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分析

合集下载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美术中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其作品内容丰富多彩,在表现手法和意境上都极其精湛。

在这样的艺术形式中,可以清晰直观的感受到中国文化传统、人文特征和生活态度。

在中国文化中,山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的呈现,更重要的是其中的博大精深的内涵及其背后的丰富文化内涵,这是一种超越时间及空间的思想的呈现。

首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体现了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美学。

山水画可以说是中国艺术中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其作品内容丰富多彩,在表现手法和意境上都极其精湛。

这种艺术美学的核心是“气韵生动”,即作品所表现的意境不仅要具有感性的美,更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体现出创作者的独特艺术表现力和对自然特别是山水的理论认识和艺术诉求。

中国山水画在传统美学中具备了平静与谦卑的特质,用虚幻的景象表达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崇,这也是中国文化传统对自然界所怀有的态度。

山水画的意境可以说是最为独特和特殊的,通过具象的自然画面和诗意悠远的人文历史图景,表现出了一种生命的真谛,一种道德的理念和意念,打动着每一个欣赏者的心灵。

因此,中国山水画被誉为“画中之诗、诗中之画”,其“气韵生动”的艺术审美效果令人陶醉。

其次,山水画的意境还表现出了一种中国哲学思想的艺术表现。

中国传统哲学中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人文化表达和自然哲学的探寻。

中国山水画以自然为基础,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其作品气韵大方、宏伟浩荡、余韵无穷,表现出中国哲学思想里的“无极之境”、“不言之言”等核心概念。

山水画的意境是一种较为深邃的美学特点,其含义由虚至实,由物至境,表现了自然的玄妙和深远的哲学思想。

正如《庄子》所说:“泉涌而不止,芸枝被其下游;膝行而不倦,日星斜其阳侯。

”山水画中出现的那些山水、花草、云雾以及动物生灵,都是有意味和象征性的。

画家运用线条、墨色、布局、气息等手法,带出心灵深处的哲理,达到了“物我两忘”、“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境界。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中国山水画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珍贵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其意境优美丰富、博大精深,不仅让人流连忘返,更通过艺术的手段诠释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人墨客的心灵世界。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包括自然、情感、哲学等多方面,最引人注目的是其所丰厚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通过画面中的意境来传达一种绵长的文化积淀,这种文化传承是一种从民族文化和自然景观之间所产生的质朴情感的表现。

中国山水画以“意境”最深刻地反映出中国人的审美观,意味着画家对于所描绘的山水之美的感悟。

画家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感悟来诠释自然之美,从而达到了更加深奥意境的效果。

这种意境主要表现在画面构思,画家通过画面创造一种清新、肃穆的感官气氛,营造出一种自然美的感觉。

同时,中国山水画中自然元素的运用也显示了画家们的意境。

画家经过深入的生活,对自然界天空云彩、景物风貌、人文景观的关注是中国山水画所表现的重要意境内涵。

同时,中国山水画意境的核心“永远不完美,却总是美丽”的表达方式是中国人对自然美的细腻敏感性的表现。

其实,中国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之美就是一种很迷人的美,包含了人生哲理、文化历程、美学思维等意识追求之美。

这种意境与中国文人对于心灵与自然之间的关联有很大关系,以及中国人与自然界相处的优美曲线等观念有关。

另外,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还描绘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山水情结”。

画家们通过对地形地貌的观察和表现,不仅揭示出了地域性的文化差异和地方特色,更重要的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和历史传承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

这种情结表现在山水画中的意境可谓是接近天然、淡雅、恬静之美,它们的气场是一种从阴阳、自然和人文景观交融而来的感性情怀,具有陶醉、想象和浪漫的色彩。

总之,中国山水画雅俗共赏,在家庭收藏、博物馆展览和艺术市场之间往来自如,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其丰富的意境给我们留下了一道道美妙的光与影,直观地折射出中国书画艺术的气质和精神内含,这也是学习这门艺术的人应该关注和领会的核心精神。

对中国画山水意境美的探析

对中国画山水意境美的探析

对中国画山水意境美的探析中国有着积淀超过千年的传统文化,其中象形文字的发展形成了两个分支,一支是文字,另一支就是绘画艺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绘画艺术中的山水画逐渐脱离人物画而成为一个新的独立分支。

画家主要通过概括的写意手法来再现自然景象,表达自身的情感及精神内涵,追求心与物象相结合的境界。

中国绘画艺术有着超出形象之外的独特的意向表现,所以意境便是中国画创作的最终目的。

中国画的意境创造应当遵循“天人合一”的规律,也应当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

一、意境美的思想基础意境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占据着相当分量的比重,是艺术创作与鉴赏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

意境主要指的是艺术作品审美境界的虚实结合与情景交融,它超越了具体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承载着画家的个人心境、人生感悟以及对自然中万物的感悟。

唐代张九龄在《宋使君写真图赞并序》中提出“意得神传,笔精形似”的主张,这里的“意”就创作对象而言是指审美客体的精神气韵与内在本质,就画家主体来说,就是画家自身的情思与实践体验,二者有机统一,形神兼备。

意境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唐代王昌龄的《诗格》,中国画家把意境作为重要范畴提出来的时间晚于文学,是以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明确使用了“境界”一词为发端的。

在唐代以前,画家的侧重点都在绘画技法研究上,比如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南齐谢赫的“取之象外”、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提出的“凝意、得意、深奇”等,他们提出的主张都更加偏向于个人创作的主观意向方面,都未提及意境,但这都为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正式提出意境的概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唐志契认为可以通过画的意境与神韵美窥探中国山水画独有的魅力。

山水画的意境体现在对景物虚实的把控上,虚实相生、错落有致的笔法和技巧能赋予画面景有尽而意无穷的奇妙氛围。

每个画家在作画之前的立意都有所区别,将情景与意境融会贯通后便会产生不同的山水性情,形成不同的笔墨风貌。

不论是气势磅礴还是山明水秀的景象,经过不同画家诠释出或磅礴崇高之势、或锦绣典雅的意境之后,都能带给观者美的享受。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内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欣赏自然之美。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欣赏方法,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对美术作品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他们对山水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欣赏方法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学会欣赏山水画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山水画的美丽与意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水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

2.难点:学会欣赏山水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中国山水画的相关图片、画作,以便在课堂上展示和分析。

2.准备与山水画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

3.准备与山水画欣赏相关的问题,以便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山水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的美丽与意境,激发他们对山水画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为学生提供基本的理论知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与山水画欣赏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巩固(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总结山水画欣赏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浅析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浅析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彩 画作 品, 就是运 用 留 白和 飞 白技巧使 画面色彩 表现 丰富而 富 有 情感 的力作。 水彩 画和 中国画都属水 , 水是 充满诗 意 的物 象。水是 无形 之 物, 把水 放在杯 子里是杯形 , 把水 倒在盆 里是 盆子 的形状 , 在
( 作者 单 位 : 北大 学 艺术 学 院 ) 湖
编辑 伍 宝
小溪里 它会 涓流 , 在大江 、 大海里它会奔腾 、 咆哮, 而放 在纸 上它
变 化 和 对 比 , 之 为 所 描 绘 的对 象 “ 神 使 传
写 照 ” 山水 画 的 线 条 提 倡 枯 而 能 润 、 。 刚
处看急流 轰浪, 虽风 雨骤至 , 水怪 悲诧而 不顾。他 是如 此沉浸于 自然之 中, 以他 所 的作 品可 以“ 沉郁变化 , 与造化争神 奇” 。
中 国 的 山水 画逐 渐 趋 向 恬 淡 , 容 纳 百 能
“ 以立 其 形质 , 以分 其 阴阳 , 笔 墨 山水 悉从 笔 墨 而 成 。 山水 画运 笔 有 中锋 、 锋 、 ” 侧 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和境界 , 是一种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韵味
致远” 的艺术人格 。 充 实 多是源 于艺术家们 形形色 色的
人 生 经历 、 种 境界 的 生 活体 验 以及 常 人 各
松、 沉着 、 滋润或清 晰、 淋漓尽致等感 觉。 笔墨作合生动 , 于用 “ 在
水 之妙” 水 色渲 染、 墨 、 白、 白等都 是传统 意境 表达 的语 , 泼 飞 留 言条 件。如水彩 画家黄铁 山的《 山》 远 等作 品的意境美就是这样
产 生的。写 意类水彩 画语 言的其他代表 人物是 王涌 、 柳毅等 画 家。他们充 分依 照水 的优势 , 水彩 画技 法之一 的湿画法技 巧 将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设计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设计
五代两宋时期
山水画达到高峰,出现了以荆浩、关仝、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和以刘松年、 马远、夏圭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画派。这一时期的山水画注重构图和笔墨的运用,追求意境 的深远和诗意的表达。
近现代山水画变革与创新
01
20世纪初
在西方绘画的影响下,中国山水画开始吸收新的表现手法和观念,出现
了以徐悲鸿、林风眠等为代表的融合中西绘画风格的画家。
文化内涵
中国山水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道家思想、禅宗意境、文人情怀等。 画家们通过描绘自然山水来表达他们对宇宙、生命和人生的理解和感悟,体现 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05
学生实践创作指导
创作主题选择与构思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明确创作主题和方向。 指导学生深入挖掘自然山水的意境美,通过构思、构图和造型等手段表现主题。
南方山水画派
以董源、巨然为代表,作品多表 现江南秀美的风光和温润的气候
,画面清新淡雅,笔墨柔和。
浙派山பைடு நூலகம்画
以戴进、吴伟为代表,作品多表 现浙江地区的山水特色,构图简
练明快,笔墨豪放洒脱。
经典作品创作背景及内涵
时代背景
中国山水画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和创新。不同时 期的画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自然观念和审美追求。
课程知识点回顾与总结
知识点回顾
对课程中涉及的山水画基本技法 、构图原理、笔墨语言等知识点 进行回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 识。
课程总结
对课程整体进行总结,强调山水 画意境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在 未来的学习和创作中注重意境的 营造。
对未来山水画发展思考
拓展创作题材
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从自然和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拓展山水画 的创作题材。

山水画的意境主要内容

山水画的意境主要内容

山水画的意境主要内容
《山水画的意境》。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重要形式,它以山峦、江河、云雾、树木等自然景物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墨色的运用和构图的安排,展现出自然风景的美感和意境。

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山水画表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在山水画中,艺术家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悟,将自然景物的壮美、雄浑、恢宏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其次,山水画展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情感寄托。

在山水画中,艺术家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和构图的设计,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从而表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情感寄托。

再次,山水画反映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念。

在山水画中,艺术家通过对山水的抒发和意境的营造,表达了中国人对人生
的理解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从而反映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念。

总之,山水画以其独特的意境和审美情趣,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表达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情感寄托,反映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念,成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重要形式。

山水画的意境

山水画的意境

山水画的意境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最具代表性之一,以描绘山、水景色为主题,将自然界的美景呈现给观者。

山水画旨在通过艺术家的笔触和构图,表达出山水之间的和谐、平衡与美感。

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再现,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家的感悟和想象力,传达出独特的情感和内涵。

山水画的意境在于通过艺术家的诠释,唤起观者的情感共鸣,包括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深思以及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追求。

首先,山水画的意境在于展示自然之美。

中国山水以其雄浑壮丽之势和静谧深邃之美,成为了山水画的独特特征。

艺术家通过对山、水、云、石等元素的描绘,创造出一种极具审美价值的画面。

山水画往往以极简的线条和纹理展示出壮丽的山势和宁静的水面,使观者感受到大自然的浩渺无垠和宁静祥和。

这种自然之美的展示,让人们对自然产生了一种敬畏之情,也唤起了人们内心对大自然的向往。

其次,山水画的意境在于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思考。

在山水画中,艺术家往往以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为载体,将其融入画中。

艺术家通过笔触、构图和用色等手法,展现自己的情感体验,传达出他们对自然界的感悟。

有些山水画作品通过虚实结合、草木互映、山水相通等手法,表达出艺术家对人生的思考,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生的无常变化等。

这些情感和思考的表达,让观者在欣赏山水画的同时,也深入体会到艺术家的心灵世界。

此外,山水画的意境在于引起观者的情感共鸣。

山水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意境往往是通过触动观者的内心世界来实现的。

观者在欣赏山水画时,会感受到画中所表现的景色所带来的情感冲击。

这些情感可能是对美的赞美,也可能是对平凡生活的思考,还可能是对生命的瞬息万变的感悟。

观者在接触到山水画的时候,会被画面中强烈的情感所引发,进而引起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最后,山水画的意境在于传递一种精神境界。

山水画作为一种人文艺术,旨在通过视觉艺术手法传递一种精神境界。

艺术家通过对画面构图、笔触和用色的处理,创造出一种具有深远意义的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
一。山水画中高山大川的雄浑厚重,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间云雾缭绕,小路曲折
婉蜒;楼台耸立,船帆点点……让我的感受到画家对故土,对大自然的那份。那份痴
性,带给我们充满情趣的,有独特意境的美丽享受。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
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

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山水画
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
现对意境的营造的。对于山水画的学习,力求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技巧,过于强调皴法
而无暇顾及在画中表现意境的现象。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整体的了解,
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1、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本课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
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
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2)、认知目标:①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用山川之景抒画
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②分析
山水画作品中意境中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
灵魂。

(3)、能力目标:尝试选用(或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地表达出你所喜欢的山
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
散文。
2、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

3、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4、学习材料:
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二、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画面出现关山月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画是他们共同
合作专门为装饰人民大会堂而绘制的大型山水画。

师问:看画面你能想到哪首古诗词?
生: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请同学们一起有表情的背诵一遍。
师:结合词,再看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生回答略。
师:事实上,我们对画面的这种感受就是画的意境。那么,什么是意境?师:意境
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
景高度融合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2)学生讨论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从
透视、是否真实再现等方面来考虑)《渔庄秋霁图》和《干草车》相比较

教师总结:
中国山水画西方风景画
散点透视、远看、近看均可(画面)焦点透视(看画面)
崇高气韵生动追求光色变化(看画面)
讲究笔墨情趣(画面帮助理解)遵循自然真实
投入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分,忠实再现.
中国山水画讲究人在画中游,在一幅画中同时表现可以行走,可以居住,可以浏
览,可以仰望的多种时间和空间。中国山水画有多个视点。看图

黄宾虹的《山水》讲解。西方风景画是焦点透视。
气韵生动注重表观内在的精神气质,画面才能有生动感人的艺术魅力, (提问
学生:看到画面你有怎样的感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塑造了一个在漫天
大雪中孤舟垂钓的老渔翁的形象,表现了诗人清高、孤傲、坚忍不拔的性格。流露
出自己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感情,整个画面寒冷、寂静。西方风景画追求光照
射到景物上的亮和暗变化。《干草车》

中国山水画讲究笔墨情趣,讲究一种趣味性,(可提问学生:你感受到画面表现
一种什么怎样的趣味性?)吴冠中的《山村》,用一块块浓墨、淡墨表示房子的屋
顶、窗户,体会一种墨的趣味。西方风景画遵循自然真实,尊重客观现实。《干草
车》中国山水画要求要投入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西方风景画是物我两分,忠实地
表现客观事物,真实的再现。

(二)、学会欣赏
多媒体画面出现《渔庄秋霁图》
①画家表现了什么地方的景色?讨论分析画面的构图、空白、墨色。
②这幅作品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倪瓒:江苏无锡人,原家富足,后家道中落,遂变卖家资,浪迹太湖一带。隐居江
湖,洁身自好,过着飘逸淡泊的生活。画卷描绘江南渔村秋景及平远山水,以其独特
的“三段式”平远构图法显露个人特色。上段为远景,三五座山峦平缓地展开;中景
是一片浩翰而平静的水面,不着一笔,以虚为实;下段为近景,坡上几棵稀疏的枯树,
参差错落,枝叶疏朗,风姿绰约。他的画面冷落荒凉的情调,也表现了当时处在外族

治下的一部分汉族知识分子的内心苦闷。
(3)、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构图:“三段式”平远构图法。笔墨:浓、淡相间,
剔透松灵的笔墨。空白:国画中有“密不透风,疏可走马”之说。这幅画中中景空白
较大,是一片浩翰而平静的水面,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意境:整幅画不见飞鸟,不见
帆影,也不见人迹,一片空临孤寂之情。他的画面冷落荒凉的情调,也表现了当时处
在外族统治下的一部分汉族知识分子的内心苦闷。

多媒体画面出现《万山红遍》)讨论回答问题
(1)你能从这幅山水画中感受到深秋迷人的景色吗?讨论分析画面构图、墨
色、空白。

(2)这幅作品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李可染:中国现代画家。李可染的山水画重视意象的凝聚。他强调作山水画要
从无到有,即从单纯到丰富,再由丰富归之于单纯。《万山红遍》用全景构图描绘了
自然景色,两山之间,一股清泉顺流而下。山中小村充满宁静享和的气氛。他用浓重
的积墨法画出山的浑厚,用朱砂层层点满画面,使全画呈现出深秋迷人的景色,借毛
泽东诗词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歌颂了欣欣向荣的时代.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构图:全景构图,画面给人饱满的感受。空白:而本画面
中空白很少,给人感觉密不透风。墨色:墨色很浓,用积墨表现出山的浑厚,朱砂层层
点满画面,使画面呈现出深秋迷人的景色。本画面题目是借用毛泽东诗词中的“万
山红遍,层林劲染”,歌颂欣欣向荣的时代。呈现出浓郁醇厚、宁静享和的气氛。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两幅古今作品的欣赏,我们了解到画家的人生经历、理
想、对生活的感悟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决定画家的意境风格,画面的构图、墨色、空
白是为意境设计的。

(三)、教师当堂示范《望庐山瀑布》:画面有浓墨、淡墨、空白较多给人无限
的遐想,给人一种雄伟壮丽的感受。

(四)、学会表现
(五)、课堂作业: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画,播放《渔歌唱晚》音乐,画一幅表现
山水意境的中国画。

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参考诗句:课前我让同学们搜集了关于表现山
水的古诗词。请同学们拿起毛笔来表达诗句中所表现的意境。参考的诗句:

(1)横看成岭侧成峰……
(2)独钓寒江雪……
(3)枯藤老树昏鸭……
(4)小桥流水人家……
(5)空山新雨后……
(6)日簿西山情依依……
(7)天门中断楚江开……
(8)孤帆远影碧空尽……
(9)远上寒山石径斜……
作业展示:每组推选一位同学到黑板前展示,说出是谁的诗的内容,表达的意
境。并评价自己的作品。然后让其它同学来评价。

(六)学会评价(学生讨论:怎样评价一幅山水画)
评价标准:①构图、空白、墨色的运用是否完美;③能否表现一定的意境。(4)
是否以诗入画。

七、教师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画家的人生经历、理想、对生活
的感悟及当时的社会生活等决定了画家的意境风格。笔墨技法是为意境而设计,画
家可以通过笔墨淋漓尽致地表现无限的精神空间,如李可染的“浓郁醇厚”的积墨
和倪瓒的“淡雅清逸,崇尚疏简”的画法。如果有机会,同学们可以到大自然中去亲
身体验一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