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2)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翻译家介绍及鲁迅翻译理论

近代中国翻译家介绍及鲁迅翻译理论
“_傅__雷____的译文不仅译出了作品的文字,还译 出了作品的生命。”
傅雷在翻译中还讲究用字不重复。比如在原著中 两次出现表示“难过”的法语单词,他却在译文 中用“悲哀”和“苍凉”来区分。法语中对“难 过”不像中文分得这么细,但傅雷通过自己仔细 的阅读和精心的体会,准确体现了两种心情的差 异。什么心情用什么字,很有讲究。
“宁信而不顺” 来源
1931年3月,复旦大学教授赵景深在《读书 月刊》上发表了《论翻译》一文,文中说: “译得错不错是第二个问题,最要紧的是译 得顺不顺。” 鲁迅痛恨这种不负责任的乱译, 将其文的精义归纳为“与其信而不顺,不如 顺而不信”〔1〕(p567) 。在这种特殊的 情况下鲁迅针锋相对地提出“宁信而不顺” 〔2〕(p588),事实上是想告诉大家,如 果没有任何中间路可寻而只 有两个极端的话, 他是宁肯选择“信而不顺”的。
____马_建__忠_,__梁_启__超_____二人为中国的近代翻 译建立了理论和政治基础
__严__复____则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为中国
的近代翻译指明了“信、达、雅”的原则和 标准。“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 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 (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 (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条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 实践的影响很大,民国时期的译者将其奉为 圭臬,其影响绵延至今。
双关语,杨宪益采取了直译,然后注释的方法。如对
“王仁”这个人名的翻译,中文读者知道它代表“忘
仁”。杨宪益译作:Wang Ren (forgetting humanity),
而霍克斯则仅仅翻成Wang Ren。对于书名的处理,杨
译本直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霍译本为

浅议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浅议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 222-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浅议鲁迅及其翻译思想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李二静【摘要】鲁迅是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上杰出的翻译家,也是中国翻译文学的伟大开拓者。

其翻译思想见解独到,涉及翻译的多个方面,在当时翻译界影响深远,对现今翻译研究与实践仍有巨大指导作用,我们需认真解读鲁迅翻译思想,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关键词】鲁迅 翻译思想 翻译目的 翻译方法 翻译态度引言鲁迅是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上杰出的翻译家,同时也是中国翻译文学的伟大开拓者。

翻译活动前后达33年之久,据不完全统计,他翻译介绍了14个国家近百位作家200多种作品。

鲁迅在近代翻译领域的成就不仅在于多产的译作,更在于其翻译思想,这些翻译思想见于其有关翻译研究的文章和译序跋、一些杂文集和书信集中,涉及翻译多个方面,对现今翻译研究与实践有巨大指导作用。

其翻译思想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一、翻译目的鸦片战争后,有识之士通过翻译引进西方科技、社会制度等踏上救国之路。

鲁迅是其中之一。

“他当时翻译的书籍或文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科学的文艺理论和革命的文学作品,另一类是除这些以外的文章和作品。

对于前一类理论书籍的翻译,他曾多次对人说,那好比是为起义的奴隶搬运军火,是直接为革命服务的。

”可见,鲁迅把翻译与社会革命及国民命运联系在一起,认为翻译是为改造社会,而不是为随心翻译。

秉承这种救国救民的思想,鲁迅借助日文转译不少东欧弱小国家、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因为他觉得这些民族的境遇与中国境遇形同,对于中国读者更有借鉴性。

对于前一类书,“他主要是供大家参考,但着眼点仍是‘有用’和‘有益’”。

二、翻译方法鲁迅在翻译方法上主要提出以下几点:1.提倡“直译”:“直译”与“意译”之争,从佛经翻译时期至当代翻译,从未停歇,最初翻译家称其为文质之争。

鲁迅提倡“直译”,有些死译的人便高举鲁迅的旗帜,极力反对“意译”,但鲁迅提倡的“直译”实际是“正译”,其对立面是“歪译”,并非“意译”。

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现代性诉求

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现代性诉求

过译 介 大量外 国文学 以及 文艺作 品来影 响和 唤醒 中
国国 民 , 并试 图构 建起 一 个 以“ 立人 ” 来“ 立 国” 的现 代理 想模 式 。
本 文 的意 图并不 在 于从 翻译学 的角度来 考察 鲁
迅 的翻 译实 践及 其 作 品 , 因为 笔 者 以 为将 鲁 迅 的译 介 看作 一 次历史 文 化 事 件 , 其 本 身 在 其 独特 的历 史 时代所 起 的作用 , 以及 对 于 我 们 今 天 在 文化 甄 别 等 方 面 的启 示 , 已经 远 远 超 过 鲁 迅 译 作 本 身 的 价 值 。 因此 , 本文 将 以现代 性 为切入 点 , 从 鲁 迅 的文化 立场 出发 , 探讨 鲁迅 对 国 民性 的批 判 以及 对 革命 文 学 的

边缘 立场与其现代性诉求
亡意义。从晚清至五四时期 , 中国精英知识分子借 “ 器物” 实现“ 富国强民” 的现代化想像在经历了一次 又一 次 的挫折 和 失 败之 后 , 他 们 转 而诉 求 到 制 度 和
思想 层 面 的改 革 , 期冀 借助 西方 民主 、 科 学 的现代 理 念来 设计 中国 的启 蒙 大 业 。这 其 中 , 鲁 迅 便 是 一 位
鲁 迅 的一 生 , 大 部 分 时 间都 自觉 于 政 治权 利 的 主流之外 , 自守 着边 缘 立 场 。他 的 思想 处 处 渗 透 着 对 传统 的反 叛 和与 时代 主流 的错位 。他所 持 的边缘 立 场不 仅体 现在 他对 属 于时代 主 流 的东西 充满 了怀 疑和否 定 上 , 更体 现 在他 超越 时代 的前 瞻 l 生上 。 虽 然 对 于 当 时 的 民族 危机 都 身 同感 受 , 并 都 致

翻译理论(2)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翻译理论(2)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 读者的作用不只是体现在阅读过程之中,而 是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这就要求译 者在择取原作、表达译文的整个翻译过程 中,头脑中始终要有一个“隐在读者”,以便使 翻译的过程始终关注着这个“隐在读者”。事 实上,每一个严肃的译者都会在心中有着“为 谁译”的读者意识。
• 鲁迅一生从事翻译介绍和研究外国文学的 工作,他认为是借外国的火,来照明中国 的黑暗,向人民指明方面,鼓舞大家的斗 争意志;他在黑暗的封建统治的年代里和 国民党反革命的围剿与“刀丛”中为此奋斗了 一生。他的这一工作,不仅加强了中外各 国人民的友好和文化交流的事业,同时对 中国的革命文学的诞生和成长,对我国人 民争取民族革命和解放事业都做出了重大 的贡献!
翻译的功用——“有益”和“有味”
• 鲁迅并不是将翻译看作一种纯文字性转换的技巧或仅 仅是一门艺术,而是当作一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的文 化事业。在《〈译文〉复刊词》中,鲁迅以高度概括的 形式,用“有益”和“有味”准确地把握了翻译的两个功用, 这就是翻译工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翻译能够在思想上
和艺术上给读者带来启迪,带来愉悦,应该说是翻译价值
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出生日期:1881-9-25(中 国浙江绍兴) 去世日期:1936-10-19(上 海)
鲁迅是中国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 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 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 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 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主要作品
• • • • • • •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 小说集《呐喊》、《彷徨》 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doc

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doc

众所周知,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是近代翻译理论最有影响力的,他翻译的《天演论》,鲁迅“有好几篇都能背”,《天演论》对鲁迅确实有很大的影响。

鲁迅在认真地考察研究了严复翻译理论的内容和其翻译作品后,根据自己研究的结论、翻译本身固有的特点以及他本人丰富的翻译经验,陆续发表了数十篇专题性的理论文章,阐述了自己对文学翻译的许多观点和看法,他不赞同严复的“信”和“达”的翻译标准。

鲁迅对于“达”字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归化”的译法应是“意译”,国人译出来的文章可能会很通顺,但已不忠实于原作了,“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它算不得翻译”。

他写道:凡是翻译,“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

鲁迅所说的“保持洋气”,其实就是“信”,就是让译作保存“异国情调”,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他的主张得到了后人的认可,实际上,它与我国翻译界的翻译标准“忠实”和“通顺”的含义是一样的,这对我们现在的翻译仍有很大的影响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鲁迅反对那种盲目“归化”和“达”的译法。

鲁迅主张“直译”,是为了忠实于原文,在他看来,忠实是第一位的,这就是从根本上提出了翻译时应遵从的标准和原则问题。

让人们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异国情调”和“原作的丰姿”。

三、鲁迅的翻译标准(一)直译、硬译鲁迅先生所说的直译又叫做硬译,从《域外小说集》开始,鲁迅就一直坚持用严格直译的方法,他说“硬译”即“按板规逐句,甚而至于逐字译”,也就是尽可能接近原文的、尽可能等值的直译。

一般说来,鲁迅不提倡意译,他认为如果看重意译,输入的内容可能会走样,也无助于进一步丰富汉语的表达能力。

在对汉语发展路向的探索中,鲁迅的翻译强调“直译”“硬译”,强调对西方语言的吸收,其带有明显西方语言特征的翻译语言让人们看到了汉语弹性的极限所在。

鲁迅主张直译,其目的是在介绍外国思想以供借鉴的同时,通过译文来改造我们的语言。

他博采西方语言资源,同时又十分强调汉语本身的历史继承性。

鲁迅翻译思想

鲁迅翻译思想
A
1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职业: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 毕业院校:南京路矿学堂,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主要成就:领导新文化运动 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 记》《朝花夕拾》。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 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特属造型: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 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A
2
评价: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
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
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郑振铎: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
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
望的奴隶之邦
A
3
翻译思想
硬译—民族文化的身份意识
鲁迅PK林纾
A
鲁迅PK林语堂
4
---鲁迅以“硬译”闻 名
鲁迅的翻译思想共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在五四运动之前的翻译初期,早在1930年在日本的时期,他便翻译了法 国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月光旅行》,《地底旅行》及雨果夫人《随见录》中的 《哀尘》。1907年与弟周合作翻译了俄国,捷克,塞尔维亚,保加利亚,芬 兰,匈牙利,希腊等国作品并于1909年编印成二本《域外小说集》,仅售出 41本,但鲁迅认为这本书意义深刻。
标准的讨 论极有启迪 ,成为传世之论 。
A
6
鲁迅:宁信而不顺
鲁迅的译文除了个别形容词的出入之外,基本是 非常忠实的翻译。

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

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

广角视野 wide angle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白 丹(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 710064)【摘 要】中国文化名人鲁迅不仅是文学家,而首先是翻译家。

本文通过对鲁迅翻译活动做以详尽探查,对其翻译思想做以系统深入分析,阐明了鲁迅对翻译理论的独特贡献。

同时广泛联系国内外翻译理论史,旨在让读者对鲁迅的翻译理念在全球翻译研究中所占的位置有一个通贯的理解。

在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盛行的大环境下,挖掘本民族的译学文化,无疑具有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鲁迅;翻译理论;翻译思想;创新一、导 论鲁迅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名人,其小说、杂文、小品文都是开创性的。

但是他的翻译思想与理念却少有人问津。

1938年蔡元培先生主编了第一套20卷本的《鲁迅全集》,其中半数为鲁迅译文。

据学者李季统计,“鲁迅的译著共有五百万字,其中翻译就占有二百九十万字,甚至超过了他的著述”。

但是他的翻译思想与理念却少有人问津。

在鲁迅留下的1000多万字中,有一半是翻译文字。

“不少学者指出,鲁迅首先是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

在社会历史大断裂、新旧文化大洗牌的年代,鲁迅在‘拿来主义’思想指导下开展的译介工作,形成了其特有的翻译出版思想和工作原则,被誉为‘不仅改写了小说翻译史上的色调,也开启了文学翻译新的风气’。

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指出:“鲁迅首先是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他大量的精力用在翻译”。

然而,目前只有“鲁迅谈翻译”之类的文章,以及大量的鲁迅翻译实践活动成果,因此,本文将从鲁迅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两个方面探究鲁迅作为翻译家的重大贡献。

二、鲁迅的翻译实践活动鲁迅的翻译活动横跨启蒙与现代两个翻译繁荣时期,共翻译了14各国家近百位作家200余种作品。

据李万钧先生统计,“鲁迅前后长达33年的翻译生涯中,共翻译了十五国一百一十人的两百四十四种作品”。

鲁迅的翻译活动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五四运动之前的翻译初期。

早在1903年日本留学期间,他便翻译了法国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地底旅行》及雨果的《随见录》中的《哀尘》。

_凡是翻译_必须兼顾着两面_鲁迅译学思想探索之二

_凡是翻译_必须兼顾着两面_鲁迅译学思想探索之二

翻译研究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第2期/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0鲁迅译学思想探索之二t郑海凌1鲁迅先生谈翻译的困难,曾坦诚地说: /我向来总以为翻译比创作容易,因为至少是无须构想。

但到真的一译,就会遇着难关,譬如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创作时候可以回避,翻译上却不成,也还得想,一直弄到头昏眼花,好像在脑子里面摸一个急于要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

严又陵说,-一名之立,旬月踌躇.,是他的经验之谈,的的确确的。

0¹以鲁迅的艺术眼光和语学程度讲这番话,足见翻译的不易。

当代学者钱钟书也曾谈到翻译的困难,并且以文学研究作比较,指出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抗译性:/我们研究一部文学作品,事实上往往不能够而且不需要一字一句都透彻了解的。

对有些字、词、句以至无关重要的章节,我们都可以-不求甚解.,一样写得出头头是道的论文,因而挂起某某研究专家的牌子,完全不必声明对某字、某句、某典故、某成语、某节等缺乏了解,以表示自己严肃诚实的学风。

翻译可就不同,只仿佛教基本课老师的讲书,而不像大教授们的讲学。

原作里没有一个字可以滑过溜过,没有一处困难可以支吾扯淡。

一部作品读起来很顺利容易,译起来马上出现料想不到的疑难,而这种疑难并非翻翻字典、问问人就能解决。

0º翻译的困难在于/隔0。

中外翻译史上译者因隔膜而产生困惑误解的例子很多。

我国古代翻译家道安»讲/五失本三不易0,已明确指出翻译中的隔膜问题。

鸠摩罗什曾指出翻译的文体之隔膜:/改梵为秦,失其藻蔚。

虽得大意,殊隔文体。

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

0¼从翻译过程来看,译者面对在异国文化语境里生成的原作,至少有语言、文化、心理、文体风格、艺术传达等方面的隔膜。

语言上的隔膜是直接可感的,不敢或不肯躲闪而强作解人,其结果便是胡猜乱测,指鹿为马。

鲁迅曾在5风马牛6一文批评赵景深把Milky Way(银河误译为/牛奶路0,并写诗加以嘲讽:/可怜织女星,化为马郎妇,乌鹊疑不来,迢迢牛奶路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