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注解(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書的注解

通論十七十八

為什麼讀古注?

首先,古注是閱讀古言語的階梯和橋樑。

一是對字詞句進行訓釋,以排除語言文字的障礙。

古人注釋,接近實際,較為可靠。

再次,古人注是今人注的源頭,是今人注的重要依據,也可据古注判断今注的失误。

“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歷代文選》注:“施(yí):延,及,作‘跟蹤’解。”趙岐《孟子章句》注:“施者,邪施(同迤)而行,不欲使良人覺也。”所謂“邪施而行”,就是走路時左躲右閃。

(《孟子·離婁下·齊人有一妻一妾章》)

三、是對古文中所涉及的諸如政治、經濟、軍事、禮制、名物、習俗等方面的情況進行解說,以排除知識方面的障礙。

寤言不寐,願言則嚏。(《詩經·邶風·終風》)

漢·鄭玄《毛詩箋》:“言,我;願,思也。~當讀為不敢嚏咳之嚏。我其憂悼而不能寐,汝思我心如是,我則嚏也。今俗,人嚏雲人道我,此古之遺語也。”

【按】寤:醒著。言:助詞。寐:睡著。

衛人來媵。(《左傳·成公八年》)

唐·孔穎達《左傳正義》:“莊十九年《公羊傳》曰:‘~者何?諸侯娶一國,則二國往~之,以侄、娣從。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諸侯一聘女。’……傳曰:‘同姓~之,異姓則否。’是夫人與~皆同姓之國也,魯衛同姓,故來~之。”

四、舊注中包含著許多語言學和其他學科的理論

既見君子,不我遐棄。(《詩經·周南·汝墳》)

唐·孔穎達《毛詩正義》:“‘不我遐棄’者,猶雲‘不遐棄我’也。古人之語多倒,《詩》之此類眾矣。”

【按】遐:遠。終於見到我夫君,請莫再將我遠棄。

怎樣學習古注

1、要做到明體例、知術語兩方面。

第一,要知道古書的注釋有不同的類型(如:章句、集解等),要分別掌握。

第二,術語代表了古人對某種語言現象的認識,反映了古人對某種語言現象的解釋過程。2、在比較中學習古注

我們一方面要通過古注學習原文,一方面也要通過今天整理出的大型工具書,判斷古文要表達的真正意義。

3、積累一些古注的常識

第一,人名、書名:古書注釋的大家及其代表作品。

第二,體例、類型及其特徵。

第三,古書注釋術語的名稱及其含義。

第四,有關詞義的積累。

4、要運用現代語言科學的眼光來審視古人的注釋。

古注的發展概況

注釋的萌芽——先秦

1、注釋多在古籍正文中

《禮記·樂記》:“《詩》云:‘肅雍和鳴,先祖是聽。’夫肅,肅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

【按】即肅雍和鳴之音,先祖才願意聽。肅是恭敬的意思,雍是溫和的意思,恭敬而又溫和,還有什麼事情做不成呢?

《孟子·梁惠王》:“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

《谷梁傳·僖公二十二年》:“水北為陽,山南為陽。”

2.注釋多側重於闡發思想內容。如

《春秋·隱公元年》:“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

《左傳·隱公元年》:“書曰:鄭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公羊傳·隱公元年》:“克之者何?殺之也。殺之則曷為謂之克?大鄭伯之惡也。”

成熟的、大規模的古書注釋工作始於西漢

1、內部:語言變化產生的解釋的需要。

從先秦到兩漢語言不斷發生變化,先秦時代的著作的語言到兩漢時,不少人已看不懂。

2、外部:統治者的提倡。

秦始皇“焚書坑儒”,秦代很快滅亡。漢代從西漢初的惠帝就提倡讀書,因為他們發現儒家經典是其鞏固思想的有力武器。

3、文化因素:經書的今古文之爭。

西漢,注解較為完備(指從注釋方法和體例上而言)。

注釋對象:先秦儒家經典。

東漢,注釋範圍擴大到子部、集部。

漢代注釋古書的重要的學者

毛亨《毛詩故訓傳》

鄭玄《毛詩箋》《周禮注》《儀禮注》《禮記注》

何休《春秋公羊解詁》

高誘《戰國策注》《呂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辭章句》

魏晉至隋唐:注釋的發展期

注釋範圍擴大,從經部擴展到經史子集四部各個門類。

代表性注釋著作

杜預《春秋經傳集解》、何晏《論語集解》、韋昭《國語注》、裴駰《史記集解》(古人對《史記》研究的第一部集大成的著作)、裴松之《三國志注》、王弼《老子注》、郭象《莊子注》、劉孝標《世說新語注》、酈道元《水經注》等。

補充史實、發掘原文出處

裴松之《三國志注》、劉孝標《世說新語注》、酈道元《水經注》的共同特徵:補充大量史實證發原文、解釋原文出處、典故等。

注釋類型增多

集解出現:集解由於是彙集眾家之說,必然是在注釋工作開展一段時期後才會出現,因此出現稍晚。

義疏出現:它的特點是:既解釋經文本身,也解釋前人對經文的注釋。它的出現也必然是在注釋工作開展一段時期後。義疏的出現還有其它因素,如:佛教的傳入等。

唐代:古注的又一高峰。

突出的成就是義疏的發展。義疏這種體例,雖然魏晉南北朝時已出現,但當時數量不大,成就不高。

唐朝離漢代更久遠,對漢代的注釋本身已不甚明白。義疏的出現成為時代的需要。於是唐朝朝廷下詔令,命孔穎達等人對魏晉以來的注疏進行系統整理,即所謂“五經正義”(《周易正義》、《尚書正義》、《毛詩正義》、《禮記正義》、《春秋左傳正義》)。

由朝廷頒佈詔令作的義疏就被叫做“正義”。其它還有賈公彥《周禮疏》、《儀禮疏》、徐彥《春秋公羊傳疏》。

唐代義疏的慣例

即疏不破注,也叫例不破注,就是作義疏者不能改變前人注釋的說法,而要維護前人注釋。因此,唐代的義疏有一種保守的趨向,完全遵循前人的說法,沒有大的創新。

注釋內容:

這一時期也有人對儒家經典之外的書進行解釋,還有史、子、集的注。如:司馬貞《史記索隱》(專門探討《史記》中隱諱難懂的問題)、張守節《史記正義》(此書對《史記》中的歷史地理名詞探討得較好)(此二書和裴駰《史記集解》合在一起,叫“《史記》三家注”)、顏師古《漢書注》、李賢《後漢書注》、楊倞《荀子注》、李善《文選注》等。

孔穎達《五經正義》(包括《周易正義》《尚書正義》《毛詩正義》《周禮正義》《春秋左傳正義》);賈公彥《周禮疏》、《儀禮疏》;徐彥《春秋公羊傳疏》;楊士勳《春秋谷梁傳疏》;邢昺《論語疏》、《孝經疏》、《爾雅注疏》;孫奭《孟子疏》;陸德明《經典釋文》

楊倞《荀子注》尹知章《管子注》顏師古《漢書集注》李善《文選注》

注釋的中落——宋、元、明

宋代:疑古創新,是注釋的革新時代

本期注釋的特點

注釋家受理學的影響,常常是借注釋來發揮自己的政治、哲學主張,後人稱其為“六經注我”。

2、本期注釋古書的重要的學者:朱熹

其注釋著作有兩個特點:第一,比較通俗。第二,比較簡明。另外其注釋水準高。在整個時代主張疑古創新,甚至全盤否定的時代,他主張實事求是。他對漢人的好的注釋加以吸收,對漢人注釋不正確的加以否定。因此,他的著作獲得很大的生命力,甚至成為明清科舉考試的標準。

朱注能吸收前人之長,簡明扼要;

空言理性,用理學解釋古書,難免牽強附會。

代表作:

《四書集注》(《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語集注》《孟子集注》)

《周易本義》、《詩集傳》、《楚辭集注》

“十三經”由來及注疏

西漢五經《易》、《詩》、《書》、《禮》(儀禮)、《春秋》為“五經”,立於學官。

唐代“九經”,也立於學官,並用以取士。所謂“九經”包括《易》、《詩》、《書》、《周禮》、《儀禮》、《禮記》(取代《儀禮》成為五經之一)和《春秋》三傳。

唐文宗開成年間于國子學刻石,所鐫內容除“九經”外,又益以《論語》、《爾雅》、《孝經》。

五代時蜀主孟昶刻“十一經”,排除《孝經》、《爾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躋入諸經之列。

南宋“十三經”正式形成。清乾隆時期,鐫刻《十三經》經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經注疏》,從此,“十三經”之稱及其在儒學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

十三經注疏見課本P612

四書五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