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有哪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有哪些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传统道德准则,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在本文中,我们将一起探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一些重要方面。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主张以仁爱为核心,强调个体间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强调孝道、忠诚、仁爱、礼仪等价值观念,并提出了“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顺应自然、虚心无为。
道家思想强调人的内在修养,注重身心合一,提倡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无为而治的思维方式。
三、佛教文化佛教是中国的主要宗教之一,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佛教强调人的内心修行和解脱,主张无私、慈悲、舍己为人的精神。
佛教中的诸多故事和寓言,以及诸如“舍身救人”、“布施行善”等思想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四、中医药文化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体系的代表,拥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中医药注重以整体观念审视人体,强调平衡和谐,追求身心的统一和健康。
中医药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生命和健康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五、中国书法艺术中国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被誉为“东方文艺之源”。
中国书法以汉字为表现媒介,通过墨、纸、笔的搭配运用,表达思想情感。
中国书法注重形神兼备、笔墨独特,强调以气韵生动、线条流畅的方式来表现艺术意境。
书法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漂亮的字体,更是一种审美、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六、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注重以音乐表达情感,追求和谐美。
中国传统音乐以独特的音域和节奏,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例如,京剧、昆曲、琵琶、二胡等都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作品,它们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水准,更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解世界。 2、科学思维方式——以实证的形式来
理解世界。 3、日常思维方式——以感性的经验的
形式理解与把握对象世界。
二、思维方式的层次和功能
(二)五个功能
1、反映功能 2、解释功能 3、选择功能 4、评价功能 5、操作功能
三、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要类型
第九讲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的位置
自然、人类、思想等诸般现 象→输入→
思维(思想、思考) →输出→体态、眼神、言语、
行动
一、何谓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也叫思维模式、思维方 法或思想方法,主要关涉两个问题: 一是思考什么,即思维的对象;二 是如何思考,即思维的方法与习惯。 而我们研究思维方式还要再加上两 个问题:一是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 那样思考;二是我们应该如何思考。
(一)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一般称为整体思维。是一种将思
维的对象看作一个整体,着眼于事物之间 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从而理解和规定思维 对象的思维方式。 (二)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不须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 式,不须对外界事物进行分析,也不须经 验的积累,而是完全凭籍主体的自觉认可、 内心体验,在瞬间把握事物的本质。
三、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要类型
(三)形象思维 形象是与抽象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形
象思维往往运用形象的事物或象征的 符号来进行思维,而不是用概念范畴 进行思维。让人容易理解,可以感知, 但不准确。如先秦诸子的著作常常运 用比喻、象征的方式说明问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四、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重视事物的功能联系,轻视实体形质,对 问题强于综合而弱于分析;重视时间因素 超过空间因素,具有整体性、对待性、直 觉性、模糊性、内向性、意象性等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张三学号:2012000000 XX系12级00班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
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她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
她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
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支配地位长期被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占据着。
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除此以外,我们还能从以下几方面特征加以认识: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
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为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无论是自然传承,还是选择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不停止。
教育的传承属于选择传承,即把优秀部分传承下去。
因此,它具有永久的传承性。
第四,传统文化属于旧的时代,受着时代的局限,总是一分为二的,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养料与毒素同在。
对教育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效应,具有影响的双重性。
中华文明的结构和机制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成熟的协调模式,它充分体现了古人高度的政治智慧和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孔子思想以“仁”为核心,“仁”是孔子学说的最高范畴、理想和标准。
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是我们建立团结和睦多民族国家的基石。
时至今日,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一国两制”等政治制度,无不缘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课件

评价整体思维观念对艺术的影响
有生有制 美在中和
阴阳看重对立双方的依存与调和,以动态平衡为目 标。阴阳理论也讲阴阳的“博”、“争”,但基本的关 系是互根、互助,而且认为阴阳的调和是变化成物的根 据。
五行理论认为事物的五行结构之间,在一般情况下, 有生有制,相胜和相生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把过度的差异和矛盾适当降低,使它们限制在一个 能够协调的范围内,这就是“平”的含义。这和阴阳五 行理论所讲的调节以求平衡是一个意思。
艺术审美——尚意追求。 国画:追求神似,注重意境。 诗歌:西方讲究技巧的运用,注重细节的
勾勒,通过许多人工安排来加强诗的情节, 采用不同的修辞方法。如《荷马史诗》, 由若干故事组成。中国古代诗歌则讲究用 凝练的语言表达情感。——言有尽而意无 穷
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触类旁通 创造之使
.直观思维(“观象”+“体悟” )——立象
“观象”+“体悟” “立象” 《易•系辞传上》说:“《易》与天地准, 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 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易•系辞传上》明确指出:“子曰:书不 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 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观象。这是指直 觉。”
整体思维
1.含义 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体悟、以经 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所谓整体思维,是指 把天地、人、社会看 做密切贯通的整体, 认为天地人我、人身 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 系统之中,各系统要 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 存的联系。
天地
社会
人
2.思想家关于整体思维的著名言论
孟子说:“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 上 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 一。” 《易•系辞传下》说:“天下之物,贞乎一 者也。” 老子说:“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
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一、引言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智慧和独特的价值观念。
深入了解和认知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包括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教文化以及中国传统美学等。
二、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1.礼、仁、忠、孝的价值追求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人际关系和道德教化。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包括礼、仁、忠、孝,这些价值观贯穿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本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每个价值追求的内涵和意义。
礼礼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涵盖了社会规范、仪式以及行为准则等方面。
它教导人们遵循应有的礼节,注重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通过学习和实践礼仪,人们可以培养良好的社交技巧和道德品质。
仁仁是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价值追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关怀。
追求仁德就是追求为他人着想、乐于助人的精神,以及尊重他人的尊严和权利。
学习怎样做一个有仁心的人,有助于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忠忠字代表着忠诚的品质,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
忠实于自己的职责和信仰,是树立自我价值和社会责任感的基础。
培养忠诚的品质,有助于我们遵守诺言,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孝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价值取向,代表着对父母的敬爱和尊敬。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体现了家庭观念和道德标准。
通过尊敬和孝顺父母,可以传承家庭的价值传统,维系家庭和睦关系。
三、道家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的另一重要思想流派,以其独特的观念和思考方式而闻名。
在本节中,我们将探讨道家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1.道德经与个人修炼道德经是道家哲学的经典著作,提出了许多与修身养性和个人修炼相关的观点。
道家强调个体应当追求心灵的平静与和谐,通过反思自我、放下欲望来达到内心的宁静。
这种个人修炼的理念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贯穿于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中。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东西方思维方式对比实验
试验三: 将一批动物放在多种不同的背景下展示,测试美国 学生与日本学生识别它们的准度和速度。 结果再次发现日本学生比美国学生更多地受到背景 的影响,当背景发生变化时,他们犯了比美国学生多 得多的错误 。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1.伦理型与认知型 2.整体性与分析性 3.意向性与对象性 4.直觉性与逻辑性 5.意象性与实证性 6.模糊性与精确性 7.求同性与求异性 8.后馈性与前瞻性 9.内向性与外向性 10.归纳型与演绎型西方:二元(人与自然)对立 Nhomakorabea认识前提
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方: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西方:希腊半岛及其附近沿海地区的手工业、商业、航海业 的发展 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方: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内向型思维 西方: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外向型思维
傅雷先生说
东方人与西方人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 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 西人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写惟恐 不周。”
东西方思维方式对比实验
结果发现:
对于体积最 大、运作最快的“焦点”鱼,美国学生 和日本学生提到的次数一样多,但是日本学生提到 背景物如水、石头、泡沫、水下植物及其他动物的 次数,比美国学生多 60%。
尽管美、日学生提到活动动物的次数一样多,但日 本学生提到背景事物之间关系的次数是美国学生的 两倍。 日本学生开头一句话往往是“这是一个水 池”,而 美国学生开头一句话往往是“一条很大的鱼,可能 是鲑鱼,正在向左方游去。”
什么是思维方式?
所谓思维,就是人脑的活动(储存、遗忘、检索、 整理)过程。
思维是人类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所进行的理性思 考的过程。
思维方式则是心理深层结构的一种外在表现,是一 个民族、一个地方的人或一个稳定的群体在思考问 题和解决问题时所习惯采用的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与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与当代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具体而言,就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
展开来讲,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着具有民族形态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
它负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儒、道、佛三家思想,其中儒家思想是核心。
因此,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与当代价值,应首先研究儒家。
孔子于春秋末期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克己复礼”、“仁者爱人”等一整套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
战国时期,儒家分为八派,主张“性善论”的孟子学派和主张“性恶论”的荀子学派是最主要的两派。
至汉代,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而神学化,并由民间的一种学说变为官方的统治意识,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魏晋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了玄学和佛教的挑战,一度衰落。
但它的纲常伦理观念有利于封建统治,影响仍然很大。
至唐代,孔颖达等人作《五经正义》,儒学再度被罩上了耀眼的光环。
宋代,儒学吸收了佛、道思想,更加完善和哲理化,称为“理学”。
后来理学发展为“心学”,成为明代的显学。
清代,又出现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
但至清末,儒家已逐渐消亡,退出了历史舞台。
时至今日,儒家思想仍对中国人有着巨大的影响,孔子的《论语》等儒家著作是每个中国人的必修课。
儒家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
当代,儒家思想更多地作为经世致用的实学或哲学被大家所接受,人们从中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学习思考问题的途径。
有人说“儒家是入世哲学”,即为此意。
也有人拿儒家同道家作对比:人得志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儒家使人纷扰,道家使人自在。
作为中国人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作为中国人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作为中国人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作为中国人,我们的价值观深受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影响,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价值体系。
这一体系既包含了传统的儒家思想,也融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塑造了现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行为准则。
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善与仁爱●善:追求善良、爱人利人是人道之本。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善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善的实践体现在个人修身、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等多个方面。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即关爱他人、推己及人,这种仁爱精神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重要准则。
比如,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教育,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和尊敬,都是仁爱精神的具体体现。
在社会中,邻里之间的互助、朋友之间的支持,也都是仁爱精神的延伸。
孝与家庭观念●孝:孝是家庭和谐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之一。
孝不仅包括对父母的尊敬和赡养,还涉及到对家族长辈的尊重和传承家族文化的责任。
在中国社会中,家庭被视为最重要的社会单元,家庭和睦被视为社会和谐的前提。
孝的观念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对父母的照顾和关心,还体现在重大节日和家庭聚会中对长辈的尊重和礼仪。
比如,在春节等传统节日中,子女回家团聚,向父母和长辈拜年,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祝福。
礼与秩序●礼:礼是社会秩序和人际交往的准则,强调尊重、谦让、和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手段。
通过遵循礼仪规范,人们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礼的观念不仅体现在正式场合的礼仪和规范中,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中。
比如,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在交通工具上主动让座、在与人交往中保持谦逊和礼貌,都是礼的具体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四个词代表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富强意味着国家经济繁荣、人民富裕;民主强调人民当家作主,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文明则体现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道德风尚;和谐则追求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以修、齐、治、平为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至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 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民,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大 学》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叔孙豹把立德、立功、立言看作是“三不朽”,认为“太上有立德,其次 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而成仁。——《论语》
崇尚平均主义在历代农民起义中也可以看出来:
1. 东汉末黄巾起义军提出了“太平”的口号,太平,即非常公平。 2. 唐末黄巢起义,他自称“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打出了“平均”的旗帜。 3. 北宋王小波起义以“均贫富”为理想;南宋钟相、杨么起义以“等贵贱、 均 贫富”为理想。 4. 元末农民起义以“杀尽不平方太平”为旗帜; 5. 明末李自成要“均田”。 6. 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则有“四有二无”的社会理想。
(一) 直觉思维是直观与体悟的统一
中国传统的直觉思维是在直观和体悟的基础上把握事物 的一种思维方式。直观,就是对事物进行整体的观察所产生 的感觉;体悟,就是用心来观察,以过去的经验为积淀,对 事物进行感悟和体验。 “盖天说”—— 西汉杨雄等 “浑天说”—— 东汉张衡
(二)直觉思维是一种特殊的顿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天下大同
大同 : 儒家在《礼记· 礼运》中提出的一种理想社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 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 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 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 礼运》 近代康有为《大同书》也提出“人人相亲,人人平等, 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二、以伦理道德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纽带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 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 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 子》
董仲舒为了与“五行”相配,在孟子已有的“仁”、“义”、 “礼”、“智”四德的基础上,又加上了一个“信”字,从而构 成了“五常之道”。
“物壮则老”、“否极泰来”。—— 《老子· 五十七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五十八章》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易经》 “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 《天论》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周敦颐《太极图 说》 天地之化日新,“静”也是“动之静”。 ——王夫之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
韩非曾提出“三纲”思想,即“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 认为“此天下之道也”。
三、物质与精神关系中的重义轻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 —— 《论语·里仁》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
“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
第三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
第一节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就是考虑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
一、 辩 证 思 维
二、 直 觉 思 维 三、 中 和 思 维
一、 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就是讲一分为二;运动与发展,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对立统 一,质量互变;反对绝对化,孤立与静止的看问题······。 五行相生相克:“水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老子· 二章》
二、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形式。它是指思维主体, 也就是人通过对思维对象的直观认识,以非逻辑、非理性的 形式,试图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 直觉思维没有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它直接得出结论, 主体不能明确地意识它的进程,不能用语言把该过程和得出 该结论的原因清楚地表述出来。 直觉思维具有综合性、直接性、跳跃性、快速性等特点。
“顿悟”本是佛教名词,与“渐悟”相对。 从佛教含义来看,“顿悟”是指无须经过繁琐仪式和 长期修炼,即可豁然觉悟,把握佛教“真理”。这种思维活 动的过程和结果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有赖于个人自己 体悟。
三、 中和思维
(一)中和思维集中体现于“中庸之道”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诗经·八佾》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
(二)艺术创作的中和之美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一、 以修、齐、治、平为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
二、 以伦理道德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纽带
三、 质与精神关系中的重义轻利 四、 崇古倾向和平均主义
四、崇古倾向和平均主义
日本学者中村元在他的《比较思想论》一书中认为: “中国人一般都重视过去的事情,有一种尚古主义的保守性, 数千年来延续着同一种思想方法。他们的学问是传承性的, 自由思想也不够发展。”
损有余而补不足。 ——老子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论语·季氏》 继老子、孔子之后,董仲舒看到当时土地兼并严重,以 至于“富者田连阡陌,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严酷现实,他 也力主“调均”、“限民名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