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八 古书的注解
王力《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一、使用说明(二)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1)掌握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性质、编排方法和使用方法;(2)掌握汉字的构造、形体演变、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等知识,学会分析一定数量常用汉字的基本构造和本义;(3)掌握古汉语词汇知识以及古今词义的异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4)掌握古代汉语语法(句法和词法)知识及其特点;(5)理解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与注解体例,常用的注解术语;(6)理解古代汉语语音知识及语音发展演变的主要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的古汉语音韵学知识解释古代有关的语言现象;(7)学会给古书标点断句和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培养阅读和理解一般文言文的能力;(8)了解古代汉语常用的修辞格;(9)理解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特点,培养欣赏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和分析浅近诗歌格律的能力;了解古代词的基本知识。
(六)使用原则其文选部分,精选了历代典范作品,教学中以先秦作品为主;其常用词部分,共收一千多个,但教学中应重点选择最常用的几百个常用词,要求学生切实掌握;其通论部分,又包括了工具书、文字、词汇、音韵、语法、修辞、古书注解、古代文化常识、文体知识、诗律、词律、曲律等,其重点应放在语言知识方面,尤其是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知识。
学习文选,应以解释词句为主,尤其是文选中涉及到的常用词,应抓住古汉语词义的细微差别以及同义词、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的语感,注意体现语言课的特点。
这是本门课的难点所在。
一是讲读与自学相结合。
重点讲授第一、二两册、第三、四两册主要由学生自学。
另,第一、二册中的文选、通论部分皆由教师讲读,而常用词部分则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
这样,可以在一年的教学时间内基本完成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二是与其他课程互补。
古代汉语课,历来以散文为主,韵文只涉及较少部分,如《诗经》、《楚辞》等。
二、教学内容绪论(一)教学目的及要求主要讲授古代汉语课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教材的内容、特点及要求,以及如何学好古代汉语课。
《古书的注解》课件

篇章分析
通过对古书整体结构和章节内容的分析,揭示其脉 络和逻辑。
Hale Waihona Puke 语言解释解读古书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结构,帮助读者理解 古文。
历史背景
探究古书背后的时代背景,展现文化与历史的交融。
文化解读
从文化的角度解读古书,解析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和 思想。
现代古书注解的创新形式
多媒体注解
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 式,让古书更生动、生活化。
古书注解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
传承历史文化
古书注解为后人传承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
传承道德价值
2
资料和指导。
古书中蕴含的道德价值观通过注解得以延续
和弘扬。
3
弘扬民族精神
古书注解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播民族精 神,凝聚民族力量。
结论
古书注解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面对未来,注解将结合现代科技和 创新手段,为更多的人传递古书的价值和魅力。
《古书的注解》PPT课件
古书的注解对于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课件将介绍古书注 解的基本形式、创新形式以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意义和未来发展趋势。
引言
古书注解的重要性和分类是我们理解古书意义和传承文化的关键。通过注解,我们可以深入研究古书的内涵,解读 其中的历史和文化。
传统古书注解的基本形式
参考文献
• 文献1 • 文献2/li> • 文献3
网络注解
利用互联网为平台,打破时间和空 间的限制,让古书注解变得全球共 享。
互动式注解
采用互动技术,让读者参与其中, 深入体验古书的内涵和魅力。
优秀古书注解的特点
1 准确性
注解应准确传达古书意思,避免误导读者。
古书的注释、标点与翻译

魏·何晏 《论语集解》
补注类
补注类:有补、补疏、补释、补义、补正等名 称,对前人注释作补充、订正。宋洪兴祖《楚辞 补注》,清王先谦《汉书补注》,焦循《论语补 疏》。
音义类
音义:注音释义,兴起于魏晋,另有音训、音 诂、音注、音解、音证、音隐、音释等名称。唐 陆德明的《经典释义》。
以注音为主,有时兼有简单释义,或指出经典 不同版本的异文现象。音义类在给多音多义的词 注音时,注音本身即暗含着释义,这是应该注意 的。
毛亨传 毛亨传
郑玄笺 郑玄笺
郑玄笺
义疏 义疏:疏通其义,又称“疏”、“注疏”、
“义注”、“讲疏”等。
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通常都是先注后疏, 例如《周礼注疏》汉郑玄作注,唐贾公彦疏; 《尔雅注疏》晋郭璞作注,宋邢昺疏。
义疏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唐人对前代的义疏加 以整理修订,其中奉诏官修的义疏称为正义,即 “正前人之疏义,奉诏列裁,定名曰正。”正义 类必须遵守“疏不破注”的原则。
杜甫诗《戏作俳谐体遣闷》“家家养乌龟,顿顿食黄鱼”。
《尔雅义疏》:[鸬鹚],蜀人畜以捕鱼。杜诗或说即此。即 江苏人谓之水老鸦。
表达的需要 例如:
《公羊传》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 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重大之辞大也。 《墨子》:“梦者,卧而以为然。” 《韩非子》有《解惑》《喻老》 《荀子》有“天论、礼论、乐论”。
(4)注释虚词 《墨子·鲁问》:“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
战之器。”孙诒让注:“焉犹于是也。”
2 注音
譬况:用描述性词语来注音,如《释名·释天》青、 徐言风,踧口开唇推气言之。
读为:既是训诂术语,又是注音术语。用本字解释 借字的一种注音训诂方法,如《诗经·氓》 “隰则 有泮” 郑玄《笺》“泮,读为畔”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在古代非常重要,因为古代教育水平低下,大部分人都无法理解古书中的含义和背景,注解可以使古书中的意义更加清晰和易于理解。
如《周易》、《春秋》等书虽然是古代经典之作,但是其中的意义非常深奥,很难让人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注解就成为了中华文化重要的遗产之一。
古书的注解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补充资料,二是解释内容。
在补充资料方面,古书注解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对书中对当时历史、文化、宗教、道德、法律等方面的补充资料,使读者对当时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就像《资治通鉴》中的注解,它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和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发展。
在解释内容方面,古书注解的作用是解释书中的意义。
这些意义可能是深奥的哲学思想,可能是关于人类存在和生命的思考,也可能是一些实用的技能和方法。
例如,在《论语》的注解中,虽然内容简短,但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注解解释了孔子的经验,也把孔子的智慧传承给后代。
古书的注解不仅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古书的内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帮助读者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通过阅读标注的注解,读者能够从中学习到许多不同领域的知识。
此外,注解也有助于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古书,拓宽视野和拓展思路。
总之,古书注解在历史上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注释,优秀的注解家们在一代代人们之间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遗产。
在今天,注
解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考和智慧,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时代的发展脉搏。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秦以前的许多典籍传到汉代,由於种种原因(如语言 的发展,口授和传抄的错误等),汉代人已经不能完全读 懂;於是有一些人专门为这些古书做注解,像毛亨、 孔安国、马融、郑玄等,都是著名的注解家。
一、古书注解的概念
• 古代人对前人书籍中的字、词、句、段落、篇章 等方面的解释,叫做古书的注解,简称“古注”。
第二,两汉时期为古书注解盛行的第一个高潮,儒家各 种经典的注释大量出现。
代表人物:东汉· 郑玄 其特点在于: 重视古文经学,注重语言文字和名物方面的考释,注文简明 朴实,形成经学史上著名的汉学学风——”朴学”。
著名的古注有: 毛亨《毛诗诂训传》 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何休《春秋公羊解诂》,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等。
• 按今人的理解,都是指对古书的注释。但各种名 称就其本义而言,也略有差别,简述如下。
(一)传
• “传”最早用于对经书的注解。 • 秦汉之际,人们把儒家的易、书、诗、礼、乐、春秋等著 作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传”。 • • • • 例如 “毛传”就是毛亨对诗经的注释, “孔传”是孔安国对《尚书》的注释。 另外,《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也被认为是对 《春秋经》的解说,所以都也称“传”,
(七)集解、集注、集释
• 此三者都是汇集众家之说(有时也加上自己的注 解)的一种注释方式。这是一种集大成的工作, 它汇集众家之说,省去了人们的翻检之劳。
• • • • 如 三国魏何晏的《论语集解》, 宋朱熹的《楚辞集注》、 《四书集注》, 清郭庆藩的《庄子集释》等。
十 三 经 注 疏
• 南宋时人们把汉代毛亨郑玄,魏晋魏王弼、韩康 伯的古注与唐人孔颖达、贾公彦、徐彦、杨士 勛的注疏本合刻,就是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 疏》
王力《古代汉语》重点精华笔记(第7章 古汉语通论(17~18))【圣才出品】

第7章古汉语通论(17~18)十七、古书的注解(上)(一)训诂学定义训诂又称“故训”,对其通行的说法是用今语解释古语。
它是一项用语言解释语言的实践活动,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与文字学、音韵学并立,构成了我国传统语言学中的三大部门。
(二)发展历程1.先秦开始对当时的古籍进行整理。
2.两汉训诂发展的兴盛期。
出现了著名的训诂学家毛亨、扬雄、刘熙、贾陆、许慎、马融、郑玄等著名训诂学家,以及《毛诗故训传》《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等著名训诂著作。
3.魏晋以来训诂成就不及从前,但仍有所发展,首先对群经的注疏趋于完备,宋代出现《十三经注疏》的合集;其次突破了解经的范围,有裴松之《三国志注》、杨琼《荀子注》等训诂著作;最后出现了多种字典、词数,如魏·张揖《广雅》、南朝梁·顾野王《玉篇》、颜师古《匡谬正俗》等。
此间王肃、张揖、郭璞、孔颖达、李善、朱熹等成就最高。
4.清代训诂发展到鼎盛时期,学者们继承前人成果,用文字形音义统一的观点,从理论和方法上对训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阮元《经籍纂诂》等。
词典、字典的编纂也成绩斐然,如《康熙字典》等。
5.近代使训诂不仅只是解释具体的语句,还要论其原理、法则、求文字和词义的系统和源流使之真正成为一门学问。
(三)训诂的材料1.古典文献的正文如:(1)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尚书·洪范》(2)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礼记·曲礼》(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造乎?”《论语·泰伯》2.随文释义的注疏随文释义,是不脱离文献原文来解释语义的方法,也就是讲词语在这个具体句子中的含义,而不涉及或少涉及脱离了这个具体语言环境的其他意义。
而注疏则是古人解释古代文献的总称,有传、说、皆、训、笺等等。
如:(1)《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
古书的注解

古注的名称 5
刘师培《国学发微》:“故传二体,
乃疏通经文之字句者;章句之
体,乃分析经文之章句者也。”
章太炎《国故论衡》:“古之为传 异 于章句,章句不离经而空发,
传则有异。”
古注的名称 6 7、集解(集注、集释)
1)经传集解: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2)诸解集合: 何晏《论语集解》
古注的名称 7
8、笔记
注解的术语 2
——“属”又叫“醜” 《尔雅》:“醜,类。” 《尔雅· 释草》:“蘩之醜秋为 蒿。” 郭璞注:“醜,类也。春时各 有 种名,至秋老成,皆
注解的术语 3
• 浑言、统言、通言、散言、散文 ——笼统地说 析言、析言、析言、对言、对文 ——分析地说 《说文》:“鸟,长尾禽总称也。” 段注:“短尾名隹,长尾名鸟。析言 则然,浑言则不别也。”
——以读书札记的形式对古书中疑难
问题提出看法。
9、选注
——是古人进行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
(通过选本)
注解的内容 1 • 分析句读
• 阐述语法 • 校勘文字
• 说明修辞手段
注解的内容 2 • 解释典故
• 考证古音古义 • 增补史料
• 阐明哲学思想
……
注解的术语1
• 属、别——表示事物的种类。 强调事物之间的共性, 就说某是某之属 强调事物之间的区别, 就说某是某之别 《说文· 禾部》:“秔,稻属。” “稗,禾别也。”
通论(十七)(十八)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一、古注的名称(种类)
二、注解的内容 三、注解的术语
四、训诂专著简介
古注的名称 1
1、注(故、训、传、说、记、诠、 释、微、学、解……) ——对原文作独立注解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通论十七十八古书的注解

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重点:常用术语ps背课本P612下面的十三经注疏的作者由于时代久远,我们阅读古书,会碰到许多语言文字方面的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一般可以通过参看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有古代人用文言文作的,也有现代人用现代汉语作的,相比较而言,后者要比前者少得多.而且,现代人要注解先秦古书,也离不开汉唐人的旧注。
所以,要读懂古书,必须参考古书的旧注,了解其体例,注解的方式以及它的局限性等等。
一、古书注解的概貌为什么要给古书作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语言的发展变化,使得后人对古书中的一些话看不懂了,于是就要由专门研究的专家来作注.戴震在《尔雅文字考序》中说:“昔之妇孺闻而辄晓者,更经学大师转相讲授仍留疑义,则时为之矣.”就是这个意思。
系统地给古书作注,是从汉代开始的。
比如在汉代,《诗经》有三家的解说,即鲁之申培公、齐之辕固生和燕之韩婴,分别称为鲁诗、齐诗、韩诗。
后来又有毛亨作的传(称《毛诗》).孔安国曾给《尚书》作注;马融、郑玄都曾给许多儒家经典作过注;高诱给《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作注;王逸给《楚辞》作注。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经典在汉代几乎都有人作了注。
汉代的注解比较注重语言文字的解释和名物的说明,而且他们离先秦时代比较近,所以汉代的注解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汉代注解的古籍主要是儒家经典,到后来注解的范围逐步扩大,不仅先秦时的老庄著作有人作注,汉代的著作也有人作注了。
如在六朝时,有魏代的王弼注了《老子》,晋代的郭象注了《庄子》,三国时韦昭注了《国语》,刘宋时裴駰作了《史记集解》等等。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古籍整理也颇繁荣,如唐初著名学者孔颖达注《五经》,李善注《文选》,颜师古注《汉书》,都为后世所称道。
又如司马贞作《史记索引》,张守节作《史记正义》等。
一些“子书"(哲学著作)也有人作注,如杨倞作《荀子注》,尹知章有《管子注》等等.宋朝注释家中最有名的就是朱熹。
他有《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他的注释能吸取汉唐人的长处,用简洁明白的语言解释古书中的词句.他对《诗经》中《国风》一些诗的解释,能不受毛传的束缚,指出它们是爱情诗,比汉儒高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 ①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②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王 弼 《老子注》 郭 象 《庄子注》 韦 昭 《春秋外传国语注》 孔颖达 《五经正义》(《易》《书》 《诗》《礼》《左》) 贾公彦 《周礼疏》、《仪礼疏》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 为闇昧之行。《笺云》:“仪,威仪 也。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 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 同。”
3.章句 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其特点是, 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 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如东汉赵歧《孟子章 句·梁惠王上》:
《公羊传》曰:‘~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 往~之,以侄、娣从。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 何?弟也。诸侯一聘九女。’……传曰:‘同 姓~之,异姓则否。’是夫人与~皆同姓之国也, 鲁卫同姓,故来~之。”
2.旧注是重新注释古书和检验新注是否正确的重 要依据 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前驱射而杀 之。公知其无罪也,枕之股而哭之。(《左 传·僖公二十八年》)
1.传 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古人把儒家的重要 文献叫做“经”,把解释经书的著作叫做“传”。如孔子著 《春秋》,后人写书解释《春秋》者,有《春秋左氏传》、 《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另外依照经书文字逐字逐 句进行解释的,也称作传。如西汉鲁人毛亨的《毛诗传》:
《诗·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古书的注解
张虹
一、古书旧注的重要性
1.旧注是我们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寤言不寐,愿言则疐。(《诗经·邶风·终风》)
汉·郑玄《毛诗笺》:“言,我;愿,思 也。~当读为不敢嚏咳之嚏。我其忧悼而不能寐, 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今俗,人嚏云人《左传·成公八年》) 唐·孔颖达《左传正义》:“庄公十九年
《毛传》:“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闇昧之 行。”
2.笺 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笺的本义是小竹片, 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说文》:“笺,表 识书也。”如《诗经》毛传郑笺。郑笺就是郑玄以《毛诗》为 依据、对《毛传》进行补充和订正的注释。对《毛传》隐晦简 略的地方,郑氏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 写出来,以表示有别于已有的注释,标作“笺”,后人称为 《郑笺》。例如:
新的注解,解决了古书中许多疑难问题。 除了为古书做注解和考证工作之外,清代
学者还作了许多古籍校勘的工作。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陈奂 《诗毛氏传疏》 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 刘宝楠 《论语正义》 焦循 《孟子正义》 王先谦 《庄子集解》 郭庆藩 《庄子集解》
三、古注的分类
注的本义是灌注。古代经书多难懂,好象水道阻塞,必须 灌注才能疏通,所以把对经文的解释也叫做注。古注就其 特点而言,主要可以分为传、笺、章句、集解、疏五类。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诗经·周南·汝坟》)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不我遐弃’者, 犹云‘不遐弃我’也。古人之语多倒,《诗》之此 类众矣。”
二、古注的发展概况
1.注释的萌芽——先秦
(1)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礼记·乐记》:“《诗》云:‘肃雍和鸣,
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 敬以和,何事不行。” 《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 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例外: 《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水北为阳,山南 为阳。”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以利吾国乎?
《章句》:“曰,辞也。叟,长老之称也,犹父也。 孟子去齐,老而至魏,故王尊礼之。曰:‘父不远千 里之路而来至此,亦将有可以为寡人兴利除害者 乎?’” 此段话从“孟子去齐”以后串讲整个句义,是章句的体例。
徐彦 杨士勋 陆德明 杨倞 尹知章 张守节 司马贞 裴骃 颜师古 李善
《春秋公羊传疏》 《春秋谷梁传疏》 《经典释文》 《荀子注》 《管子注》 《史记正义》 《史记索隐》 《史记集解》 《汉书集注》 《文选注》
史记三家注
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1)本期注释的特点
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是借注释来发挥 自己的政治、哲学主张,后人称其为“六经注 我”。
(2)他注多补充事实史料、阐发微言大义
《春秋·文公五年》:“秋,楚人灭六。” 《左传·文公五年》:“六人叛楚,即东夷。 秋,楚成大心、仲归帅师灭六。” 《春秋·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 鄢。” 《公羊传·隐公元年》:“克之者何?杀之也。 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
2.注释的兴盛——两汉
(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 ①语言的发展演变(客观因素) ②封建政府的提倡(人为因素) ③古今文之争的影响(学术因素)
(2)两汉注释的特点 ①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②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3)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毛亨 孔安国 马融
郑玄
何休 高诱
王逸
《毛诗故训传》 《古文尚书注》 《周易》、《尚书》、《毛诗》、 《论语》、《周礼》、《仪礼》、 《礼记》等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朱 熹 《四书集注》 (《大学章句》《中庸章句》 《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周易本义》、 《诗集传》、 《楚辞集注》
5.注释的复兴——清
复兴的原因 ①清政府文化政策的推动 ②文字、音韵、训诂研究的深入 ③“经世致用”学术思想的影响
(1)本期注释的特点 清代学者几乎对每一种重要的典籍都做了
《左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译
文:“把头枕在尸体的大腿上而哭他。”
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公以叔武尸
枕其股。”
3.旧注能教给我们注解古书的方法
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 席之上,自有关墙篱落于粪溷之侧。(《梁书·范 缜传》)
对文的原则
据文证义的方法
4.旧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