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源机制解综述

合集下载

2011年Ms4.6瑞昌-阳新地震的震源机制及发震构造探讨

2011年Ms4.6瑞昌-阳新地震的震源机制及发震构造探讨

次地震 的发震构 造 。 吕坚 等 ( 2 0 0 8 ) 认为九江一 瑞 昌地 震 序 列 的 主震 可 能 是 由瑞 昌盆 地 内的 一
条N W 向 隐伏 断层 活动 引发 的。那 么 此 次 瑞 昌一 阳新 地震 的发 震 构 造 是什 么 呢 ?本 文 主 要 从
地震 学及 地质 学 的角度来 综合 分析 , 讨论 此次 地 震 的震 源 机 制 和发 震 构造 特 征 , 这对于中国中
[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2 — 2 1收稿 , 2 0 1 3 — 0 2 — 0 5改 回。
[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 4 1 0 0 4 0 2 0 ) 和 中 国地 震 局 地震 研究 所所 长 基 金 ( I S 2 0 1 1 0 2 6 4 3 ) 共 同资 助 。
4 . 6瑞 昌 一 阳新 地 震 是 瑞 昌地 区继 2 0 0 5年 M5 . 7地 震 后 的 又 一 中 等 强 度 地 震 ,
文 中从 多 角 度 对 此 次 地 震 的 发 震 构 造 进 行 了 探 讨 。 利 用 双 差 定 位 法 进 行 的 地 震 精 定 位 结 果 显 示 , 主 震发生在 N E向 断裂 的西 南 端 , 余 震 的分 布 则 呈 现 出 沿 N N E和 N W 两 个 方 向展 布 的 特 征 。野 外 考 察 发现 , 等震线长轴方 向为 N E, 沿 此 方 向烈 度 衰 减 较 慢 。考 虑 震 源 时 间 函数 的影 响 , 采 用 波 形 反 演 方 法 得 到 了此 次 地 震 的 震 源 机 制 解 。节 面 I 走 向3 0 2 . 2 。 , 倾角 6 8 . 2 。 , 滑动角一 3 . 8 。 ; 节 面 Ⅱ走 向 3 3 . 6 。 , 倾 角8 6 . 5 。 , 滑动角一 1 5 8 . 1 。 。 综 合 分析 认 为 , N N E向郯 庐 断裂 的南 端 隐伏 段 ( 瑞 昌一 武 穴断裂 ) 为 此 次 地 震的发震构造 , 而与 N W 向断裂的共轭作用造成了部分余震沿着 N W 向分 布 的特 征 。 关 键 词 矩张量反演 瑞 昌一 阳新 地震 发 震 构 造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2 5 3 — 4 9 6 7 ( 2 0 1 3 ) 0 2 — 0 2 9 0 — 1 0

2018年云南通海2次Ms5.0地震震源机制解及深度测定

2018年云南通海2次Ms5.0地震震源机制解及深度测定

第44卷第2期2021年4月地震研究JOURNAL OF SEISMOLOGICAL RESEARCH Vol.44,No.2 Apr.,2021地震研究44卷2006;崇加军等,2010;孙茁等,2014;潘睿等, 2019)均能准确测定较大地震(通常为M≥5.0地震)的震源深度,测量精度一般能达到1km左右(崇加军等,2010)。

不同研究人员和机构给出的2次通海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表明,断层节面的几何参数和滑动方向均存在较大差异,如王月等(2020)统计的不同研究得到的快速地震矩张量反演结果和王光明等(2018)利用CAP方法反演得到的震源机制解显示,这2次地震的发震断层走向存在相差约180°的情况,且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给出的断层滑动角(~40°)与其他研究给出的断层滑动角(~10°)相差较大,是由于早期地震波形数据不完整和(或)反演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滤波频带、速度模型等,还是因为这2次地震确实发生在几何参数完全不同的2条断层上,这一问题不论是对于区域活动断裂分布还是地震危险性分析均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为了获得更加准确的2018年2次通海M S5.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本文利用CAP方法,采用3种不同的区域速度模型并在2个频率范围内反演其震源机制解及震源深度。

此外,本文采用sPn深度震相(任克新等,2004;张瑞青等, 2008;孙茁等,2014)独立测定2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但考虑到sPn深度震相的拾取需要一定的经验且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潘睿等,2019),笔者选取震中距大于260km、台站方位角约为300°的多个地震台记录到的波形,准确拾取Pn及sPn深度震相到时,测定了2次地震的震源深度。

1数据选取和研究方法1.1台站分布和数据概况2018年2次通海M S5.0地震发生于川滇菱形地块东南端,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深大断裂发育,震中100km范围内发育有红河断裂、曲江石屏断裂和小江断裂等主要活动断裂及其他次级断裂(图1、2),地震活动频繁且剧烈(皇甫岗, 2009)。

2020年云南巧家MS5.0地震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断层归属

2020年云南巧家MS5.0地震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断层归属

SEISMOLOGICAL AND GEOMAGNETIC OBSERV ATION AND RESEARCH 第41卷 第3期2020年 6月Vol.41No. 3Jun. 2020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doi: 10. 3969/j. issn. 1003-3246. 2020. 03. 0230 引言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0年5月18日21时47分在云南昭通市巧家县发生M S 5.0破坏性地震。

本次地震震级不大,却也造成4人死亡(巧家县3人、鲁甸县1人),28人受伤。

截至2020年5月30日20时,共发生余震594次,其中 M 3.0—3.9地震1次,M 2.0—2.9地震4次,M 2.0以下地震589次。

历史地震记录表明,巧家M S 5.0地震震中附近区域曾于2003年11月15日、11月26日发生鲁甸M S 5.0、M S 5.1地震,2004年8月10日发生鲁甸M S 5.6地震,2014年8月3日发生鲁甸M S 6.5地震,2017年2月8日发生鲁甸M S 4.9地震。

巧家震区地处川滇块体东侧的昭通—莲峰断裂带,该位置属于川滇块体与华南地块的边界带,也是活动、变形的大凉山次级块体与相对稳定的华南地块之间的边界带,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最强地区之一(常祖峰等,2014)。

昭通—莲峰断裂带由莲峰断裂、昭通—鲁甸断裂和会泽—彝良断裂等3条NE 向右旋走滑逆冲断裂组成(李西等,2018),断裂几何结构复杂。

强烈的块体运动和复杂的断裂交叉分布,是造成该地区中强以上地震易发、多发的主要原因。

震源机制解是地震学研究中的重要参数,其反演可以为地震时空破裂过程求解提供基本参数,协助地震应急响应工作及地震早期预警,还可以得到地震释放的构造应力场2020年云南巧家M S 5.0地震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断层归属李文涛1) 党文杰1) 金明培1),2) 程旭东1)曹舸斌1) 李 勇1)1)中国昆明650224云南省地震局2)中国昆明650504云南大学摘要 2020年5月18日云南巧家发生M S 5.0地震,基于国家和区域数字地震台网14个宽频带台的波形资料,利用CAP 方法进行反演,得到其震源机制:节面Ⅰ:走向175°,倾角70°,滑动角-18°;节面Ⅱ:走向271°,倾角73°,滑动角-159°;震源矩心深度约9 km 。

岫岩-海城5.4级地震前小震震源机制解与记录特征分析

岫岩-海城5.4级地震前小震震源机制解与记录特征分析

岫岩-海城5.4级地震前小震震源机制解与记录特征分析张萍;于龙伟;李涯;迮安民;刘天阁;吴野;杨红艳
【期刊名称】《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年(卷),期】2003(024)001
【摘要】采用Pn、Pg初始波初动符号,利用乌尔夫网上半球投影,用作图方法求解了岫岩-海城震区(1999年1月~1999年11月29日)主震前辽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ML≥2.5)的41个小震的震源机制参数.结合前震记录的某些特征,对主震前应力方向的时空变化,震源错动性质进行分析和讨论.
【总页数】10页(P29-38)
【作者】张萍;于龙伟;李涯;迮安民;刘天阁;吴野;杨红艳
【作者单位】中国沈阳,110031,辽宁省地震局;中国沈阳,110031,辽宁省地震局;中国辽宁,116012,大连地震遥测通讯站;中国辽宁,118000,丹东地震台;中国辽
宁,118400,岫岩地震台;中国沈阳,110031,辽宁省地震局;中国沈阳,110031,辽宁省地震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3
【相关文献】
1.海城-岫岩地区较大地震前震源机制的比较 [J], 邹向荣;张萍
2.岫岩-海城Ms5.4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 [J], 张萍;谷光峪;高艳玲
3.利用数字地震记录的(P-),(S-)振幅比资料测定小震震源机制解的可靠性分析 [J],
胡新亮;刁桂苓;马瑾;李雪英;高景春;王勤彩
4.岫岩—海城Ms
5.4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特征 [J], 张萍; 蒋秀琴
5.岫岩-海城MS 5.4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特征 [J], 张萍; 蒋秀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西瑞昌4.6级地震震源机制与发震构造研究

江西瑞昌4.6级地震震源机制与发震构造研究

Abs t r a c t B a s e d o n t h e w a v e f o r m r e c o r d s o f 9 s e i s m i c s t a t i o n s b e l o n g t o H u b e i a n d J i a n g x i r e g i o n a 1 s e i s m i c
黩 牲 4 3 0 0 7 1 )
摘 要 基 于湖北 、 江西 区域 台网共 9个 台的宽频带数 字地 震记录 , 采用 C A P法反演江西瑞 昌 2 0 1 1年 9月 1 0日
Ms 4 . 6地震震源机制解 , 其最佳双力偶解 为节面 I 走向2 0 4 。 , 倾角7 9 。 , 滑 动角 一2 2。 ; 节 面 Ⅱ走 向 2 9 8 。 , 倾角 6 8 。 ,
呈N N E分布 , 个别呈 N W 方 向分布 。由此推 断该 地震 发震构造与 2 0 0 5瑞 昌 5 . 7级 地震 的发震 构造 为同一组 构造
系列 , 从地表考察判 断其 与 N E向枫林桥 断裂有 关。
关键 词 瑞昌地震; 震源机制解 ; C A P 法; 地震构造; 枫林桥断裂
i n EW :t h e bi g g e s t a f t e r s h o c k i s Ms 2. 8 wh i c h i s ls a o n o r ma l di ps l i p f a u l t .And a f t e r s h o e ks s e qu e n c e s ma i n l y p r o p - a g a t e d a l o n g NEE.v e r y f e w a f t e r s h o c k s p r o p a g a t e d a l o n g NW .S o we i n f e r t h a t t h e Ms 4. 6 e a th r qu a ke a n d a f t e r - s h o c k s a r e c a us e d b y t h e NE s t r i k e i n F e n l i n q i a o f a u l t f r o m t h e e a th’ r S s u r f a c e i nv e s t i g a t i o n,a n d t he s e i s mo g e n i c s t r u c t u r e i s t h e s a me t o t he Ms 5. 7 Ru i c ha n g e a th r q ua k e i n 2 0 0 5.

深部地质洞穴塌缩的地震学证据——川东褶皱区深部的逆冲兼塌缩型地震的震源机制求解

深部地质洞穴塌缩的地震学证据——川东褶皱区深部的逆冲兼塌缩型地震的震源机制求解

深部地质洞穴塌缩的地震学证据——川东褶皱区深部的逆冲
兼塌缩型地震的震源机制求解
薛霆虓;王亮
【期刊名称】《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年(卷),期】2024(55)4
【摘要】地下深部有大型洞穴吗?本文通过地震学方法推测地下7 km左右仍存在较大的地质洞穴.本研究中使用了完整矩张量反演方法(波形拟合gCAP方法)分析了2016年12月27日在重庆市荣昌区发生的M_(L)4.7地震,得到其完整震源机制的矩张量解,波形拟合度很高.反演结果显示此次地震较为特殊,震源机制是逆冲兼塌缩型,地震矩心深度在地下7 km深处.根据震源机制的结果,加之此地震位于背斜褶皱附近,本文推断此地震的发生是背斜褶皱部的断层发生逆冲,继而导致了褶皱部的地质空洞稳定被打破,发生了垮塌和塌缩.震源机制的结果显示地震矩张量主要是水平分量,而垂直分量较少,此结果和当地构造应力很吻合.研究结果显示了完整矩张量震源机制反演方法对复杂地震的研究是很有效的手段.此外,本区域页岩气钻井深度很深,而且有水压致裂作业,推测地震可能被注水压力所诱发.
【总页数】8页(P461-468)
【作者】薛霆虓;王亮
【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贺州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
【相关文献】
1.两种物态方程下铁核塌缩型超新星爆发机制的数值模拟
2.《引力塌缩型超新星爆发机制及计算天体物理的相关问题》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甘肃岷县两次中等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其误差分析

甘肃岷县两次中等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其误差分析

甘肃岷县两次中等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其误差分析王丽霞;张辉【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年(卷),期】2017(000)008【总页数】2页(P39-40)【作者】王丽霞;张辉【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兰州730000;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3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是甘东南地区近77年来发生的最大一次破坏性地震事件, 2011年2月和11月在本次地震震中附近区域分别发生了4.0和4.5级两次中等地震,之后出现了长达21个月的4级地震平静,因此确定这两次中等地震的震源机制对于研究该区域地质构造的活动特征,分析区域的地震危险性等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基于甘肃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资料,采用CAP(Cut and Past)方法分别反演这两次中等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两个地震事件周围可选用的地震台站较多,首先按所在方位角0°~90°、0°~180°、0°~270°和0°~360°组成不同的台站组合,测试反演结果。

测试结果显示,不同方位角台站组合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结果总体上比较稳定。

最后我们挑选方位角覆盖均匀的12个台站得到这两个地震震源机制解,岷县4.0级地震矩心震源深度7 km,最佳双力偶解: 节面Ⅰ走向131°/倾角41°/滑动角57°,节面Ⅱ走向352°/倾角57°/滑动角115°,矩震级MW=4.36;岷县4.5级地震震源矩心深度6 km,其对应的最佳双力偶解:节面Ⅰ走向317°/倾角53°/滑动角52°,节面Ⅱ走向189°/倾角51°/滑动角129°,矩震级MW=4.59,两次地震震源机制类型均为走滑兼逆冲型。

2022年青海门源M_(S)6.9地震震源机制解

2022年青海门源M_(S)6.9地震震源机制解

2022年青海门源M_(S)6.9地震震源机制解
韩立波
【期刊名称】《地震科学进展》
【年(卷),期】2022(52)2
【摘要】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地区发生M_(S)6.9地震,本文利用CAP方法反演了主震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

结果显示,断层节面Ⅰ:走向191°/倾角62°/滑动角173°,节面Ⅱ:走向284°/倾角82°/滑动角21°。

此次地震为走滑型地震,最佳矩心震源深度约3 km,矩震级为M_(S)6.7。

结合震源机制解和定位结果分析认为,节面Ⅱ可能为实际破裂面,本次地震发生在冷龙岭断裂和托莱山断裂的交汇部位,本次地震与2016年和1986年2次M6.4地震震源机制解不同,显示出该区域复杂的构造背景。

【总页数】6页(P49-54)
【作者】韩立波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33
【相关文献】
1.青海门源Ms6.4地震震源机制解与震源深度研究
2.青海门源M_(S)6.9地震极震区震害调查与防灾建议
3.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 6.9地震地表破裂考察的初步结果及对冷龙岭断裂活动行为和区域强震危险性的启示
4.2022年1月8日
青海门源M_(S)6.9地震序列重定位和震源机制解研究5.P波极性资料确定的2022青海门源M_(S)6.9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及应力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震源机制解综述 1、引言 地震学是一门以观测资料为基础的研究地震的成因及其规律已成为地震预报的一种重要手段,它的发展奠定了地震预报的物理基础。地震震源和地震波传播介质的各种参数在强震前的变化早就被当作地震预测的地震学前兆指标,随着地震预测的深入研究,以及我国“十五”台站数字化改造的完成,我们在进一步研究地震时空强分布特征的同时,加强对地震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的研究,从中提取震源,我们意识到加强对地震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研究,从中提取震源信息,对增强地震预测的物理基础,提高地震预测的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地震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结果,这种运动反映在地壳上,使得地壳产生破裂,促成了断层的生成、发育和活动。地震前后的地形变测量和地震波的观测研究等结果确认,天然构造地震是地下岩层的突然错动引起的。发生错动的岩层可称为地震断层。断层活动诱发了地震,地震发生又促成了断层的生成与发育,因此地震与断层有密切联系。地壳中的断层密如织网。实际地震断层的几何形状可能很复杂,但对多数地震,特别是小地震,作为初级近似,总体上可将地震看成是沿一个平面断层发生的突然错动引起的。 2、前人对震源机制解的研究历程 地震震源处地球介质的运动方式。通常所说的震源机制是狭义的,即专指研究构造地震的机制而言。构造地震的机制是震源处介质的破裂和错动。震源机制研究的内容包括,确定地震断层面的方位和岩体的错动方向,研究震源处岩体的破裂和运动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和震源所辐射的地震波之间的关系。对地震震源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叶。1910年提出的弹性回跳理论,首次明确表述了地震断层成因的概念。在地震学的早期研究中,人们就已注意到P波到达时地面的初始振动有时是向上的,有时是向下的。20世纪的10~20年代,许多地震学者在日本和欧洲的部分地区几乎同时发现,同一次地震在不同地点的台站记录,所得的P波初动方向具有四象限分布。日本的中野广最早提出了震源的单力偶力系,第一次把断层的弹性回跳理论和P波初动的四象限分布联系起来。此后,本多弘吉又提出双力偶力系,事实证明它比单力偶力系更接近实际。美国的拜尔利(P.Byerly)发展了最初的震源机制求解法,1938年第一次利用P波初动求出完整的地震断层面解。 3、断层及断层面参数 3.1、断层参数及分类 地震断层通常用断层的走向φS、倾角δ和滑动角λ三个参数来描述(图2.1)。按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描述方法,这些参数的定义是: 走向φS:断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但此交线有两个方向,为唯一确定起见,按以下原则确定其中之一为断层的走向:人沿走向看去,断层上盘在右。走向用从正北顺时针量至走向方向的角度φS来表示,0º≤φS<360°。 倾角δ:断层面与水平面的夹角。0º滑动角λ:在断层面上量度,从走向方向逆时针量至滑动方向的角度为正,顺时针量至滑动方向的角度为负。滑动方向指断层上盘相对于下盘的运动方向。-180(仰角:力轴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90度) 方位角:力轴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与北方向之间的夹角 倾向:节面的上表面的法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与北方向之间的夹角,顺时针量取。) 走向φS和倾角δ是断层的几何参数,二者规定了断层的产状;滑动角λ是断层的运动参数,由这一参数的具体数值,即可描述断层的各种运动类型(图2.2)。 有人用断层的倾向代替走向,倾向指下盘断层面向上的法线之水平投影的方向,倾向恒等于走向加90°。在地震学中,通常已较少用倾向描述地震断层。

按断层节面滑动角判定 图2.2滑动角λ取不同数值所描述的断层类型 3.2、断层面上的错动 断层滑动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断层面上的错动主要是平行于断层面的剪切位错,描述这些错动的参数如下: (1)地震矩:将地震看成断层面上的突然位错,则形成地震力矩,定义0M如下 (2)地震能量:TE (3)应力降:σ∆ (4)破裂速度:v 3.3、震源模型 震源机制解(又称地震机理)是指震源区地震发生时的力学过程。鉴于地震机理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还属于推断性认识,一般采用各种震源模型进行解析,一种是点源模型,另一种是非点源模型。前者根据点源作用力的不同,又进一步划分为单力偶震源模型和双力偶震源模型;非点源模型也划分为有限移动震源模型和位错震源模型两种。以上震源模型,在分析求解后,提供两组力学参数,一组为断层面走向、倾向和倾角;另一组为最大主应力轴、最小主应力轴和中等主应力轴的方位和产状。根据我国境内150次地震震源机制解,P波初动符号资料确定结果表明,大多数主压应力轴(P轴)和主张应力轴都近水平(T轴),中等应力轴近于直立。地震学的震源理论证明,在均匀弹性介质中,若在一个小的平面断层上发生一个突然的纯剪切错动,则会产生地震波辐射,这样的剪切错动震源产生的远场地震波与在震源处突然有一个双力偶的作用产生的地震波相同。即剪切元位错震源与双力偶点源在产生远场地震波的意义上是等价的。因此,当可将震源近似看成点源时,双力偶点源模型就成为描述发生了剪切错动震源的常用模型。双力偶由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偶组成,(图2.3)是一种合力和合力矩都等于零的集中力系。这样的力系作用于刚体时,不会产生任何运动效果,但在弹性体内部作用,则会使震源区介质产生突然的变形,从而向外辐射地震波。 4、震源机制解的测定 利用双力偶点源模型,根据地震波观测(或地震前后的地形变测量资料等)求震源模型参数的结果,通常称为震源机制解答,有人称作地震的断层面解。 所根据的观测资料可以是P波的初动方向、S波位移的偏振方向、直达P波和直达S波振幅的比值大小,以及P波和S波的波形资料等。双力偶点源模型的独立模型参数只有3个,例如可以是断层面(P波两个节面中的一个)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图2.1),也可以是为确定“震源坐标架”x-y-z(图2.3)相对于“地平坐标架”(例如可分别选为北、东、下三个方向)的空间方位所需要的三zyx−−个角度值。 求解的基本方法是先假定震源模型参数,计算出在给定地球地震波速度结构时,该震源模型在各观测台站所产生的地震波特征,然后与各个台站的实际观测地震波资料进行对比,二者拟合最好的模型参数就作为震源机制的解答。求解过程可以运用反演的数学方法来实现,即选定一种使各个台站的计算结果与观测结果互相拟合的准则,然后使随模型参数变化而变化的准则函数(或目标函数)最优化,即使其最小或最大,而解出模型参数来。 4.1P波初动方向法 求震源机制解答最简单的方法是根据P波初动方向的观测资料来求解。

地表垂直向地震仪记录的初至P波的振动方向,有的向上,即压缩波,记为正号,有的向下,即拉伸波,记为负号。由于介质速度结构的影响,从震源发出的P波一般不是沿直线到达每个台站Si(i=1,2,…)的,如图3.1所示意表达的。求震源机制解时,需根据已知的速度结构推算出到达每个台站Si的P波从震源处是沿什么方位Si’发出的,即需要将台站Si的记录标在震源球面的相应位置Si’上去。震源球面是包围震源的一个球面S,要求球面内的射线不再发生任何弯曲。若将每个台站Si所记录到的P波初动方向都标在震源球面上的相应位置Si’上去后,人们发现,对于天然构造地震,只要记录足够多,并且Si’在球面上的分布范围足够广,则可以找到过球面中心的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将震源球面上的正、负号分成4个象限,这两个平面就是上述的双力偶震源的两个节平面。找到两个节平面的空间位置后,震源坐标架的x、y、z轴和P、T轴的空间方位也就知道了。上述求解过程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 两个节面中有一个是断层面,但仅根据P波初动方向记录无法确定哪一个是断层面,还必须根据其他资料,例如现场地质考察资料、余震的空间分布、地震波辐射辐射花样的不对称性(图3.2)和地震波辐射的多普勒效应等,来从两个节面中分析判定实际的断层面,这种判定一般只对大地震才能实现。 4.2P波和S波振幅比方法 利用P波初动方向记录反演震源机制解虽简单易行,但也有缺陷。为能将地震波节平面的空间位置约束住,最好要有紧靠节面位置的初动符号观测数据,然而,由于P波辐射花样的固有特征,愈靠近节面,P波愈弱,初动方向愈不易辨认。再有,由于地表台站布局的限制,观测数据点在震源球面上的覆盖范围经常难以令人满意,当在震源球面上某位置有零散的初动方向数据时,它只能告诉你该点应处在P波的正象限或负象限,但不能获得节面与此观测点间的角距离有多大的信息(震源球面上某点观测到的波的振幅大小或波形资料,则含有节面离该点角距离有多远的信息),因而零散分布的初动方向数据对解答起不了多大的约束作用。此外,经常有矛盾的P波初动方向读数。上述这些因素常引起解答的不确定性。 为解决这些问题,对于较大的远地震,目前多利用在不同方位且具有不同震中距的台站上获得的地震波形记录来反演震源机制解。对地方性的中小地震,有人提出利用从震源向上射出的直达P波(Pg)和直达S波(Sg)引起的地动位移振幅比求解震源机制的方法[5-7]。 由(2.1)—(2.3)式可见,利用直达P波()和SV波()或SH()的振幅ruθuφu比,实际是利用它们的辐射花样的比值来求解震源机制参数。振幅比的辐射花样随空间方位的变化比单种波的辐射花样要强烈得多。在力偶平面内(图3.2)振幅比的辐射花样呈8瓣分布。从此意义来说,只要有正确的直达波的观测振幅比,且观测值归算到震源球面上后的位置是正确的话,振幅比观测对震源机制参数有较强的约束能力。(但是,振幅比的测量误差和射线在震源球面上出头点位置的误差也容易引起地震节面解的大误差。)此外,对于近震,可近似认为仪器对直达P波和S波的频率响应是相同的,求振幅比时可以消去仪器影响。 但在实用中,也存在一些困难。主要困难是直达S波的识别和结构影响的校正。求震源机制解的理论模型分析的皆是直达P波和直达S波的振幅比,对于近震,确定初至S波振幅常常比较困难,特别要使用垂直向的SV波初动振幅时[5,6],测量更困难些。 观测量是地动位移,为求震源机制解需要将地动位移的振幅比校正为入射波位移的振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