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华古籍总目·云南卷》编目中的一些思考
古文献学讲义_

古文献学讲义古文献学讲义 0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5)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 (5)一、关于文献学 (5)二、古代文献与古文献学 (7)1、古人的文献概念 (7)2、古文献的种类 (7)(1)古籍 (7)(2)甲骨金文 (9)(3)简牍帛书 (10)(4)石刻 (10)(5)敦煌吐鲁番文书 (11)(6)明清档案 (11)三、古文献学 (12)第二节古文献学的历史发展 (13)一、先秦秦汉的文献学 (13)1、孔子“修六经” (13)2、刘向刘歆父子的文献整理 (13)3、郑玄整理群经 (14)二、三国至隋唐的文献学 (15)1、四部分类目录的产生与确立 (15)2、校勘之学的进步 (15)3、注释体裁的扩展 (16)4、文献辨伪的初兴 (16)三、宋元明的文献学 (17)1、私家目录的兴起与目录内容的拓展 (17)2、校勘之学的日趋成熟 (17)3、疑古精神的高涨与辨伪之学的精密 (18)4、文献范围的扩展 (18)5、文献辑佚与史料考异学的发展 (18)6、版本学的萌芽 (19)四、清代的文献学 (20)1、文献整理和传统图书分类目录的集大成——《四库全书》与《四库全书总目》203、版本之学的兴盛 (22)4、辨伪的成熟 (22)5、规模空前的辑佚 (23)6、清人在古文献学上的贡献 (24)五、百年来的文献学 (24)1、古文献学理论体系的创立与不断完善 (25)2、古文献领域的扩展 (25)3、辨伪学的的巨大成就 (27)4、校勘学理论的成熟 (29)5、古籍版本学研究的系统化 (29)6、文献注释的新格局 (30)7、古文献的标点和索引 (32)8、古文献的数字化 (33)(1)台湾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 (33)(2)《文渊阁四库全书》及《四部丛刊》电子版 (34)(3)中国基本古籍库 (35)(4)汉籍全文检索系统 (35)(5)国学宝典 (36)(6)一切传世文献电脑化资料库 (36)第三节古文献学与相关学科 (37)一、古文献学的分支学科 (37)1、目录学 (37)2、校勘学 (38)3、版本学 (38)4、辑佚与辨伪 (39)5、注释与索引 (39)二、古文献学的关联学科 (39)1、金石学、简帛(牍)学与敦煌吐鲁番学 (39)2、语言学、古代文学与历史学 (40)3、其他 (40)第二章文献目录 (40)第一节古籍目录 (40)一、《汉书艺文志》的六分法与《四库全书总目》的四分法 (40)2、《四库提要》的分类及其类目简析 (41)(1)经部 (41)(2)史部 (44)(3)子部 (49)(4)集部 (53)二、四部分类法与新分类法 (55)第二节文献目录类型和内容 (56)一、............................................................................................................... 目录类型561、公藏书目 (56)2、私家书目 (57)3、史志目录 (57)二、目录的内容 (58)1、篇目和书目 (58)2、书名 (58)3、卷(篇)数 (59)4、著(撰、作)者 (59)5、版本 (59)第三章文献校勘 (60)第一节古籍的错误 (60)一、古籍的致误 (60)二、古籍的错误类型 (61)1、误(讹) (61)(1)形近而误 (61)(2)字形的其他错误 (61)(3)音同音近而误 (62)(4)误改而误 (62)2、衍 (63)(1)形似而衍 (63)(2)因字义同而衍 (63)(3)因不明文义而衍 (63)(4)注文误入正文而衍 (64)(5)因误据他书而衍 (64)3、脱 (64)(1)因原书缺损而脱 (64)(2)因重文而脱 (64)(3)因上下文而脱 (64)(4)正文误入注文而脱 (64)(5)因误删文字而脱 (64)4、倒 (65)(1)因上下字句关联而倒 (65)(2)因错简错叶而倒 (65)(3)因不明词义文义乙正而倒 (65)(4)因误乙正而倒 (65)第二节校勘学的基本方法——校法四例 (66)一、前人的校勘方法与“校法四例”的产生 (66)二、底本与对校本 (66)三、校法四例 (67)1、对校 (67)2、本校 (67)3、他校 (68)4、理校 (70)四、从事校勘的基本要求 (70)第三节校勘记 (71)一、校记的体裁 (72)1、随文 (72)2、卷末 (72)3、篇末 (72)二、校记的撰写 (72)1、校记的内容 (72)2、校记的体例 (72)三、校记的作用 (72)第四章古籍版本 (73)第一节概念术语与工具书 (73)一、几个概念 (73)1、古籍与古籍版本 (73)2、古籍的版本与善本 (73)二、常用术语 (74)2、书册形式 (74)3、版式 (74)三、工具书 (75)第二节版本鉴别 (76)一、版本鉴别的依据 (76)二、唐五代刻本及其鉴别 (77)三、宋(辽、金)刻本及其鉴别 (78)1、宋浙本及其鉴别 (78)2、宋建本及其鉴别 (78)3、宋蜀本及其鉴别 (79)4、辽、金刻本及其鉴别 (80)四、元刻本及其鉴别 (80)1、元浙本及其鉴别 (81)2、元建本及其鉴别 (81)3、元平水本及其鉴别 (82)五、明刻本及其鉴别 (82)1、明前期刻本及其鉴别 (82)2、明中期刻本及其鉴别 (83)3、明后期刻本及其鉴别 (83)4、明建本及其鉴别 (84)六、清刻本及其鉴别 (84)1、清前期刻本及其鉴别 (84)2、清中期刻本及其鉴别 (85)3、清后期刻本及其鉴别 (85)七、活字本及其鉴别 (86)八、伪本及其鉴别 (86)第五章文献辨伪与辑佚 (87)第一节文献辨伪 (87)一、辨伪的必要 (87)二、伪书出现的原因 (89)1、托古传道 (89)2、邀赏牟利 (90)3、争胜嫁祸 (91)三、伪书集中产生的时期 (92)四、伪书的种类 (92)1、全部伪 (92)2、部分伪 (93)3、内容不伪而书名伪或作者伪 (93)4、版本伪 (93)五、辨伪方法 (93)1、前代无著录 (93)2、前代有著录但久佚 (94)3、今本来历不明 (94)4、题某人旧撰不确 (94)5、今本与前人引真书原本不符 (94)6、书中记事在著者身后 (94)7、有部分伪则全书须慎重对待 (95)8、书中记事与事实相反 (95)9、两书矛盾 (95)10、文体及文句 (95)11、社会发展 (96)12、思想渊源 (96)六、伪书的价值及利用 (96)第二节文献辑佚 (97)一、辑佚的意义 (97)二、辑佚方法和要求 (97)1、确定范围 (97)2、明确体例 (98)3、文字校勘 (98)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一、关于文献学“文献”一词,今人的解释已相当宽泛,GB中定义为“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云南史料目录概说pdf电子版下载

云南史料⽬录概说pdf电⼦版下载下载地址:/117277190_d.html作者简介:⽅国瑜,云南⼤学历史系教授,毕⽣致⼒于云南地⽅史料的发掘、搜集、整理、校录、辨析和评说,开创了云南少数民族历史的研究和教学,开拓了中国西南历史地理的研究,被史学界誉为"云南地⽅史和西南民族史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
⽬录:弁⾔畧暑例⼀、分卷及分類⼆、著錄三、概說卷⼀漢晉(西漢⾄南北朝)時期撰述甲、傅記之《史記·西南夷列傳》司⾺遷撰《漠書·西南夷列傳》班固撰《後漠書·西南夷列傳》范曄撰《東觀漠紀》荀悦《漠紀》、袁宏《後漢紀》《西漢會要》、《東漠會要》徐天麟撰《三國志·李恢傳》、《吕凱傳》重撰《三國志》晉、宋、⿑、梁諸書紀傳有關西南事蹟⼄、地理志之《漢書·地理志》西南諸郡《續漢書·郡國志》西南諸郡《晉書·地理志》寧州《宋書·州郡志》寧州《南⿑書·州郡志》寧州洪亮吉補三國、束晉、⼗六國三種《疆域志》《⽔經注》西南諸⽔酈道元撰丙、地⽅史志之屬《哀牢傳》楊終撰諸葛亮作《哀牢國譜》、《西南夷圖譜》《永昌郡傳》《南中⼋郡志》《南中志》魏完撰《華陽國志。
南中志》常璩撰丁、章及之屬《喻巴蜀檄》司⾺相如撰《難蜀⽗⽼書》司⾺相如撰《⽩狼歌詩》漢晉時期有關雲南之⽂章《蜀都賦注》(摘句) 左思撰劉逵注《廣志》(摘專條) 郭義恭撰卷⼆唐宋(隋唐⾄南宋)時期撰述卷三元时期撰述卷四明时期撰述卷五清时期撰述【简录】卷六漢晉(西漢⾄南北朝)时期⽂物卷七唐宋(隋唐⾄南宋)时期⽂物卷⼋元时期⽂物【选录】卷九明时期⽂物【选录】卷⼗清时期⽂物【选录】。
云南史料丛刊(全13卷)pdf电子版下载

云南史料丛刊(全13卷)pdf电⼦版下载本书下载地址:/117277190_d.html⼀、《云南史料丛书》收录史料四百余部。
上起汉代、下迄清代,近⼆千年间。
凡云南古代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交通、民族、风⼟、物产等重要的中⽂⽂献资料,⼒求囊括其中。
⼆、每篇史料分三部分,前为⽅国瑜先⽣对该篇史料的考证,既《概说》;次为所收史料正⽂,再为整理者就史料的版本,价值等问题所写的《后记》。
三、所收的史料基本上按照⽅国瑜先⽣《云南史料⽬录概说》的时间顺序编排,分为汉晋、唐宋、元、明、清五个阶段,各个阶段再按史料体裁归类编排。
四、收⼊《丛刊》的史料,以校点的⽅式进⾏整理,对价值的前⼈所作的注、疏、证、解、索引等均保留原貌,仅改⾏⼩字注为单⾏⼩字注。
五、本书⽂字统⼀使⽤简体化,异体字据1999年版《辞海》径改规范字,不再改正校记,同时考虑到⼈名、地名、书名以及⼀些古籍⽂句,改⽤简化字或选⽤规范字后可能引起误解的,仍保留原来的繁体或异体。
六、由于《云南史料丛刊》份量巨⼤,内容丰富,⽬录繁多,不便翻检,将各卷⽬录按顺序汇总,单独成册,以⽅便读者检索。
《云南史料丛刊》(卷1)⽬录史记·西南夷列传附载:节录《南越尉佗列专》节录《⼤宛列传》节录《货殖列传》节录《平准书》节录《司马相如列传》喻巴蜀檄难蜀⽗⽼书喻巴蜀檄难蜀⽗⽼书汉书·西南夷列传附载:节录《汉书·本纪》《武帝纪》《昭帝纪》《成帝纪》节录《⾷货志》节录《郊祀志》下节录《天⽂志》节录《五⾏志》节录《卫青、霍去病列传》节录《杜周列传》节录《王褒列传》节录《酷吏列传》节录《王莽列传》《汉书·地理志》西南诸郡《续汉书·郡国志》西南诸郡《汉书·地理志》西南诸郡摘录附:《汉书·地理志》载郡国地名后通论摘录《续汉书·郡国志》西南诸郡摘录后汉书·西南夷列传附载:节录《后汉书》诸帝纪光武帝纪显宗孝明帝纪肃宗孝章帝纪孝和、孝殇帝纪孝安帝纪孝顺、孝冲、孝质帝纪孝桓题帝纪孝灵帝纪节录《后汉书》诸列传公孙述列传岑彭列传陈禅列传种暠列传杜乔列传党锢列传刘焉列传循吏列传儒林列传节录《后汉书》诸志天⽂志中五⾏志四百官志五附载:班固《东都赋》摘句附载:节录《东观汉记》明帝纪安帝纪、顺帝纪王⾩传……《云南史料丛刊》(卷2)⽬录《云南史料丛刊》(卷3)⽬录《云南史料丛刊》(卷4)⽬录《云南史料丛刊》(卷5)⽬录《云南史料丛刊》(卷6)⽬录《云南史料丛刊》(卷7)⽬录《云南史料丛刊》(卷8)⽬录《云南史料丛刊》(卷9)⽬录《云南史料丛刊》(卷10)⽬录《云南史料丛刊》(卷11)⽬录《云南史料丛刊》(卷12)⽬录《云南史料丛刊》(卷13)⽬录。
《中国手工纸文库云南卷》(节选)翻译报告

《中国手工纸文库云南卷》(节选)翻译报告本文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翻译项目为《中国手工纸文库云南卷》的第三章内容。
全文包括6个小节,主要是对滇西南地区的耿马傣族白绵纸、勐海傣族白绵纸、勐腊苗族竹纸、澜沧傣族白绵纸、孟连傣族白绵纸、景东白绵纸等手工纸分别从其基础信息及其分布、生产的人文地理环境、历史与传承、生产工艺与技术分析、用途与销售情况、相关民俗与文化事象、保护现状与发展思考等七个方面作了大致介绍。
其中生产工艺与技术分析部分介绍得尤为详细,将滇西南地区手工纸的生产工艺流程展现得淋漓尽致。
该文本的翻译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翻译,是中国外宣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和促进我国文化多样性具有非凡意义。
翻译报告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翻译项目介绍,包括文本选择,项目目的,项目意义以及报告结构。
第二章,文献综述,阐述国内外对非遗翻译的研究现状。
第三章,研究背景,包括理论介绍,文本内容,文本分析。
第四章,翻译过程,即理论联系实践部分,主要包括准备工作,以及在变译理论和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如何解决翻译中遇到的难点,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和方法。
第五章,项目总结,包括翻译心得,经验教训,尚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古籍目录集部源流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学术思想走向

子略中。后来 , 固据《 略》 汉书 ・ 班 七 作《 艺文志》 , 基本沿袭 了《 略》 七 的分类标准 。《 七略》 中诗赋略 所 分的五 个类 目, 映 了先 秦至 西 汉 时 期 我 国文 学 反
应的。经史子集 四部 中的集部如 同四部分类法一
收 稿 日期 :05 1.1 2 0 .12
上诸形式在汉代又得到进一步发展 。但是诗赋略中 著录的所谓诗赋 , 仅仅限于辞赋和乐府诗。楚辞与
赋, 本来 是 两种 不 同的文体 , 汉代 人 习惯 于辞 赋并 但
称, 把楚辞与赋混为一谈 , 诗赋略中著录的屈原作品 名 称就 是 “ 原 赋 ”, “ 乘 赋 ” “ 马相 如 赋 ” 屈 与 枚 、司 等 收在一类 。《 七略》 既以“ 诗赋” 名称 , 将先秦至西汉 时期主要 的文学作品楚辞 、 、 诗 赋就都包括在内 , 却
代表文学作 品的集部最早 出现于古籍 目录, 是
《 七略》 中的诗赋略。《 七略》 为西汉末刘歆所编 , 是 中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六分法的肇始。《 七略》 所
分 六大 类 是 : 艺 略 、 子 略 、 六 诸 诗赋 略 、 书 略 、 术 兵 数
究工作。大凡一门传统学科 的建立 , 都可 以从古典 目录里寻索其发展渐进的轨迹 。因为 目录学家编纂 的目录, 不仅著录历代典籍的存与亡 , 而且还叙列学 术发展之源流 , 无形 中将 目录作为一部学术史 。中 国古典文学作为一 门传统意义 的学科 , 其与古籍 目 录中集部的关系就显得更为密切。本文通过对古籍 目录集部的类 目、 大小序以及提要的研究 , 试图寻索 中国古典文学的嬗变轨迹 , 以揭示其学术思想的历
没 有文 。许 多优 秀 的先秦诸 子 散文 、 说 , 收 到诸 小 被
建设文化强国语境下的民族民间长诗——关于《云南少数民族古典史

50一、两部民族民间长诗的隆重出版在云南这片热土上,各少数民族在自己的历史长河之中,以自己的生活为基础,创造、享用、传承的丰富民俗文化,包含了留传千古而不朽的民间长诗——史诗和叙事诗。
由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组织编辑,具体由普学旺、左玉堂二先生任主编的《云南少数民族古典史诗全集》和《云南少数民族叙事长诗全集》,既是对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诗歌中民间长诗的一种记录,也是对云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一种重要集成。
其中,《云南少数民族古典史诗全集》三大卷,于2009年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上卷近一百八十万字,中卷近一百九十万字,下卷一百六十多万字。
《云南少数民族叙事长诗全集》三大卷,于2012年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上卷二百二十多万字,中卷一百八十多万字,下卷近二百一十万字。
[1]总字数达一千多万,可谓是卷帙浩繁、蔚为大观。
仅从诗作外在形式而言,两个全集长诗包括史诗和叙事诗、抒情长诗三个类别,其中史诗又分为创世史诗、英雄史诗、迁徙史诗三个层次。
从语言与民族的视角看上述长诗作品,一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语支中民族数量多,有六个民族;二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语支民族在“古典史诗全集”和“叙事长诗全集”中所占的作品最多,其中彝族所占比例又是最大的。
从作品所涉及的民族面而言,可以说覆盖了西南的除羌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它们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是研究云南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从作品内容看,“古典史诗全集”负载了云南各少数民族古代先民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包括天地起源、世间万物的来源等。
先民的信仰文化渗透于文本的字里行间,是先民认识体系的集中体现,也是这些民族后来思想意识发展的重要发轫,蕴藏了宝贵的文化基因。
“叙事长诗全集”中所载叙事诗,犹如云南各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现了云南各少数民族对剥削阶级反抗精神,反映了云南各少数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
从其题材类型看,建设文化强国语境下的民族民间长诗——关于《云南少数民族古典史诗全集》《云南少数民族叙事长诗全集》罗曲 秦艳摘 要:民族民间长诗作为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是研究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云南丛书目录

云南丛书目录云南丛书目录中华书局版《云南丛书》目录1云南丛书序/唐继尧云南丛书辑刊职名云南丛书总目周易标义/(清)李滮撰读易浅说/(清)李滮撰彖象合参/(清)李滮撰观象反求录/(清)甘仲贤撰诵诗小识/(清)赵容撰2诗小学/(清)吴树声撰3诗经原始/(清)方玉润撰齐风说/(清)李坤撰勿自弃轩遗稿/(清)华嵘撰拙修庵读书脞记/(清)赵联元撰4泰律外篇/(明)葛仲选撰韵略易通/(明释)本悟整理等音声位合汇/(清)高奣映撰切韵正音经纬图/(清释)宗常撰歌麻古韵考/(清)吴树声撰太极明辩/(清)高奣映撰卦极图说/(清)马之龙撰泰律补/(清)闵为人撰合音辑略/(清)吴树声撰六书纲目切音导源/(清)吴式钊撰5滇云历年传/(清)倪蜕撰宙载/(明)张合撰史筌/(清)杨铭柱辑武昌纪事/(清)陈徽言撰6关中奏议/(明)杨一清撰7~9人鉴/(清)喻怀信撰滇南山水纲目/(清)赵元祚撰滇小记(清)倪蜕撰10~13滇系/(清)师范撰14南越游记/(清)陈徽言撰鼎堂金石录/(清)吴树声撰制府杂录/(明)杨一清撰西征日录/(明)杨一清撰宸翰录/(明)杨一清撰密谕录/(明)杨一清撰阁谕录/(明)杨一清撰吏部献纳稿/(明)杨一清撰15刘中丞奏稿/(清)刘昆撰晚闻齐待焚录/(清)窦垿撰重葺杨文襄公事略/(清)朱淳增辑赵忠愍公景忠录/(清)张汉,(清)傅为詝辑忠节录/(清)杨天恩辑,袁嘉谷增订尹楚珍年谱/(清)尹壮图撰盘龙山纪要附行先遗稿/(清)方秉孝辑16~17续云南备征志/(近代)秦光玉辑18二艾遗书/(清)陈荣昌辑养蒙图说/(清)涂时相撰镜谭/(清)朱淳增辑赵忠愍公景忠录/(清)张锦蕴撰道南录/(清)迟祚水撰孝弟录/(清)李文耕辑铢寸录/(清)窦垿撰续理学正宗/(清)何桂珍辑何文贞公千字文/(清)何桂珍撰味道集/(清)段桢龄撰19心易发微/(明)杨体仁撰澹一斋章谱/(清)孙璚篆介庵印谱/(清释)湛福篆王雪庐红书/(清)王綍制十瓶斋印谱/(清)孙铸篆味秋吟馆红书/(清)谷清篆南园漫录/(明)张志淳撰育书/(清)张登瀛撰说纬/(清)王崧撰增订发蒙三字经/(清)许印芳增订20朝天集/(明释)法天撰,(明释)大谨辑声律发蒙/(明)兰茂撰石淙诗钞/(明)杨一清撰杨弘山先生存稿/(明)杨士云撰21张愈光诗文选附录/(明)张含撰李中溪全集/(明)李元阳撰凝翠集/(明)王元翰撰22北征集/(明)禄洪撰烟坪诗钞/(明)陆天麟撰居易轩遗稿/(明)赵炳龙撰高澹生诗文钞/(清)高应雷撰陈翼叔诗集附石棺集/(明)陈佐才撰南来堂诗集/(明释)读彻撰担当遗诗/(明释)通荷撰梅柳诗合刻/(明释)大错撰呈贡文氏三遗集合钞/(清)文大章辑,(近代)赵藩辑晚春堂诗/(清)文化远撰23读书堂全集/(清)赵士麟撰釜水吟/(清)李宗阶撰赐砚堂诗稿补遗/(清)许贺来撰李中丞遗集/(清)李发甲撰24南村诗集/(清)孙鹏撰留砚堂诗钞/(清)张汉撰汗漫集/(清)万有正撰蜕翁草堂全集/(清)倪蜕撰25李氏诗存合刻/(清)李治民等撰,李浩辑棱翁诗钞/(清)李治民撰鹤峰诗钞/(清)李因培撰衣山诗钞/(清)李翊撰兰溪诗钞/(清)李翿撰云华诗钞/(清)李翃撰藏密诗钞/(清)傅为詝撰钱南园遗集补遗/(清)钱澧撰菉竹堂诗存/(清)余萃文撰拾草堂诗存/(清)李观撰26寄庵诗文钞/(清)刘大绅撰27西阿诗草附漱芳亭诗钞/(清)谷际岐撰师荔扉先生诗集/(清)师范撰28保山二袁遗诗/(清)赵藩辑陶村诗钞/(清)袁文典撰时畲堂诗稿/(清)袁文揆撰点苍山人诗钞/(清)沙琛撰触怀吟/(清)钱允济撰小清閟阁诗钞/(清)倪玢撰乐山集/(清)王崧撰红茗山房诗存/(清)严烺撰29喜闻过斋全集/(清)李文耕撰程月川先生遗集/(清)程含章撰30蓝尾轩诗稿/(清)王毓麟撰卽园诗钞/(清)李于阳撰玉案山房诗草/(清)尹尚廉撰虹桥遗诗/(清)邓学先撰彩云百咏续咏/(清)张履程撰窹一草亭诗文钞/(清)董灼文撰王眉仙遗着/(清)王寿昌撰雪楼诗选/(清)马之龙撰31朱丹木诗集/(清)朱艧撰积风阁近作/(清)朱艧撰晚翠轩诗钞/(清)戴淳撰32味雪斋诗文钞/(清)戴炯孙撰抱真书屋诗钞诗馀/(清)陆应谷撰33赓缦堂集/(清)何彤云撰,释含澈编知蔬味斋诗钞/(清)黄琮撰何文贞公遗书/(清)何桂珍撰赵文恪公遗集/(清)赵光撰廿我斋诗稿/(清)尹艺撰鸿蒙室诗钞/(清)方玉润撰34呈贡二孙遗诗/(近代)袁嘉谷辑思过斋诗钞/(清)萧培元撰一笑先生诗文钞/(清)李玉湛撰悔斋诗稿/(清)毕应辰撰补过斋遗集/(清)甘雨撰李叔豹遗诗/(清)李熙文撰红树山庄诗草黔游草/(清)刘家逵撰陶诗汇注/(清)吴瞻泰辑,许印芳增订五塘诗草/(清)许印芳撰35五塘杂俎/(清)许印芳辑穆清堂诗钞续集/(清)朱庭珍撰天船诗集/(清)张星柳撰香雪馆遗诗/(清)张莹撰梅庵诗草/(清释)续亮撰思亭诗文钞/(清)李坤撰沧海遗珠/(明)沐昂辑选诗补遗/(明)唐尧官辑36~38滇南诗略/(清)袁文典,(清)袁文揆撰滇南文略/(清)袁文揆,(清)张登瀛撰39滇诗嗣音集补遗/(清)黄琮辑丽郡诗文征/(清)赵联元辑40滇诗重光集/(清)许印芳辑律髓辑要/(元)方回辑,(清)许印芳摘抄滇诗拾遗/(清)陈荣昌辑滇诗拾遗补/(清)李坤辑明滇南五名臣遗集/(近代)李根源辑明雷石庵胡二峰遗集合刊/(近代)李根源辑41~46滇文丛录/辑刻《云南丛书》处辑滇诗丛录/辑刻《云南丛书》处辑,袁嘉谷主编滇词丛录/(近代)赵藩辑荫春书屋诗话/(清)师范撰酌雅诗话/(清)陈伟勋撰药栏诗话/(清)严廷中撰诗法萃编/(清)许印芳撰47诗谱详说/(清)许印芳撰筱园诗话/(清)朱庭珍撰李太白诗选/(明)张含辑杨林两隐君集/(明)兰茂,贾惟孝撰(近代)李文汉辑邃庵集续集/(明)杨一清撰桃川剩集/(明)王廷表撰雪山诗选/(明)木公撰大错和尚遗集/(明释)大错撰抚松吟集/(清)张端亮撰松溪集/(清)彭应古撰48二余堂文稿/(清)师范撰袁陶村文集/(清)袁文典撰岩泉山人诗稿/(清)严廷中辑悔庵诗钞/(清)李廷杰撰次民诗稿/(清)朱在勤撰五之堂诗钞/(清)李作舟撰知非轩诗文钞/(清)孙文达撰不冷堂遗集/(清)张舜琴撰梦苍山馆遗诗/(清)罗宿撰惜春山房遗诗/(清)杨志中撰49虚斋文集虚斋诗稿桐村骈文/陈荣昌撰50向湖村舍诗初集/(近代)赵藩撰养浩然斋文存/(近代)席聘臣撰杨文宪公写韵楼遗像题词汇钞/(清)赵惠元辑南园守株图题词录/(近代)赵藩辑晋宁诗文征/(近代)方树梅辑味灯诗话/(清)王宝书撰。
论云南民间散存普米族韩规古籍档案遗产抢救问题

论云南民间散存普米族韩规古籍档案遗产抢救问题作者:丁路黄玉婧王逸凡来源:《城市地理》2015年第10期摘要:普米族韩规古籍档案遗产是普米族民族在长期历史社会应用于韩规教各种仪式活动中形成的原始的历史记录。
它涉及普米族各个方面发展的内容,是普米族文化的再现,是我国极其珍贵的原始文献档案。
本文通过云南韩规古籍档案散存现状及存在问题对其抢救提出中肯的建议。
关键词:普米族;韩规档案;抢救一、云南普米族韩规古籍档案遗产散存状况普米族是云南7个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独特性民族之一。
云南省的普米族主要居住在丽江市的宁蒗县,宁蒗县位于云南西北部也是滇川的交界处,在与云南毗连的四川的木里、盐源等地也是普米族世代居住地,但这里不包括被规划为“藏族”的普米人情况。
在韩规古籍档案被发现以前人们认为普米族是没有文字的,随着实践的调查与研究,发现普米族是具有少数图画文字的。
同时在日常生活里,普米族广泛使用藏文。
二、目前韩规古籍档案主要保存在两大主体手中一个是中国历史博物馆,另外就是散存于民间的私人手中。
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韩规古籍档案也不是国家官方主动进行的,而是我国历史博物馆的宋兆鳞先生收集的。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历史博物馆的宋兆鳞先生就曾赴泸沽湖地区搜集了大量民族文物,其中包括相当一部分韩规古籍。
三、云南普米族韩规古籍档案的保存问题云南普米族韩规古籍档案是十分丰富的,一个人口只有3万余的少数民族却有古籍经卷1000余种。
在韩规古籍档案中蕴含了普米族民族经济、宗教、哲学、语言、艺术、科学、历史等不同的文化内涵。
在新中国建立前,普米族地区政权领导阶级及韩规都没有保存档案建立档案工作的意识。
最早对韩规古籍进行搜集的是国内的学者宋兆鳞先生,而他当年收集的韩规古籍仍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
一直以来韩规古籍就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缺乏相关的整理与研究,从而其利用价值没有体现出来。
2006年,普米族民族精英在宁蒗县成立了宁蒗县普米族传统文化保护协会,目的是保护普米族韩规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 设 的云南 省古 籍保 护 中心 高度 重视 < 华古籍 总 中 目・ 云南卷> ( 下简称 “ 南省卷” 云 )的编纂工作 ,多 次专 门召开工作 会议 ,讨论编纂体例 和相关事宜 ,同
时 还 培 训 了 编 目人 员 。可 以 说 是 基 本 上具 备 了 开 心 制 定 的 < 中华 古 籍 总 目编 目规 则 》 ( 求 意 见 稿 ) 之 “ 纂 与 收 录 范 围 ” 此 征 编 。 次 编 目 的 收 录 范 围 是 “ 9 2年 以前 ,以 稿 本 、抄 本 、 11
印本 、拓本等形式 行世 者” ,主体 是汉文古 籍 。对 此
南发达地 区,云南 的古 籍除了从 内地大量带人外 ,本 地也 曾刊刻过一些 ,民国时期辑刻 < 云南丛书>就是 规模较大 的一次 图书刊刻 活动。 < 云南丛书> 中的有
些 图 书 是 符 合 上 述 规 定 可 予 收 录 的 。例 如 对 诗 经 学 界
的中期成果 ,缩纂一部涵盖全 国各收藏机构及私人古 籍的 《 中华 古籍 总 目》 的工作 ,自然也被提上 了议事
分类对类 目组织 的影响等五个方面提出 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希 望能够抛砖 引玉,引起 广大古籍 编 目工作者 的重视 ,为早 日高质 量地完成 < 云南卷》的编纂打下良好基础 。
关 键 词 中华古籍 总 目 云南卷
编 目 古籍
自20 0 7年 初 “ 中华 古 籍 保 护 计 划 ” 正 式 启 动 以 来 。 国家 古 籍 保 护 中心 受 文 化 部 委 托 ,先 后 在 国家 古 籍 保 护 中 心 及 全 国 多 省 区 组 织 了 古 籍 “ 查 班 ” 普 、 “ 目班 ” “ 本 鉴 定 班 ” 以 及 “ 复 技 术 班 ” 等 , 编 、 版 修 为 全 国 古 籍 普 查 工 作 做 了很 多 前 期 准 备 工 作 。也 为 推 进 中 华 古 籍 保 护 计 划 打 下 了 良好 基 础 。作 为 古 籍 普 查
参差不齐 ,涉及 的古 籍情况复杂多样 等等 ,对此次编
目中 的一 些 问题 做 一 些探 讨 是 十 分 必 要 的 。也 能 为 后 期 的款 目组 织做 一 些 前 期 的准 备 工 作 。
1关 于 云 南 省卷 的收 录 范 围
南丛书》是从 1 1 94年到 14 9 2年 陆续 刊刻的 ,作为云
文典 籍 ,可适 当 收 录 ,但 仅 限 于 产 生 并 版 印 、 抄 写 于 1 1 年 ( 1 1 ) 以前 的少 数 著 作 ” 的 收录 规 定 , 99 含 99年 众 多 的编 目人 员 在 具 体 的 实 践 中还 是 会 产 生 一 些 理 解 上 的偏 差 。 云南 地 处 祖 国 西南 边疆 ,图 书 事 业 不 及 内地 及 江
地 方 、古 籍 文 献 研 究
云 南 图 书 馆 ( 刊 )2 1 年 第 3期 季 01
YUNNANTUSHUGUAN
关于 《 中华古籍总 目・ 云南卷》编 目中的一些思考
周 东亮 ( 云南大学图书馆 云南昆明 609) 501
摘 要 随着全 国古籍保护工作的不断深人 。各地都开始了 < 中华古籍总 目> 的编纂工作 , < 云 南卷 >的编纂也被 提上 了 日程 。针对古籍编 目工作实践 中遇到 的一 些问题 ,文章 主要从 云南卷的 收 录范 围、拟题 书名的著录、异书同名书的著 录、新增 的稽 核项 和版式项 的位 次、总 目分类表的
日程 。
作 为 全 国古 籍 重 点 保 护 单 位 。云 南 省 图 书 馆 及 其
影响 巨大 的 < 诗经原始 》这 部书 ,初刻本是 同治十二 年 至十三 年 (8 3 17 ) 陇东分 署刻 本 ,1 1 17 — 8 4 94年 , 辑 刻 云南丛 书处 将该 书 收入 了 < 云南 丛 书》,列 为
21 0 1年 9月
南本 地人 的 重 要 著 作 .作 为 一 部 对 诗 经研 究 相 当 重 要 的 书 ,我 们 在 总 目里 是 要 按 丛 书 零 种 著 录 呢 ,还 是 要 按 丛 书著 录 ?若 按 丛 书 零 种 著 录 问 题 不 大 ,但 若 作 为 丛 书 子 目著 录 ,就 又 要 和 总 目的 收 录 范 围 冲 突 了 。 所 以类 似 的 问题 该 如 何 处 理 。广 大 的编 目人 员 应 该 进 行
印 出版 的 《 书集 成续编 》中 的 < 丛 诗经原始 > ,用 的 也是 云南丛 书本 。可见 。作为 1 1 9 4年 出版的 云南丛 书本的 < 诗经原始》在未 出点校本前 ,是最为通行的
本 子 ,此 书 在 云 南 也 被 各 馆 广 为 收藏 。按 照 < 华 古 中 籍 总 目编 纂 与 收 录 范 围 = 疑 自当 收 入 。 然 而 , < 》无 云
书>本石 印。18 9 6年 ,中华 书局 以陇东本为底本 、以
云 南 丛 书 本 为 参 校 本 点 校 出版 。 上 海 书 店 19 9 4年 影
南 省 卷 的 编 目条 件 。 不 过 ,笔 者 认 为 ,作 为 一 项 巨 大 的 系统 工 程 ,考 虑 到 参 与 编 目的工 作 人 员 众 多 ,水 平
是 毫无 疑义 的 。但 对 于 “9 2年 以后 ,以 传统 著述 方 11
式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并具 传统装订形式 的少数汉
些思索和探讨。
一
7 — 5
21 0 1年 第 3期 ( 13期 ) 总 2
NO3。 2 1 . 0 1
云 南 图 书 馆 J R AL OF LB AR N Y N N OU N I R Y I UN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