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康复的护理干预对策研究
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的影晌

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的影晌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是常见的康复问题,对患者的康复影响很大。
护理干预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可以对患者的康复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护理干预的角度来探讨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的影响。
1. 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的影响1.1 减轻肿胀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是常见的现象,严重的肿胀会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适当的按摩、热敷、冷敷等方法来缓解患者的肿胀情况,减轻患者的不适感,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康复。
1.2 提高患者的舒适度肢体肿胀会给患者带来疼痛和不适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细心的护理和关爱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减轻患者的身心压力。
1.3 促进患者的早期康复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促进患者的早期康复。
及时缓解肿胀,减轻疼痛,可以使患者更容易接受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的自我康复能力,缩短康复期。
护理人员还可以通过对患者进行康复知识的宣传和指导,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康复过程,配合医疗人员的治疗,增强患者的信心,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2. 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的具体措施2.1 定期进行肢体抬高通过定期将肢体抬高,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肿胀症状,促进淋巴液和血液的循环,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2 定期进行肢体按摩通过定期进行肢体按摩,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肿胀,促进患者的早期康复。
2.3 定期进行热敷、冷敷对于四肢骨折术后肿胀患者,定期进行热敷、冷敷,可以缓解患者的肿胀症状,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促进患者的康复。
2.4 细心的心理护理肢体肿胀常常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护理人员可以通过细心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烦躁情绪,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促进康复。
3.3 减轻医疗负担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康复能力,缩短康复期,减轻医疗负担,对医疗资源进行合理利用,降低医疗成本。
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的影晌

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的影晌1. 引言1.1 研究背景四肢骨折是常见的外伤性损伤,在术后康复过程中,肢体肿胀是一个常见问题。
肢体肿胀是由于手术创伤、术后局部组织损伤以及术后活动不足导致局部淋巴和血液循环受阻而引起的。
肢体肿胀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不适,还会延缓康复过程,影响手术效果。
随着护理学的发展,护理干预在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的康复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减轻肢体肿胀,促进局部组织的修复和再生,加快康复速度,提高康复效果。
深入研究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的康复影响,对于提高患者康复质量,缩短康复时间具有积极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的影响,旨在通过对肢体肿胀的原因、护理干预的具体措施以及其对康复的作用进行研究和分析,进一步探讨提高患者康复效果的路径和方法。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可以深入了解护理干预在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中的重要性,为临床护理工作者提供参考和指导,促进患者康复过程的顺利进行。
本研究也将探讨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建议,为进一步完善相关护理干预措施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本研究的推进,有望为提高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做出更多贡献。
1.3 研究意义四肢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创伤,常会导致肢体肿胀。
肢体肿胀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舒适感,还会影响骨折部位的愈合和康复。
如何有效地进行护理干预对于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护理干预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如适时进行冰敷、进行被动活动、保持肢体的适当位置等,来减轻肢体肿胀的程度。
这些措施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康复过程。
通过本研究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护理干预在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指导。
通过评估护理干预对康复的影响,可以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提高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的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观察

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方法:选择80例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肿胀程度及康复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肿胀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康复效果显著。
结论: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四肢骨折;肢体肿胀;护理干预;康复效果引言四肢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外伤,术后肿胀是影响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
护理干预在术后康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研究旨在观察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护理措施。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住院接受四肢骨折手术的患者80例,均为肢体肿胀患者,男性42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45.6±6.7岁,入组时间在手术后24h内。
按照入组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
1.2 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包括:(1)对患部进行凝冷和提升,以减轻肿胀程度;(2)合理疼痛管理,避免因疼痛引起的肢体活动减少;(3)肢体功能锻炼,逐步恢复肢体功能;(4)术后定期进行康复评估,有针对性地制定康复计划。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包括术后伤口护理、疼痛管理等,但没有特别的护理干预措施。
1.3 观察指标(1)术后24h、72h、7d、14d分别测量两组患者肿胀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肿胀情况,最高分为10分,分数越高表示肿胀越严重;(2)记录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包括肢体功能、疼痛程度、生活自理能力等。
1.4 统计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比两组患者肿胀程度及康复情况的差异,以P<0.05为统计学显著。
结果2.1 观察组患者肿胀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术后24h、72h、7d、14d,观察组患者的肿胀程度评分分别为(5.2±1.3)、(3.6±1.1)、(2.1±0.8)、(1.4±0.5),对照组患者的肿胀程度评分分别为(7.4±1.5)、(5.3±1.3)、(3.2±1.0)、(2.1±0.9)。
探讨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探讨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予以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护理干预对其康复情况的影响。
方法:选取本院在2022年4月1日-2022年5月31日期间接收的287例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进行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最终分成对照组(n=143)与观察组(n=144),将两组的肿胀评分、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进行对比。
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肿胀评分、疼痛评分分别为(1.53±0.17)分、(2.52±0.31)分,均较对照组的(3.28±0.24)分、(3.92±0.38)分低,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评分分别为(69.79±6.83)分、(71.04±6.34)分、(65.77±5.92)分、(72.09±7.03)分,均高于对照组的(52.24±6.28)分、(56.77±5.54)分、(50.27±5.03)分、(50.27±5.03)分(P<0.05);观察组的术后进食、首次下床活动、伤口愈合、住院时间分别为(2.14±0.12)h、(14.75±1.36)h、(5.53±0.57)周、(12.07±1.64)d,均较对照组的(5.76±0.38)h、(25.59±1.88)h、(8.92±1.02)周、(18.25±2.13)d短(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0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00%(P<0.05)。
结论:在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中采取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其肿胀程度,缓解疼痛,同时能够提高其生活质量,改善手术指标,减少相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四肢骨折术;肢体肿胀;康复效果;护理干预四肢骨折指四肢处的骨骼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发生骨连接性中断的情况,主要表现为骨骼畸形、关节活动受限等,可通过四肢骨折术进行治疗。
探究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探究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7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护理。
统计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生活质量。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于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肿胀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护理干预;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四肢骨折在临床发生率较高,但手术后,患者由于需要长期制动,或康复训练效果不佳等因素,可能会引发患侧肢体肿胀,如果不进行良好的处理,会导致骨折难以愈合,愈合质量下降等,最终导致生活质量受损[1]。
除了常规的治疗外,临床护理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效改善术后肢体肿胀的情况。
基于此,本次就对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7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名。
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2:13,年龄分布为20~69岁,平均年龄为(69.51±2.66)岁。
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1:14,年龄分布为21~73岁,平均年龄为(67.21±3.54)岁。
组间患者资料比较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包括每日体温监测,伤口引流液颜色、量的观察,保证室内通风,定时更换被褥。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1)健康教育。
采用多媒体设备,对患者展开健康教育,告知其术后肢体肿胀的发生原因、注意事项等,告知患者肢体肿胀对于骨折康复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指导患者积极配合临床治疗,使其配合肢体肿胀的护理措施[2]。
(2)伤口护理。
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观察

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观察【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肢体肿胀是四肢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护理干预在减轻肢体肿胀、促进康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研究分析了肢体肿胀的原因,探讨了护理干预对肢体肿胀的作用机制及干预方法,并观察了护理干预后的康复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肢体肿胀情况,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结论指出,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探讨护理干预的优化策略,以提高康复效果。
护理干预在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护理干预、康复效果、研究、原因分析、方法、观察、结果分析、重要性、展望、结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四肢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外伤,在骨折术后患者常常会出现肢体肿胀的情况。
肢体肿胀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疼痛和不适,还会影响康复效果和术后恢复速度。
如何有效地减轻和预防肢体肿胀成为临床护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目前,护理干预已经成为减轻和预防肢体肿胀的主要手段之一。
通过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可以采取各种措施,如受伤肢体抬高、冰敷、按摩等,从而有效地减轻肿胀症状,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目前对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研究还比较有限,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本研究旨在观察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更多有效的指导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通过观察和分析护理干预对肢体肿胀的作用,以及护理干预方法在康复过程中的应用情况,从而为提高四肢骨折术后患者的康复效果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本研究,可以进一步验证护理干预在康复治疗中的重要性,并探讨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患者肢体肿胀的减轻和康复速度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效果。
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康复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康复的影响【摘要】四肢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创伤,术后肢体肿胀是其常见并发症之一。
本研究旨在探讨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康复的影响。
我们首先分析了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的原因,然后探讨了护理干预在减轻肢体肿胀方面的作用及其具体措施。
通过对护理干预后的效果评估,我们发现护理干预显著改善了患者的康复情况。
我们也发现在护理干预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与挑战。
护理干预在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康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更加关注护理干预的有效性和改进措施。
护理干预对于提高四肢骨折术后康复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四肢骨折、术后康复、肿胀、护理干预、效果评估、困难与挑战、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四肢骨折是一种常见的急诊情况,术后肢体肿胀是其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肢体肿胀可能会导致炎症反应、局部组织灌注不良等问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术后康复效果。
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的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对于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科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方面,而护理干预在其中的重要性被相对忽视。
护理干预作为术后康复的重要环节,其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尚未得到充分探讨。
本研究旨在探究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以提高四肢骨折患者的康复效果,改善其生活质量。
通过本研究,我们也希望能够揭示护理干预在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康复中的作用机制,为今后临床工作提供更多启示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康复的影响。
通过深入分析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的原因,以及护理干预对肢体肿胀的影响,可以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具体而言,我们将通过实证研究验证护理干预在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康复中的效果,并探讨护理干预的具体措施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我们旨在提高护理人员对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护理的专业水平,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更为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研究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对康复效果的影响

四肢骨折是临床常见骨科疾病,目前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方式[1]。
但由于外科手术的创伤性较大、术后恢复较慢等不良影响,患者术后容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肢体异常肿胀等并发症,这不仅影响了治疗效果,还导致患者难以恢复,降低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2]。
据调查显示,四肢骨折术后患者肢体肿胀不仅会加重机体血液循环动力不足,还会影响骨折的愈合,而因肿胀所产生的疼痛感,则进一步干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3]。
针对该类骨折患者术后肿胀问题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则显得更为重要[4]。
故本院特以2020年4月~2021年4月行四肢骨折手术后发生肢体肿胀的88例患者为对象,开展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对该症患者康复效果影响的专项研究,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基线资料样本收集时段规划为2020年4月~2021年4月,并就该时段内抽取我院行四肢骨折手术后发生肢体肿胀的88例患者为样本对象。
依据干预模式差异,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
对照组男女构成比:22例男性,22例女性;年龄42.34±4.45岁。
观察组男女构成比:24例男性,20例女性;年龄43.22±4.46岁。
开展研究前,由涉及医师针对对象与家属予以了涵盖治疗行为、预期结果等内容的全面医疗诠释,基于对象及家属信任了解的基础上签署对象知情同意书。
研究内容也交由院内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1)经临床诊断及影像学检测确诊研究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对康复效果的影响刘泓梅师莉(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职工医院甘肃天水741020)【摘要】目的:研究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对康复效果的影响。
方法:特于2020年4月~2021年4月时段内抽取就我院行四肢骨折手术后发生肢体肿胀的88例患者作为样本对象。
依据干预模式差异,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
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则实施优质护理服务。
分析比对两组对象肿胀消退时间、术后各时段疼痛(VAS)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康复的护理干预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15-07-13T14:25:33.36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6期供稿作者:欧阳雪莲赵爱梅[导读] 肢体肿胀显著皮纹消失,没有无张力水疱表示Ⅱ级;肿胀显著,皮纹消失,存在张力性水疱且皮肤硬紧表示Ⅲ级[3]。
欧阳雪莲赵爱梅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 844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康复的护理干预对策以及效果。
方法:把同期到我院行手术治疗的66 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例数均为33 例的对照组与干预组,两组患者术后肢体均出现肿胀现象,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施予康复护理干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后肢体肿胀情况和疼痛评分情况。
结果:干预组肢体恢复正常例数和和患者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于四肢骨折术后出现肢体肿胀患者施予合理且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肢体肿胀情况,减轻疼痛,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关键词】肢体;护理干预;四肢骨折;康复;肿胀【中图分类号】R19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6-306-01
在四肢骨折临床治疗中多采用手术治疗,但从大量临床实践情况来看,手术后由于血管、骨骼和肌肉损伤经常会使肢体发生肿胀问题,使组织供应与静脉回流受到干扰与影响,继而进一步引发疼痛、神经组织或者肌肉等因缺血而出现病变坏死,影响手术切口愈合,甚者还会引起肢体功能障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与工作,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1-2]。
为避免和有效控制术后肢体肿胀问题,本次研究选择了我院收治的33 例四肢骨折术后出现肢体肿胀的患者作为干预组,施予了康复护理干预,获得了显著且良好的效果,现将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基本资料采取随机数字表法把2012 年5 月-2014 年9 月到我院行手术治疗的66 例四肢骨折患者分干预组和对照组,各组例数均为33 例,两组患者术后均出现肢体肿胀现象。
对照组男18 例,女15 例,平均年龄为4
2.5±4.6 岁;骨折类型:有 3 例患者为尺桡骨骨折,12 例患者为股骨骨折,10 例患者为胫腓骨折,8 例患者为肱骨骨折;肿胀情况:Ⅰ级10 例,Ⅱ级16 例,Ⅲ级7 例。
干预组男20 例,女13 例,平均年龄为4
3.5±3.5 岁;骨折类型:尺桡骨骨折4 例,股骨骨折13 例,肱骨骨折 7 例,胫腓骨折11 例;肿胀情况:Ⅰ级11 例,Ⅱ级15 例,Ⅲ级 7 例。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通过统计学处理分析,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有很好的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组予以综合性康复护理干预,如下:1)认识干预:介绍四肢骨折术后肿胀出现的原因、机体变化情况、肿胀对于预后所产生的影响、护理相关注意事项等,耐心且及时地解答患者所存疑虑,正确引导患者认识肿胀方面的知识。
2)心理干预:加强和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经交谈或者心理测验等对患者心理特点施予综合评估,予以针对性心理安慰和疏导,消除和缓解患者可能存在的各种不良心理,强化其治疗信心,使其主动配合。
3)治疗干预:术毕用75% 乙醇纱布进行外敷,接着外层覆盖相应的无菌纱棉,利用多头带以及绷带加压包扎,每天更换伤肢体的敷料。
若患者疼痛难忍,可按照医嘱服用相应的镇痛药物。
结合患者自身耐受情况,术后取健侧卧位或者平卧位,借助于抬高架或者软枕将患肢抬高,以便血液循环,缓解肢体肿胀情况。
采取冰敷或者冷敷等方法收缩局部血管,以便组织新陈代谢以及神经肌肉兴奋,消除或者减轻肿胀。
加强康复锻炼,促进淋巴以及静脉回流,使患者可尽快康复。
1.3 观察指标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肢体肿胀程度、疼痛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
肿胀程度评判标准:肢体无肿胀和皮纹表示正常;和正常相比较肿胀,存在皮纹表示Ⅰ级;肢体肿胀显著皮纹消失,没有无张力水疱表示Ⅱ级;肿胀显著,皮纹消失,存在张力性水疱且皮肤硬紧表示Ⅲ级[3]。
应用视觉模拟法评价疼痛,分数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
用自制调查问卷表调查患者满意度,以百分制评价,分数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0.0 软件对实验数据实施统计学分析,组间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 ? s)表示,采用t 比较检验;计数资料对比用卡方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两组患者肿胀程度比较见表1,满意度评分和疼痛评分如表2,经分析,干预组肢体正常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满意度评分和疼痛评分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表1 两组患者肿胀程度对比(n)
3.讨论四肢骨折属于复杂性骨折,常伴神经血管、肌肉以及肌腱损伤,这种类型的患者因术后切口组织出血、疼痛严重且体液渗出,影响淋巴以及静脉回流而使肢体出现肿胀[4]。
为消除和减轻肢体肿胀,本次研究对干预组患者施予了康复护理干预,包含有认知干预、心理干预以及治疗干预。
结果表明干预组患者肢体肿胀改善情况、满意度评分以及疼痛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
综上所述,对于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施予有效且合理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肿胀情况和疼痛情况,促进其康复,具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1]林燕斌,张秋玲,何小霞等.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患者肢体肿胀的效果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16):2464-2466.[2]戴海燕,黄丽蓉,霍英等.非药物护理在四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0):1663-1664.[3]周丽.中药封包治疗四肢骨折术后患肢肿胀的观察及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3(12):237-238.[4]李秀娟,孙艳华,李树萍等.四肢开放性骨折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J].中国医疗前沿(上半月),2010,5(1):7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