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体结构抗震
关于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

关于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摘要:砌体结构根据就地取材的原则,有蒸压和烧结的实心砖和多孔砖。
砌体结构的抵抗变形的能力小,抗震性能差。
为满足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要求,需要提高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关键词:砌体结构抗震砌体结构抗震砌体结构房屋在设计上,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
砌体结构要使地震作用的影响降到最低,必须在结构上刚度分布要均匀。
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采取技术措施来提高其抗震能力。
1 抗震设计1.1 砌体结构的高度多层砌体房屋的高度和层数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取值。
在具体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降低总高度和减少层数。
砌体房屋的层数越高,高度相应越大,地震时的破坏也就越大,所以控制层数的方法来控制层高是削弱地震影响的有效方法。
1.2 结构体系结构要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
多层结构房屋纵横墙布置宜均匀,竖向上下连续,平面对齐。
窗间墙宽度设置尽量均匀。
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
在两个方向适当布置纵横墙,因非承重方向的约束墙体少,要采用纵墙贯通布置的平面布置方法。
适当控制横墙间距,因为砌体结构中横墙间距过大时,纵向砖墙会因过大的层间变形而产生出平面的弯曲破坏,使楼盖失去传递水平地震力的能力,从而导致地震力还未传到横墙,纵墙就已先破坏。
提高墙体面积、砂浆强度也能有效地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
1.3 平立面布置建筑平面尽量对称规则,房屋的端头和转角处不设楼梯间,结构的侧向刚度均匀变化,墙体沿竖向布置应连续,避免刚度突变。
当不可避免采用不规则方案时,将不规则的建筑布局分成几个相对规则的单元,设置防震缝,缝宽可以根据烈度和房屋高度确定,采用50-100mm。
当局部尺寸不满足要求时,可用增设构造柱来满足。
砌体结构中也不宜过多配置混凝土构件,因为砖砌体和混凝土的变形模量不同。
2 结构抗震要求结构抗震要求多层砌体结构的抗震计算采用底部剪力法。
抗震能力取决于结构的空间整体刚度和整体稳定性。
情境6砌体结构抗震构造要求..

图1—3—12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7)构造柱的基础处理
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 面以下500mm,或锚固于浅于500mm的基 础圈梁之内。
(8)构造柱与墙、圈梁的连接
• 构造柱与墙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并应沿 墙高每隔500rnm设2φ6拉结筋,且每边伸 人墙内不宜小于1m。 • 构造柱与圈梁连接处,构造柱的纵筋应穿 过圈梁,保证构造柱纵筋上下贯通。
190
21
7
21
7
18
6
-
-
2、多层房屋的最大高宽比
烈度 6 7 8 9
最大高 宽比
2.5
2.5
2.0
1.5
3、房屋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
房屋类别 烈度 6 多层砌体 现浇或装配式钢筋混 凝土楼、屋盖 18 7 18 15 11 8 15 11 7 9 11 7 4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15 屋盖 11 木楼、屋盖 底部框架-抗 震墙 多排柱内框架 上部各层 底层或底部两层
6、其他构造要求
(1)门窗洞口处不应采用无筋砖过梁;过梁支承长度, 6~8度时不应小于240mm,9度时不应小于 360mm。 (2)预制阳台应与圈梁和楼板的现浇板带可靠连接。 (3)后砌的非承重砌体隔墙应符合轻质、均匀对称布 置和主体结构有可靠的柔性连接,不得采用嵌砌 砌体墙。 (4)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或桩承台),宜采用同一 类型的基础,底面宜埋置在同一标高上,否则应 增设基础圈梁并应按1:2的台阶逐步放坡。
(3)装配式楼梯段应与平台板的梁可靠连 接;不应采用墙中悬挑式踏步或踏步竖 肋插入墙体的楼梯,不应采用无筋砖砌 拦板。 (4)突出屋顶的楼、电梯间,构造柱应 伸到顶部,并与顶部圈梁连接,内外墙 交接处应沿墙高每隔500mm配置2φ6拉 结钢筋,且每边伸入墙内不应小于1m。
第37讲砌体结构房屋抗震构造

§1.多层砌体房屋抗震
三、多层砖砌体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1.构造柱的设置
(1)定义——在砌体房屋墙 体的规定部位,按构造配 筋,并按先砌墙后浇灌混 凝土柱的施工顺序制成的 混凝土柱,称为混凝土构 造柱,简称构造柱。
(2)构造柱的作用 ①提高砌体的受剪承载力; (约10%~30%) ②约束砌体,提高变形能力, 增加延性和整体性; ③提高墙体的稳定性;
§2.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
(6)材料的强度等级要求: ①框架柱、抗震墙和托墙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②过渡层墙体的砌筑砂浆等级不应低于M7.5。
结束! 谢谢大家!
§1.多层砌体房屋抗震
(3)设置部位
多层砖砌体房屋构造柱设置要求
§1.多层砌体房屋抗震
(4)构造要求
④ ①最小截面为240mm×180mm,纵筋宜采用4Ф12,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且 在柱上下端适当加密;6、7度超过六层、8度时超过五层和9度时,纵筋宜采用4Ф14, 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房屋四角的构造柱可适当加大截面及配筋。 ②构造柱与墙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沿墙高每隔500mm设2Ф6水平钢筋和Ф4分布短 筋平面内点焊组成的拉结网片,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 6、7度时底部1/3楼层, 8度时底部1/2楼层,9度时全部楼层,上述拉结钢筋网片应沿墙体水平通长设置。 ③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 ,或与埋深小于500mm 的基础圈梁相连。
§2.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
底框结构——是指底部为钢筋砼框架-抗震墙 结构,上部为多层砖砌体结构的房屋。
§2.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
1.震害特点 底部框架砖房的破坏相当严 重,破坏部位都发生在底部 框架部分。 底部框架砖房震害加重的原因: 上部纵横墙较密,不仅重量大而 且侧向刚度比下部框架大得多, 形成上刚下柔的结构体系。
砌体房屋抗震加固方案

砌体房屋抗震加固方案1. 墙体破坏在地震中,主要承受侧力的构件是与水平地震作用方向平行的墙体。
当墙体的抗剪承载力不足以应对地震作用时,便会发生破坏。
若墙体的高宽比接近1,破坏形式通常表现为X形交叉裂缝;若高宽比小于1,则墙体中部易出现水平剪切裂缝。
对于采用钢筋混凝土楼板的砖砌体墙房屋,底层的裂缝往往比上层更为严重。
2. 窗间墙与墙垛破坏细高的窗间墙在地震中受剪弯双重作用,容易产生水平断裂。
门窗洞口开设过多或过大的墙面,其破坏程度也较为严重。
窗间墙布置不合理、墙段长度过大或过小,以及宽墙垛因吸收过多能量而先行破坏,窄墙垛则因稳定性不足而随后失效。
在竖向地震作用下,大洞口的上部过梁有时会在中部发生断裂破坏。
3. 纵横墙连接破坏由于施工过程中纵横墙往往不能同时咬槎砌筑,导致纵横墙间存在马牙槎,使墙体间缺乏有效拉结。
即使同时砌筑,若砌筑质量不佳,同样会降低拉结强度。
因此,在地震作用下,纵横墙连接处容易出现薄弱环节,表现为内外墙交接面产生竖向裂缝、拉脱、纵墙外闪,甚至整片墙倒塌。
此外,地震引起的地基不均匀沉降也会导致纵横墙间出现竖向裂缝。
4. 墙体刚度变化和应力集中的部位,例如楼梯间、墙角和烟囱等,由于削弱了墙体的结构强度,容易在地震中遭受破坏和倒塌。
楼梯横墙间距较小,水平剪切刚度较大,因此承受的地震剪力也相对较大。
然而,由于楼梯间没有楼板,其空间刚度相对较小。
楼梯踏步板嵌入墙体,进一步削弱了墙体的强度,导致楼梯间墙体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容易产生斜裂缝和交叉裂缝。
墙角位于房屋端部,横纵两个方向的约束作用减弱,使得墙角处的抗震能力降低。
在地震作用下,墙角部位由于刚度较大,容易受到房屋扭转效应的影响,导致地震作用效应增大。
5. 楼板和屋盖是地震时传递水平作用力的主要构件,其水平刚度对房屋整体抗震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构成的结构整体性好,因此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相比之下,预制钢筋混凝土板的整体性较差。
如果板缝偏小,混凝土灌缝不易密实;或者端部的搁置长度过短且没有可靠的拉结措施,地震时板缝容易拉裂,甚至导致板体掉落。
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多层砌体房屋抗震的一般规定

烈度
6
7
8
9
最大高宽比
2.5
2.5
2.0
1.5注:①单面走廊房Fra bibliotek的总宽度不包括走廊宽度; ②建筑平面接近正方形时,其高宽比宜适当减小。
二、多层砌体房屋抗震的一般规定
(三)合理布置房屋的结构体系
• 应优先采用空间刚度大、整体性较好的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 构体系。
• 纵横墙的布置应对称均匀,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同一 轴线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
• 设置防震缝。防震缝是减轻地震对房屋破坏的有效措施之一,防震缝应 沿房屋全高设置(基础处可不设),缝两侧均应设置墙体,缝宽一般采 用50~100mm。
• 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 • 烟道、风道、垃圾道等不应削弱承重墙体,否则应对被削弱的墙体采取
加强措施。如必须做出屋面或附墙烟囱时,宜采用竖向配筋砌体。 • 不应采用无锚固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挑檐。
18
15
11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 木楼、屋盖
15
15
11
7
11
11
7
4
二、多层砌体房屋抗震的一般规定
(五)房屋局部尺寸限制
为了避免出现薄弱部位、防止因局部的破坏发展成为整栋房屋的破坏,多层 砌体房屋的墙体局部尺寸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房屋局部尺寸限值(m)
部位 6
承重窗间墙最小宽度
1.0
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
二、多层砌体房屋抗震的一般规定
(四) 房屋抗震横墙的间距限制
横向地震作用主要由横墙承受。横墙间距较大时,楼盖水平刚度变小,不能 将横向水平地震作用有效传递到横墙,致使纵墙发生较大出平面弯曲变形,造成 纵墙倒塌。
砌体结构房屋抗震鉴定

砌体结构房屋抗震鉴定
摘要:
一、砌体结构房屋抗震鉴定的重要性
二、砌体结构房屋抗震鉴定的规范要求
三、砌体结构房屋抗震鉴定的具体措施
四、案例分析:某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鉴定及加固设计
正文:
一、砌体结构房屋抗震鉴定的重要性
砌体结构房屋是我国民用建筑中的一种主要结构形式,然而其抗震性能相对较差。
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砌体结构房屋容易受到破坏,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因此,对砌体结构房屋进行抗震鉴定,及时发现并加固房屋的抗震性能,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
二、砌体结构房屋抗震鉴定的规范要求
根据相关规范要求,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鉴定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房屋的高度和层数、抗震墙的厚度和间距、墙体实际达到的砂浆强度等级和砌筑质量;
2.墙体交接处的连接以及女儿墙、楼梯间和出屋面烟囱等易引起倒塌伤人的部位;
3.7~9 度时,检查墙体布置的规则性,检查楼、屋盖处的圈梁。
混凝土砌体抗震等级规格

混凝土砌体抗震等级规格一、前言混凝土砌体结构作为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其抗震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因此,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必须对混凝土砌体结构的抗震等级进行规范。
二、抗震等级划分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的要求,混凝土砌体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高度、地震烈度和场地条件等因素确定。
其抗震等级划分如下:1、一般砌体结构:抗震等级为6度;2、抗震砌体结构:抗震等级为7度;3、抗震墙结构:抗震等级为8度。
其中,一般砌体结构适用于地震烈度不超过6度的地区,抗震砌体结构适用于地震烈度为7度或8度的地区,抗震墙结构适用于地震烈度为9度的地区。
三、抗震设计要求混凝土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应遵循以下要求:1、采用规范要求的抗震等级;2、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和布置;3、采用合理的结构参数;4、采用合理的材料和施工工艺;5、采用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法;6、采用合理的抗震措施。
四、混凝土砌体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计算方法混凝土砌体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计算方法包括静力分析方法和动力分析方法。
1、静力分析方法静力分析方法是指在地震作用下,假设结构受到均布的地震力作用,并采用等效静力法计算结构的内力和变形。
其基本步骤如下:(1)确定结构的受力形式和受力模型;(2)确定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受力状态;(3)根据结构的受力状态计算结构的内力和变形;(4)根据计算结果检查结构的安全性。
2、动力分析方法动力分析方法是指在地震作用下,考虑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地震波的特性,采用动力分析方法计算结构的内力和变形。
其基本步骤如下:(1)确定结构的受力形式和受力模型;(2)确定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受力状态;(3)确定地震波的输入条件;(4)根据地震波的输入条件和结构的动力特性计算结构的响应;(5)根据计算结果检查结构的安全性。
五、混凝土砌体结构的抗震加固设计要求混凝土砌体结构的抗震加固设计应遵循以下要求:1、加固材料的选择应符合规范要求;2、加固设计应符合规范要求;3、加固施工应符合规范要求;4、加固后的结构应符合规范要求;5、加固后的结构应进行验收和检测。
砌体结构抗震设计一般规定.

2.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1)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结构布置,应符合下 列要求:
1)上部的砌体抗震墙与底部的框架或抗震墙应对齐 或基本对齐。
2)房屋的底部,应沿纵横两个方向设置一定数量的 抗震墙,并应均匀对称布置或基本均匀对称布置。
6、7度且总层数不超过五层的底部框架-抗震墙 房屋,应允许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间的砌体抗震墙, 但应计入砌体墙对框架的附加轴力和附加剪力;其 余情况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
2)采用普通砖抗震墙时,其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墙体厚度不应小于240mm,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
应低于M10,并应先砌墙后浇筑框架柱。
②沿框架柱高每500mm配值2φ6拉结钢筋,并沿砖 墙全长设置;在墙体半高处尚应设置与边框柱相连的 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③墙长大于5m时,应在墙内增设钢筋混凝土构造 柱。
1)房屋的最大开间尺寸不宜大于6.6m。 2)同一结构单元内横墙错位数量不宜超过横墙总 数的1/3,且连续错位不宜多于两道;错位墙体交接处 均应增设构造柱,且楼(屋)面板应采用现浇钢筋混 凝土板。 3)横墙和内纵墙上洞口的宽度不宜大于1.5m;外 纵墙上洞口的宽度不宜大于2.1m或开间尺寸的一半; 且内外墙上洞口位置不应影响内外纵墙与横墙的整体 连接。
12.3.2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1.多层房屋的层数和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一般情况下,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不应超过表
12.3.1的规定。 2)医院、教学楼等及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房屋,
总高度比表12.3.1中的规定降低3m层数相应减少一层; 各层横墙很少的多层砌体房屋,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再适 当降低总高度和减少层数。
②抗震墙的厚度不宜小于160mm,且不应小于墙板 净高的1/20;抗震墙宜开设洞口使其形成若干墙段, 各墙段的高宽比不宜小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