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注释术语

合集下载

古书的注解2013

古书的注解2013

相鼠有体。 体,支体也。 [ 疏]传体支体○正义曰:上 云有皮有齿,己指体言之, 明此言体非遍体也,故为 支体。人而无礼。人而无 礼,胡不遄死 。 遄,速也。 ○遄。市专反。《相鼠》 三章,章四句 。
承[chénɡ ]接受;承 受。 【先君】前代君主。 化[huà ]改变人心风 俗;教化;教育。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止 所止息也笺云止容止 孝经曰容止可观无止 则虽居尊无礼节也人 而无止不死何俟俟待 也
相鼠有齿,人而无 止。 止,所止息也。笺 云:止,容止。《孝经 》曰:‘容止可观’。 无止,则虽居尊无礼节 也。人而无止,不死何 俟?俟,待也 。
相鼠有体 体支体也 [疏]传 体支体○正义曰上云有 皮有齿己指体言之明此 言体非遍体也故为支体 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 遄死 遄速也○遄市专反 相鼠三章章四句
一古注的类别 二古注的体例 三古注的内容 四古注的术语
一 古注的类别 1注:对古书的注解,汉代以后 解释古书意义的通称(包括传、 笺、疏、章句等)。 2传:“传”是同“经”对举的, 旧称儒家的重要典籍为经,解 释经文的叫传。 3笺:对传的补充和订正。
4疏:对古书的正文和前人的注 文再作注解(包括正义、义疏 等) 5集解:采集汇总各家注解,也 参以己见。 6章句:对古书分章析句,说明 每章大意。
【如字】一字有两个或两个以 上读音,依本音读叫“如字”。 唐 陆德明 《经典释文· 毛诗音 义· 周南关雎》:“好, 毛 如 字, 鄭 呼報反。”按,“好” 有上、去二音, 毛亨 传读上 声,为字之本音,故称如字。 郑玄 读去声。
当为,当作:这两个 术语是用来改正古 书中的误字的。 P415注11 P573注8
相鼠刺无礼也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 承先君之化无礼仪也○相息亮反篇内同 [疏]相鼠三章章四句至礼仪正义曰作相鼠 诗者刺无礼也由卫文公能正其群臣使有 礼仪故刺其在位有承先君之化无礼仪者 由文公能化之使有礼而刺其无礼者所以 美文公也凯风美孝子而反以刺君此刺无 礼而反以美君作者之本意然也在位无礼 仪文公不黜之者以其承先君之化弊风未 革身无大罪不可废之故也

古汉

古汉

1、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2、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

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3、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4、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5、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6、正义: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7、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

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8、近体诗和古体诗不同的地方主要有四点:(1)句数固定(2)押韵严格(3)讲究平仄(4)要求对仗9、三平调:”仄仄仄平平”句式第三字(七言为第五字)不能不拘平仄,必须用仄声,否则便成了”三平调”10、孤平:在五律“平平仄仄平”句型中的第一字,七律“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全句除句尾外就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就是犯了孤平。

11、句读:古人用来断句的符号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句”,一种是“读”,合称“句读”。

12、押韵──每一首格律诗的偶数句句末位置的字都应属于《诗韵》中同一韵的字,读起来就感觉韵律和谐,这就叫做押韵。

13、韵脚──绝句的二、四句句末,律诗的二、四、六、八句句末,必须用《诗韵》中同一韵的字来互相押韵,这些字叫做韵脚字,简称韵脚。

古书的注释

古书的注释

• (4)点明章旨,即指明主题思想 )点明章旨, • 《诗经 魏风 硕鼠》毛传:“刺重敛也。” 诗经·魏风 硕鼠》毛传: 刺重敛也。 魏风·硕鼠 • 《楚辞 九辨》王逸注:“九辨者,谓陈说 楚辞·九辨 王逸注: 九辨者, 九辨》 道德,以变说君也。 道德,以变说君也。” • (三)释事,解释或指明成语典故、历史 释事,解释或指明成语典故、 名物、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 名物、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 • 《史记 李斯列传》:“今陛下致昆山之 史记·李斯列传 李斯列传》 有隋和之宝……”张守节《史记正义》: 张守节《 玉,有隋和之宝 张守节 史记正义》 昔隋侯行遇大蛇,中断,疑其灵, “昔隋侯行遇大蛇,中断,疑其灵,使人 药之,蛇乃能去,因号其处为断蛇丘。 药之,蛇乃能去,因号其处为断蛇丘。岁 蛇衔明珠,径寸,绝白而有光, 余,蛇衔明珠,径寸,绝白而有光,号隋 这里指明了“隋和之宝”的出处。 珠。”这里指明了“隋和之宝”的出处。
2、注释的兴盛期——两汉 、注释的兴盛期 两汉 (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 ) 罢黜百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两汉注释的特点 ) 主要限于给儒家经典著作做注。 主要限于给儒家经典著作做注。 (3)两汉时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 毛诗诂训传》《古文尚书注》 》《古文尚书注 《毛诗诂训传》《古文尚书注》 毛诗笺》 周礼注》 仪礼注》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 礼记注》《春秋公羊解诂》 》《春秋公羊解诂 《礼记注》《春秋公羊解诂》 • 战国策注》 吕氏春秋注》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 南子注》《楚辞章句》 南子注》《楚辞章句》 》《楚辞章句 • • • • • • • •


古注的体例
古注一般都采用在正文中间加双行 小注的方式。如果只有一个人的注, 小注的方式。如果只有一个人的注, 读起来就比较简单,如果既有注, 读起来就比较简单,如果既有注,又 有疏等,就得弄懂它的体例和层次了。 有疏等,就得弄懂它的体例和层次了。 具体体例可以参照课本P613的例子。 的例子。 具体体例可以参照课本 的例子

第一讲 古书的注解

第一讲  古书的注解

(三)常用的注音术语 读曰,读为: 1、读曰,读为: 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 ."郑玄注:"时读曰莳 "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 2、读若,读如: 读若,读如: 又重之以修能. 又重之以修能. 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故有绝才者谓之能 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霾两轮兮絷四马.洪兴祖注:"霾读若埋." :"霾读若埋 霾两轮兮絷四马.洪兴祖注:"霾读若埋." 吾是以狂而不去也。(《庄子·逍遥游》) 吾是以狂而不去也。(《庄子 逍遥游》 。( 逍遥游 王先谦注:狂音读如诳,言以为诳。 王先谦注:狂音读如诳,言以为诳。 如字: 3、如字: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礼 大学》 记·大学》) 大学 《经典释文》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 经典释文》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 好好, 好好 呼报反,下如字。 呼报反,下如字。
• 练习: 练习: 写出下列几部典籍的注疏者 诗经》 《诗经》:汉 传,汉 笺,唐 集解, 论语》 《论语》魏 集解,宋 疏。 左传》 等正义。 《左传》晋 注,唐 等正义。 孟子》 《孟子》汉 注,宋 疏。
等正义。 等正义。
• 三、古注的基本体例 1."传":是用今语传达古语含义的意思。 传 :是用今语传达古语含义的意思。 广义: 注解” 广义:“注解”: 狭义:指直接阐释经义的注解。 狭义:指直接阐释经义的注解。 如毛亨《毛诗诂训传》 如毛亨《毛诗诂训传》。 2.“笺”:主要是对原注加以补充和订正。 主要是对原注加以补充和订正。 笺 如郑玄的《毛诗笺》 如郑玄的《毛诗笺》 3.正义(义、疏):串讲文意 ):串讲文意 .正义( 如孔颖达《毛诗正义》 如孔颖达《毛诗正义》。 4.章句:训释词义,按章和句串讲分析经文大意。 章句: 章句 训释词义,按章和句串讲分析经文大意。 归纳出文章的段落大意。 归纳出文章的段落大意。 如汉代的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如汉代的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古书的注解及训诂学基础知识(二)

古书的注解及训诂学基础知识(二)

2.注明读音。注明读音也是注解中常见的内容
之一,注音的方法有三种: 读若法 用一个同音而较常见的字来比譬另一个 字的读音。例如: 陛下嫚而侮人。(《汉书· 高帝 纪》)颜师古注:嫚,易也,读与慢同。 直音法 直接用一个字来注明另一个字的读音。 例如:角宿未旦,曜灵安藏。(《楚辞· 天问》)洪兴 祖补注:宿,音秀。 反切法。利用双声叠韵的方法,用两个字来拼合 第三个字的读音。一般写作“某某反(翻)”或“某某 切”。例如: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 (《史记· 李斯列传》)司马贞索隐 :重音逐用反。 重者,再也。
4.分析句读。古人行文不使用标点符号,因而
句读往往难定。句读不同,说明对词义句意的理解 不同,其中也必然会有正确与错误的区别,所以分 析句读也成了古书注解的一项内容。 例如: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 邶风· 柏舟》) 毛亨传:非我无酒可以遨游忘忧也。
5.阐述语法。在古书注解中,对语法现象也多 有阐述。它们虽然还不成系统,但对理解文意还 是很有帮助的。 例如: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 矣。(《左传· 昭公十九年》)杜预注:言灵王怒吴 子而执其弟,犹人怒于室家而作色于市人。
1.
(1)通过事实的记叙或论述来解说经义。解释
《春秋》的《左氏傅》《公羊传》《谷梁传》。这 类传又有:“内傅”“外传”“大传”“小传”之 分。阐发经义的叫“内傅”,如《春秋三传》。在 经文之外发挥的叫“外传”,如汉韩婴有《韩诗外 传》。《韩诗外传》和《诗经》的本义无关,只是 引用《诗经》来印证它所讲的故事。另外,《国语》 和《左传》所记载的是同一时代的事,但《国语》 主要是记言的,与《春秋》没有直接关系,所以 《国语》有《春秋外传》之称。“大传”就是大义 的意思,汉代伏生作有《尚书大传》(一说为其弟 子张生、欧阳生所作)。“小传”与“大传”相对 而言,是一种谦词,宋代刘敞作有《七经小传》。 “小传”和“裨传”“稗传”义同。

古书的注解备注

古书的注解备注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孙贻让《周 礼正义》,梁玉绳《史记志疑》,邵晋涵 《尔雅正义》,戴震《方言疏证》,王念孙 《广雅疏证》,王先谦《释名疏義證补》,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阮元《十三经校勘 记》等。
注解的方法
1.注:给原著的正文作注。古人对“注”有三 种解释: 第一,表记述、注述,把对古书语句的解释用 文字记述下来。孔颖达《疏》:“注者,即 解书之名”。 第二,表示灌注、注引。段玉裁《注》:“注, 引申为传注,……注之云者,引之有所适也, 故释经以明其义曰注。”贾公彦《疏》: “言‘注’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 第三,表示著名。孔颖达《疏》:“注者,著 也,言为之解说,使其义著名也。”
第二,两汉时期,儒家各种经典的注释大量出现。其特点在于:
重视古文经学,注重语言文字和名物方面的考释,注文 简明朴实,形成经学史上著名的汉学学风——”朴学”。
这一时期的集大成者——东汉· 郑玄 比较著名的古注有: 毛亨《毛诗诂训传》,郑玄《毛诗笺》、《周礼注》、 《仪礼注》、《礼记注》,何休《春秋公羊解诂》,赵岐 《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高诱《战国策注》、 《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等。
2.用音同或音近的词说明被释词的语源。例如: (21)鬼之言归也。《尔雅· 释训》 ※ “鬼”和“归”,上古都是见母微部,音同。古人 认 为,人死以后,灵魂归于幽暗不明的地方,所以用 “归”说明“鬼”的语源。 3.用本字解释假借字。例如: (22)克禋克祀,以弗无子。《诗经· 大雅· 生民》 郑玄《笺》:“弗之言祓也,……以祓除其无子 之疾而得其福也。”
第三,魏晋时期,出现“义疏体”的注释形式, 以及“集解体”的注释书。流传下来的古注 有: 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范甯《春 秋榖梁传集解》,王弼、韩康伯《周易注》, 何晏《论语集解》,皇侃《论语义疏》,裴 松之《三国志注》,王弼《老子注》,郭象 《庄子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 元《水经注》,郭璞《尔雅注》、《方言 注》、《山海经注》等。

古书注解1

古书注解1

谓(616)
“謂”用来说明被解释的词语属于某一特定概念, 相当于“指的是、說的是”等。
《诗经· 小雅· 甫田之什》:“间关车之辖( xiá)兮, 思娈季女逝兮。”毛传:“季女,谓有齐季女也。” 《荀子· 劝学》:“诗者,中声之所止也 。”杨倞注: “诗谓乐章,所以节声音,至乎中而止,不使流淫 也。”
可以风化天下。夫妇有别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敬,君臣
敬则朝廷正,朝廷正则王化成。笺云:挚之言至也,谓王雎
之鸟,雌雄情意至然而有别 。
注:
大约从东汉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一般不称“传” 而称“注”。 与“传”名异而实同。
疏:
疏即疏通其义的意思。不仅对古书原文解释、同 时对前人的释语也进行解释的注称“疏”。 正义 得名于“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与“疏”名 异实同。
2、注音的术语
读若、读如(618) • 这两个术语主要用于给被释词注音。例如: • 《吕氏春秋·大乐》:“浑浑沌沌。”高诱注:“ 浑,读如衮冕之衮。”
• 《说文》:“亼,三合也。读若集。”
• 如字(622) • 在特定的上下文中,被注释的字要按它本来的读 音去读。 •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春秋·隐公元年)杜 预集解:“段不弟,故不言弟。” • 陆德明《释文》:“弟,音悌,又如字。” • 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庄子·逍遥游) • 陆德明释文:“且,如字,旧子余反。”
4、校勘
衍文: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多出来的字。
《左传·僖公四年》:“汉水以为池。”阮元 《校勘记》:“《释文》无‘水’字。云:或作 ‘汉水以为池’。‘水’字衍。” 脱文: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丢失的字。又称阙 文。 《孟子·离娄下》:“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 朱熹集注: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有 四家的注解: 西汉毛亨《毛诗故训传》; 东汉郑玄的《毛诗笺》; 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经典释文》); 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叫“疏”)。 本来这些注解是各自独立成书的,后人为了阅读 的方便而把它们印在同一本书里,所以我们尤需掌 握其体例。

古书注释

古书注释

三 古书注释的术语
1.曰、为、谓之 《论语·先进》:“因之以饥馑。”“朱注:
“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 馑。”
《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 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2.谓 谓与谓之不同 ✓ 位置不同
“谓之”:被解释的词放在后面 谓:被解释词的词放在前面。 ✓ 作用也不同 • “谓之”可区别同义词和同类词,“谓”无此作 用。 • “谓”的作用
书》、《毛诗》等14种典籍的音义。
司马贞《史记索隐》 张守节《史记正义》 颜师古《汉书注》 李贤《后汉书注》 杨倞《荀子注》 李善《文选注》 p678 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 义》,加上南朝宋人裴骃的《史记集解》,合称 《史记》三家注。
E、宋代完成了《十三经注疏》的注疏工作。 p676 朱熹: 《四书章句》( 《论语集注》、《孟子
这个时期玄学正盛,注解的人往往借注释阐 发自己的哲学思想,因而影响了注释的质 量。
D、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 全盛时期,古代文化工作 有了很大的发展。
孔颖达《五经正义》p676 贾公彦《周礼疏》、《仪
礼疏》
孔颖达(唐)
徐彦《春秋公羊传疏》
杨士勋《春秋穀梁传疏》 以上为《十三经注疏》中的九经 。 p676 陆德明《经典释文》:《周易》、《尚
9.衍文、脱文
这是两个校勘术语。“衍文”又简称“衍”,也叫“衍 字”;“脱文”简称“脱”,也叫“脱字”。
所谓“衍文”,就是指出古书中多出文字的现象。
《诗·邺风·柏舟》:“汎(fàn)彼柏舟,亦汎其流。”郑笺: “舟载渡物者,今不用,而与众物汎汎然俱流水中。”阮 元《校勘记》:“‘与’下衍‘众’字,小字本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有时标点出来的句子似乎讲得通,但从 句子本身,或是从上下文,可以看出这 样标点所表达的内容就不符合情理,或 是和上下文的意思矛盾。这样的标点自 然是不正确的。例如:
綦 毋 张 丧 车 , 从 韩 厥 曰 : “请寓乘,从左右。”皆肘 之, 使立于后。 (《左传·成公二
也就是所谓“声训”。例如:
《尔雅·释诂》:“鬼之言归也。”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 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朱熹注: “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鬼”和“归”的声母、韵母都相同, 只有声调的差别。“政”和“正”同 音,“德”和“得”同音。
课程结束,谢谢合作!
地理
据《尚书·禹贡》,九州是:①冀州,今 河北、山西大部,河南北部,②兖州, 今山东北部、西部,河北南部;③青州, 今山东东部和中部;④徐州,今山东南 部,江苏、安徽北部;⑤扬州:今江苏、 安徽、浙江、江西,⑥荆州,今湖北、 湖南和四川东部;⑦豫州,今河南及湖 北北部;⑧梁州,今陕西,川北及川中; ⑨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
年》)
这是《左传·鞌之战》的一段故事。綦 毋张丧失了自己的兵车,请求韩蹶让他 搭车。他站在韩厥的左边或右边,韩厥 都用肘撞他,叫綦毋张站在他的身后。 上例把“从左右”放在引号内,作为綦 毋张的话,是很难讲通的。再结合上下 文“皆肘之”的“皆”字也就变得无着 落。而且上文还有一段文字,是说韩厥 战前梦见亡父告诉他:第二天作战时不 要在车上的左边或右边。所以战时韩厥 本应在左边,因梦而代为御者居中,结 果车上的左右都死了。綦毋张搭车后, 不论是在左或是右,韩厥“皆肘之”。
《诗经…·关睢》:“窈窕淑女,君子 好逑。”陆德明《释文》:“毛如字, 郑呼报反。”
《诗经·二子乘舟》:“愿言思子,不 瑕有害。”《释文》:“害,毛如字; 郑音曷,何也。”
古书的句读
我国的古代文献,在宋代以前一般的都 没有断句。古人在读书时,一句话完了, 往往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圆圈,叫做 “句”,一句话没有完,就在字的下面 加一个点,叫做“读(dou)”。两者合称 为“句读”。
《论语·乡党》中有这样几句话,一般都 是这样断句的: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陆德明《经典释文》说: “一读至‘不’ 字绝句。”按照这种说法断句,就可能出 现:
①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显然这两种断句是错误的。王若虚在 《滹南遗老集》卷5“论语辨惑”中就曾 批评这种断句。他说,这样断句,意谓 “圣人至仁,必不至贱畜而无所恤也。 义理之是非,姑置勿论,且道世之为文 者,有如此语法乎?故凡解经,其论虽高, 其于文势语法不顺者,亦未可遽从,况 未高乎!”王若虚的意见是正确的。
⑧陈在宛丘,今河南淮阳。⑨蔡在汝南, 今河南上蔡西;后迁州来,今安徽寿县 北。⑩曹在今山东定陶。⑾郑在新郑, 今河南新郑。⑿燕在蓟,今北京市。
春秋后期有两个强国:①吴都吴,今江 苏苏州;②越都会稽,今浙江绍兴。
经过诸侯的兼并,遂成战国的七国,其 国名及都城如次:①秦在咸阳;②魏在 安邑,今山西翼城附近;迁大梁,今河 南开封,故魏又称梁。③韩在平阳,今 山西临汾西:景侯迁阳翟,今河南禹县: 哀侯迁新郑。④赵在晋阳,今山西太原 西南,后迁邯郸,今河北邯郸。⑤楚在 郢。⑥燕在蓟。⑦齐在临淄。
对古书的断句没有错误,就证明对文章的 理解基本正确,如果断句有误,那就一定 是对文章中某些词句没有读懂。例如: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 通习之。 (《师说》)
按照上例的断句来理解,李氏子蟠所爱好 的是古文和六艺经传,所通习的(普遍地学 习)也是古文和六艺经传,这是不正确的。 古文不像六艺经传有各科,无所谓通习; 六艺经传是唐时必读书,内容庞杂,也不 可能各种都爱好。
(二)谓 “谓”和上面的“谓之”不同: 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在“谓之” 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则是 放在“谓”的前面。“谓”这个术语, 往往是在具体解释抽象,一般解释特殊 的情况下,才用它。例如:
《荀子·劝学》:“不闻先王之遗言,不 知学问之大也。”杨惊注:“大谓有益 于人。”
(六)读为、读曰、读若、读如 “读为” “读曰”这两个术语一般是用本字来说 明假借宇的。例如:
《庄子·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 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尚书·尧典》:“播时百谷”。郑玄注: “时读曰莳。”
“辩”原是辨论,借作变化的“变"; “时”是时间,借作移植的“莳”。注 释家就在“读为” “读曰”的后面用本 字来说明这种假借,形式像注音,实际 是释义。
南北朝时行政区划仍有州、郡、县三级。 隋废郡,但改州为郡。以后各朝以州统
县。唐代也设置监察区,称“道”,略 等于汉代的州。太宗贞观时全国分为10 道,玄宗开元分为15道。宋无“道”而 有“路”,由最初15路逐增为23路,区 域和今天的省大致相当。
唐宋时和州、郡平行的还有“府”,大 州叫府,如唐时的风翔府,曾经做过陪 都的;宋代的开封府,就是东京。元朝 的地方行政区划有“省”,明清以后都 沿用。从秦到清的两千年间,除“县” 没有改变外,其他一些行政单位历代有 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州”;汉代和以 前的州辖境很大,唐宋的州相当于汉代 的郡而略小,明清的州相当于县了。
又如: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时乎, 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 (《史记·淮阴侯列 传》)
这是蒯通劝韩信反汉的一段话中的最后几句。 按照这样标点“时乎,时不再来”虽可勉强讲 通,但蒯通劝韩信当机立断的紧迫语气完全没 有表现出来。如果了解上古音“时”和“来” 字同属一个“之部”可以押韵,就会发现,这 两句其实是韵文。正确的标点应该是“时乎时, 不再来!”这样不但语句通顺,而且蒯通劝韩 信的神情语气也就跃然纸上了。
要正确标点古书,必须要有古代汉语的 文字、词汇、语法、声韵、修辞以及古 代文献、文化常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而这些又必须依靠长年累月积累而成。 此外,从标点古书的起码要求看,至少 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
首先,应该做到标点后的字句都能讲得 通;其次,应该做到标点后每一句话的 内容都符合情理;最后,还应该做到标 点后的语法和语音现象都和古代汉语相 符合。
(一)字句必须能讲通。标点之前必须真 正读懂原文,要反复考虑标点后每一字、 每一句是否都能讲通。如果有讲不通的 地方,很可能就是标点不正确。例如: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 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 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曹植《与杨修 书》)
如果按照这样断句“相与夫街谈巷说” 就很难讲通。因此,这样的断句是不正 确的。
周代实行分封,建立了许多诸侯国。据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春秋十二国及 其都城是:①鲁在曲阜,今山东曲阜。 ②齐在薄姑,今山东博兴东北;后迁临 淄,今山东临淄北。③晋在唐,今山西 临汾西;又都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晋 景公迁新田,仍称绛,今山西曲沃西南。
④秦原居雍,今陕西风翔,献公迁栎阳, 今陕西高陵东北;孝公迁咸阳,今陕西 咸阳东。⑤楚原在丹阳,今河南淅川; 武王迁郢,今湖北江陵北。⑥宋在商丘, 今河南商丘。⑦卫在朝歌,今河南朝歌; 后迁楚丘,今河南滑县东,又迁帝丘, 今河南濮县西南。
关于地理方面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①古代地理有一些习惯的称呼。如《过 秦论》的“山东”指崤山以东,泛指当 时六国,不是现在的山东省;“关内” 的“关”指函谷关,不是指其他地点的 关。
细细体会.原文,就会发现正确的标点 应该是: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 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 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 之思,未易轻弃也。
第一句的意思是:“现在把我少年时代 所写的辞赋一篇送给你。”“往”是送 去之意,“与”是给予之意。不了解这 两个字的意思,对全句的意思也就无法 理解了。
古书注解较常用的术语有:
(一)曰、为、谓之 使用这几个术语时, 被释的词总是放在“曰”、“为”、 “谓之”的后面。这几个术语的作用相 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 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差别。例如:
《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 以饥馑。”朱熹注:“谷不熟曰饥,莱 不熟曰谨。”
《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 熟为馑。”


魏齐Leabharlann 秦韩楚 秦统—全国,设立郡、县两级的行政区 划。这种体制,一直为历代沿用。秦初 定36郡,后来逐渐增至40余郡。汉承秦 制,但与郡平行的还有“国”;是汉代 诸侯王的封地,所以“郡国”连称。
汉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除京师 附近7郡外,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各置 刺史一人,巡察所属郡国,称“十三刺 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其名称 为:豫、兖、青、徐、冀、幽、并、凉、 益、荆、扬、交趾,朔方。
联系上下文之后,正确的标点应该是:
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 乘。”从左右皆肘之, 使立于后。
(三)必须符合古汉语语法和音韵
标点必须符合古代的语法规律和虚词的 用法。如果标点的内容有押韵的地方, 还必须和古代音韵相符。这也是衡量标 点是否正确的一个重要标准。古人就已 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例如:
《 诗 经 ·淇 奥 》 : “ 如 切 如 磋 , 如 琢 如 磨。”毛传:“治骨曰切,象曰磋, 玉曰琢,石曰磨。”
《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 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 饥 ” “ 馑 ” 是 同 义 词 , “切”“磋”“琢”“磨”是近义词, 注解家有时用“曰”,有时用“为”, 有时用“谓之”来区分它们,可见“曰” “为” “谓之”的作用是相同的。这 种“曰”、“为”、“谓之”略等于现 代的“叫做”。
正确的标点应该是:
李氏子蟠,年十七, 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 习之。
再如: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 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