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练习——古书注解
古代汉语注解习题

古代汉语练习题第一节古注的类型和编排体例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传笺正义集解体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张守节的《史记正义》的注解类型是义疏体。
()2.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
()3.《十三经注疏》本中的《礼记》是郑玄注,孔颖达疏。
()4.晋杜预所撰《春秋经传集解》与汇集众说的“集解”名同而实异。
()5.《经典释文》的作者是唐孔颖达。
()6.章句体在对句意的串讲、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对原文词义的解释。
()三、填空题1.在《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有四家的注解,即西汉的《毛诗故训传》,东汉的《毛诗笺》,唐的《毛诗音义》,唐的《毛诗正义》。
2.章句的意思是。
3.不仅注释原文,同时也解释注文的注释方式叫,也叫。
4.《孟子章句》的作者是。
四、选择题1.下列古注属于章句体著作的是()A.《淮南子注》《孟子集注》.BC.《楚辞章句》D.《广雅疏证》2.《十三经注疏》本中的《周易正义》的作者是( A.何晏B.孔颖达C.郑玄D.杜预3.何晏的《论语集解》属于下列哪种古注类型()A.传注体B.章句体C.义疏体D.集解体对的4.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属于下列哪种古注类型()A.传注体B.义疏体C.集解体D.音义体五、问答题1.“疏”与“传”、“注”在训诂上有何不同?2.阅读《诗经·魏风·硕鼠》一诗的注疏,回答问题:利用注文解释“硕鼠”、“贯”、“女”、“顾”、“适”的意思,并指出是谁的解释。
第二节古注的内容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句读翻译推因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古注只训释词义。
()2.古注的中心任务是解词。
()3.古人没有语法。
( )4.反切法是汉字的注音方法。
()三、填空题1.古注的注音方法有___ 、____、____、____、____。
古代汉语与古书的注解课件

《尚书》注疏
汉 ·孔安国 《尚书孔氏传》
(简称《伪孔传》)
唐 ·孔颖达 《尚书正义》
宋 ·蔡 沈 《书集传》
清 ·阎若璩(qú) 《尚书古文疏证》
清 ·孙星衍 《尚书今古文注疏》
返回本章目录
附:《尚书》与注疏-2
西晋末年 秦焚书 西汉初 西汉中期 永嘉之乱
东晋
唐初颁布 《五经正义》
现在
《尚书》 原本 被毁
第六章 古书的注解
第一节 古注的体例 第二节 古注的术语 第三节 古注的方式
第一节 古注的体例
返回本章目录
传注体-传
传注体-传
古注 体例
说
明
举例
1.传:zhuàn,传述。
《春秋左氏传》 以传述的方式阐明
经义,故称传。
春秋 ·左丘明
2.秦汉之际的注释多 《毛诗故训传》
称传,传是最早出
西汉 ·毛亨
现的注释体例。
今文《尚书》
29篇
古文《尚书》
45篇
武帝时孔壁 孔安国献书
伪《孔传古文尚书》
58篇
存于十三经中 33篇为旧本原有 25篇为伪作
返回本章目录
附:《诗经》与注疏-1
西汉传诗的
四家
齐人辕固所传- 齐诗 鲁人申培所传- 鲁诗 燕人韩婴所传- 韩诗
今文经学派
东汉后散佚
鲁人毛亨所传- 毛诗 — 古文经学派
毛诗
补充、说明、订正,都另 行标明,不与前人传注相 混杂,这种注释称为笺。
《毛诗笺》
东汉 ·郑玄
2.笺,始于东汉郑玄的《毛
诗笺》。
返回本章目录
传注体-释例
毛亨 传
毛亨 传
郑玄 笺 郑玄 笺 郑玄 笺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4-6答案

古代汉语(下)练习参考答案第四单元一解释下列名词: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
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
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一部古文选集,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等,依据文体分为十三类: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赞颂类、辞赋类、哀祭类。
古代汉语-通论6古书注解

反切对于汉语语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改进了注音方法, 使注音更准确、更方便,二是有助于把汉字读音分析为声、 韵、调,这是音韵学的起点。没有反切,就不可能有后来的 音韵学。 反切最初叫“某某反”、“某某翻”,后称“某某切”,但意 思并无区别,皆指连续快读而拼合成一音。
5.破读与如字 “破读”又叫“读破”,指某个字因其表示的词义或词性发生 变化而改变读音。“如字”又称“读如字”、“读如本字”, 指某个字读通常读音。 《周南· 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经典释文》: “好,毛如字,郑呼报反。” 《汉· 贾捐之》:“(石)显鼎贵,上信用之。”颜师古注: “如淳曰‘鼎音钉,言方且欲贵矣’。‘方且’是也,读如 本字。” 《汉· 戾太子传》:“太子……因长御倚华具白太后。”颜师古 注引郑氏曰:“长音长者。” “破读”、“如字”意义相反,古注一般只注“如字”,“读 破”须与常音对比见出。
(乙)释义在前、被释在后。常用术语有“曰、为、谓之”: 《周南·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毛亨传:“水中可 居者曰洲。” 屈原《离骚》:“畏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 “零,落,皆堕也,草曰零,木曰落。” 《左· 文三》:“执事不以釁鼓。”杜预注:“以血涂鼓为釁 鼓。” 屈原《离骚》:“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王逸注: “窃爱为私,所私为阿。” 《汉· 五行志上》:“饮食有享献之礼。”颜师古注:“以礼饮 食谓之享,进爵于前谓之献。”——被释在后。
2.声训 借助词与词的音同音近关系解释词义: 《淮· 原道训》:“照物而不眩。”高诱注:“眩,惑也。” 《淮· 缪称训》:“禅于家国。”高诱注:“禅,传也。” 《公· 桓二》:“纳于大庙。”何休解诂:“庙之为言貌也,思 想仪貌而事之也。” 《小雅· 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邦家之基。”郑玄笺:“只 之言是也。” 典型术语有“之言、之为言”。 声训所联系的两个词,可能同义,可能同源,也可能是假借。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古书的注解)【圣才出品】

通论十五古书的注解15.1 复习笔记古书的注解分为古人注解和今人注解两类;今注虽通俗易懂,但是较简单,对复杂问题的解释各持己见,古注因作者距离原书时代较近,注解则比较准确、可信。
一、古注的发展概况1.汉代(1)发展背景秦焚书坑儒后,学术的传承主要依靠口耳相传,使得很多经典在流传中产生讹误,汉代人已经不能完全读懂古书,因此汉代出现大规模注释古书的情况。
(2)代表作当时著名的注家和注本有毛亨的《毛诗诂训传》、郑玄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孔安国的《伪尚书传》、何休的《春秋公羊解诂》、赵岐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句》、高诱的《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等等。
2.魏晋南北朝(1)发展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书注解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2)代表作较著名的注家和注本有王弼、韩康伯的《周易注》、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范宁的《春秋谷梁传集解》、何晏的《论语集解》、韦昭的《国语注》、裴骃的《史记集解》、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王弼的《老子注》、郭象的《庄子注》、张湛的《列子注》、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3.唐代(1)发展背景唐代人们对汉代以前的古书和汉代人所做的注解难以看懂。
(2)代表作①孔颖达等人奉旨对古书以及古书注解进行解释,这种“二度注疏”的古注被称作“疏”或“正义”;例如“五经义疏”——《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②“义疏”类的古注讲究“疏不破注”,对原文和注文进行解释,不改变旧注的观点,内容上没有创新;唐代其它著名的注家和注本有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颜师古的《汉书集注》、李贤的《后汉书注》、杨倞的《荀子注》、李善的《文选注》等。
4.宋代(1)发展背景宋代理学兴盛,注家常常借注释古书阐述自己的理学思想。
(2)代表作①和汉、唐注家求实的风气相反,宋代注家大胆疑古,不受旧说束缚;著名的注家和注本有朱熹的《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古书的注解答案

古书的注解答案【篇一:古代汉语注解习题】节古注的类型和编排体例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传笺正义集解体1.张守节的《史记正义》的注解类型是义疏体。
()2.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
()3.《十三经注疏》本中的《礼记》是郑玄注,孔颖达疏。
()4.晋杜预所撰《春秋经传集解》与汇集众说的“集解”名同而实异。
()5.《经典释文》的作者是唐孔颖达。
()6.章句体在对句意的串讲、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对原文词义的解释。
()三、填空题1.在《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有四家的注解,即西汉的《毛诗故训传》,东汉的《毛诗笺》,唐的《毛诗音义》,唐的《毛诗正义》。
2.章句的意思是。
3.不仅注释原文,同时也解释注文的注释方式叫,也叫4.《孟子章句》的作者是。
四、选择题1.下列古注属于章句体著作的是()a.《淮南子注》b.《孟子集注》c.《楚辞章句》d.《广雅疏证》2.《十三经注疏》本中的《周易正义》的作者是( a.何晏 b.孔颖达c.郑玄d.杜预3.何晏的《论语集解》属于下列哪种古注类型()a.传注体b.章句体c.义疏体d.集解体对的4.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属于下列哪种古注类型()a.传注体b.义疏体c.集解体d.音义体五、问答题1.“疏”与“传”、“注”在训诂上有何不同?第二节古注的内容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句读翻译推因1.古注只训释词义。
()2.古注的中心任务是解词。
)3.古人没有语法。
( )4.反切法是汉字的注音方法。
()三、填空题1.古注的注音方法有___ 、____、____、____、____。
2.反切产生于____时。
3.翻译包括____和____。
四、选择题1.下列哪项不是合理注音方法。
()a.反切b.直音c.纽四声法d.叶音2.《尔雅》是解释的专著。
()a.词义b.音c.字义d.形体五、问答题1.古注的内容有哪些?各举例说明。
2.古代注音法有几种?各举例说明第三节常见的古注术语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1.曰、为、谓之2.如字3.浑言、析言【篇二:古代汉语下册答案】s=txt>练习四一、解释下列名词: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郭锡良古代汉语练习4答案

练习四(P746)一 解释下列名词: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
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
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衍文: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正义:又“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卽《十三经注疏》。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nài编的一部古文选集,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等,依据文体分为十三类。
二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粗的词或词组:1.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侍坐》)译文: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解词:安,疑问代词,怎么。
2.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庄子·逍遥游》)译文:穿过云层,背负青天,然后计划着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
解词:绝,动词,穿过。
图,动词,计划、谋划。
且,副词,将要。
3.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施及到禽兽身上,而功德却不能施加给百姓的原因,是什么呢? 解词:者,辅助性代词,“……原因”。
独,副词,表反问语气。
4.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荀子·天论》)译文:那流星的坠落,树木发出响声,这是天地运行,阴阳变化,而出现的事物中少见的现象。
认为这些现象奇怪是可以的,可是害怕它就不对了。
解词:队,“坠”的本字,动词,坠落。
是,指示代词,这。
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古代汉语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解产生的原因
1、词改变了意义,事物改变了名词 2、时代推移,背景变换 3、古人所著原书碍于体例,不会面面俱到, 有时需要补充史实材料 4、后人对原书的评论有时以注解的形式出 现
二、古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发展
1、产生于先秦 2、兴盛于两汉 3、扩展于魏晋南北朝,推进于唐 1)再度注释的出现 2)注解范围扩大 3)集注、集解的出现 4、变化于宋元明 5、全面发展于清
三、古注的类型
1、注(训、说、释…):对原文作独立注解 2、笺:P612 3、疏:P611 4、校:考核古书,或校正文字,或考镜源流 5、音义:以辨音释义为本,也校勘 6、章句:循文释义,串讲大意 7、补注:订正、拾遗前人注疏 8、集解(集注、集释):P614 9、笔记:P625 10、选注:古人进行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之一
四、古注的内容
1、释词 2、串讲 3、通释全章大意 4、阐述语法 5、说明修辞手段
五、古注的术语
1、曰,为,谓之: A曰X 2、谓:X谓A 3、貌,之貌:X,A貌 4、犹:X,犹A也
5、之言,之为言:X之言A也 6、读为,读曰:X读为A 7、读若,读如:X读若A
五、古注的术语(续)
8、音:X,音A 9、反,切:X,AB切;X,AB反;X,AB 10、如字: 11、言:X,言A 12、辞,词
13、衍文 14、脱文 15、当为,当作
六、古注经的体例
1、P6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书注解练习
[练习一]
一、填空:
1、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于_______时代。
当时著名的注解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部重要的古代作品,注解的人常常很多,后来就有人把各家的注选集在一起,再加
上自己的注解,成为________或_________,例如何晏注《_____ _____》,就是此类著作。
3、注解常见的几种情况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十三经注疏》大多数是______人或_______人做的注,______人做的疏。
5.《春秋左传》是晋_______注,唐_____等正义;〈尔雅〉是晋_____注,宋______疏。
二、将常用的注解术语“曰”、“谓”、“犹”、“貌”、“之言”分别填入括号。
1.《礼记·王制》:“古者公田籍而不税。
”注:“籍( )借也。
”
2.《诗·魏风·伐檀》:“之河之侧兮。
”毛传:“侧( )崖也。
”
3.《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
”王逸章句:“崔嵬,高()。
”
4、《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孔注:“政()法教。
”
5、《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郑注:“同门()朋,同志()友。
”
三、阅读下面古书的注解,并回答问题: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杭,渡也。
笺云:谁谓河水广与,一苇加之,则可以渡之,喻狭也。
今我之不渡,直自不往耳,非为其广。
○苇,韦鬼反。
杭,户[疏]笺:“一苇”郎反。
与,音余,下“远”与“同”。
狭,音洽。
为,于伪反○正义曰:“言一苇者,谓一束者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桴栰然,非一根苇也。
此假有渡者之辞,非喻夫人之宋渡河也。
何者?此文公之时,卫已在河南,自卫适宋不渡河。
”(《诗经·卫风·河广》)
1、哪几句话是毛传?
2.哪些话是郑笺?
3.哪些话是孔疏?孔疏是解释谁的话?
4.哪些话是陆德明《经典释文》中的?
四、简答题:
1.古书注解中的“谓”和“谓之”有何不同?
2.古书注解中“读为、读曰”和“读若、读如”有何分别?
[练习二]
一、选择题(单项或多项):
1.古书注解中,用作校勘的术语是____________。
①之言,之为言;②夺;③当为;④谓之;⑤犹
2.为《十三经注疏》作《校勘记》的是_________。
①王念孙;②王引之;③俞樾;④阮元
3.萧统的《文选》,在唐代有___________。
①李善注;②五臣注;③颜师古注;④孔疑达注
4.李善为李密《陈情表》“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两句加了注:“毛诗曰。
终鲜兄弟。
维予与女。
”李善这里是____________。
①注明典故的来源;②指出词语的出处③为词语释义
二、给下面的注解加上标点,并说明注释的体例。
诏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马或奔而致千里,善曰言马不良或騠御之以道而致千里之涂声类曰騠蹑也杜计切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
晋灼曰被世讥论也善曰越绝书曰有高世之材者必有负俗之累也。
《文选·汉武帝诏一首》)
三、名词解释:
1.衍文
2.如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