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玉米螟
如何控制玉米的玉米螟害虫

如何控制玉米的玉米螟害虫玉米(学名:Zea mays),被广泛种植于全球各地,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来源。
然而,在玉米生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常常受到玉米螟害虫的侵害,给农民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控制玉米螟害虫,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控制方法。
一、生物防治1. 天敌引入:引进天敌是一种常见的生物防治玉米螟害虫的方法。
例如,一些寄生性天敌,如福士小蜂和华蚜蜂,可以寄生于玉米螟卵或幼虫上,从而控制害虫数量。
2. 斩草除根:定期对田间杂草进行割除和清除,可降低玉米螟害虫的栖息环境,减少其滋生和繁殖的机会。
3. 植物提香法:在玉米田里种植一些具有驱避玉米螟害虫效果的植物,如姜、葵花等,利用其挥发出的气味来驱避害虫。
二、化学防治1. 农药喷洒:采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是一种常见的玉米螟害虫化学防治方法。
农药的选择应根据玉米螟害虫的发展阶段进行,包括卵期、幼虫期和成虫期,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2. 化肥施用:适当的施肥可以改善玉米的抗虫能力,减轻玉米螟害虫的危害。
特定的肥料成分和施用时间可增加玉米对螟害虫的抵抗力。
三、物理防治1. 黄板诱捕:在田间挂放黄板诱捕器,使用特殊的颜色和黏性,吸引玉米螟害虫粘附其上,起到捕捉和控制害虫数量的作用。
2. 覆膜栽培:采用覆膜栽培可减少玉米螟害虫的入侵。
覆膜不仅可以提高土壤温度和湿度,有利于玉米生长,还可以防止害虫接触玉米植株。
四、农业管理措施1. 混作轮作:合理进行混作轮作可以减轻玉米螟害虫的危害。
通过在同一地块上种植不同的作物,可以打乱害虫的生命周期,减少害虫对玉米的威胁。
2. 及时清除虫源:在发现玉米螟害虫的蛀食痕迹时,及时清除受害玉米植株和附近的虫源,避免害虫扩散和病害传播。
综上所述,控制玉米螟害虫是一项综合性的任务,涉及生物、化学、物理和农业管理等多个方面。
合理选择和运用上述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可有效地控制和减轻玉米螟害虫的危害,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为农民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玉米螟防治方法

玉米螟防治方法玉米螟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玉米害虫,对玉米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危害,农民和农业专家们采取了多种方法进行防治。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玉米螟防治方法。
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虫或微生物来控制玉米螟的方法。
常用的生物防治方式包括引入天敌和使用昆虫寄生虫。
例如,引入捕食性昆虫如蜘蛛、杨梅蜂等,可以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此外,还可以使用昆虫寄生虫如微小寄蝇等,它们会在玉米螟的体内产卵,幼虫孵化后会侵入玉米螟体内并寄生,从而控制玉米螟的繁殖。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使用农药来控制玉米螟的方法。
可以根据玉米螟的生命周期和危害程度选择合适的农药。
常用的化学防治方法有喷洒、熏蒸和土壤处理等。
喷洒农药是最常见的方式,通过喷洒农药来杀死玉米螟的成虫和幼虫。
熏蒸是将药剂蒸发到空气中,通过空气中的药剂来控制玉米螟。
土壤处理是在播种前将农药施入土壤中,以控制玉米螟的幼虫。
3. 混合防治混合防治是将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例如,可以先使用生物防治方法控制玉米螟的数量,然后再使用化学防治方法来杀死剩余的玉米螟。
这种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方法的策略,能够有效地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4. 自然环境调控自然环境调控是通过合理调整农田环境和种植方式,减少玉米螟的危害。
例如,可以采取轮作制度,将不同作物轮流种植,以减少玉米螟的繁殖和传播。
同时,还可以采取适合的间作方式,如种植一些对玉米螟有抑制作用的植物,来减少玉米螟的数量。
5. 灾后处理在发生玉米螟灾害后,及时采取灾后处理措施也是非常关键的。
可以通过清除被玉米螟感染严重的植株、收集和销毁蛹和幼虫等方法,降低玉米螟的繁殖和传播。
此外,还可以进行地面清理、灭虫处理等工作,以控制玉米螟的危害程度。
总结:玉米螟是严重危害玉米生产的害虫之一,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治十分重要。
通过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混合防治、自然环境调控和灾后处理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数量和危害程度,保障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玉米螟的化学防治

玉米螟的化学防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心叶末期防治:在心叶末期,即玉米螟幼虫孵化并潜入心叶丛为害的时期,可以使用药剂喷施或颗粒剂丢心的方法进行防治。
具体可选用
2.5%敌百虫颗粒剂沾心叶,每公斤500-600珠,或者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按1:50混细土配成毒土,每株2克撒入心叶。
此外,还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灌注露雄期的玉米雄穗,或使用含有噻虫嗪、吡虫啉等成分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等方法进行防治。
2. 药剂喷雾防治:在玉米螟幼虫3龄前,即玉米心叶末期,使用超低量电动喷雾器把药液喷施在玉米植株上部叶片,以杀死为害心叶的玉米螟幼虫。
可用的药剂有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康宽悬浮剂)、14%氯虫·高氯氟微囊悬浮剂-悬浮剂(福奇悬浮剂)、9.4%高效氯氟氰菊酯+12.6%噻虫嗪微囊悬浮-悬浮剂(22%阿立卡微囊悬浮-悬浮剂)、6%阿维·氯苯酰悬浮剂(亮泰悬浮剂)和24%甲氧虫酰肼(雷通悬浮剂)等,用量分别为10毫升/亩、25毫升/亩、25毫升/亩、40毫升/亩和40毫升/亩。
3. 药剂灌心或撒施毒土:在心叶末期,每亩用50%巴丹100克兑水100公斤喷雾或灌于心叶内。
也可以用25%增效杀虫双水剂1公斤加水5公斤加细砂土25公斤配制成颗剂,每亩10公斤施于心叶进行防治。
或者使用含有辛硫磷等成分的颗粒剂配土防治成虫,在7月中上旬防治幼虫。
需要注意的是,化学防治虽然可以有效控制玉米螟的危害,但也可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使用化学药剂时,需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避免超量使用或滥用,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
同时,也可以考虑采用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以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简述玉米螟的防治方法

简述玉米螟的防治方法
玉米螟是玉米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对玉米的幼苗、叶片、苞片、穗部等都具有破坏性。
为了防止和控制玉米螟的危害,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防治方法:
1. 农艺措施:选择抗病虫害的玉米品种,适当调整播种时间,避免幼苗期与玉米螟高发期重叠,减少害虫的损失。
2. 栽培方式:采用密植或留缺播种的方式,增加植株之间的竞争,降低玉米螟的危害程度。
3. 粘虫灯诱捕:在玉米田中设置粘虫灯,利用光线吸引玉米螟成虫,然后粘住害虫,减少其数量。
4.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控制玉米螟的繁殖和发展。
可以引入天敌如寄生蜂、蜘蛛等,或利用玉米蚜的寄生性病菌进行防治。
5. 化学防治:在玉米生长期适时使用农药喷洒,如选择对玉米螟具有高效杀虫活性的杀虫剂进行防治。
但需要注意使用农药的剂量、方法和安全间隔期等,以防止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综上所述,综合运用上述防治方法,可以有效控制和预防玉米螟危害,保证玉米产量和质量。
玉米螟防治方法

玉米螟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①处理秸秆,消灭越冬虫源。
收获后将有虫的玉米秸秆用作燃料或铡碎沤肥。
用作工业原料的秸秆、穗轴当年用不完的,要封垛存放,隔年使用。
②设置诱集田。
利用雌蛾喜好高大植株产卵的特点,春播时在正常播期前1个月种植小面积早播玉米作诱集带,诱集成虫产卵,使用高效农药一举歼灭。
③结合田间管理清除虫源。
如利用间苗、定苗及果菜类的整枝打杈清除有虫卵或幼虫的植株,集中销毁。
④选用非玉米螟寄主进行间作。
在一些地方习惯使用玉米与辣椒间作,以减轻病毒病的发生,但有时躲过了病毒病,却加重了玉米螟对辣椒的为害,应注意避免。
2、生物防治2.1以菌治虫即使用苏云金杆菌或白僵菌进行处理,方法有两种:①于心叶中期(玉米螟卵处于孵化初期至孵化盛期)施用白僵菌或苏云金杆菌颗粒剂消灭幼虫。
颗粒剂可以自行制作,白僵菌颗粒剂是将每克50-500亿的白僵菌孢子粉500g 与过筛煤渣5kg拌匀,苏云金杆菌颗粒剂是将苏云金杆菌乳剂15mL同砂粒3.5kg拌匀制成,每株用2g施入玉米心叶内。
此外每亩用白僵菌粉250g与陶土750g混合喷粉,也可达到较好的防效。
②早春使用白僵菌封垛,即在越冬幼虫化蛹前用白僵菌对寄主秸秆根茬进行喷粉封垛,用量为每平方米100g。
2.2以虫治虫即利用自然或释放的赤眼蜂消灭玉米螟。
为了提高田间自然赤眼蜂的寄生率,可采用增加间作物的方法。
例如在玉米田内间作绿豆,可增加赤眼蜂的数量。
此外,利用人工释放赤眼蜂方法防治玉米螟,即在越冬代幼虫孵化率达到20%-30%后的第11天放第1次蜂,以后每4-5d(天)放1次,连续放3次。
放蜂量为每亩15000-30000头。
3、化学防治目前最为普遍的方法是在玉米心叶末期施用含有化学农药的颗粒剂。
颗粒剂可使用市售的制成品,如0.1%氯氟氰菊酯颗粒剂,每株施用0.16g;3%辛硫磷颗粒剂,按1∶15拌煤渣后,每株施用2g;1.5%辛硫磷颗粒剂,每株施用1g;5%杀虫双颗粒剂,每亩用200g与细土4kg拌匀后撒施。
防治玉米螟知识

防治玉米螟知识
玉米螟是玉米上的一种严重的害虫,可以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玉米螟喜欢在玉米青果期间穿过叶片并进入玉米果粒中,从而大量繁殖。
由于其繁殖能力强、难以控制,因此防治玉米螟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分享一些有关防治玉米螟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有效地保护玉米庄稼。
1. 检查和监测
及早发现玉米螟是防治的第一步。
可以利用白色黄板和捕捉器监测玉米螟群落,在果实和叶柄上喷洒特定的药物,以防止玉米螟在植物上产卵。
2. 生物防治
如引进玉米螟原生天敌进食,草蛉和蝉。
在玉米生长期中适时释放天敌, 以控制螟虫的繁殖。
因此,应该识别和保护这些有益的昆虫,并在必要时使用其他生物防治工具。
3. 化学防治
在发现大量玉米螟时,应立即采取化学防治。
常见的化学药剂有敌敌畏、灭幼、氯氰菊酯等,可用来灭杀玉米螟。
但应小心用药,只在必要时使用,并遵循安全指南和制定的使用措施。
4. 培育抗性
最佳的防治方法是培育玉米抗性,提高玉米抵御玉米螟的能力,减少使用化学农药的需求。
为此,可以採用適合的肥料和方法,以養成强壮的玉米庄稼,同时適当的排水。
也可以採用穀蟲方法,通过种植不同年份、不同品种的玉米,以产生更大范围的品种。
总之,在防治玉米螟时,最好采取全面的方法,从预防开始,通过监测、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培育抗性来控制玉米螟的危害。
这样才能保证作物的生产和保护农民的利益。
玉米螟虫龄

玉米螟虫龄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玉米螟是其常见的一种害虫。
玉米螟又称玉米螟虫,拉丁学名为Ostrinia furnacalis。
本文将介绍玉米螟的虫龄特点及其防治方法。
一、玉米螟简介
玉米螟属于鳞翅目、螟蛾科,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等地区。
玉米螟幼虫主要以玉米、高粱等作物为食,而成虫则以少量植物汁液为食。
玉米螟繁殖力强,每年可繁殖2-3代。
二、玉米螟虫龄特点
1.卵:玉米螟卵呈椭圆形,初产时呈乳白色,后逐渐变为黄褐色。
2.幼虫:玉米螟幼虫共有5个龄期,分别为1龄、2龄、3龄、4龄和5龄。
幼虫体色呈淡黄色至淡绿色,背部有明显的黑色斑纹。
龄期越长,幼虫体型越大,对作物的危害也越严重。
3.蛹:玉米螟蛹呈梭形,初期呈黄褐色,后期变为黑色。
蛹期约为10-15天。
4.成虫:玉米螟成虫体型较小,翅展约为16-20毫米。
成虫白天潜伏在植株间,夜晚活动,具有很强的趋光性。
三、玉米螟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减少害虫繁殖场所;合理施肥,提高作物抗虫能力;合理安排种植密度,减少螟虫侵害。
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如赤眼蜂、拟寄生蜂等进行生物防治。
3.化学防治:在玉米螟卵孵化期和幼虫危害初期,采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如苏云金杆菌、杀螟杆菌等。
4.物理防治:利用玉米螟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进行诱杀。
四、总结
玉米螟虫龄特点及防治方法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玉米螟的生长特点,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可降低螟虫对玉米等作物的危害,提高产量和质量。
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7篇

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7篇第1篇示例:玉米螟是一种常见的害虫,主要危害玉米和其他禾谷作物,给农民带来严重的损失。
玉米螟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造成玉米产量下降。
玉米螟在玉米苗期和抽雄期为害比较严重,会导致玉米植株受损,影响叶片光合作用,使玉米的产量大大降低。
二、影响玉米的品质。
玉米螟会在玉米穗内产卵,导致玉米穗内部虫蛀,严重影响玉米的品质,甚至引起霉变,使玉米无法食用。
三、传播病害。
玉米螟在为害玉米的过程中,还会传播一些病原体,导致玉米感染严重的病害,加重玉米的损失。
针对玉米螟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一、生物防治。
可以通过引入天敌来控制玉米螟的数量,比如瓢虫、蚜虫寄生蜂等天敌可以有效地减少玉米螟的数量。
二、机械防治。
可以在玉米田间颗粒布设诱捕器,诱捕器中添加一些诱虫剂,可以吸引玉米螟,起到一定的捕捉效果。
三、化学防治。
可以使用一些化学农药喷洒在玉米植株上,杀灭玉米螟,减少其危害。
但是在使用化学农药时,一定要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以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四、合理农业措施。
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合理的农业措施,比如轮作、间作、深翻土壤等措施,减少玉米螟的滋生环境,降低其数量。
玉米螟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对玉米和其他禾谷作物造成严重的危害,但只要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就能有效地减少其危害,保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希望广大农民朋友能够认真对待玉米螟的防治工作,共同保护农田作物,实现丰收。
第2篇示例:玉米螟是一种以玉米为食的害虫,其危害性极大,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是一种小型昆虫,成虫体长约8-12毫米,前翅呈淡黄色,后翅呈棕色。
幼虫呈白色或淡黄色,头部较大,体侧具有黑色横纹。
玉米螟孳生在玉米叶片、茎和穗部,主要以玉米植株的幼苗、叶片和果实为食,造成植株生长受阻、叶片发黄枯萎、果实被啃食腐烂等现象,严重影响了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给玉米种植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防治玉米螟
肃宁县植保植检站---于朝辉
7月份正是玉米疯涨的黄金季节,但是也到了病虫害的多发季节。
其中玉米螟就是主要的害虫之一。
玉米螟也叫钻心虫,是危害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严重危害着玉米的正常生长,受害的玉米苞商品价值大降,经济损失大于产量损失。
那么玉米螟防治用什么药?怎么防治玉米螟呢?下面就跟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玉米螟分布广、食性杂、为害大,为害的植物有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等20多种,是一害作物的唯一虫态,以幼虫蛀茎取食,破坏组织,造成籽粒不饱满,青枯早熟,风折倒伏,甚至颗粒不收,严重影响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危害严重年份产量损失率可达20%以上。
主要危害玉米。
玉米螟危害面积和造成的损失也逐年上升,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的减产30%以上
为更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危害,一方面要掌握防治方法,另一方面又要了解该虫发生危害特点及如何确定防治对象田和防治适期。
一、玉米螟的发生危害特点玉米螟一生要经过成虫、卵、幼虫和蛹4个阶段。
成虫白天隐藏在玉米叶片下和杂草丛中,晚上活动、产卵。
成虫有趋向植株高大、生长嫩绿的玉米田产卵的习性,在高度为33厘米以下的植株上很少产卵。
卵块多产在植株中下部叶片背面。
1头雌成虫能产卵5~12块,
每块有几十至100多粒卵。
卵产下时乳白色,随后变为淡黄色,孵化前为黑色。
温度在20℃以上,卵经2~8天孵化成幼虫。
初孵幼虫一部分在原玉米株上危害,另一部分吐丝下垂,随风飘到邻近的玉米上取食。
幼虫有5龄,低龄期群集在玉米心叶、雄蕊和玉米苞上危害,是防治关键时期。
玉米心叶受害出现半透明斑点和小孔,附近有虫粪。
玉米苗期受害,植株干枯死亡;玉米生长中后期受害,茎被蛀,养分和水分运输受阻,易被风吹折。
雄穗抽出时受害,不能开花,多呈黄白色,枯死;抽出后受害,上部枯白,中部折断,影响授粉。
雌穗在结实前受害,往往不结实;结实后受害,籽粒被蛀食且有虫粪,影响产量和品质。
温度16~30℃及多雨的季节有利于玉米螟大发生;高温干旱、相对湿度40%以下,成虫发生量显着减少;台风暴雨天气玉米螟的卵和低龄幼虫大批死亡。
二、防治对象田和防治时间通过查卵和查幼虫确定药剂防治时间和防治对象田。
1.查玉米田着卵情况,定防治对象田:根据玉米螟发生期预报,按照玉米苗情分类型,每种类型选一块玉米田调查成虫产卵情况。
2.查卵色变化和孵化进度,定防治日期:每天查看上述标记的卵块颜色变化和孵化进度,当卵色转为黑色、孵化卵块占卵块总数50%~80%时为防治日期。
3.查心叶、虫孔、幼龄虫,定防治日期:通过查卵确定药剂防治对象田和防治时间,难度较大、花工多,
而查群集低龄幼虫和危害状则方便、易行、可靠。
当玉米心叶上有半透明斑点或横排小孔及出现多个直径约1毫米的虫眼,或雄蕊、穗苞上出现群集低龄幼虫时,为药剂防治适期。
三、防治方法防治玉米螟有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两种方法。
农业防治主要是实行轮作以及采收后及时清除玉米秆叶等措施,减少虫源。
药剂防治的关键时间是盛孵高峰至三龄幼虫前,可选用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等喷雾。
也可选用毒死蜱颗粒剂施于喇叭口或玉米花丝吐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