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转折点”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上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预习+知识点+习题(有答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上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预习+知识点+习题(有答案)

【预习提纲】部编历史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日本“大陆政策”;1894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2.时间:1894-18953.战役:丰岛海战——战争爆发平壤战役——左宝贵(殉国)黄海海战大战——(殉国);此次海战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奋力抵抗)随后日军制造大屠杀威海卫战役——(殉国);全军覆没。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1.时间:18952.双方代表:清政府的和日本首相3.内容割地: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通商:开放、、、为商埠(“苏杭杀虫”)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了列强输出的需求)4.影响: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三、瓜分中国狂潮1.开端:三国干涉还辽。

(俄德法)2.瓜分中国狂潮列强纷纷在中国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3.美国“门户开放”1899年,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

内容: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实质:“”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结果:得到各国同意。

部编历史八上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根本原因:日本企图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大陆政策)。

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2为什么称为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所以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3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1894年7月,丰岛战役,战争爆发。

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陷落。

黄海大战,邓世昌壮烈殉国。

日军夺取制海权渡过鸭绿江,占领九连城。

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战败,日军旅顺屠城,屠杀两万多中国人。

1895年初威海卫战役,丁汝昌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马关条约》的签订1《马关条约》的签订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经过谈判双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外国资本主义打开了侵入中国的大门,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关税、司法等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受到外国侵略者的干涉和控制,清王朝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沦入半殖民地。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

鸦片战争后,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

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又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转变为半封建的社会。

第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

战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战后,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另一个主要矛盾。

第三,革命任务发生变化。

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落在中国人民肩上的双重历史任务。

因此,中国革命进人了一个新的时期,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怎么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也是发展是不平衡的。

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是这两对主要矛盾互相交织和交替作用的结果。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历史八年级第一单元总结

历史八年级第一单元总结

历史八年级第一单元总结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包括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这些事件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对中国的发展和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的起因是英国向中国非法输入鸦片,并对中国进行了多次外交挑衅。

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在鸦片战争中表现出了软弱和无能,导致中国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最终,中国签署了《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并开放了五个通商口岸。

2. 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联军对中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的起因是英国和法国对中国进行了外交挑衅,并要求中国进一步开放通商口岸和减少关税。

中国拒绝了这些要求,于是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战争期间,中国再次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并签署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割让了更多的领土和开放了更多的通商口岸。

3. 甲午战争甲午战争是中日之间爆发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的起因是日本对中国领土的侵犯和中国军队的拒绝。

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在甲午战争中表现出了严重的腐败和落后,导致中国再次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最终,中国签署了《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给日本,并开放了更多的通商口岸。

4.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八国联军对中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的起因是列强对中国的不满和贪婪,以及中国国内的动荡不安。

战争爆发后,中国再次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并签署了《辛丑条约》,割让了更多的领土和开放了更多的通商口岸。

同时,中国还被要求向列强支付巨额赔款,并限制了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

总之,本单元讲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包括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这些事件对中国的发展和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近代史 第五章、中日甲午战争(整合版)

中国近代史 第五章、中日甲午战争(整合版)
再次,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成功,实际 上是日俄两国争夺中国辽东半岛。这种争夺是 掀起中日甲午战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一 个转折点。

2020/2/29
11
一、甲午战前的国际形势
19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 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随着垄断资本的 形成,更为疯狂地夺取海外市场、原料供 应地和资本输出的场所,掀起了瓜分世界 领土的高潮。
二、甲午战前的中国与日本
1.甲午战前,清政府极其腐败,主要集中 在清中央政权的腐败,以慈禧为例。
第一节 关于甲午战争的研究综述
一、解放前的研究概况
• 在战争刚刚结束的1895年,就有王柄耀 的6卷本《中日战辑》出版发行。1896 年刊行的有蔡尔康的8卷本《中东战纪 本末》;易鼎顺的14卷本《盾墨拾余》; 侍读学士文廷式的《闻尘偶记》。1897 年,曾任驻日领事的姚锡光出版了5卷 本的《东方兵事纪略》。
感悟危机
3、政治意识的变化
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
三、三国干涉还辽及其影响
1、三国“干涉还辽”的实现
沙俄 法国
德国
英国 日本
美国
2020/2/29
50
2、三国“干涉还辽”对甲午战后的 中国和远东国际关系的影响。
首先,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沙俄在政治上 取代了英国在华的支配地位。
其次,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也是远 东国际关系变化的一个转折点。
巨额的战争赔款大大刺激了日本对外侵 略扩张的野心,积极扩军备战。
(2)、甲午战后日本的迅速崛起, 改变了远东国际形势的格局
• 甲午战前,远东的基本格局是英国、俄国 的对立和争霸。甲午战后,俄国和法国都加 紧他们在远东地区的侵略;德国也开始参与 远东地区的争夺;美国也趁机提出对华门户 开放政策。这一切都表明英国在远东地区的 优势地位受到挑战,中国即将面临一个更危 险的局面。

中国近代史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中国近代史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6)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各阶层开展了
不同形式的救亡图存斗争
知识点二 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
(1)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 义和团 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日益高涨。
主干知识整合
核心考点突破
2.过程 (1) 1900 年6月,英、美、俄等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 合发动侵华战争,先后占领了天津、北京。 (2)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在廊坊和天津打击侵略者。
主干知识整合
核心考点突破
知识点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 中国市场 。 (2)直接原因:英法 修订 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到拒绝。 2.经过 (1)1856年,英军进攻_广__州__,战争爆发。 (2)1858年,英法联军进逼 天津 ,与清政府签《_天__津__条__约__》。 (3) 1860 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_ 圆__明__园__,签订 《北京条约》。
主干知识整合
核心考点突破
[易错易误] ⊙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
(1)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 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 (2)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 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 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
主干知识整合
核心考点突破
[观点术语] ⊙近代列强历次侵华是由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和扩张性决
主干知识整合
核心考点突破
知识点三 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实力上升,走上 资本主义 道路,
形成对外扩张的 大陆政策 ,蓄谋侵略中国。
(2) 1894年 朝鲜爆发 农民起义 ,日本趁机入侵_朝__鲜__,蓄意挑

高考文综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中国近代史阶段分期

高考文综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中国近代史阶段分期

中国近代史(1840—1949)二轮复习高考选择题考查:28、29、30题★中国近代史的阶段分期:1、按照中国革命的性质划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1840-1894: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2)1894-1919: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3)1919-194: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2、按照政权更迭顺序划分:(1)晚晴时期:1840—1912,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折;(3)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近代中国的进一步觉醒与探索;一、晚清时期(1840—1912)一、时空坐标二、阶段特征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2年清帝退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确立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时期,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政治上:(1)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列强先后发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不断抗争与探索: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抗争: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甲午战后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义和团运动。

探索: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1859)、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民族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地主阶级清末新政、民族资产阶级辛亥革命;(3)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晚清统治结束。

2.经济上:经济结构发生变动:(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出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外企,在华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资本输出);(3)洋务运动创办大量近代企业,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4)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5)“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生与发展。

甲午战争纪念馆观后感 2000字左右

甲午战争纪念馆观后感 2000字左右

甲午战争纪念馆观后感2000字左右1. 引言1.1 概述甲午战争纪念馆是为了纪念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战争而建立的博物馆。

该战争发生在19世纪末,标志着中国与西方列强碰撞的高潮,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享我参观甲午战争纪念馆后的感受和思考。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包括引言、甲午战争纪念馆观后感、深入了解甲午战争历史背景和意义、参观体验与感悟分享以及结论。

通过这些部分的介绍和讨论,将展示我在参观甲午战争纪念馆过程中所获得的见解和体会。

1.3 目的我撰写此篇文章的目的是分享我在参观甲午战争纪念馆时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和对和平的珍视。

希望读者通过我的观后感,进一步了解甲午战争及其背后诸多因素,并从中汲取启示。

同时,也希望能引起人们对于历史教育和纪念馆建设的关注,认识到历史对于塑造现实以及未来的重要性。

2. 甲午战争纪念馆观后感:2.1 参观动机:我对历史一直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对中国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非常感兴趣。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对于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和国家命运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选择参观甲午战争纪念馆,希望通过展览了解更多关于这场战争的信息。

2.2 第一印象:初次踏入甲午战争纪念馆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庄严肃穆的外立面和巍峨壮观的建筑。

馆内氛围庄重肃穆,让人不禁心生敬仰之情。

进入展厅后,迎面而来的是一幅宏大精美的油画,描绘了甲午战争爆发时的壮烈场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整个展示空间布局合理、陈列精心安排,每个角落都彰显着文物和实物所蕴含的历史记忆。

2.3 展览内容与呈现方式:甲午战争纪念馆通过多种展示手段,生动地展现了这场战争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战役。

首先,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资料和实物文物展示,向观众介绍了战争发生的原因、具体过程以及参与方的角色与作用。

其次,在电子屏幕上播放着历史人物的影像资料,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的政治氛围和民众情绪。

此外,还有一座具有震撼力的仿真场景模型,逼真地再现了甲午海战的壮烈场面。

【部编】2019年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单元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部编】2019年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单元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部编】2019年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单元测试卷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一、选择题1.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A.鸦片战争之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C.甲午中日战争之后D.八国联军侵华之后2.近代史上,“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曾被作为清政府的“义务”写进条约,严重侵犯了中国人民的正当权利和自由,这一规定出自()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辛丑条约》D. “二十一条”3.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创办军事工业②创办民用工业③筹建海军④废除科举制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③④D. ①③④4.“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义和团抗击的侵略者是()A. 英军B. 英法联军C. 俄军D. 八国联军5.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主要表现在()A.向外国侵略者借师“助剿”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C.向外国侵略者开放中国D.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6.如图名叫《扯线木偶》,它反映的是哪一条约签订后的社会状况?()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7.《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介绍说,1840 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形成一个群体。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

请判断,这里“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是()A. 虎门销烟B. 洋务运动C. 公车上书D. 新文化运动8.洋务派为实现“求富”而采取的措施是()A. 创办军事工业B. 开办民用企业C. 兴办新式学堂D. 派遣留学生9.“举国鼓舞欢蹈,征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

”这段话描述的戊戌变法是哪项变法法令的实施情况()A. 创办京师大学堂B. 开放言论C. 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D. 准许创办报刊和组织强学会10.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兴起最早从哪个时候开始()A. 洋务运动期间B. 维新变法期间C. 新文化运动期间D. 国民政府期间11.下列口号提出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自强”与“求富”②“民主”与“科学”③“外争国权,内惩国贼”④“扶清灭洋”A.①④②③B.①④③②C.①②④③D.①②③④12.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民用工业中不包括()A. 湖北织布局B. 轮船招商局C. 江南制造总局D. 汉阳铁厂13.下列城市按被迫开放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重庆②上海③天津④南京A. ④②③①B. ②④①③C. ①③④②D. ②④③①14.“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上述内容出自下列哪一条约?()A. 《尼布楚条约》B. 《南京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15.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下列选项搭配正确的是()①林则徐、魏源——新文化运动②李鸿章、左宗棠——洋务运动③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变法④孙中山——辛亥革命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6.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的重要事件是()A. 洋务运动B. 戊戌变法C. 辛亥革命D. 新文化运动17.义和团揭帖云:义和团,起山东,只因鬼子闹中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转折点”的理解。

或者为什么说“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转折点”?
(1)侵华方式发生变化:战前商品输出为主;战后资本输出主,掀起瓜分狂潮。

(2)列强关系发生变化:战前列强侵华既勾结又争夺,以勾结为主;战后列强侵华争夺日益加剧,给中国带来更多灾难,如三国干涉还辽、日俄战争、瓜分狂潮、户开放等。

(3)中华民族危机加剧:战前列强侵略中国边疆和邻国;战后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4)中国经济结构进一步发生变化: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洋务运动的破产。

战后清政府对新式企业垄断削弱,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接受列强的资本输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5)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变化:战前主要学习西方技术;战后为救亡图存不但学习西方技术,还进行政治体制、思想文化、教育制度的变革,相继出现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