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必然性
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历史必然性

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历史必然性,科学内涵,历史进程和重大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是在八一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之后,特别是井冈山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红军节节败退,中国革命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在遵义会议清算了左倾机会主义、教条主义等错误路线,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和肯定成为历史的必然。
历史必然性:(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的客观需要;(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客观需要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②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③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论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论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期产生的一种思想体系,其核心理论包括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等。
在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逐渐传入并成为主流思想,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那么,为什么近代中国会选择马克思主义?这是否有历史的必然性?本文将从近代中国社会的背景、国际形势、民族精神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背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清朝政府逐渐衰弱,国家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处于危机之中。
外国列强侵略加剧,国家主权受到严重侵犯,国土沦丧,民族面临危机。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秩序动荡不安,社会矛盾尖锐,民生困苦,农民起义、工人运动层出不穷。
由于内忧外患,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需要一种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二、国际形势的影响三、民族精神的觉醒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危机,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觉醒。
在这一时期,一批有识之士开始探索中国走向强盛的道路。
他们深知中国社会的危机和困境,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新的思想和理论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彻底的社会变革和政治革命的理念,对于一心期盼中国走向繁荣和强盛的中国人民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代中国社会的民族精神觉醒也是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之一。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发展是近代中国社会的特定背景和时代条件下的产物。
在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困境下,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武器来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为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提供了理论支撑。
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也正是因为历史的必然性所驱使。
今天,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必然性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必然性(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社会实际问题的必然需要分析)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使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来一番变化,使它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中国人民特有的科学理论。
这种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又完全是中国的东西。
在内容上,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际问题,揭示中国革命、革命与改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把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加以科学总结和概括,使之上升为理论,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而以中国特有的独创性的内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在形式上,它把马克思主义从欧洲的形式和语言,变成中国的民族形式和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和政策。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的客观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社会实际问题的必然需要。
在一个半殖民统治半封建社会的广大国度里如何进行革命并最终夺取政权,这是一个经典作家没有面对过的问题;同样,在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怎样进行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并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客观需要。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突出的表现,就是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它有着最先进的思想武器,它是一个非常重视理论指导并勇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
总之,无论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需要,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抑或是中国的具体实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的保持,都要求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且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
中国人从理解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探析

中国人从理解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探析【摘要】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理解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
五四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吸收奠定了基础,新文化运动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潮迅速兴起。
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积极传播和推广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与实践奠定了基础。
中国人逐步理解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深入影响与发展逐渐展现。
最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得以形成与完善,为中国的发展道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想指导。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将继续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人、历史必然性、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共产党、抗日战争、新中国、理解、接受、影响、发展、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完善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产生于欧洲的一种思想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的进行方式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的社会正在面临剧烈的变革和改革,并且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
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中国人民的抵抗意识逐渐觉醒,开始寻求新的改革和出路。
在这个背景下,马克思主义被引入中国,成为许多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最早将马克思主义带入中国的是一些留学欧洲的知识分子,他们受到了西方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开始向中国引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这些知识分子通过翻译和传播,让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接触。
他们试图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革命思想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探索中国的社会变革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中国的社会变革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理解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理解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和挑战。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摘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始于19世纪末,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逐渐深入人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在于中国国情和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条件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
在实践探索中,中国积极吸收借鉴西方理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在不断前进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的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前进将为中国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必然性、传播、接受、实践、发展、理论基础、历史条件、实践探索、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实践、结论、前进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流派之一,自诞生以来就吸引了众多中国知识分子的关注。
自19世纪末开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最早是由留学日本的学生将其带回中国。
随着中国亲历近代化进程的磨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生存力和发展潜力,同时也开始探索如何将其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
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曾提出过“三民主义”思想,但是他很快发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社会的问题。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推动了中国的革命进程。
他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建立了人民公社等一系列制度,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也不断加深。
不仅是在学术领域,政府部门也在积极推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
中国的学校教育也将马克思主义纳入了课程体系中,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思想。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不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理论素养,也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壮大。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还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人民的努力奋斗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必然性第一、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第二、深入的哲学和理论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首先,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极大特殊性对理论发展的特殊需要。
众所周知,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既不同于原来典型的封建社会,又不同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具有极大的特殊性。
社会性质的特殊性又决定了中国革命的特殊性。
中国革命只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它既不同于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又不同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更不同于以往的农民战争。
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这种极大的特殊性,使得中国的革命必然会遇到许多在世界马克思主义者面前从来没有提出过的新问题,因而把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加以中国化,使其变形为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课题历史地提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
从毛泽东1930年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到1938年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熟谙和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了解。
其次,它昭示了我党对异域文化相互交融这一发展规律的自觉体认。
经典性的马克思主义诞生于与东方文化截然不同的西方文化的土壤。
因此,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过程,从文化发展的层面上来看,它在实质上是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相互选择的过程。
不同文化系统在各自演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步性,由此造成了不同文化之间在历时,性展开过程中的时间落差,从而形成了异域文化之间的势位差。
当一种文化处于低势位的时候,它的时代性要求就被凸现出来,成为文化发展的迫切追求,同时也决定了高势位文化向低势位文化扩散、传播的必然趋势;相反,当一种文化处于高势位的时候,文化发展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强化和重建民族性的方面。
这是文化发展和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相互交融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史上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是近代文明充分发展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它标志着近代文化发展史上划时代的确立,是近代文明孕育出来的时代性最强的先进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在于: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具体来说包括两方面。
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仅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必须随时随地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同一定历史阶段的历史任务、一定国家和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二是使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得具体的民族形式。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各个民族的具体特点相结合,与其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在这个国家扎根并真正发挥自己改造世界的功能。
二、中国当时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的急迫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契机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其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
一次次惨痛的失败和教训,使中国人民在付出巨大代价的同时,又追求着救国救民的真理,理论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犹如茫茫大海上的一盏明灯,为中国的革命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只有搞社会主义才能救得了中国。
马克思主义是作为一种新的具有超前意识和内涵的文化,而被中国先进分子所选择和接受的。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上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普遍真理,它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世界性的理论,它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进步要素具有价值契合点和学理上的相似性,这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得了文化根据,使得这个域外的理论迅速传入中国,并与本土文化相融合,适应了中国社会变迁的巨大精神需求,在中国社会进程中发挥出强劲的精神动力、理论旗帜与思想解放作用。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作者:杨晓东王辉来源:《商业文化》2014年第07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由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一个从自觉到到不自觉的历史进程,是中国社会实践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实际,同中国所具有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同中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正确回答中国革命和建设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理论。
这一理论和实践是不以人的客观意志为转移的,是中国历史发展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必然选择。
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立场、观点、方法,为世界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和锐利的思想武器。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20世纪上半叶的俄国十月革命实践而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列宁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忠实继承者,他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时俄国的实际相结合,从而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
马克思认为:“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
”[1](p256)“是社会运动借以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摧毁僵化的垂死的政治形式的工具。
”[2](p223)强调“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控制下解放出来。
”[3](p237)历史证明,有着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具体的结合本国实际,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虽然马克思主义学说和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它不可能全面的、整齐划一的指明每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具体发展道路,包括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可能提供现成的、一成不变的答案,因此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革命和建设指导思想,要经历一个本土化、与具体国情相结合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必然性
(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社会实际问题的必然需要分析)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使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来一番变化,使它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中国人民特有的科学理论。
这种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又完全是中国的东西。
在内容上,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际问题,揭示中国革命、革命与改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把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加以科学总结和概括,使之上升为理论,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而以中国特有的独创性的内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在形式上,它把马克思主义从欧洲的形式和语言,变成中国的民族形式和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和政策。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的客观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社会实际问题的必然需要。
在一个半殖民统治半封建社会的广大国度里如何进行革命并最终夺取政权,这是一个经典作家没有面对过的问题;同样,在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怎样进行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并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客观需要。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突出的表现,就是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它有着最先进的思想武器,它是一个非常重视理论指导并勇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
总之,无论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需要,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抑或是中国的具体实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的保持,都要求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且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
而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有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深入和科学的进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才能取得胜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口号本身就反映了处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冲突中的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特征,它一方面包含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普遍现象、历史经验和文化的基本特质,另一方面也透射出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的先辈们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从文化本性和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历史看,中国人的探索过程和挫折,也说明了“中国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因为从对“西学”的感性认识开始到“中体西用”的主张,实际上都未能很好地解决西方学说与中国社会改造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们关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才真正切准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脉搏,而且也在文化本性上真正地利用了中国文化的智慧和经验,这一点在实践中显得非常重要.历史表明,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欧洲文化之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动,与欧洲的社会主义革命显然具有不同的特征.与俄国相比较,俄国基本上属于欧洲,与欧洲文化具有同源、同构性.从社会性质上看,虽然其经济落后,但基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不存在沦为殖民地的问题.就此而论,将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问题显然要比“中国化”更容易解决.中国革命比俄国革命要复杂、艰巨得多,它是中国面对外力压迫,内部努力挣扎求生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