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性文本彭华《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阅读练习及答案
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0届高三下第一次月考 语文(含答案)

语文试题
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所谓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整体思维方式将整个世界 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构成整个世界的一切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并且每一个事物又 是一个小的整体,除了它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之外,其内部也呈现出多 种因素、多种部件的普遍联系。西人所说的“关联思维”、“关联宇宙论”、“有机宇宙哲学”或“有 机主义宇宙观”,今人所说的“系统思维”,实际上就是“整体思维”。
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 《周易》整体思维观念立论的基本依据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合 理指导人之所作所为。在《周易》看来,人与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因此,人应当随顺天地 之道而为。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3·
个城市 8000 多个小区,累计有 200 多万人在平台下单“卖垃圾”。 (摘编自 2019 年 7 月 9 日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微信公众号)
材料四: 我国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在多年的探索中,我们参考了发达国家已有的经验, 如今也摸索出了一些有我们自己特色的垃圾分类方式。 而所谓特色,与各个国家的垃圾特性、产生量等息息相关。其一,由于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的不 同,我国所谓的湿垃圾/厨余垃圾是与国际上不一样的。其二,从我们垃圾产生量来看,由于我国人 口规模远大于这些国家,因此,单位面积垃圾产生量也非常大。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以前没有意识到的一些垃圾产生得非常快,其中一个典型就是由外 卖、快递等产业产生的包装垃圾。种种情况决定了我们现在制定的垃圾分类方式,不能完全模仿发 达国家做法,更不能模仿日本分得那么细的做法。 从分类角度来说,也应批判性地去看待日本模式。日本是抓小放大,抓了 20%.分得特别细。这是 由其国情决定,或者说也与其后端价值链有关,因为人力比较贵,后端的回收产业没那么发达,它 需要前端分得特别细。 模式都是人为弄出来的,日本这么做,是由历史原因、国民素质、家庭模式等多种原因决定的, 并不适合我们。垃圾分类的正确模式是,后端已有的技术、设备、处理设施需要什么样的垃圾,决 定了我们前端分到什么程度。 (摘自《别管日本模式、德国模式,垃圾分类该有中国模式》,《新京报》2019 年 07 月 18 日) 4.下列属于“垃圾分选”的一项是 ______ A.将生物可降解的厨余垃圾进行填埋。 B.将生活污水经过化学处理后再饮用。 C.把废弃纸箱与过期报纸卖给收购者。 D.用有害垃圾废旧电池提炼锰铁合金。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依据目前的技术条件而言,相对于垃圾分类,垃圾分选的要求更高。 B.约一半的上海市民能够在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将有害垃圾单独分出。 C.互联网技术不仅使垃圾分类查询更便捷,还使垃圾回收方式更多样。 D.垃圾分类既要借鉴发达国家已有的经验,也应该有中国特色的模式。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教育局2023年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教育局2023年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网络文学领域,现实题材作品越来越多,正取代玄幻题材成为网络文学的主流。
网络文学积极关注现实,打破了网络文学模式化、同质化的创作局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文学作品内容具有丰富性与多样化的特点,多种职业背景的创作者从他们熟悉的行业入手,聚焦时代变革与社会现实,为读者讲述不同行业人物的精彩人生,以现实主义精神建构网络文学的“时代感”和“现实感”,使网络文学更接地气,更具时代价值。
一些网络文学作品积极反映时代发展风貌与历程。
这些作品以人物个体经历为线索,以小见大,从不同行业入手,描绘了一幅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社会画卷。
比如,《大江东去》以农民企业家、个体户、国企厂长等人物为中心,聚焦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呈现出一个立体、全面、鲜活的中国形象;《中国铁路人》以铁路工作人员为切入点,书写了中国铁路事业壮阔的发展历程;《他从暖风来》将男女主人公的人生际遇与“一带一路”倡议紧密结合;《造车》以个人成长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崛起历程;《大山里的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聚焦城乡、山村建设,讲述了青年一代支教山区、助力脱贫攻坚的故事。
这些作品描绘了奋战在一线和基层的祖国建设者群像,展现了“中国追梦人”的职业素养、人生信仰与精神风貌,书写了新时代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改革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大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大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能动的、创造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外在显现。
一方面,思维方式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意识和实践行为,因而必然影响着文化的创造,另一方面,文化作为人们自觉创造的产物,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获得了自身生命的同时,又必然反过来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存在与发展,也影响一个民族的文化再创造。
因此,从辩证的观点来看,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
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它的精华与糟粕,都与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有关。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也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
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学者们对传统思维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但我们认为,它主要包括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中和思维三种思维方式。
从思维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中国,还是希腊,辩证思维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都已经自觉的用朴素的辩证思维来认识世界。
在中国,古代的《易经》、老子、孔子、庄子和荀子,也都变现出较深刻的辩证思维。
直觉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形式。
它是指思维主体通过对思维对象的直观认识,以非逻辑、非理性的形式,试图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
从思维发展史来看,中国传统的直觉思维是在直观与体悟的基础上把握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
直观即对事物进行整体的观照所产生的感觉;体悟则是以心观物,以过去的惊艳为积淀,对事物进行感悟和体验。
因此,直觉思维既有直观性,又有体悟性,是直观与体悟的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也表现在思维方式上,中和思维既反映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共性,又集中表现了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特殊性。
所谓中和思维,是指传统文化中认识和解决问题所采取的不偏不倚、执中适度的思维方式。
从思维科学和哲学的角度来看,中和思维是古代朴素辩证思维的一种特殊体现,也是古人对哲学中介的思考。
辩证思维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事物的发展变化。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

中国传统思维⽅式的特征中国传统思维⽅式的特征当⼀个地⽅或民族的思维⽅式经过代代流传⽽基本稳定下来成为习惯,并具有⾃⼰独特的形式,地⽅或民族的传统思维⽅式便形成了。
西⽅近代的地理⼤发现,和随之⽽来的殖民征服,特别是1840年开始的中国的殖民化,使越来越多的中国⼈在中华⽂明之外,看到了⼀种全新的⽂化——西⽅⽂化。
西⽅⼈的服饰、饮⾷、习俗⽆⼀样同于中华,中西⽂化的分裂,不同⽂化的异质逐渐成为了⼀种公认。
东西⽅在哲学思想源流上各⾃有不同的来源。
东⽅体系(特别是中国)深受儒家、道家等传统⽂化的熏陶,历史悠久丰富,较注重情感的变化,因此东⽅诸民族观察事物有时是凭直觉、⾮理性、综合的,他们注重情感诉求。
相对⽽⾔,西⽅的逻辑学承袭⾃苏格拉底以来的“三段论法”,因此西⽅的思维⽅式倾向理性主义、善⽤逻辑、推理的思考,他们习惯有系统、有秩序地掌握事物的性质。
因此,东⽅的思维⽅式通常特点是精神的、感性的、内向的、综合的、主观的;⽽西⽅的思维⽅式通常特点是物质的、理性的、外向的、分析的、客观的。
西⽅是分析式思维的传统,中国是直觉思维的传统。
什么是分析思维呢?整体分解为部分或者不同情况来事物。
⽤逻辑分析的⽅法为进⾏研究。
⽤三断论的⽅法。
讲求⼤前提⼩前提,还有前项后项等。
论证时还要不犯逻辑错误。
什么是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就是采取⼀种直觉的⽅式,多从整体上来待事物,停留在描述的层⾯。
可以这样说,中国⼈在实践理论⽅⾯,直觉是中国⼈最常⽤的思维⽅式。
⽽直觉是经验的产物,但不⼀定是逻辑的结果。
⽽西⽅呢?对于规律的总结,理论之于实践,是西⽅惯有的思维⽅式。
正是这种差异性,使中国⼈极具创造⼒,却没有西⽅的推⼴性应⽤。
故⽽有⼈感叹:中国有改变欧洲及⾄现代世界的四⼤“技术发明”,但没有能说明其原理和⽤途的理论科学。
例如,在⾷物的调味上,中国靠直觉和经验放调味料。
⽽西⽅就会认真地写下多少分量的⾷物要放多少调味料。
西⽅式的思维多告诉我们事情的来龙去脉,中国思维则告诉我们如何接受。
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

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由于其所处的地域、环境、生活、经历,以及历史文化的不同,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特性,进而影响并形成该民族的思维个性及思维特征。
所谓思维,是运用分析、判断、抽象、概括等形式认知事物的形式或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联系。
《易经》是中华民族思维的源泉,它的思维程式、认知方式、像数模式、悟性蕴涵,造就了中国人的思维特质,奠定了中华民族思维个性的基石,1、形象思维。
《易经》的表象,即“阴阳太极图”、“河图、洛书”、“八卦”、“64卦”,就是一个个“形象思维模型”。
象形性是形象思维最基本的特征。
形象思维所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形象,思维形式是意象、直感、想像等象形性的观念,其所表达的工具和手段是能为感官所感知的图形、图像、图式和象形性的符号。
形象思维具有生动、直观和整体性的特点。
——“阴阳太极图”、“河图、洛书”、“八卦图”、“64卦图”,以其独特的形象思维方式,为中华民族认识宇宙万事万物的运动发展规律及其社会人生等,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理论根据。
而64卦绝大部分的爻辞,也都是采用类比、比喻等形象性手段,形象、直观、鲜明。
所以,“阴阳太极图”、“河图、洛书”、“八卦图”、“64卦图”,从内到外,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了形象思维的方法特征,并结合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达到了极为纯熟的思维程度,开创了人类社会形象思维的先河,更成为中华民族形象思维的重要文化基因。
——受《易经》的影响,中华民族认知事物的方式极少不打上形象思维的烙印。
从自然万物到社会人生,从天道、地道、人道,到极富形象和哲理的“天人合一”、“和谐社会”等。
再如,事例教育,典型引导,榜样的力量,表率的作用,楷模的感召,礼节礼仪,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等等,中华民族就是一个重“形象”的民族。
——中华文化就是极具美感和智慧的“形象”文化。
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

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作者:彭华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17年第03期〔摘要〕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有三大特征,即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
整体思维注重整体统一、“天人合一”“天人和谐”追求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
“辩证思维”重视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以追求和谐协调、统一为目的。
“直觉思维”是相对于“逻辑思维”而言的,是人类认识的基本形式之一。
在中国古代,道家、佛教以及儒家都特别重视直觉思维,三大思维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对科学技术的影响尤其深重。
中国之所以没有能自行步入“近代科学”的殿堂,部分原因可以追溯于中国思维。
〔关键词〕中国传统思维;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7)03-0126-08回溯人类的历史与文化,我们可以发现:在全球化、一体化来临之前,全世界的主要民族,其文化发展的历程都走过了一条大致相同的道路,即由“原始思维”而进入“近代思维”,由“形象思维”而进入“抽象思维”,由“前科学”而进入“科学”,由“野蛮”而进入“文明”,由“巫术”而进入“宗教”,由“宗教”而进入“哲学”。
众所周知,文化的核心是哲学思想。
哲学是时代思想的精华,也是民族文化的精华。
黑格尔(G. W. F. Hegel,1770-1831)指出:一个没有哲学的民族,就像一座神庙里没有神像。
①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断言,“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1〕中华民族是有哲学的民族,中华文化是有理论思维的文化。
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华文化在哲学思辨层面、理论思维领域的建树颇为丰硕,而原其大端与指归,则可以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三者为代表。
清人云:“自六经以外,立说者皆子书也。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就有很多人不是很了解吧。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一、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
辨证思维模式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 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观点、规律完全适用于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联系、发展的观点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
辩证思维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辩证思维深深地渗透到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影响社会的发展进步; 决定传统文化的发展走向; 影响古代的军事理论和战争决策; 影响传统的中医理论; 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民族智慧的开发、文化的健康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形式,指的是思维主体通过对思维对象的直观认识,以非逻辑、非理性的形式,试图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
? 直觉思维既有直观性,又有体悟性,是直观与体悟的统一。
直觉思维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影响着中国人对宇宙人生的把握? 影响着中国古代的审美艺术? 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化对“顿悟”的重视? 需要注意的是:1.传统的直觉思维不同于今天所说的直觉思维 2.直觉思维表面看来是非理性的,实质上蕴含、积淀着理性三、中和思维 ? 中和思维:指传统文化中认识和解决问题所采取的不偏不倚、执中适度的思维方法。
? 中和思维起源于人们对“执中”“尚中”的认识? 中和思维将“中庸”看作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中和思维被普遍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艺术创造中强调“中和之美”就是一种具体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沿革中华传统文化即是先秦时期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关于对人、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追求,----即"仁义礼智信"。
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

“天人合一”思想既是一种宇宙观或世界观,又是一种伦理道德观(生态伦理),代表着一种人生追求、一种精神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人合一”、“天人和谐”为根本特点的整体思维观念和思维方法,对于保持人类的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的协调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辩 证 思 维
中国古人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万事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所有对立的两方面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万事万物既相互对立而又趋于统一。这都是合乎辩证法的重要思想。其中,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思想堪称中国辩证思维的主流。
《周易》所讲的“八卦”以及两卦相叠而为六十四卦的学说,就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矛盾对立来说明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周易》经文所说的“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周易-泰》九三爻辞),所强调的即是“平”与“陂”“往”与“复”的对立统一。对于《周易》的辩证思维,郭沫若(1892~1978)给予了高度评价,“《易》的出发点原是一种辩证观,“从《易》的纯粹的思想上来说,它之强调着变化而透辟地采取着辩证的思维方式,在中国的思想史上的确是一大进步”。见诸《系辞上》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一语,既是《易传》辩证思维的核心命题,更是彪炳青史的千古绝唱。朱伯昆(1923~2007)极度褒扬“一阴一阳之谓道”命题,它“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哲学中两点论的代表”,“是对先秦以来辩证思维发展的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
整体思维方式将整个世界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构成整个世界的一切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并且每一个事物又是一个小的整体,除了它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之外,其内部也呈现出多种因素、多种部件的普遍联系。
西人所说的“关联思维”、“关联宇宙论”、“有机宇宙哲学”或“有机主义宇宙观”,今人所说的“系统思维”,实际上就是“整体思维”。
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整体思维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
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华传统医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
《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体思维观念立论的基本依据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合理指导人之所作所为。
在《周易》看来,人与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因此,人应当随顺天地之道而为。
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东周以降,道家的列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张载等不但合理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
道家认为,天、人同类而合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董仲舒对天、人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证和明确的表述,明确指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即天人本来合一,故“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至宋代之时,张载正式将“天人合一”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明确提了出来,“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
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张载在《正蒙·乾称篇》中提出了宝贵的“民胞物与”思想,为合乎德性的实践行为提供了一种观念阐释,将儒家的天人观、物我观、知行观提升至新的境界和层次。
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传统医学,亦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观念为立论的理论依据,并且将这一整体思维观念具体化、实践化。
中国医学理论将人体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人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及各个组成要素之间既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割裂的,又是互相制约的、互为作用的。
并且,“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因此人之保健养生等都应合乎天地之道、日月之行。
在临床治疗中,中医反对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强调整体而观、全面诊断、辩证论治,亦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治病必求于本”。
进而言之,中医学不仅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是一个统一体,亦即人体-自然-社会是统一的有机整体。
“天人合一”思想既是一种宇宙观或世界观,又是一种伦理道德观(生态伦理),代表着一种人生追求、一种精神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人合一”“天人和谐”为根本特点的整体思维观念和思维方法,对于保持人类的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的协调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彭华《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整体思维是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它认为世上万事万物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B.“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最早是宋代学者张载提出的。
C.“民胞物与”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它提升了整体思维的境界和层次。
D.中华传统医学以儒家思想为理论依据,在临床上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论述“整体思维”的重要概念,为论证中国传统思维的特征做准备。
B.第四段引述儒道两家的代表性观点,论证了他们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
C.文章不仅论证了中国传统整体思维与西方的渊源关系,也论述了其现代价值。
D.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论证了中国传统思维中的“整体思维”的表现与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周易》到儒道两家诸子,虽然在“天人合一”之理的表述上有差异,但在思维观念上是一以贯之的。
B.我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五育”并举教育体系的实践,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特征中整体思维的理念。
C.根据中华传统医学理论,人体与天地相互影响,因而医生可以选择从自然或社会的角度诊断并治疗疾病。
D.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思维中的“整体思维”,有助于保持人类的生态平衡,也可使社会发展更加协调稳定。
1.A
2.C
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