫折。他们都是沿着崎岖的小路,攀登上化学的高峰。他们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以及百折不挠、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以此来教育学生在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培养学生不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如上元素周期表的简介时,老师可以抓住时机介绍门捷列夫在发现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这条路上吃尽了苦头。他不分昼夜地研究着,把每一种元素都记在一张小纸卡上。他企图在元素全部的复杂的特性里,捕捉元素的共性。他的研究,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可他不屈服,不灰心,坚持干下去。他的脑子因过度紧张,经常。但是,他的心血并没有白费终于发现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在讲授酸碱指示剂时,可以向学生们介绍波义耳偶然把盐酸溅到了紫罗兰花瓣上了,发现紫罗兰花瓣变成了红色。这位追求真知,永不困倦的科学家,为了获得丰富、准确的第一手资料,采集了药草、牵牛花,苔藓、月季花、树皮和各种植物的根……泡出了多种不同颜色的浸液。他发现有些浸液遇酸变色,有些浸液遇碱变色。今天,我们使用的石蕊、酚酞试纸、pH试纸,就是根据波义耳的发现原理研制而成的。又如侯德榜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中国近代化学工业 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制碱工业的权威。在他的技术指导下,中国在20年代建成了亚洲第一大碱厂,生产出优质纯碱,获1926年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进步的象征。侯德榜深入实际工作,艰苦奋斗,数十年如一日。他从不居功自傲,常和工人们钻锅炉,跑下水道,哪里有问题,他就出现在哪里。一次,为解决大连碱厂干燥锅出现的问题,年过花甲的侯德榜,亲自钻进60—70℃高温的干燥锅观察了解,再和大家一起讨论解决的办法。他的儿女们总结他父亲的特点时说:“他对工作简直着了迷!”“他年轻时整天在工厂,到了晚年,又只认得他的办公桌。” (三)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追求真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十分重要的。纵观化学的发展史,化学之所以能得以迅速发展,是与许多化学家所采取的科学态度分不开的。当实验结果与化学理论发生矛盾时,他们往往会采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分析、探索,进而有了新的发现,推动化学的前进。如1772年,拉瓦锡称量了定量的,使之燃烧、冷却后称量灰烬()的质量,发现质量竟然增加了!他又燃烧,同样发现灰烬的质量大于硫磺的质量。这和当时的燃素学说是相悖的。燃素学说认为燃烧是分解过程,燃烧产物应该比可燃物质量轻。从此他做了很多实验来证明燃素说的错误。1777年,拉瓦锡向法国科学院提交了划时代的《燃烧概论》,系统地阐述了燃烧的氧 化学说,将燃素说倒立的化学正立过来。这本书后来被翻译成多国语言,逐渐扫清了燃素说的影响。化学自此切断与古代的联系,揭掉神秘和臆测的面纱,取而代之的是科学实验和定量研究。化学由此也进入定量化学时期。又如居里夫妇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钋和镭的发现,以及这些放射性新元素的特性,动摇了几世纪以来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化学家们历来都认为,各种元素的原子是物质存在的最小单元,原子是不可分割的、不可改变的。按照传统的观点是无法解释钋和镭这些放射性元素所发出的放射线的。因此,无论是物理学家,还是化学家,虽然对居里夫人的研究工作都感到有兴趣,但是心中都有疑问。为了证实这一科学发现,也为了进一步研究镭的各种性质,居里夫人从矿石中提炼出了十分之一克极纯净的,并准确地测定了它的原子量。由此证实了镭的存在。 (四)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并不是一句空话,也并不只是少数科学家或科研机构的专门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和意识,并且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为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作出自己的贡献。如在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时,我们可以用点滴板来代替实验用的小试管,这样操作就节约了药品,减少了污染。又如在讲授爱护水资源的时候,让学生思考、讨论并总结在现实生活中你应该如何节约用水。如洗手在打肥皂时应该将水龙头关掉,用淘米水浇花,用节水型的洗衣机和抽水马桶等。使学生知道了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来节约水资源。在日常生 活中像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不乱扔塑料袋等这些行为不过是举手之劳,只要稍加注意,就是在进行保护环境的工作。在教材中有不少环境污染的例子,如日本的水俣病事件,伦敦光化学烟雾事件,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目前,我国地区污染程度相当于发达国家在50-60年代的污染最严重时期。教师可以抓住人们最关注的一些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酸雨、海洋污染、淡水缺乏、土地沙漠化等,其绝大多数与化学有直接的关系。从环境污染物的组成上看,有约70%属于化学物质。因此,要解决这些污染问题,消除或减少这些污染物的危害,需要化学知识。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与环境有关的内容,适时穿插和渗透环境保护问题,增加学生的环境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感到要学好化学知识,为保护人类环境作出本身的一点贡献。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好时机。化学实验过程中,常产生有毒气体、废液和固体废弃物,实验中设法把污染物处理掉,处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最终把这种行为潜移默化为习惯,这对学生将来在实际工作中,注意保护环境有直接影响。在教学中,应对某些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实验进行改进,如硫在氧气中的燃烧,剩余气体混合物不能直接排到空气中,应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掉二氧化硫气体,避免其对环境和人的危害。作酸碱盐学生实验时,实验室应准备专门盛放废酸液和废碱液的废液缸,实验后将酸性废液和碱性废液反应,调到pH中性左右再排放。含有重金属离子的废液不能直接倒人下水道,会腐蚀铁质下水管道和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