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注解(课堂)
古书的注解(课堂)

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公以叔武尸枕其股。”
第二,古注常涉及字词意义的演变和古代社会文化知
识。因此,要真正读懂古书,就必须依靠古注(如《礼记正
义》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疏) 。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 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皆主人筵几於庙,而拜迎於门外, 入揖让而升,听命於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听命,谓主人听使者所传婿家之命。
相鼠刺无礼也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
无礼仪也○相息亮反篇内同[疏]相鼠三章章四句至礼仪正义曰作相鼠
诗者刺无礼也由卫文公能正其群臣使有礼仪故刺其在位有承先君之化无礼仪 者由文公能化之使有礼而刺其无礼者所以美文公也凯风美孝子而反以刺君此 刺无礼而反以美君作者之本意然也在位无礼仪文公不黜之者以其承先君之化
古注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古书注释的体式类型
毛传:
毛亨对《诗经》的注 释。“传”指阐明经 义。 郑笺:
郑玄对《诗经》的注释。 “笺”有补充订正毛传 的意思。
孔疏:
孔颖达对《诗经》原文 以及毛传、郑笺等的注 释。“疏”不仅解释古 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 也一起加以注释,也叫 做“正义”。
(一)传注类
这原是版本的不同,但朝廷对一个经典只 立一个博士,于是古文经和今文经都强调自己 的解释好,这样的论争也促进了古书注释的发 展。
2、注释对象
以解经为目的,所注之书大部分为经部 典籍;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3、注家注本
毛亨《毛诗诂训传》,郑玄《毛诗 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 注》,何休《春秋公羊传注》,赵岐《孟 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高诱《战 国策注》,《吕氏春秋注》。(贾逵、服虔、
古书的注解课件

(二)串讲句子大意 1、翻译 按字面直接释义,包括直译和意 译。 ①直译——译文与正文词义对应, 语法结构基本相当。 《尚书· 洛诰》:‚考朕昭子刑, 乃单文祖德。‛苏轼《书传》: ‚考我所以明子之法,乃尽文王 德也。‛
②意译——不拘于正文词义和语
法结构的串讲,目的在于沟通文 意。 《孟子· 尽心上》:‚强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赵岐《孟子章 句》:‚当自勉强以忠恕之道, 求仁之术此最为近也。‛
《仪礼注》、《礼记注》 高 诱 《战国策注》、《吕氏春 秋注》、《淮南子注》 王 逸 《楚辞章句》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
①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②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这个时期,除了经部书外,还出
现了大量有关史部、子部、集部 的训诂专著以及佛经的音义。如: 史部方面:‚《史记》三家注‛: 张守节《史记正义》、 司马贞 《史记索隐》 、 裴骃《史记集 解》。 颜师古 《汉书集注》、裴松之 《三国志注》
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 《淮南子· 精神篇》:‚不识天下之 以我备其物与?且惟无我而物无不备 者乎?‛高诱注:‚与,耶,辞也。‛ 《孟子· 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 尽心焉耳矣。‛赵注:‚焉耳者,恳 至之辞。‛
2、实词用法 《礼记· 表记》:‚不自大其事。‛
孔疏:‚大谓夸大。‛这里‚大‛用 为动词。 《左传· 桓公十一年》:‚宋雍氏女 于郑庄公。‛杜注:‚以女妻人曰 女。‛ 《史记· 卫世家》:‚繄起死人而肉 白骨也。‛韦昭注:‚是使白骨生肉, 德至厚也。‛
孟子
孝经 论语 尔雅 公羊传 谷梁传 左氏传 周礼 仪礼 礼记 周易 尚书 诗经
汉武帝
初唐
唐文宗
宋仁宗
古书的注解——精选推荐

古书的注解幻灯⽚1古书的注解⼀、古代注疏簡介⼆、古書注解的體例三、古書注解的內容四、注解術語五、古注閱讀實例幻灯⽚2古代注疏簡介●注解古書的⼯作開始於漢代。
●鄭⽞是漢代最著名的注解家,對《周易》、《⽑詩》等多部經書都作過注解。
●唐代出現了“疏”、“正義”,它不僅注解經書原⽂,還對漢代學者的注釋也作解釋。
●六朝以后,注解的古書的范圍有所擴展。
唐代除了為先秦經書做注疏⼯作之外,也對其他古書做了注解。
●清代是⼩學發展的⿍盛期,學者幾乎對每⼀種重要的經典都做了新的注解,取得極⾼的成就。
幻灯⽚3古書注解的體例● 1.傳注類和義疏類的體例●以《⼗三經注疏》的《⽑詩正義》為例。
● 2.集注、集解類注疏書的體例●以《論語集解》、《孟⼦集注》為例。
● 3.⾳義類書的體例●以《經典釋⽂》為例。
● 4.章句類書的體例●以《孟⼦集注》引鄒⽒“章指”為例。
幻灯⽚4古注的体例·传●1、传(zhuàn)。
本义为传(chuán)递、传述的意思。
引申指解释经义的⽂字,也指对古书字句解释疏通的注释。
●前者如解释《易经》的《易传》,解释《春秋经》的《左传》、《公⽺传》、《⾕梁传》等,这类“传”,多数侧重于经⽂的思想内容,或是叙述事件的原委(如《左传》),或是对“微⾔⼤义”的阐发解说(如公⽺、⾕梁⼆传)。
幻灯⽚5古注的体例·传●后者如西汉⽑亨的《⽑诗故训传》,它是以语⾔⽂字的考释疏通为宗旨的注解形式。
《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使为《离骚》传。
”颜师古注:“传谓解说之,若《⽑诗传》。
”《⽑诗正义·关雎》“诂训传”孔颖达疏:“传者,传通其义也。
”可见,传是注解的⼀种形式,讲古书注解,主要指后⼀类书。
幻灯⽚6古注的体例·注●注,本义为灌注,引申为传注、注释。
《说⽂·⽔部》:“注,灌也。
”段⽟裁注:“引申为传注,……注之云者,引之有所适也,故释经以明其义⽈注。
”唐贾公彦《仪礼·⼠冠礼》疏:“⾔‘注’者,注义于经下,若⽔之注物也。
31.古书的注解

传
“传”最早用于对经书的注解。 《论衡·正说》:“圣人作其经,贤者作其传。”
秦汉之际,人们把儒家的易、书、诗、礼、乐、春
秋等著作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传”。
例如“毛传”就是毛亨对诗经的注释。
另外,《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也被认
为是对《春秋经》的解说。
笺
东汉时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又作了
Hale Waihona Puke 晋南北朝时期魏晋注释的特点:
①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注释范围更加拓宽,经、史、子、集部的古书 均有注释。
②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流传至今的注本,较著名的有:
王弼、韩康伯《易注》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何晏《论语集解》
裴松之《三国志注》 王弼《老子注》 郭象《庄子注》 郭瑾《楚辞注》 小学著作——晋郭璞《尔雅注》《方言注》
尺为墨,倍墨为丈;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③《尔雅·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
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浑言(统言)
析言
《说文·橐部》:“橐,囊也。”段注:“按许云 ‘橐,囊也’、‘囊,橐也’。浑言之也。《大雅》 毛传曰:‘小曰橐,大曰囊。’高诱注《战国策》曰: ‘无底曰囊,有底曰橐。’皆析言之也。”
清代
在语言文字的研究方面建立了形音义的完整体系,取得了超越 前人的研究成果。 清代注家注本不胜枚举,最著名的: 陈奂《毛诗传疏》 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 王先谦的《庄子集解》《荀子集解》《汉书补注》 孙诒让的《周礼正义》、《墨子间诂》 王念孙的《读书杂志》,王引之的《经义述闻》 郝懿行的《尔雅义疏》 戴震的《方言疏证》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三)注
• 大约从东汉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一般不称“传” 而称“注”。
• 注,流注、注明的意思,用在注释古书时,是指使文意如 水之流注,畅通明晓。 • 另外,“注”还可以是古书注解的通称,如《十三经注疏》 的“注”,就包括“毛传”和“郑笺”。
(四)疏
• “疏”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注解方法。它不仅解 释正文,而且还给古人的注解作注解。
• ⑤儒家七十子之徒,于先秦古书多有注解.
• 《汉书•景十三王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 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 加金帛赐以招之。繇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 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献王所 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 《礼记》、《孟子》、《老子》之属,七十子之徒所论。”
孔颖达经学成就
• 孔颖达编订《五经正义》,排除经学内部的家法 师说等门户之见,于众学中择优而定一尊,广采 以备博览,从而结束了自西汉以来的各种纷争; • 是他摒弃南学与北学的地域偏见,兼容百氏,融 合南北,将西汉以来的经学成果尽行保存,使前 师之说不致泯灭,后代学者有所钻仰;也由于他 的《五经正义》被唐王朝颁为经学的标准解释, 从而完成了中国经学史上从纷争到统一的演变过 程。 • 他是一个对中国经学具有总结和统一之功的大经 学家。
(六)章句
• “章句”是离章辨句、分析章节句读的意思, • 它是在训释名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注释方 式。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句意,分析其中的含 义。章句于每章之末还有章旨,总括该章主旨。
• 如汉赵歧《孟子章句》在《孟子· 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 言者许行”章后注: • “章指:言神农务本,教于凡民。许行蔽道,同之君臣。 陈相倍师,降于幽谷;不理万情,谓之敦朴。是以孟子博 陈尧舜上下之叙以匡之也。”
第一讲 古书的注解

(三)常用的注音术语 读曰,读为: 1、读曰,读为: 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 ."郑玄注:"时读曰莳 "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 2、读若,读如: 读若,读如: 又重之以修能. 又重之以修能. 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故有绝才者谓之能 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霾两轮兮絷四马.洪兴祖注:"霾读若埋." :"霾读若埋 霾两轮兮絷四马.洪兴祖注:"霾读若埋." 吾是以狂而不去也。(《庄子·逍遥游》) 吾是以狂而不去也。(《庄子 逍遥游》 。( 逍遥游 王先谦注:狂音读如诳,言以为诳。 王先谦注:狂音读如诳,言以为诳。 如字: 3、如字: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礼 大学》 记·大学》) 大学 《经典释文》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 经典释文》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 好好, 好好 呼报反,下如字。 呼报反,下如字。
• 练习: 练习: 写出下列几部典籍的注疏者 诗经》 《诗经》:汉 传,汉 笺,唐 集解, 论语》 《论语》魏 集解,宋 疏。 左传》 等正义。 《左传》晋 注,唐 等正义。 孟子》 《孟子》汉 注,宋 疏。
等正义。 等正义。
• 三、古注的基本体例 1."传":是用今语传达古语含义的意思。 传 :是用今语传达古语含义的意思。 广义: 注解” 广义:“注解”: 狭义:指直接阐释经义的注解。 狭义:指直接阐释经义的注解。 如毛亨《毛诗诂训传》 如毛亨《毛诗诂训传》。 2.“笺”:主要是对原注加以补充和订正。 主要是对原注加以补充和订正。 笺 如郑玄的《毛诗笺》 如郑玄的《毛诗笺》 3.正义(义、疏):串讲文意 ):串讲文意 .正义( 如孔颖达《毛诗正义》 如孔颖达《毛诗正义》。 4.章句:训释词义,按章和句串讲分析经文大意。 章句: 章句 训释词义,按章和句串讲分析经文大意。 归纳出文章的段落大意。 归纳出文章的段落大意。 如汉代的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如汉代的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古书的注解-讲解[优质PPT]
![古书的注解-讲解[优质PPT]](https://img.taocdn.com/s3/m/1e14e278a8956bec0875e32d.png)
3、貌、之貌——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 后面,相当于“……的样子”。
例:《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郭象 注:“泠然,轻妙之貌。” 4、犹、犹言——一般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引申义训解本文。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或“等于说”。 例:《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 之幼。”赵岐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3、古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诗经·周南·汝坟》)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不我遐弃’者, 犹云‘不遐弃我’也。古人之语多倒,《诗》 之此类众矣。”
二、古注的源流与发展
1、古注的源流 古注之源,可追溯到先秦:先秦著作中多有注释
杂夹文中。 如:
(1)《周易·说卦》:“乾,健也;坤,顺也;震, 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 兑,说也。”
唐代进行义疏的著作主要有:
尚书 汉孔安国传 唐孔颖达正义
周易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 唐孔颖达正义
诗经 汉毛亨传 郑玄笺 唐孔颖达正义
周礼 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
仪礼 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
礼记 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左传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公羊传 汉何休注 唐徐彦疏
郭 象 《庄子注》
孔颖达 《五经正义》(《易》《书》《诗》《礼》 左》)
贾公彦 《周礼疏》、《仪礼疏》
邢 昺 《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
孙 奭 《孟子疏》
陆德明 《经典释文》
杨 倞 《荀子注》
张守节 《史记正义》
颜师古 《汉书集注》
(4)古注的中落——宋、元、明
特点: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是借注释来发挥自 己的政治、哲学主张,后人称其为“六经注我”。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秦以前的许多典籍传到汉代,由於种种原因(如语言 的发展,口授和传抄的错误等),汉代人已经不能完全读 懂;於是有一些人专门为这些古书做注解,像毛亨、 孔安国、马融、郑玄等,都是著名的注解家。
一、古书注解的概念
• 古代人对前人书籍中的字、词、句、段落、篇章 等方面的解释,叫做古书的注解,简称“古注”。
第二,两汉时期为古书注解盛行的第一个高潮,儒家各 种经典的注释大量出现。
代表人物:东汉· 郑玄 其特点在于: 重视古文经学,注重语言文字和名物方面的考释,注文简明 朴实,形成经学史上著名的汉学学风——”朴学”。
著名的古注有: 毛亨《毛诗诂训传》 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何休《春秋公羊解诂》,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等。
• 按今人的理解,都是指对古书的注释。但各种名 称就其本义而言,也略有差别,简述如下。
(一)传
• “传”最早用于对经书的注解。 • 秦汉之际,人们把儒家的易、书、诗、礼、乐、春秋等著 作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传”。 • • • • 例如 “毛传”就是毛亨对诗经的注释, “孔传”是孔安国对《尚书》的注释。 另外,《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也被认为是对 《春秋经》的解说,所以都也称“传”,
(七)集解、集注、集释
• 此三者都是汇集众家之说(有时也加上自己的注 解)的一种注释方式。这是一种集大成的工作, 它汇集众家之说,省去了人们的翻检之劳。
• • • • 如 三国魏何晏的《论语集解》, 宋朱熹的《楚辞集注》、 《四书集注》, 清郭庆藩的《庄子集释》等。
十 三 经 注 疏
• 南宋时人们把汉代毛亨郑玄,魏晋魏王弼、韩康 伯的古注与唐人孔颖达、贾公彦、徐彦、杨士 勛的注疏本合刻,就是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 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古注是我们读懂古书的桥梁和阶梯 (古注的优势)
第一,从时代上说,古注更接近古书的文本,从 语感各方面都能体会得更为真切。
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前驱射而杀之。公 知其无罪也,枕之股而哭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左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译文:“把 头枕在尸体的大腿上而哭他。”
威仪者同故喻焉以传曰虽居尊位故笺言虽处高显之居以对之相鼠有齿人 而无止止所止息也笺云止容止孝经曰容止可观无止韩诗止节无礼节也人 而无止不死何俟俟待也相鼠有体体支体也[疏]传体支体○正义 曰上云有皮有齿已指体言之明此言体非徧体也故为支体○人而无礼人而 无礼胡不遄死遄速也○遄市专反专反
CHENLI
2
古人注和今人注
CHENLI
8
举例2
燭不見跋。鄭玄注:“跋,本也。燭盡則去之。
嫌若盡多有厭倦。”孔穎達疏:“本,把處也。 古者未有蠟燭,唯呼火炬為燭也。火炬照夜易盡, 盡則藏所然殘本。所以爾者,若積聚殘本,客見 之,則知夜深,慮主人厭倦,或欲辭退也,故不
見殘本,恒如然未盡也。” 《禮記正義·曲 禮上》
CHENLI
而后昏成,《春秋》则谓之“纳币”。其庶人则缁帛五两;卿大夫则玄纁,玄三纁二,加以俪
皮;及诸侯加以大璋,天子加以穀圭,皆具於《周礼》经、注也。“请期”者,谓男家使人请
女家以昏时之期,由男家告於女家。何必“请”者,男家不敢自专,执谦敬之辞,故云“请”
也。女氏终听男家之命,乃告之。纳吉、纳徵、请期每一事,则使者二人行。惟纳徵无雁,以
有币故,其馀皆用雁。○“主人筵几於庙”者,谓行此等之礼。主人,谓女父母设筵几於祢庙。
此等皆据《士昏礼》而知之也。○“听命於庙”者,谓女之父母,听受婿之使者之命於庙堂之
上两楹之间也。
CHENLI
5
第三,古人注是今人注的源头。
第四,当代大型辞书的许多解释也是从古注而来,有时读 古注比查工具书更能解决问题。
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公以叔武尸枕其股。”
CHENLI
4
第二,古注常涉及字词意义的演变和古代社会文化知
识。因此,要真正读懂古书,就必须依靠古注(如《礼记正
义》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疏) 。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
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皆主人筵几於庙,而拜迎於门外,
志,謂別其心意所趣鄉也。知類,知事義之比也。強立,臨事不惑也。
不反,不違失師道。 鄭玄《禮記注·學記》
CHENLI
7
例1
如果沒有鄭玄的解釋,我們是很難讀懂這 段文字的。通過鄭玄的解釋,至少使我們 明白了這樣幾個問題:第一、“塾、庠、 序、學”作為古代學校的差異,“塾”的 位置;第二、“黨、遂”均屬於行政區劃 單位,“術”是“遂”的誤字;“離經、 辨志、知類、強立、不凡”的確切含義。
古书的注解
➢ 一、古注是我们读懂古书的桥梁和阶梯 ➢ 二、古书注释的发展概况 ➢ 三、古书注释的体式类型 ➢ 四、古注的常用术语 ➢ 五、古书注释的主要内容
CHENLI
1
相鼠刺无礼也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
无礼仪也○相息亮反篇内同[疏]相鼠三章章四句至礼仪正义曰作相鼠
诗者刺无礼也由卫文公能正其群臣使有礼仪故刺其在位有承先君之化无礼仪 者由文公能化之使有礼而刺其无礼者所以美文公也凯风美孝子而反以刺君此 刺无礼而反以美君作者之本意然也在位无礼仪文公不黜之者以其承先君之化
古书的注释: 古人注——清代及之前的注释,用文言文写成, 有一定的体例(简称古注) 今人注——用现代汉语白话文写成,较为通俗 (一般来说,可包括“五四”以来学者的注释, 但解放后的较多)。
古人注是今人注的源头;今人注是在古人 注的基础上选择、翻译而来的,即使没有古注, 也多依古注推衍。
CHENLI
3
弊风未革身无大罪不可人废之故也相鼠有皮人而无仪相视也无礼仪者
虽居尊位犹为暗昧之行笺云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
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行下孟反之处昌虑反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笺云人
以有威仪为贵今反无之伤化败俗不如其死无所害也[疏]相鼠至何为○正义
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犹有无礼者故刺之相鼠有皮犹人之无仪何则人有皮 鼠亦有皮鼠犹无仪故可耻也人无礼仪何异于鼠乎人以有威仪为贵人无礼仪则 伤化败俗此人不死何为若死则无害也○笺视鼠至者同○正义曰大夫虽居尊位 为暗昧之行无礼仪而可恶犹鼠处高显之居偷食苟得不知廉耻鼠无廉耻与人无
第五,目前还有许多古书没有今人注,只能依靠古注。
CHENLI
6
举例1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 有學。術,當為“遂”,聲之誤也。古者仕焉而已者,歸教於閭
里,朝夕坐於門,門側之堂謂之塾。《周禮》,五百家為黨,萬二千
五百家為遂。黨屬於鄉,遂在遠郊之外。比年入學,學者,每 歲來入也。中年考校。中,猶間也。鄉遂大夫間歲則考學者之 德行道藝。《周禮》:“三歲大比。”乃考焉。一年視離經 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 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 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離經,斷句絕也。辨
○“纳采”者,谓采择之礼,故《昏礼》云:“下达,纳采,用雁也。”必用雁者,《白虎通》
云:“雁,取其随时而南北,不失节也。又是随阳之鸟,妻从夫之义也。”“问名”者,问其
女之所生母之姓名,故《昏礼》云“谓谁氏”,言母之女何姓氏也。此二礼一使而兼行之。
○“纳吉”者,谓男家既卜得吉,”与女氏也。○“
如果離開鄭《注》孔《疏》,我們更 不可能知道“燭不見跋”這句話說的 是什麼意思。鄭《注》使我們知道 “跋”通“本”。孔《疏》又使我們 進一步知道“燭”指火炬,“本”是 火把的根部,即手把握之處。
CHENLI
10
二、古书注释的发展概况
(一)注释的萌芽——先秦
入揖让而升,听命於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听命,谓主人听使者所传婿家之命。
○昏者,一本作“昏礼者”,婚礼用昏,故经典多止作昏字。合,如字,徐音閤。好,呼报反。 采,七在反,采择也。期,徐音情,又如字。筵音延。使,色吏反。传,直专反。[疏]“昏礼” 至“礼也”。○正义曰:此一节总明昏礼之义,而拜迎於门外,揖让而升,自从始至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