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翻译的外国名著
我与翻译家金人的难忘交往

个很小 的房 间 ,一张铁 床 ,一个 写字 台, 把靠椅 ,屋 内到处 堆满古 今 中外 书籍 。他
一
的父亲在 东省特 别区地方 法院工作 ,金 人在 这 个法 院当雇员 。业余 时 间跟一位俄 国教员 学 习俄文 ,经过 三年学得精 熟 ,便在这 个法
发表 了诗歌 《 受伤 的灵魂 》 《 怀人 》 《 死 神
怀 疑朋友 的。”后来 ,鲁 迅 曾把 金人翻译 的
左琴科的短篇小说《 滑稽故事 》 , 推荐给了《 新
小说 》月刊 ,并在 当年的 7月刊载。
鲁迅在 1 9 3 5年 3月 1 3日致二萧 的信 中 说: “ 金人 的译 文看 过 了 ,文 笔很不 差 ,一
看书、写作、翻译。我每次去看他 ,他都是
往事回首
W ANG8HI HUI 8HOU
东 省特别 区法政学 院法律 系学 习法律 。在学 校里 ,金人 认识了 以后成 为著名作家的杨朔 ,
通信联 系。
后来 我在 《 鲁迅全集 》里看 到 ,鲁迅 在
两人 成为好 友。受杨朔影 响 ,他爱上 了文学 , 读 了许 多新 文学 的书籍 。他特别 爱读 鲁迅先
肖洛霍夫 的 《 静静 的顿河 》、 法捷 耶夫的 《 青
年近 卫军 》、左琴科 的 《 滑稽 的故 事 》 、契 诃夫 的 《 草原 》、高 尔基 的 《 克里姆 ・ 萨姆 金 的一生 》、绥拉 菲摩维 奇的 《 铁 流 》 、茹 尔 巴的 《 普通 一兵 》、潘菲 洛夫 的 《 磨刀石 农庄 》、柯切 托夫 的 《 茹尔宾 一家 》等经典 文学作 品。 2 O 世纪 3 0 年代 , 我在 《 国际协报 》
W ANGSHI HUI SHOU 往 事 回 首
阿q正传译文对比

阿q正传译文对比
《阿 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师鲁迅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
一个自命不凡却实际上卑微无耻的底层人物阿 Q 的形象。
目前,有
多种《阿 Q 正传》的译文版本,本文将对比这些版本之间的差异和
特点。
本文选取了三种常见的《阿 Q 正传》译文版本,分别是鲁迅原版、台湾翻译家林语堂版和英国翻译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版。
以下是这些版本的主要差异:
1. 翻译风格
鲁迅原版的翻译风格较为简洁直白,注重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林语堂版的翻译风格较为幽默诙谐,在翻译中加入了一些自己的解读和评语。
毛姆版的翻译风格则更加流畅优美,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诗意和韵律。
2. 语言表达
鲁迅原版的语言表达较为简练,常常采用直接表达的方式。
林语堂版的翻译中则加入了一些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成语和俗语,使得翻译更加生动形象。
毛姆版的翻译则更加优美动人,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和华丽词汇。
3. 人物塑造
鲁迅原版的阿 Q 形象是深刻的,通过直接的描写和对话,展现
了阿 Q 的自卑、无耻和懒惰等特点。
林语堂版的翻译中,对阿 Q 的描写则更加直白和简单,更多地突出了他的个性缺点。
毛姆版的翻译
则更加文学化,通过巧妙的语言表达,让读者更能感受到阿 Q 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阿 Q 正传》的译文版本众多,每个版本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鲁迅原版的翻译较为准确直接,适合追求原版语言风格的读者。
林语堂版的翻译则更加幽默诙谐,适合喜欢趣味阅读的读者。
毛姆版的翻译则更加优美动人,适合喜欢欣赏文学名著的读者。
国外文学名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国外文学名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国外文学名著作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对世界各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尤为显著。
从古至今,众多国外文学名著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碰撞,为中国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国外文学名著的传入与传播1.古代时期:早在公元前,希腊、罗马等国的文学作品就已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古罗马的《奥德赛》等。
2.中世纪时期:随着伊斯兰文化的传播,阿拉伯地区的文学作品逐渐传入中国,如《一千零一夜》等。
3.近现代时期:鸦片战争后,中国封闭的大门被打开,西方文学名著如潮水般涌入。
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
4.当代时期:20世纪以来,随着国际交流的加深,更多国外文学名著被译介到中国,如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村上春树的作品等。
5.文学领域:国外文学名著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激发了中国作家的创作灵感。
许多中国作家在学习、借鉴国外文学名著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如鲁迅的《阿Q正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果戈里《死魂灵》的影响。
6.艺术领域:国外文学名著为中国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如电影、电视剧、戏剧、绘画等艺术形式,都从中汲取了灵感。
7.哲学领域:国外文学名著中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黑格尔、康德等西方哲学家的作品,对20世纪中国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8.语言学领域:国外文学名著的译介,推动了中国语言学的发展。
翻译家们为准确传达原文意义,不断创新翻译技巧,提高了中国翻译水平。
9.文化交融:国外文学名著的传入,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
通过阅读国外文学名著,中国人更加了解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拓宽了视野。
10.价值观传播:国外文学名著中的价值观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通过文学作品传入中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1、林纾,字琴南。
1852年生。
福建闽县人。
清末民国初年学者、翻译家、光绪举人。
曾任教京师大学堂。
因不懂外文曾借助他人口译,用古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80余种,其中以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司各德《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最为有名,译笔流畅,对文学界有较大影响。
专译欧美小说,收入《说部丛书》出版,先后译介了司各脱、迭更斯、美国欧文斯吐话(今译斯陀) 等作家的名作。
清末民初,“林译小说”风靡于世。
他能诗、工画,并曾从事小说,戏曲创作。
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及传奇、小说、笔记等多种。
1924年10月9日逝世。
林琴南又与魏易、王庆骥、王庆通、陈家麟等人合作,翻译了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一百八十余部,其中世界文学名著有四十多部。
有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兰姆的《吟边燕语》(《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狄更斯的《块肉余生录》(《大卫·科波菲尔》)、《孝女耐儿传》(《老古玩店》)、《贼史》(《雾都孤儿》),以及司各德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艾凡赫》)等。
由于林琴南不懂外文,无法选择作品翻译,林琴南说:“鄙人不解西文,但能笔述,既有讹错,均出不知。
”林琴南的翻译小说无异于开启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让晚清的中国人从这里瞥见了西方的文化与人生。
林译小说滋养了新文学的一代人,很多现代作家对西方文学的兴趣,就是从读林译小说开始的。
周作人在《关于鲁迅》里介绍鲁迅所受晚清文化维新的影响时说,在南京求学时,鲁迅就注意林琴南的译书,在《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后,也都陆续收罗。
至于周作人自己,在《我学国文经验》里说:“严几道的天演论,林琴南的茶花女,梁任公的十五小豪杰,可以说是三派的代表。
我那时的国文时间实际上便都用在看这些东西上面,而三者之中尤其是以林译小说最喜看,从茶花女起,至黑太子南征录止,这其间所出的小说几乎没有一册不买来读过。
鲁迅酷爱读书的故事

鲁迅酷爱读书的故事鲁迅,原名周樟寿,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与思想家。
他不仅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性,主张文学应该紧密结合现实,还是一位酷爱读书的狂热读者。
本文将为您讲述鲁迅酷爱读书的故事。
鲁迅生于1881年,早年家境贫寒,但出生在一个受孔孟思想影响较大的家庭。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家庭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对知识与文学的强烈兴趣。
在少年时代,鲁迅的家庭环境并不富足,但这并没有阻碍他阅读的热情。
他对图书馆的痴迷使他经常穷极之地去寻找可以读的书籍。
他曾回忆道:“我记得从小我便常感强烈的 reading desire。
”这种读书的欲望让他主动向人借书,四处寻找能够满足他阅读需求的机会。
狭小的环境并没有限制住鲁迅的阅读。
他不仅读了很多古代文人的作品,还广泛阅读了当时国内外的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领域的书籍。
他以书为伴,不仅是满足自身的求知欲望,更加丰富了他的思想和文学创作。
在他的成年时期,鲁迅曾经参加过京师大学堂的英文系学习。
他将读书视为自己的事业,在充实自己的同时,也不忘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分享给他人。
他经常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在信中,与他的一些朋友进行交流讨论。
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与求知精神使他受到了许多朋友的赞赏与尊重。
与此同时,鲁迅还积极投身于翻译工作,将一些国外文学名著引入中国读者的视野。
他不仅借助翻译作品丰富了自己的文学造诣,同时也为后来的文学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翻译的作品广泛涉及英、法、德、俄、日、瑞典等多个国家的文学作品,通过介绍西方文化,鲁迅为中国文学引进了许多新的思想和艺术表达方式。
在鲁迅的文学创作中,他不遗余力地回归现实,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剖析以及对人性的思考,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丑恶和黑暗。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于社会的关爱和个体的悲悯,同时也兼具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崇高。
他用文字展现了他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使读者被震撼和感动。
鲁迅的酷爱读书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也反映在他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认识上。
那些渐行渐远的民国翻译大家

中国近现代翻译界,经历了从“善译”,到“信、达、雅”,再到“宁信而不顺”等种种理论上的进化和争议。
在此种学术背景中成长起来的民国翻译家,多数已经谢世,那个以“强国”为翻译宗旨的时代渐行渐远。
但近几年来,文学翻译因为种种原因,似有泛滥之相。
如何买翻译之书,变得越来越困难。
我们越来越怀念翻译前辈,以及他们翻译的书。
前辈们已经将许多世界名著译出,供我辈分享。
他们往往学贯中西、才气纵横,以一种魔术般的“通感”,完成文学翻译这一项“不可能的任务”。
同时又隐匿于文字幕后,为作者做嫁衣,为读者开路,有着成人之美的君子风范。
罗念生:他搬来了一座奥林匹斯山1933年,罗念生登船横渡大西洋,来到希腊,进入雅典美国古典学院,修读了雅典城志、古希腊建筑、古希腊雕刻、古希腊戏剧四门课程,成了第一位到希腊留学的中国人。
他的足迹踏遍了希腊半岛的南北东西,游历了爱琴海上的大小岛屿。
爱琴海上明蓝的天空,雅典城上环绕的紫色云冠,希腊人民的好客情谊,尤其是古代希腊留传下来的文化光华……都铭记在他的心中。
在一堂欧洲文学史课堂上,教授詹姆森先生提及“冷门”文学,对古希腊文学评价极高。
罗念生便尝试翻译了欧里庇得斯的古希腊原文《伊菲格涅亚在陶罗人里》,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成为他的第一部古希腊戏剧译著。
内容深奥、典故繁多……这都是翻译和研究古希腊文学的困难之处,而罗念生却默默坚持了六十多个年头。
抗战时期,在四川乡下昏暗的油灯下,随时有飞机轰炸、到处躲警报、生活没有保障的日子里,甚至有时连一张必需的书桌都没有,罗念生却从未放弃对古希腊文学的研究,翻译了大批古希腊戏剧作品,出版了《希腊漫话》《芙蓉城》等散文集,以及古希腊悲剧《特洛亚妇人》等翻译作品。
罗念生去世前,心里想的还是翻译《荷马史诗》,按说这部史诗他早应该翻译,但是他认为自己的知识还不够,还没有资格,因此他等了几十年,晚年才开始翻译。
很遗憾的是,命运却不给他时间了。
杨宪益:中西合璧的“神雕侠侣”在中国的民国翻译家中,有这么一位奇人。
鲁迅对外国儿童文学的翻译及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影响

浅析鲁迅对外国儿童文学的翻译及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影响【摘要】鲁迅,中国著名的文化大家,在认识到中国儿童面临着精神食粮数量有限、质量低劣的现状后,以前瞻的眼光注意到了外国文化对于我们的重要作用而且又毅然挑起了引进外国文化的重担。
他翻译介绍了俄国、苏联、匈牙利、荷兰、等十几个国家百余位作家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但提高了儿童读物的质量,并且为中国儿童文学创作者拓宽了思路、增加了题材。
【关键词】鲁迅;儿童文学;翻译;童话一、引言儿童被当作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心灵需要被呵护,也需要有高质量的精神食粮。
然而在近代的中国,像“郭巨埋儿”,“王祥卧冰求鲤”等类似的故事,都在训导孩子无条件地当孝子,为父母牺牲一切,包括生命。
如“郭巨埋儿”讲述了为了专心致志孝敬父母,除掉障碍,郭巨竟然把自己的儿子活埋掉,这是何等的荒谬。
在西方,这几乎可以算的上恐怖故事了;在号称礼义之邦的中国,类似的儿童读物、类似的传统故事,却作为光辉的典范,向孩子灌输。
受到类似思想熏陶的中国孩子,他们的心理,他们的未来令人堪忧!“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话;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所以给儿童看的图书就必须十分谨慎,做起来也十分烦难。
”鲁迅说中国没有所谓意义上的童话,于是他把目光转向外国。
鲁迅建议青年都应“别求心声于异帮”,正是这一主导思想,使鲁迅不仅自己留学于日本,吸取异域文化,更是积极地介绍外国文化到中国来。
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谈到外国文化的作用:“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
在吸收借鉴中,创建新义艺,创建新人,翻译被鲁迅赋予了重任。
鲁迅决心翻译外国儿童文学名著,把外国儿童文学引进中国。
他的译作主要有:[荷兰]望·蔼覃长篇童话《小约翰》、[匈牙利]至尔·妙伦系列童话集《小彼得》、[苏联]班苔莱耶夫中篇童话《表》等。
这些童话内容各不相同,但都跟现实社会密切相关,主题也很明确,或张扬“自由,平等,博爱”,反对奴役和压迫,或讲述在新型的社会中儿童如何成长。
鲁迅1925到1930年中国文学作品

鲁迅1925到1930年中国文学作品鲁迅(1881-1936)是我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
在1925年至1930年这一时期,鲁迅的创作力和影响力达到了巅峰,他创作了大量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文学作品,旨在揭示社会黑暗、唤起民众觉醒。
这一时期的鲁迅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被誉为现代文学的瑰宝。
在此期间,鲁迅的主要文学作品有以下几个方面:1.小说集《呐喊》和《彷徨》:这两部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包含了鲁迅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作品。
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这些作品通过讲述悲惨的人物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和旧道德的罪恶,对民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故事新编》:这两部散文集分别于1926年和1935年出版。
其中,《朝花夕拾》以回忆录的形式,描绘了鲁迅童年时代的生活,展现了封建家庭中的伦理道德和民间风情。
《故事新编》则通过改编传统民间故事,讽刺社会现实,展现了鲁迅独特的幽默讽刺才华。
3.文学评论和理论著作:在这一时期,鲁迅还发表了许多关于文学批评、文艺理论的文章,如《中国小说史略》、《文学改良刍议》等。
这些著作倡导现实主义文学,反对封建复古主义,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4.翻译作品:鲁迅一生致力于翻译事业,将世界名著和进步思想引入中国。
在这一时期,他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如《域外小说集》、《苦闷的象征》等,为国内读者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
5.社会活动:1925年至1930年间,鲁迅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与反动势力展开激烈的斗争。
他发表了一系列政治评论和檄文,如《纪念刘和珍君》、《死火重温》等,呼唤民族觉醒,为民主自由而奋斗。
总之,1925年至1930年是鲁迅创作生涯中的黄金时期,他的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我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鲁迅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社会黑暗,唤起了民众觉醒,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翻译的外国名著
鲁迅翻译的生涯,几乎贯穿其一生。
1903年,鲁迅开始翻译雨果的《哀尘》,一直到1936年10月19日,即他去世的3天前,鲁迅还在翻译果戈里的《死魂灵》。
鲁迅的一生,翻译了110位作家的244种作品,字数达300万字,超过自己的文章创作。
鲁迅对翻译倾注了巨大心力,冯雪峰后来回忆:“鲁迅的工作时间,以他一生中用在著作方面的时间来说,一半以上用于介绍外国文学和学术性的著述上,其余一半才用于创作上。
”鲁迅晚年翻译《死魂灵》,他自己曾说“字典不离手,冷汗不离身”。
据许广平回忆,鲁迅在去世前一天,当听说自己翻译的《死魂灵》在《译文》杂志上登出了广告,他竟要过杂志,戴上眼镜,看了好久才放下。
梳理鲁迅一生的翻译历程,既可以看到西方科学、文学、思想对鲁迅思想及文艺创作的影响,同时也能看到鲁迅如何利用翻译来影响和改造社会。
了解作为翻译家的鲁迅,我们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鲁迅其人以及其思想的来源和影响。
1904年4月,鲁迅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
期间,他又陆续翻译了《世界史》《北极探险记》《物理新诠》中《世界进化论》和《元素周期表》两章。
然而,这些作品未保存下来,但是我们可以此窥见到彼时的鲁迅对于科学的钟爱。
鲁迅翻译安特莱夫的《默》与《谩》,表达了人与人的隔膜和沟通的困难;迦尔洵的《四日》则展现了人道主义、反战的一面。
这些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平凡的小人物,小说着重描述了他们的心理变化,尤其是心中被压抑的感情,这对后
来鲁迅创作小说,写作杂文,注重“内心的叩问”,对小人物“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有着重要影响。
此后,鲁迅又翻译了一系列俄国小说,如《工人绥惠略夫》《幸福》《医生》《书籍》等10余篇小说。
《工人绥惠略夫》里的主人公是一位愤世嫉俗的革命者,他在被追捕的过程中,跑到了一家剧院。
随后,为了对俄国麻木的民众进行报复,他在剧院里向群众开枪。
在这篇小说的翻译里,鲁迅发明了“黄金世界”一词,在翻译主人公被警察包围的情节时,主人公说:“你们将那黄金时代,预约给他们的后人,但你们却有什么给这些人们自己呢?”“黄金世界”是他后来思想中的重要意象,在他的《野草》等作品中屡次出现,后来在与创造社、太阳社的论战中也屡次提及。
此外,《呐喊》中“铁屋子”的比喻也是受此启发。
在关注俄国文学之外,鲁迅还花了大量时间翻译日本文学。
1919年,鲁迅翻译了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实笃《一个青年的梦》、1920年,鲁迅又连续翻译了森鸥外的《沉默之塔》,芥川龙之介的《鼻子》《罗生门》等。
1924年,鲁迅翻译了厨川白村的论文《苦闷的象征》。
该文创造了“人间苦”的概念。
鲁迅在给许广平的心中,曾说自己诅咒“人间苦”而不嫌恶“死”。
厨川白村对人生、社会的感叹,深刻影响了鲁迅的“幽暗意识”,让他一直处在一种“向死而生”的精神感召之下。
在杂文集《野草》、小说《伤逝》中,也或多或少都能看到“人间苦”的影子。
除了俄国文学、日本文学,鲁迅并通过德文转译了法、德、英、
美等欧洲国家的文学作品。
尤其值得注意的事,他还翻译了西班牙、芬兰、保加利亚、奥地利、捷克、罗马尼亚等当时实力较弱的国家作品。
鲁迅认为,这些国家的境遇与中国相同,“易于心心相印”,从而结成盟友,共同“叫喊和反抗”。
从这些翻译的小说以及鲁迅的评价里,我们能够看到鲁迅世界主义的一面,我们也可以理解晚年的鲁迅,为何对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和境遇始终抱有兴趣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