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曲康唑药效学 总述
伊曲康唑[1]
![伊曲康唑[1]](https://img.taocdn.com/s3/m/eb41c860a98271fe910ef951.png)
【使用介绍】 应使用50ml 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25ml伊 曲康唑注射液, 否则,伊曲康唑可能会产 生沉淀。必须将安瓿中的25ml伊曲康唑注 射液全部注入到0.9% 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 注袋中,后者专用于伊曲康唑注射液稀释用。 不得使用其它袋子。使用附带的伊曲康唑注 射液延长管。伊曲康唑注射液不得与其它药 物或液体同时使用。
冲洗: - 静滴后应对留置针中的静脉导管进行一次完全的冲洗, 以避免残留的伊曲康唑和以后可能用这根导管来输注的其 它药物之间发生反应。 – 冲洗过程应进行30 秒到15 分钟。通过两向活塞用15- 20 毫升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0.2ì 管内过滤器前的延长 m 管。去掉延长管和输液管。用完后扔掉整套输液装置, 不 得进行再消毒或再利用。 - 为避免沉淀请勿在同一个袋子或伊曲康唑输液管中同时 输注其它药物 - 静滴后通过冲洗留置针或换用多通道留置针的另外一个 通道, 之后可以输注其它药物
【用法用量】
刚开始2天给予伊曲康唑注射液每日 2次,以后改为每日1次。第1,2天 治疗方法:每日2次,每次1个小时 静滴200mg伊曲康唑。从第3天起: 每日1次,每次1个小时静滴200mg 伊曲康唑。静脉用药超过14天的安 全性尚不清楚。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 对于孕妇,只有当危及生命或用药益处超过对胎儿的潜在 危险时, 才考虑使用伊曲康唑注射液。育龄妇女在使用伊曲 康唑注射液期间应当采用适当的避孕措施直至停止斯皮仁诺 治疗后的下一个月经周期。 – 仅有很少量的伊曲康唑分泌到人乳中。因此哺乳妇女使用 斯皮仁诺时应权衡利弊, 除非其潜在的益处大于用药可能产 生对哺乳的危害时才可使用伊曲康唑。有疑虑时,患者应停 止哺乳。 【儿童用药】 – 因为尚无伊曲康唑注射液用于儿童的临床资料, 所以除非 用药益处大于潜在危险时, 不得用于儿童。 【老年患者用药】 – 因为伊曲康唑注射液用于老年人的临床资料有限,所以除 非用药益处大于潜在危险时, 不建议用于老年人。
伊曲康唑治疗甲癣的疗效研究与发展(2)

伊曲康唑治疗甲癣的疗效研究与发展在我国,甲癣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观和生活质量。
作为一种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在治疗甲癣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从伊曲康唑治疗甲癣的疗效研究和发展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伊曲康唑治疗甲癣的疗效研究1. 临床试验近年来,众多临床试验证实了伊曲康唑在治疗甲癣方面的显著疗效。
一项涉及1800多名甲癣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表明,使用伊曲康唑治疗的患者,其甲癣治愈率高达70%,显著高于安慰剂组。
2. 药理学特点伊曲康唑作为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其药理学特点表现在对真菌细胞膜中麦角甾醇的合成具有抑制作用,从而导致真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使真菌细胞失去生长和繁殖的能力。
这为伊曲康唑治疗甲癣提供了坚实的药理学基础。
3. 用药方案在实际应用中,伊曲康唑的用药方案多样。
一般而言,患者每日服用一次伊曲康唑,连续用药7天,为一个疗程。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反应,可适当调整用药方案。
伊曲康唑还可与其他抗真菌药物联合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二、伊曲康唑治疗甲癣的发展1. 研发历程伊曲康唑的研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终于在1997年成功上市。
在我国,伊曲康唑的研发和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已成为治疗甲癣的重要药物。
2. 市场应用随着伊曲康唑疗效的不断验证,其在市场上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目前,伊曲康唑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于治疗甲癣、念珠菌病等真菌感染性疾病,为数百万患者带来了福音。
3. 未来发展趋势尽管伊曲康唑在治疗甲癣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但部分患者仍存在治疗抵抗和复发问题。
因此,未来伊曲康唑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优化用药方案、探讨联合用药、研究新型剂型以及深入探讨甲癣的发病机制等。
在我国,甲癣,又称为灰指甲,是一种普遍的皮肤真菌感染疾病,它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观和生活质量。
作为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在治疗甲癣方面展现出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深入探讨伊曲康唑治疗甲癣的疗效研究及其发展。
伊曲康唑冲击疗法原理

伊曲康唑冲击疗法原理伊曲康唑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真菌感染疾病。
而伊曲康唑冲击疗法则是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法,其原理主要是通过高浓度伊曲康唑的短时间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伊曲康唑冲击疗法的原理。
首先,伊曲康唑冲击疗法的原理是基于伊曲康唑的药理学特点。
伊曲康唑是一种咪康唑类抗真菌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真菌细胞膜的合成,导致真菌细胞死亡。
而伊曲康唑冲击疗法则是利用高浓度的伊曲康唑,通过短时间内大剂量的使用,来迅速提高血药浓度,达到快速杀灭真菌的效果。
其次,伊曲康唑冲击疗法的原理还包括对真菌生长周期的干扰。
真菌的生长周期包括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孢子形成等多个阶段,而伊曲康唑冲击疗法的高浓度疗程可以在短时间内覆盖到真菌的各个生长阶段,从而实现对真菌的全面冲击和杀灭。
此外,伊曲康唑冲击疗法还可以有效避免真菌对药物的耐药性产生。
由于伊曲康唑冲击疗法采用了高浓度的疗程,真菌难以产生对药物的耐药性,从而避免了治疗过程中因耐药性而导致疗效下降的情况。
最后,伊曲康唑冲击疗法的原理还包括对真菌感染病灶的快速清除。
高浓度的伊曲康唑可以迅速达到感染病灶,快速清除真菌,从而减少感染病灶对机体的损害,并加速病情的好转。
总的来说,伊曲康唑冲击疗法的原理是通过高浓度、短时间的使用,快速提高血药浓度,全面冲击真菌生长周期,避免耐药性产生,并快速清除感染病灶,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这种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希望通过对伊曲康唑冲击疗法原理的了解,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为真菌感染疾病的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手段。
伊曲康唑胶囊有什么功效

伊曲康唑胶囊有什么功效生病吃药是最正常不过了,但是有些药物一定要提前了解功效或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才能用药。
伊曲康唑胶囊是一款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适合念珠菌感染的阴道炎,真菌感染的皮肤病,念珠菌感染的脑膜炎等的治疗。
那么,到底伊曲康唑胶囊哪个牌子的好呢?伊曲康唑胶囊,适应症为伊曲康唑胶囊适用于治疗以下疾病:①妇科: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②皮肤科/眼科:花斑癣、皮肤真菌病、真菌性角膜炎和口腔念珠菌病。
③由皮肤癣菌和/或酵母菌引起的甲真菌病。
④系统性真菌感染:系统性曲霉病及念珠菌病、隐球菌病(包括隐球菌性脑膜炎)、组织胞浆菌病、孢子丝菌病、巴西副球孢子菌病、芽生菌病和其它各种少见的系统性或热带真菌病。
到目前为止,获批生产伊曲康唑胶囊的厂家只有五家,分别是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河南新帅克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苏州中化药品工业有限公司、成都倍特药业有限公司。
虽说成分和主治一样,伊曲康唑胶囊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其中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的国药准字H20020367,即斯皮仁诺伊曲康唑胶囊是其中更为突出的牌子,值得推荐购买和使用。
那么,伊曲康唑胶囊怎么吃呢?伊曲康唑胶囊用法用量规定:★1.念珠菌性阴道炎:每次200mg,每天二次,疗程为1天或每次200mg,每天一次,疗程为3天;★2.花斑癣:每次200mg,每天一次,疗程为7天;★3.皮肤真菌病:每次100mg,每天一次,疗程为15天;高度角化区(如足底部癣、手掌部癣)需:延长治疗15日,每次100mg,每天一次,程序为15天;★4.口腔念珠菌病:每次100mg,每天一次,疗程为15天;★5.真菌性角膜炎:每次200mg,每天一次,疗程为21天;6.对于一些免疫缺陷病人,如白血病、爱滋病或器官移植病人等,采用伊曲康唑胶囊治疗真菌感染时,伊曲康唑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可能会降低,剂量可加倍。
7.甲真菌病:冲击治疗:每次200mg,每天二次,连用一周为一个冲击疗程。
中药伊曲康唑的功能主治

中药伊曲康唑的功能主治1. 背景信息中药伊曲康唑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其药名为伊曲康唑,常被用于中医药领域。
伊曲康唑以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 功能主治伊曲康唑具有多种功能主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2.1 抗真菌作用伊曲康唑是一种强效的抗真菌药物,可以有效抑制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它可以治疗多种真菌感染疾病,如皮肤真菌感染、念珠菌感染、肺部真菌感染等。
具有较强的抗真菌作用,可迅速控制感染病状。
2.2 抗白色念珠菌作用伊曲康唑对白色念珠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白色念珠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可以引起阴道炎、口腔念珠菌感染等疾病。
伊曲康唑可以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内酶,阻断菌体细胞膜的合成和发育,从而杀死白色念珠菌。
2.3 治疗口腔念珠菌感染伊曲康唑对口腔念珠菌感染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口腔念珠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常见于婴幼儿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使用伊曲康唑能够迅速缓解口腔念珠菌感染引起的不适症状,如口腔溃疡、口腔疼痛等。
2.4 防治真菌性皮肤感染伊曲康唑对真菌性皮肤感染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真菌性皮肤感染主要表现为皮肤潮红、瘙痒、脱屑等症状。
应用伊曲康唑可以快速杀灭皮肤上的真菌,有效预防和治疗真菌性皮肤感染。
2.5 对皮肤念珠菌感染的治疗伊曲康唑可用于治疗皮肤念珠菌感染,念珠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症状为皮肤潮红、瘙痒、糜烂等。
伊曲康唑可以通过抑制念珠菌的增殖和生长,缓解感染引起的症状。
3. 使用方法伊曲康唑一般以口服药物形式出现,使用方法如下:1.将伊曲康唑按照医生开具的剂量进行服用,每日按时服用。
2.口服时可以饭前或饭后服用,以免胃部不适。
3.在用药期间,遵守医生的指导,不可擅自停止使用或更改剂量。
4. 注意事项在使用伊曲康唑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个别患者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红斑等,若出现过敏症状,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2.伊曲康唑属于处方药,需要医生开具处方才能购买和使用。
伊曲康唑每月冲击治疗1周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三)

讨论抗真菌药物的效果,决定于其直接抗真菌效力及其在感染部位的药效。
因此,人们提出了更为合理的剂量方案,将过去连续服药数月改为服药3个月。
最近,又提出了间断冲击疗法的新概念,在开发甲真菌病治疗药物方面,伊曲康唑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已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比较了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和氟康唑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方面的区别,从而引出不同的治疗甲真菌病的方案。
其他口服抗真菌药近来也被用来治疗甲真菌病。
特比萘芬属于丙烯胺类抗真菌剂,它对皮肤癣菌有效,对念珠菌属效果差。
首先是采用长期治疗,即每日250mg,连续12个月。
近来推荐治疗指甲真菌病的疗程是至少6周,趾甲真菌病的疗程为12周。
用特比萘芬冲击剂量治疗甲真菌病是否有效和可接受的方案,有待进一步研究。
氟康唑是一种三唑类衍生物,体外研究发现,它对治疗皮肤癣菌和白色念珠菌感染有效。
近来有人提出了冲击剂量的治疗方案,须一直维持到甲真菌病完全消退。
伊曲康唑间歇冲击疗法(每日400mg,连服l周)治疗后第7天,指甲远侧端可测到伊曲康唑,第1~4大趾甲中可检测到。
这些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以往的发现,即伊曲康唑是通过甲床和甲母质而扩散到甲板。
间歇冲击疗法所需伊曲康唑的总量要比连续疗法少3倍。
药物摄入量减少,可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对此,近来已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冲击疗法的临床研究。
本研究的两种冲击疗法组中,无任何明显的不良反应。
其他研究表明,冲击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 =455)要低于连续服药3个月治疗组(19%, =1063),两组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相同。
其他人报道连续治疗和冲击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都是胃肠道不适、头痛和瘙痒。
本研究发现,伊曲康唑冲击疗法病人乐于接受,可耐受,并表现出很好的顺从性,后者是当病人回来追踪时,数一数其末服的药物的量得知的。
而且,其他研究报道,病人愿意接受冲击疗法而不愿意连续疗法。
伊曲康唑冲击疗法比每日200mg的3个月连续疗法节约了费用。
因此,冲击疗法提高了经济效益。
伊曲康唑雾化吸入预防侵袭性肺曲霉病药效学研究

i
on YKK13215
j
g
DOI10 3760 cmaji
s
sn 1673
436X 2019 07 009
伊曲康唑是 临 床 应 用 广 泛 的 三 唑 类 抗 真 菌 药
较高药物浓度,发挥抗真菌活性,抑制曲霉菌丝的
物,传统用药方式为静脉及口服给药,主要针对真
侵袭性生长。本研究拟通过动物实验观察伊曲康唑
i
ng Genr
t
a
lHo
spi
t
a
lof Nanj
i
ng Mi
l
i
t
aryCommand PLA Nanj
i
ng210002 Ch
i
na
Co
r
r
e
spondi
ngau
t
ho
r Zhang Xi
uwe
i Ema
i
lzhangxi
uwe
i
om
ywy@126 c
【
Ab
s
t
r
a
c
t】
Ob
e
c
t
i
v
e
j
To e
及两种联合用药,烟曲霉感染 前 2 天 或 感 染 后 开 始 给 药, 持 续 至 感 染 后 第 7 天。 比 较 各 组 小 鼠
生存率及肺组织真菌负荷。结 果
与 伊 曲 康 唑 腹 腔 注 射 相 比, 雾 化 吸 入 伊 曲 康 唑 作 为 预 防、 两
种联合用药均能有效提高小 鼠 生 存 率, 降 低 小 鼠 肺 组 织 真 菌 负 荷。 结论
用药剂量为 30 mg/kg, 每 天 用 药 一 次, 雾 化 时 间
伊曲康唑口服液和静脉两种剂型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综述

综述伊曲康唑口服液和静脉用药两种剂型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综述摘要伊曲康唑是一个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三唑类抗真菌剂。
它易被吸收,抗菌效果好,这是因为它主要的代谢产物——羟基-伊曲康唑——也具有抗菌活性。
最近开发了两种新的剂型:口服液和静脉用剂型,这两种新剂型是把亲脂性伊曲康唑和环式糊精结合在一起。
这些剂型在不影响伊曲康唑耐受性的前提下,提高了药物可溶性,与以前的胶囊剂相比,吸收率和生物利用率都有所提高。
伊曲康唑口服液和静脉用药剂型可以获得稳定的血浆浓度,对于大范围患者群,是治疗全身系统性真菌感染的理想用药。
另外,伊曲康唑可以提供不同的给药途径,这就意味着伊曲康唑的治疗方案可以根据所有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改变,包括儿童和重症监护病人。
关键词:伊曲康唑,真菌感染,新剂型,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前言全身系统性真菌感染是许多潜在疾病和亚健康状态发生恶变的影响因素,如: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血癌,白血病),艾滋病和嗜中性白血球减少症(1,2)。
易患人群包括婴幼儿、老年人,同时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患者也属于高危人群(3)。
在某些地区,真菌感染已经成为地方病,甚至可以感染健康的年轻人(4,5)。
因此,全身系统性真菌感染给许多卫生保健部门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真菌感染的大部分致病菌为白色念珠菌和曲霉菌属,但是近期,几种非-白色念珠菌属引起的真菌感染发生率有所增加(6,7)。
虽然我们了解了很多真菌生物体的流行病学特征,但是导致个体病例真菌感染的决定性因素却常常不清楚。
临床和实验室用于诊断主要真菌菌属的方法缺乏灵敏性和特异性,并且这个方法应用于真菌感染早期发现时,也受到限制(8)。
因此,在许多病例中,患者接受抗真菌剂的预防性治疗。
另一种可以选择的方法是,在诊断明确前已经怀疑真菌感染时,可以先凭经验进行治疗。
现在用于治疗和预防全身系统性真菌感染的药物包括:两性霉素B、氟康唑和伊曲康唑(9)。
两性霉素B具有广谱抗菌性,但是很难解决副作用带来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伊曲康唑酯质体的药效学研究真菌感染可分为浅表感染和深部感染。
前者主要由表皮癣菌、发癣菌和小孢霉菌等引起的头癣、足癣、指(趾)癣及体癣等;后者主要由真菌引起的深部组织和脏器官感染,如肺、胃肠道、泌尿道等感染,严重者可引起心膜炎、脑膜炎和败血症等。
深部真菌感染可分为两大类: ①由致病性真菌所致的组织胞浆菌病、球孢子菌病、类球孢子菌病、芽生菌病、足分支菌病、着色霉菌病、孢子丝菌病等,多呈地区性流行。
②条件致病性真菌所致的念珠菌病、曲菌病、隐球菌病、毛霉菌病、放线菌病、奴卡菌病等。
两类深部真菌感染治疗应用的药物基本相同。
深部真菌感染多为念珠菌(70% ~80% )和隐球菌所传播,侵犯脏器官和血液系统。
其发病率虽较浅表感染低,但危害性大、死亡率高。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抗肿瘤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导管插管、镜检查的广泛应用以及心脏、器官移植等深部大手术的广泛开展,条件致病性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日益增多。
但传统的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和灰黄霉素等因疗效差或毒性大,已无法满足临床治疗需要。
迫使人们不得不加强对抗真菌药物的研究和开发。
故抗真菌药现已成为国外研制的热点并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唑类成为抗真菌药开发研究的热点。
唑类( azole)抗真菌药分为:(1)咪唑类:包括克霉唑、咪康唑、益康唑、酮康唑、塞他康唑、奈替康唑、拉诺康唑、氟咪唑;(2)三唑类:氟康唑、伊曲康唑、特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拉夫康唑。
三唑类抗真菌药对人体细胞色素P450的亲和力低,对肝药物代谢酶影响小,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较咪唑类少、半衰期长、药动学特性好、抗真菌作用强、毒性低,已逐渐取代咪唑类,是目前国外开发研究的热点。
近20 年来,随着临床上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的大量应用,艾滋病的流行和器官移植术的开展,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死亡率正在逐年增加。
一项研究表明,1988~1989 年,念珠菌菌血症发生率较1976~1979 年增加20 倍[3],血癌病人真菌感染率达20 %~40 % ,死亡率大于70 %[4]。
艾滋病病人,真菌感染发生率30 %。
[5]如何选择高效、低毒、广谱的抗真菌药物是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际上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主要集中在甾醇14-α-2去甲基化酶抑制剂(三唑类抗真菌药)和真菌细胞壁抑制剂(环肽类抗真菌药)两大领域。
在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研制中,主要是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进行大量的结构修饰研究,合成了数万计的三唑类新化合物,从中筛选出多个广谱、高效、低毒的药物进入临床研究。
其中,伏立康唑已被美国FDA批准用于临床,其他进入临床和临床前研究的三唑类抗真菌药还有普沙康唑和拉夫康唑等。
[1]以氟康唑和伊曲康唑为代表的第三代抗真菌药物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肺部真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2]遇到耐氟康唑的耐药假丝酵母菌时,可选用伊曲康唑。
该药对假丝酵母菌属及酵母菌、霉菌、皮肤癣菌和曲霉菌、隐球菌、孢子丝菌、组织胞浆菌、芽生菌等致病性真菌具有活性,抗菌谱比氟康唑更广,除毛霉菌外,目前对其他真菌感染的有效率在80%以上,不良反应低于氟康唑。
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9.8%,主要在肝脏代谢并对肝脏有损害。
常用剂型有胶囊剂、口服溶液和注射液。
胶囊剂主要用于治疗浅表性真菌感染。
口服溶液剂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可有效用于深部真菌感染的预防。
静脉注射液对于不能接受口服药物治疗并需持续高血药浓度的重症患者是惟一可选的方式。
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时主要是针对曲霉菌或酵母菌感染,也可用于对氟康唑耐药或两性霉素B 难治性患者的预防和治疗。
通常采用先静脉连续给药10 天左右,达到稳态目标血药浓度后改用口服溶液维持血药浓度,以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效果。
此治疗方案除胃肠不良反应外,很少发生与伊曲康唑注射液相关的不良事件。
伊曲康唑耐受性良好,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
头痛、头晕、皮肤瘙痒和过敏性皮炎少见。
有关研究结果显示,接受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的患者多数于14 天后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综合疗效半数以上达到有效,但真菌清除率较低。
国外推荐的治疗肺部真菌感染剂量:初始剂量为200mg,bid,连续使用2 天;维持剂量为200 mg,qd,共5 天,以后可改为口服溶液剂200 mg, qd,疗程为1 ~3 个月,个别情况下疗程可延长到6 个月。
图1 伊曲康唑结构图伊曲康唑( itraconazole)是1988年投放市场的新一代口服三唑类抗真菌药,伊曲康唑是芳基乙基三氮唑环戊缩酮类化合物, 属于长侧链三唑类, 其环戊缩酮氧次甲基侧链上一般为4个芳环其化学结构式如(图1)。
既可抗真菌,又可抗细菌和某些原虫,对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组织胞浆菌、芽生菌有高效。
口服吸收快,并有较高的组织亲和力,特别是肝和皮肤的浓度超过血药浓度,半衰期较长,17~24 h 。
常规口服剂量200~400 mg/ d。
其抗真菌活性比酮康唑高5~100 倍[6]。
易在脑膜聚积,但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可用来治疗隐球菌脑膜炎,球孢子菌脑膜炎,但并不作为隐球菌脑膜炎首选药。
经临床使用证明, 伊曲康唑100 mg/ d 对皮肤真菌病为最适剂量,在治疗皮肤癣病中可达> 80 %的临床和真菌学治愈或明显好转。
Ganer 等用伊曲康唑治疗24 例深部真菌病,包括肺型球孢子菌病、组织胞浆菌病、曲霉菌病、孢子丝菌病等,2/ 3 病例其他药物治疗失败或复发,而用伊曲康唑治疗后获显著疗效[7]。
副作用有轻度头痛,胃肠道症状,脱发等,总的发生率为2.8 %。
伊曲康唑作为亲脂类三唑类抗真菌药,其作用机制同氟康唑。
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胞色素P450 的活性, 干扰真菌细胞中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 使真菌细胞膜缺损, 增加膜通透性, 从而抑制真菌生长或使真菌死亡。
而三唑类伊曲康唑对人体细胞色素P450 亲和力较低, 对真菌细胞色素P450 保持高亲和力[11],因此毒性较小, 抗菌活性高[12]。
伊曲康唑具有较酮康唑和氟康唑更广的抗菌谱, 是第一个对曲霉有良好作用的唑类药, 它对念珠菌、隐球菌、曲霉、组织胞浆菌、皮炎芽生菌、球孢子菌、副球孢子菌、孢子丝菌等引起的感染均有良好疗效, 有效率可达80% 以上, 是近数十年来抗真菌感染治疗的一个很大进展。
伊曲康唑与蛋白高度结合(9918% ) ; 能在大多数组织和体液中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水性体液中药物浓度很低; 几乎不能渗透到脑脊液中; 在肝脏中被较广泛地代谢; 排泄到粪便和尿液中; 片剂稳态半衰期大约为64h, 口服液和注射剂的半衰期分别为37~ 40h 和35h[13];与两性霉素B 对照研究证实, 两药的有效率相等。
但当曲霉病急性发作时, 还需先用两性霉素B, 然后改用伊曲康唑维持治疗, 非急性曲霉病可开始即用伊曲康唑。
它为不危及生命的组织胞浆菌病和芽生菌病等的首选药, 对轻、中度的组织胞浆菌病可作为长期支持疗法的辅助治疗。
对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曲霉病的预防和治疗有效, 可用于艾滋病患者隐球菌病的初治和长期维持治疗。
由于它不易通过血2脑脊屏障, 因此治疗脑曲霉引起的感染必须使用大剂量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伊曲康唑不良反应明显较酮康唑低, 患者易耐受, 不良反应为厌食、恶心、腹痛、便秘等消化道反应和头痛、头晕、瘙痒等。
长期治疗的患者中有70% 发生血清转酶升高, 但停药后多能恢复。
[14]近20 多年来, 随着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骨髓和脏器的移植、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艾滋病发病率的增加、各种导管的介入和真菌检测技术的提高, 念珠菌血症和系统性曲霉感染逐渐增多。
协和医院报道在四个不同年代败血症血培养的结果显示, 1994~ 1995 年真菌发生率为811%; 2000 年为617%。
20 年149 例真菌感染的分析显示, 真菌感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临床上已有耐氟康唑的念珠菌和耐两性霉素B 的曲霉存在。
因此需要新的抗真菌药物。
目前即将推出和已上市的新药有: 多烯类的制霉菌素脂质体、两性霉素B 脂质体剂型AmB isome、两性霉素B 脂质体复合物A belect、两性霉素B 胶样分散体Ampho tec、伊曲康唑口服液和注射剂、伏立康唑注射剂和口服片剂以及卡泊芬净注射剂。
[14]伊曲康唑对念珠菌属、曲霉菌属及皮肤真菌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它在角化的组织如毛发及指甲中蓄积,广泛用于浅表真菌感染治疗。
伊曲康唑经口服吸收并在全身真菌感染常见部位的器官(如脾和肺) 中积蓄,因此可用于各种全身真菌感染的治疗和预防,需要较高的稳定血药浓度[9]。
国外开发了口服溶液剂和静脉注射剂,提高了吸收度和生物利用度,使其能更广泛地治疗全身性真菌感染。
[10]而关于伊曲康唑脂质体的研究,至今尚未见报道。
脂质体(Liposome) 是1965 年由Bangham 首次发现的[18]。
它是一种人工制备的类脂质小球体, 由一个或多个酷似细胞膜的类脂双分子层包裹着水相介质组成。
构成双分子层的类脂其亲水性的首基部分形成膜的外表面, 而亲脂性的尾端部分处于膜的中间, 膜壁厚度约为5~ 7 nm , 而囊的直径一般在25~ 500 nm 之间, 如图2所示。
脂质体的这种结构使其能够携带各种亲水的、疏水的和两亲的物质: 它们被包入脂质体部水相、插入类脂双分子层或吸附连结在脂质体的表面。
[19]图2 脂质体的结构脂质体的组成成分主要是天然形成的磷酸类脂,如磷脂酰胆碱(PC) 和磷脂酰乙醇胺(PE) 或者包括硬脂胺、磷脂酸(PA )、二酰基磷酸(DCP) 等的胆固醇及其它两亲性分子的混合物[20]。
根据形状和结构的不同, 脂质体一般可分为多层脂质体(MLV )、小单层脂质体(SUV ) 和大单层脂质体(LUV ) , 各种类型脂质体的性能因结构不同而异[21]。
脂质体形成原理如图3所示,加入到磷脂和胆固醇的有机溶剂的水溶液在超声作用下分散为小水滴. 磷脂、胆固醇吸附在水滴表面形成一层单分子膜,从而生成油包水(W/O) 微乳液. 将微乳液转移到缓冲水溶液上后,有机溶剂中多余的磷脂、胆固醇在与缓冲液的油水界面迅速生成一层单分子膜,在离心作用下,油相中的小水滴穿过油水界面的单分子膜并被其包围,在水相中形成脂质体。
[24]图3 脂质体形成的原理脂质体载体的功能与特点脂质体作为单层或多层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封闭环状囊结构, 由磷脂或磷脂和胆固醇组成。
脂质体类似于细胞结构, 具有生物膜的特性和功能, 具有器官或组织的网状皮系统的趋向性。
它可以包裹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种类型的药物, 是一种具有多功能的定向药物载体。
脂质体进入体可被巨噬细胞作为外界异物吞噬, 具有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 并具有缓释性。
将药物包封于脂质体中, 可减少肾排泄和代谢, 使药物在血液中缓慢释放从而延长药物的体的滞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