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声现象复习指导
0第1章_声现象_复习教案(好)

声现象复习教案.一、单元复习目的(一)知识和技能: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 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3、 会利用声速及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回声计算题4、 熟悉中考在这部分的题型、热点考点的考查形式。
(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
二、重点、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
其中尤以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三个特性、噪声的控制为热门考察对象。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复习内容本章讲述的是一些声学的初步知识。
讲述的内容有声音的发生的传播、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本章的重点是声音的发生与传播,它是解释各种声现象的基础。
四、知识梳理传播条件传播形式 传播速度: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声音的感知过程音调:决定因素 响度:决定因素音色:决定因素 来源和危害定义 防治声传递信息 声传递能量(一)课本知识疏理1. 声音产生的条件:物体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必须有介质。
固、液、气均可,真空不能传声声音传播的形式:声波(纵波的形式)声音传播的实质:声能(能量的传递)声音传播的速度:在空气中340m/s 、水中1500m/s 、钢铁中5200m/s2. 乐音的三要素(1)响度(声音的强弱):决定于声源的振幅和人耳距声源的远近。
人耳刚能听到的响度为0dB 、理想声音环境的响度不高于50dB 、声音的传播规律声音的特性 噪音声音的利用声现 象影响人学习和工作的噪声超过70 dB、损伤人听力的响度超过90 dB。
(2)音调(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
第一章 声现象知识归纳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 声现象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声现象1.1声音是什么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人靠声带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打击乐器:鼓靠鼓面振动发声、管乐器靠空气柱振动发声。
)右图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图中乒乓球的作用: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易于观察研究方法:转换法二、声音的传播1、真空罩响铃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不能用回声测距测量地月距离,月球上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研究方法:推理法(理想实验法)2、声音在介质中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3、声速: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 ;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t s ;距离计算公式是 s=vt ;时间的计算公式是 t=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一般情况下:A. 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B. V 固>V 液>V 气;C. 15℃空气中声速是340m/s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 以上,人与障碍物距离大于17m 。
1.2乐音的特性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由声源振动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Hz 。
)波形图疏密不同,音调不同。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由声源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还与听者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波形图上下宽窄不同,响度不同。
3、音色:声音的品质、特色。
由声源本身材料、结构决定。
波形图形状不同,音色不同。
改变发声体的长短、粗细、松紧、厚薄,会使音调发生改变。
长、粗、松、厚,音调低。
短、细、紧、薄,音调高。
是否用力,会使响度发生改变。
1.3噪声及其控制1、噪声:(1)从物理角度,声源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对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的复习。
复习的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乐音与噪音、声速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掌握声速的概念。
2. 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声速的概念。
难点: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声波图形的绘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音叉、尺子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和能量的例子。
2. 知识点复习:(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4)乐音与噪音:乐音是指音调、响度、音色均匀变化的声音,噪音是指音调、响度、音色不均匀变化的声音。
(5)声速:声速是指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
在空气中,声速约为340米/秒,在水中约为1500米/秒。
(1)为什么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声音的音色不同?(2)为什么在冬天,声音传播的距离比夏天远?4. 随堂练习:(1)判断题: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
(对/错)5.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4. 乐音与噪音5. 声速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1)声音是由________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在________中传播最快,在________中传播最慢。
(3)音调与________有关,响度与________有关,音色与________有关。
第一章 声现象复习

9、一般来说,大会堂的四周墙壁都作成凹凸 不平像蜂窝状似的,这是为了( A ) A.减弱声波的反射 B.增强声波的反射 C.增强声音的响度 D.仅是为了装饰
10、对因衣物没有放平引起的洗衣机机身振 动产生的噪声,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A ) A. 在声源处减弱:放平衣物 B.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关上门窗 C. 在人耳处减弱:塞上耳塞 D. 在洗衣机内加更多的水
17、老黄牛的叫声和蚊子的嗡嗡声从 声音的三个特性进行比较,老黄牛发 响度 出的声音________大,蚊子发出的声 音_______高. 音调
18、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 度是 340 米/秒。北宋时代的沈 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 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 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 到夜 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 为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
声音的特色
声源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
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物体振动的幅度。
与发声体本身性质有关
如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
有关响度、音调的注意点 响度大小除了与声源的振动振幅大小有关,还与距 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响度在变,音调不变。
管乐、簧乐以及其他管类: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
(1)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2)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3)在人耳处控制噪声。
右图中,施工人员正在为紧邻居民区的轻轨轨道安装全封闭的隔音屏,尽量将列车产 生的噪声降到最低限度.这种控制噪声的 方法是( ) A.防止噪声产生 B.阻断噪声传播 C.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D.采用了上述三种方法
答案:B
噪声严重污染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成为社会公害.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弱噪 声的是( ) A.机动车辆在市内严禁鸣笛 B.学校将高音喇叭换成许多小音箱 C.清除城市垃圾,保持环境整洁 D.在城市街道两旁种草植树
初中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 声现象知识点

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也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我们听见立体声就属于双耳效应的应用);二、声音的特征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小;3、音色:声音的品质特征;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超声波和次声波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3、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为dB。
中考物理考点大串讲(苏科版):第一章 声现象【考点清单】(解析版)

专题01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
自然界中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源: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声音的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声波:随着音叉的不断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见的波动,并向远处传播。
当这种波动传入人耳时,引起骨膜振动,进而人就听到了声音。
由此可见,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5.回声:声波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我们听到的回声,就是声波反射形成的。
6.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在水中传播比在空气中快,约为1500m/s;在钢铁中更快,速度可达5200m/s.要点:(1)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成为声源。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是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外传播并存在。
(3)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以下情况: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声波可能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如隔墙能听到相邻房间里的声音。
不同障碍物对声波的吸收和反射能力不同。
通常情况下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音的能力强。
如:北京天坛的回音壁的光滑圆形墙壁能使声波发生多次反射;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如音乐厅的蜂窝状天花板就是为了吸收声音。
(4)影响声速的因素:①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②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2.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把这种传播方式叫做骨传导。
3.双耳效应: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地判断出声音传来的方位,立体声音乐就是利用了双耳效应使人有身临演奏现场的感觉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 声现象》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汇编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s;声音在空气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t中的速度为340m/s;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听到回声至少离障碍物17m(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四、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六、超声波和次声波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 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3、常见招生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声现象学法导引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和均能传声,不能传声。
3.声速(1)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和有关。
(2)在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二、听到声音的过程1.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外界传唤来的声音引起人耳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它组织传给,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
2.骨传导声音通过、颔骨传到,引起听觉。
3.双耳效应利用双耳接收声音的差别和差别,可以准确地判断声源的。
三、声音的特性1.音调(1)音调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决定。
(2)超声波:频率高于的声音。
(3)次声波:频率低于的声音。
2.响度(1)概念:声音的。
(2)影响因素:①发声体的。
②距发声体的。
3.音色与发声体的、有关。
四、噪声的危害与控制1.噪声是发声体做振动时产生的声音。
2.等级与危害声音的等级用分贝来划分,听觉下限为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dB;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
3.噪声的控制(1)防止它的;(2)阻断它的;(3)防止它进入。
五、声音的利用1.利用声音可传递。
2.利用声音可传递。
互动课堂◆考查重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是本部分的考查重点,理解时要明确:(1)声音的产生条件:一是要有发声体;二是发声体要振动。
(2)声音靠介质传播。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C.声音在真空中传播得最快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慢【解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条件和在介质中的传播,真空不能传声这一知识点。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振动频率在20-20000HZ内,人耳才能听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真空不能传声。
【答案】A做一做:(1)宇航员在太空中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而在飞船舱内却可以直接对话,其原因是()A.太空中噪声太大B.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C.用通讯设备对话更方便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声音速度比光速快D.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速度一样快◆考查重点二乐音的三要素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乐音的三个要素及其决定因素。
考查方式主要填空或选择题的方式出现,在实际应用中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2】在操场上上体育课,体育老师发出口令,近处的学生听到了,而远处的学生没有听清楚,其原因是()A.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响度小B.老师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好C.老师发出的声音的频率低D.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的振动幅度大【解析】声音的响度决定于发声体的振幅,还和听者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距离发声体越远,人感觉到的声音的响度越小。
远处的学生距离老师远,声音响度小了,自然就不容易听清楚了。
【答案】A练一练:“震耳欲聋”这句成语听过吧,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它是形容声音的响度大B.它说明声音具有能量C.它说明噪声的危害大D.它说明物体振动得快◆考查重点三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在中考题中,对噪声的考查主要以填空或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考查知识的同时,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角度考查噪声的产生、危害和预防的途径。
【例3】噪声严重污染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成为社会公害。
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弱噪声的是()A.机动车辆在市内严禁鸣笛B.学校将高音喇叭换成许多小音箱C.清除城市垃圾,保持环境整洁D.在城市街道两旁种草植树【解析】A、B选项都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D 选项是从声音的传播途中减弱噪声;C选项的内容与题设无关。
【答案】C想一想:通常,人们会从噪声的产生、传播及接收三个环节控制噪声,下列措施中,属于在生产环节控制噪声的是()A.临街的房屋安装隔音玻璃B.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C.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考查重点四超声波和次声波此类题目主要考查超声波和次声波的产生和应用,要求学生把相关知识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平时学习时,注意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找到生活与物理的结合点。
【例4】蝙蝠通过发出并接收,来判断目标的位置和距离;地震前会发出使得某些动物烦躁不安,而人却无感觉。
【解析】蝙蝠利用超声波来判断目标的位置和距离,地震、海啸和台风一般产生次声波。
【答案】超声波次声波双基训练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B.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C.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音具有能量D.听不同乐器弹奏同一首歌曲时能分辨出所用乐器,是利用了声音的音色不同2.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钟声明显减弱B.把正在响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内放入水中,人们仍能跌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琴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3.关于声现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人唱歌时,歌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B.在水中的声速小于在空气中的声速C.回音的声速要比原来声音的声速要小D.成语“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音调高4.人们通过收音机收听“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歌手唱歌时,根据歌声就能判断出自己喜欢的歌手的歌声。
人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A.音调B.响度C.音色D.歌词5.为防治噪声,下列做法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A.将市区的工厂迁往郊外B.市区内严禁车辆鸣笛C.种草植树搞好城区绿化D.在机器上安装消声器6.医生在诊病时使用听诊器,听诊器()A.能改变心跳的频率,使音调变调B.能使心脏振动的振幅增加C.能改变心跳的音色,使声音好听些D.能改变声音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耗7.街上的“超声波洁牙”美容店中,超声波之所以能洁牙,是因为()A.超声波是清洁剂B.超声波引起牙面污垢的振动,振动把污垢敲下来图1-1C .超声波发生反射D .超声波传递去污信息8.要想改变锣的音调,可以 ( )A .改变敲击锣面力的大小B .换用敲击锣面的锤子C .换用其它的锣面来敲D .以上方法都可以9.坐在教室里听老师上课,我们听不到回声,这是因为 ( )A . 声音传播得太快,回声太小听不到B .老师讲课声音太小C .教室里安静,老师的声音太大D .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不能区分 10.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无处不在。
下列声音:①工厂车间机器的轰鸣声;②大剧院里乐器的演奏声;③公园里小鸟的鸣叫声;④装修房子时的电钻声;⑤婚庆时的爆竹声;⑥山间小溪潺潺的流水声。
其中属于噪声的是( ) A .①③④ B .①②⑤ C .①④⑤ D .①④⑤⑥ 11.电影院和剧院的四壁和屋顶都做成凹凸不平,或用蜂窝状的材料,这是为了( ) A .美观,起装饰作用 B .增强声波的反射 C .减弱声波的反射 D .增强声音的响度1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风吹树叶哗哗响,是 在振动;笛子等管乐器发出动听的声音,是由 振动产生的。
13.很多人喜欢宋祖英唱歌,只要听到广播播放她的歌声就能知道这是宋祖英唱的,他们是根据声音的 来分辨的。
14.耳朵贴在轨道上可以及早听到远处开来的火车的声音,这是因为 。
15.噪声是当代社会公害之一,有资料显示,噪声每经过一条100m 宽的林带可降低20~25dB ,从减弱噪声的途径看,这是在 中降低噪声的。
16.科学工作者为了测海底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s 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的深度是 m (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 ).17.特种兵使用的微声冲锋枪的声音很小,是因为采用了消声器,从控制噪声环节看这是在 减弱噪声;松软的雪可以吸音,所以雪后的街道格外安静,这是在 减弱噪声。
18.如图1-1所示是两个物体振动时的波形图,请你判断一下,图 是乐音的波形图,图 是噪声的波形图。
19.小强想比较泡沫塑料、棉布、锡箔纸三种材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酒瓶盒。
(1)在本次实验中,适合做声源的是 ; (2)小强将声源放入酒瓶盒内,在其四周填满待测材料。
在本次实验中,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实验方案应是 ,其原因是 。
①让人站在距酒瓶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②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酒瓶盒的距离。
(3)通过实验得到的实验现象柔下表所是所示,则待测材料的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 。
20.一个人打靶,目标和人相距200m ,枪弹离开枪口后,经过1.2S 听到击中靶的声音。
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求枪弹出枪口时的速度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