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角下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状研究——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
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浅析论文

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浅析论文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浅析论文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成为热门话题,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女大学毕业生作为毕业求职大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业问题亦是备受关注。
知识经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现代社会进入到了“以人为中心”的时代,但自私有制产生以来,就一直存在着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问题,长期以来,男女两性的不平等就使得占人口一半的女性优势得不到发挥,即使是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男女不平等问题依然存在。
尤其是在就业方面,存在着男女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机会的不平等,劳动报酬方面的不平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歧视;就业一、女大学遭遇就业歧视的表现1、招聘时性别歧视问题较为普遍很多用人单位干脆在招聘信息上标注只要男生,直接把女生拒之门外,除了这种明显的性别歧视外,隐形的性别歧视更多,表面上不分男女,但是通知复试时明显男生多于女生,典型的“男士优先”原则。
一位女生与男友一起找工作,发现光是简历投递及回复情况自己就比男友少很多,而且周围好多女生都没有找到工作。
并且一些用人单位在对女生面试时都会问这样的问题:“是不是独生子女,有没有男友,大概什么时候结婚,会不会要二胎?”似乎这些问题比女生本身的专业、能力更重要。
2、薪资待遇普遍低于男生3、就业质量较差在男女大学生的就业对比中发现,就职于社会热门行业中的.男生比例远高于女生,而且很女大学为了就业不得不放弃专业、降低求职门槛,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工资收入低的行业,就业质量上也明显比男生差。
二、女大学生就业歧视原因分析(一)法律因素虽然我国宪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中都有保障女性就业平等的规定,但更多的只是原则上的规定,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却很难落实。
(二)社会因素传统的社会观念对女性就业的束缚,“男强女弱”、“贤妻良母”的性别意识深入人心,一直以来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待就是温淑贤惠、相夫教子,女性是属于家庭的。
社会性别视角下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社会性别视角下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摘要】现状分析显示,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常常面临性别歧视问题,例如薪资不公平、晋升机会少等。
这些问题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家庭角色定位和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导致女大学生在职场上遇到更多困难。
为解决这一问题,建议政府完善性别平等就业政策,鼓励企业提升性别平等意识。
教育也应引导女大学生塑造自信就业心态,提升自身竞争力。
女性职场发展的挑战依然存在,需要女大学生不断努力克服。
社会性别视角下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共同努力才能得以改善。
【关键词】关键词: 社会性别视角、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性别歧视、家庭角色、社会期望、性别平等就业政策、自信就业心态、职场发展、结论。
1. 引言1.1 社会性别视角下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在当今社会,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而在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着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社会性别视角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面临着来自社会的性别歧视,这种歧视不仅表现在岗位选择上的限制,还体现在薪酬待遇和晋升机会等方面。
在家庭角色定位和社会期望的双重压力下,女大学生面临更大的就业挑战。
面对这一现状,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解决问题。
政府需要完善性别平等就业政策,保障女性在职场上的权利和地位。
教育部门需要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就业引导,帮助她们建立自信心和正确的就业观念。
职场上的挑战也需要引起重视,女性职场发展的困境需要得到关注和解决。
通过对社会性别视角下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和深刻性,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环境的改善,实现性别平等和社会公平。
2. 正文2.1 现状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性别歧视问题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面临着来自社会的性别歧视问题。
这种歧视表现在不同形式,例如在招聘过程中存在着对女性的歧视偏见。
一些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女性不如男性具备竞争力和适应能力,因此更倾向于招聘男性申请者。
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问题研究

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问题研究摘要:当今社会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由于不同形式和程度的性别歧视,使女大学生的就业更是难上加难。
劳动力供求矛盾,传统观念的影响,利益最大化的追求等原因的背后,我们需要理性的思考。
社会、高校、女大学生自身都应该从现实出发,积极应对,从而改变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弱势地位,使性别歧视无立足之地。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发生很大的变化,社会就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大学生就业呈现出毕业生数量翻番但就业难度却逐年增加的现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同时,由于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性别歧视,使女大学毕业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女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广泛关注。
一、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主要表现第一,就业机会不均等。
“就业机会是指进入职场,包括首次和重复进入的机遇。
”[1]我国法律规定禁止性别歧视,要求对不同性别的人群给予公平对待。
但在现实生活中,仍存在不同形式和程度的的歧视。
不少用人单位提出“只招男生”的要求,甚至一些高校、医院等传统的女性职业部门在招聘条件中也明确提出“只招男生”或“男生优先”的要求。
除了这些显性“性别歧视”外,还有许多用人单位表面上一视同仁,虽然没有在招聘条件上注明“限招女生”,但是在通过简历的筛选环节进行了性别的选择,用人单位通过这种即简单又安全的隐性“性别歧视”淘汰了女生。
国内某大学最近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约有70%以上的女大学生认为在求职过程中遭受了性别歧视。
在歧视情况排名中,政府机关居于首位,其次是事业单位,第三是国有企业。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62个定点城市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7%的单位提出了性别限制。
[2]第二,就业质量低。
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有些用人单位经常会把雇佣女性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进行夸大,忽视了女性在就业中的诸多优势,即使女性和男性有完全同样的表现,仍有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待遇。
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及其对策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女性在就业市场中的地位逐渐提升,然而,性别歧视现象在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依然普遍存在。
本文旨在探讨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通过对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的深入研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改善女大学生的就业环境,促进性别平等和社会公正。
本文首先将对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进行概述,明确性别歧视的定义和表现形式。
分析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的原因,包括社会文化因素、企业用人观念、法律法规不完善等。
接着,探讨性别歧视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具体影响,如就业机会不均等、职业发展空间受限等。
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推动社会文化变革、提升女大学生自身素质等。
总结研究成果,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消除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职业发展的进程。
也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共同为女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环境。
二、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分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性别平等观念的普及,女性在就业市场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然而,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仍然存在,这不仅影响了女性的职业发展,也阻碍了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本部分将对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进行深入分析。
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表现为就业机会的不平等。
一些企业在招聘时,会明确或隐含地限制女性应聘某些职位,尤其是在一些传统观念认为“男性化”的领域,如工程、技术、管理等。
这种限制导致女性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范围受到限制,无法充分发挥其专业能力和潜力。
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还体现在薪酬待遇上。
即使女性大学生和男性大学生拥有相同的学历和能力,但在求职过程中,女性往往难以获得与男性相同的薪酬待遇。
这种薪酬差距不仅是对女性劳动价值的贬低,也挫伤了女性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中国,女大学生,就业,其他论文文档]试析中国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状与对策研究
![[中国,女大学生,就业,其他论文文档]试析中国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状与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f6761f6a5e9856a5712602c.png)
试析中国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摘要: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高校就业问题特别是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
从女大学生就业受歧视的现状着手,追根溯源先后找到社会习俗论、个人偏好歧视理论等理论原因,然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论文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就业问题比较突出。
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快速增长,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女性就业尤为困难。
因此,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尤其是女大学生就业显得紧迫而重要。
一、就业与就业歧视的内涵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阶段内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进行的活动。
就业人口一般分为两种情况:受雇于企业或政府部门的被雇佣者和自我雇佣者。
根据国际标准,凡是在规定年龄以上的人,具有下列四种情况之一者,视为实现了就业:在规定期间内,正在从事有报酬或有收入的职业的人;有固定职业,但因疾病、事故、劳动争议、休假、矿工,或因气候不良、机器设备故障等原因暂时停工的人;雇主和自营人员,及协助家庭企业或农场而不领报酬的人,在规定时期内从事正常工作时间的1/3以上者;退休人员再次就业者(有报酬或收入)。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就业歧视是指因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观点、民族血统或家庭出身所造成的任何区别、排斥和偏见,并由此产生剥夺、损害就业或就业机会均等的影响。
一言以蔽之,“就业歧视”就是条件相近的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由于某些与个人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等无关因素的影响,无法与他人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从而使其平等就业权遭受侵害的现象。
根据美国联邦反就业歧视法律的规定,反就业歧视法制禁止的歧视类型有:种族与肤色歧视;性别歧视;宗教歧视;原国籍与公民身份歧视;年龄歧视;身心障碍歧视。
这六种就业歧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特质。
二、中国就业歧视的突出表现性别歧视是各种歧视中历史最长、最突出的问题。
浅谈社会性别视角下女大学生就业问题

浅谈社会性别视角下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摘要】社会性别视角下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影响因素、存在困境以及解决途径。
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薪资差距、性别歧视等。
建议社会应加强性别平等意识,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女性权益,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性不可忽视,社会需力求促进女性就业机会平等,为女大学生搭建更多发展平台。
未来研究应更深入探讨女大学生在不同行业领域的就业情况,为解决女性就业问题提供更多可行方案。
通过社会性别视角审视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有助于构建更加公平和包容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社会性别视角、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影响因素、问题和困境、解决途径、建议、措施、重要性、社会方向、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代社会,尽管性别平等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和倡导,但是在就业领域仍然存在着明显的性别歧视现象。
特别是对于女性大学生来说,由于社会对性别角色的传统观念和现实环境的种种限制,她们在就业过程中往往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对于社会性别视角下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在过去的研究中,大多集中于男性就业问题,对女性就业问题的关注相对较少。
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和社会观念的变革,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社会性别视角下女大学生就业问题。
通过深入探讨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可以更好地揭示女性在职场中的特殊处境,为改善女性就业环境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本研究旨在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探讨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和建议,并强调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以期为未来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社会性别视角下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分析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提出解决途径和建议措施。
通过研究,旨在呼吁社会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视,促进性别平等和就业机会公平,为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
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及其对策研究引言:由于社会文化背景和性别观念的局限,女性在就业市场上遭遇性别歧视的问题较为突出。
尤其是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女性面临着一系列的歧视现象。
本文将对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为实现性别平等就业提供参考。
一、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的主要表现1. 工资待遇方面:女大学生在同等劳动条件下,往往面临着较低的薪资待遇。
这一现象主要源于用人单位对女性的贬低,认为她们在家庭责任和职业发展间做出选择时,更容易为家庭妥协,故在薪资待遇上不予公平对待。
2. 晋升机会方面:女大学生相对于男性来说,获得升职机会的几率较低。
一方面是因为用人单位对问题解决和领导才能的容忍程度相对低,而女性常常被认为管理和决策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某些行业和职业中性别歧视的思维观念还根深蒂固,“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仍然存在。
3. 职业选择方面:女大学生在工作岗位的选择面临更多限制。
某些传统行业和部分技术岗位普遍存在男女工作性别称谓,女性很难进入这些行业,或仅被安排在无晋升空间的职务上。
4. 性别偏见方面:就业面试过程中,女大学生更容易受到性别偏见的影响。
用人单位可能认为女性在怀孕、生育和照顾家庭等方面存在风险,亦或是担心她们因此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
二、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的影响1. 经济影响:女大学生在薪资待遇较低和晋升机会不足的情况下,势必造成就业收入的差距,进而影响到个人和家庭的经济状况。
2. 社会参与度下降:女大学生面对性别歧视,可能会心生劣势感和自卑心理,从而降低其参与社会和职业发展的热情。
3. 培养优秀人才的失败: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歧视,有可能导致许多有潜力和才华的女性放弃或被拒绝进入一些重要领域,无形之中降低了我国培养优秀人才的效果。
三、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对策研究1. 创造公平的工作环境:用人单位应确保公平的招聘和晋升机制,对女性和男性应一视同仁,避免性别偏见影响决策过程。
关于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及对策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及对策研究的文献综述一、引言随着高考扩招,我国的大学生数量激增,导致供过于求,大学生也再不是稀缺资源,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了21世纪影响中国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
而在这其中女大学生就业问题除了劳动就业问题以外,还附带有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问题[1]。
这严重违反了就业平等权,并且造成人力资源配置的变形扭曲,已经成为了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
本文通过对当前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状况的分析,探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目的在于探讨有助于解决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相关对策,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
一、就业歧视相关定义1、《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第一条规定“对妇女的歧视一词指基于性别而做的任何区别、排除或者限制,其作用是为了妨碍或者破坏妇女基于男女平等、无论已婚还是未婚享有的人权和基本自由”;3、就业性别歧视,在1958年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关于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的规定中首先提出,“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就是基于性别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其后果是取消或损害就业方面的机会平等或待遇平等”,但“基于特殊工作本身要求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不应视为歧视”。
4、刘秀英、孙水裕、金更欢(2009)认为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是指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毕业生的各个环节中,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女生或提高对女生的录用标准而导致女生平等择业机会的丧失及其他损害的情况。
刘秀英;孙水裕;金更欢;我国高校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二、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现状孙慧敏;田保状;张小村;张安涛1、刘秀英、孙水裕、金更欢(2009)认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女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据江苏省妇联针对本省《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十周年情况进行的专题调研显示,有80%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有34.3%的女生有过多次被拒经历。
许多被调查者指出,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要求“只要男生”或“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