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莉小说中的武汉书写[论文]
池莉小说词语的汉味特征

咸
宁
学 院
学 报
Vo . 0, . 1 3 No 2 Fe 2 0 b. 01
J u n lo a n n o r a fXi n i ̄Unv ri ie st y
文章编 号 :0 6—54 (0 0 0 05 0 10 32 2 1 )2— 00~ 3
中 图分 类 号 : 0 H3 文献标识码 : A
池莉是一个颇受武汉城市圈市 民欢迎的作家。池莉 的 受欢迎 , 主要是 因为她 的小说 。池莉小说 的深入人心 , 至少 有两个重要的原 因: 一是小说 内容关 注草根 阶层 当下的生 存状况 , 特别是通过平 凡 、 碎 日常生活 的描写 , 琐 解读 市 民
西安 叫“ 疯狂 老鼠” 武汉 叫“ , 麻木 ” 。为什 么把运客 的人 力
论文语 料选 自《 烦恼人生》 《 、 不谈爱情》 《 阳出世》 、太 、 《 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等小说 。 池莉 小 说 词语 的 “ 昧 ” 征 , 要 体 现 在 基 本 词 汉 特 主 ( ) 詈辞两个方面。 语 、
( 太 阳出世》 《 )
() 2 女人们说 : 猫子 真是个 好男 将 哦 , 体贴 人又 勤 “ 又 快, 又不赌 不嫖。 ” ( 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 )
() 3 许师傅说 : 是的 么 , 猫 子这 忠厚 的男 伢现 在 哪 “ 像
里去找?现在的女伢们 时兴 找洋 毛子 , 洋毛 子会给他 丈人 炒苦瓜吃么 , 燕华要是不跟猫 子 , 我捶断她的腿 。 ”
话语 的原 生态, 池莉不得 不在 小说 中高频率运用方言词语 。于是 , 池莉 小说 的武汉方言词汇 , 为研 究武汉方 言、 武 汉地方文化保 留了重要 的第一手 资料 。这样 , 池莉小说 的武汉方 言词语 的 高频 率运 用除 了具有 刻 画人 物形 象的
池莉小说真实地标书写的影响

世》 中赵 胜天迎 亲路 线为从 中 央 农 民运 动 讲 习所 旧 址 出发 ,上 解 放路 , 经 由彭 刘 杨 路 到 达 阅 马 场 , 再 转 入 首 义 路 回 到 解 放 路 。 读 者 跟 随 小 说 情 节 走 完 这 一 趟 迎 亲 之 路, 仿佛重走 了一遍革命之路 。还 有《 你 以为 你是 谁 》 中, 一 片简 易 的 工 人 宿 舍 凝 聚 着 从 新 中 国 成 立 到 九 十 年代 工 人 阶 级 生 活 的变 迁 , 向读 者 展 现 了一 幅 具 有 生 活 气 息 的 图 画 ,折 射 出 改 革 开 放 后 城 市 各 阶层 人 民生 活 的 变化 。
座 清朝光绪 年间英 国人主持 修建
的水 塔 。花 楼 街 是 旧 时汉 口中心 ,
曾是 充 满 脂 粉 气 息 的风 月 之 所
《 不谈爱 情》 中的吉玲 出生于 此, “ 武汉人 谁都知 道汉 口有 条花 楼街, 从 前它 曾粉 香脂浓 , 莺 歌燕 舞, 是汉 口繁华的标志 。如今朱栏 已旧 , 红 颜 已老 , 那 瓦 房 之 间 深 深 的 小 巷 里 到 处 生 长 着 青 苔 。 无 论 春 夏秋冬 , 晴天雨 天 , 花 楼 街 始 终 弥 漫着一 种破落气 氛 ,流露 出一 种 不知羞耻 的风骚劲儿 。” Ⅲ 本 小 说 围绕生长 于斯 的吉玲与知 识分
澜 壮 阔 的 长 江 上 ,听 着 自己 的 小 说 被传颂 ,看着几 百人 向你扬起 真诚 的笑脸 , 太好 了!” 真实地名 与 贴 近 现 实 的 故 事 情 节 ,更 有 代 入感 , 引发读者 共鸣 , 拉近 了大众 与 文 艺 的关 联 。 4 . 风 土 人 情 类 这 类 地 名 中 蕴 藏 着 人 们 的 价 值 观念 , 多 有吉 祥 、 安 宁寓 意 , 如 吉 庆街 、 永 康 里 等 。吉 庆街 是 武 汉 饮食 文 化 的代 表 , 《 生 活 秀 》 向读
浅谈池莉小说与武汉城市形象建构

池莉 的市 民化写作 之所 以深入 人 心
与她个人成长 经历 密切 相关 。 她高 中毕业 后 做过知青 、 返 城后 学医 当了医生 , 后 又
具备老武汉 的浪漫 和气 息; 汉 阳之前 以工
业 为主 , 现在为武 汉重点 开发 区域 。 武汉
池莉在她 的文学作 品中塑造 了武汉形 象 , 但它又不是刻板反 映, 有作家 自身对城市
次。 因为它存在 固定 的消费人群 , 无 法彻 吃着小炒 , 听着 小曲或者 萨克斯 , 餐 桌下
庆街大排档就是这样充满生活 的气息 , 吸
的姿态 去对 待普 通市 民所 面 临的艰辛 生 算作武 汉的地域特色 , 小说表现得淋 漓尽 底 地取消它 。 一 到晚上 , 南来 北往 的客人 致。 如文 中表现 出来 的就是邻里 之间的茶
【 关键词 】 池莉小说 市民形 象 饮食俗语
武汉 九省通衢 , 交通便利 , 独特 的地 理位置使其有南来北往 的旅客 , 也使 武汉 人 的性 格糅杂 了各地 特色变 得多元 和包
以池莉 为代表 的汉 味小说 中表 现 出 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本土市 民生活 , 大受读
印象 深刻 。 可能也 是 因为 , 池莉作 为武汉 人 ,对这座城市有最本 真的体会 和感受。
者欢迎 。 她在 小说 中对武汉这所城市深层 本文从小说 中对市 民形 象的刻画 、 饮食俗 刻画 , 《 烦 恼人生 》、 《 太 阳出世 》、 《 不谈 语 、 街道建 筑这几个 方 面 , 来 浅谈 池莉小 爱情 》 三部 曲奠定 了她 在汉味小说 的地 说对武汉城市形象构建的影响。
不断发展 中 , 强 化主 人公情感 表达 , 烘 托
主人公人 物形 象。 对 比之下 , 《 歼十 出击 》
从武汉的角度解读池莉

从武汉的角度解读池莉摘要:池莉作为"新写实主义"的领军人物以直面人生烦恼的勇气和冷峻的叙事角度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进行了仿真描摹;启发读者思考生存的困境、体验人生的价值。
当今学术界评论池莉的作品多从"观照人类主题生命的本真态度"、"还原生活的原生态"等角度进行分析、评论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
然而本文试图从地域文化对作家风格的形成与对作品的影响为切入点,从而凸现具有独特文化背景的武汉在池莉小说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武汉独特的文化氛围对池莉小说创作及她风格的影响。
关键词:武汉生活化影响"长久以来,城市多是小说故事的发生地。
因而,小说可能包含了对城市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不仅把它当作描述城市生活的资料而忽略它的启发性,城市不仅是故事发生的场地,对城市景观的描述同样表达了对社会和生活的认识。
"①独特的地域文化总会给作家的创作打上地域的烙印,使他们的作品蒙上地域色彩。
然而某些特殊的文华符号在作品中是必不可少的,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地球的中央部有个武汉,在中国的中央部便是我们居住的城市武汉"②武汉作为华中地区第一大城市被长江和汉江分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
由于广阔的面积和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故有"大武汉"之称,然而当你亲身感受武汉确会发现中国很难再有一座大城市有武汉这般的生活气息。
白天每一条街道似乎都很忙碌,有着明确的使命,但当夜幕降临整个武汉倾巢出动,在城市的个个角落都是乘凉、散步的人们。
然而这一刻才是真正的武汉,白天忙碌的城市只不过是它表面的浮华。
武汉人喜欢热闹、热爱吵架、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些性格特点都是在武汉独特的生活气息下无微不至的关照下逐渐形成的。
作为武汉标志的汉正街、户部巷、江汉路淋漓尽致的体现了武汉的独特韵味以及武汉人固有的对生活的理解。
武汉的餐饮业总有些过分的红火,有人曾说"民以食为天"是对武汉人生活的最佳描述。
老武汉的记忆:池莉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莫名地迷恋上池莉。
大一时候老师便说,如果你要了解武汉人,那么去看池莉的小说吧。
我当时没有放在心上,心中暗笑区区小说安能把武汉人说个透彻,谈个明白。
可是,当我在图书馆看了池莉撰文的《老武汉:永远的浪漫》,里面发黄的老照片,吉庆街,花鼓楼,那些老武汉的记忆在她的笔下似乎活了起来。
怀旧的人,是对生活含情脉脉的人,她可以把这座城市的底蕴显露无遗。
于是,我便拾起她的小说,我想知道武汉人眼中的武汉究竟是什么样子。
池莉的小说似乎有一种魔力,吸引着我一发不可收拾地读了个遍。
我离池莉近了,我离老武汉近了。
从《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开始,最简单的故事,最真实的老武汉人。
猫子的善良幽默,燕华的直率性格,两人的爱情就在家长和街坊见证下生根发芽,开花,岁月静好。
酷暑的夜晚,密密麻麻的竹床,大蒲扇,或是低语或是喧闹,简单生活也有那么一些乐趣。
这也是许多老武汉人记忆犹新的画面吧。
尔后是“印家厚”的《烦恼人生》,有点妩媚、有点残酷的《生活秀》,疯狂而又有淡淡哀伤的《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极具戏剧性的《不谈爱情》。
池莉在小说中一直描绘平凡人的生命历程,她把小市民的精神世界解剖地淋漓尽致。
此时,我忍不住想起了毕淑敏,她们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她们都是医生,只是在那个狂热的年代毕淑敏去了天寒地冻的新疆,池莉下乡去做,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或许正是如此,有了这样两位女作家,一样的姹紫嫣红。
那年,池莉追随着狂热的社会浪潮当知青去了。
她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我的生命,我的青春,我的微笑,我的梦呓,只为你燃烧,文学!”。
“只为你燃烧”,多好啊,耀眼的青春只为文学燃烧。
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大多是狂热的,被一面面红旗迷了双眼,被一句句“打倒”的口号蛊惑了大脑。
此时,倘若如池莉这般,心中有一股信念,或许是好的,不至于狂妄地去消灭一切一切,否认一切价值。
后来,知青浪潮退去,许多知青带着伤痕离开土地,回到城市中。
池莉也返城了,进了医学院,最终她抵不过文字的诱惑,辗转去中文系读书。
论池莉的市民小说

论池莉的市民小说池莉是一位深受普通读者喜欢的小说家。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凭借表现普通市民的繁琐日常生活的作品——《烦恼人生》登上文坛之后,20多年来,她辛勤耕耘,不断有新的作品奉献给读者。
她的小说,影响最大,较为成功的作品多是表现世俗人生的市民小说,而她的“人生诗意”阶段的小说创作以及后来尝试的一些新历史小说的创作则影响不大,在评论界和读者圈的反应也并不算很好。
基于此,本论文将写作的重点放在研究她的市民小说上面。
本论文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研究池莉的市民小说:一、池莉市民小说的叙事策略;二、池莉市民小说的价值取向及其反思;三、池莉市民小说独特性的成因;四、与其他作家的市民小说的比较。
论文第一章,论述池莉市民小说的叙事策略。
池莉市民小说的叙事策略主要是由市民形象、市民故事、语言风格和武汉地域特色四个部分共同组成。
她的市民小说中的市民形象主要由武汉三镇的普通市民、面对社会转型变得无所适从的市民化的知识分子和由时代大潮造就的市民英雄组成;她的市民小说的语言风格主要由适应大众的语言风格和市民化的行文方式共同成就;武汉地域特色,本论文试从“九头鸟”性格、武汉俚语的大量运用和武汉的民俗风物三个方面来展现。
论文第二章,池莉市民小说的价值取向及其反思。
池莉在市民小说中主要传达了“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的生存态度和“不谈爱情”的婚恋态度。
普通市民社会奉行“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的生存态度的原因是通过描写市民社会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矛盾和两代人生活观念的矛盾展现出来的。
“不谈爱情”的婚恋态度则是通过分析具体的文本所揭示的生存境况,我们不难理解其原因。
在本章的第三部分,对池莉市民小说的价值取向做出反思。
论文第三章,池莉市民小说的独特性成因。
每一个作家的创作都要受到时代因素和自身经历的影响,池莉的市民小说也不例外,也正是时代因素和自身因素形成了她的市民小说的独特性。
在探讨自身因素对池莉市民小说独特性的影响时,本论文试图从个人经历和女性意识两个方面讨论。
池莉笔下的武汉书写

池莉笔下的武汉书写作者:吴宏博来源:《科学与财富》2011年第10期[摘要] 文学与城市的亲密关系,使得文学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记忆了城市的历史变迁,这在池莉笔下的“武汉书写”中,武汉分别以“世俗”“开放”“兼容并蓄”的形象呈现出来。
通过这些形象的建构,来表达作家对于“城与人、物与人、人与人”的关系的思考与认识,以及对于武汉这座城市过去的记忆与将来的想象。
[关键词] 池莉城市文学武汉世俗开放兼容并蓄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文学也呈现出蔚然大观的景象。
尤其是以北京、上海、武汉、广州,这些曾经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大城市为主,其中像王安忆等则主要描写的是上海的景象,池莉,方方则主要将笔墨对准了武汉。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是一个城市的活化石,通过这些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城市不同时期的形象与表情。
女作家池莉的文学创作反映了像她一样生活在武汉的人群的生存状态,更主要的是从文字中折射出武汉的历史变迁。
诚然,作家在这之中也有一个叙事角度的转变,从最初的以小市民的心态来观察武汉的市民阶层,到之后的更主要的是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角度来关注这个转型中的武汉。
在她的“武汉书写”中,既有对武汉这座城市外在空间的书写,也有对武汉人的书写,两者是密切相关的。
她的文学创作也比较全面地探讨了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在不同的时期的人生烦恼等内容,我们可以据此将她笔下的“武汉书写”分为:世俗的武汉,开放的武汉,兼容并蓄的武汉。
一、世俗的武汉武汉是世俗的,首先表现在这座城市的外在,既不像北京作为古都,自有它的威严;也不是上海,有它的十里洋场。
武汉较为特殊的地形条件使得轮渡成为那个年代的人们的一个记忆很深刻的物象,如池莉在《烦恼人生》中这样写道:八点的班,印家厚必须赶上六点五十的那般轮渡才不会迟到。
如果说到武汉,还有一点就不得不说到:那就是武汉的气候。
在《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中:猫子把一只温度计爆炸当做新闻,而夏天的“竹凉阵”更是武汉晚上的一段风景。
同一风景下的冰与火交织--池莉、方方“汉味”书写浅析

120现代交际·2019年9期作者简介:庄志莹,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文学。
同一风景下的冰与火交织——池莉、方方“汉味”书写浅析庄志莹(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东 广州 511400)摘要:汉派文学以武汉为中心,是中国当代文学流派体系和作家地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池莉、方方均为该派的代表作家。
“汉味”是她们写作的重要特色。
同为新写实主义作家,池莉和方方在写作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
但同中有不同,探寻两人书写上的异同点,更有助于全面、深入地对两位作家的作品进行解读。
本文选取池莉《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不谈爱情》《致无尽岁月》与方方的《万箭穿心》《出门寻死》《中北路空无一人》等为语料进行分析。
关键词:池莉 方方 汉味书写 当代文学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9-0120-02作家的作品里凝聚着作家的灵魂血肉,而这灵魂血肉上又深深烙印着故乡对他们的赏赐。
池莉也说:“一个作家如果能够与她写作的城市互为彼此,那么对于这个作家,还有更大的奖赏吗?”一座城或一个乡村对一个人写作文字的影响是显而易见又暗藏深远的,这种影响如一股源源不断的清流注入写作者的内心,从内心映射到他们的文字上。
说起武汉的作家,池莉和方方则是两个势必会被谈起的代表性人物。
前者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后者虽不在武汉出生,却也在武汉生活了相当长的时间。
她们的创作中紧紧以武汉这座城为圆心,以自己对于城市文化、人物世态的感受与咂摸为直径,无限画圆,不断用自己的思考圈住更辽阔的天地。
尽管两位作家的作品都贯穿着“汉味”的写作风格,但在小说情感表达上仍有诸多不同之处。
总的来说,池莉活泼,感性;方方冷峻、理性。
这些都是我们研究汉味作家值得关注的地方。
一、火:市民写作背后的众生相描绘池莉的汉味归于“真”。
她在《我坦率地说》中说:“我以为我的作品是在写当代的一种不屈不挠的活。
”池莉学医从医共八年的时间,这样的直面生死的经历与体验对她选择走什么样的文学道路有很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池莉小说中的武汉书写
摘要:每个城市有自身独特的迥异于其他城市的风貌和文化,这些独特的文化透过多样逼真的市民生活体现出来,细碎的城市生活正是一座城市精神的反映。
来源于日常生活的优秀文学作品正是了解某座城市生活、认识城市文化的一大便捷途径。
本文以武汉作家池莉上世纪80年代末创作的几部中短篇小说为基础,细致梳理小说中的武汉元素,深入挖掘武汉这座城市的内在活力和地方特色。
关键词:池莉;小说;武汉;书写;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004-02
作家池莉以新写实小说的创作而闻名于世,她的小说创作大多以武汉这座城市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将武汉小市民作为观察描写的对象,用小市民庸常琐碎的世俗生活构建起了她的武汉世界。
其小说的特色就在于创造了武汉市民的典型处境,将写作的重心放在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上,再现了客观社会环境下小市民的百味人生,真实细致地反映武汉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
一、“汉味”方言
池莉小说中的地域特色极为浓郁,这地域特色最鲜明地体现在小说的语言上。
作为一个地道的湖北人,池莉在她小说的语言中加入了大量的方言词汇,真实再现了武汉市民的日常生活。
小说《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开篇即是一段“赤膊男子”到猫子所在的小初
开堂买体温计的对话:
“喂,猫子。
给支体温表。
”
猫子愉快地应声“呃”,去拿体温表。
收费的汉珍找了零钱,说:“谁呀?”
猫子说:“不晓得谁。
”
汉珍说:“不晓得他叫你猫子?”
猫子说:“江汉路一条街人人都晓得我叫猫子。
”
汉珍说:“呦,像蛮大名气一样。
”
猫子说:“我实事求是。
”
在武汉的方言中,“晓得”、“蛮”等都是常见的词汇。
短短八句对话中,四句都带有明显的武汉方言特色,真实还原了武汉市民的对话场景,使小说情节的发展推进都极富地域特色。
在《烦恼人生》当中,印家厚带着儿子跑月票坐轮渡时,厂里的同事们纷纷和印家厚打招呼:“嘿,又轮到你带崽子了。
”“崽子”一词在武汉的方言中就是“孩子、儿子”的意思。
此外,“婊子养的”、“个巴吗”等词汇也是武汉人民的口头禅。
透过小说的语言描写,武汉方言中具有着原始野性自然生命力的词汇得以彰显,方言的运用使得小说的人物极富“汉味”,贴近生活,给读者更亲近的感觉。
小说的细节描写也无处不带出武汉这座城市的语言特色:原始古朴,野性自然。
除了富有武汉特色的词汇外,在池莉的小说中,我们还能发现一些地方的歇后语和民谣。
比如《太阳出世》当中,赵胜天的四嫂劝
慰李小兰的妈妈时,说她的婆婆“拿武汉话说:‘筲箕圈、六点钟——半转;藕灌进了稀泥巴——糊了心眼。
’”幽默形象地将一个重男轻女、糊涂保守的婆婆形象呈现给读者,更简明具象,一语传神。
赵朝阳出生后,夜里经常哭闹,赵胜天听信了邻居老太太的建议,在各处的电线杆子上贴了“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往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大天光”的字条,原始古朴的风俗人情经过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承续不断。
二、“汉味”气候
武汉的酷热天气在《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当中体现的最为明显。
刚从室内拿出室外的最高温度是摄氏42度的体温表“砰”地爆掉,在一些城市中是很难想象的,武汉的高热可想而知。
夏天每日的最高气温会出现在下午的2-3点,而《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中的故事发生在下午四点钟的光景,骑行在马路的男子仍需打“赤膊”,钱币在口袋里都会被汗水浸湿,而当猫子出门递体温表给顾客的瞬间,两人都被晒得“汗滚油流”。
即使是到了傍晚时分,“余晖依然红亮得灼人眼睛。
洒水车响着洒水音乐过来过去,马路上腾起了一片白雾,紧接着干了。
黄昏还没来呢,白天的风就息了。
”下午六点钟的时候,燕华在厨房做菜,“穿了件相当于男式背心的女士背心,下面是花布裤头,整个背部包括裤头的腰全汗湿得贴在身上。
”可见武汉天气之热。
三、“汉味”性格
(一)乐天知足,自得其乐
在池莉的多篇小说中,主人公无不是在与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抗争:印家厚为了分房子、评奖金不断进行思想的斗争;吉玲为了摆脱花楼街低贱的小市民身份,处心积虑为自己谋得如意郎君;猫子、燕华等人采取种种方法对抗武汉热辣的天气……尽管受着来自生
存环境的种种挤压,他们并未被击垮,而是从中找寻着生活的乐趣,为一些微小的幸事雀跃。
“这就是《烦恼人生》中印家厚所身体力行的,少骂娘多做事,让现状在一件一件的事情中得到改善。
”
在《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这样一幅火热武汉的图景中,高温的天气阻挠不了安贫乐道的武汉小市民享受惬意的生活。
在武汉的高热夜晚中,猫子将下午发生的一支体温表在酷热中爆掉的新闻广泛传播。
小小的一件新鲜事被当做特大新闻来爆料,街坊邻里也会为这件事震惊议论,平淡难熬的生活就在这样的一个微小的话题中得到消解,娱乐知足的精神在烦扰庸常的生活中熠熠闪耀,为芜杂庸常的生活注入了活力,给平淡的日常生活增添趣味。
高温天气也阻止不了武汉市民在室外摆起竹床和躺椅,吹着电扇,看着新闻,吃着家常的四菜一汤,相互打趣,夜晚里,幽长的街道两旁,一张张竹床整齐密集地铺展开来,形成武汉市的独特风景,生活好不惬意!池莉曾说:“我是以武汉这种气候暗喻人类的生存环境的。
人类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一天天过日子,日子一天天吞噬着人类的生命。
日子就是时间,在谁也抗拒不了的时间面前,这些人们爱护生命,珍惜生命,保持它相对纯净,保持它本真的喜怒哀乐,谁又不感动呢?”在如此酷热的火炉里,武汉市民不屈不挠地活着,享受
着生活带给他们的酸甜苦辣,不抱怨不沮丧,乐天知足,悠享人生。
(二)精明热辣,圆滑机巧
武汉的小市民们生活在火辣酷热的火炉里,在这闷热凝滞的火炉中练就了一身热辣的武功,拥有着和这座城市的自然环境相吻合的火辣性格,并在与自然环境的对抗当中,习得了一身顺应这座城市的本事——精明圆滑。
《太阳出世》当中的李小兰在结婚当天就语出惊人:“赵胜天!真没想到你是这么一个浑蛋马大哈!”这对赵胜天来讲是个惊人的发现,他没想到之前秀丽优雅的新娘子竟会有如此辛辣的言语,而非乖巧的听话虫,是他低估了吵嚷尖利的武汉风格对人的影响。
而《不谈爱情》中的吉玲,虽然出身在别人眼中低贱的花楼街,但她不为出身所缚,为自己寻觅良缘。
她时时刻刻让自己处在最佳状态,等待机缘。
在钓到庄建非这条知识分子大鱼后,小心收网,循序渐进,一点点勾引魅惑庄建非,处处时时为他人着想,表现出一位温良恭俭的淑女应有的品质,终于擒获夫婿。
又在后来的离婚风波中,有勇有谋,为自己和家人挣得了面子,收获了守望与关爱。
智勇双全的谋略、精明干练的手段展露无遗。
有时候女人们再精明泼辣,也敌不过男人的甜言蜜语、机巧逢源。
在《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当中,泼辣精明的女人们纷纷被猫子的如簧巧舌逢源得心花怒放:定时定点择菜的王老太顺服地吃下猫子递给的仁丹并提醒猫子小心燕华发脾气,同住的女人们在猫子与燕华对话受冷时为猫子解围打气……燕华的父亲也对猫子极为满
意,处处为猫子设想。
猫子在这片老房区里,机灵圆滑地处事,极力地讨好众人,博得所有人的好感,就连挑剔的妇女们也找不出他的毛病。
也许,这就是他所骄傲的“猫子的把握”。
四、结语
在池莉20世纪80年代末期创作的几部小说中,世俗日常生活的书写成为她小说的主题,透过她笔下的武汉市民日常生活的描摹,我们挖掘出了如上的“汉味”方言、“汉味”气候和“汉味”性格等武汉特色的市民文化。
尽管上世纪80年代的武汉市民在社会转型期生活物资相对匮乏,但他们仍以他们火辣彪悍的性格在充满烦恼的人生中自得其乐,机巧逢源,为美好生活左奔右突,乐天知足,显示出一种生存的智慧。
参考文献:
[1]池莉.池莉经典文集—烦恼人生[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10.
[2]“烦恼人生”与”漂泊的码头”——池莉与她的“武汉故事”[j].苏州大学学报.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