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经济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经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收入分配关系上的一个体现。是公有制经济中通行的分配原则,其实质是以劳动为尺度进行收入或生产资料的分配。劳动者取得的收入与其提供的劳动量成比例。

2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一个部门的产值比重与在此部门就业的劳动力比重的比率。它反映每1%的劳动力在该部门创造的产值比率,大致能客观反映一个部门当年劳动力生产率的高低。一般来说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小于1,非农业大于1。比较劳动生产率越高表明本部门的产值与劳动力比值越大。

3财政政策手段是指通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调节供求关系,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包括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收入政策或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和紧缩型两种。

4参与约束也称个人理性约束,是对代理人行为提出的一种理性假设,指出代理人接受合同比拒绝合同在经济上更划算,这就保证了代理人参与机制设计的利益动机。

5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它不是一种权利而是一组权利,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这种权利的有效性取决于牵制性实现的可能性以及为之付出的代价,可依赖于法律、契约和政府强制,也可依赖于伦理道德规范。

6产权规则是指一个人拥有资源配置权力的大小与其拥有的资产数量正相关,即拥有的资产越多,所拥有的资源配置权力就越大。7产权制度是指由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行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

8产业是指生产相似或相同产品的一系列企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指一般分工形成的产业,广义则指在一般分工基础上由特殊分工形成的产业。

9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内部各产业之间在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依据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形式,将国民经济划分为顺次发展的三次产业,即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或制造业,第三产业为服务业;按产业中投入资源的密集程度,可化为劳动、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

10充分就业是指每一个愿意工作的劳动者按其能够接受的工资,全部找到职业的一种经济状态。国家应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前提下,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正常发育,并给与政策指导,使劳动力在各部门之间合理流动,提高就业率。

11处分权能是指法律所保障的改变财产的经济用途或状态的可能性,是人与人之间在变更财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12刺激一致性约束是指代理人是合同的接收者,机制所提供的刺激必须能诱使代理人自愿选择根据它们所属类型而设定的合同。

13代理成本在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条件

下,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一致情况下所产生的费用。包括向代理人支付的薪金资金等费用,代理人为追求非货币物品而导致的成本上升和利润减少,代理人决策于是委托人利润最大化最佳决策之间存在差异所导致的企业效率损失。

14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人在最大限度增进自身效用时作出不利于他人行动。

15等级规则是指首先构建一个层层隶属的金字塔型的等级构架,再界定每一个行为人在这个等级构架中所处的位置,然后再进一步界定与这个等级位置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权力。一个人所处的等级位置越高,资源配置的权利就越大。

16二元对比系数是指二元经济结构中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率。

17二元反差指数是指工业或非农业产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之差的绝对值。

18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以城市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以农村农业为主的传统部门并存,传统部门比重过大、现代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经济结构。它体现了一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城乡经济或农业和非农业两部门经济的差异程度,这种差异程度一般可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院对比系数和二元反差指数这三个指标衡量。

19法人企业制度是指依照法律建立起来使其人格化和获得独立法人地位企业制度。

20公共产品是指消费或使用上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非排他性是指商品的生产者或购买者不容易地把他人排斥在获得该利益带来的利益之外。非竞争性是指消费商品的数量与生产成本无关。两种特点都具备的叫纯公共用品,只具备一种称为准公共用品。

21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相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弥补市场失灵、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制度安排,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22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是由权力中心推进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在一定的宪法秩序和行为规范下,权力中心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与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而这种能力与意愿主要决定于一个社会各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结构与力量的对比。(1)政府主体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力量。(2)政府主体在一个金字塔形的等级架构内自上而下地进行制度创新。(3)政府主体与微观主体在制度创新中存在利益摩擦。(4)存在制度创新的进入壁垒。(5)统一观念,减少实施阻力和交易费用。

23股份公司是指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所发起组织、全部资本被划分为若干等额股份、股东就其所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股票可以在社会上公开发行和自由转让的公司。

24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民概念,

是指一国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和。25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与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公司治理机构是一种契约制度,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在出资人、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形成自我约束、相互制衡的机制,促进企业长期发展。关键是如何完善对经理人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26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是指由于人民对现实的理解和意识形态,导致对现实契约关系的正义或公平的判断。

27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是指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通过政企关系的市场化和契约化来实现权责利的再分配,政府赋予经营者很大的经营权,并监控经营者行为的一种企业治理结构。

28行政管制手段是指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凭借政权的威力,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干预经济生活的手段。包括信用管制、进口管制、外汇管制、工资管制和投资许可证制度等。具有强制性、纵向里属性、强调经济利益一致性等特点,忽视微观主体利益,会影响效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29宏观收入分配过程是指在微观收入分配的基础上,对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进行调节,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的过程。

30后起者优势是指后起发展国家面临的外部环境相对较好,尤其是技术高度发达,这样它就可以跳过某些技术发展阶段,直接采用新技术。

31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华盛顿共识最初是由曾担任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的约翰.威廉姆森提出来的,用于指导80年代拉美国家通过经济改革走出困境的10项政策主张,有:(1)加强财政纪律,压缩财政赤字,降低通货膨胀,稳定宏观经济形势;(2)把政府开支的重点转向经济效益高的领域和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的领域;(3)开展税制改革,降低边际税率,扩大税基;(4)实施利率市场化;(5)采用一种具有竞争力的汇率制度;(6)实施贸易自由化,用关税取代数量限制,开放市场;(7)开放外国直接投资;(8)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9)放松政府管制,取消除安全、环境和消费者保护以外的一切阻碍和限制竞争的制度;(10)立法保护私有财产。北京共识包含三个重要的原理:(1)创新的价值;(2)努力建造一个有利于持续、均衡与稳定发展的大环境;(3)自主发展理论。32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

33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活动,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主要工具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