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思想在《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体现

合集下载

《季氏将伐颛臾》中不可忽视的三个细节

《季氏将伐颛臾》中不可忽视的三个细节

《季氏将伐颛臾》中不可忽视的三个细节《季氏将伐颛臾》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记录了在三桓叛上、四分公室的年代里,孔子和子弟冉有季路的言论。

文中,弟子支持季氏攻打颛臾,而这有违老师的“礼”“仁”的思想。

孔子对他们的想法进行了批评,观点鲜明,情绪慷慨激昂。

笔者在备课时发现,文中有三个细节不容忽视:子路沉默了文中共有三次师生对话,如果我们细心阅读,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说话的过程中,子路不见了?第一次对话是冉有与子路一起的,而后两次只剩下冉有。

里面没有了子路,准确地说,是子路沉默了。

因为,在第三次对话中孔子点了季路的名。

由此可见,季路没走,还在场,只是一言不发了。

为什么只剩下冉有“一个人在战斗”?这里有“嚼头”。

究其原因,大致有三。

其一,与当时气氛有关。

师生相见,一旦学生躲躲闪闪地说出了想法,就招来老师一顿猛批,可见气氛紧张。

刚开始,孔子是“温柔一刀”,“无奈……乎”,表面猜测,实则否定,话中有话,绵里藏针。

接着是慷慨激昂,从“伐”之无名(“先王以为东盟主”)、无礼(“在邦域之中”)、无理(“社稷之臣”)三个角度,证明此战无义无德。

二人观点被批得体无完肤。

古人云:识时务者为俊杰。

此时,选择闭嘴是明智的。

再者,与子路性格有关。

子路伉直好勇,讲义气,对老师忠心不二,是尊师敬道的典范。

《说苑?建本》记载:“昔者由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而为亲负米百里之外”。

对子路的尊师孝顺,孔子也有评价:“由也事亲师,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且子路还是善于接受别人批评和勇于改正错误之人。

孔子曾经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

”对此,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因此,当老师指出自己错误时,子路不敢反驳、不能反驳。

第三,从表达效果看,子路与冉有形成了鲜明对比,一噤一犟,一柔一刚,人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

同时也反映出孔子的教育效果,一次谈话就浇灭了一位学生心中的火苗,效果立竿见影。

三个军事术语文中人物对话,三次提及军事进攻术语,分别是“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何以伐为”、“今不取”。

季氏将伐颛臾中原文孔子的政治主张

季氏将伐颛臾中原文孔子的政治主张

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的政治主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反对侵略、崇尚和平:孔子明确反对季氏的侵略行为,认为征伐颛臾是不道德的。

他主张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而非使用武力。

以德服人、以礼治国:孔子认为,一个理想的政治状态应该是君臣有别,各安其分,遵守礼乐制度。

他主张以德服人,而非以力压人。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这是孔子对于政治秩序的理想。

他希望社会能够实现财富平均分配,消除贫困和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和谐。

同时,他也强调社会的安定和和谐,反对动荡和分裂。

修文德以来之:孔子认为,一个好的政治家应该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以自身的榜样来感化和吸引他人。

同时,他也强调通过教育来提高人民的道德和文化水平,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总的来说,孔子的政治主张是崇尚和平、以德服人、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一种思想体系。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实践报告.pdf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实践报告.pdf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实践报告(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语录之一。

它记录了孔子对冉有和季路助季氏将伐颛臾的一场对话,反映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体现了孔子的核心思想“仁”。

苏教版教材将《季氏将伐颛臾》和《寡人至于国也》作为一个板块编排在必修四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的第一板块“经世济民”中,其后是第二板块“英名与事业”,从编者意图看,其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

学生在初中阶段曾学过《<论语>十则》,对于孔子的教育思想、仁爱思想等略有了解,但由于仁的内涵比较丰富繁杂,学生对何者为仁何为不仁,比较含糊。

进入高二,将有一门《<论语>选读》选修课,学生是否会选修这一模块,这篇课文的教学显得比较关键。

鉴于上述原因,我用形象的甲骨文“仁”字导入,运用字源探析法较轻松地说清“何者为‘仁’”,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又通过“何为不‘仁’”“‘仁’在何”“‘仁’归何处”等问题的研讨,落实对孔子政治主张的理解和文言知识的教学。

此即通过“言”的品味,理解“文”的内涵,将两者融为一体,使学习变得既轻松又扎实。

实践过程一、导入孔子作为一名老师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是性格温和、循循善诱,是一个翩翩君子的“圣人”形象,今天,我们将要认识一个不一样的孔子,因为这一次孔子发怒了,而对象就是他的学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季氏将伐颛臾》二、整体感知(1)齐读全文,纠正字音、断句首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齐读全文并且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本文的对话是在什么情况或者背景下发生的?明确:季氏将伐颛臾“伐”字怎么解释?解释为明目张胆地攻打,而且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要动用“武”力“将”字说明什么?“将”字说明这个战争还没开始,即将发生,可以通过劝阻得到制止,如果不去劝说,那么这场战争就有可能变成现实时代背景:当时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而王室日趋衰败,这种情况到孔子生活的时期一直持续了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历史上被称为“三桓犯上”这其中,季氏的势力最大他之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是贪其土地,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的势力构成威胁当时孔子的徒弟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而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两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三、文本探讨(1)下面,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思考:对于这场仗,孔子持赞成还是反对态度?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大家用序号把理由标出来。

选修(一) 单篇梳理1~2 《老子》八章 季氏将伐颛臾-2024-2025学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人

选修(一) 单篇梳理1~2 《老子》八章 季氏将伐颛臾-2024-2025学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人
选修(一)
《<老子>八章》《季氏将伐颛臾》 《中庸(节选)》《<孟子>一则》
< 单篇梳理1~2>
《老子》八章 季氏将伐颛臾
微点夯实
通读全文,解释加颜色的词语。 《老子》八章
(第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①(滋养,造福 )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 恶,故几②(接近)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 善能,动善时③(顺应时机)。夫唯不争,故无尤。
③ 互相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兼爱》)
④ 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并序》)
⑤ 相貌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孔雀东南飞并序》)
⑥ 诸侯祭祀、会盟或 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子路、曾皙、
朝见天子时,主持赞 冉有、公西华侍坐》)
礼的司仪官
义项 ⑦ 宰相,丞相 ⑧观察,察看
2.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译文:_水__善__于__滋__润__万__物__而__不__与__万__物__相__争__,__停__留__在__众__人__都__不__喜__欢__的__地__方__,_ _所__以__最__接__近__“__道__”__。__(_得__分__点__:__利__、__所__恶__、__几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子吴起 ⑥ 同“嫉”,妒忌
列传》)
义项
例句
⑦缺点,毛病 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史记·孔子世家》)
⑧痛苦,疾苦 凡牧民者,必知其疾(《管子》)
⑨生病
婴疾甚,且死(《韩非子》)
⑩疼痛
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庄暴见 孟子》)

02《季氏将伐颛臾》-2021年高考语文必背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原卷版)

02《季氏将伐颛臾》-2021年高考语文必背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原卷版)

2021年高考必备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全国通用版)02 《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正文翻译注释赏析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

冉(rǎn)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

冉有:名求,字子有。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两人都为孔子弟子。

见:谒见。

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

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yù)之中矣,是社稷(jì)之臣也。

何以伐为?”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

那颛臾,先王曾把它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

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

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

(在苏教版中,“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责备。

先王:指周之先王。

东蒙主:指受封于东蒙。

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

主:主管祭祀的人。

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这,指颛臾。

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

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

有国者必立社稷。

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

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

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凭什么。

为:表反问语气。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夫子:季康子。

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diān)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
【本句表达了孔子对弟子的批评,又鲜明地显 示了自己的观点】
译:孔子说:“冉求!恐怕应该责备你吧?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 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①夫:发语词。者,助词。 ②以为:把 …作为。“以为”是“以之为”的 省略,“之”指颛臾。 ③是:这或者判断词。
译:颛臾,过去先王曾经让他担任东蒙山的主祭 人,而且在(鲁国的)国境之内了,这是鲁国的 臣属啊。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瞎子)遇到摇晃要倒下却不去扶持;跌倒了 又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那搀扶的人呢?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 椟中,是谁之过与?
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 来,龟甲、宝玉毁在匣子里,这是谁的过错 呢?
这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论:纂辑,应读lún; 语:言谈。
《论语》是记录_春_秋__时期思想 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 是 语录 体,凡_2_0篇,为_儒_ 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 将《大学》 、《中庸》、 《论 语》、 《孟子》编在一起,称为 “_四_书__”。
“六经””六艺”:《诗经》《尚书》 《礼记》《乐经》《周易》、《春 秋》。(其中《乐经》已失传,所 以通常称“五经”)
析题: 季氏将伐颛臾
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如 果可以劝阻而不加努力,于理不通,于 情不合。
• 伐: • 征: • 讨: • 侵: • 袭: •攻
伐:公开宣战的正式战争,一般师出有名。 本文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中有以
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所以“季氏伐 颛臾”是非正义的事。 征:常用于上(天子)攻下(诸侯), “有道”攻“无道”。 讨:宣布罪行后加以攻击,着重舆论方面。 侵:不宣而战,越境而犯,以弱攻强。 袭:袭击、偷袭,突然进攻。 攻:军事上进攻的泛称。

季氏将伐颛臾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高二下册语文教案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季氏篇, 文中指出孔子的政治主见: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担心, 盖均无贫, 和无寡, 安无倾。

及治国策略: 那么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 那么安之。

以下是我整理的季氏将伐颛臾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欢送大家借鉴与参考!《季氏将伐颛臾》教案l、解决预习难点, 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及句式。

2、弄清思路, 理解课文。

3、了解孔子的政治主见。

【教学重点】文言多义词与句式辨识。

【教学难点】第3段阐述孔子的主见。

【课时支配】1课时一、入课映示教学目标, 由《论语》这部书和回忆孔子导入课文。

引:初中我们学过《论语六那么》这篇课文, 谁能说说《论语》是一部什么书?(生答, 老师适当点拨)明确: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是语录体散文集, 儒家经典著作。

论:编辑;语:“言谈”的意思。

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可见这部书影响巨大。

引:你了解孔子的哪些状况?(生答)明确: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人, 闻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公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相传有弟子三千, 贤者七十三, 课文中冉有、季路是他的学生。

二、有关背景引:题目中的“伐”是“讨伐”的意思, 本文写斗争场面还是别的内容?相关背景如何?点拨:课文共3段, 写孔子与两名学生的三次对话。

当时, 鲁国正处于动乱中, 三大贵族(季孙、孟孙、叔孙)共同把持朝政, 季孙是宰相, 他的权力最大, 他要讨伐颛臾的目的是:贪其土地;担忧颛臾对己不利。

冉有、季路任李氏家臣, 两人都参加了出征前的谋划, 二人把消息告知了孔子。

三、研习课文(一)朗读全文, 扫清字句障碍(1)生分角色读课文, 予以评价。

要求:其他学生看课文, 听清读音, 停顿、重音和语调。

(2)生做附二材料的1、2题后, 着字幕、订正。

(二)分层探讨1、学习第1段①生出声自读, 看注释;理解句义, 师巡场释疑。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构想:《季氏将伐颛臾》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篇课文,这篇文章体现了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具有极高的文学鉴赏价值。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文教学重在一个“读”字,通过读,可以积累文言知识,了解文章大意,体会人物情感;通过读,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难,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体悟孔子“仁”的思想;通过读,可以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基于以上想法,我将借助读,让学生在读中疑、在读中思、在读中议、在读中悟,将课堂教学连缀成一个有机整体,最终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了解大意,积累文言词语“是、疾、止、见、过”;掌握文言句式“无乃……与”“何以……为”;背诵全文。

2了解孔子以德服人、加强教化的政治主张,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

3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重点:背诵全文,掌握“无乃……与”“何以……为”两个句式。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教学方法:这篇课文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文章,年代久远,学起来有一定难度。

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了解孔子的思想。

教学方法之一是诵读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会学生自学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学的归宿。

在本节课中,力图教会学生质疑难点字句、背诵文言文、理解孔子的辩驳艺术。

即教会质疑,在师生互动探究的氛围中完成教学工作。

教学方法之二是质疑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有这样一则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

”这则宣言,出自一个外国人之口,一个外国人为什么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孔子的智慧到底在哪里?问题的答案全在一个字——“仁”,即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板书: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让我们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这一思想(板书:《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思想在《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体现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人治思想,他的理想中的社会,是“人道社会”。

孔子的社会理想,在《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第一:,人民的基本需求必须得到满足。

其生活的基本需求都必须先受到保证和满足,否则一切只能沦为空想。

足食和足兵,都是为政者建立民信的首要条件。

“足食”前提,“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老百姓在基本需求方面得到了满足,社会才会变得安定及和谐。

所以孔子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是社会安定的基本条件。

财富均衡,社会才会稳定。

倘若为政者不能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同时让社会财富在分配制度上不合理,那势必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所以他说:“不患贫而患不安”。

财富不是占有越多越好,而是人们之间财富要均衡,要合理。

另外统治者和老百姓之间还要上下和谐一致,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这样社会才能达到和谐,国家就不会有倾覆的危险。

第二,社会财富分配必须均衡。

孔子在《季氏篇》开篇即说道:“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财富的分配不均衡,绝对是一种大患。

想要达到均衡,是在尽量平衡的原则下,老百姓即使贫穷,其心情既较能够忍受,其生活也较能够相安。

为政者不需为了增加人口而征战不休,而是应该依据现有的国力,尽心去建立一个公正且均衡的理想社会。

第三,对外政策,采取的不是征伐之策,而是修文德,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民修养,提高整个国民的的道德修养,提高文化素质,这才是最重要的。

自身强大了,内部团结,上下一心,外面的那些对本国虎视眈眈的国家,自然就会臣服于你。

国家要有实力,要有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心实力,这才是最最关键的,民心向背,这才是取胜的法宝。

人民一旦富足,物质财富丰富,同时国家有重视精神教化,道德感染,那么国民素质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孔子的政治理想只是他的理想而已,在那个分崩离析的社会,各个统治者之间,为了土地,争相征伐。

孔子的礼教之,文德修养国民,当然只能是一种美好的理想。

当然是希望每个人都保持自身的品德,进一步达到“天下归仁、世界大同”的理想社会。

当然,社会的财富均衡,教育的普及化,孔子理想中的“人道社会”,可以说很理想的社会。

虽然在那是不可能实现,但我们最起码看到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很智慧的提出,确实大智慧,我们今天的社会正在真真切切的实现着孔子的理想。

如果我们的人类社会无限度追求
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势必带来仇富心理人的增多,社会的稳定很难保障。

人的思想自由开放而不顾道德,最终将会出现人类自己毁灭自己的结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