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电压技术第一章 教案(1)

合集下载

高电压技术——(一)

高电压技术——(一)
平行平板电极的电场
《高电压技术》第一讲 30
第一章 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
第二节 均匀电场中气体击穿的发展过程
1、非自持放电和自持放电
图1-2 测定气体中电 流的回路示意图
图1-3 气体中电流和电压的关 系——伏安特性曲线
《高电压技术》第一讲 31
第一章 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
实验分析结果
➢ 当U<Ua
2)定性分析: 气压越低, 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结论:电子的热运动速度大、自由行程长度大,所以其 扩散速度比离子快得多。
《高电压技术》第一讲 16
第一章 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
第一节 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 1.1.2 带电粒子的产生
(1)原子的电离和激励
(2) 电离的四种形式
——按引起电离的外部能量形式不同,分为: 1)光电离 2)热电离 3)碰撞电离 4)电极表面电离
《高电压技术》第一讲 24
第一章 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
第一节 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
1.1.3 负离子的产生
➢ 附 着: 当电子与气体分子碰撞时,不但有可能引起碰撞电离而产
生出正离子和新电子,而且也可能会发生电子与中性分子 相结合形成负离子的情况。 ➢ 负离子产生的作用
负离子的形成并未使气体中带电粒子的数目改变,但却能 使自由电子数减少,因而对气体放电的发展起抑制作用。
定义:电子或离子与气体分子碰撞,将电场能传递给气体分子
引起的电离。它是气体中产生带电粒子的最重要的方式,主要是 由电子完成。
条件:电子获得加速后和气体分子碰撞时,把动能传给后者,
如果动能大于或等于气体分子的电离能Wi,该电子就有足够的能 量完成碰撞电离。碰撞电离时应满足以下条件:

大学高电压技术教案

大学高电压技术教案

大学高电压技术教案一、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高电压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方法和应用,研究高电压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打好高电压技术领域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 高电压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高电压技术的常用设备和测量方法3. 高电压绝缘技术4. 高电压场强计算与控制5. 高电压电气设备的保护与维护6. 雷电和过电压的防护7. 最新高电压技术的发展动态以及相关领域的应用8. 学术论文、实验报告和项目设计等的撰写能力三、教学方法1. 理论课讲授2. 实验教学3. 学生讨论4. 学术论文撰写四、教学资源1. 课本:《高电压技术》,曾中玉等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 视频资源:国内外优秀高电压技术教授或工程师的讲座、课程视频3. 论文资源:近年来国内外高水平期刊所发表的高电压技术相关论文五、教学计划1. 第一周:高电压技术基础知识介绍,电流和电压的基本概念,电场和电势的概念,电荷的作用和电场的规律。

2. 第二周:高电压技术常用设备介绍,充电式高压发生器、直接式高压发生器、高压输出变压器、高压电容器、高压开关等。

3. 第三周:高电压技术的测量方法,高压数字示波器、光纤光栅、磁光器等,以及高电压现场检测的注意事项。

4. 第四周:高电压绝缘技术,绝缘材料的特性、应用以及绝缘材料的机理和分类等。

5. 第五周:高电压场强计算与控制,工业用场强计算和控制、高电压实验室场强计算和控制、场强控制技术等。

6. 第六周:高电压电气设备的保护与维护,高电压设备的故障诊断方法、维护保养技术、对设备进行的测试方法等7. 第七周:雷电和过电压的防护,了解防雷装置、防雷构造原理,以及如何进行过电压防护等相关内容。

8. 第八周:最新高电压技术的发展动态以及相关领域的应用,如高电压捕捉技术、高电压输电线路技术、高电压测量技术等。

9. 第九周:课堂讨论阶段,讨论高电压技术的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

高压教案-(1)精选全文完整版

高压教案-(1)精选全文完整版

第一章电介质的极化(The pole turn)、电导和损耗(Exhaust)电解质是具有电阻率;106~1019电介质的极化一、电介质的极性及分类分子键:分子间的结合力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二、电介质极化的概念和极化的种类极化:极化的基本形式1、电子式极化即由电子发生相对位移形成的极化存在于一切电介质中。

特点;(1)j极化所需时间极短。

10-15s。

(2)极化与频率无关。

(3)极化过程无能耗。

(4)极化受温度影响小。

2、离子式极化:离子的位移造成的极化称为离子式极化。

发生于离子结构的电解质中。

电负性;指原子获得电子的能力。

在没有外电场作用时,电解质整体对外没有极性,当有外电场沿电场方向的两端形成等量异号电荷,对外呈极性。

去掉外电场,自动回到原来的非极性状态。

温度升高:1、离子间结合力减少,极化程度增强。

2、离子密度减少,极化程度减低。

总之:1的影响大于23、 偶极子式极化:偶极子转向引起发生于极性电解质中。

特点;(1) 极化所需时间较长10-10s ~10-2s. (2) 极化与品频率有关。

(3) 极化过程有能耗。

(4) 温度影响大。

4、 空间电荷极化:自由离子的移动。

夹层极化:S 闭合瞬间: 一般故C 1、C 2上电荷要从新分配,夹层电解质界面上出现电荷集聚。

特点:(1) 夹层极化缓慢,时间长。

(2) 有能耗。

外加电压频率增加,极化减低。

偶极子转向时要克服分子间的吸引力, 温度增加,1、分子性结合力减低极化程度增加。

2、分子热运动加剧,妨碍偶极子转向,极化减低。

总之:取决于1、2相对强弱。

小结:极化种类 产生场合 所需时间 能耗 产生原因只在低频电压下完成极化12021C C U U t ==第二节 电解质的损耗 一、介质损耗的基本概念1、电解质的等值电路(直流电压) 介质损耗:在电场作用下电介质中总有一定的能量损耗,包括由电导引起的损耗和某些有损极化(例如偶极子、夹层极化)引起的损耗,总称介质损耗。

高电压技术,第一章精品课件

高电压技术,第一章精品课件

反映了带电质点自由运动的能力
1.1.1 带电粒子在气体中的运动
带电质点的迁移率
正离子
电子
负极
正极
E
迁移率
V μ=
E
1.1.1 带电粒子在气体中的运动
激励、电离和复合
原子核 基态电子 激励
复合
电离能
电离
1.1.1 带电粒子在气体中的运动
激励、电离和复合
气体 N2 O2 CO2 SF6 H2 H2O
热电子发射
1 2
mv2
≥Wt
E
正极Leabharlann .1.2 带电粒子的产生源于电极
强场发射
E
负极
电场阈值 108V / m
真空中、高压气体中、液体中、固体中
正极
负极
1.1.3 负离子的形成
1 2
mv2
< Wt
E
气体分子要有很高的电负性
正极
1.1.3 负离子的形成
电子亲和能
元素 F Cl Br I
电子亲合能(eV) 4.03 3.74 3.65 3.30
相关学术术语
平均自由行程 带电质点的迁移率 激励 电离 复合
1.1.1 带电粒子在气体中的运动
质点的平均自由行程
:一个带电质点在向前行进1cm距离内,发生碰撞 次数的倒数 。
1.1.1 带电粒子在气体中的运动
质点的平均自由行程
的性质
λ∝ T P
受温度和气压影响
电子的要比分子和离子的大得多
电负性值 4.0 3.0 2.8 2.5
1.1.4 带电质点的消失
扩散

复合
负极
正极 中和
E
带电粒子消失的三条途径:复合、扩散和中和

高电压技术主编刘吉来黄瑞梅教案设备绝缘

高电压技术主编刘吉来黄瑞梅教案设备绝缘

高电压技术主编刘吉来黄瑞梅教案设备绝缘第一章:高电压技术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高电压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理解高电压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掌握高电压技术的基本原理。

1.2 教学内容高电压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高电压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高电压技术的基本原理。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高电压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高电压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高电压技术的基本原理。

1.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高电压技术定义和发展历程的理解。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分析实际案例,应用高电压技术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设备绝缘的基本原理2.1 教学目标了解设备绝缘的定义和作用。

理解设备绝缘的基本原理。

掌握设备绝缘的材料和结构。

2.2 教学内容设备绝缘的定义和作用。

设备绝缘的基本原理。

设备绝缘的材料和结构。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设备绝缘的定义和作用。

采用实验演示法,展示设备绝缘的材料和结构。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设备绝缘的基本原理。

2.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设备绝缘的定义和作用的理解。

安排实验观察,让学生观察设备绝缘的材料和结构。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总结设备绝缘的基本原理。

第三章:绝缘材料的特性和选择3.1 教学目标了解绝缘材料的特性和分类。

理解绝缘材料的选择原则。

掌握常用绝缘材料的性能和应用。

3.2 教学内容绝缘材料的特性和分类。

绝缘材料的选择原则。

常用绝缘材料的性能和应用。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绝缘材料的特性和分类。

采用实验演示法,展示常用绝缘材料的性能。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绝缘材料。

3.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绝缘材料的特性和分类的理解。

安排实验观察,让学生测试常用绝缘材料的性能。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根据案例选择合适的绝缘材料。

第四章:绝缘老化与绝缘维护4.1 教学目标了解绝缘老化的原因和过程。

高电压技术第一章课件.ppt

高电压技术第一章课件.ppt
• 这些电离强度和发 展速度远大于初始
电子崩的二次电子
崩不断汇入初崩通
道的过程称为流注。
流注条件
• 流注的特点是电离强度很大和传播速度很快, 出现流注后,放电便获得独立继续发展的能 力,而不再依赖外界电离因子的作用,可见 这时出现流注的条件也就是自持放电的条件。
• 流注时初崩头部的空间电荷必须达到某一个临界 值。对均匀电场来说,自持放电条件为:
n
n0
e
dx
0
n n0ed
• 途中新增加的电子数或正离子数应为:
n na n0 n0 (ed 1)
• 将等号两侧乘以电子的电荷qe ,即得 电流关系式::
I I0ed I0 n0qe
一旦除去外界电离因子?
(三)自持放电与非自持放电
在I-U曲线的BC段 一旦去除外电离因素,
气隙中电流将消失。 外施电压小于U0时 的放电是 非自持放 电。
• 复合可能发生在电子和正离子之间,称 为电子复合,其结果是产生一个中性分 子;
• 复合也可能发生在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 称为离子复合,其结果是产生两个中性 分子。
气体放电的基本理论
• 汤逊理论 • 流注理论 • 巴申定律
一 汤逊气体放电理论
1. 电子崩
• 电子崩的形成过程 • 碰撞电离和电子崩引起的电流 • 碰撞电离系数
一、带电粒子在气体中的运动
(一)自由行程长度
气体中存在电场时, 粒子进行 热运动和 沿电场定向运动
• 各种粒子在气体中运动时 不断地互相碰撞,任一粒 子在1cm的行程中所遭遇 的碰撞次数与气体分子的 半径和密度有关。
• 单位行程中的碰撞次数Z 的倒数λ
–即为该粒子的平均自由行 程长度。
二、带电粒子的产生

高电压技术 第一章讲义

高电压技术 第一章讲义

绪论高电压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有关高电压的几个著名试验•1752年6月:富兰克林&风筝•1895年11月:伦琴&X射线•1919年:E.卢瑟福&元素的人工转变(a射线轰击氮原子)1945年威克斯勒尔和麦克米伦,电子回旋加速器等•1931年:范德格拉夫起电机(1000万伏)直到20世纪初高电压技术才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科学分支。

当时的高电压技术,主要是为了解决高压输电中的绝缘问题。

因此,可以这样说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是随着高电压远距离输电和高电压设备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电力科学技术。

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中涉及过电压、耐压、绝缘等问题的技术。

如:▲雷击变电所、发电厂的过电压及防护措施▲绝缘材料的研制▲合闸分闸空载运行以及短路引起的过电压▲电气设备的耐压试验一、研究意义研究意义:如何将电能大容量、远距离、低损耗地输送,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经济效益,防止过电压,提高耐压水平,保持电网运行的安全可靠性。

二.研究内容:1. 提高绝缘能力电压等级提高,需要相应的高压电气设备,要对各类绝缘电介质的特性及其放电机理进行研究,其中气体放电机理是基础。

电介质理论研究——介质特性放电过程研究——放电机理高电压试验技术——高压产生、测量、检验,分预防性和破坏性2. 降低过电压雷击或操作→暂态过程→产生高电压→绝缘破坏→故障→防止破坏→恢复研究过电压的形成及防止措施高电压种类:大气过电压内部过电压——操作过电压,暂时过电压3. 绝缘配合使作用电压的数值、保护电器的特性和绝缘的电气特性之间相互协调以保证电气装置的可靠运行与高度经济性。

三.学习要求与电工及物理的基础理论,如电介质理论、电磁场理论、电路中的瞬变理论相关。

内容涉及面广,经验公式多,文字叙述多,试验数据、图表多,实践性强第一章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1 — 1 电介质的极化一、电介质简介定义:电介质是指.通常条件下导电性能极差的物质,云母、变压器油等都是介质. 电介质中正负电荷束缚得很紧,内部可自由移动的电荷极少,因此导电性能差。

高电压技术第一章 教案(1)

高电压技术第一章 教案(1)

课题2014年 3 月 15日第 1 节绪论简介什么是高电压技术第一章气体电解质的电气强度1.1 气体中带点质的产生与消失教案目的:1.让学生知道开设高电压技术这门课程的目的,以及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2.气体中带电粒子的产生及其迁移率和扩散,正离子和负离子的产生和消失。

重点及难点:重点:1.高电压技术这门课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2.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对本门课程进行研究;3.电介质概念的引入及其分类;4.气体中带点质点的产生与消失。

难点:气体中带点质点产生与消失的方式。

教案内容及步骤(时间分配):组织教案:师生问候、填写日志、点名。

(5分钟)绪论一、导入新课:从生活实际入手,以南方电网近几年出现的事故为例,借助线路输送容量、电压损耗和功率损耗公式说明高电压输电的优势,从而给出高压电技术的概念。

(5)二、讲授新课(15)1.分析输送容量、电压损耗和功率损耗公式,进而引出高电压输电的优势输送容量公式:,Z—线路波阻抗。

架空线路波阻抗:数百欧姆;电缆线路波阻抗:几十欧姆。

电压损耗公式:功率损耗公式:2.高电压技术概念高电压技术主要研究高电压、强电场下各种电气物理问题。

研究高电压技术,目的是为了解决电力系统中过电压与绝缘这一对矛盾性的问题。

3.高电压技术等级的发展与提高●美国最早于1882年珍珠街发电厂开始发电,仅用于照明。

●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电压直线上升。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电压上升幅度加大。

●采用750KV电压等级的有美、苏、日、德、英、法、加、意、中等国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有1500-2000KV线路和变电所的初步设计,APE(美国电力公司)和ASEA(瑞典通用电力公司)联合对2000KV进行了实验,技术上没有问题。

电力系统的大容量和远距离传输、促使电压等级不断提高。

100年来世界上的输电电压提高了100倍,在高电压输电行业中,习惯上称:●低压:35KV以下●高压:35KV-100KV●超高压:100KV-1000KV●特高压:1000KV以上✧普通高压和超高压划分的依据是电晕,超高压和特高压划分的依据是电能4.高电压技术的研究对象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导致比工作电压高得多的电压产生,如:自然界的雷击、电力系统本身操作所产生的操作过电压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014年 3 月 15日第 1 节
绪论简介什么是高电压技术
第一章气体电解质的电气强度1.1 气体中带点质的产生与消失
教案目的:
1.让学生知道开设高电压技术这门课程的目的,以及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
2.气体中带电粒子的产生及其迁移率和扩散,正离子和负离子的产生和消失。

重点及难点:
重点:1.高电压技术这门课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对本门课程进行研究;
3.电介质概念的引入及其分类;
4.气体中带点质点的产生与消失。

难点:气体中带点质点产生与消失的方式。

教案内容及步骤(时间分配):
组织教案:师生问候、填写日志、点名。

(5分钟)
绪论
一、导入新课:从生活实际入手,以南方电网近几年出现的事故为例,借助线路输送容量、电压损耗和功率损耗公式说明高电压输电的优势,从而给出高压电技术的概念。

(5)
二、讲授新课(15)
1.分析输送容量、电压损耗和功率损耗公式,进而引出高电压输电的优势
输送容量公式:,Z—线路波阻抗。

架空线路波阻抗:数百欧姆;
电缆线路波阻抗:几十欧姆。

电压损耗公式:
功率损耗公式:
2.高电压技术概念
高电压技术主要研究高电压、强电场下各种电气物理问题。

研究高电压技术,目的是为了解决电力系统中过电压与绝缘这一对矛盾性的问题。

3.高电压技术等级的发展与提高
●美国最早于1882年珍珠街发
电厂开始发电,仅用于照明。

●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五
十年代,电压直线上升。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
电压上升幅度加大。

●采用750KV电压等级的有美、
苏、日、德、英、法、加、意、
中等国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有1500-2000KV
线路和变电所的初步设计,APE(美国电力公司)和ASEA(瑞典通用电力公司)联合对2000KV进行了实验,技术上没有问题。

电力系统的大容量和远距离传输、促使电压等级不断提高。

100年来世界上的输电电压提高了100倍,在高电压输电行业中,习惯上称:
●低压:35KV以下
●高压:35KV-100KV
●超高压:100KV-1000KV
●特高压:1000KV以上
✧普通高压和超高压划分的依据是电晕,超高压和特高压划分的依据是电能
4.高电压技术的研究对象
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导致比工作电压高得多的电压产生,如:自然界的雷击、电力系统本身操作所产生的操作过电压等。

为了保护电力系统中的电力设备,必须研究:
●电介质的电气物理特性,特别是击穿过程及其基本规律;
●过电压产生的原因、种类及限制措施;
●绝缘测试技术及方法。

5.高电压技术课程的特点和要求
高电压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些内容是用微观的概念解释宏观现象,所以比较抽象。

某些理论仍处于发展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常需要用实验数据或经验公式来表示,学习中要注意这些特点。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获得各种电介质的绝缘特性和提高电强度方法的知识;了解高电压实验设备原理,掌握电气设备绝缘的测试原理和分析方法,并获得初步的实验技能;掌握电力系统过电压的产生机理、发展过程以及对过电压的防护措施;理解电力系统中绝缘配合的原则。

6. 教材及参考资料
本课程使用教材:
赵玉林主编.高电压技术.中国电力出版社
参考教材:
常美美主编.高电压技术.中国电力出版社
赵智大主编.高电压技术.中国电力出版社
周泽存等编. 高电压技术.中国电力出版社
丘毓昌等编。

高电压工程.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梁曦东等编.高电压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气体电解质的电气强度(20分钟)
一、电介质在电气设备中作为绝缘材料使用,按其物质形态可分为三类:
固体介质、液体介质、气体介质
二、电气设备中的内、外绝缘
1.外绝缘:一般由气体介质(空气)和固体介质(绝缘子)联合构成。

2.内绝缘:一般由固体介质和液体介质联合构成。

三、研究气体放电的目的
1.了解气体在高电压(强电场)作用下逐步由电介质演变成导体的物理过程。

2.掌握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及其提高方法。

四、电气设备中常用的气体介质
空气、压缩的高电气强度气体(SF6)
五、基本概念
1.气体击穿:空气在正常情况下电导率很小,为良绝缘体。

但是气体间隙上的电压过高时,气体会由绝缘状态转变为良导体,这种现象称为气体击穿。

2.击穿电压:气体间隙击穿时的最低临界电压。

3.击穿场强:使电介质失去其绝缘性能所需要的最低、临界、外加电场强度。

均匀电场中击穿电压与间隙距离之比。

4.平均击穿场强:不均匀电场中击穿电压与间隙距离之比。

击穿场强是表征气体间隙绝缘性能的重要参数。

5.绝缘强度:在均匀电场中,使电介质不失去其绝缘性能所需要的最高、临界、外加电场强度。

6.绝缘水平:电气设备出厂时保证承受的实验电压。

第一节气体中带电质点的产生和消失
原子:
气体导电的条件:气体中出现带电质点(电子、负离子或正离子)以后才可能导电,这些质点在电场力作用下可以发展成各种形式的放电现象。

一、带点质点的产生
1.气体质点本身发生游离;
2.位于气体中的金属发生表面游离。

游离:在电场的作用下中性质点中电子摆脱原子核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的过程。

金属表面游离:金属中的电子摆脱金属表面的位势能垒的束缚称为自由电子的过程。

其条件是电子的能量不小于金属的逸出功。

(一)碰撞游离:
1.定义:一个质点(可以是带电质点,也可以是中性质点)撞击另一个中性质点且使其分解为两个带点质点的现象称为碰撞游离。

2.条件:撞击质点的总能量一定要大于被撞质点在正常状态下的游离能。

3.撞击质点的能量种类:
(1)动能
(2)位能
(二)光游离
1.定义:短波射线的光子具有很大的能量,它以光速运动,当它照射到中性原子(或分子)上时所产生的游离称为光游离。

2.条件:光子的能量不小于游离能。

3.光子能量公式:W=hv
h—普朗克常量,等于
v—光的频率,Hz。

(三)热游离
1.定义:高温时,高速运动的气体分子相互碰撞而产生的游离。

2.条件:5000—10000K的高温下。

3.热游离的三种形式:
(1)高温时,高速运动的气体分子相互碰撞而产生的游离。

(2)气体分子与容器壁相碰撞失去动能而放出光子,温度升高,光子的频率及能量增加,因而在高温时,光子与气体分子相遇时可能产生游离。

(3)上诉两种游离产生的电子与中性质点碰撞而产生的游离。

(四)表面游离
1.定义:金属表面的电子接受外界能量后,逸出表面成为自由电子的现象成为表面游离。

2.表面游离的四种形式:
(1)热电子发射。

将金属表面加热,电子热运动速度增加,其能量超过逸出功,电子逸出金属表面。

(2)二次发射。

具有足够能量的质点(例如正离子)撞击阴极表面,使其释放出电子。

(3)光电子发射。

用短波光照射金属表面,当光子能量大于逸出功时,金属表面释放出电子。

(4)强电场发射。

当电极附近的电场特别强时,金属表面的电子被强行拉出。

二、带电质点的消失
负电性气体:某些气体、如氧、氟、氯、六氟化硫等,他们的游离能特别大。

当电子与之相撞时,通常不能产生碰撞游离,反而撞击电子被吸附而形成负离子。

这样的气体通常称为负电性气体。

附:当电子与气体分子碰撞时。

可能引起碰撞电离而产生出正离子和新电子,也可能会发生电子与中性分子相结合形成负离子的情况。

负离子的形成并未使气体中带电粒子的数目改变,但却能使自由电子数减少,因而对气体放电的发展起抑制作用,使气体迅速恢复中性的绝缘状态。

带电粒子的消失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与两电极的电量中和带电质点受电场力的作用定向运动,在到达电极时,消失于电极上而形成外电路中的电流;
1.扩散
因热运动,带点质点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移动,使空间各处的浓度趋于一致的现象。

带电粒子因扩散而逸出气体放电空间。

2.复合
异号电荷相遇,发生电荷的传递而还原为中性质点的过程。

四、小结
1.击穿电压
2.击穿场强
3.激发
4.游离
5.带电粒子产生和消失的物理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