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直译”思想的历史性阐释及其现实意义-2019年文档资料
鲁迅_直译_观的现实反思

!"一、引语我国译经史上始终存在“文”、“质”两派。
所谓的“文”派即意译派,“质”派即直译派。
两派自汉代形成对峙,到慧远提出“厥中”的见解后,“文”、“质”之争才暂告一个段落。
到了近代由于周氏兄弟明确提出“直译”的观点,使得本已沉寂有一段时间的“直译”、“意译”之争战火又燃。
其中鲁迅先生与梁实秋先生之间的论战就是具体体现。
如今,由于后殖民研究的兴起而产生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赋予了“直译”和“意译”一对新名称———“归化”(,-./0’1$)’1-*)和“异化”#2-(/13*14)’1-*+。
在新的批评理论的指导下,“归化”、“异化”之争又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但故事“情节”更为复杂。
本文拟就鲁迅先生的“直译”观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争论作一反思,并从中得到一点启示。
二、反思及启示5、辨证地看鲁迅的“直译”观,避免片面理解“二元对立”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事物的两面便构成了事物的两端即“二元”。
这“二元”同时存在于一事物,构成矛盾的双方。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缺一不可。
二元对立是一种很有用的思维方式,它可以通过对比、比较来说明事物性质,解释很多现象,因此用途很广,如语言学中的能指6所指、语言6言语,汉语研究中的平6仄、文6质,文论中的内容6形式,翻译研究中的直译6意译、归化6异化……等等。
然而,在实践中,人们却经常错误地理解“对立”二字,认为“对立”就是“非此即彼”,好像二者不能共存。
这种理解反映到翻译策略上便是“直译”和“意译”或“归化”和“异化”的不能共存性。
鲁迅先生的“直译”观是针对当时盛行的任意删削、颠倒、附益的翻译方法,为扫荡翻译界的混乱观念而提出来的。
“他是主张‘直译’的,但并不赞成蹇涩和拘泥;而对经过‘潜心研究’的‘意译’是求之不得的。
”“……7从浅处说7‘直译’是与‘意译’相对的一种译法;从深处说,‘直译’是包括正确的‘意译’在内的‘正译’。
论鲁迅直译观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

论鲁迅直译观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
鲁迅先生的直译观是一个独特的译论思想,具有至今尚未被取代的历史意义。
从鲁迅先生的一系列译论文章中,可以看到他极力提倡精准、逐句、直译的方法,他认为中外文之间的直接翻译会更容易被读者理解,也有助于保留作者的语言风格。
鲁迅先生的直译观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在早期的中文翻译中,译者们更加倾向于将作品大胆创造,融入自己的文化本土元素,关注的重点更多的是字面的表达而不是主旨的把握。
而鲁迅先生大胆提出的“直译观”,就是他要求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把握意义、精准翻译上,实现原文风格与目标文风格,源文意义与目标文意义间的兼容性,重视汉译者文化特色和辩证思维能力,把译者置于文化异质性对话的中心。
在今天众多社会文化交融现象日盛的今天,鲁迅先生“直译观”在译学及社会中仍然具有高
度的参考价值,它的深刻的想法不但能够为当今的译论实践者提供很多灵感与启示,而且更加可以有效的影响着我们译论界对对于文化特色的理解与认知,真正的实现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总之,鲁迅先生的“直译观”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它的理念仍然被许多研究者所熟知,因
而深深地影响了今天中文翻译学会中不断进步中不断发展的职业素养。
如何评价鲁迅的翻译及翻译批评

如何评价鲁迅的翻译及翻译批评,并为其在中国翻译史上定位,不单单是一个学术史问题。
因为技术问题既不是鲁迅翻译中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部分,也不是中国近现代翻译史的主导方向。
必须看到,翻译作为两种文化符号的转换活动,与文化交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正是中国文化转型的历史。
文化发展的方向规约着翻译的历史,翻译是文化转型的中介和缩影。
所以不站在文化史的高度就不足以看清翻译的方向,就不足以评价翻译家的历史地位。
鲁迅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文化巨人,指示着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的翻译的发展方向,是其历史时代翻译主流的代言人。
因此,从探寻近现代翻译史的大致走向及鲁迅翻译和翻译批评的特质入手,对其作出思想史和文化史的评价,是重新走近鲁迅世界、走近历史,把握中国文化转型进程的重要途径。
一、“西学东渐”与救亡图存之路:中国近现代翻译思想发展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被拉进了世界历史发展的链条中,这是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相遇,中国人面对强势的西洋文明节节败退。
这个败退的过程是以军事上的失利为开端的,随着历史的展开,中国的精英们逐渐地承认了自己原有文化——器物、制度、思想观念各个层面的落后,也渐渐承认了西方文化——器物、制度、思想观念各个层面的先进性。
翻译的发展即是与这一认同的演进过程同步的。
中国人每承认一项自己的不足,赞叹西方文化于此项的先进性时,就在这一方面进行大量的翻译引进,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乃至中西文化交流史就是以这样一种心态和环节展开的。
因此,功利性追求从一开始就成为中国近现代翻译史的思想起点。
首先兴起的洋务运动,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思想基点的。
洋务派兴办兵工厂、造船厂,希望不改变中国文化的制度和观念层面,仅仅引进西方的坚船利炮即能以后者保卫前者。
基于此,其时的翻译也是为这一思想所规约的。
著名的“江南制造局”不仅引进和制造近代机器,而且成为近代翻译的重要基地。
当然,翻译的重点在兵工、科技类书,著名的翻译家有李善兰、徐寿、华蘅芳、傅兰雅、伟烈亚力、林乐知等。
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doc

众所周知,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是近代翻译理论最有影响力的,他翻译的《天演论》,鲁迅“有好几篇都能背”,《天演论》对鲁迅确实有很大的影响。
鲁迅在认真地考察研究了严复翻译理论的内容和其翻译作品后,根据自己研究的结论、翻译本身固有的特点以及他本人丰富的翻译经验,陆续发表了数十篇专题性的理论文章,阐述了自己对文学翻译的许多观点和看法,他不赞同严复的“信”和“达”的翻译标准。
鲁迅对于“达”字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归化”的译法应是“意译”,国人译出来的文章可能会很通顺,但已不忠实于原作了,“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它算不得翻译”。
他写道:凡是翻译,“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
鲁迅所说的“保持洋气”,其实就是“信”,就是让译作保存“异国情调”,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他的主张得到了后人的认可,实际上,它与我国翻译界的翻译标准“忠实”和“通顺”的含义是一样的,这对我们现在的翻译仍有很大的影响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鲁迅反对那种盲目“归化”和“达”的译法。
鲁迅主张“直译”,是为了忠实于原文,在他看来,忠实是第一位的,这就是从根本上提出了翻译时应遵从的标准和原则问题。
让人们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异国情调”和“原作的丰姿”。
三、鲁迅的翻译标准(一)直译、硬译鲁迅先生所说的直译又叫做硬译,从《域外小说集》开始,鲁迅就一直坚持用严格直译的方法,他说“硬译”即“按板规逐句,甚而至于逐字译”,也就是尽可能接近原文的、尽可能等值的直译。
一般说来,鲁迅不提倡意译,他认为如果看重意译,输入的内容可能会走样,也无助于进一步丰富汉语的表达能力。
在对汉语发展路向的探索中,鲁迅的翻译强调“直译”“硬译”,强调对西方语言的吸收,其带有明显西方语言特征的翻译语言让人们看到了汉语弹性的极限所在。
鲁迅主张直译,其目的是在介绍外国思想以供借鉴的同时,通过译文来改造我们的语言。
他博采西方语言资源,同时又十分强调汉语本身的历史继承性。
鲁迅的现实意义完整版

鲁迅的现实意义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鲁迅的现实意义摘要:对于鲁迅,人们的评价不一。
有人对鲁迅评价很高,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然而也有人说鲁迅性格偏激,对各种社会都充满了不满,但无人否认鲁迅对当时社会思想的启蒙作用,都承认他对历史的促进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人说当今已经不需要鲁迅了,他的思想太过偏激,真的是这样吗?其实,现实世界更加需要鲁迅,需要鲁迅精神指引我们。
关键字:精神现实意义偏激求学过程中,我们都学习过鲁迅的文章,例如《孔乙己》,《阿Q正传》,《故乡》,《为了忘却的纪念》,一篇篇文章或诙谐或严肃,但最终都给予我们很大的震撼,为我们展现了当时人民群众的愚昧软弱,使我们感受到鲁迅对现实世界的不满。
在当时,鲁迅深刻地揭示了到了人们心灵中最黑暗的部位,他的文章对于启蒙人民的思想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像一把利刃刺向了黑暗的统治者,有利地配合了当时如火如荼的革命。
那么时至今日,鲁迅是不是我们当代社会所需要的呢又具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呢(一)鲁迅对思想建设的作用鲁迅具有敏锐的眼光,他清楚地认识到国民性格中的劣性,以自己犀利的文字为工具,有力的揭露了反动派和敌对势力的丑恶嘴脸,对麻木不仁、冷漠无情的国民给予了无情的批判。
从《狂人日记》到《纪念刘和珍君》,从《孔乙己》到《阿Q正传》,从《故乡》到《祝福》,鲁迅一次次深刻地揭露了国民的劣性,给人们心灵以一次次强烈的冲击,极大了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启蒙。
现实社会中,一件件令人心灵震惊的事情不断发生,一件件悲剧不断上演,从社会中施暴者的理直气壮,冠冕堂皇,到公交车上盗窃者的明目张胆,无人阻拦;从恶人闹事胡作非为,众人围观,到孤寡老人摔倒在地,众人视若无闻;从孩童被撞,群众见死不救到落水者溺死,船主高价捞尸,一件件不可思议难以理解的事情在我们这个社会中上演。
也许我们当时会感到气愤,感到对人性的不满,但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又何尝不是那无动于衷者之一呢。
鲁迅翻译理论研究:阐释学视角的开题报告

鲁迅翻译理论研究:阐释学视角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鲁迅作为中国翻译界的巨匠,他的翻译理论对后来的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翻译的特点之一就是他注重翻译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和语言形态的转化。
同时,鲁迅提出了“阐释学”翻译理论,主张通过准确、信达、得体、流畅的翻译,使读者在读完翻译后能够像读原文一样理解原意,从而达到“原汁原味”的翻译效果。
因此,本文选题鲁迅翻译理论研究:阐释学视角,旨在深入探究鲁迅翻译理论的内涵,发掘其中的思想精髓及其对现代翻译实践的启示。
二、研究内容和思路1. 研究鲁迅翻译理论的来源和发展历程。
通过对鲁迅的生平及其翻译实践的探究,分析鲁迅翻译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其演变轨迹。
2. 阐述鲁迅翻译理论的内涵及其特点。
阐述鲁迅翻译理论中所涉及到的“阐释学”概念,并探讨其与现代翻译理论的联系和异同点。
3. 分析鲁迅翻译实践中的阐释策略。
结合鲁迅的翻译实践,深入分析其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阐释策略,如何在保持文本原貌的基础上解决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问题。
4. 探讨鲁迅翻译理论对现代翻译实践的启示。
总结鲁迅翻译理论的优点和特点,探讨其在今天的翻译实践中的借鉴和启示。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文采用文献调查和逻辑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查阅鲁迅相关的著作、日记、译著等文献资料,对鲁迅的翻译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梳理。
然后,将阐释学与其他翻译理论进行比较和分析,探讨阐释学的内涵及其对现代翻译实践的意义。
最后,借鉴鲁迅的翻译理论,结合现代翻译实践,总结经验和启示,提出翻译实践中的建议和对策。
四、预计研究结果和创新点本文针对鲁迅翻译理论的研究,通过对鲁迅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的深入探讨,旨在展现阐释学所蕴含的思想精髓,提出在翻译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解决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创新点如下:1. 梳理鲁迅专注于翻译实践中的思维模式及其阐释策略,以及阐释学与现代翻译理论的联系与异同,为深入探究阐释学的实践性和理论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方法。
鲁迅“直译”思想的历史性阐释及其现实意义

鲁迅“直译”思想的历史性阐释及其现实意义作者:冯岩松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0期[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鲁迅的“直译”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根源、及鲁迅本人的特殊翻译目的,以多元系统论和功能目的论为依托进行系统的历史性分析,阐述鲁迅“直译”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时代意义。
并由此获得对翻译评价标准的启示。
[关键词]直译硬译多元系统论功能目的论一、鲁迅“直译”思想的阐释(一)鲁迅“直译”提出的历史背景众所周知,严复、林纾在晚清时期开创了崭新的翻译模式,直接影响到了20世纪初的翻译活动。
然而,他们的翻译模式恰似一把双刃剑,其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对此,鲁迅兄弟大胆提出“直译”,强调对原文的忠实,“不妄改原文的字句,”“能保留原文的情调和风格”。
另外,“五四”时期,以鲁迅为代表的激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向西方学习的重要性,他们大力提倡“西学”,鼓励以“白话文”写作,号召以西方文学中的战斗精神作为反封建的武器。
这正是“直译”得以提出的时代背景。
(二)鲁迅“直译”与“硬译”的提出与“鲁梁之争”早在1907年的《摩罗诗力说》中,鲁迅就提出“别求心声于异邦”。
而1909年出版的《域外小说集》正是他们“直译”理论的第一次实践,它寄托着鲁迅兄弟想借此发动一场“翻译革命”的希望,以及假翻译域外文学而引发中国的“文学革命”、“社会革命”的梦想(王友贵,2005:3)。
在该书中,鲁迅发出了“弗失文情”的号召。
“直译”的倡导,在当时的语境下的确是革命性的,随之而来的不仅是翻译方法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世界意识的觉醒。
鲁迅发明的“硬译”,从一开始就遭到猛烈攻击,其根本原因是对于隐藏其中的伟大、深刻的目的的无知。
鲁迅看到了汉语语义的缺陷,他在《关于翻译的通信》中说:“中国的文或话,法子实在太不精密了。
……要医这病,我以为只好陆续吃一点苦,装进异样的句法去,古的,外省外府的,外国的,后来便可以据为己有”。
他想通过“直译”甚至“硬译”,把国外的表现法力求不变地引入汉语,推动汉语的现代化。
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

广角视野 wide angle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白 丹(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 710064)【摘 要】中国文化名人鲁迅不仅是文学家,而首先是翻译家。
本文通过对鲁迅翻译活动做以详尽探查,对其翻译思想做以系统深入分析,阐明了鲁迅对翻译理论的独特贡献。
同时广泛联系国内外翻译理论史,旨在让读者对鲁迅的翻译理念在全球翻译研究中所占的位置有一个通贯的理解。
在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盛行的大环境下,挖掘本民族的译学文化,无疑具有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鲁迅;翻译理论;翻译思想;创新一、导 论鲁迅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名人,其小说、杂文、小品文都是开创性的。
但是他的翻译思想与理念却少有人问津。
1938年蔡元培先生主编了第一套20卷本的《鲁迅全集》,其中半数为鲁迅译文。
据学者李季统计,“鲁迅的译著共有五百万字,其中翻译就占有二百九十万字,甚至超过了他的著述”。
但是他的翻译思想与理念却少有人问津。
在鲁迅留下的1000多万字中,有一半是翻译文字。
“不少学者指出,鲁迅首先是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
在社会历史大断裂、新旧文化大洗牌的年代,鲁迅在‘拿来主义’思想指导下开展的译介工作,形成了其特有的翻译出版思想和工作原则,被誉为‘不仅改写了小说翻译史上的色调,也开启了文学翻译新的风气’。
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指出:“鲁迅首先是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他大量的精力用在翻译”。
然而,目前只有“鲁迅谈翻译”之类的文章,以及大量的鲁迅翻译实践活动成果,因此,本文将从鲁迅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两个方面探究鲁迅作为翻译家的重大贡献。
二、鲁迅的翻译实践活动鲁迅的翻译活动横跨启蒙与现代两个翻译繁荣时期,共翻译了14各国家近百位作家200余种作品。
据李万钧先生统计,“鲁迅前后长达33年的翻译生涯中,共翻译了十五国一百一十人的两百四十四种作品”。
鲁迅的翻译活动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五四运动之前的翻译初期。
早在1903年日本留学期间,他便翻译了法国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地底旅行》及雨果的《随见录》中的《哀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直译”思想的历史性阐释及其现实意义-2019年文档资
料
鲁迅“直译”思想的历史性阐释及其现实意义
一、鲁迅“直译”思想的阐释
(一)鲁迅“直译”提出的历史背景
众所周知,严复、林纾在晚清时期开创了崭新的翻译模式,直接影响到了20世纪初的翻译活动。
然而,他们的翻译模式恰似一把双刃剑,其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对此,鲁迅兄弟大胆提出“直译”,强调对原文的忠实,“不妄改原文的字句,”“能保留原文的情调和风格”。
另外,“五四”时期,以鲁迅为代表的激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向西方学习的重要性,他们大力提倡“西学”,鼓励以“白话文”写作,号召以西方文学中的战斗精神作为反封建的武器。
这正是“直译”得以提出的时代背景。
(二)鲁迅“直译”与“硬译”的提出与“鲁梁之争”
早在1907年的《摩罗诗力说》中,鲁迅就提出“别求心声于异邦”。
而1909年出版的《域外小说集》正是他们“直译”理论的第一次实践,它寄托着鲁迅兄弟想借此发动一场“翻译革命”的希望,以及假翻译域外文学而引发中国的“文学革命”、“社会革命”的梦想(王友贵,2005:3)。
在该书中,鲁迅发出了“弗失文情”的号召。
“直译”的倡导,在当时的语境下的确是革命性的,随之而来的不仅是翻译方法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世界意识的觉醒。
鲁迅发明的“硬译”,从一开始就遭到猛烈攻击,其根本原因是对于隐藏其中的伟大、深刻的目的的无知。
鲁迅看到了汉语语义的缺陷,他在《关于翻译的通信》中说:“中国的文或话,法子实在太不精密了。
……要医这病,我以为只好陆续吃一点苦,装进异样的句法去,古的,外省外府的,外国的,后来便可以据为己有”。
他想通过“直译”甚至“硬译”,把国外的表现法力求不变地引入汉语,推动汉语的现代化。
德国翻译家本雅明(Benjamin)认为:“说翻译读起来就像用本国语写的一样,并不是对它的最高褒扬,用逐字逐句对译来确保译文的忠实更重要,因为这体现了不同语言互相补充的渴望”(本雅明,1999:130)。
翻译家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翻译来拓展、拓深本国语。
鲁迅的翻译追求,在这一点上和本雅明完全相同 (刘少勤,2005) 。
由于中西方语言结构上的巨大差距,“硬译”有时是鲁迅的无奈之举,这与当年严复的“一名之立,旬月踌躇”是很相似的。
鲁迅对“硬译”持一种辩证的观点,他在《关于翻译的通信》中说“一面尽量的输入,一面尽量的消化、吸收,可用的传下去,渣滓就让他剩落在过去里。
……其中有一部分将以‘不顺’而成为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顺’而被淘汰被踢开”。
这正是一个从“异化”到“归化”的过程。
鲁迅把翻译看作改造汉语的一条途径。
正如本雅明所说,“翻译注定要成为其语言自身成长的一部分,而且不可避免要注入语言地更新成分”(本雅明,1999:122)。
遗憾的是,当时的许多人,包括梁实秋在内,并没有抓住鲁迅“直译”或“硬译”的真正用意。
这才引发了那篇著名的《“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梁实秋等人都把汉语视为静态的、封闭的体系;而鲁迅的本意却是将汉语看作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体系,是可以不断接受新成分的。
“直译”使汉语拥有了自由、灵活的句式和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
由此,笔者认为,我们应历史地评价鲁迅的翻译尤其是他的“硬译”,而不能简单地予以批判。
(三)鲁迅“直译”理论的思想根源
鲁迅不仅继承了旧文学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而且从外国文学中寻找反封建的武器,这便是他的“拿来主义”。
因此,他提倡“直译”以保持原文的“精神和力量”。
鲁迅直译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改革中国的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他把文学看作社会改革、民族解放的武器。
在1903年的《斯巴达之魂》的《序言》中鲁迅便指出,他所以译述这部历史小说,就是因为感受到“斯巴达之魂”的“懔懔有生气”,想借此激励爱国志士“掷笔而起”。
同年,他在《月界旅行》的《辨言》中也明确说明是为让读者“获一斑之知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
思想,补助文明”(陈福康,2000:164)。
把翻译当作反封建、求解放的思想武器才是鲁迅“直译”的根源。
二、多元系统论与鲁迅“直译”的社会必然性
根据佐哈尔的学说,翻译文学在某一确定的文化多元系统中
的“中心”地位决定其必然采取“异化”的翻译方式,以创造出新的词汇和句式。
这样,接受文化中的原创文学将得以丰富和发展。
反之,如果翻译文学在这一文化多元系统中居“边缘”地位,翻译就需要“归化”以加强现存的词汇和句式。
多元系统论为我们很好地解释了鲁迅“直译”的社会原因,即,为了确立翻译文学在译入语中的中心位置。
在当时,中国的民族文学正经历着历史的转折,处于“弱势”。
这样,翻译文学必然在中国文化系统中占据中心地位。
鲁迅“直译”手段的社会必然性便一目了然了。
三、功能目的论与鲁迅“直译”的个人原因
诺德(Nord)等人的目的论认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Nord,2001:124)。
在特定的目的语环境下,根据目的语文本的预期交际功能,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对译文的期待,“感应力”或“社会知识”及“交际需要”,译者可以决定具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鲁迅的“直译”或“硬译”的目的有两方面:一是吸收外来语言因素丰富发展处于成长中的汉语白话文;二是借用外国文学中的战斗精神作为反封建的武器。
因而,他极端强调“忠实”、“保持原语风格”、“宁信而不顺”。
在《答曹聚仁先生信》中,他说:“因为讲话倘要精密,中国原有的语法是不够的”,中国人不但要从外语输入新字眼,还要输入新语法(《鲁迅全集》,
6卷,77)。
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他又说:“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
……”(王友贵,2005:158)。
这一切充分说明了鲁迅翻译的目的所在,正是这种改良汉语语言的追求和寻求原文中的战斗精神目的,决定了“直译”乃至“硬译”
成了他唯一的选择。
四、鲁迅“直译”理论历史性研究的现实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鲁迅的“直译”,既是他个人的远见卓识和实现目的的唯一手段,也是当时社会历史的必然。
由此,我们分析、评价译者及其翻译时,应该考虑其所处的历史环境、社会因素、翻译动机等诸多要素。
我们发现,对翻译评价的标准是因“译”而异的。
翻译文学在一个民族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会因时代的不同而变化,不同历史背景下不同的翻译目的需要不同的翻译方法和不同的评价标准,因而某个时期看似合理的翻译标准在另一个时期可能不再适用。
应以动态的眼光去看待翻译标准,而不应是静止的一元化的思维模式。
我们应确立与翻译目的及其背景密切相关的多元化的翻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