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语文 22 《礼记》二则 教案 两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记》一则(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重点)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重点、难点)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难点)

【学习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谈话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平时你一定听说过“四书五经”,那么它指的是哪些书呢?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本文就节选自《礼记·学记》(板书课题)

二、了解出处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礼记》五经之一。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三、明确目标(出示课件)

四、预习检测

1、给下列红字注音:

佳肴()()自强()兑命()学学半()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旨()至道()

善()困()是故()自强()自反()

3、翻译句子

教学相长()“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五、学习研究课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学生朗读(小组形式练习)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诵读展示。(小组形式展示)

有味的正读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2、速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难懂的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疏通文意。(小组练习)

3、有味的译读课文(小组展示)

4、积累重点词语的意思

(1)虽:即使;佳: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

(2)食:吃;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

(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

(6)长:促进。

(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5、合作探究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你同意这个观点吗?(学生各抒己见)

3)、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明确: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论证”。

6、拓展延伸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示例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示例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六、脉络梳理

七、主题揭示

八、当堂背诵展示

板书设计:

《礼记一则》

道理:教学相长

论证:类比论证

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教和学相互促进”的道理。如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呢。我在导客部分是这样设计的:平时你一定听说过“四书五经”,那么它指的是哪些书呢?这样,学生就知道了原来《<礼记>一则》是选自《学记》,而《学记》则是有名的“五经”之一,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来了。

为了抓住重点,我是这样设计课文问题的: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学生马上能回答出来:教学相长。经过小组讨论,大家达成共识: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我继续发问: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这时学生讨论热烈,各抒己见。为了突破难点,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论证”。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延伸题: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学生基本上能就自身的学习经验说出这个道理给自己的启示。

对于本文的内容,我没有设计过多的问题,只是紧紧扣住教学的重难点来设计问题,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能就这些问题经过思考回答出要点,这时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翻译部分如何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还没有想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