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第九章 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完整版)
最新中国传统文化之饮食文化精品课件

• 这是杜甫《丽人行》中对达官贵人奢华盛筵 的描绘。餐具之于美食(měi shí),恰如华服 之于丽人,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 餐具的发展折射出饮食文化繁荣的一面。
第十五页,共67页。
• 汉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首先得归 功于汉代与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张骞通使 西域,引进了石榴、芝麻、葡萄、胡桃、无 花果、西瓜、黄瓜、菠菜(bōcài)、胡萝卜、 茴香、芹菜、扁豆、苜蓿、大葱、大蒜等品 种。
而民以食为天。
——班固(bān gù)
第一页,共67页。
第二章 饮食文化
第二页,共67页。
谈一谈你所知道(zhī dào)的特色 饮食
第三页,共67页。
本节课知识(zhī shi)
• 一 传统饮食习俗 • 二 茶与茶文化 • 三 酒与酒文化 • 四 拓展(tuò zhǎn)延伸:节日饮食习俗 地方
第二十五页,共67页。
唐宋元明清(mínɡ qīnɡ)时期食俗中的礼仪成分逐渐加重。
• 比如春节,亲朋拜年,主家必须设宴款待, 酒肉异常丰盛。其余像中秋、寒食、重阳等 节日或如冬至、腊八等重要节令,对饮食内 容、礼仪甚至是食物禁忌都拥有(yōngyǒu) 丰富而具体的内涵。
第二十六页,共67页。
食俗礼仪(lǐyí)
• 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及其文化遗迹相当丰 富,如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等。考古研 究发现,这些古人类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 大到犀牛、猛虎,小到游鱼虾蚌,都进入到 他们的猎食(liè shí)范围。
第六页,共67页。
• 距今1万至8000年前的 新石器时代(shídài)早 期,黄河流域开始出 现了一些原始的农耕 部落,创造了粟作农 业文明,以粟类种植 作为获得食物的主要 来源。与此几乎同时, 位于南方的长江流域 开始了水稻的种植。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9 中国饮食文化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第九章 中国饮食文化
宫保鸡丁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第九章 中国饮食文化
麻婆豆腐
灯影牛肉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第九章 中国饮食文化
第二节 特色风味菜
一、宫廷菜 我国历代封建帝王、皇后、皇妃等 享用的菜肴。有南味、北味之分。 主要特点: (1)选料考究,配料严格。 (2)烹调细腻,讲究刀工。 (3)造型美观,寓意吉祥。
(3)黄山毛峰 产于安徽黄山,是毛峰茶中的佳品。其特点是
芽叶肥壮,大小均匀,银毫形如雀舌,油润光滑,绿中微黄, 冲泡人口醇香鲜爽,回味甘甜沁人心脾。 特级黄山毛峰又称黄山云雾茶,产量极少。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第九章 中国饮食文化
2.红茶
红茶是全发酵茶。其特点是叶红汤红,香甜味醇, 有水果香气,耐冲耐泡。 (1)祁红。又称祁门红茶,产于安徽省祁门县和附 近的石台、东至、黟县和贵池等县。 祁门红茶于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 祁门红茶与印度大吉岭茶、斯里兰卡乌伐茶并称为 世界三大高香名茶。 (2)滇红。云南工夫红茶的简称,主要产于云南省澜 沧江流域的凤庆、昌宁、临沦等县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第九章 中国饮食文化
松鼠鳜鱼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第九章 中国饮食文化
清炖蟹粉狮子头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第九章 中国饮食文化
三 套 鸭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第九章 中国饮食文化
3.粤菜 由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组成。用料 广博,菜肴新颖奇异,讲究清而不淡, 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有“五滋”(香、 松、软、肥、浓)、“六味”(酸、甜、 苦、辣、咸、鲜)之别。 代表菜:龙虎斗、白灼海虾、脆皮乳猪、 白云猪手、太爷鸡、香芋扣肉、黄埔炒 蛋、炖禾虫、五彩炒蛇丝、东江盐焗鸡、 爽口牛丸、油泡鲜虾仁等
中国传统文化第九章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第九章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人们可以从历史上看到它的起源,也可以发现它有着丰富的营养和文化内涵。
作为一种文化,它反映了民族的历史,并且在不断的改进和发展中,越来越能体现人们的精神文化和生活方式。
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发源于先秦时期。
从先秦开始,饮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不仅是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更是作为一种文化象征。
从那时起,人们就烹制出了许多不同的菜肴,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传统的如何做菜的法则。
从先秦时期开始,一些专家就开始研究食物的营养价值,指出要如何烹调食物,怎么样才能吃得健康。
这些包括药物的分类,食物的分类和药物的合理搭配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饮食文化也随之发展,不仅是在菜肴的烹饪方法和营养价值上,甚至在礼仪方面也发生了变化,比如提出了下酒宴请的礼仪和点菜的要求等。
在中国,最为典型的饮食礼仪之一就是饭后叫“洗手”,由此可见,他们把饮食文化的细节发挥到极致,目的是为了告诉人们:礼仪是一种人们表达文化、展示文明的重要手段。
从先秦时期至今,中国饮食文化历经沧桑,这些历史的变迁中。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简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3.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影响三、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四、教学难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2.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应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传承和发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事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二章:中国传统节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意义。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庆祝方式。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2. 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3. 常见的中国传统节日及其特点三、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2. 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四、教学难点:1. 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和价值2. 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理解和应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意义、庆祝方式和习俗。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中国传统节日事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三章:中国传统艺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特点2. 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影响3. 常见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及其代表作品三、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特点2. 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影响四、教学难点:1. 中国传统艺术的内涵和价值2. 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解和应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特点、发展及其影响。
传统文化第九章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

一、古代饮食著述
《齐民要术》的作者是贾思勰,该书是 一部从五谷、瓜果、蔬菜的种植和家禽、家 畜、鱼类的饲养开始,一直谈到事物的储藏 、酿造、加工、烹饪,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饮 食生产的整个过程的百科全书式专著。《要 术》对烹饪技术的研究不仅总结了传统的经 验,还吸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烹调技法。其 另一贡献是保存了许多散佚的饮食著作,它 采集百家之言,引用各种古文献140余种, 采录谚语歌谣30余首,许多被湮没的饮食著 述《要术》保存下来。
三、中国饮食的结构状况
饮食结构是指饮食中主食、副食和饮料 的搭配方式,即配餐方式。饮食结构和经济 的发展、民族的习惯、社会的变化有着密切 的关系。我国自进入农业社会以后,饮食结 构就受着农业生产水平的制约,不同的历史 时期的饮食结构也不尽相同,但整体上说, 形成了以谷物为食、其他肉类、蔬菜瓜果为 副食的饮食方式。这种饮食结构一直延续至 今,与西方以肉食为主,无主副食之分迥然 不同。
饮食文化和农学的关系
汉代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不仅得 到了进一步发展,而且还被上升到理论 高度加以总结。西汉政府处于对匈奴战 争的需要,对畜牧业非常重视,尤其重 视马政,鼓励民间养马,重视马种的选 育。此外,汉代还大规模实行屯田,边 地的军屯、民屯同时进行。屯田由政府 管理,种植业、畜牧业都很兴盛,出现 了"人丁兴旺、牛马布野"的景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文人与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讲究色、香、味、形 、意的完美统一,视食品为艺术品,将 绘画、雕塑、乐舞乃至诗词等艺术作品 运用于饮食菜肴,在构图、色调、造型 乃至命名等方面刻意求美、求精,创造 出像“八卦五牲盘”“镂金龙凤蟹”等 名目繁多的名馔佳肴。
三、饮食文化的特点
首先,它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开始就和农学联 系在一起,不但要求以富于营养的食品维持人的生活,而且更 加着重于通过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 中国的饮食文化具有科学性。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ppt课件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主讲人:
商洛学院教授 王思怀
2019/11/20
本专题简要讲四个问题: A. 中国传统食文化 B. 中国传统酒文化 C. 中国传统茶文化
D.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征
2019/11/20
一、中国传统食文化
1.农业的发展是饮食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础
饮食与农业有密切联系。没有农业,饮食就成了无米之炊。 何谓“农”?班固《汉书·食货志》:“辟土植谷曰农”,此即 我们今天所说的狭义农业。其实,我国古代并不仅限于此,而是 注意到因地制宜、全面发展,今天所说的农、林、牧、副、渔都 得到发展。在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蔬菜就已开始种植。 西安半坡出土的一个陶罐中就盛有芥菜、白菜种子。夏、商、周 三代畜牧、园艺都有一定规模发展。战国时成书的《管子》常常 将五谷(黍、稷、麦、菽、麻)和六畜(猪、牛、羊、马、鸡、 狗)、“桑麻”并提。当时粮食、园艺、畜牧收入之比为60: 20:20,这还未包括桑麻渔采,可见是多种经营。
2019/11/20
汉代出现了“人丁兴旺,牛马布野”的繁荣景象,因战 争需要,西汉政府对畜牧,尤其是养马非常重视,武帝还 不惜动用武力掠得了西北大宛汗血马。魏晋以后,水稻在 南方普遍种植。唐代我们今天所有的作物除番薯、烟草等 少数作物外其余都有,尤其植茶发达,“江淮人什二三以 茶为业”,产生了一代“茶圣”陆羽(著《茶经》)。养 鱼业也比较发达,岭南还出现了稻田养鱼。明清以后,农 业更加细密,出现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生态农业。“五谷丰 登”、“六畜兴旺”在嘉湖一带真正实现了结合。农谚云: “养猪不赚钱,回头望望田”。
中国传统饮食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

▲耒耜
3 一、中国传统饮食的发展
(二)夏、商、周时期的饮食文化
到了周代,石磨的出现,促成了谷物加工方法上一次质的飞跃。 在烹饪方法上,夏商两代的烹饪方法都很稀少。到了周代,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烹 饪方法才逐渐多样化,出现了煮、蒸、炒、烤、炙、炸等多种方法。 周代已对饭(主食)、菜(副食)和汤饮进行了明显的区分,这标志着我国传统烹饪方 法的初步定型。
18 一、茶的起源和品种
义
狭义 文化
传文 统化
3.明清时期 明代,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茶,兴叶茶。此 后贡茶由团饼茶改为芽茶,这就促进了炒青散茶的发 展。明人罗廪所著的《茶解》对茶树栽培及绿茶炒制技艺 进行了详细的描述。1610年开始将茶叶销往欧洲各国,清 代,销往荷兰和英国。1903年以前,中国茶叶在世界茶叶 市场仍占据重要地位,此后则江河日下。
6 一、中国传统饮食的发展
(五)元、明、清时期的饮食文化
元代,涮羊肉、烤全羊、月饼、烤鸭
明代,马铃薯、甘薯、肉食以人工蓄养的畜禽为主要来源。
清朝,浙、闽、湘、徽等地方菜进一步发展,并自成派系,加上传统的“四大菜系”,逐渐
形成“八大菜系”之说。后来,又增加京、沪等地方菜,形成了“十大菜系”。
传文
现代满汉全席
明清时期,酒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 品,每逢佳节,人们多会设宴饮酒。不同的节日所 饮的酒也有所不同。
明清时期,饮酒特别讲究“陈”,所谓“陈年 佳酿”就是指上了年份的好酒。
▲清代酒令
27 二、中国的酒文化
(一)酒与经济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因此国家的一切政 治、经济活动都是以农业发展为根本立足点的。而我国的酒,绝大部分都是用粮食酿 造的,因而酒的生产也依赖于粮食生产,成为了农业经济的一部分,粮食生产的丰歉 往往直接影响着酒业的兴衰。
第九章 旅游饮食文化

1.食文化 2.酒文化 3.茶文化
2.酒文化
1、酒分类方法: 酿酒方法:蒸馏酒、发酵酒、配制酒 酒精含量:高度酒、中度酒、低度酒 商业习惯:白酒、黄酒、葡萄酒、 啤酒、果酒、露酒
2、白酒香型
①酱香型: 茅香型,茅台酒为代表, 还有郎酒、武陵酒等。 ②浓香型: 产量最大,泸州老窖特曲 为代表,还有五粮液、古井 贡酒、剑南春等。 ③清香型: 汾酒为代表,还有宝丰酒、 特制黄鹤楼酒。 ④米香型: 三花酒为代表,还有湘山酒、 浏阳河小曲等。 ⑤其他香型:兼香型、复香型,有西凤酒、 董酒、白沙液等。
(2)红茶: 全发酵茶,叶红汤红,香味醇和, 多以产地命名。 ①祁红:安徽祁门,世界三大高香名 茶,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②滇红:分滇红工夫茶、滇红碎茶, 凤庆所产最有名。
(3)乌龙茶: 半发酵茶,中国特有茶类。 产于福建、广东、台湾。 ①大红袍:武夷山 ②铁观音:福建安溪
(4)白茶: 鲜叶直接干燥加工而成;茸毛多、 色白如银、汤色浅黄、香气清新; 主产地是福建政和、福鼎; 名品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
白茶
(5)紧压茶: 又称边销茶,可分砖茶、沱茶、圆茶、 饼茶、方茶。 (6)花茶: 又称熏花茶、香片茶;中国特有再加 工茶;名品有茉莉花茶、桂花茶等。
(三)回族食俗
回族以面食为主,喜欢吃牛肉、羊肉和 鸡鸭鹅鱼虾等。不吃猪肉、动物的血和 死动物,如马骡、驴等也禁食一切凶禽 猛兽的肉。
(四)藏族食俗
藏族人饮食以青稞、小麦为主粮,还有 玉米和豌豆,日常主食是糌粑。 吃糌粑、吃肉都是用手,配以酥油(奶 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 Features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f the Culture of Chinese Food
2
Food and drink are physiological needs for both man
and animals. But essentially they take their food in quite different ways. Through intelligence and skill, man has discovered and created numerous varieties of foods, thus making diet a cultural event.Dietary culture is an
饮食文化和农学的关系
在农业起源之前,人类的饮食处于自然饮食阶段,食 物来源主要仰赖于天然食库,基本上没有脱离动物的饮食 状态,食物以兽肉和植物的块根为主。自农业起源以后, 种植业所获得的五谷杂粮成为人们果腹的主要食物来源, 它花去了人们绝大部分时间和劳力,需要垦荒、播种、施 肥、收获等一系列工序,在人们心目中占有无可取代的重 要地位。其实,我国古代并不只限于把种植谷物作为获取 食物的主要手段,而是很早就注意到全面地、因地制宜地 开发食物资源,今天所说的农、林、牧、副、渔各项生产 都得到发展。
水鸟以外,还发明了一些新的捕
鱼方法。
7
饮食文化和农学的关系
明、清以来,我国这种多 方位地发展农业、开发食物资 源的方法,越来越细密。这样 全面合理地开发食物资源,用 现代话说,就是在大农业范围 内实行农牧结合与农畜互养, 建立高效率的物质再循环和资 源再利用的生态农业系统,这 种生态农业系统在杭嘉湖平原 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最具代表性。
8
In a wor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ancient
times not only provided affluent sources of food for man,
bu also maintained an ecological system of recycling. Thi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also known as complex
agriculture.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in
China’s material cultural history. 总之,我国古代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不仅为
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还保持了自然生态的良性 循环,取得了多种经营、地力常新的生态效益。这种生 态农业又称复合农业,是我国物质文化史上的重要收获 之一。
9
饮食文化的传入
汉唐时期,国力强盛,中原与外域的农业 文化的交流颇为发达。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凭 借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所积累的雄厚国力, 对西域各国主动通使,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 绸之路”。据统计,在汉代从西域传入中原的 食物原料有葡萄、石榴、苜蓿、胡麻、核桃、 大蒜、豌豆、蚕豆、西瓜、甜瓜、黄瓜、菠菜、 莴苣、香菜、芹菜、胡萝卜、大葱、胡椒、无 花果、茴香等等。这些蔬果、香料的传入,极 大地丰富了我国内地菜肴的品种。
10
饮食文化的传入
与陆上"丝绸之路"并存 的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 从广州出发,航行于南海和 印度洋,由于这条商路贩运 的货物主要是中国的丝绸和 海外的香料,又称为"海上丝 香"。由丝香之路从南洋运来 中国的作物,有:茉莉、益 智、海枣、槟榔、奎柠等等。
11
饮食文化的传入
明清时期,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晚期,这时的农业生产达到了很 高水平,但人口增殖很快,人均耕地在急剧下降,从而在全国范围 内形成了一个人多地少、耕地不足、粮食奇缺的矛盾。一些平原老 农业区,人满为患,许多农民不堪忍受封建政府的压迫,流入山区。 这一时期,中西交通相当发达,由华侨和商人从海外引进了许多高 产作物品种,对解决饥荒问题作出了贡献,也使我国的粮食、蔬菜 的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一时期从海外引进的粮食作物有:番薯 又名甘薯,玉米。这两种作物高产耐瘠,尤其甘薯美味可口,营养 丰富,繁殖力极强。玉米强大的根须适合于山区种植。这两种作物 有助于解决饥荒和棚户的粮食问题,对山区的开发起了很大的作用。 还有花生、马铃薯、辣椒、番茄、四季豆、甘蓝、向日葵、花菜等 等。这些外来作物的传入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饮食文化。 它和其他文化构成一样,也是中外文化交流中发展起来的。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饮食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本能需求,但人类的饮食
和动物毕竟不同,其根本的不同就在于人类以自己的智 慧和技能,创造了丰富的食物和文明的饮食习惯,使饮 食成为一种文化活动。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
3
4
饮食文化和农学的关系
早在夏商周三代,在井田 制农业发达的基础上,畜牧、园 艺都有一定规模的发展。春秋战 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广, 水利工程的修建,小农家庭如雨 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农民更有条 件灵活多样地开发食物资源。那 时候是以谷物生产为中心的多种 经营的规划方式。
5
饮食文化和农学的关系
汉代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不仅得 到了进一步发展,而且还被上升到理论 高度加以总结。西汉政府处于对匈奴战 争的需要,对畜牧业非常重视,尤其重 视马政,鼓励民间养马,重视马种的选 育。此外,汉代还大规模实行屯田,边 地的军屯、民屯同时进行。屯田由政府 管理,种植业、畜牧业都很兴盛,出现 了"人丁兴旺、牛马布野"的景象。
6
饮食文化和农学的关系
魏晋以后,我国经济中心逐
渐南移。水稻在南方普遍种植,
种植技术也比以前进步。除了蕃
薯、烟草等少数作物,现在的所
有作物,唐代基本都有,尤其植
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生了一
代"茶圣"陆羽。因为茶商极多,
唐代中叶开始征收茶税,并建立
了榷茶制度。唐代养鱼业也比较
发达,捕鱼技术除了传统的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