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翻译观
[鲁迅翻译思想的文化解读] 鲁迅作品主题思想
![[鲁迅翻译思想的文化解读] 鲁迅作品主题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790da1c7fc4ffe473268ab3b.png)
《[鲁迅翻译思想的文化解读] 鲁迅作品主题思想》摘要:超越语言表层,探究鲁迅“直译”和“复译”的深层含义,可以发现鲁迅提出“直译”和“复译”旨在改造中国语言文化、与“受侮辱、受压迫的弱小国家”构建平等的民族关系,基于以上考虑,笔者通过深入挖掘鲁迅作品中的“译者记”、“小引”、书信、序、跋以及数量不少的翻译专论,从文化层面解读鲁迅翻译思想的两个方面:直译,硬译、重译,复译,晚清民初时期,“直译”不仅在翻译实践中极少使用,而且这种方法往往跟“率尔操觚”、“佶屈聱牙”、“味同嚼蜡”、“无从索解”和“释家经咒”联系在一起关键词:硬译复译文化解读摘要:鲁迅的翻译思想并不局限于语言表层,而是一种改造中国语言文化、构建平等的民族关系的文化策略。
超越语言表层,探究鲁迅“直译”和“复译”的深层含义,可以发现鲁迅提出“直译”和“复译”旨在改造中国语言文化、与“受侮辱、受压迫的弱小国家”构建平等的民族关系。
在鲁迅一生的笔墨生涯中,翻译占据了重要地位。
他从事翻译的时间前后长达33年之久,共译介了14个国家近100位作家,200多种作品,共计300多万字,占据鲁迅笔墨的半壁江山。
鲁迅本人也非常重视翻译,把翻译与创作同等看待,他痛恨轻视翻译,将翻译看作是“媒婆”的言论和行为。
在纪念鲁迅逝世70周年时,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鲁迅研究专家孙郁说:“鲁迅首先是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他把大量的精力用在翻译,而且他瞧不起自己的创作。
”翻译研究在鲁迅研究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然而,译家鲁迅的研究长期受到了冷落,研究成果显得相当薄弱。
可以说,目前取得的成绩和鲁迅在翻译方面所作的巨大贡献、和鲁迅研究的其他课题相比,实在是微乎其微、沧海一粟。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通过深入挖掘鲁迅作品中的“译者记”、“小引”、书信、序、跋以及数量不少的翻译专论,从文化层面解读鲁迅翻译思想的两个方面:直译,硬译、重译,复译。
一、直译的文化解读晚清民初时期,“直译”不仅在翻译实践中极少使用,而且这种方法往往跟“率尔操觚”、“佶屈聱牙”、“味同嚼蜡”、“无从索解”和“释家经咒”联系在一起。
翻 译 家 鲁 迅

鲁迅翻译的取材思想:
一、在作品选择方面,表现出强烈的翻译主体意识:拒绝暴力、 取向真实、瞩目边缘;选材中还承载着鲁迅的平等与博爱 诉求。 二、在翻译取材来源国家中,法、德、英、美等强国的取材起 步于“翻译救国”的热潮,但其根基却是思想启蒙;西班牙、 芬兰等9个弱小民族、国家的取材源于鲁迅对自己同等处境 国家、民族的关注,是同盟的寻觅;俄国、苏联的取材最 贴近鲁迅的精神实质,无论是帝国主义的俄国还是社会主 义的苏联,鲁迅关注的只有一个:“为人生”;日本的取材与 鲁迅的留学经历和对日本的情感密切相关。 三、在作家选择中,鲁迅特别看重处于困厄处境的作家,如: ①眼盲、流亡、屡被放逐的俄国诗人爱罗先珂,鲁迅翻译了 他的14部童话作品; ②来自西班牙“高山小民族”的巴罗哈,这是鲁迅关注的唯一真实、揭露现实又困顿于现实的苏联“同路人”作家 群体,鲁迅为他们编译文集《竖琴》,对该团体和作家 作了反复介绍,一再关注他们的悲惨遭遇;
④总是对一些短命的作家青睐有加,体现出鲁迅对于先觉 者生命价值的独特思考。
鲁迅的翻译思想:
一、欧化
鲁迅的欧化策略具有强烈的中国本土特色:立足于积贫积弱的 中国,向往国富民强的西方——主张忠实原作的翻译、保存异 域文化,是为了借助外来文化改造甚至替换自身的文化,也就 是所说的“别求新声于异邦”。鲁迅的欧化策略代表着一种文化 取向:站在中西文化之间,以世界的眼光,汲取中外的优长。
在翻译《死魂灵》的时候,鲁迅已经接近生命的 终点,或者可以说,是翻译《死魂灵》使鲁迅的生命 接近了终点。因为这部作品是鲁迅费尽了心力,他的 “硬译”法则在这部以幽默、讽刺见长的作品翻译中显 得无所适从:
动笔之前,就得先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 还是尽量保存洋气呢?……只能改换他的衣裳,却不 该削低他的鼻子,剜掉他的眼睛。我是不主张削鼻剜 眼的,所以有些地方,仍然宁可译得不顺口。
论鲁迅直译观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

论鲁迅直译观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
鲁迅先生的直译观是一个独特的译论思想,具有至今尚未被取代的历史意义。
从鲁迅先生的一系列译论文章中,可以看到他极力提倡精准、逐句、直译的方法,他认为中外文之间的直接翻译会更容易被读者理解,也有助于保留作者的语言风格。
鲁迅先生的直译观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在早期的中文翻译中,译者们更加倾向于将作品大胆创造,融入自己的文化本土元素,关注的重点更多的是字面的表达而不是主旨的把握。
而鲁迅先生大胆提出的“直译观”,就是他要求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把握意义、精准翻译上,实现原文风格与目标文风格,源文意义与目标文意义间的兼容性,重视汉译者文化特色和辩证思维能力,把译者置于文化异质性对话的中心。
在今天众多社会文化交融现象日盛的今天,鲁迅先生“直译观”在译学及社会中仍然具有高
度的参考价值,它的深刻的想法不但能够为当今的译论实践者提供很多灵感与启示,而且更加可以有效的影响着我们译论界对对于文化特色的理解与认知,真正的实现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总之,鲁迅先生的“直译观”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它的理念仍然被许多研究者所熟知,因
而深深地影响了今天中文翻译学会中不断进步中不断发展的职业素养。
鲁迅的翻译地位之反思和归位

鲁迅的翻译地位之反思和归位鲁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翻译家,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翻译贡献不仅在其时代得到了高度的肯定和认可,同时也对现代翻译事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鲁迅的翻译地位在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反思和归位的趋势,这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鲁迅的翻译地位在历史上是不可置疑的。
他不仅在翻译领域具有很高的水平,而且对于其后世代的翻译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翻译的《高尔基文集》、《歌德选集》、《马克思主义选集》等,曾被誉为中国现代翻译的里程碑。
他的翻译风格以忠实原文、直译为主,保持了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并且掌握了德语、俄语、英语等多种外语,是精通多种语言的国士。
其次,鲁迅的翻译地位也受到了一些质疑和反思。
有一些学者认为,鲁迅的翻译过于忠实原文,缺乏审美精神和文学修养,翻译语言过于生硬和紧凑,容易使读者的理解产生困难。
此外,鲁迅翻译的一些文学作品中也存在一些错误和不准确的地方,如翻译卡夫卡的作品时,将Kafka的名字翻译为“卡夫卡”,而非其原名“卡夫卡”。
这种偏颇和失误虽然不影响鲁迅翻译地位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但也需要合理而客观地评价。
最后,鲁迅的翻译地位也需要重新回归到适当的位置。
随着翻译事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加强,我们需要寻找更多更准确的翻译方式和技巧,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奉承和模拟。
我们应该注意到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语言歧义,注重翻译的语言美感和文化特色,为文学作品的翻译注入更加优美、精细的语言风格。
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鲁迅先生的翻译精神和成果,认真总结和借鉴他的翻译理念和技巧,为现代翻译事业做出更为宝贵的贡献。
综上所述,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翻译事业也一时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
鲁迅的翻译贡献得到了高度的评价和认可,但也需要客观评价和反思。
翻译事业是长期而广泛的,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和探索,为中外文化交流和沟通起到积极的作用。
如何评价鲁迅的翻译及翻译批评

如何评价鲁迅的翻译及翻译批评,并为其在中国翻译史上定位,不单单是一个学术史问题。
因为技术问题既不是鲁迅翻译中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部分,也不是中国近现代翻译史的主导方向。
必须看到,翻译作为两种文化符号的转换活动,与文化交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正是中国文化转型的历史。
文化发展的方向规约着翻译的历史,翻译是文化转型的中介和缩影。
所以不站在文化史的高度就不足以看清翻译的方向,就不足以评价翻译家的历史地位。
鲁迅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文化巨人,指示着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的翻译的发展方向,是其历史时代翻译主流的代言人。
因此,从探寻近现代翻译史的大致走向及鲁迅翻译和翻译批评的特质入手,对其作出思想史和文化史的评价,是重新走近鲁迅世界、走近历史,把握中国文化转型进程的重要途径。
一、“西学东渐”与救亡图存之路:中国近现代翻译思想发展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被拉进了世界历史发展的链条中,这是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相遇,中国人面对强势的西洋文明节节败退。
这个败退的过程是以军事上的失利为开端的,随着历史的展开,中国的精英们逐渐地承认了自己原有文化——器物、制度、思想观念各个层面的落后,也渐渐承认了西方文化——器物、制度、思想观念各个层面的先进性。
翻译的发展即是与这一认同的演进过程同步的。
中国人每承认一项自己的不足,赞叹西方文化于此项的先进性时,就在这一方面进行大量的翻译引进,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乃至中西文化交流史就是以这样一种心态和环节展开的。
因此,功利性追求从一开始就成为中国近现代翻译史的思想起点。
首先兴起的洋务运动,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思想基点的。
洋务派兴办兵工厂、造船厂,希望不改变中国文化的制度和观念层面,仅仅引进西方的坚船利炮即能以后者保卫前者。
基于此,其时的翻译也是为这一思想所规约的。
著名的“江南制造局”不仅引进和制造近代机器,而且成为近代翻译的重要基地。
当然,翻译的重点在兵工、科技类书,著名的翻译家有李善兰、徐寿、华蘅芳、傅兰雅、伟烈亚力、林乐知等。
鲁迅对外国文学的翻译

鲁迅对外国文学的翻译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先驱,也是对外翻译文学作品的重要人物之一。
在鲁迅的翻译经历中,最受广泛关注的莫过于他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工作。
鲁迅对外国文学的翻译不仅是为了介绍外来文化,更重要的是通过翻译,让中国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思考现代文学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鲁迅之所以成为中西方文化联系的重要人物,关键在于他的翻译工作。
鲁迅的翻译能力得到众人的认可,他的翻译作品不仅传播了外国文学的经典之作,也从中汲取了文学创作的灵感和思路。
早在20世纪初,鲁迅就开始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包括英、法、德等多个国家的作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鲁迅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广泛的文化背景,对外国文学进行了极为深入的挖掘和研究,并通过翻译,将其经典著作带入中国,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互鉴。
鲁迅翻译的众多外国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要属其对法国文学的翻译。
他翻译了大量的法国文学作品,如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雨果的《悲惨世界》等,这些翻译作品不仅得到当时读者的广泛阅读和认可,也对鲁迅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提倡文学的现实主义,将其注入到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大大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除了翻译法国文学作品,鲁迅还翻译了德国文学、英国文学等多个国家的文学作品。
在鲁迅翻译的作品中,不仅涵盖了小说、诗歌、散文等多个文学形式,也涉及到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个领域。
其中,鲁迅翻译的德国作家法斯宾德的小说《天使与人类》和英国作家巴金的小说《家》、汤姆逊的《社会学原理》等都成为了中国读者们最喜欢的文学作品。
鲁迅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翻译作品让中国读者了解到了西方文学发展的方向,吸收了其中的创作思路、艺术表现方式,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崛起提供了新的启示。
同时,他的翻译也为中国文学的翻译工作培养了良好的先驱者和传承者。
鲁迅对外国文学的翻译不仅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更是传递人类文明精神和智慧的桥梁。
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doc

众所周知,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是近代翻译理论最有影响力的,他翻译的《天演论》,鲁迅“有好几篇都能背”,《天演论》对鲁迅确实有很大的影响。
鲁迅在认真地考察研究了严复翻译理论的内容和其翻译作品后,根据自己研究的结论、翻译本身固有的特点以及他本人丰富的翻译经验,陆续发表了数十篇专题性的理论文章,阐述了自己对文学翻译的许多观点和看法,他不赞同严复的“信”和“达”的翻译标准。
鲁迅对于“达”字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归化”的译法应是“意译”,国人译出来的文章可能会很通顺,但已不忠实于原作了,“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它算不得翻译”。
他写道:凡是翻译,“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
鲁迅所说的“保持洋气”,其实就是“信”,就是让译作保存“异国情调”,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他的主张得到了后人的认可,实际上,它与我国翻译界的翻译标准“忠实”和“通顺”的含义是一样的,这对我们现在的翻译仍有很大的影响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鲁迅反对那种盲目“归化”和“达”的译法。
鲁迅主张“直译”,是为了忠实于原文,在他看来,忠实是第一位的,这就是从根本上提出了翻译时应遵从的标准和原则问题。
让人们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异国情调”和“原作的丰姿”。
三、鲁迅的翻译标准(一)直译、硬译鲁迅先生所说的直译又叫做硬译,从《域外小说集》开始,鲁迅就一直坚持用严格直译的方法,他说“硬译”即“按板规逐句,甚而至于逐字译”,也就是尽可能接近原文的、尽可能等值的直译。
一般说来,鲁迅不提倡意译,他认为如果看重意译,输入的内容可能会走样,也无助于进一步丰富汉语的表达能力。
在对汉语发展路向的探索中,鲁迅的翻译强调“直译”“硬译”,强调对西方语言的吸收,其带有明显西方语言特征的翻译语言让人们看到了汉语弹性的极限所在。
鲁迅主张直译,其目的是在介绍外国思想以供借鉴的同时,通过译文来改造我们的语言。
他博采西方语言资源,同时又十分强调汉语本身的历史继承性。
_凡是翻译_必须兼顾着两面_鲁迅译学思想探索之二

翻译研究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第2期/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0鲁迅译学思想探索之二t郑海凌1鲁迅先生谈翻译的困难,曾坦诚地说: /我向来总以为翻译比创作容易,因为至少是无须构想。
但到真的一译,就会遇着难关,譬如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创作时候可以回避,翻译上却不成,也还得想,一直弄到头昏眼花,好像在脑子里面摸一个急于要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
严又陵说,-一名之立,旬月踌躇.,是他的经验之谈,的的确确的。
0¹以鲁迅的艺术眼光和语学程度讲这番话,足见翻译的不易。
当代学者钱钟书也曾谈到翻译的困难,并且以文学研究作比较,指出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抗译性:/我们研究一部文学作品,事实上往往不能够而且不需要一字一句都透彻了解的。
对有些字、词、句以至无关重要的章节,我们都可以-不求甚解.,一样写得出头头是道的论文,因而挂起某某研究专家的牌子,完全不必声明对某字、某句、某典故、某成语、某节等缺乏了解,以表示自己严肃诚实的学风。
翻译可就不同,只仿佛教基本课老师的讲书,而不像大教授们的讲学。
原作里没有一个字可以滑过溜过,没有一处困难可以支吾扯淡。
一部作品读起来很顺利容易,译起来马上出现料想不到的疑难,而这种疑难并非翻翻字典、问问人就能解决。
0º翻译的困难在于/隔0。
中外翻译史上译者因隔膜而产生困惑误解的例子很多。
我国古代翻译家道安»讲/五失本三不易0,已明确指出翻译中的隔膜问题。
鸠摩罗什曾指出翻译的文体之隔膜:/改梵为秦,失其藻蔚。
虽得大意,殊隔文体。
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
0¼从翻译过程来看,译者面对在异国文化语境里生成的原作,至少有语言、文化、心理、文体风格、艺术传达等方面的隔膜。
语言上的隔膜是直接可感的,不敢或不肯躲闪而强作解人,其结果便是胡猜乱测,指鹿为马。
鲁迅曾在5风马牛6一文批评赵景深把Milky Way(银河误译为/牛奶路0,并写诗加以嘲讽:/可怜织女星,化为马郎妇,乌鹊疑不来,迢迢牛奶路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的翻译观
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硬译”的方法论,在与梁实秋的辩论中提出了“宁信而不顺”的翻译原则。
鲁迅的观点绝不是反对“信”和“顺”,相反,他强调需要兼顾两者。
只有当“信”和“顺”不能兼得时,才“宁信而不顺”。
原因是“译得信而不顺的至多不过看不懂,想一想也许能懂,译得顺而不信的却会令人迷误,怎样想也不会懂,如果好像已经懂得,那么你正是入了迷途了。
”他所说的“不顺”是容忍一些不顺,而不是刻意保留,以便把翻译装进不同的句法。
但当然,这种情况也不是永恒的,有的会从“坏”变成“好”,有的最终会因为“坏”而被淘汰,被踢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