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传疾病
羊蜱病的防治

经 卵 传递 。
无 形 体 病 :蜱 虫 传 播 一 种 “ 噬 吞 细胞无形体 ” ,它 会 使 J 小板 、向 细 胞 】 i l
减少。
只 在 需 要 时 才 爬 上 动 物 体 吸 血 .多 在 夜 间 吸 血 ,饱 血 后 离 开 动 物 隐 蔽 在 洞 穴 、缝 隙 及 巢 穴 中 。 软 蜱 的 成 虫 由 于
并 经 卵 传 递 . 如 乳 突 钝 缘 蜱 可 贮 存 病 原体 2 1 ~ 0年 传 立 克 次 体 病 : 小 啮 齿 动 物 为 主 要传 染 源 ,草 原革 蜱 为其 主 要媒 介 .
蜱 的 嗅 觉 敏 锐 . 对 动 物 的 汗 臭 和
二 氧 化 碳 很 敏 感 . 当 与 宿 主 相 距 十 几
发 育 为 若 虫 在 一 个 宿 主 体 上 .而 成 虫 在 另 一 个 宿 主体 上 寄 生 。如 残 缘 璃 眼 蜱 。 i 宿 主 蜱 ,幼 虫 、若 虫 、成 虫 分 别 在 3个 宿 主 体 上 寄 生 。如 全 沟硬 蜱 、 草 原 革 蜱 。 9 % 以上 的 硬 蜱 为 l 宿 主 O -
疫 病 防治
条 件 下 , 卵 可 在 2 4周 内 孵 m 幼 虫 。 ~ 蜱 的活 动 有 明显 的 季 节 性 。气 温 、 湿 度 、土 壤 、光 周 期 、植 被 、宿 主 等 都 可 影 响 蜱 类 的 季 节 消 长 及 活 动 。 在 温 暖 地 区 多 数 种 类 的 蜱 在 春 、 夏 、秋 季 活 动 。 软 蜱 因 多 在 宿 主 洞 巢 内 ,故 递 到 下 一 代 ,在 蜱 体 内存 活 1 4年 。动 物传 染源 主 要是 鼠类 .病人 也 是传染 源 。 莱 姆 病 :它 是 一 种 由 硬 蜱 传 播 的 自 然 疫 源 性 疾 病 ,好 发 于 春 、 夏 季 。 我 国 主 要 媒 介 是 全 沟 硬 蜱 ,某 些 野 生
蜱虫病病例讨论 郭秀平

3
入院护理评估
T:37.7℃,P:64次/分,R:21次/分,BP:123/68mmHg。神志
清楚,四肢及腹部可见散在圆形虫咬瘢痕,多数已结痂,周 围皮肤色泽正常;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及出血点。
门诊资料:2016-7-8至7-11我市中医院出院小结一份(白细
胞:2.1G/L,血小板:39G/L)
护理困惑二
如何预防和处理蜱虫叮咬?再收治此类患者时医务人员该做 怎么样防护措施?
21
蜱虫病的预防措施
蜱虫叮咬图片
23
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
严格遵守标准预防原则
若患者的血液、体液有可能污染工作服时,需穿隔离衣
;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时戴双层手套,必要时佩戴
防目镜;接触患者后认真洗手;同时预防针刺伤,在病房
8
护理措施
1.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患者病情以及血气分析进行机械通气 ,加强气道护理。
2.检查患者全身皮肤及头发,无蜱附着,做好皮肤护理,防止
压疮。 3.口腔护理,每日2-3次,防止口臭或口腔溃疡。 4.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24h心电监护。 5.准确记录患者24h出入量。
9
疾病介绍
蜱虫病又名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侵染 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 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该病是一种寄生于细胞内的 寄生菌,主要通过蜱(也叫壁虱)叮咬传播。
危重症病例讨论
太和医院重症医学科 郭秀平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主要内容
病例汇报
疾病介绍
护理困惑
2
病例汇报
患者李尚华,男,67岁 主诉:发热1周余。 患者于1周前受凉后出现发热,最高体温达39.7℃,伴鼻塞 、流涕,伴畏寒、寒战,偶有咳嗽、咳痰,咳少量白色粘痰 ,伴头痛不适,先后在当地诊所和我市中医院就诊,仍有发 热,于7-11急诊以“蜱虫病”收入我院感染科。
蜱虫和蜱传疾病的预防

5 O ・
《 上 海畜牧 兽 医通讯 》 2 0 1 3年 第 5 期
蜱 虫和 蜱 传 疾 病 的预 防
汪才侠 胡 方成 雷呈祥。 易建 中。
(1河 南 省 信 阳市 商 城 县 人 民 医 院 4 6 5 3 5 0 2海军 医学 研 究 所 3上 海 市 农 业 科 学 院 畜 牧 兽 医 研究 所 )
吸血时腹背扁平 , 背面稍隆起 , 干 瘪 绿 豆般 大 小 , 也 有 细 如 米 粒的 ; 吸血 后 可 增 大 数 倍 至 赤 豆 或 蓖 麻 籽 状 大 小 , 大 者 可 达
方、 四腿 内侧 发 现 蜱 虫 , 有 时 还 会 聚集 成 群 , 且 不 易 剔 除 。野
方 面 可 防止 血 液 凝 固 , 另一 方 面 也 减 少 受 害 人 的 痛 感 。蜱
虫 的 唾 液成 分 复 杂 螯 肢 、 口下 板 等 一 同 刺 人 宿 主 皮 肤 , 因 此 可 造 成 宿 主
皮 肤局 部 充 血 、 水肿 , 有时会引起急性炎症反应 , 甚 至 引 起 继
发 性感 染 。
外 蜱 虫则 多蛰 伏 在 浅 山丘 陵 的草 丛 、 植 物 或 山地 泥 土 中 。蜱 活动范围不大 , 一般为数十米 。
1 . 2 性 状
2 . I . 2 蜱 瘫痪 : 部 分 雌 蜱 的 唾腺 还 可 分 泌 一 种 神 经 毒 素 , 该
韩 国等 , 其 中美 国 每年 报 告 的病 例 约 6 0 0  ̄8 0 0人 。
2 . 1 直 接 危 害
2 . 1 . i 局部炎症 : 蜱 虫 的 叮 咬及 吸 血 是 个 复 杂 的 过 程 。蜱
甘肃、 新疆 、 西 藏 等地 , 除 传播 人无 形 体 病 和 发 热 伴 血 小 板 减
2024年蜱虫叮咬后的症状、预防(三篇)

2024年蜱虫叮咬后的症状、预防■蜱虫叮咬人后症状蜱虫叮咬人后会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蜱虫叮咬人后,大多起病急而重,主要症状为发热、伴全身不适、头痛、乏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腹泻、厌食、精神萎靡等。
■蜱虫与无形体病由蜱虫叮咬引起的无形体病并不是一种新病,最早于xx年在国外被发现。
无形体病的全称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最初,病原体被认为是查菲埃立克体,后来发现病原体是嗜吞噬细胞无形体。
据专家介绍,无形体病是人兽共患病,上世纪90年代,美国和欧洲就都有过报道。
由于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别难度很大,xx年将病原体定名为无形体。
所谓无形体,是一种寄生于细胞内的寄生菌,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
■传播途径卫生部专家告诉记者,目前已知的无形体病传播途径有两种方式。
它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
蜱虫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传染途径疑为血液和呼吸道分泌物。
但南京鼓楼医院专家告诉记者,该院接触到24例患者中,无人传人感染。
■蜱虫危害有小手指甲盖那么大小,掉到人身上后往皮肤里钻,钻到大脑就完了。
蜱虫叮咬人后会散发一种麻醉,将头埋在皮肤内吸血,同时它分泌有一种可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钻入人体需及时取出。
若不及时取出:轻者,数年后遇阴雨天气,患者便瘙痒难忍。
重者,高烧不退、深度昏迷、抽搐,引发森林脑炎。
■怎样预防和治疗蜱虫叮咬1、一旦被蜱虫叮咬皮肤时,怎么办?千万不可用手强行拔除。
正确的方法是,用乙醚、煤油、松节油、旱烟油涂在蜱虫的头部,或在蜱虫旁点蚊香,数分钟后蜱虫被麻醉,就自行松口;或用液体石蜡、甘油厚涂蜱虫的头部,使其窒息松口。
同时,赶紧就医。
2、蜱虫将头钻入皮肤内时头有倒勾越拉越紧,自行取出容易将头留在皮肤内继续感染。
再去医院取头极为麻烦。
3、被虫子咬不能立刻打死虫子。
4、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时可给予抗组胺药和皮质激素。
发现蜱咬热及蜱麻痹时除支持疗法外,作相应的对症处理,及时抢救。
警惕蜱类叮咬引发新传染病流行

蜱 , 多种人兽 共患病 的传播媒 介 , 是 以往 对其 重视不 够。 0年代 以来 , 9 国内发现 蜱类 叮咬 引发莱姆病 流行 。蜱 , 是一 种专性 吸血 的有 害节 肢动物 , 民间俗 称为 : 在 壁 虱、 草爬 子 、 草瘪 子 、 狗瘪 子 、 狗豆子 等 。属于蛛 形纲 , 亚纲 , 螨 蜱螨 目, 总科 。包括 蜱
科 , 毒 具 有 球 形 、 膜 和 分 节 段 负 链 R A。 因 为 首 先 从 病 包 N
乌 干达西 部 的布尼 亚韦 拉分 离 到 , 而得 名 , 表种 是布 故 代 尼亚 韦拉病毒 。 布尼 亚病毒 自然感 染见于许 多脊椎 动物和 蛉 等)可感 染小 鼠 , 能在一 些 哺乳类 、 类和 蚊细 胞 中生长 ; , 并 鸟 对 人可 引起 类似 流感或登 革热 、 出血热 f 立夫 特谷 热和 克里米 亚 一刚果 出血 热等) 及 脑 炎( 加利福 尼亚脑炎 ) 等相关疾 病 。有蚊 媒 、 蜱媒 、 白蛉媒 3种传播 类型 。有 些病毒 在 节肢动 物媒介 中 , 可经卵 、 交配或胚胎 期传 播 。 另一 种“ 粒细 胞无 形体 病 ” 也 是新 发现 的蜱 媒 鼠传疾 病 , 病 原体 称 为“ 人 , 其 嗜 吞 噬细 胞无 形体 ” 早先 也 曾被称 为“ 粒细 胞埃 立克 体 ” 通 过侵 染人 末 梢血 中性 , 人 , 粒 细胞 引起 感染 , 临床表现 为 : 发热 , 白细胞 、 小板减 少 , 伴 血 多脏器 功能损 害 。19 94 年 美 国首先 报告 了人的首 例病例 , 近年陆续 报告 , 每年 约有 6O一80例 。20 O 0 0 6年 , 我 国首先在 安徽发 现小范 围流行 , 他省份 也陆续 发现疑 似病例 。由于全 国性 的宿 其 主 动物 和传播媒 介 等尚未 开展调 查 ,国 内传 播 的总体情 况不 明 。卫 生部 办公 厅于 20 0 8年 2月 1 9日颁 布 了《 人粒 细胞无 形体病 预防控 制技 术指南 ( 行 ) 。 试 》 近 期河 南等 多地发 生因 蜱类叮 咬引发 人群 相关疾 病 流行 的事件 提示 :我 国 已 经进 入 了一 个新传 染病 多发 的年代 , 些平 时不 太受 关注 的媒介 、 某 宿主 可能 引发新 的 传染 病流行 , 对此 类新 传 染病 , 有必 要开 展全 国性 调查 , 以便 为今 后 开展 监 测和
蜱虫的危害及预防

蜱的一生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其中成 蜱、若蜱有8条腿,而幼蜱只有6条腿。春秋季是蜱的活动高 峰,夏天较活跃,冬天基本不活动。
蜱一般寄生在动物的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游 离动物体后附着在草上,可叮人、吸血。雌虫吸饱血膨胀后 形状如同蓖麻籽。
蜱虫的危害及预防
授课人:丰宪磊 克拉玛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1年8月
蜱虫的危害及预防
一、蜱的特点 二、蜱的危害 三、环境及家畜蜱的预防控制 四、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五、蜱的处理
一、蜱的特点
蜱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狗豆子等,是寄生在家畜、 鼠类等体表的一种节肢动物。它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 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
杀虫剂或者针对于蜱的杀螨剂,是最有效除蜱虫方 式,可提供持续的防控,容易实施而且相对费用也不是 很高。选择一年中的适当时机进行少量的杀螨剂喷施是 必要的。时机选择在4月或5月初喷施一次。在9月秋季 喷施可以用来控制成虫 (如果秋季没有喷施的话,可以 在春季实施一次)。
2、家畜、家禽的处理:发现家畜、家禽携带蜱类, 可及时检视,用镊子取下后焚烧。蜱类较多时,可喷洒 倍硫磷、毒死蜱、顺式氯氰菊酯等杀虫剂,或对家畜进 行定期药浴杀蜱。公众使用杀虫剂时要做好个人防护。
3、城市以及我国无蜱分布地区居民家中饲养宠物 通常无蜱寄生,如果携带宠物去有蜱地区出行,返回时 应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
四、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1、应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 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2、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提 倡穿长袖衣服;不要穿凉鞋;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 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 爬上;针织衣物表面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
蜱的危害及防制措施概述

蜱 俗称草扒 子 、 草爬 子 、 草别 子 、 草蜱虫、 狗鳖、 狗 豆子 、 牛虱 、 牛鳖子 等 , 是 一类 专性 吸 血动 物 。除人类也 就 常常 能
在人或动物身上停 留很 长时 间而不 被发 现 , 导致人 、 畜
血液 的持续损 失 。吸血蜱 数量 多 时能 导致 宿 主贫 血 、
外, 蜱还 寄生于牛 、 马、 羊、 猫、 狗和 鼠等陆地 脊椎动物 。
由于蜱 虫只在 吸血时 与宿 主短暂 接触 , 所 以属 于暂 时
消瘦 、 发育不 良、 皮毛质量降低及产 乳量 下降 。蜱 的唾 液 中有时含有毒 素 , 使动物产生厌食 、 体重 减轻 和代 谢
障碍 。某些蜱类 的雌蜱唾液腺还 可以分泌一 种能 抑制
蜱可 以传播 8 3种病 毒 、 l 5种 细 菌 、 1 7种螺 旋体 、 3 2种
原虫 以及衣原 体 、 支原 体 、 立 克次 体等 , 其 中新 布尼 亚 病毒和 嗜吞 噬细胞无形体是 近年分离和命 名 的经 蜱传 播 的新 型病原 体 _ 5 j 。蜱传 播 的疾 病 大 多为 人 兽共 患
临床上 以突起高 热 、 头痛、 意识 障碍 、 脑膜 刺激 征 和瘫 痪 为主要特征 , 少数患者 可有失语 、 痴呆 、 吞 咽困难 、 不 自主运 动等后遗症 , 病 死 率较高 _ 6 J 。主要 流行 于我 国 东北 、 俄 罗斯 的远东 地 区及 朝鲜 北 部 林 区, 多 发 生 于
河北 、 安徽 、 浙江 、 云南 、 重庆、 湖 北 等多地 出现 因蜱 虫 叮咬发 生蜱 传疾 病 , 甚 至造 成人 、 畜 死 亡事 件 … 。蜱 类研究 已经成为疾病控制领 域的热点之一 。
1 蜱 的 分 类
蜱与蜱媒病

(4)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蜱具有一个中枢神经节或称为脑,位于I、II足 基节的水平线。外围神经起于各神经节,分布 至各器官。蜱类有较发达的感觉器官,在体表 有感毛,此外尚有眼、哈氏器官和触须器官等。
(5)生殖系统:
雄性有一对管状睾丸, 一对输精管和贮精管, 最后汇合入射精管,副 腺亦开口于射精管。
(二)软蜱的外部形态
该科蜱因整个躯体均无几丁质板,故称软蜱。 虫体也分为
(1)假头 (2)躯体
(1)假头(capitulum)。位 于躯体前部的腹面。假头基较 小,一般近方形,其上无孔区。 须肢圆柱形,端部向下后方弯
曲,由4节组成。在须肢后内 侧或具一对须肢后毛。口下板 不发达,其上的齿较小。口下 板基部有一对口下板后毛。螯
体缘圆钝;背、腹面之间无缝线分隔.钝缘蜱属 Ornithodoros 3(1) 肛沟围绕肛门之前;雄蜱腹面几乎全部为几丁质板(共7块)所 覆盖..... .... .... .... ....硬蜱属Ixodes
肛沟围绕肛门之后,或很浅不明显;雄蜱腹面如有几丁质板, 只覆盖后体一部 分....... ....... ......4 4(3) 假头基六角形.............. . .. ...5
肢结构与硬蜱相同。
(2)躯体(idiosoma)。 均由弹性的革质表皮构成, 其结构因属种不同而异,或 呈皱纹状或为颗粒状,或具 乳突或有圆形陷窝,背腹肌 附着处所形成的凹陷称盘窝 (disc)。
腹面前端有时突出,称顶突 (hood)。大多数种类无 眼。生殖孔和肛门的位置与 硬蜱大致相同。性的二态现 象不明显。雌性生殖孔呈横 沟状,雄性则为半月形,这 是区别两性的主要依据。
(2)躯体
背面(dorsum) 腹面(venter) 足(le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蜱传疾病近日媒体报道了河南商城县多人被蜱虫咬后致死。
河南省卫生厅昨日通报称自2007年5月至今年9月8日,河南省共监测发现此类综合征病例557例,死亡18例,重点集中在信阳市商城县、浉河区、光山县和平桥区。
鉴于目前这类患者病因尚不明确,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症状,潜伏期1-2周,起初以疑似无形体病命名。
大多急性起病,持续高热,可达40摄氏度以上。
早在2005年前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今年5月之后,中国疾控中心暂将其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河南此次发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月至8月,发病年龄以40至70岁居多。
据新华社消息,近两年在山东省、湖北省等地也先后有类似病例报道。
1、那么什么是无形体病呢?无形体病又称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l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1994年美国报告首例病例,2006年在安徽省发现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我县近年来疑似病例也呈多发态势.该病临床症状与某些病毒性疾病相似,容易发生误诊,严重者可导致死亡.2、无形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哪些?(1)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2)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动物的血液等体液能会导致传播.3.无形体病人群易感性及发病季节特点是什么?人对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高危人群主要为接触蜱等传播媒介的人群,如疫源地(主要为森林、丘陵地区)的居民、劳动者及旅游者等.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危重患者密切拦触、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其陪护者,如不注意防护,也有感染的可能。
该病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为5-10月。
4、无形体病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该病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平均9天)。
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白细胞、血小板降低,肝酶升高。
严重者可发展为多脏器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肉凝血,甚至死亡。
老年患者及免疫缺陷者感染本病后病情多较危重。
5、无形体病主要预防措施是什么?,无形体病可防可控:(1)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
(2)应少在草地、树林等环境长时间坐卧,避免被蜱叮咬.如需进入这些地区,需做好个人防护,尽少裸露身体:例如穿紧口长袖衣裤.(3)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
如发现蜱附着在身体上,应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蜱除去,不要直接用手将蜱摘除或用手指将蜱捏碎.控制媒介传播与宿土动物(即蜱、鼠、宠物等)和妥善管理无形体病患者的血液、分泌物等.(4)一旦出现疑似体征,应主动就医并将相关暴露史告知医生。
6、无形体病治疗原则是什么?如有无形体病症状(疑似),应尽快到正规医院治疗,谨遵遗嘱。
(一)病原治疗1.四环素类抗生素:(1)强力霉素.为首选药物,应早期、足量使用.(2)四环声;2.利福平;3.哇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等.(二)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高举量适量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注意口腔卫生,保持皮肤清洁。
对病情较重患者应改善全身机能状态、提高机体抵抗力.(三)对症支持治疗。
蜱虫除传播无形体病,还会传播什么病呢?1、蜱虫是什么蜱属于寄螨目、蜱总科。
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
全世界已发现的约800余种,计硬蜱科约700多种,软蜱科约150种,纳蜱科1种。
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
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2、蜱虫是如何进入人体的蜱虫普遍出现在山区有植物与动物的地方它就会出现,不一定每一种蜱虫都带有病原体。
大别山境内安徽省金寨县也有同类的蜱虫,通常都是通过动物或者植物转移到人身上的,不一定每种蜱虫都带有病原体小时候经常通过在家禽牛的身上发现,蜱虫在出生时特别小类似于指甲盖里面灰尘黑点一样。
不是很容易发现据我个人了解,这种蜱虫通常情况下是不容易进入人身体里面的,都是通过皮肤接触、吸血、最终将身体内血吸满变成圆形后都会滚落到地上,这些血至少可以让蜱虫消化好几天,通过这样动物与人的接触就容易使蜱虫进入人体吸血,曾经在位于大别山区安徽省金寨县铁冲乡皂河村学生身上出现过,体形很小不容易被发现,这种蜱虫也会生存在植物叶子或者颈上通过人体腿部与植物的接触进入人体。
通常被吸过血后人体会出现红斑、特别痒、时间久了人就会将患处抓破导致感染,我小时候也有这样的经历,春天、秋天的时候容易出现露水、早晨天刚开始亮的时候走在路上腿与植物接触腿上密密麻麻的很多这样的蜱虫,如果出现类似的情况不用担心,找个空地坐下来然后将蜱虫用双手的大拇指指甲给蜱虫压死,如果发现被咬了及时检查患处将蜱虫摘掉,购买青霉素擦在患处一般情况下几个礼拜就会好了。
3、直接危害蜱在叮刺吸血时多无痛感,但由于螯肢、口下板同时刺入宿主皮肤,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急性炎症反应,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
有些硬蜱在叮刺吸血过程中唾液分泌的神经毒素可导致宿主运动性纤维的传导障碍,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现象,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称为蜱瘫痪(tick paralysis)。
多见于儿童,如能及时发现,将蜱除去,症状即可消除。
此病在东北和山西曾有人体病例报告。
4、传播疾病⑴森林脑炎:是一种由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为森林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我国主要的病媒蜱种为全沟硬蜱,病毒在蜱体内可长期保存,可经各变态期及经卵传至下一代或第三、四代,并可在蜱体内越冬。
本病多发生在5~8月,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林区,患者主要是伐木工人。
此外,四川、河北、新疆、云南等省和自治区也有病例发生。
⑵新疆出血热:是一种蜱媒急性传染病,是荒漠牧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病原为一种蜱媒RNA病毒。
疫区牧场的绵羊及塔里木兔为主要传染源,急性期病人也可传染。
传播媒介主要为亚东璃眼蜱,病原体可在蜱体内保存数月,并经卵传递。
本病除经蜱传播外,羊血经皮肤伤口,及医务人员接触急性期病人新鲜血液后,也可感染发病。
在我国流行于新疆,患者主要是牧民,发病高峰期为4~5月份。
⑶蜱媒回归热:又称地方性回归热,是由钝缘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螺旋体病,不规则间歇发热为其主要临床特征。
我国新疆有该病流行,其病原体,在南疆村镇型的为伊朗包柔氏螺旋体(Borrelia persica),乳突钝缘蜱为传播媒介;北疆荒野型的为拉氏包柔氏螺旋体(tyshevyi),特突钝缘蜱为传播媒介。
病原体可经卵传递。
乳突钝缘蜱可经卵传递8代,并能贮存14年。
动物传染源主要是鼠类,病人也可作为本病的传染源。
⑷莱姆病:我国于1985年夏在黑龙江海林县林区首次发现。
病原体是伯氏包柔螺旋体(B.burgdorferi)。
它是一种由硬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好发于春、夏季。
我国主要媒介是全沟硬蜱,某些野生小型啮齿动物为贮存宿主。
本病分布广泛,在五大洲20多个国家都有病例报告。
我国已证实有20省、市、自治区有本病流行。
⑸Q热:病原体为贝氏立克次体(Coxiella burneti )。
本病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
常在野生动物(啮齿类)与家畜之间传播流行,牛、羊为人体Q热的主要传染源。
感染方式主要由呼吸道吸入传播,也可通过消化道及蜱的叮咬、粪便污染伤口而感染。
病原体能在蜱体内长期存在,并经卵传递,如乳突钝缘蜱可贮存病原体2~10年。
本病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在我国已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证实有Q热存在。
在流行区已发现微小牛蜱、亚东璃眼蜱和铃头血蜱(Haemaphysalis companulata)自然感染。
⑹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又称西伯利亚蜱传斑疹伤寒。
病原体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ickettsia sibirica)。
小啮齿动物为主要传染源,草原革蜱为其主要媒介,边缘革蜱(Dermacentor marginatus)也能传播。
病原体可经卵传递,在蜱体内可存活2年。
病原体可通过蜱的叮刺或蜱粪污染而感染。
我国新疆、内蒙、黑龙江有本病存在。
⑺细菌性疾病:蜱能传播一些细菌性疾病,如鼠疫、布氏杆菌病、野兔热。
蜱能长时间保存一些病原菌,并经卵传递。
例如鼠疫杆菌在草原革蜱成虫体内可保存509天;兔热杆菌在拉合尔钝缘蜱(horensis)体内可存活200~700天,故蜱在保存这些病的自然疫源中起一定作用。
5、防治原则1.环境防制草原地带采用牧场轮换和牧场隔离办法灭蜱。
结合垦荒,清除灌木杂草,清理禽畜圈舍,堵洞嵌缝以防蜱类孳生;捕杀啮齿动物。
2.化学防制蜱类栖息及越冬场所可喷洒敌敌畏、马拉硫磷、杀螟硫磷等。
林区用六六六烟雾剂收效良好,牲畜可定期药浴杀蜱。
(六六六应该是禁止使用的农药。
)3.个人防护进入有蜱地区要穿五紧服,长袜长靴,戴防护帽。
外露部位要涂布驱避剂,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勿将蜱带出疫区。
●防虫由于蜱虫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中,因此外出游玩时最好在暴露的皮肤上喷涂驱蚊液,尽量避免在野外长时间坐卧。
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
蜱虫常会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
●除虫如果发现蜱虫附着在身体上,应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其除去。
因蜱虫体上可能含有传染性病原体,所以不要直接用手将蜱虫摘除或是用手指将其捏碎。
6、临床特点一、病因:由硬蜱或软蜱的口器刺入皮肤后引起二、皮疹特点:水肿性丘疹或小结节,红肿、水疱或淤斑,中央有虫咬的痕迹。
有时可发现蜱。
三、自觉症状:瘙痒或疼痛。
四、蜱麻痹:系蜱唾液中的神经毒素所致,易发生在小儿,表现为急性上行性麻痹,可因呼吸衰竭致死。
五、蜱咬热:在蜱吸血后数日出现发热、畏寒、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7、预防方法1、如发现切勿自行取出及时去医院取出。
(医生会在伤口周围消毒、在打麻醉在伤口上麻醉蜱、等蜱完全麻醉再用捻子轻松夹出。
)2、蜱将头钻入皮肤内时头有倒勾越拉越紧,自行取出容易将头留着皮肤内继续感染。
再去医院取头极为麻烦。
3、被虫子咬不能立刻打死虫子应该把他吹走要不毒素更大。
8、蜱螫伤治疗:(1)发现停留在皮肤上的蜱时,切勿用力撕拉,以防撕伤组织或口器折断而产生的皮肤继发性损害。
可用氯仿、乙醚、煤油、松节油或旱烟涂在蜱头部待蜱自然从皮肤上落下。
(2)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如口器断入皮内应行手术取出。
(3)伤口周围有0.5%普鲁卡因局封。
(4)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时可给予抗组胺药和皮质激素。
发现蜱咬热及蜱麻痹时除支持疗法外,作相应的对症处理,及时抢救。
(5)个人防护:进入有蜱地区要穿防护服,扎紧裤脚、袖口和领口。
外露部位要涂擦驱避剂(避蚊胺、避蚊酮、前胡挥发油),或将衣服用驱避剂浸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