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韦努蒂翻译思想的差异_任淑坤
从中国五四时期文学翻译实践看韦努蒂翻译理论的局限性

从中国五四时期文学翻译实践看韦努蒂翻译理论的局限性作者:张楠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0期摘要:韦努蒂提出解构主义的“异化”概念,其实质是反对殖民主义的翻译观、抵抗英美民族中心主义和帝国主义文化价值观在翻译策略选择上的体现。
本文从中国五四时期文学翻译实践来探讨韦努蒂翻译理论的局限性。
关键词:韦努蒂;异化;文学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0--01韦努蒂主张异化目的在于抵抗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希望籍此表现国外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
方向性是其理论的一个特点,即对于身处强势文化的译者将弱势文化的文本译入时应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以抵抗文化中的殖民主义。
他也曾明确指出其倡导的异化翻译是不适用于科技翻译的,因为科技翻译主要是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他的理论主要适用范围是文学翻译。
检视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在五四时期中国译者对英美等国的文学作品的翻译正是与其理论的方向性相反——即从强势文化译入弱势文化。
那么中国当时的这些译者们是否采取了与异化相反的归化翻译策略来反对文化中的殖民主义、抵抗英美民族中心主义和帝国主义文化价值观呢?如果没有,那么是否助长了强势文化在中国的文化侵略呢?随着五四运动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鲁迅为代表的译者们期望通过对更先进社会的文学作品的译介活动提高我们的语言、文学,推进文化的进步,从而推进社会的革新。
周作人说过“我们翻译介绍外国作品的原意,一般是用作精神的粮食,一半也在推广我们的心目界,知道我们以外有这样的人,这样的思想与文词…”鲁迅主张在翻译中容忍“不顺”,并非一种能够消极的办法,而是一种积极的主张,为的是“输入新的表现法”和改进中文的文法、句法。
周氏兄弟的这些思想也都体现在其译作中,他们直接从英文译为汉语的一部代表作品是《域外小说集》。
我们选取一些例子来看周氏兄弟是如何贯彻其直译的思想的:1. 句子结构的直译(原文)“What a curious thing!" he cried; "there is not a single cloud in the sky, the stars are quite clear and bright, and yet it is raining. The climate in the north of Europe is really dreadful. The Reed used to like the rain,but that was merely her selfishness.”(译文)“异哉!空中了无云物,星光灿然,雨乃遽降,北欧天气殊恶也。
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

广角视野 wide angle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白 丹(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 710064)【摘 要】中国文化名人鲁迅不仅是文学家,而首先是翻译家。
本文通过对鲁迅翻译活动做以详尽探查,对其翻译思想做以系统深入分析,阐明了鲁迅对翻译理论的独特贡献。
同时广泛联系国内外翻译理论史,旨在让读者对鲁迅的翻译理念在全球翻译研究中所占的位置有一个通贯的理解。
在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盛行的大环境下,挖掘本民族的译学文化,无疑具有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鲁迅;翻译理论;翻译思想;创新一、导 论鲁迅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名人,其小说、杂文、小品文都是开创性的。
但是他的翻译思想与理念却少有人问津。
1938年蔡元培先生主编了第一套20卷本的《鲁迅全集》,其中半数为鲁迅译文。
据学者李季统计,“鲁迅的译著共有五百万字,其中翻译就占有二百九十万字,甚至超过了他的著述”。
但是他的翻译思想与理念却少有人问津。
在鲁迅留下的1000多万字中,有一半是翻译文字。
“不少学者指出,鲁迅首先是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
在社会历史大断裂、新旧文化大洗牌的年代,鲁迅在‘拿来主义’思想指导下开展的译介工作,形成了其特有的翻译出版思想和工作原则,被誉为‘不仅改写了小说翻译史上的色调,也开启了文学翻译新的风气’。
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指出:“鲁迅首先是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他大量的精力用在翻译”。
然而,目前只有“鲁迅谈翻译”之类的文章,以及大量的鲁迅翻译实践活动成果,因此,本文将从鲁迅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两个方面探究鲁迅作为翻译家的重大贡献。
二、鲁迅的翻译实践活动鲁迅的翻译活动横跨启蒙与现代两个翻译繁荣时期,共翻译了14各国家近百位作家200余种作品。
据李万钧先生统计,“鲁迅前后长达33年的翻译生涯中,共翻译了十五国一百一十人的两百四十四种作品”。
鲁迅的翻译活动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五四运动之前的翻译初期。
早在1903年日本留学期间,他便翻译了法国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地底旅行》及雨果的《随见录》中的《哀尘》。
质疑韦鲁蒂的“异化”翻译策略——不能自圆其说、经不起翻译实践检验的“异化”翻译策略

New Explanations of Lu Xun's Keep Foreigness and Venuti Lawrence's Foreignization 作者: 李田心
作者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东广州510545
出版物刊名: 武夷学院学报
页码: 59-65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1期
主题词: 鲁迅 贡献 韦鲁蒂 不能自圆其说 新解
摘要:中国一些翻译理论家将韦鲁蒂的Foreignization翻译成"异化"并使之成为流行的译名。
研究发现Foreignization翻译成"异化"是误译,正确译名是"洋化"或者"外化"。
韦鲁蒂的"异化"(Foreignization正确译名"洋化"、"外化")违背翻译本质和翻译的目的,是反翻译。
鲁迅对世界翻译理论做出巨大贡献,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归化"翻译策略和"保存洋气"翻译策略的学者。
中国翻译理论界只认可韦鲁蒂的domestication(被译成"归化")和"异化"(Foreignization正确译名"洋化"、"外化")。
可是,鲁迅早在韦努蒂60年之前提出的"归化"和"保存洋气"被淹没和覆盖在韦努蒂的domestication(被译成"归化")和"异化"Foreignization(正确译名"洋化"、"外化")之中了。
中国翻译理论界将鲁迅的"保存洋气"与韦努蒂的"异化"Foreignization(正确译名"洋化"、"外化")划等号,可是实际上鲁迅的"保存洋气"与韦努蒂的不能自圆其说的"异化"Foreignization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韦氏翻译思想的发轫:韦努蒂异化翻译之再解读

韦氏翻译思想的发轫:韦努蒂异化翻译之再解读
赵佳佳;摆贵勤
【期刊名称】《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6
【摘要】通过简单回顾国内学者对于韦努蒂的研究,重新梳理了韦氏翻译思想,并且解读了其关键词“异化翻译”,“抵抗式翻译”,“反常忠实”,重点阐述了异化翻译的来源,同时结合学者的相关研究对韦努蒂的异化翻译思想做出评价。
异化翻译是韦氏翻译思想的发轫,韦努蒂由此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并且借助异化翻译阐发自己反对英美文化霸权的政治议程。
实施异化翻译应该对于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实力差异做出更为细致和具体的考量。
【总页数】3页(P93-95)
【作者】赵佳佳;摆贵勤
【作者单位】新疆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830052;新疆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83005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韦努蒂与鲁迅异化翻译思想之不同
2.《透明的红萝卜》日译本特色词汇评析——基于韦努蒂的异化翻译思想
3.《透明的红萝卜》日译本特色词汇评析——基于韦努蒂的异化翻译思想
4.韦努蒂的异化翻译思想评析
5.韦努蒂的异化翻译思想评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鲁迅、钱钟书翻译思想比较

A Comparison between Lu Xun and Qian Zhong-
shu's Translation Thought
作者: 任淑坤
作者机构: 河北大学外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出版物刊名: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35-137页
主题词: 鲁迅;钱钟书;信达雅;归化与异化
摘要:对于翻译,鲁迅和钱钟书均有着独到的见解,其中亦有契合之处.他们对信、达、雅中的达与雅都持有异议;在归化与异化上虽有不同的取舍,但在以翻译为媒介的文化交流上看法却趋于一致;对译中之讹的态度,更是发人深醒.他们的这些论述,对当今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研究仍然具有启发、借鉴意义.。
从异化翻译的确立到存异伦理的解构:劳伦斯韦努蒂翻译理论研究

从异化翻译的确立到存异伦理的解构:劳伦斯韦努蒂翻译理论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探讨劳伦斯·韦努蒂的翻译理论,特别是他从异化翻译的确立到存异伦理的解构的演变过程。
韦努蒂作为当代翻译理论的重要人物,他的理论贡献对翻译实践和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异化翻译的概念出发,阐述韦努蒂如何在这一基础上发展出存异伦理的翻译理论,并揭示这一理论对于解构传统翻译观念和伦理的重要性。
本文将概述异化翻译的核心思想及其在韦努蒂理论中的确立。
异化翻译强调保持原文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反对过度归化,即避免翻译过程中原文特色的丧失。
韦努蒂提倡异化翻译,旨在揭示翻译过程中被忽视的原文文化因素,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接着,本文将深入探讨韦努蒂如何从异化翻译发展出存异伦理的翻译理论。
存异伦理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尊重原文的异质性,保持原文的文化独特性和语言特色,同时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韦努蒂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文化交流的过程,因此,存异伦理是翻译过程中应遵循的重要原则。
本文将分析韦努蒂存异伦理翻译理论对解构传统翻译观念和伦理的意义。
传统翻译理论往往强调译文的忠实性和流畅性,而韦努蒂的存异伦理则挑战了这种观念,强调在保持原文异质性的也要考虑读者的接受度。
这种观念的转变对于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有助于推动翻译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二、异化翻译的确立异化翻译,作为一种翻译策略,其确立标志着翻译理论领域的一次重大转变。
这一转变的核心在于对翻译过程中原文与译文之间关系的重新认识。
在异化翻译的理论框架中,原文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译者的改造,而是积极地参与到译文的构建过程中。
这种转变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和文化思考,也反映了翻译理论研究者对翻译本质的不断探索。
劳伦斯·韦努蒂是异化翻译理论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他通过对传统翻译理论的批判和反思,提出了异化翻译的理念。
韦努蒂认为,传统翻译理论过于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和译文的流畅性,而忽视了原文的异质性和文化内涵。
“抵抗式翻译”的“异化观”之我见

“抵抗式翻译”的“异化观”之我见抵抗式翻译(resistant translation),是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他主编的《反思翻译》(Rethinking Translation)的前言中提出的翻译策略。
韦努蒂的翻译研究基础主要是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研究重点是将翻译置于社会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和历史等重大背景中考察,旨在通过对源语地“他者”价值观的凸显,抵制英美民族中心主义、帝国主义文化价值观和殖民主义翻译观。
此外,从译者主体性上来说,抵抗式翻译也可以提高译者的地位,使译者由的“翻译匠”的尴尬地位上升为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文化精英。
韦努蒂的抵抗式翻译采用后结构主义的破坏性方法来动摇译者隐藏自身的翻译方法,其主要的方法就是采取异化的形式,使译本读起来就像翻译,他认为“A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the site where a different culture emerges, where a reader gets a glimse of a cultural other, and resistance ,a translation strategy based on an aesthetic of discontinuity, can best preserve that difference, that otherness, by reminding the reader of the gains and losse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and the unbridgeable gaps between cultures”用这种不通顺的翻译来凸显“他者”特色,打破英美主流文化对于“他者”的期待视野,借此重塑源语地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原型。
翻译作为一项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是促进各民族间相互交流和影响的重要手段,翻译问题已不再纯粹是个语言问题。
从《阿Q正传》的日译来看韦努蒂的抵抗式翻译

第26卷 第12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6 No.12 2017年12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Dec. 201797文章编号:1008-8717(2017)12-0097-03从《阿Q 正传》的日译来看韦努蒂的抵抗式翻译段奥曼 徐 凤(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 山东 日照 276826)摘 要:受各国语言文化及政治经济等诸多差异的影响,作为跨文化交际的翻译活动多多少少带有信息失衡这一弊端。
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结合解构主义思想向美英文化霸权发起新挑战,提出了著名的抵抗式翻译策略。
这一策略对很多翻译家的翻译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面对西方文化霸权和归化翻译现象,构建翻译界的中国文化主体话语权的今天,韦努蒂提出的抵抗式翻译策略依然具有其合理性,依然对我国的文化翻译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作用。
本文试图对韦努蒂的抵抗式翻译策略进行系统的介绍,并以鲁迅小说《阿Q 正传》日译本的部分内容为例分析抵抗式翻译策略的具体应用情况,进一步探讨此策略对中日互译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劳伦斯•韦努蒂;抵抗式翻译;异化与归化;阿Q 正传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1953-)是西方解构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美国翻译理论界最活跃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
“结构主义翻译观认为,原文具有固定统一的意义,意义存在于语言之先,语言只是表达意义的工具,原文作者是原文的主体,原文和原文作者是翻译的本原,译者的中心任务就是再现原文,同原文等值。
但是,解构主义派认为,原文意义是动态的、不确定的,译者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寻找和发掘原文的意义,原文靠译文存活、发展和成熟。
”[1]491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于一身的韦努蒂,秉承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的主张,追求文化的多元化。
他主张翻译在于“存异”,而非“求同”,反对以译入语为目的的传统的归化翻译策略,提倡译者在翻译中“显形”的异化翻译策略,以抵抗西方翻译中的欧美文化霸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与韦努蒂 的叛逆精神 。 但比较起来不难发现 , 的翻译思想还有其相异之处 。 弄清楚两人翻译思想 的差异 , 不仅有助于研究翻译策略 , 还有助于理解两 人思想中深层次的特点 , 而这或许是更有意义的 。
一、 对原创权威的不同态度
解构主义的三大目标之一便是文本的传统意 作者是一个独特文本的原创 义 。 传统观 念 认 为 , 者, 文本是作者情 感 的 自 然 流 露 , 是抒发自我感情 作者对文本有绝对的 的场所 。 文本意义是确定的 , 权威和最终的解释权 。 基于此 , 译者只能是原作者 译文只能是原文的派生物 。 这一观念长久 的影子 , 地统治着译界 , 决定性地将译者和翻译放在从属于 作者和创作的地位上 。 翻译研究和翻译批评也长期 以及对翻译技巧的介绍上 。 停留在对照原文与译文 , 从对原作者和原文本的态度来看 , 鲁迅仍然是 传统主义者 。 他力主最大限度地忠实作者的意图 , 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语言与形式特征 , 为译入语 硬 译” 就 的语言和文化输 入 新 鲜 的 血 液 。 鲁 迅 的 “ 是基于这样的观念产生的 。 为了不失原文 “ 精悍的 , , , 语气 ” 只得 “ 硬译 ” 保留原文的“ 仂 句” 容忍译文 , 晦涩 ” 与“ 难解 ” 希望“ 不 图 爽 快, 不怕艰难” 的 的“ , 、 “ 读者 “ 硬着头皮看下去 ” 以“ 输入新的内容 ” 新的
① 。 翻译之 “ , 、 表现法 ” 多少 “ 明白一些理论 ” 硬” 理
论本身的枯燥以及异域文本的陌生感 , 无疑会给读 、 “ 者的阅读带来困难 。 为此 , 鲁迅背负了 “ 死译 ” 曲 译” 的恶名 。 但为 了 保 存 原 作 的 真 貌 , 让读者能领 略原作的真谛 , 鲁迅坚定地支持并实施着直译 。 由
⑥ ⑦
任淑坤 鲁迅韦努蒂翻译思想的差异 “ 者的隐身 》 中: 异 化 翻 译 是 持 异 议 的 文 化 行 为, 通 过加盟在本土处于边缘的语言和文学价值观 , 拒绝 主流 , 从 而 包 容 被 排 斥 的 异 域 文 化。一 方 面, 异化 翻译将异域文本的民族中心主义移植到本土 , 对本 土的文化 、 政治议程提出异议 ; 另一方面 , 正是允许 具备了修正本土文学典律的潜 民族中心主义偏移 , 力, 表现出持不同 政 见 的 姿 态 , 才使得异化翻译标 示出异域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 起到文化重建的
[ ( ) 。 基金项目 ] 五四时期文学翻译的现代性 ” HB 1 2WX 0 0 6 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 “ 《 〈 , 《 《 “ 文艺与批评 〉 译者附记 》 鲁迅全集 》 第1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2 硬 译” 与“ 文 0卷, 1 9 8 1年版, 9 9页; ① 鲁迅 : 》 , 《 学的阶级性 ” 鲁迅全集 》 第4卷, 北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第2 1 9 8 1 年版 , 0 9页。
① ② ③ ④ ⑤
“ 二、 硬译 ” 和“ 异化 ” 的区别
如前文所述 , 鲁迅与韦努蒂对作者与原文本持 这也决定了他们各自分别提倡的 截然不同的态度 , 硬译与异化并非等同 。 “ 硬译 ” 可以说是相对极端的说法 , 其核心是直 鲁迅自己当时并无意将其作为一种翻译方法提 译, 出 。 他首次 提 及 “ 硬 译” 是在1 文艺与批 9 2 9年的《 “ 评》 译者附记中 : 因为译者的能力不够和中国文本 来的缺点 , 译完一看 , 晦涩 , 甚而至于难解之处 也真 倘将仂句拆下来呢 , 又失了原来精悍的语气 。 在 多, 我, 是除了 还 是 这 样 的 硬 译 之 外 , 只有束手这一条 — — 这就是所谓 ‘ — — — 了, 路— 没 有 出 路’ 所余的惟一
③ 。 作者的权威就 犹 如 悬 在 译 者 头 上 的 达 摩 克 发”
使得译 者 无 时 不 意 识 到 它 的 存 在 , 在翻 利斯之剑 , 译中战战兢兢 , 唯恐闪失 。 翻译就如同孩童与巨人 译者是戴着 镣 铐 跳 舞 , 这些比喻也形象地说 赛跑 , 明了译者对作者原创的态度及其与作者的关系 。 与鲁迅的观念相反 , 韦努蒂立论的基础则是解 文本意义是不确 构主义的文本观 。 解构主义认为 , 定的 , 犹如播种人四处漫撒开去的种子 , 最终下落的 地点并不是惟一的 。 对文本的阅读就如同对种子不 每次都可能有不同的收获 。 同 同撒播轨迹的追寻 , 时, 作者原创的权威也遭到了解构 。 任何文本都不 是凭空产生的 , 在文本真正称其为文本时 , 四周已是 每个文本都是在其他文本资源的基础 文本的海洋 , 上产生 的 。 文 本 “ 复 数” 的特点使得文本意义总是 处于不确定的游移状态 , 任何意义都只是迅速生成 又迅速消失 ④ 。 文本 的 互 文 性 和 意 义 的 不 确 定 , 使 阅读主体相联系的具体 得阅读成为与特定的时空 、 读 者 也 是 译 者 ⑤。 基 于 这 样 行为 。 阅读也是翻 译 , 的观念 , 译者从作者的阴影中解脱出来 。 韦努蒂进一步指出 : 作家的创作和译家的翻译
⑦后经 ” 希望 , 只在 读 者 还 肯 硬 着 头 皮 看 下 去 而 已 。
梁实秋 多 次 引 证 讥 讽 而 成 为 鲁 迅 翻 译 主 张 的 代 名词 。 韦努蒂对异化进行深入探讨是在他的专著 《 译
《 “ , 《 鲁迅 : 题未定 ” 草》 鲁迅全集 》 第6卷, 北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第3 1 9 8 1 年版 , 5 1页。 《 , 《 , 韩子满 : 文学翻译与杂合 》 中国翻译 》 第5 2 0 0 2 年第 2 期 , 6页。 《 》 , 《 , 罗新璋 : 释“ 译作 ” 许钧等 : 翻译思考录 》 武汉 : 湖北教育出版社 , 第2 1 9 9 8 年版 , 2 2页。 《 , 朱立元 :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第2 1 9 9 7 年版 , 9 9页。 , : : S t e i n e r G e o r e A t e r B a b e l: a s e c t s o l a n u a e a n d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h a n h a i S h a n h a i F o r e i n L a n u a e E d u c a - g g g g g g f p f g g , t i o n P r e s s 2 0 0 1, . 1-5 0. p p , : : , . 4 3. V e n u t iL a w r e n c eT h e S c a n d a l s o T r a n s l a t i o n, L o n d o n a n d N e w Y o r k R o u t l e d e 1 9 9 8, p g f 《 〈 , 《 鲁迅 : 文艺与批评 〉 译者附记 》 鲁迅全集 》 第1 第2 0卷, 9 9页。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总第 2 2 0 1 4 年第 5 期 ( 4 5 期)
1 5 7
鲁迅韦努蒂翻译思想的差异
任坤
( ) 河北大学 外语学院 , 保定 0 7 1 0 0 2
鲁迅在我国文 学 史 上 以 其 思 想 的 独 立 性 而 著 称, 其作品在文坛 上 独 树 一 帜 , 随时代的变迁经历 了各种各样的 阐 释 和 解 读 。 鲁 迅 对 翻 译 的 贡 献 同 样不可忽视 , 他具 有 丰 富 的 翻 译 实 践 经 验 , 在为数 表现出了深刻的洞 不多的专门论述翻译的文章中 , 察力和对涉及翻译的诸多因 素 的 辩 证 思 考 。2 0世 纪末 , 以对理性 、 中心 、 权威等的消解为特征的解构 鲁迅作为声名卓 主义思潮在我国学术界受到关注 , 著的文坛巨擘便遭到无情解构 。 但与此同时 , 鲁迅 又因其重估一切的 反 叛 姿 态 而 被 冠 以 解 构 主 义 者 鲁迅曾在 “ 意译 ” 的众声喧哗中 之名 。 在翻译领域 , , 勇敢地标举 “ 直译 ” 乃至 “ 硬译 ” 与解构主义翻译流 ) 派的代表人物劳伦斯 · 韦努蒂 ( L a w r e n c e V e n u t i 的翻译思想在 某 种 程 度 上 不 谋 而 合 。 鲁 迅 和 韦 努 蒂在时空位置上相距遥远 , 但对通顺翻译的态度却 让读 者 将 两 人 紧 紧 联 系 在 了 一 起 。 韦 努 蒂 生 于 是美 籍 意 大 利 学 者 。 他 的 翻 译 观 点 主 要 1 9 5 3年, ( 体现在其著作 《 译者的隐身 》 T h e T r a n s l a t o r s I n- 和《 不 v i s i b i l i t A H i s t o r o T r a n s l a t i o n, 1 9 9 5) y: y f ( 光彩 的 翻 译 》 T h e S c a n d a l s o T r a n s l a t i o n: T o - f ) 中 。 通过对 w a r d s a n E t h i c s o D i e r e n c e, 1 9 9 8 f f f 翻译史的研究 , 韦努蒂发现通顺的翻译占据了翻译 史的主流 , 在通顺之下掩盖的是英美等大国的民族 中心主义和对原语文本及文化的篡改和压制 , 这是 一种翻译暴力 行 为 。 因 而 他 旗 帜 鲜 明 地 提 倡 异 化 的翻译 。 鲁迅与韦努蒂都不囿陈规 , 勇于反思传统 , 在翻 译中自觉地发挥译者的主体意识 , 表现出解构主义
于对作者与原文本权威的尊崇 , 身为文学大家的鲁 迅在翻译中如履薄冰 , 常常是 “ 字典不离手 , 冷汗不
①。 离身 ”
在鲁迅的这些个人论述中 , 可感悟到他作为一 个贴合原文的译者 , 面对翻译两难境地的困惑和艰 难选择 。 是为了符 合 本 土 语 言 习 惯 而 对 原 文 进 行 大手术 , 做望文生 义 的 改 造 , 还是细心体味原文的 义旨 , 对原语言场 地 进 行 鉴 别 , 让异国话语帮助建 构新文化 ? 鲁迅在 其 翻 译 生 涯 的 中 后 期 都 在 身 体 但其译 力行后者 。 鲁迅的创作成就是毋庸置疑的 , 作得到的评价 却 莫 衷 一 是 。 学 界 已 注 意 到 这 一 现 象, 学者们考察了 包 括 徐 志 摩 、 鲁迅等在内的一些 发现他们的译文普遍不如创 名作家的翻译与创作 , 作 那 样 流 畅, 译 文 中 缺 少 创 作 时 的 灵 气 与 洒 脱 ②。 “ 究其原因 , 是 一 种 翻 译 观, 束缚住译者神思的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