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抗日战争时期美术作品中的悲剧美

合集下载

悲剧题材的作品,中华美术鉴赏

悲剧题材的作品,中华美术鉴赏

悲剧题材的作品,中华美术鉴赏
1.《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作品,讲的是张驴儿为了娶
窦娥像毒死窦娥的婆婆,却反而毒死 了自己父亲,然后诬告是窦娥
毒死的,窦娥被胁迫认罪,死前六月飘雪、大旱三年,所以后来人们
常用 窦娥形容有冤屈。
2.《汉宫秋》为元代戏曲家马致远的作品,讲的是画师将王昭君
的画像画丑,然后汉元帝就将王昭君 嫁给了匈奴王,汉元帝在昭君
出塞的时候发现了昭君的美丽,悔恨不已,最后把画师杀了祭奠昭君
的故 事。
3.《赵氏孤儿》元代戏曲家纪君祥的作品,讲的是春秋时期,赵
氏家族声望很大,被晋灵公将赵氏一 家灭族,但是逃出来一个婴儿,
晋灵公所以就杀了全城的婴儿,最后婴儿被救出,二十年后大仇得报
的 故事。
4.《琵琶记》是元末戏曲家高则诚,根据《赵贞女蔡二郎》改编
创作的一部戏剧,讲的是,书生蔡伯 喈与赵五娘结婚后,进京高中
状元与牛丞相女儿结婚,赵五娘在家照顾公婆,在公婆其实后进京找
蔡伯 喈,最后蔡伯喈携赵氏、牛氏同归故里守孝的故事。
5.《精忠旗》是李梅实创作,冯梦龙修订的一部作品,叫岳飞被
卖国贼秦桧谋害,岳飞之后岳珂为替 岳飞翻案,但为顾全先皇颜面,
最终毁了证物,此举感动了皇帝,然后下旨恢复岳家名声的故事。

伤痕美术

伤痕美术

伤痕美术彩绘人生;祈祷平安幸福知青画家李斌《油灯的记忆》伤痕美术2014-01-15 02:55:29| 分类:【艺术百科】| 标签:绘画收藏艺术人生|举报|字号订阅伤痕美术编辑/雨浓伤痕美术20世纪70年代的文革后期出现的美术现象。

从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转向悲情现实主义与平民主义;从表现英雄,塑造典型,转为对大时代里普通人命运现实的描绘。

促进了审美意识的转变,冲破了艺术政治化虚假再现模式,将现代艺术语言和观念纳入其中。

“文革”结束后,有些文学、美术作品开始从原来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转向悲情现实主义与平民主义;从表现英雄,塑造典型,转为对大时代里普通人命运现实的描绘。

画家们停下了手里那支专画阶级斗争的画笔,开始发自内心地重新打量这个平凡的世界。

种种迹象标志着,一个“神”时代的结束与一个“人”时代的开始。

中国知识分子再一次意识到,作为生命个体的价值和尊严,他们把对国家符号的崇拜转向了对于普通社会人文生态的关注。

政治、社会形态的转变促进了审美意识的转变,艺术冲破了原有单一现实主义虚假再现模式,将现代艺术语言和观念纳入其中。

知青画家刘宇廉、陈宜明、李斌1978至1979年三人合作的连环画《伤痕》《枫》《张志新》,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

作品一扫建国后极左政治路线统治下的虚假艺术模式,以高度写实的艺术手法再现了历史的真相,其真挚的情感,新颖的形式,令千百万刚刚走出文革阴影的中国人为之动容。

成为“伤痕美术”的发端与代表作,之后又出现了张红年的油画《发人深思》(原名《不!》)《那时我们正年轻》《在命运的列车上》;罗中立的《父亲》;高小华的《为什么》《赶火车》;程丛林的《1968 年×月×日雪》等作品。

伤痕美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铸就了中国当代美术史上一段华美篇章。

代表作品《伤痕》《枫》1978年,《连环画报》邀请刘宇廉和陈宜明、李斌一起创作《伤痕》,这是根据当年影响很大的卢新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表现“文革”中悲剧灾难的生活历史。

同仇敌忾!看李可染画的抗日宣传画

同仇敌忾!看李可染画的抗日宣传画

同仇敌忾!看李可染画的抗日宣传画同仇敌忾!看李可染画的抗日宣传画简介:同仇敌忾!看李可染画的抗日宣传画李可染创作的宣传画《纪念“九一八”,打回老家去!》。

二十世纪30、40年代,中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急时刻,李可染以一个中国人的义务和艺术家的良知,拿起画笔投身爱国救亡运动。

在抗战期间,李可染先后创作的抗敌救亡宣传画共约有三百余幅,其中只有少部分留下了资料,不足实际创作的十分之一,已成弥足珍贵的抗战史料。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书画家。

近年来,李可染的山水作品在拍卖场中备受藏家追捧,作品价格一路高涨,过亿拍品频频出现,在人们的心目中,李可染先生是一位令人尊崇的艺术大师。

在抗日战争时期,李可染先生还是一位勇往直前、爱国救亡的热血青年。

在那个不堪回首、国家民族饱受摧残的非常时期,李可染先生用画笔做武器,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之中,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罪行,歌颂了中国军民保卫祖国的业绩,为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抗争写下了光辉的历史篇章。

李可染曾说,“国仇家恨,使我感到很大刺激,患了失眠症,高血压病,常常一连数日通宵难眠。

我想,自从日寇入侵以来,不知有多少同胞、千万中国人家破人亡,因而我画了一幅画《是谁毁坏了你快乐的家园》,以激发人民的仇恨。

”正是因为这种发自内心的迫切和愤慨,使得李可染先生笔下的抗日宣传画形象、生动、感人,具有非常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李可染抗日宣传画《怒吼》。

李可染抗日宣传画《救护我们的负伤战士》。

李可染抗日宣传画。

李可染抗日宣传画。

李可染抗日宣传画。

李可染抗日宣传画《无辜者的血》。

李可染抗日宣传画《我们要建立强大的空军》。

李可染抗日宣传画《是谁破坏了你快乐的家园》。

李可染抗日宣传画《游击战士》。

浅析美术教学中的作品欣赏

浅析美术教学中的作品欣赏

浅析美 术教学中的作 品欣赏
美 的特 殊理 解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社会 背景 等 。有 的美术 作 品画 面没有 情 节 性 ,或是静 物 、风 景 ,或是 花鸟 山水 ,加 之 学生不太熟悉作品和作者,所 以作品展示出
【 关键词 】 莎士比亚悲剧 ; 渗透;现代审美
浅析莎士比亚悲剧中渗透的现代审美意义

莎士 比亚以其独特 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 , 来 ,学生并不十分感兴趣。教师如果仅从构 图 、色彩 、线 条等形 式美 因 素去 分析 ,显 然 刻 画出来的主人公都具有一些神经症的心理倾 向 特别是他通过具有神经症心理倾 向的主人公形象 他们是不太愿昕的。 教师应从美术作品的“ 情 深刻地表达了与两种现代性所对 节 ” 人手 ,即介 绍有 关作 品 的趣 闻轶 事 ,激 立 的危机 感 和虚 无感 。正 因为这 发 学 生的兴 趣 。学生 一 旦被带 人 情节 ,就 会 种对时代的超越 、 与现代的契合, 被 情 节冲 突所 吸引 ,并 占有 整个 心灵 ,情 节 使 得 莎士 比亚的 审美 具有 了现代 外 的思维 活动 被抑 制 。例如欣 赏 后印 象主 义 化 的意义 , 其作品获得了崭新的 梵 高 的作 品 《 向 日葵 》 ,画 面没 有吸 弓 1 人 的 生命 ,成 为 不朽 的艺 术 。作 为 最 情节 ,几棵金黄色的向日葵 ,不能一下激起 具代 表意 义 的戏 剧 家 ,莎士 比亚 学生兴趣 ,但如果从此画的背后有关趣 闻讲 悲剧 中所 渗 透 的审美 意义 对 于 现 起 ,然后再从美术性去分析作品内容效果就 代文 学发 展 起到 了重 要 的 引导作 会 大 不一样 。 用,因此 ,对于莎士比亚悲剧的 四是 对 作 品 思 想 内容 的挖 掘 ,例 如 欣 深入研究 ,为现代化审美文化发 赏 白石 老 人 的 国 画 《 却 教 蜂 蝶 为 花忙 》 , 展 意义重 大 。 透过蜜蜂在艳丽 的风仙花旁飞舞采蜜的忙 强调 主 体 意 识 碌 情景喻意颂扬 了勤奋 劳动 的精神。作者 我们 说现代 性 的审美 以人 从 普通的生 活景致 中表达 出高雅的审美情 的主体性 为核 心,主要是通 过 趣 ,学生通过对作 品的品味、鉴赏激起 了 “ 人 ”对 自身幸 福 的不 懈追 求 表 对 普 通 劳 动 者 的 敬 慕 。 又如 雕 塑 《 艰 苦 岁 达 出来 的 , “ 人 ” 的追 求 主要 表 月 》,表现 的是长征 中一位红军小鬼依偎 现 在 :追求 人格 的独 立 、个 人 价 在老红军身旁,被悠扬 的笛声所 吸引 的感 值的实现、爱情幸福的满足以及 人场面。但其表现的并 不仅仅 是这些 ,作 思 想意 志 的 自由等 众 多方 面 。在 品还 歌 颂 了 红 军 战 士 在艰 苦条 件 下 不 怕 牺 莎士比亚的悲剧中,这种主体地 牲 不 怕 吃 苦 的 革 命 乐 观 主 义 精 神 ,也 表 现 意 识主 要表 现 为戏 剧 里的 主人 公 出 了红 军 战 士 对 未 来 美 好 生 活 的 憧憬 。 当 脱 离 了社会 的普遍 行 为模 式 ,而 然 ,像 一 些 静 物 画 、 肖像 画及 一 些 工 艺 品 采用了比较个性化的行为表达方 就不必非得深控其思想内涵了。 式 ,比较 注重 对个 人 的尊 重 、解 放以及 自由的向往 。这些悲剧主 三、欣赏课教 学的注意点 ( 1 )教师要提高对欣赏课的认识 ,作 人 公所 持 有 的这些 在 常人 眼 中算 叛 逆 ” 的行 为方 式 ,主 要是 为教师首先要对作品有一个较全面深刻地 是 “ 理 解 。另 外 在 欣 赏 的 方 法 手 段 、教 具 的使 受到主人公神经症心理防御机制 用 以及 学 生 的 接 受 能 力 等 方 面 教 师也 要 心 的影 响 。 莎 士 比 亚 悲 剧 里 的 主 人 公 中有数。备课越充分 ,对将要欣 赏的作 品 河 北省衡 水市教 师进修学 校 户其富 般都会患有神经症 ,莎士 比亚 了解 越详 细 ,教 学效 果 就越 佳 。 这么创作的实质是 以精神病患者 ( 2)欣 赏 时要 有 重 点 ,有些 作 品 以 艺 为依托 ,来 表达对 某 些社 会 现实 术特色 、绘画技法欣赏为主 ,像风景画、 静 物 画 ,而 有 的 在 艺 术 特 色欣 赏 的 同 时 更 的不 满 和对 理想 的追 求 。主 人公 看 似疯 疯 癫癫 ,其实 都是 富 有 主 要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学习领会 , 如 《自由引 体性 , 很看重 自己的价值和追求 , 导 人民 》、 《 血衣 》、 《南昌起义 》等 , 这不就是现代性审美的表现吗。 此 外在 选 材 上 也 要 有 主 有 次 ,教 师 要 把 欣 莎士 比亚 悲 剧 的主人 公 因为 神经 赏 的重 点 放 在 那 些 有 代 表 性 的 、风 格 独 特 症 心 理而 加 强对 自我 的理 想 化意 的名 作 上 , 以加 深学 生 对著 名 作 品的 印象 。 志进 行 的强 调 ,正是 莎 士 比亚强 ( 3 )欣 赏 的 内容 不 可过 深 ��

不能忘却的抗战报刊美术作品--以《中国的空军》为例

不能忘却的抗战报刊美术作品--以《中国的空军》为例

123美学随笔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

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侵略下,津、京、沪、宁相继沦陷,中国失去半壁江山。

迫于战争形势的压力,国民政府迁往重庆。

在西迁途中,国民党党政机关及其首脑、要员相继到达武汉,随迁的还有其他各党派人士和大批文化名人、艺术名家、出版机构等。

一时间,武汉成为战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抗战文艺、抗战美术和出版业的中心。

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国性的美术社团与组织在武汉纷纷成立,各种抗战美术宣传活动相继展开。

而最富有斗争精神的漫画家和木刻家走在抗战美术家前列,他们通过创办美术刊物及刊载抗战美术作品的报刊向广大民众和前线战士传播实时战事,宣扬抗战精神,揭露日寇与汉奸的虚伪与罪行,鼓舞军民士气,创造了繁荣的抗战文化。

这一时期武汉出版业繁荣昌盛,在汉创刊或重刊的报刊达上百种,其中美术专刊及刊载较多抗战美术作品的报刊达10多种,如美术专刊《抗战漫画》《抗战画刊》《战斗画报》,及综合报刊《新华日报》《时事月报》《半月文摘》等。

在漫画宣传队和木刻家协会等成员的努力下,充满戏剧性、夸张性、控诉性、庄重性的漫画和木刻作品对抗日战争宣传起到很好的宣传与教育作用。

各类报刊从不同角度宣传抗战,这其中《中国的空军》从宣传中国空军英勇抗战事迹出发,以独特的视角,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成为当时广受民众欢迎的畅销刊物。

1938年初,航空委员会总政训处在武汉成立,并于2月1日创刊《中国的空军》,以宣传中国空军英勇抗敌的事迹,这是当时中国空军界唯一的刊物。

该刊第1至9期为十日刊,自第10期起改为半月刊,12期起改为月刊。

在武汉出版15期后,因武汉沦陷,随迁往重庆,抗战胜利后迁往南京出版,于1948年12月停刊,共出版120期。

该刊除了宣传我空军英勇抗战的光荣事迹,也刊载国内战事实时报道、日敌军作战回忆录、我空军抗战座谈分享会记录、空军知识普及、飞机介绍等内容。

除了文字内容,还有大量美术作品和照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浅析蒋兆和作品的美学特征

浅析蒋兆和作品的美学特征

美术艺术研究 Research on Art and Art77浅析蒋兆和作品的美学特征李沛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摘要:蒋兆和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他通过人物的微观形式来展现出一个时代底层人民的生活,一改前人漠视现实的弊端,真实、典型、同情是其作品的主要特征,以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直面民族、社会的苦难,在中国绘画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蒋兆和;真实;典型;同情蒋兆和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水墨人物画大师,其艺术作品,着眼在现实生活中,勾勒出时代背景下人物的本真,是以民众生活作为研究和表现主体的写实性绘画,对艺术思想诠释有直观的感染力,以其真实性而使人信服,引起人们的主体性情境共鸣。

一、真实典型蒋兆和处于当时社会大环境中,忙碌奔波于底层人民的生活里,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深刻的理解,他的画没有闲情逸致或是矫揉造作,都具有很强的再现性,如《老乞妇》《卖子图》《朱门酒肉臭》《阿Q 像》《卖唱》等,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均来自自己身边的人物,老人、小孩、贫民、乞丐等,是借助于现实中概括、提炼出的个体形象,均基于具体而特殊的抗日战争及阶级压迫的不公与艰难的大环境,只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融入典型环境中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典型形象,才具有可以引起观者共鸣的社会性。

[1]蒋兆和正是在当时的生活背景下选取了典型的形象加以描绘,将人物精神融入当时的创作年代和时代背景,使之成为反映一个时代的典型形象。

在这样的苦难下,无法摆脱的压抑和缺少归属感的落难都毫不掩饰地出现在蒋兆和的画中,人物的脆弱、无力和痛苦以及精神上的孤独、悲观无不凸显在观者面前,充斥着深刻的现实启示。

《流民图》全画描绘勾勒百余人,都是在战乱中垂死挣扎的各个阶层的人群,想要自杀的老人、骨瘦如柴的孩童、甚至横尸遍地。

他根据自己的经验,着力于人物的表情和心灵的刻画,“各种人物的形神状态,虽千变万化,但在生理结构上,仍有迹可循。

烽火岁月中的木刻 课件 2024—2025学年浙人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烽火岁月中的木刻 课件 2024—2025学年浙人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烽火岁月
中的木刻
主讲人:XXXXXX XXXXXXXXX学校
目录
CONTENTS
01 【 该时期木刻版画的创作特点 】 02 【 版画的工具和材料 】 03 【 版画的制作过程】 04 【 创作一幅黑白木刻】
一、该时期木刻 版画的创作特点
新兴木刻的创作特点
1、以刀代笔 2、歌颂性和叙事性
新兴木刻的创作特点
版画的制作过程
6. 修版。 第一次打样印出之后,对照 试样进行修版。修版完毕便 可正式印刷,印出的作品悬 挂晾干后才可收存。
四、创作一幅 黑白木刻
创作一幅黑白木刻
六、修版 五、打墨 四、刻制
一、绘稿 二、备板 三、转稿
创作一幅黑白木刻
要求 欣赏烽火岁月中的版画
1、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作品临摹 2、选择合适的题材,创作一幅黑白木刻
版画中刀法的组织方式。点,线,面 是版画刀法的基本组织方式。
不规则点
半圆点
扁长点
版画的工具和材料
不规则线
交叉线
排线
版画的工具和材料
版画作品 刀法组织 分析
三、版画的制作 过程
版画的工具和材料
六、修版 五、打墨
四、刻制
一、绘稿 二、备板
三、转稿
版画的制作过程
1、绘稿。 在画稿中对画面的 构成、造型、黑白 灰关系及刀法组织 都要有一个完整的 考虑。
下课!
主讲人:XXXXXX XXXXXXXXX学校
《怒吼吧!中国》李桦 1935年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组画《怒潮》之一) 李桦 1947年
新兴木刻的创作特点 《 人 桥 》 古 元

1948
新兴木刻的创作特点
《离婚诉》第一件 古元 1940年

浅析潘玉良绘画的美丽与哀愁

浅析潘玉良绘画的美丽与哀愁

浅析潘玉良绘画的美丽与哀愁摘要:潘玉良从一个生活于社会最底层的女性,一步步转变为一名融合中西文化的画家,她的经历跌宕起伏,传奇的人生充满了苦难和艰辛,造成了她孤独忧愁的心境。

苦难的人生与她独特的个性相结合,使她的绘画呈现耐人寻味的美感和忧郁魅力。

本文分析了潘玉良绘画的美丽画面与哀愁情绪,阐述了一代女画家的精神面貌及其绘画风格的成因。

关键词:潘玉良;女性绘画;情感因素;美丽;哀愁中图分类号: J2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A-0080-01潘玉良坎坷的生活和学艺经历造就了她极具个性的艺术创作风格,她将东方的内敛和韵味融入到西方的色彩和造型之中,她的油画不论是气度、修养,还是技术,在中国早期的女西画家中,无人可比。

她的画作以印象派的外光技法为基础,并融合进自己的感受,用笔干净利落,用色主观大胆,毫不掩饰,形成了含蓄、伤感、坚强、执着而又热烈的艺术风格。

一、色彩绚烂的美丽画面潘玉良的油画作品色彩浓艳,用笔大胆泼辣,俊逸洒脱,被人誉为中国印象派第一人,国内外艺术界对她的绘画评价都很高。

早期作品《春之歌》运用印象派的光色变化,以自然抒情的笔调表达生活中蕴含的美的境界。

《仰卧女人体》则用简洁的造型,营造出甜美沉静的意境。

《白菊花与线装书》中反复出现的菊花、月季、丁香,还有扑克、烟斗和线装书等,都表达了她对昔日生活的回忆与怀念。

她将菊花,尤其是白菊赋予非凡的人格意义,常将其比喻自己的清白和不与浊世同流合污的志向。

对生活细节的回味和随之变化着的心情,表达出潘玉良对其人生况味的思考。

在她的静物画里,盛开与凋谢的花朵是她经常描绘的题材,有她对生命过程的诠释,也有她后来对命运莫测的宿命理解。

在《月季与扑克》里,在快要凋谢的月季花下放着一幅扑克,花的凋谢是潘玉良对生命过程的诠释,而算命用的扑克牌则表露了一种命运莫测的宿命思想。

也许是久居异乡的缘故,她的这种宿命思想在晚年表现的更为明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作 品的悲剧美更具情感传达 、 震撼心
灵 的 作 用 。 这 种 悲剧 美 的展 现 直 抵 人 们
在 中国抗 日战争时期 , 困苦 、 死亡 、 国 土 的沦 陷等 悲惨 的境遇使 美 术工作者 坚 决用手 中的画笔作为武器 , 创作 了一批渗 透 着深 刻悲剧性 的美术作 品。这 些美 术
画高 2 米、 长2 7 米, 再现 了劳动人 民 的饥 饿、 疾病、 背 井离 乡的现 实生活悲剧, 将人 民的痛毫 无保 留地 展现 。此 画一经展 出 便 引起 巨大反 响, 其深刻 的悲剧美痛斥 了 当 时侵 略 者 的 恶行 。还 有 画 家 司徒 乔
经将美好 事物 受到摧残 的悲剧性 毫无保 留地表 现出来, 这种 悲痛 的展现 与丑 的揭 露催 生 了当时人 民更加积极 斗争 的勇 气。 美 术作 品 中的悲剧美 不是从来 就有 的, 它需要具备 特定 的历史 时期。抗 日战 争这 个 内忧 外患 的历史 时期吸 引 了美 术 家正视现 实的 目光, 他们不 由 自主地放弃 了为“ 艺术而艺术” 的 口号, 迫切地将 目光 转移到现 实生活 的悲剧 中。作 品中对美 好事 物的毁灭的描 绘, 更加突显邪 恶的丑 陋、 正 义的 崇高。 悲剧 的力量是 强大 的,
民苦难生活 的作 品 已经超越 了苦难本 身, 使 人们更加有力量与侵略者作斗争。 随着抗战 的展开 与深入 , 抗 日根据地 开展 了轰轰烈烈的美术 工作 , 艺术家创作 以木刻为 主体 的版 画, 培养 出了大量美术 人才 , 这 时期 出现 了罗工柳 、 彦涵、 古元 、 胡 一川 、 沃渣 、 江 丰、 陈铁 耕 、 焦心 河等版 画家。他们始终贯彻着现 实主义 , 真实地 反映生活 的艺术理念。其 中彦涵版 画《 狼 牙 山五壮士》 歌颂 了五位八 路军英雄在战 斗 中临危 不惧 , 英 勇 阻击 , 面对敌人 的步
作 品记 录 了 当时人 们 的 苦 难 生 活 、 侵 略 者
心灵 深处 , 至今 感动着人们 , 激励着人 们 为国家的强大而努力奋斗 , 勇往直前 。
参考文献:
[ 1 ] 杨辛 , 甘霖. 美 学原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 9 9 3 .
的暴行 等。画家抛弃唯美至上 的观点 , 将 绘 画眼光转移到现实生活本身 , 以写实的 手法再现真 实, 以美好事物 的毁灭揭露 丑 陋 的本质 , 以阵亡 的战士歌颂牺牲者 的崇 高 与悲壮 , 引起 人 民的共鸣 , 其绘 画作 品
很 多 为 穷 人 写 照 的 绘 画作 品 , 如1 9 3 9 年
抗 战期间, 日本侵略者 的恶行激起 艺 术家不 可抑制 的愤怒 , 如段 干青《 保全领 土的完整》 等作 品描绘 了国土沦丧 的悲哀
和 日本 侵 略 者 的 暴 行 。这 些 艺 术 作 品 已
在《 悲剧 的诞 生》 一书 中通 过酒神 与 日神 的艺术 形象 最早 阐释 了悲剧 的诞 生与发
展 。作 为审美 范畴之 一 , 悲剧 与悲观 、 悲
惨、 消 沉 完全 不 同 。 亚 里 士 多 德 认 为 , 悲
的《 走 江湖》 《 街 头 叫苦 》 《 卖子 图》 , l 9 4 3 年 的《 流 民图》 等。其 中《 流 民 图》 是蒋 兆 和在极其艰难 的条 件下完成的 巨作 , 这幅
种 冲突 同时具 有一定 的历史 必然性 。 由 此可看 出悲剧是反映现实生活 的悲剧 , 具 有 一定 的历 史性 , 存在于 一定 的历史潮流
中。
l 9 4 0 年创 作 的《 放 下你 的鞭 子》 , 徐 悲鸿
描 绘 四川 劳 动人 民苦 难 生活 的《 巴人 汲
水》 《 巴之 贫妇》 等作 品。这些反 映劳动人
美术 时空
ART E D U C AT 1 oN R E S E A R C H
浅析抗 日战争 时期 美术作 品中的悲剧 美
口潘

现 实生活的悲剧 , 是客观现 实中的矛盾冲 突, 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因
而在抗 日战争 时期 , 美术作 品 中不可避免 地蕴含 着深刻 的悲剧性 。在这些作品 中对痛 的展 现、 对丑的揭 露、 对崇高与悲壮的描绘 , 将
描绘 了战争 的残酷 悲剧与革命 者牺牲 的 悲壮 , 使人们 感受 到革命者 的崇高 , 激励
人们 永 不退 缩 。
现 实苦难 悲剧再现在美 术作 品中。
画家蒋兆 和不 顾个人 生活 的飘 零 困 苦, 以其 坚定 、 明确 的艺术信念 , 专门描绘 劳动人 民 的苦 难。在抗 战期 间他创作 了
剧引起 的恐惧 与怜悯 之情起 到 陶冶的积
极作用, 在 一 定程 度 上 能够震 撼 人 的心
灵。可见悲剧 已经超脱 了苦难本身 , 它给 人们 带来 的是精 神的愉悦与超脱 , 是一种 审美感 受。根据人类社会发展 的规律 , 马 克思、 恩格 斯从 辩证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 出发 , 进 一步 深入研 究悲剧 , 提 出悲 剧 的本 质在 于客观现实 中的矛盾冲 突, 这
现 实的 悲剧淋漓尽致地呈现 。这种 悲剧 美震撼 了每一位观 者的 内心 , 激励 了人们勇往直前、 抗争到底 的决心 。 关键词 : 悲剧 美 抗 日战争时期 关术作品 从狭 义 上 说 , 悲剧 是 戏剧 题 材 的 一 种, 从 以悲剧为题材的作 品中人们体会到 苦难 的沉重 、 抗 争与冲 突的激 烈、 毁灭 与 打 击 的无情 ; 从广 义上说 , 悲剧是美 学上 审美 的重要 范畴之 一。德 国哲学家尼 采 的侵略与残杀使劳动人 民饥寒交迫 , 流离 失所 。面对劳动人 民生活 的苦难 , 很 多画 家用 画笔作为指控侵略者的武器 , 将这 些 这些作 品以战争带来 的悲剧生活为素材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